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道路橋梁的現狀以及前景是怎麼樣的詳細談談
我國地域廣,地形復雜。現在城鎮化比例還不到百分之四十(美國這一比例已達到百分之八十左右)。也就是說很大一部分人住在農村,遠離城市。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高速公路在未來三十年還是很有發展潛力的。現在很多城市堵車很嚴重,治堵的話一般:1.修地鐵;2.擴建。但是城市道路兩邊早已高樓林立沒法擴。所以一方面會選擇建立交橋(這是路和橋的結合),一方面建立開發區,企圖把城市中心轉移。不管怎樣道路這一方面情景看漲。至於橋梁也很不錯:首先,路和橋分不開,有路的地兒就有橋。路都大力修了橋也少不了;其次,目前高鐵建設雖有所緩,但這是暫時的,未來會有很多那種跨江跨海的大橋。再次,現在很多橋都很窄,它的通行量有限,而且很多危橋,這都需要重建。所以目前來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路橋都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的趨勢。(不光行情看漲,一些技術成果也會有一個提升。如果從事這方面相應的知識一定要過硬。)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❷ 交通工程,道路工程,橋梁工程行業現狀及前景分別是怎樣的
趨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道路工程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交通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所必須進行的活動。現在交運輸系統由鐵路、道路、水運、航空、及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組成。道路運輸,以其便捷直達、通達深度廣,覆蓋面積大等特點在交通運輸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動脈。
我國近代道路建設起步較晚。 在交通安全設施、監控系統、收費系統、公路管理、智能運輸系統等方面仍然比較落後,沒有跟上公路建設的速度,不能最在限度發揮高速公路的作用。
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表明,汽車客貨運輸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仍將繼續存在,多數地區還在持續穩步增長。在人口繁密的市區,修建高架線路或隧道的需求量將不斷加大。山區公路在交通量日增的條件下,隧道和高架構築物工程也將有較大發展。
道路安全繼續受到重視。許多交通事故也要從道路工程本身找原因,必須接受經驗教訓,預防補救。
我國道路建設雖然取的較大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高速公路總量、面積、密度和通信能力都相對偏低。國、省干線公路的改造,農村公路的建設,各級公路的養護、維修和改造等任務仍然很艱巨。城市道路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城市道路交通的擁堵,安全和環保等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努力解決。
❸ 中國 公路 橋梁還能修多久
20年沒有問題,雖然沿海地方的橋梁修的差不多了,但西部,中部地區還有很大發展,同時還有很多舊橋需要翻修,總的說來,還有很大潛力
❹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未來前景
前景廣闊,機遇在即。
就拿「7918」工程來說:「7918」工程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高速公路網工程,採用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布局方案,由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線和18條東西橫線組成,簡稱為「7918」網,總規模約8.5萬公里,其中主線6.8萬公里,地區環線、聯絡線等其它路線約1.7萬公里。
具體目標:
—到「十五」末,國家高速公路網建成3.5萬公里,占總里程的40%以上。
—到2007年底,建成4.2萬公里,占總里程的近一半;全面建成「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系統。
—到2010年,建成5-5.5萬公里,占總里程的60%左右。其中,東部地區約1.8-2.0萬公里,中部地區約1.6-1.7萬公里,西部地區約1.6-1.8萬公里。到2010年,從國家高速公路網實現的效果上看,可以基本貫通「7918」當中的「五射兩縱七橫」14條路:
五射是:北京-上海、北京-福州、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哈爾濱
兩縱是:沈陽-海口、包頭-茂名
七橫是:青島-銀川、南京-洛陽、上海-西安、上海-重慶、上海-昆明、福州-銀川、廣州-昆明
—到2010年,國家高速公路網總體上將實現「東網、中聯、西通」的目標。東部地區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形成較完善的城際高速公路網路;中部地區實現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東北與華北、東北地區內部的連接更加便捷;西部地區實現內引外聯、通江達海,建成西部開發八條省際公路通道。
我國將用30年時間完成「7918」國家高速公路網。這個8.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網可覆蓋10多億人口,把我國人口超過20萬的城市全部連接起來,加上地方的高速公路,屆時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左右,與其時的美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相當。
高速僅僅實現了「通」的功能,更多的還在於系網的建設來實現「達」的目的。在建設高速公路網的同時,各種分支公路將大量興建。另外,城市的飛速發展將必然帶動城市道路的大量建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城市立交、地鐵等。
所以,道路橋梁工程在我們這一代是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的,這是難得的機遇。
❺ 中國公路橋梁隧道現狀與發展前景
一、引言
我國是多山國家,75%左右國土都是山地,且江河縱橫,海域寬闊。近10年來,公路隧道平均每年新建350km(見圖1),28座水下公路隧道已建成通車,它在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城市建設中,以節約土地和保護環境為宗旨,城市道路隧道也方興未艾。總體上,公路隧道已由重丘走向深山、由陸域走向水下、由山區走向城市。面對地震、火災和暴雨等災害日益頻發,面對高地應力、活動斷裂、高寒、高海拔和富水等復雜地質條件,面對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等日益增強的建設理念,面對我國跨江海、穿高原等重要戰略通道建設的實際需要,公路隧道建設尚存在突出技術瓶頸亟待解決。
二、我國公路隧道發展回顧
我國最早的交通隧道始於公元66年建成的陝西古褒斜道上的石門隧道。建國後,上20世紀50年代,我國僅有公路隧道30多座,總長2.5公里。60至70年代,我國在干線公路開始修建一些百米以上的隧道,但標准很低。80年代後期,我國才真正開始興建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隧道。90年代開通的成渝高速公路的中梁山隧道、縉雲山隧道,把我國公路隧道單洞長度提高到 3 000 m 以上,並在處理通風、塌方、瓦斯、地下水和營運管理與交通監控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我國今後修建山嶺長大公路隧道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90 代末,通車的四川省川藏公路上二郎山隧道(長 4160m)、四川廣安地區華鎣山公路隧道(長 4634km)、雲南楚大高速公路的九頂山隧道(長3204m)開創了我國山嶺長大隧道的建設史;廣州珠江沙面水下公路隧道建成通車和上海穿越黃浦江江底隧道(長度超過 3000 m)標志著我國水下沉埋隧道修建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重慶鐵山坪路隧道雙線(全長 5 424 m )、北京至八達嶺高速公路的譚峪溝隧道、 重慶市川黔公路的真武山隧道;遼寧沈大高速公路韓家嶺隧道 (亞洲最寬的四車道公路隧道)等 ,應當說, 目 前我國公路隧道的施工技術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進入21世紀10年來,我國公路網交通逐漸向崇山峻嶺穿越,向離岸深水延伸,截止2010年底,全國公路隧道為7384處、512.26萬米,其中,特長隧道265處、113.80萬米,長隧道1218處、202.08萬米。秦嶺終南山隧道、上海崇明隧橋、廈門翔安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相繼建成,根詳見附件。
三、國內外公路隧道建設技術和產業發展狀況
(一)國內發展狀況
我國是個多山國家,75%左右國土都是山地或重丘,且江河縱橫,海域寬闊。近十年來,公路網交通逐漸向崇山峻嶺穿越,向離岸深水延伸,山嶺公路隧道以年均350公里的速度增長,28座水下公路隧道也已建成通車;同時,在城市建設中,以節約土地和保護環境為宗旨,城市道路隧道方興未艾,地下互通立交也應運而生。總體上,公路隧道的建設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其建設成就表現為基礎理論日趨成熟,研究手段日益全面,勘測設計技術日益先進,建設規模日益宏大,結構型式日趨豐富,施工技術邁進機械化,材料日益先進,裝備漸趨完備等。
1. 基礎理論方面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隨著「新奧法」原理的引入和推廣,公路隧道技術人員逐漸注意到隧道圍岩為「三位一體」(產生荷載、承載結構和建築材料)的特性,並通過控制爆破、錨噴支護和現場監測等手段成功應用,提高了我國的公路隧道建設水平;而且在實踐中也對新奧法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結合我國公路隧道建設國情,在基礎理論方面開展了進一步的探索研究,如淺埋暗挖法等。
2.研究手段方面
早期,工程類比法和經典力學解析法是公路隧道的主要研究方法。然而,隧道一旦遇到復雜工程地質條件,或形成特殊斷面結構時,一方面難以找到類似工程先例可以借鑒,難以找到適合的經典力學解析模型可以應用;另一方面,僅憑上述方法也無法確保合理性與准確性。因此,隨著各項技術的發展,藉助計算機對隧道工程進行全過程數值模擬的研究方法逐漸得到了廣泛應用。作為近代科學主要研究手段的實驗法,無疑也是極其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隧道工程研究中的一個強有力武器,可以彌補數值模擬分析方法的不足,二者相輔相承。總體上,工程類比法、經典解析法、數值模擬法和實驗法構成了隧道工程的研究方法體系,特別是後兩者已成為解決重大技術難題的主要有效手段。
3.勘測設計技術方面
公路隧道勘測設計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首先是地質勘察手段的進步,如現代物探工具和高速地質鑽機的使用。在初測地質勘查和施工階段地質超前預報工作中普遍採取了地震波反射法、聲波反射法、紅外線探水法和地質雷達等。各種地質勘察方法的綜合,使得地質情報的可靠度有了較大的改進;在設計理念方面,環保意識有所加強,施工前預設計、施工階段信息化反饋動態設計的原則得到了推廣;由於計算機技術的採用,隧道圍岩、結構、地層和臨近構築物的受力、變形及破壞的數值分析,為設計提供了量化依據;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手段的普及,使繪圖工作的狀況大為改觀。在以上進步的基礎上,公路隧道設計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4.建設規模方面
隧道建設規模主要表現為眾多超特長隧道和超大跨扁平隧道的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的特長公路山嶺隧道(含在建)已達到179座,其中,雙洞四車道、全長18.02公里的陝西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已於2007年10月建成通車,是世界雙洞規模世界第一的公路隧道,為超特長公路隧道建設技術的典型代表。對於大跨扁平隧道,雙洞六車道隧道國內已建成近百座,其建設技術已基本成熟;雙洞八車道公路隧道也相繼建成了數座,2004年建成通車的遼寧韓家嶺隧道是我國第一座單洞四車道公路隧道,2006年建成的深圳雅寶隧道最大開挖寬度21.1m,最大開挖高度13.7m,是我國第一座投入運營的雙洞八車道公路隧道,2008年10月,國內最長雙洞八車道隧道——廣州龍頭山隧道也竣工通車,近日河南、新疆等地也在開展雙洞八車道公路隧道的建設。
5.結構型式方面
早期公路隧道普遍採用雙洞分離式的結構型式。但因種種條件限制,很多情況下雙洞隧道左右線間距往往不能滿足建設需求,因此出現了連拱式和小凈距式的隧道結構型式。此外,伴隨著橋隧相連和實現地下互通等特殊條件或功能的技術要求的出現,分岔式隧道結構型式、橋隧混合結構型式、地下立交結構型式的工程實踐也日益增多。
對於連拱隧道,其中牆型式已從最初的整體式直中牆到夾心式直中牆,再發展到夾心式曲中牆;從對稱連拱隧道發展到不對稱連拱隧道,甚至無中牆;從全暗或全明連拱隧道發展到明暗組合的連拱隧道。相對連拱隧道而言,小凈距隧道因其工程風險較小、造價相對較低等優點,也逐步得到了廣泛應用。2004年建成通車的京福高速公路福州段小凈距隧道群,將14座連拱隧道變更為小凈距隧道,是國內首次大規模推廣小凈距隧道的建設工程。
為解決橋隧緊鄰問題,新開發了一種結構型式——分岔式結構,其結構型式可分為兩類:第一類依次由洞口的連拱結構段、小凈距結構段,逐漸過渡為正常的雙洞分離式結構;第二類洞口段先設置為四車道大拱,然後逐漸過渡為連拱隧道、小凈距隧道,最後轉變為標準的雙洞分離隧道。2007年建成的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八字嶺隧道、2008年通車的山西晉濟高速公路月湖泉隧道、拍盤隧道等均是典型工程。特別是拍盤隧道,為適應整幅橋型結構伸入隧道,開發形成了特殊的上下雙層橋隧混合共建結構,最大開挖跨徑達25.77m,矢跨比0.35,斷面面積達346.6m2。
由於地下互通式立交可減少拆遷、保護環境,並可直接實現地下隧道之間或地下隧道與地面道路之間的交通轉換,因此該型結構近年來也應運而生。廈門市機場路一期工程的萬石山隧道與鍾鼓山隧道的完全互通,是我國第一座採用暗挖地下立交結構型式的隧道,並已於2008年9月建成;該段落既有平面分岔結構,又有上下交叉結構,單洞最大開挖跨度達25.89m,小凈距段中夾岩厚度僅1.42m,連拱段為不對稱連拱結構。2009年8月開工的長沙營盤路湘江隧道,還首次把地下立交結構引入到水下隧道工程中。
由於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與工程實踐的迫切需要,使得小凈距隧道的中夾岩厚度、連拱隧道的中隔牆厚度的極限值不斷被刷新,並伴隨著一批新結構型式的開發與實踐,豐富了隧道的結構型式,增強了隧道工程的生命力。
❻ 世界歷史上橋梁的發展歷史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6)中國橋梁工程還能發展多久擴展閱讀: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歷史和現狀上看,絕大多數橋梁均架設在水面上,只有閣道橋和現代城市的行人天橋和行車天橋,是架設於高樓崇閣之間或通衢大道之上。
從對天生橋的利用到人工造橋,這是一個歷史的飛躍過程。從簡單的獨木橋到今天的鋼鐵大橋;從單一的梁橋到浮橋、索橋、拱橋、園林橋、棧道橋、纖道橋等;建橋的材料從以木料為主,到以石料為主,再到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然而,中國橋梁建築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橋」。到了當代中國,所建造的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等,更受到世人稱贊。
可見,中國的橋梁,經過了一個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的發展過程,愈趨成熟。中國在發展橋梁方面於 14 世紀以前處於領先地位,今天,她依然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橋梁大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❼ 橋梁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1.中國古代的橋(潘洪萱)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梁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橋梁審美觀(樊凡)
橋梁主要用於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麼美可談了。因此,橋梁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橋梁,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准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一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梁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梁審美觀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觀融合一體,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橋梁美十則(樊凡)
關於橋梁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並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於橋梁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准等等,從一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一致,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國橋梁工程中慣用的一些原則,以簡單明了的形式擬以下橋梁美十則,並列舉橋例分別論述。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一;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梁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橋名談往(茅以升)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一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藉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徵,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於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卧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一些橋名,藉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陝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卧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岩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准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製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於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於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於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雲:「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陝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雲:「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雲:「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卧於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採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卧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雲:「春夜行蘄水中……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聖女橋」,在陝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於橋柱」。「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於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是二十四座橋,並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一座橋。後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一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並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餘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並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並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並無名稱,後來有人隨便叫它一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一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並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
❽ 中國公路橋梁還能修多久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0
❾ 中國未來30年橋梁工程行業前景如何
中國現在不僅是橋梁大國,還是橋梁強國,未來30年橋梁工程一路高歌,前景遠大。
❿ 橋梁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日本於1998年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度的明石海峽大橋(主跨1991米),將懸索橋跨徑從20世紀30年代的1000米提高到接近2000米,是世界懸索橋建設史上的又一座豐碑。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上修建懸索橋到了鼎盛時期,建成跨徑大於1000米的懸索橋17座。在此期間,我國相繼建成了名列世界第五、第六的江陰長江大橋(主跨1385米)和香港青馬大橋(主跨1377米,公鐵兩用)
世界上建成的著名斜拉橋有:法國諾曼底斜拉橋(主跨856米),南京長江二橋南汊橋鋼箱梁斜拉橋(主跨628米),以及1999年日本建成的世界最大跨度的多多羅大橋(主跨890米)。
我國至今已建成各種類型的斜拉橋100多座,其中有52座跨徑大於200米。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在總結加拿大安那西斯橋的經驗基礎上,1991年建成了上海南浦大橋(主跨為423米的結合梁斜拉橋),開創了我國修建400米以上大跨度斜拉橋的先河。我國已成為擁有斜拉橋最多的國家,在世界10大著名斜拉橋排名榜上,中國有6座,跨度在600米以上的斜拉橋世界上僅有6座,中國佔了4座。
目前世界前10名大跨度斜拉橋
序號橋名 國家建成年 主跨
1 多多羅大橋日本 1999 890米
2 諾曼底大橋 法國 1995 856米
3 南京長江第二大橋 中國 2001.3 628米
4 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 中國 2000 618米
5 福州市青州閩江大橋 中國 2000 605米
6 上海楊浦大橋 中國 1993 602米
7 上海徐浦大橋 中國 1997 590米
8 名港中央大橋 日本 1998 590米
9 Roin–Antirion 希臘 2004 3*560米
10 森卡路森特橋 挪威 1991 530米
石拱橋—石拱橋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源遠流長的一種技術。最近又有新的突破,2001年建成的山西晉城晉焦高速公路丹河大橋,跨徑146米,是世界最大跨度的石拱橋。
混凝土拱橋—混凝土拱橋分箱形拱、肋拱、桁架拱。我國採用纜索吊裝架設法施工的最大跨度是1979年建成的四川宜賓馬鳴溪大橋(主跨150米),採用拱架法施工的最大跨度是1982年建成的四川攀枝花市寶鼎大橋(主跨170米),採用支架法施工的最大跨度是河南許溝大橋(主跨220米),採用轉體法施工的最大跨度是1990年建成的重慶涪陵烏江大橋(主跨200米)。在這個時期,國外混凝土拱橋最大跨度已達390米(前南斯拉夫克爾克橋,1980年建成)。此時,我國與國外差距最少10年。1990年宜賓南門金沙江大橋在國內首先採用勁性骨架,建成了主跨240米中承式鋼骨混凝土拱橋,接著廣西邕寧邕江大橋改進了工藝(鋼骨採用鋼管混凝土)使這種施工方法又跨上了一個新台階,於1996年建成了主跨312米中承式鋼骨混凝土拱橋、1997年建成的重慶萬州長江大橋(主跨420米),為世界最大跨度的混凝土拱橋。與此同時,貴州江界河大橋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度的混凝土桁架拱橋(主跨330米)。據統計,世界上已建成跨徑超過240米混凝土拱橋15座,中國佔4座,而跨徑大於300米的混凝土拱橋,世界上僅有5座,中國佔3座,其中西部地區佔2座。我國大跨度混凝土拱橋的建設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