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腦癱發病率高不
腦癱是一種常見病,發病率在1~5‰
,我國現有腦癱患者
600
萬人以上,每年新增患兒約4~6萬人。據統計,腦癱在基本
生活需要
支持方面列殘障的第三位,在致殘原因方面列第五位,腦癱已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㈡ 新生兒腦癱的罪魁禍首是胎兒缺氧,如何對胎兒缺氧進行監護
新生兒腦癱的罪魁禍首是胎兒缺氧。如何監測胎兒缺氧?
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健康,能夠走路、跳躍、說話、歡笑和思考。
我國腦癱患者已達600萬,每年1.5‰~ 4‰的概率在增加。每年新增腦癱患者達到3-4萬人。隨著高齡、高危孕婦比例的增加,腦癱患兒越來越多。下面就和黃醫生一起來看看吧。
腦性癱瘓是指從胎兒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是大腦組織在發育過程中受到損傷而引起的。腦癱以中樞性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為特徵,常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中樞性視聽障礙、語言障礙等。
非進展性是指該區域受損部分不會繼續擴大,然後累及大腦其他部分。
兒童腦癱的罪魁禍首是什麼?
腦癱的致病因素很多,出生前、出生中、出生後均可發生。
(1)產前因素:孕期感染、染色體異常、母體貧血、妊娠高血壓、胎盤異常等。導致胎兒宮內缺氧。
(2)出生時因素:主要包括出生時缺氧窒息、胎兒難產時產鉗使用不當導致顱內出血、腦組織挫傷等。
(3)產後因素:在新生兒階段,早產和低出生體重、膽紅素腦病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也是引起腦癱的重要因素。
最常見的原因是胎兒缺氧窒息、早產和嚴重的新生兒黃疸。
因此,如果有危險因素,孕媽媽應該注意:
控制胎兒體重,異常胎兒不適合順產時不要強行順產;
孕期慎用葯物,用葯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此外,加強胎兒監護,預防胎兒缺氧,出現胎兒缺氧時及時響應葯物治療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危孕婦,更容易發生胎兒缺氧,
胎兒缺氧的監測:
1. 自動計數胎動:
現在常用的方法——一天數三次:每天早中晚三個固定時間數胎動,每次一小時。如果每小時3次以上,說明胎兒狀況良好;也可以把早中晚胎動之和乘以4,就是12小時胎動。30次以上正常,10次以下不正常。
胎動的強度和頻率因人而異。12小時有100次以上的多,其他只有30 ~ 40次。你不需要和別人比。
如果短時間內胎動頻繁,可能是胎兒在急性缺氧狀態下的掙扎,需要警惕。如果嚴重胎動後胎動消失,需要盡快就醫。
2.遠程家庭胎心監護
如果對胎動感知不明顯,或者胎動次數不明顯,或者有妊娠高血壓、妊娠貧血、妊娠高血糖等妊娠並發症的高危孕媽媽,可以租用家用遠程聽診胎心監護儀,每天在家做胎心監護,時刻監測胎兒宮內安全,及時發現胎兒缺氧的可能,以便及時干預,避免缺氧的持續和加重。
3、按時體檢,積極處理妊娠並發症。
妊娠高血壓、妊娠高血糖、貧血、前置胎盤、羊水過少、妊娠甲亢、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等疾病。,可導致慢性或急性胎兒缺氧。如果缺氧不能及時發現,可能導致代謝性酸中毒,進而危及大腦。所以孕期除了加強胎兒監護,還要積極治療,控制病情。
㈢ 孩子腦癱怎麼治療可以治好嗎
腦癱,全稱腦性癱瘓。它是指在胎兒或嬰幼兒時期,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
綜合來說,經顱磁刺激在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增強患兒運動能力,改善異常姿勢,預防關節畸形等方面作用顯著。
TMS作為治療腦癱的一項重要輔助手段,其促進運動功能的康復會帶動患兒生活自理、認知和語言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使患兒從持續的康復治療中受益。
淵兮醫療可提供先進的經顱磁刺激,為腦癱患兒康復創造更為便利和有效的途徑。
㈣ 得腦癱的孩子多嗎是不是治不好啊
有研究資料表明,目前中國約有9000萬殘疾人,其中腦癱患者就有約600萬人以上,且每年還在以新發病例4-5萬人的速度上升,發病率平均為成活嬰兒的千分之三點二五。調查發現,腦癱患兒70%生活在貧困地區,腦癱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這也在客觀上為腦癱的治療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關愛社會弱勢群體,關愛腦癱兒童不容忽視。
㈤ 中國每年嬰兒腦部疾病有多少人
目前的我國約有77到175萬的腦癱患兒,零到六歲的兒童的腦癱發病率,高達千分之1.8到千分之四,並且那還在每年4.6萬餘人的數量的在遞增。
最主要的原因了一般為早產、難產、黃疸、缺氧,所以如果自己的寶寶出生時有這些狀況,家長一定要多加關注,一旦發現孩子有異常症狀,就要立即的送醫診斷。
腦癱的症狀的比較多,不同年齡階段的有不同的表現,新生兒時期往往有不明原因的哭叫,睡眠過多或者是過少,新月無力、咽下困難,易驚嚇。
嬰兒期的症狀逐漸的明顯了,主要就是不能按照正常發育的順序出現相應的運動功能和智力行為的能力,腦袋還流口水,面容愚笨、智力低下、語言、聽力還有視力的障礙等症狀。
㈥ 1個月大寶寶會翻身,寶媽發朋友圈炫耀,卻被評論「你家娃有病」
導讀:1個月大寶寶會翻身,寶媽發朋友圈炫耀,卻被評論「你家娃有病」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我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 育兒 資訊,如果對我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我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1個月大寶寶會翻身,寶媽發朋友圈炫耀,卻被評論「你家娃有病」!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老一輩的人說他們可以走路三遍,四遍,六坐,七滾,八爬,九支撐和一歲,這是嬰兒的一般成長方式。家長如果發現異常,應該多加註意。
小玲是新手媽媽。自出生以來,她一直特別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最近,她發現小於滿月的孩子將自己翻身。這讓小玲非常驚訝。她認為自己的孩子才華橫溢,必須大個子,所以每個人都稱贊她會在一個月內翻身,並在手機上發布了無數視頻以在朋友圈裡炫耀和炫耀。親戚說,嬰兒很神奇。
但是,下面一些朋友評論說:「您的孩子病了,快點去接受治療。」小玲的家人認為這個朋友很危言聳聽,看不到別人的寵愛,所以小玲應該停止與她打交道。但是,直到一位醫生朋友來看望她,她才能放任自流:「總的來說,嬰兒在三,四個月後沒有開始翻身。您的孩子不符合正確的運動發展方式。」小玲驚慌失措,將孩子送往醫院。
誰知道,孩子這么早就因為腦癱引起的高滲而翻身。小玲的房子突然倒塌了。幸運的是,醫生說1歲以下的嬰兒可以通過康復訓練來治療。
許多腦癱患者沒有小玲的孩子那麼幸運,許多孩子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100,000人中就有7人患有腦癱,每年有0.5%的新生兒患有腦癱。據統計,中國有600萬以上的腦癱患者其中有178萬名腦癱兒童未滿12歲。每年有40,000至50,000例新的腦癱病例,並且70%的腦癱兒童生活在貧困地區。
小兒腦癱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疾病。它是指由嬰兒出生前後由於某些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引起的綜合症。這是神經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孩子會伴有運動和精神發育遲滯。腦癱的最佳治療時間是在1歲之前,但很多患者延誤了治療,原因是:
1.父母不合作
大多數父母認為他們在分娩前已經做了很多檢查。他們怎麼會錯過這個項目?因此,在早期出現腦癱的趨勢時,他們並沒有第一次帶他去檢查和治療,而錯過了終生的最佳時機。
2.誤診
嬰幼兒早期腦癱類似於多種嬰兒疾病。由於程度不同,它與兒童癲癇,肌肉萎縮,運動發育延遲和鈣缺乏症相似。臨床診斷困難,將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3.經濟壓力
患有腦癱的孩子將使家庭長期處於財務壓力,因為腦癱是一種非常難以治療的疾病,它要求父母花費長期的精力和財力,盡力陪伴孩子,但是70%的兒童在貧困地區,這也導致治療困難。
那麼,父母怎麼知道他們的嬰兒是否患有腦癱?專家認為,可以將它們與以下信號區分開。
1.情緒異常
腦癱的早期表現不明顯。由於嬰幼兒不能很好地表現症狀,因此父母需要仔細觀察嬰兒是否具有莫名其妙的煩躁,激動,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和容易驚嚇的能力,此外,反應遲鈍,對呼喊無反應以及過度沉默也是異常現象。情緒。
2.肢體異常
大多數腦癱患兒會伴有異常的肌肉緊張。例如,穿衣服時很難伸入袖子,他們不會主動抬起頭,翻身,站立困難,站立困難,站立時腳趾在地面上,行走困難以及意志失衡,身體僵硬,學會過早翻身或一直沒翻身,這些都需要引起注意。
㈦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腦癱,造成腦癱的原因有哪些
早在2011年,我國僅腦癱兒童總數就接近500萬名,可能以我國的人口基數來看這個數據並無太大實感,但這一人數已是特大城市標准,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大城市全是腦癱患者是多麼令人震驚的畫面。
㈧ 腦癱的過去,世界發展簡單史你知道了嗎
腦性癱瘓(cerabral palsy,簡寫CP,以下簡稱腦癱)是一個古老的疾病,過去被認為是不治之症,是繼小兒麻痹症後,又一個以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致殘性疾病。腦癱早在1839年由英國倫敦著名學者、整形外科專家little博士發現,並首先在Lancet雜志上報遭了因難產發生腦損傷引起痙攣性癱瘓的病例,因而被命名為Little氏病,Little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發現腦癱的學者。所以後人凡是談到腦癱部必須從腦癱的創始人Little的業績談起。多少年來人們將腦癱稱為Little氏病。並把兩者看作是同義詞沿用多年。
1839年、little對異常分娩與腦癱的關系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寫了數篇論文。Little在1839年發表的《關於足畸形與類似障礙性質》的論文中,就異常分娩與腦癱關系作了論述、並在英國婦產科學會上作了講演。當時講演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大家要重視小兒出生時的狀態,難產對發育尚未成熟的小兒神經系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傷,這些原因就是障礙的原因,並發現這些障礙的原因與小兒出生時的疾病相吻合,也與小兒以後發生腦癱的病理生理學相吻合。文章明確指出,如果未成熟兒、難產、分娩時頭部與頸部等損傷後的小兒能生存下來,不久就會出現痙攣,四肢明顯地出現運動性障礙,Little把這些障礙稱為新生兒四肢痙性攣縮,認為這是由於新生兒窒息造成的。little的這種觀點,與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的"新生兒窒息後如果能生存下來則不會引起任何障礙忡的觀點完全不同。這在當時人們是難以接受的,直到現在我們對新生兒窒息,特別是嚴重的窒息是否需要搶救,是否留有後遺症仍持有不同的認識。此後litile又做了大量的屍體解剖,進一步證實了他的觀點。在他的多篇論文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充分說明胎兒在分娩過程中由於子宮收縮,胎盤和臍帶被擠壓後,影響了胎兒的血液循環,不可避免地使氧與物質交換發生障礙。尤其是造成二氧化碳的瀦留,一氧化碳刺激延髓的呼吸中樞,對出現肺呼吸十分有利。但如果此時因產程過長、產鉗分娩、臀位分娩、急產、臍帶繞頸或臍帶脫出等各種原因而不能建立肺呼吸。就會造成新生兒窒息,導致呼吸障礙,靜脈淤血。,嚴重缺氧引起循環衰竭,引起腦靜脈、脊髓周圍的靜脈叢、大靜脈、右心以及肺淤血。或因機械的耷拉,物理的損傷,使硬腦膜破裂,矢狀竇、橫竇破裂,造成了腦表面以及顱底出血,嚴重者涉及到小腦和延髓。從異常分娩死亡的小兒死因分析中發現瞥遍地存在著這些問題,如果引起神經系統毛細血管的出血,則將引起永久性的四肢變形及痙性攣縮。在LittIe的記載中,造成腦癱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胎盤循環障礙,由於臍帶血液循環障礙、造成缺血缺氧性腦病,產學糖組織的永久性損傷。腦損傷後除引起痙性攣縮、麻痹外,還有智力低下等多方面障礙。Little之所以有如此傑出的貢獻,是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肢體不自由的殘疾人。他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左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是德國的Stnomeye外科醫生給他做了跟腱(achllis)手術,使他左腿的機能得到了顯著的恢復。由於疾病的自我感受,自強的信念,使他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研究肢體不自由的病因,這也許就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吧。
在Little的論述中,不僅詳細地記載了腦癱的臨床症狀、發生的原因,更全面地描述了腦癱的運動障礙特點與肌張力的關系,指出腦癱是令身性的痙性攣縮,並伴有隨意運動障礙與肌肉的攣縮,其分布不等,表現一側重、一側輕,以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障礙最明顯、並以大腿的屈肌、內收肌、膝關節的屈肌為主。隨著時間延長,多數病人發生肌肉及關節韌帶攣縮,關節變形。影響下肢的外展與伸展,膝關節也難以伸直。足跟不能著地,肘半屈曲、腕關節屈曲、內旋,手指不能隨意活動、軀干無力,脊柱後宮威圓背狀、胸肌與腹肌攣縮平坦。Little認為,患腦癱後發音器官的肌肉也受侵犯,特定的文字不能正確地發音,構音障礙。他對手足徐動型的腦癱作了詳細的描述,如護士對腦癱患兒不能像給正常小兒那樣順利地穿衣服、脫衣服及洗漱。與舞蹈病相似、這些患兒對外界刺激過敏,對聲音有驚嚇的表現、稍一觸碰就像破傷風息者那樣出現僵硬症狀。Littie指出新生兒由於腦組織尚未發育成熟,症狀不典型,往往以痙攣為開始表現。新生兒窒息常引起痙性攣縮。作為一個整形醫生,他對早期治療很感興趣,認為了解小兒出生的狀態及小兒精神與身體的狀態,可早期發現腦癱、對障礙的治療會有好處,從整形的角度看就是在後期也有一定的作用。從預防腦癱的觀點出發,Little提出為減少腦癱的發病、要防止早產,加強國產期的保健及新生兒的護理,預防新生兒並發症等。little不愧為腦癱的創始人,以他的智慧和業績贏得了世人的敬佩。little不足的一面,就是他認為腦癱多伴有智力低下,在他的論述中認為"腦癱即智力不足一、腦癱是不治之症。他這種悲觀論調持續了近一個世紀,使腦癱的康復研究受到一定的影響。
1916年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整形外科總會的高木博士開始研究腦癱的治療,9年過去了井沒有新的進展、直至1925年,他接到一位實業家打來的電話,說他患腦癱的愛子,在玩收音機的時候,當旋轉刻度盤的旋鈕時,收音機發出了聲音。然後每天把收音機旋鈕插在筆桿上,不久患兒能握住筆,並能畫圓圈和四方圖形,這個消息啟示了他,使他產生了腦癱可以治療的設想。高木博士當時稱他為"上天的啟示。,以此為契機,他用音樂、玩具並結合心理因素治療腦癱。他認為腦癱的治療,是以運動為目的,調節中樞神經的活動,使肢體運動機能恢復運行。治療時不光是訓練手腳,而是使支配手腳的腦的機能得到恢復、這是最重要的。並提出了"誘發意欲、指導方法與自我鍛煉"三大方案。從治療概念上又提出腦癱需要社會治療與醫學治療兩大方面。
1924年6月20日高木博士在日本國家醫學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出對腦癱患者要採用特種教育,做手工及工藝練習,以及職業咨詢等多方合作,才能使腦癱患者成為一個有獨立資格的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1939年高木博士創立了東興學園,這是一所專門收治腦癱患者的康復機構。高木博士是一位遠見卓識的學者,為日本及世界康復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32年美國學者Phelpe發表論文,指出利用矯形器為主的訓練治療方法,提出腦癱是可以治療的、為腦癱的康復帶來了希望。1938年他根據腦癱是以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為特點,正式提出應該將Little氏病改為腦癱這一診斷名稱。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對腦癱患者從用整形外科手術方法的治療、發展到用矯形器糾正異常姿勢,再配合功能訓練的治療方法。1941年Phelp呂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對腦癱患者的治療總結出15種訓練方法,即按摩、被動運動、藉助運動、自動運動、抵抗運動、條件運動、自動混合運動、組合運動、休息、弛緩鬆弛運動、鬆弛位運動、平衡運動、手伸展運動、抓握運動、精細運動,設計十分全面合理。同時他還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最早在世界上報告了腦癱的發病率為4%o。非常明確地提出治療腦癱主要用訓練治療,改變(腦癱是不治之症的觀點,以此加強人們關心腦癱,積極治療腦癱的信心。
1942年日本高木博士在東京又創立了整放療育園,是現在心身障礙兒綜合療育中心的前身。用一克服訓練-(誘發克服意欲。克服指導方法以及努力克服自我鍛煉)的方法治療腦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943年英國Bobath夫婦開始致力於腦癱的研究與治療工作,收治了大量的腦癱患者,開始用訓練的方法治療腦癱。
1951年Denhoff提出癲癇、智力低下、行為異常不只是腦癱的伴隨症狀。而應看成是小兒腦組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損傷後產生的必然結果,最先在世界上提出腦損傷綜合征新概念使人們對腦癱又有了進一步認識。同年Denhoff又將腦癱的定義分為標準定義、限定定義與實用定義三種,明確指出腦癱是分娩時損傷造成的,是腦損傷綜合征的一個側面,即運動功能障礙。
1956年美國腦癱協會(MCP)將腦癱分為八大類型,這是世界上最早系統全面的分類方法,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1961年日本學者福山幸夫提出應將腦癱分為痙攣型、手足徐動型、混合型三種類型。
1964年日本學者林參考denhoff的觀點,規定腦損傷綜合征必須具備以下四大特點(D腦癱圓智力不足圓癲癇固行為異常。根據腦損傷重復障礙的特點分為八個類型。這種分類方法對判定腦癱的程度、治療和預後都有重要的意義。將腦癱的研究工作義向前推進了一步。
1965年著名的Bobalh療法終於同世了,並很快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承認,被世界各國採用。Boba·h療法主要是從神經生理學、神經生理發育學的觀點去認識、治療腦癱,所以又被稱為發育神經治療法。Bobath療法為腦癱的康復及所有肢體不自由者的康復帶來了希望,在腦癱的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創舉,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1966年瑞士醫師Kbn日報告了早期治療腦癱的效果和意義,明確提出小兒腦的可塑性及小兒未成熟腦(發育中的腦)運動發育的可能性。如果早期治療,可以促進腦組織向正常方向發展、促進中樞性協調運動功能的發育,提出在嬰兒發育初期階段如開始治療,可以干預異常姿勢的形成。根據神經生理學論點,又提出神經發育學治療法(neuro d·velopnental treabnent),得到國際上的認可。
1966年西德學者Vojla博士創立了著名的Vojla誘導療法。該療法是Vojla從1954年開始研究腦癱的治療,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做了大段的研究與實地觀察、經過多年的努力奮斗才完成的。他是當前世界上早期診斷腦癱、早期治療腦癱的最有代表性學者之一,成為當今早期治療腦癱的又一個有代表性的學派。
1968年日本厚生省腦癱研究班對腦癱下的定義是從受孕到出生後4周,由於腦的非進行性病變引起的永久性的可以變化的運動與姿勢異常,其症狀在2歲前出現,進行性的、一過性的及將來可正常化的發育延遲則除外。厚生省的定義基本上統一了腦癱的定義,十分完整,屬於純醫學的定義。同時日本東幫大學的有馬正高教授,專門研究小兒姿勢與異常姿勢,在《神經進步》雜志上連續做了報道,強調小兒姿勢與神經系統發育的關系,與腦損傷的關系,提出小兒姿勢是診斷腦癱的重要依據。
1970年匈牙利Peto教授創立了治療腦癱的集團指導療法。Pelo教授從1933年開始從事腦癱的研究,經過40多年的努力才完成。Peto教授主張全面系統的康復訓練,為避免各種方法在各自訓練中只強調自己重要而造成混亂。提出由一個訓練人員組織多個腦癱患兒完成規定的訓練內容的集團指導方法。他收治了866人。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1970年日本聖母整肢園的梶浦一郎先生與紀伊克昌先生,先後到英國Boba由中心,學習了Bobalh療法,並首先在國內應用該療法治療腦癱,發表了數十篇很有價值的論文。
Bobath夫婦在1973年與1978年先後兩次來日本培養了近50名Bobath療法訓練師。
1982年西德的Voita博士到日本講學、傳授Vojla方法。由於康復醫學的進步和世界各國學者對腦癱的深人研究,喚起了全社會都來重視腦癱、關心腦癱、積極治療腦癱。
我國對腦癱的研究起步較晚,70年代前,人們傳統地認為腦癱是不治之症。醫生診斷患者為腦癱後,告訴家人這種病沒辦法治療,或僅可用針灸、理療、按摩等方法對症治療對較重的肢體畸形,如尖足、下肢交叉等也採用一些外科手術矯形的方法。在我國很多城市有兒童福利院。那裡有很多腦癱患兒.多數是被遺棄的孤兒。福利院只以收養、護理為主、沒有治療。可以說人們對腦癱是束手無策,在腦癱是。不治之症。傳統認識的影響下面放置不管。70年代10億人口的大國。竟沒有一個治療腦癱的專科醫院,所以很多患兒由於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而終身殘疾。按照腦癱的發病率為2%o計算,我國將有200多萬名腦癱患兒,如此驚人的數字,可想而知給每個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多麼沉重的負擔、對每個患兒更是深重的災難。
1980年初,佳木斯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的李樹春、盧慶春、孫世遠三位醫生。在閱讀日本學者有馬正高教授連續發表在日本小兒科診療上的《小兒姿勢》一文中受到啟迪,開始研究腦癱的治療。然後由後二位醫學者查閱大量的有關外文資料,摘錄、翻譯,編寫成冊,從1980年開始,在佳木斯地區,首先進行了中國正常小兒姿勢、小兒反射、Vojla姿勢反射及小兒運動發育的調查研究工作。在正常小兒姿勢反射運動功能的調査研究中,同時發現了腦罐患兒,親眼目睹了腦癱患兒的痛苦及其家長對治療的強烈企盼,開始意識到兒科的病種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正在發生著變化,兒科醫生正面臨著新的挑戰。治療小兒腦癱。盡最大可能減輕傷殘程度,是兒科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應該有治療腦癱的專科醫院,康復醫學應該得到發展,這是造福於人類的千秋偉業。從學習、研究小兒姿勢人手,終於找到了方向,確定了以腦癱為中心的腦損傷研究課題,並把重點放在腦癱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上、決心為中國的腦癱患者開辟一條康復途徑。為便於研究及患兒就醫,
1981年佳木斯醫學院附院開設了小兒發育門診、這個門診就是後來小兒腦癱防治中心最早的雛型。
1987年9月23日黒龍江省小兒腦癱防治療育中心成立,其前身是佳木斯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及小兒腦癱研究室。
㈨ 腦癱患兒的發病率高嗎
小兒腦癱的疾病不僅在生活當中是發病率比較高的一個疾病,而且對於孩子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要正確的認識小兒腦癱疾病,也能夠做好對於小兒腦癱疾病的預防工作。
所以,在腦癱患兒的飲食方面要多加註意,少食多餐,每天飲1-2次淡鹽水,以補充水和電解質。飲食要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纖維素,還多種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的平衡膳食。還應補充鈣與維生素A和D,以防止骨質脫鈣、疏鬆。飲食的特點應具備四大特點,爛、細、鮮、軟。嬰幼兒腦癱的腦細胞發育離不開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
㈩ 腦性癱瘓名詞解釋
概述
病因 症狀 就醫 治療 預後 日常
概述
鮑秀蘭醫典專家團
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理事、兒童發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關心下一代專家委員會委員
引起小兒機體運動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運動障礙表現為主,可伴智力低下、癲癇等
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
重症患兒存活時間多低於健康人
疾病定義
腦癱(cerebral palsy),全稱腦性癱瘓。是指嬰兒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早期,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
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以及姿勢異常,還可伴有智力低下、癲癇、感知覺障礙、語言障礙及精神行為異常等,是引起小兒機體運動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流行病學
國外報道腦癱的發病率約1.8‰~4.9‰。
根據現有的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13年32萬0~6歲兒童腦癱發病率為2.48‰。現有腦癱患者約500萬,且每年以5萬的速率遞增。
疾病類型
根據腦癱的不同表現,根據中國腦癱康復指南(2015),將腦癱分為以下類型。
痙攣型四肢癱
以錐體系受損為主,皮質運動區損傷。肌張力高、牽張反射亢進是本型的特徵。上肢可表現為肘關節屈曲內收和握拳,下肢可表現為大腿外展困難,雙下肢呈交叉狀。
痙攣型雙癱
總體症狀與四肢癱相似,但雙下肢症狀較雙上肢重。
痙攣型偏癱
總體症狀與四肢癱相似,但表現為單側肢體。
不隨意運動型
以錐體外系受損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動和肌張力障礙。最明顯特徵是非對稱性姿勢,頭部和四肢出現不隨意運動,且難以自我控制。
共濟失調型
以小腦受損為主,伴錐體系、錐體外系損傷。主要特點是由於運動感覺和平衡感覺障礙造成不協調運動,表現有眼球震顫、指鼻不準、步態不穩等。
混合型
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
參考資料
[1]
賈建平, 陳生弟等. 神經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408-411.
[2]
黃紹良, 陳述枚, 何致賢. 小兒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80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