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西的哪個小村子在清朝時號稱「天下第一大村」
西王,又是“茶路”的重要通道。每年關老爺老家解州四月八和九月九古廟會期間,北方的蒙古駝隊、武夷山的茶商馬車,都會在西王潞鹽客棧相聚。南方人、中原人、草原人共處一室,進行茶葉交易,西王人則充當“通司”(即翻譯),奔走在各地客商之間。西王人誠信友善、寬容好客的品德,吸引了不少外來客商安家落戶,村落迅速擴大,清朝中葉就號稱“天下第一大村”。
② 堅守傳統技藝五十年,76歲大爺神還原明代核舟記,這種手藝是否值得傳承
對於一件事情的不斷堅持是非常難的,在堅持下來的這件事情上去追求完美更是十分可貴,堅持做一件事,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做到極致,這是令人十分敬佩的,“工匠精神”也是我們呼籲傳承的,工人精心雕鑄,給我們呈現完美的藝術品,他們用那雙普通又神奇的雙手雕刻一件又一件藝術品,這份匠心,這份堅守,是我們所需要傳承的,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的,在近日,一位七十六歲的大爺堅守傳統技藝五十年,神還原明代核舟記,這則事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
③ 中國的宰相村在哪共出過多少位宰相
中國「宰相村」即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距縣城25公里。它以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觀,於1995年農歷三月三,正式向海內外遊客開放。 聞喜裴氏家族自秦漢,歷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後,余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後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中國「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聞喜裴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非子之支孫封(非邑)鄉,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後裴氏分為三支,分居河東、燕京、西涼等地,但考其譜系源流,皆出於聞喜之裴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聞喜裴氏家族自秦漢,歷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後,余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後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中國「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裴氏家族中在學術領域有成就者,亦宛若群星,值得推崇。如西晉裴秀是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地圖學家,與歐洲學者托勒密被譽為古代世界地圖發展史上東西方相輝映的兩顆璀璨的明星,他的「制圖六體」,即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為後世地圖繪制學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在世界地圖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裴秀之子裴顧,是西晉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在當時崇尚「庄老」、高談「玄理」的情勢下,獨樹一幟,提出「無不能生有」,「有」是萬物存在變化之基礎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南朝宋史學家裴松子為《三國志》作注,其子裴駟、曾孫裴子野分別著有《史記集解》、《宋略》等不朽之作,被稱為「史學三裴」。隋代裴矩所著《西域圖記》,詳細記述了西域14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及民風,對研究我國隋唐時期西北社會狀況有重要價值。隋代的裴世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率隋朝政府使團出訪日本的人,為發展中日邦交做過重要貢獻。還有東晉小說家裴啟、北魏文學家裴伯民、東魏詩人裴讓雲、唐代史學家裴光庭等等。 現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築、碑刻、墓葬等歷史遺跡很多。裴氏祠堂又稱晉公祠,建於唐貞觀三年(629),有前殿、後殿、狀元坊、碑廊等,規模宏大,但屢遭兵燹,屢修屢毀。晉公裴度,字中立,為唐憲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將入相,爵封晉國公。現晉公祠正在重建中。 裴氏碑廊,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數十通,在史料和書法藝術上均有很高價值。其中的《裴鴻碑》,魏隸合一,書法穩健,鐫刻於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是裴氏現存最早的碑刻。《裴鏡民碑》,由唐初史學家李白葯撰文,書法家殷令名書寫,楷體,既近顏風,又含柳意,端莊凝重,筆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張九齡撰文,唐玄宗李隆基書寫,行書,用筆豪放,字體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撰文,清咸豐年間軍機大臣祁雋藻重書。此碑記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吳元濟叛亂的功績,共刻四石,並排聳立,氣勢磅礴,文、書、刻俱佳,被稱為「三絕碑」。此外還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譜序碑17通,為氏族遺物之精華。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裴氏墓冢在裴柏村東五公里的鳳凰垣。當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現今雖大多平夷、被毀,但仍可觀其概貌,有的墓地還存有石碑。 為了保護裴氏家族文物,發展旅遊業,聞喜縣政府決定建立裴氏文化旅遊開發區,建設裴氏碑苑、裴晉公祠、裴氏宗祠、中華裴氏文化城等景觀以及商貿區和娛樂服務區。1994年裴晉公三月三古廟會已恢復,許多建設項目已竣工。裴氏碑苑、裴晉公生平業績展、裴氏文化旅遊區微縮景觀、裴氏始祖雕像巨碑以及宰相台、將軍坡等景點,已開始接待遊人。
④ 安徽省有哪三大古鎮
1 、南屏
南屏位於安徽省黟縣西南,是一座有千年歷史、規模宏大的古村落,因《菊豆》、《卧虎藏龍》等多部著名影片在此拍攝,被稱為中國影視村。南屏山水秀美,古風依舊,民風純朴,粉牆黛瓦幽處青山綠水中,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風景美如畫,這里有36眼水井,72條古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至今仍保存有相當規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遊客譽為「中國古祠堂建築博物館」。
安徽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底蘊和優美江南景色的省份。由於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安徽的部分城市還跟浙江、上海以及江蘇組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安徽和江蘇之間也有許多親密的關系,為此安徽的不少景區或者城市,古鎮都一種跟江蘇蘇州類似的情調,真不愧為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也因此有人稱,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孔城古鎮,也是安徽省的一個古鎮,作為一座距今已經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鎮,事實上孔城古鎮是國內眾多古鎮里為數不多的沒有濃厚商業化氣息的古鎮。
不是很商業化。古鎮的韻味基本屬於那種大家閨秀般散發出來的,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它周圍全是山峰,將其環抱在中間。
⑤ 中國最文藝的漁村在什麼地方,當地有什特色
從前有座島,島上有個小漁村,村上的漁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看不見的歲月里生生不息。然而,突然有一天,這座美麗的小漁村被世人發現,像一個未經世事的深閨女子,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從此一炮而紅,如今更成了廈門的一大城市名片,說到這里,相信大家都瞭然於心,沒錯,這個半掩於世的小村莊,便是曾厝垵。
⑥ 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指哪裡
杏花村指位於南京市秦淮區鳳台山一帶,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全詩白話譯文如下: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6)中國守藝村在哪裡擴展閱讀:
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綉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⑦ 中國第一村華西村在什麼地方
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位於江陰市區東,華士鎮西。
華西村有名的景點有80多處,華西金塔是它的標志性建築,七級十七層,高98米。2012年,華西村總收入524.5億,華西村旗下華西集團1996年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
華西獲得了「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文化典範村示範點」、「全國鄉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鄉鎮企業先進企業」等榮譽稱號,並譽為「天下第一村」。
人民日報:江蘇江陰華西村新時代里再領跑
2017年10月18日一大早,華西村就沸騰了。村龍希廣場聚滿了人,等著收看十九大開幕直播。「我們吳協恩書記是十九大代表,這是他的光榮,也是全體華西人的驕傲!」
村黨委委員陶葵忠激動地說。村民除了集中看電視,還盯著手機、電腦屏幕,5萬多名幹部群眾以不同方式都在關注十九大。
「十九大報告里提到的關於『三農』的政策讓我們倍受鼓舞。」陶葵忠說。過去5年,華西村不僅產業遍及全國多地,還搭上了「一帶一路」快車走向世界。目前,華西人已經實現小康,人均年收入達9.05萬元。
在村黨校四樓會議室,華西特色青年藝術團的50多名員工正在收看直播。聽完總書記報告,團長計麗靜表示,我們要以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意識,創作和編排出更多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的好節目。
「華西村正在推進制度、用人、股份這三項改革。」村委會副主任趙志初說,我們要進一步圍繞十九大精神,結合華西實際學、結合發展要求學、結合自身工作學,努力把華西打造成一個「農村都市」。
⑧ 守藝人貳強哪裡人
守藝人貳強是陝北榆林人。
頭戴羊肚巾、身穿羊皮坎肩,陝北榆林的「守藝人」貳強手持三弦,坐在窯洞里唱著信天游。歌喉粗獷,表達細膩,打動了屏幕另一端的網友們。
短短一年時間,貳強發布視頻的總點贊數將近400萬。甘肅的張尕慫致力於搜集西北民歌,他用吉他或者電聲樂器演奏傳統民歌,並上傳到短視頻平台,上萬名用戶以此為背景音樂進行二次創作。
在各大直播平台、音樂網站上,像貳強、張尕慫這樣熱衷於傳唱家鄉民歌的人越來越多,一度遠離公眾視野的傳統民歌「熱」了起來,通過新媒介煥發勃勃生機。
半路出家
貳強在快手上以陝北說書人的身份被大家熟知。不過他並非從小學藝,而是半路出家。2010年,25歲的貳強離開家鄉去山西做生意。闖盪了幾年之後,他有了一家自己的釀酒廠,日子也越過越好。
2015年,一次因緣巧合的機會,他在一家樂器店裡看到了一把三弦琴。貳強說,除了老家,三弦琴在外地並不多見,所以能在這兒遇到,他確實有些驚喜。
於是,他買下了這把三弦琴,盡管這琴有點破損。拿著三弦琴,小時候的回憶也如潮水般涌現在腦海中。中午買了琴,晚上他就拉出了完整的旋律。
也許是對家鄉的思念在偷偷作祟,也許是三弦琴喚起了兒時的那份熱忱,貳強像是著了迷,從此踏入說書之路。可是,盡管有熱情,貳強在說書這事兒上還是個外行。於是他決定拜師學藝。
⑨ 「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杏花村」在哪個省
杏花村,位於山西省汾陽市城北的307國道北側,有青銀高速公路過境,國家級東西鐵路干線太中銀鐵路在這里建有客貨兩用站和大型集裝箱貨場,交通非常便利。杏花村以汾酒聞名天下。2007年,杏花村汾酒釀造工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中國古名酒——汾酒——的發源地,杏花村鎮地處山西腹地,背靠呂梁山主脈,東臨汾河,隸屬汾陽市,是革命老區呂梁的一部分。作為汾酒的傳承者,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如今依舊駐守當地制曲釀酒,傳承創新。
在這座時時酒香四溢的小鎮里,千年汾酒源源不斷,風水文化、晉商智慧、古法技藝以及匠人精神都並非令人不明就裡的文化標簽、文明遺跡,而是可感、可見、可解、可知的現代生活和古老經驗。
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是我國哪個地方
杏花村位於池州市城西,古時曾有「十里煙村一色紅,村酒村花兩共幽」的佳境記載,是全國唯一以村建志的村。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春遊池州杏花村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也由此名揚千古。古時的杏花村,村內茅屋酒簾,亭台樓榭,十里杏花、燦若紅霞,是歷代仕宦文人賞花沽酒之地。
杏花村1987年被列為安徽省首批省級風景區。 杏花村古井文化園位於安徽省池州市西郊一公里處,交通便利,是在杏花村古井遺址基礎上建成的新的旅遊景點。園區佔地面積約13520平方米,主景區由黃公井院、釀酒坊、杏花亭、村志館、煥園等組成。園區風格樸素、典雅,園內廣植花草、杏樹成林、溪流縱橫,仿唐建築錯落有致,古戲台文藝演出、精彩紛呈,淡淡的酒香不時迎面撲來,是現代遊人憑吊懷古、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酒都杏花村,位於山西省汾陽市城北的太汾公路北側,有青銀高速公路過境,以汾酒聞名天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這里的杏花村酒已聞名國內。而且,歷代的杏花村都以釀酒、酒文化聞名。盛唐時,這里以「杏花村裡酒如泉」、「處處街頭揭翠簾」成為酒文化的古都。歷史上,我國著名文人、學者李白、桂甫、二牧、宋延清、顧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賦詩贊譽。李自成進北京路經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盡善盡美」的題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盡善村」。
如今杏花村,廠景如畫,酒如泉涌。名酒汾酒、竹葉青、白玉汾、玫瑰汾、北特加都已打入國內外市場,成為酒中佳品。杏花村酒廠正經歷著它的最為繁榮的時期。 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據古碑文記載,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釀酒,馥郁芬芳,為汾酒和竹葉青酒的水源。
杏花村釀酒始於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歷代文人墨客,題詩刻碑,盛贊佳釀.神化傳說中的「醉仙居」酒店,最為人樂道。有謂仙翁老道,衣著襤褸,三次飲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變古井為神井。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陽,自然環境好,交通很方便。改革以來,汾陽市政府為擴大杏花村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為使名特酒(汾酒、竹葉青) 更具吸引力,下工夫致力於四業(服務業、餐飲業、娛樂業、旅遊業)建設,成效顯著。擁有全國唯一一座獨立的汾酒博物館,藏有中外各界名人的書畫作品3000餘幅,並興建了「酒都碑廊」。現在,酒都杏花村氣候宜人,環境舒適,正期盼客人的光臨。
麻城市岐亭鎮杏花村
據專家學者考證,即晚唐詩人杜牧《清明》詩中所寫的杏花村。
這是一座文化名村,風景幽美,楊柳依依,小橋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誘人。隨著歷代文人的吟詠,早已聞名遐邇。北宋蘇軾貶謫黃州路經此處,意外地見到了隱居於此的友人陳季常。從此,他三次來杏花村飲灑賦詩,尤其是他撰寫的《方山子傳》,將此處記入其中,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明清詩人也多有詩賦。清乾隆皇帝曾御賜巨匾「杏花古剎」於村廟。
杏花村處在106國道和京廣—京九漢麻聯絡線旁,民風淳樸,好客多禮,村民住房仍保持著古代建築的風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晚唐著名詩人枚特寫的七絕《清明》,膾炙人口,歷來受人稱道。但詩中的「杏花村」卻眾說紛紜,或雲在山西的汾陽,或雲在安徽的貴池。其實,這「杏花村」卻是在齊安(湖北黃州)的麻城縣古鎮歧亭之旁。
歧亭處於洛陽至黃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來的古城,據光緒三年編輯的《麻城縣志》載,這里於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縣,梁置歧亭縣(為十八蠻縣之一),「古赤這後為歧亭,在光黃之交,為守淮重鎮。」還載《唐書地理志》雲:「麻城屬黃州齊安州。」又《讀史方輿紀要》雲:「歧亭在縣西七十里,齊梁間為歧亭縣,變是蠻縣之一,今為歧亭鎮。明嘉靖中初高郡丞於此。」《黃州府志》載:「武德三年,以縣置亭州。又析置陽城縣。八年州廢,歸陽城縣。元和三年(按:應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歸入黃岡。建中三年(按:應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復置。宋因之。元屬黃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黃安縣治。」由此可見,古鎮歧亭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現在,仍扼守漢麻公路,處於麻城、新洲(原屬黃岡)、黃陂、紅安四縣交界處。《黃州府志》還載:「杏花村在歧亭鎮北五里處,因是交通要道,杜牧過此賦詩,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過這里呢?有詩有證。請看《題木蘭廟》:「彎弓片戰作男兒,夢里曾強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指雲堆上祝明妃。」這是杜牧任黃州刺史時登木蘭山(當時屬齊安郡,今為武漢黃陂縣)為木蘭廟所題的詩。杜牧從黃州到木蘭山,必定此過杏花會。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憂解乏,正是這里,宋代蘇軾謫遷黃州,也曾路過這里,與隱居在杏花村的舊友陳季常邂逅。
杏花村是有「酒家」的,這里流傳的民諺雲:「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頭有美酒,店裡有美人。」據《麻城縣志前編》(卷之三)載,這里的酒是與眾不同的「水酒」(又名「黃酒」)「純以糯米釀者,其曲內無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凈余滓,入瓷瓮固封貯之,經年色黃,味尤美。」這種醇酒方法流傳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據《復齋漫錄》記載,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後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詞人謝無逸也路過里,並於杏花村驛避上題《江城子》一首:「杏花村裡酒旗風,煙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橫,楊柳陰濃……」這與「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景色,是何其相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