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原住民最多是哪個省

中國原住民最多是哪個省

發布時間:2022-11-03 05:22:09

① 最純正的東北人是哪個省

不要胡說,純正的東北人是原住民,即現在的滿蒙達斡爾鄂倫春等,不是闖關東來的山東人

② 中國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中國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國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是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逐漸形成的。近代以來,其基本而貌大致穩定下來,從中可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特點:

(1)在水平方向上,漢族基本上全分布於國土的東半部,少數民族在西半部;漢族在沿海和國土的中央,少數民族則分布於邊疆。圖6為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分布圖,可清楚地反映出以上特點。

據統計,在中國18000公里大陸海岸線中,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僅佔9%;而在中國22800公里國界線中,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卻佔到85%。考慮到即使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中也有大量漢人居住(平均比重達55%),則上述特點表現得更為典型。例如廣西是省一級的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但總人口中少數民族比重不足40%,且絕大部分分布於西半部,而東半部包括沿海地區則是漢人的聚居區。

(2)在垂直方向上,漢族基本上全分布於平原和丘陵地區,少數民族則多分布於山地和高原。地理學上常把中國的地勢自西向東劃分為三大階梯:西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一級,這里傳統的聚居民族是藏族。大興安嶺椞�猩綏巫山椦┓逕綏十萬大山連線以東,是地勢最低平的第三級階梯,海拔高程均在10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足200米,除長白山地外,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漢族聚居區。以上連線向西直至青藏高原為第二階梯,高程多在1000~2000米之間,這里是漢族和中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混居的地方;大體上說,在第二階梯上,漢族仍分布於較低的部位,少數民族則分市於較高的部位。第二階梯向第一階梯過渡的斜坡上,少數民族種類最多,是中國民族和語言成分最復雜的地帶。但即使在這樣的地帶,民族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性,一般而言:以農耕為主、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分布部位較低;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分布部位較高;尚以游耕游牧甚至刀耕火種方式為主,經濟文化最落後的民族分布部位則最高。例如在新疆,維吾爾、漢、回諸族分布部位最低,其他民族則較高,其中南疆的柯爾克孜族分布高程為2500~3000米,塔吉克族為3000~4500米;北疆的蒙古族在1500米上下,哈薩克族則達2000米上下。又如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地勢海拔高程在500~2500米之間,傣族和漢族即分布於其中最低平的河谷平壩區,丘陵和半山區分布有布朗族、哈尼族和彝族,山頂則居住著拉祜族。在四川省,漢族主要聚居於海拔200~700米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及丘陵區,土家族、苗族在400~1000米,傣族、布依族在700~1500米,彝、羌、納西、僳僳等族在1500~2500來,藏族則分布在3000~4500米的高原上。

(3)少數民族聚居區相對地廣人稀,經濟、文化發展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90年底,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共包括5個省級、62個地級、71個市級、589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為61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64.3%,總人口為15295.7萬人,佔全國13.4%;人口密度僅每平方公里24.8人,既低於119人的全國平均數,比漢族地區的288.7人則相差更遠。從經濟、文化發展上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各少數民族不僅明顯低於漢族的水平,其內部差異也極大,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已達到與漢族大體相似的封建制社會的,有壯、回、維吾爾、朝鮮、滿、布依、白、土家、侗、苗等30多個民族,以及蒙古、彝、黎、幾個民族的大部分和藏族的一小部分,共約3000萬人,占當時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84%。處於封建農(牧)奴制社會的,包括藏族的大部分,蒙古族的一小部分,以及傣族和哈尼族,共400餘萬人,佔11%。處於奴隸制社會的,主要是彝族的一部分,約100萬人,佔3%。尚處於原始公社制社會的有獨龍、怒、僳僳、景頗、佤、布朗、拉祜、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及黎族和高山族的一部分,計約60萬人,佔2%。新中國成立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速度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數,但總的說來迄今仍處於後進狀態。1990年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分別佔全國6.2%和3.4%,大大低於其13.4%的人口比重。

(4)各民族人口的相互混居日趨廣泛。新中國成立以來這椞氐閿任�饗裕��蚓馱謨誥�謾⑽幕�饗釷亂檔姆⒄掛約吧偈�褡宓匚壞目漲疤岣擼�蟠蟠俳�巳絲誶ㄒ疲�煌�褡逯�淶耐ɑ楸裙�ヒ蠶災�齠唷P輪泄�閃⒑螅�泄�負趺懇桓齙厙�用竦拿褡宄煞侄既漲韝叢印H縞蝦J校琠1949年少數民族的族別僅12個,至1982和1990年已分別增至39個和44個。山東省的少數民族族別由1953年的16個增加到1990年的53個,同期內寧夏由10個增加到34個,北京市更由38個增加到55個,成為全國第一個民族成分齊全的一級行政區。1990年,分布遍及大陸全部30個省、市、區的民族有23個;遍及29和28個省、市、區的各5個;最少的塔吉克族也分布在9個省、市、區。

中國的少數民族由於人口規模、歷史發展特點以及經濟文化類型不同,在地理分布上也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表12)。大多數民族在分布上都相對集中,有的甚至高度集中。一些人數較多的民族,分布范圍很廣,其地域一般都是連續的。如藏族聚居區面積廣達200萬平方公里,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5省、區,連綿成片。蒙古族分布范圍近150萬平方公里,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新疆等省、區,也基本成片。情況類似的還有壯、維吾爾、土家、朝鮮、布依等族。一些人數較少的民族基本上集中在一個省或自治區內,即使在一個省、區內,也往往集中在有限的幾個縣,甚至幾個鄉內,典型的如基諾、羌、布朗、毛南、阿昌、德昂、怒、普米等族。此外,有幾個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如回、苗、滿、畲等族。其中回族是全國分布最廣泛的少數民族,遍及大陸97.5%的市、縣,滿族的比率也高達88%以上。在地理分布上表現得最為奇特的民族是錫伯族和達斡爾族,他們中的一部分在東北,另一部分卻在新疆,民族處在一分為二,相隔萬里的狀態,這是歷史人口遷移造成的獨特人文地理現象。

表12 1990年中國大陸各少數民族的分布

續表

說明:聚居區有部分重疊。

*表示零星、分散或極小。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集中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占自治區總人口33.5%),其中西部尤為密集,此外,雲南省東南部與廣西毗鄰處人數也較多。壯族在這一地區歷史悠久,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秦、漢以後史書稱為「西甌」、「駱越」「烏滸」、「俚」、「僚」等,宋代後才有「撞」的名稱,新中國成立初期稱為僮族,1965年後改稱壯族。

滿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較為重要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1000多年前的挹婁、勿吉、靺鞨以及更晚些時的女真,他們都生活在東北三省。明朝時,女真族遷至目前遼寧省境內,到明末演變形成為滿族。滿族入主中原後,幾乎傾族入關,散布各地,人口分布之廣泛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回族。相對集中的聚居區主要為遼寧省東部,次為河北省東北部。全旅居住在長城以北的佔90%以上。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也是長城以南、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內最重要的少數民族。其相對集中的聚居區有兩大塊,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當地回族人口佔全自治區總人口32.8%),二是甘肅、青海兩省的毗鄰地區。在黃淮海大平原上,回族的絕對人數也不小,且城鎮人口比重很大(河南省的睢縣、寧陵、淮陽、太康、沈丘5縣的縣城均稱回族鎮)。回族的祖先是唐、宋的「回回」以及元代從中、西亞遷入中國的「色目人」,以後又吸收融合了一部分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至明代逐漸發展形成為中國的一個新民族,迄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

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古籍中提到的居住在江、淮一帶,後遷至洞庭湖地區的「三苗」,可能就是該族的祖先。以後由於漢人南遷的壓力,苗族不斷後移並逐漸分散。目前巳遍布西南、中南許多山區,以貴州省南半部最為集中。苗族一般以一到幾個村寨為單位,同其他民族交錯雜居,本民族則不甚連貫,形成地域分布上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由於長期分散,苗族各部分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較顯著,這在其他少數民族中是不多見的。

維吾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體民族(占自治區總人口47.5%),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各地及伊犁河谷地,北疆則為數不多。其前身是戰國時期游牧於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的「丁零」,後因戰亂大部分遷至目前的南疆地區,吸收融合了當地的一些其他民族,整個歷史也十分悠久。

彝族集中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3省毗鄰地區,聚居區大致連成一片,其核心是四川省西南部著名的大、小涼山,以及有「雲南小涼山」之稱的滇北山區;此外,雲南省的中、南部分布也不少。在民族淵源上,彝族及在語言上同屬一個語支的哈尼、納西、僳僳、拉祜等族與中國西部的古民族氏、羌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秦、漢之際,彝族的祖先即已居住在川西南和滇中地區,後來分布范圍逐漸擴大,終於發展成為西南3省中人數最多、聚居區面積最大的一個少數民族。

土家族很可能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大約在五代時期開始形成為單一民族。由於歷史的原因,以及地域鄰近或混居,土家族受漢族影響很大,許多人被其他民族視為漢族,直到1956年才確定了單一民族的性質。最近10餘年,由於民族成分的大量更改,土家族人口激增,躍為中國較大民族之一。土家族集中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3省毗鄰地區,其中湖南省的土家族確定民族成分時間較早,湖北、四川兩省則較晚。

蒙古族是又一個對中國歷史起過重要作用的少數民族。目前其分布范圍東起大興安嶺,南迄長城,西至天山南北,占據了中國北方草原地帶的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散布各地的蒙古族也不少,分布之廣在各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回、滿2族。這些屬散居性質的蒙古族有相當一部分同元、清兩代駐扎各地的蒙古軍有著淵源關系,典型的如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劉營村,過去是蒙古軍駐地,目前僅此一村即集中了全省蒙古族的近半數。

藏族最早居住在西藏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後來逐漸向外擴展,目前聚居范圍已幾乎同整個青藏高原相當,面積之大在全國各少數民族中首屈一指。在千百年的漫長歲月中,藏族同胞養成了對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環境的獨特適應性,因此與其他民族混居的情況較少。相反,藏族對低地環境也不大適應,所以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外的不足0.3%。

布依族一般被認為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與壯族具有同源的關系。其聚居區一直位於貴州省的中南部和西南部,這一帶在西漢屬夜郎國,故有人認為布依族淵源於「夜郎」。

侗族也是古代「百越」的一支,與壯族也有密切關系。他們長期居住在貴州省東南部,及與之毗鄰的湘西、桂北山區。

瑤族可能起源於秦、漢時代的長沙「武陵蠻」。初期多分布在湖南省境內,以後逐漸向西、向南擴散,目前以廣西人數最多;聚居區不甚連續,也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各部分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比較明顯。

朝鮮族基本上不是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民族,而是從鄰國朝鮮遷來的。移民大約開始於17世紀末,至19世紀中後期達到高潮。其分布范圍主要集中於圖們江流域和鴨綠江流域,主體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00多年前這一大片地區基本上還處於原始狀態,朝鮮族的遷入為該地區的開發建設作出了貢獻。

白族歷來集中居住在雲南省著名的蒼山洱海地區,即目前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唐代和宋代,這里曾先後建立過包括白族在內的南詔和大理兩個地方政權,歷史也很悠久。

以上概述了中國14個人口在15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的分布情況,其他民族人數較少,聚居區范圍一般都不大,也比較集中,這里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中國各地族人口在地理分布上具有顯著的不均衡現象。盡管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口的遷移,許多地區的民族成分都在逐漸增多,但值得指出的是這些成分中的大多數都屬於遠離其傳統聚居地的「散居民族」,這與邊疆地區那些土生土長、歷史悠久的「聚居民族」在人口規模及其集中度上是有顯著區別的。如黑龍江省1990年民族成分雖多達49個,但其中的佤、怒、珞巴、基諾4族均只有1人,拉祜、布朗、撒拉、烏孜別克4族各為2人,僳僳、塔塔爾兩族各為3人,這些就是典型的「散居民族」。

由於以上原因,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盡管民族種類數相差不多(1990年最多的北京市為56個,最少的寧夏為34個),但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重卻相差懸殊(表13)。根據這一比重,可把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4種類型:

(1)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重不足1%,基本屬於純漢族聚居區,包括江蘇、江西、山西、上海、陝西、浙江、廣東、安徽、山東9省、市。

(2)少數民族比重為1~15%。漢族雖仍占絕對優勢,但少數民族也達到一定規模,並出現了少數民族占優勢的局部地區。包括河南、福建、天津、北京、河北、湖北、四川、黑龍江、湖南、甘肅、吉林等11個省、市。

(3)少數民族比重為15~50%。漢族在總人口中仍居多數,但少數民族已達到較大規模。包括遼寧、內蒙古、海南、寧夏、雲南、貴州、廣西、青海等8個省、區。

(4)少數民族在總人口中占絕對優勢,漢族則居少數,包括新疆、西藏兩個自治區。

中國台灣省1990年總人口中,漢族佔98.29%,所謂「原住民」即高山族佔1.65%,其他民族佔0.06%,漢族占據絕對優勢。

各民族人口在城鄉分布上差異也很大,特點有三:

首先,城市民族成分比鄉村復雜。如上海12個市區1990年民族成分最多的達35個,而9個郊縣最多的僅22個。從全國看,北京的市區民族成分有56個,已全部齊全;民族成分最單純的是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和藏北高原,其中的革吉、改則、聶榮、崗巴、謝通門、白朗6縣都僅有藏、漢兩個民族成分,是全國最少的。

其次,在漢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主要集中於城市,鄉村則較少。如北京的城區和近郊區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佔4.64%,而遠郊區和各縣僅為2.68%;上海的市區少數民族比重為0.71%,郊縣僅為0.07%。

第三,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漢族主要集中於城市,鄉村則較少。如新疆的16個市,總人口中漢族佔63.13%,而71個縣的總人口中,漢族僅佔25.59%。西藏兩個市的漢族比重為19.79%,76個縣僅為1.91%。這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是普遍規律。漢族雖然主要集中於城市,但仍遍及少數民族聚居的每一個縣。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國漢族比重最低的一個縣是西藏的謝通門縣,僅為1.35‰。西藏76個縣中有51個縣漢族比重小於1%。在新疆,漢族比重最低的是和田縣,為0.80%。在青海和寧夏分別是雜多縣(1.22%)和涇源縣(3.15%)。在四川省是石渠縣(2.59%)。此外,廣西的最西部,也是漢族比重特低的地區。由於人口遷移模式的變動,加上漢族相對於少數民族人口出生率較低,漢族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人口中的比重自六七十年代達到峰值後,正普遍趨於縮小。以第四次人口普查同第三次普查相比,在西藏各縣中漢族所佔的最低比重由1.45‰降至1.35‰,下降了0.1個千分點;該比重在新疆下降了0.3個百分點,在青海和四川下降了0.5個百分點,在寧夏下降了0.25個百分點,看來這一變化是個長期性的趨勢。表131990年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的民族構成省市區與稱\民族數\少數民族比重(%)\1982~1990年增長率(%)\省市區名稱\民族數\少數民族比重(%)\1982~1990年增長率(%)

③ 我國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地區是哪裡東北西北還是什麼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國的西北、西南、東北地區

④ 中國56個民族分別分布在哪個省(最主要的)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⑤ 55個少數民族都分布在哪裡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5)中國原住民最多是哪個省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與內地沿海漢族地區比較,差距懸殊。例如,少數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1.8人。

兩個特點:

第一,小聚居和大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這些地區又都雜居著不少漢族,其比例也相當高。

第二,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全國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地區。

⑥ 有哪些民族分布在中國的各個地區呢

56個民族: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

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1、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3、回族: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各地回族還以不同的形式參加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徹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4、藏族:

藏族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此外印度、不丹、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等地區也有藏族分布。拉薩是藏族人心中的聖地。

5、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

⑦ 東北地區有原住民嗎

東北,是清代以後形成的中國的一個地理區域概念,在近代歷史上,東北曾指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和內蒙東部。而在現代,則主要指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歷史上,東北地區是一個小數民族聚居的區域,他們是東北的主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這里。


「赫哲」一詞,按漢語的意思是顯赫的有道德的人們,世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沿岸,清代時,赫哲族的地理分布較為廣泛。

達斡爾族

清康熙六年六月,達斡爾1100餘人編為11個佐領,這是第一次載入文獻的達斡爾族,當時譯作打虎兒。清前期,達斡爾族主要活動在東至牛滿江一倍、中經精奇里江、西達石勒喀河、西北到外興安嶺的廣闊區域內。

鄂倫春族

明末清初一直游獵在黑龍江一倍,後來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再次游獵的鄂倫春族被迫由外興安嶺遷至大興安嶺。黑龍江以北各族統稱哈婁得,即鄂倫春的對音,也稱北山野人。

吉里迷族

唐宋以前在我國文獻中稱他們為「流鬼」和「狗國」,同中原發生過聯系。《明統一志》和《遼東志》均將吉里迷族分為四部分:黑龍江下游自自普祿至廟街為一部,黑龍江入海口北 至珊塔爾群島為一部,庫頁島上為一部,鄂霍次克海以北又為一部。吉里迷族在明代為我國東北邊境的一個少數民族,清以來,沙皇俄國不斷侵擾,吉里迷族逐漸淪為俄國遠東的部族,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我國境內不復有吉里迷族。

苦夷族

苦夷,又作庫頁、庫葉、庫耶、庫野、骨嵬、窟說等。《山海經》和《淮南子》等文獻中記作「毛民」。明代史所也常寫作「苦兀」。他們愛好頭藏熊皮,身穿花布,以漁獵為業,只吃魚鮮。其習俗,女子10歲即出家,自幼即以針刺嘴唇,塗以煙煤。男子雛發。穿布衣或魚皮。清代苦夷人多住在庫頁島南端。進入近代以後,在沙俄不斷入侵下,苦夷也逐漸淪為俄國的遠東部族。

⑧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區嗎

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是偉大祖國多民族的縮影。據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有56個民族。其中雲南僅少數民族就有25種(每種少數民族均超過5000人),他們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壯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景頗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滿族、獨龍族。在這25種少數民族中,有15種少數民族是雲南省獨有,他們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諾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雲南各民族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其分布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3以上。

中國哪裡的人最多

中國台灣人口數23561236人,面積是36013.73 km²。

中國台灣地區,是指台灣當局控制下的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與蘭嶼、綠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以及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烏丘等島嶼,陸地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地區行政區劃包括: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6個台灣當局「直轄市」,基隆、新竹、嘉義3個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屏東、台東、花蓮、宜蘭、澎湖、金門、連江(馬祖)13個縣。

2021年5月11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結果顯示台灣地區人口為23561236人。其中原住民的人口約佔台灣總人口的1.4%、閩南人佔比約72%(閩南人佔比最多)、客家人佔比約12%、外省人佔比約13%、以及新住民的佔比約1.6%。

截至2021年1月底止數據顯示,台灣原住民人口數為577029人。其中原住民人口數最多的縣市為花蓮縣(93401人),佔比總人數16.19%,其次為台東縣(78487人),佔比總人口數13.60%,再其次為桃園市(77774人),佔比總人數13.48%。原住民人口數最少的縣市為連江縣(243人),其次為澎湖縣(647人),再其次為嘉義市(1144人)。

其他:

截至2021年1月底止數據顯示,台灣省人口最多的縣市為新北市(戶籍人口為4029774人),其次是台中市(戶籍人口為2820943人)、高雄市(戶籍人口為2764291人),而台灣省省會城市台北是台灣省第四大人口城市,為戶籍人口2597635人,最少的縣市是嘉義市,戶籍人口為265852人。

閩南人是台灣四大族群之一,台灣人口2021總人數口閩南人佔比約72%,主要是明末清初從福建漳州、泉州渡海到達台灣的人,因此閩南語是台灣地區的主要交際工具。

⑩ 四川有那些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那個民族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四川的少數民族有:

1、彝族。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歷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

2、藏族。

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此外印度、不丹、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等地區也有藏族分布。

3、羌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等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其餘散居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平武縣以及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縣和石阡縣。

4、苗族。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5、客家。

四川是西部客家民系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來,逐步形成了以龍泉驛區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東山客家方言島,客家人口總數達50萬,較好保留了客家語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約有70萬人會講客家話。

閱讀全文

與中國原住民最多是哪個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人為什麼不用付錢 瀏覽:516
義大利歌曲綠樹成蔭什麼調 瀏覽:63
伊朗什麼時候有海軍 瀏覽:39
越南老婆來中國有多少 瀏覽:483
義大利高中畢業去哪裡留學 瀏覽:239
印尼siap是什麼意思 瀏覽:892
印尼fe第三方第七欄應該標注什麼區別 瀏覽:73
伊朗總統的工資是多少 瀏覽:803
印度貨幣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815
越南鐵路時速為多少 瀏覽:719
俄語義大利怎麼說 瀏覽:716
英國警察在什麼地方 瀏覽:791
印尼話bo什麼意思 瀏覽:662
伊朗市有多少鄉鎮 瀏覽:265
印度獨立後的工業部門有哪些 瀏覽:471
中國最高學府是哪個 瀏覽:460
什麼是中國公民的 瀏覽:158
印度大壩薩爾瑪在哪裡 瀏覽:202
英國進口晶體什麼價格 瀏覽:111
印尼萬隆有什麼高科技 瀏覽: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