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7月單月貿易順差6800億創紀錄,我們靠啥賺的錢,賺誰的錢
7月份貿易順差再創歷史新高,我們靠啥賺的錢?賺的是誰的錢?順差創新高的同時,是百利而無一害,還是存在其他隱患?
最後駁斥一點,有觀點說國外通脹嚴重,他們拿「廢紙」買我們的商品,實際對我們不利。這種觀點看似有理,實則漏洞百出了,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以美元為主,而美聯儲今年4次加息,美元一度走強升值,何來「廢紙」一說?
我國工業門類齊全,產能也恢復得很好,在海外供應鏈不穩定的背景下,我國充當著世界工廠的重要角色,源源不斷的填補著需求缺口,對全球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❷ 中國貿易順差從哪裡來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個階段內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那麼,中國的貿易順差當然是中國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嘍。
❸ "外貿順差"是怎麼回事
外貿順差就是進口總額小於出口總額。國際收支不平衡最簡單的判斷標准就是外貿順差額度和外匯儲備的余額。但是不斷增長的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已經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國際收支不平衡實際上是我國內部發展不均衡的外在表現。
❹ 試從對外貿易結構解讀順差在中國,利潤在外國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您的問題已經收到,正在為您查詢5分鍾之內回復您,請稍等
❺ 中美貿易的歷史來看,有順差也有逆差嗎
中美貿易到目前為止,總體上一直是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具體到個別行業有個別行業的情況。
順差和逆差並不絕對是孰好孰壞,要從國際環境、商品種類成分等等因素結合來看。
順差太大和逆差太大都不利於國家長遠的發展。一國的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
貿易順差的優勢
1、貿易順差促進經濟增長。
首先,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經濟增長。
一是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國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源於凈出口的增加,是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凈出口增加使得國內總需求擴張,國內總需求擴張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
二是凈出口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
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是凈出口增加的結果。凈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貿乘數效應,在外貿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凈出口額,大於經常項目貿易順差額。
其次,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增加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源於資本凈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加的結果。
資本凈流入增加了國內的總需求中的投資需求,投資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動國民經濟增長。
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在外商直接投資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外商直接投資額,大於資本項目貿易順差額。
2、貿易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增強了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和引進外資能力。
1994年以來,除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資本項目有逆差外,中國的國際收支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伴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外匯儲備也在快速增長,外匯儲備2003年底已超過4010億美元。
外匯儲備的增加,一是提升了綜合國力,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
二是表明中國有良好的國際償債能力,在國際市場進行融資時,能夠較為容易地以較低成本取得各類貸款。
三是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的外商,對其利潤匯回該國有安全感,這些外商願意 更積極注入資本,有利於中國引進外資。
3、貿易順差有利於經濟總量平衡。
經濟總量平衡不僅與儲蓄投資有關,還與外貿有關。
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增加進口彌補財政赤字,以保持經濟總量供求平衡,那樣,容易出現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並存的雙赤字現象。
當財政有赤字時, 在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凈出口)來彌補財政赤字,以保證經濟總量供求平衡。
中國的現實是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從1998年以來,連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逐年遞增,因而貿易順差的增加,特別是凈出口增加部分地彌補了財政赤字。
以貿易順差彌補財政赤字,不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量平衡,而且避免了雙赤字現象。
4、貿易順差加強了中國抗擊經濟全球化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
連年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使得中國成為國際上的債權國。
因而,中國不僅有足夠的外匯滿足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國對外清償能力、保證對外支付,還有利於應對國際金融風險,提高了國家抵抗各種經濟風險的能力。
5、貿易順差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實施較為寬松的宏觀調控政策。
一是貿易順差使得國家有充足的外匯干預外匯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二是國家有充足的外匯調節國際收支,執行主動的對外經貿政策。
三是貿易順差增強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
由於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資,因此,中國資本流動性實際上比較大。在資本流動性實際比較高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加強了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的效應,促進了國民經濟較快發展。
貿易順差的弊端
1、貿易順差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應,降低了社會資源利用效率。
外匯流入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匯率和外匯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要以人民幣購買外匯,貨幣的投放隨著外匯流入的增多而遞增。
隨著大量的人民幣被動地投入到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賬戶更加受制於外匯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應,還導致物價水平上 升。
貿易順差與國內居民儲蓄相結合,導致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貿易順差引起的大量外匯儲備高達4000多億美元,同時,國內居民儲蓄高達11萬億人民幣,兩者相加約有14多萬億人民幣。
這14多萬億人民幣沒有形成有效投資,是經濟社會中的閑置資金,與這些閑置資金相對應的是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閑置,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因而,中國出現了經濟增長和失業增加並存的現象。
2、貿易順差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加了資金流出。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外匯操作總是有風險的,最明顯的是匯率風險。中國實行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每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中國外匯儲備都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
貿易順差越大,需要到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營的外匯越多,國家外 匯儲備的成本越高。
貿易順差增加了資金流出。在結售匯制度下,由於流入的外國資金都要轉換成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主要是儲備美元、歐元的債券。
貿易順差越多,外匯儲備越多,外國債券越多,資金流出也越多。
這兩方面形成了內在的矛盾:貿易順差引導外資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國直接投資越多,資金流入越多;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儲備越多,資金流出越多。
3、貿易順差導致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民族經濟發展空間狹窄,出口結構難以調整。
4、貿易順差影響了國內金融業利率市場化進程。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貿易順差意味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為了防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中央銀行不得不維持現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 貸款浮動利率,從而推遲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貿易逆差的利弊
轉變觀念:從順差到平衡
必須轉變追求貿易順差的傳統觀念,應該努力追求外貿平衡。
傳統貿易觀念認為出口為了創匯,順差是好事,逆差是壞事。這一觀念長期主導著我國的貿易政策和實踐。
據統計,截至2010年2月底,自1993年以後,我國再沒出現過年度貿易逆差,自2004年4月份以後,我國沒出現過月度貿易逆差。
其實,一國的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
長期出超未必有利於我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的貿易順差所帶來的並非都是好處。
首先,貿易順差將帶來越來越多的貿易爭端;
其次,貿易順差雖然增加了外匯儲備,但從資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資源未被充分利用;
第三,持續高額順差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進而又導致資本凈流入增加,資本凈流入增加又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第四,巨額的經常項目的順差,會轉化為貨幣大量投放的壓力,成為通貨膨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適當入超未必有弊於我國
相反,貿易逆差的結果也並非都是壞處。
第一,適當逆差有利於緩解短期貿易糾紛,有助於貿易長期穩定增長;
第二,逆差實際上等於投資購買生產性的設備,只要投資項目選擇得當,既可補充國內一些短缺的原材料,還能很快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就業以及增加經濟總量;
第三,逆差能減少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緩資本凈流入的速度;
第四,短期的貿易逆差有助於緩解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經濟增長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順差較小的年份。
因此,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應當徹底轉變觀念,放棄以出口創匯、追求順差為目標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確立以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政策。
❻ 中國貿易順差美國千億美元,錢都花到哪兒去了
但是,這只是理論情況,現實中沒這么簡單的事情。
比如,我們出口順差,出口商賺了很多美元,想要換成在中國能夠使用的人民幣。但是僅靠貿易出口的美元需求(人民幣供給)無法滿足這么多的美元供給。按理說,人民幣要升值,但是我們考慮到順差對經濟的影響,我們不願意人民幣升值,怎麼辦?很簡單,央行可以提供增發的人民幣滿足市場上的美元供給,比如,上個例子中,美元的供給比需求多1萬,那央行通過印鈔6萬人民幣不就搞定了。這樣我們能夠維持順差,人民幣還不用升值。
央行印鈔購買多餘的美元,這樣子美元就到了央行的資產端,使得外匯儲備增加。央行拿著這么多美元又沒有利息,乾脆買成美債,還能有些利息。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持有如此多的美債。持有美債相當於我們印鈔,然後借給了美國政府,壓低了美國的國債利率,支持了美國的赤字經濟。
央行外匯儲備增加,也增加了我國的基礎貨幣,這么多的外匯儲備肯定不能都變成基礎貨幣,所以我國央行通過公開市場工具對沖了一部分外匯占款,財政存款也對沖了一部分外匯占款,不過總體來說,我國的基礎貨幣是增加的,這部分基礎貨幣再通過銀行系統形成整個社會的貨幣供給的增加。
很多人說中國賺不了多少錢的,賺不賺錢那是出口廠家的事,有客戶、有市場,有利潤就有人做。相反如果進口商虧錢了,要麼就不做了,要麼破產了,出口自然降低了。
❼ 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順差是通過什麼渠道轉回中國的
貿易順差通俗地講就是你美國購買我中國的商品或服務所花的錢多於我中國購買你美國的商品和服務花的錢,這樣在商品交易的金額上就出現了貿易順差。中美之間的貿易一般都是用美元結算,當美國進口我國的貨物時,就會用美元將貨款支付給我國。另外,貿易順差不是轉回來的,是美國購買中國的商品的數量金額多而造成的貿易態勢。
❽ 請教我國歷年的貿易順差數據.
以下是歷年的貿易順差數據(單位 億美元)
2004年 320
2005年 1,019
2006年 1,775
2007年 2,622
2008年 2,955
2009年 1,961
2010年 1,831
2011年 1,551
2012年 2,320
2013年 2,598
2014年 3,825
2015年4,822
2016年 5100
2017年起以人民幣口徑統計
2017年為2.87萬億元人民幣
2018年為2.33萬億元
2019年中國貿易順差2.92萬億元
2020年我國貿易順差3.7萬億元
拓展資料:貿易順差就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一般就貿易雙方的利益來講,其中得到貿易順差的一方是佔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吃虧的一方。可以這么看,貿易是為了賺錢。而貿易順差的一方,就是凈賺進了錢;而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凈付出了錢。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該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膨脹,給本國貨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連續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並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2004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加工貿易總順差中所佔比重分別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順差中所佔比重依次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順差持續增加的推動下,2004年中國大陸的加工貿易順差達1063億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更達58.47%;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生產和銷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進口,如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向國會提交的對華貿易報告就指出:2003年美國公司在華分支機構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達340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對中國出口僅290億美元。
❾ 中國對那些國家的貿易是順差哪些是逆差
去年中國總共的貿易順差是2700億美元,其中對美國貿易順暢為3700億美元(不包括香港轉口),對荷蘭貿易順差700億美元排第二, 對印度貿易順差550億美元排第三。
對日本,及德國基本貿易平衡 (算上香港轉口貿易)。
(9)中國外貿順差錢在哪裡擴展閱讀
當一個國家出現貿易逆差時,即表示該國外匯儲備減少,其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該國在該時期內的對外貿易處於不利地位。大量的貿易逆差將使國內資源外流加劇,外債增加,影響國民經濟正常有效運行。因此,政府應該設法避免出現長期的貿易逆差。
如果一個國家經常出現貿易赤字現象,為了要支付進口的債務,必須要在市場上賣出本幣以購買他國的貨幣來支付出口國的債務,這樣,國民收入便會流出國外,使國家經濟表現轉弱。
政府若要改善這種狀況,就必須要把國家的貨幣貶值,因為幣值下降,即變相把出口商品價格降低,可以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
因此,當該國外貿赤字擴大時,就會利淡該國貨幣,令該國貨幣下跌;反之,當出現外貿盈餘時,則是利好該種貨幣的。因此,國際貿易狀況是影響外匯匯率十分重要的因素。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充分說明這一點。
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連年出現逆差,致使美國貿易收支的惡化。為了限制日本對美貿易的順差,美國政府對日施加壓力,迫使日元升值。而日本政府則千方百計阻止日元升值過快,以保持較有利的貿易狀況。同樣的,關於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也有這方面的斗爭因素。
❿ 中國出口一直處於順差的狀態,都是靠哪些出口商品撐起來的
自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以來,國際事務也是熱鬧不斷,隨著中美貿易戰的開始,中國出口順差逐漸進入人們視角,出口商品也受到國內民眾關注。其中最多的分別是電器機械設備、玩具、傢具、鞋類、衣服等。
紡織品製造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勞動適齡人口的逐年下降,與孟加拉國和柬埔寨在內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吸引力已經明顯不足,因為他們的服裝工廠工人的月平均工資要低得多,競爭優勢明顯。為了保持出口優勢,中國在過去幾年中逐步完善電力設備和電子產品產業,增加此方向的出口量,來提升全球價值鏈。2012年,中國已經是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集成電路和電子元件出口國。也正是如此,形成了以電子設備為大頭的貿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