⑴ 所謂中國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涵蓋范圍是以下哪些地區
漢字文化圈,又叫做「儒家文化圈」,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漢字文化圈」的構成要素是:以漢字為傳意媒介,以儒家為思想倫理基礎,以律令制為法政體制,以大乘佛教為宗教信仰等等作為共同的價值標准。這個歸納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同。漢字文化圈內各國歷史上都使用過漢字、本國語言大量借用古漢語詞彙,位於東亞地區,其特徵是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國民中信仰佛教者眾,在其歷史的特定時期以漢字作為傳播語言和文化載體。
一般認為,漢字文化圈包含的國家有:
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
⑵ 世界九大文化圈
世界九大文化圈分別是:西歐文化圈、東歐文化圈、東亞文化圈、南亞文化圈、東南亞文化圈、
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
1、西歐文化圈
地區:西歐、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地區。
民族:日耳曼人。 宗教:基督教新教和羅馬天主教。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2、東歐文化圈
地區:俄羅斯、東歐等地區。
民族:斯拉夫民族。
宗教:正東教。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3、東亞文化圈
地區: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蒙古等地區。
民族:漢族、蒙古族、朝鮮族、大和民族。
宗教:佛教、道教。
氣候:季風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4、南亞文化圈
地區: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地區。
民族:多民族融合。 宗教: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多宗教混雜。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5、東南亞文化圈
地區: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民族:多民族混雜。
宗教: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氣候:熱帶雨林、熱帶季風氣候。
6、伊斯蘭文化圈
地區:中亞、西亞和北非等地區。
民族:阿拉伯民族。
宗教:伊斯蘭教。
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7、非洲文化圈
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民族:黑人民族。 宗教:原始宗教。
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8、拉丁美洲文化圈
地區:墨西哥及以南的美洲地區。
民族:多民族混血。
宗教:天主教。
氣候:高溫多雨,多氣候類型。
9、太平洋文化圈
地區:太平洋中各島嶼地區。
民族:棕色人種為主的各民族。
宗教:基督教和少部分原始宗教。
氣候:熱帶和副熱帶氣候。
(2)中國文化圈是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區域的劃分依據
提出區域文化性格概念,首先要將 「區域文化性 格」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予以確認。文化人類學家和文化地理學家們很早就將地球表面按文化類型劃分為許許多多的文化區。
文化圈不僅限於一個地理空間范圍,它在地理上不一定是連成一片的。世界各地可以同屬一個文化圈,一個文化圈可以包括許多部族和民族,是一個民族群。
此外,「文化圈」還有多種劃分法,如:按時代劃分;按地區劃分;按人種劃分;按物質文化劃分;按經濟類型劃分;按社會特徵劃分等等。
⑶ 近代中國三大文化圈
第一個文化圈:淮河文化。跨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和齊魯文化、楚荊文化、吳越文化並立而互相滲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淮河流域,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器物距今8000多年,比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早1000多年。在蚌埠懷遠,則有禹文化的產生。
第二個文化圈:新安文化。隋朝設立新安郡,明代為徽州府,明清之際經濟文化發達,因而產生徽學。80年代中期,安徽省成立了徽學研究會,徽州地區也成立了徽學研究會,都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不少。歷史上浙江淳安、江西婺源都屬徽州(過去徽州府有時在歙縣,有時也在淳安),在文化上同源同流。因此以「新安文化」來概括,可打破行政界限,更能反映該地區的歷史現象和文化特徵。
第三個文化圈:皖江文化。這個文化圈范圍甚廣,實際上包括整個皖西南(其所轄范圍,大致相當漢代廬江郡,西至九江,東至合肥),其中桐城派是影響最大的文派,早在桐城派出現之前,其地望所在古廬江郡(即舒、桐、廬、潛等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就以私人修史撰述豐厚(薛瑩著《後漢紀》一百卷,何之元著《梁典》三十卷)、文風丕盛而著稱,尤其是廬江何氏一脈,學者輩出,較著名的有西晉何楨、東晉何充,劉宋時,又有一代玄學大師何尚之,首創「南學學派」,另一玄學大師何晏注《莊子逍遙游》;宋代有大畫家李公麟,詩畫皆精,他創造的白描畫法,影響及於後代,為中國繪畫史上巨擘;明末方以智,集哲學家、科學家於一身,天文、地理、物理、醫葯、音韻、歷史、詩詞、書畫,無所不精。其《物理小識》影響在清初即已播及海外,是網路全書式的人物。明末名臣,著名水利專家,東林黨主要成員左光斗也是一位大儒。清初戴名世,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也是清代文字獄第一批受害者。
至於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前有方苞、姚鼐、劉大櫆,後有姚瑩、吳汝綸。桐城派作為一個文派,其影響之廣,歷時之長(延繼200多年),代表人物之多(匯集散文家1200多人,作品留下傳世之作2000多種),在同一時期,海內無出其右者。姚鼐在《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中引用吏部主事程胥芳、編修周永年雲:「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容有誇張,亦足見其影響。近代洋務派的領袖人物、一代大儒曾國藩就自承是桐城門下,而他的「曾門四弟子」——張裕釗、黎庶昌、薛福成、吳汝綸,除張裕釗外均是接受老師心法,學以中西合璧,文從桐城遺風。
⑷ 什麼是大中華文化圈
大中華圈是指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完全實現自由貿易。
⑸ 曾聽說一個名詞"中華文化圈".誰能具體的介紹一下
大多數東亞國家除了蒙古: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
幾個南洋國家: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北部、菲律賓、印尼等
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在歷史上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或者直接統治。
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後,迅速發展
現代社會把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東亞東南亞地區簡稱中國文化圈
⑹ 大中華的文化圈
大中華區主要屬於人文經濟區域,當然可以有兩種解釋,在地理層面上特指的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外蒙古。而在人文和經濟層面上泛指的則是: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在內的,以及華人華裔華僑人口眾多,移民歷史悠久的(移民僑居)聚集國,或華人華裔華僑的經濟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較大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大中華華人圈。另外有時也包括泰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越南等地的唐人街,或華人聚居區。
試以英國文化為例,在16世紀之前,英國文化的傳播,原只限於英倫三島,但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與殖民地的擴張,後來擴展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是為第二圈。再擴展到從英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如印度、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是為第三圈。而其他國家或地區受英國文化影響的人士,尤其是專業人士,就是第四圈。
英國在寰球各國或地區,都設有「英國文化協會」,為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的人民服務,此外還有「共和聯邦」的組織機構,成員來自寰球五大洲的國家,足見英國文化對全球人民的影響之大了。 大中華文化的發展模式可能會近似英國,先以中國大陸本土為主,香港、澳門、台灣是第二圈。第三圈是過去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也包括東亞和東南亞經濟發達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越南和泰國等。
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過去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至大且深,至今仍使用漢字。韓國和中國文化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雖然已經採用拼音文字,但韓國人的姓名和特殊的專有名詞,仍需要用到漢字。
越南也已改用拼音文字,但越南的許多歷史和文化,仍載錄在漢字古籍中,而越南的經濟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泰國的佛教文化、中庸之道和進取心,也與中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至於第四圈的大中華經濟圈則可涵蓋兩類,一類是指居住於世界各地的華人華裔,特別是指亞洲以外的華人華裔,他們大都群居於拉丁美洲、歐洲、大洋洲等文化和經濟發達的國家,而且都已經歸屬為所在國的公民,效忠所在國。 華人自願遷徙海外,始於19世紀,王賡武指出:「19世紀時,國內的戰亂與飢饉,把許多中國人『推出』國外;而國外一些新興的工業國又亟需廉價勞工,為貧困的中國人提供了工作的機會,把他們『拉』過去。這些華人以堅韌不拔與大無畏的進取精神,接受了挑戰。海外華人的核心問題,在於他們對國外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反應。尤其是許多人從實際經驗中,決定在居留地定居下來,不再回中國,這就形成了海外華人建立了特殊的社區,而這也反過來決定了他們希望其後裔在居留地的前途。」(見潘翎主編《海外華人網路全書》)
這些決定在居留地定居下來的中國人,就被歷史學家稱為「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或「散居海外的華人」(Chinese diaspora)。
台灣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島內大量人民移居海外,80年代以後,香港和中國大陸人民蜂擁移居歐美,甚至遠至中東和非洲。他們在政治上雖然效忠所在國,但血比水濃,在文化上卻認同中國,學者杜維明在《海外華人網路全書》里把這這一類人歸為全球「文化中國」(Cultural China)的成員。然而,無論如何歸類,他們都是大中華文化圈第四圈的基石和大本營。
大中華文化圈第四圈第二類主要是指非華族人士,包括熱愛中華文化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人士,也包括跟中國在商業與經貿上有來往的人士。
中國文化由本土而至兩岸三地、再擴展到第三圈,第四圈也正在逐漸發展形成中。因此,漢字作為中國文化和經濟的載體,其使用價值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然而,不管是大中華經濟圈也好,還是大中華文化圈也罷,筆者偏愛使用「漢字文化圈」。不過這個詞應該賦予新的涵義,意指受到漢字文化影響的國家,以及使用漢字的國家或地區,都可概括在漢字文化圈裡頭。 換言之,漢字文化圈就是「筷子文化圈」,包括了中國大陸、港澳和台灣,也包括了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華人華裔。
⑺ 大中華文化圈的范圍是哪些地方
對於「大中華文化圈」,目前似乎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首先,學者對「大中華」一詞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有一派學者認為,「大中華」包括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台灣。此外,有些學者把「大中華」的概念擴大為涵蓋所有華人種族為主要居民的地區。還有學者認為「大中華」不僅是一個地區概念,同時也是一個文化概念。
就目前的經濟、政治現狀和地理位置而言,一般人比較容易接受剛才所說的第二種概念,即「大中華」是指中國大陸、港澳和台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兩岸三地」。
專家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對周邊國家的影響逐漸增強,大中華文化圈將擴展到周邊地區,因為既然是「大中華文化圈」,就是中華文化影響所及的范圍,而不涉及國土和疆界。按照這種說法,「大中華文化圈」的發展模式就是首先以中國大陸為核心,香港、澳門、台灣是第二圈;第三圈則是歷史上曾經受到中國文化重大影響的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越南和泰國等。
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而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非常深遠,日本至今仍在使用漢字。韓國、越南、泰國和中華文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總的說來,大中華文化圈的國家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
對於大中華文化圈的第四圈,可以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指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特別是亞洲以外的華裔,他們大多居住在美洲、歐洲、大洋洲,並在當地建立了自己的社區。大中華文化圈第四圈的第二類指的是熱愛中華文化或者受中華文化影響的非華裔人士。
⑻ 四城市分別屬於什麼文化圈
四個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
中華儒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
印度次大陸文化圈。
⑼ 中國早期的六大文化區系指的是什麼
六大文化區系指中國早期的六個區域文化圈,是由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的。它們分別是:
(1)北方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於中國北方早期文明,以遼西部和內蒙古中南部為核心區,又可細分為遼寧朝陽、內蒙古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帶及河北張家口等4個分區;
(2)東方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於中國東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同東為中心,又可具體分為魯西南和膠東2個分支文化;
(3)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視為中國母體文化的黃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地帶,輻射整個黃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區,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新時期文化的主流文化;
(4)東南地區新石器文化,該區系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中心,向周圍輻射開去,栽培稻米、捕魚、採集水產共同構成了當時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時的吳越文化即由此發端而來;
(5)西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中國早期西南文明,以環洞庭湖和四川盆地為中心,具體分為江漢平原和四川盆地兩個分區,而四川分地又分為巴、蜀2個分支,其中的江漢文化成為後來的「楚文化」的主要源頭;
(6)南方新石器文化,該文化圈是中國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陽湖—珠江三角州一線為主軸,輻射福建、台灣、湖南、江西、廣東等南方地區,該區系文化具有濃厚的海洋風味。
⑽ 中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啊拉伯文化圈、歐洲文化圈的面積
按照當地人民更容易達成的文化認同標准來劃分的話,世界也可以被分為以下8大區域:
1、歐洲文明區,除了現有歐洲版圖外,似乎應該把歷史淵源很深的小亞細亞和南高加索包括進去。
2、阿拉伯文明區,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全部阿拉伯地區。
3、黑非洲文明區,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全部黑色人種國家和地區。
4、伊朗-印度文明區,包括在地緣和人文上緊密相關的從伊朗到印度次大陸的整個區域。
5、東方文明區,包括傳統的東亞、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本來中亞和蒙古也可以單獨劃為阿爾泰文明區域的,但它們自身的文明發展不足,只能依附於相臨的東方文明和伊朗-印度文明區域,在當今世界格局下,把它們劃歸東方文明區域似乎更恰當。
6、大洋州文明區。
7、北美盎格魯文明區,包括美加兩國。
8、拉丁美洲文明區,包括美加以外的美洲國家。
有必要在這里解釋一下中華文化圈。在東方文化圈中細分的話,可以把俄羅斯,蒙古,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提取出來,分為阿爾泰文明。那麼剩下的就是中華文化圈了。中華文化圈的范圍包括,中國,朝鮮半島,日本以及東南亞。
還有就是印度文化圈。我認為,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的文化,這三種文化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所以,我認為,應該叫做印度伊朗文化圈。
在樓主說到的這四種文化圈當中,從面積上來講,
最大的就是中華文化圈。
最小的是印度伊朗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