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哪個地方山體打洞多

中國哪個地方山體打洞多

發布時間:2022-11-04 22:56:46

㈠ 青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城市的西南郊區有雲門山、駝山、玲瓏山,「三山聯翠,障城如畫」。 青州博物館 雲門山是1985年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處,海拔421米。主峰大雲頂,有洞如門,高闊過丈,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於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雲門」,或稱「雲門仙境」, 雲門山因此得名。。古「青州八景」稱之為「雲門拱壁」。登臨山巔,便可飽覽「駝嶺千尋」、「劈峰夕照」和「三山聯翠,障城如畫」的壯麗景觀。在主峰雲門洞南西側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測,當氣壓低時,常有蒸氣泛出,名曰「雲窟」。 在夏秋季節,雲門山南側的「雲窟」開閘放雲,即時白雲騰空而出,經雲門洞冉冉升天,平原拔笏,松蔭蓋足,山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 置身山巔,望雲海時隱時現,雲門仙境,名不虛傳;天氣晴朗時,綠地伴青山,層山疊巒,北國風光更使您陶醉,令您留連忘返。 青州當地有一拜壽、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說。近年來,眾多的中外遊客都把能到雲門山參拜大壽字作為自己最大的心願。 明嘉靖年間為第二個衡王朱戴圭祝壽,內掌司冀陽周全,在山陰處摩崖上鐫刻了國內外罕見的大「壽」字,討好衡王。大「壽」字,字體結構嚴謹,端莊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寬 3.7,僅「壽」字下面的「寸」 字就高達2.23米。所以當地人經常說:「人無寸高」,「壽比南山」,「南佛北壽」等。雲門山、大「壽」字還流傳著許多美妙的傳說和典故。雲門山海拔四百零八米,遊人可拾階而上,信步登極,立足「壽」下,可使您思緒萬千。 山上的「三元占」、「三仙玉女祠」等建築都是幾代歷史風雨的遺物。山巔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無梁建築,匠工非凡。最近修復的「望壽閣」,東西「閬風亭」,給遊人又添了新的樂趣。雲門山不僅有佛窟,還有不可多見的「道洞」。洞雕有宋道教首領陳摶老人枕書長眠的卧石像一尊。據傳說也是壽的象徵,吉的祥物,是與山上的大壽字一緣而來。故老百姓有雲:「摸摸陳摶頭,一輩子不發愁,摸摸陳摶腚,一輩子不生病」。所以不少遊人,為圖個吉利,已經把陳摶老祖的頭和腚摸得凈光發亮了。 主峰 雲門山主峰名大雲頂,形若魚脊,東西走向,上多寺廟宮觀。山巔植「東岳大帝」之宮,樹「泰山老母」之祀,東西建閬風亭,修盤山石級968級。建雲門山天仙玉女祠、望壽閣,紅牆青瓦,古色古香,宏偉壯觀。 望壽閣 位於北極山腰,由正閣、東西廂房和垂花門組成。置身閣中,仰望南山,恰好望見「壽」字,故名望壽閣。 天仙玉女祠 位於山巔,為石質無梁建築,結構奇特,富麗壯觀,在建築史上別具一格,祠內塑有泰山老母像。 雲門山造像 雲門山的陽坡有大小石窟5個,造像272尊。這些造像,雖經過一千餘年的滄桑,風雨侵蝕,戰火洗劫,但大部分還基本完好,現已成為研究古代佛教藝術和當時造型藝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它是我國東部現存石窟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萬春洞 雲門山後東側,還有冀陽周全開鑿的「萬春洞」。該洞高1.6米,寬1.2米,洞室寬闊,深達5米。在洞內南側,雕有陳摶老人枕書長眠的石像一尊。玲瓏山,在青州城西南16公里處的群山環抱中,海拔567米,面積2.73平方公里。峻峰銳起,聳拔突兀,為一方之冠。北魏時期的大書法家鄭道昭留在這里的幾處「魏碑」真跡,更使得玲瓏山聞名遐邇。 駝山,名為「駝嶺千尋」的駝山距,與雲門山東西相望,因山形似駝,故稱「駝山」。駝山除天然景觀外,主要以它為數眾多的石窟造像而聞名海內外。 駝山,位於青州城西南,離城6公里,主峰海拔408米,為古青州八景之一,被稱為"駝嶺千尋"。它綿延數城,頂上雙峰對峙,遠處望去,還真有點兒象卧著的駱駝哩!明朝正德年間,官居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的樂平人喬宇書寫的"駝山"兩個大字,鐫刻在山前的石壁上,至今仍赫然在目。單憑這兩個字,遊客們就會覺得駝山氣勢非凡了! 駝山之所以引人注目,遐邇聞名,不僅僅因為它有陡峭的山峰、古老的松柏以及盤桓而上的"天梯",更重要的是這里有為數眾多的石窟造像和"昊天宮"等價值極高的文物古跡。現在它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山前,懸崖聳空,峭壁崢嶸,夏秋季節常有雲霧繚繞,著名的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群就在這里。崖壁間並排著的五座石窟和一處摩崖,共有大小佛像六百三十八尊。最大的高達七米有作,最小的還不中十公分。這些大小不一的石佛,雕刻技術精湛,造型優美生動。據專家鑒定,它們早的誕生於北朝後期的北周,晚些的刻成於中唐,是我國古代造像中的珍品。 駝山,離石窟不遠,現存山頂的"昊天宮",乃是過去道教盛行的痕跡。昊天宮,南北長約一百五十米,東西約一百米,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群。它分為七寶閣、玉皇殿、戲樓、東西配殿和廊房等,共計殿、堂、樓、房等五十多間。玉皇殿為木石結構,雕梁畫棟,氣勢雄偉;七寶閣則系石質無梁雙拱閣樓式建築,結構奇特,堅固耐久。院內南側,有兩眼深池,名日天泉。池邊聳立著的一塊石碑上,鏤刻著明朝青州知府杜思撰寫的"天泉"兩個大字。南門外還有"天河"、"天橋"和"五龍池"等。東門外不遠處的山岩下,有"凈海池",池水清澈見底,平明如鏡,根本看不到有泉水外涌,但是池子卻四季盈溢,怎麼汲用也不見少,這就是志書上多有記載?quot;龍湫"了。山門外,古柏夾道,柏樹下自然錯落的青石如同條凳石幾過去那些上山朝拜的香客們是務必要在這里休息片刻的。昊天宮始建於什麼年代,現在已無從考究,人們只是從里里外外那一百二十多座石碑上查知,它在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就重修過了。即使從這次重修算 青州滑雪場 起吧,到現在也有六百九十多年的歷史了。 玲瓏山,在青州城西南16公里處的群山環抱中,海拔567米,面積2.73平方公里。峻峰銳起,聳拔突兀,為一方之冠。北魏時期的大書法家鄭道昭留在這里的幾處「魏碑」真跡,更使得玲瓏山聞名遐邇。 玲瓏山玲瓏剔透的怪石,形態各異的洞穴遍布山體。遠處望去像一塊巨大的盆景石擱置在天地之間。它三面崖壁陡絕,只有一條蜿蜒小徑可以通達山頂。山頂瑤台王母宮東牆,有清康熙十一年青州府學教授魏世名的「游北峰山記」石碑。碑文說,清康熙初年,隱士吳恪三於地震後發現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光,召子侄發之,愈發愈曲,通體玲瓏矣,這便是玲瓏的由來。山如其名,秀麗婀娜。山體遍布各式各樣的洞穴。這些洞穴有的前後串聯,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內外套接,有的獨成廳堂。人游洞中如進迷宮,時而進入寬闊的廳堂,時而鑽進狹窄的小巷,空間越來越小,彷彿已入絕境,但拐過一彎之後眼前豁然開朗。石洞曲折勾連,變幻莫測,可居、可行、可玩、可守。洞內的石頭千姿百態,常常使人產生一些奇怪的聯想。這里早在2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漢代香火頗盛,祭祀不絕。人們根據各個洞穴的造型特點、神話傳說,再加上自己豐富的想像,分別給這些洞穴命名為「串心洞」、「通天洞」、「仙寶洞」、「觀音洞」等等。那高不可攀的「峰頂洞」便是飛鳥理想的安樂窩了,它們成群結隊,朝出暮歸,時而翱翔谷口,時而呱噪峰尖,喧喧鬧鬧地攪擾著雲崖間的靜謐。 至於那兀立雲端的奇峰危石,更不乏誘人的魅力。玉皇頂、凌霞關、卡天門等,都別開生面,獨有妙處。「天降石」、「飛來石」等,雖屬附會,卻也維妙維肖。偌大的一塊「天降石」擱置在一根孤聳雲端的石柱子頂上,背襯著緩緩移動的白雲,似乎柱在搖、石在動,有眼看要滾下來的危險。「飛來石」從天外飛來,濺落「瑤池」的姿態更是逼真。 仰天山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位於山東青州城西南46公里,主峰海拔800多米,最高峰摩雲崮海拔848米,因千佛洞(古稱羅漢洞)有天窗,「一竅仰穿,天光下射」而得名。2000年2月 仰天山 22日,經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仰天山為國家森林公園。由溶洞、翠谷、峭壁、秀水、寺院、碑林、幽洞、九龍盤以及燦若錦緞的漫山紅葉所構成的「仰天風光」,構成一幅美妙無比的山水畫,吸引著古往今來的遊客。 幽洞寺周圍的懸崖峭壁上,點綴著幾個離奇古怪的洞穴。有仙人洞、卧牛洞、觀音洞、水簾洞、羅漢洞等,奇巧各異。幾乎每個洞穴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或為奇妙無比的景緻,或為帶有傳奇色彩的歷史傳說,這就更增添了仰天風光的誘人魅力。 羅漢洞俗稱千佛洞,古名白雲洞、又名太祖洞。洞闊數米,深60多米,高30米。洞內南壁上有佛龕四排,過去供奉著北宋「應真造像四十八種」。洞頂南側有一天然石隙,仰可見天,仰天山即因此而得名。每逢八月中秋午夜,銀盤似的月亮透過石隙將光亮灑滿洞中,形成著名的臨朐八景(古代這里屬臨朐縣)之一「仰天高掛秋月圓」。據志書記載,過去每到中秋月夜,文殊寺的和尚們齊集洞中,敲磬擊鈸,鳴簫鼓瑟,奏樂賞月,通宵不息。羅漢洞洞壁鐫像刻字甚多。 觀音洞俗稱「隔山照」。過去洞內石壁上有一面「古鏡子」,平明如鏡,光可照人。每逢月明之夜,寺院及其周圍的山巒樹木全部映在鏡中,煞是好看。 仙人洞 在觀音洞南,虯松倒掛,懸在峭壁中間,翠柏掩門,人莫能攀。相傳古代有懸空的木質棧道與觀音洞相通,寺內的一位有名望的長老圓寂前入洞坐化,走一步拆一步,從此路絕。 水簾洞 在山陰,北向,口如大都門。洞深幽邃,已探到水平深度191米。水流出 ,冬夏不涸。洞外有池,池北為壁,水簾高掛,泠然有聲,下有石渦,奔流轉注,水散落,翩翩起舞。每當盛夏時節,來到水簾洞邊,看著那清澈的泉水從洞中源源湧出,下跌成瀑,瞻望著洞壁上趙明誠等名人的題刻,環視著周圍那起伏的山巒,確有一番情趣,迷人的仰天風光實不失為青州的旅遊勝地。 黑龍洞 至今探臨者絡繹不絕,洞實為一構造山隙,洞口闊而深莫測。相傳有龍潛於洞中,能興雲雨,洞底之恆溫蒸氣上冒,一年四季,呈顯不同觀感。盛夏季節有冷氣上冒,人立洞口,頓覺寒氣砭骨,不敢久停;隆冬遠望,又可見靄靄白氣從洞口蒸騰而上,神秘莫測。今只探至洞深60多米,水平距離100餘米,向下洞口被水淹沒。宋朝時候曾經在這里立過廟,宋哲宗趙煦還御賜一塊匾額,上書「靈澤」二字,堂堂皇皇地懸掛在廟門之上。以後又封為「豐濟侯」。 四門洞 洞深數百米,洞中有發育良好的石鍾乳、石筍和石幔,最高的石鍾乳達20米高,有水平鄰道和大廳數處,有支洞多處,溶洞之大為中國北方之最。 摩崖題刻 仰天山上,洞穴內,崖壁間,隨處可見的摩崖題刻,既生動地反映了歷史上的治亂興衰,又為研究我國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九龍盤 仰天山盤山公路氣勢雄偉,蜿蜒盤旋,堪稱一大景觀。全長3300米,寬6米有餘,蜿蜒回環十二折。似群龍起舞,直上山巔,故以九龍盤命名 跟古剎、幽洞相伴而存在的是遠近聞名的「花山」。秋霜初降,漫山遍野的喬灌木混交林頓呈異彩,深秋紅葉,燦若錦霞,一望無邊。過去,當地人把「九月九逛花山」,看作是一年中最為開心的趣事兒。屆時,人們雞鳴即起,串廟會,逛花山,日落方歸。 近來,據專家們考查,在大約2400公頃的山坡上,雜生著各類花草樹木上萬種,各種鳥類近千種。雀檀等人們常用來製作盆景的觀賞植物,在這里隨處可見;幾種過去被認為只有在南方才存在的稀有樹種,居然也在這里露面了。 仰天槽山上四圍繞嶺,中為平地,長四五里,狀如馬槽,中部的一道土梁將「槽」分為南北二槽,南槽有黑龍洞;北槽有二洞,名四門洞、白龍洞,為雨季仰天槽周山匯水泄洪之地,每逢大雨,山水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兩個洞口像個巨大的漏斗,轉眼之間把茫茫無際的洪水泄得乾乾凈凈! 石道人峰 在仰天山下北道村山頂上,有九個石人,拱者、傴者、四顧者、負坐者、坐憩者,人稱八仙,第九個是個半身像,人稱李半仙。他學習不刻苦,不努力,怕吃苦,沒成仙。 另有佛光崖,黑龍潭,文殊寺,文昌閣,望月亭則不一一講解! 范公亭公園佔地面積300餘畝,位於青州市范公亭路西端,因范仲淹惠政知青州而得名。園內樓台參差,湖水瀲灧,花木隱翳,溪流蜿蜒,古木交叉,竹柳翩翩,曲徑通幽,得趣天然。有范公亭、順河樓、李清照紀念館、洋溪湖等景點。 范公亭在公園東南隅,始建於北宋。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以戶部侍郎知青州,兼淄、濰等州的安撫使。他才高志遠,為官清廉,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為政時,青州一帶流行一種病,蔓延很快。為此,范仲淹親自汲水制葯,發放民間,很快制止了瘟病的流行,眾百姓感激不盡。恰在這時,南陽河畔有泉水湧出,且水質純凈,甘甜可口,百姓以為這是范公的德行感動了蒼天,就取名「醴泉」。范仲淹在泉子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病逝於赴潁州途中。人們感念范公,就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 范公亭為六角飛檐,頂開圓孔,與井泉上下相對,天光下射,水光瀲灧。其亭之柱上木下石,別具風格。井亭迎面的柱子上鐫刻著一副對聯:井養無窮兆民允賴,泉源不竭奕世流芳。言辭簡約而意味深長,展示了後人對范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品格的慕念。亭子背面柱子上也有一副對聯,寫著:四境著聞行若無事,千年遺址因其自然。 亭東有三賢祠,為後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之所。范公祠居中,內有范仲淹塑像;富公祠和歐陽公祠故址均在城西瀑水澗之側,明末皆移建於范公祠左右,統稱「三賢祠」。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青州知府夏一鳳重修,並於祠後崇台之上建後樂堂,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意。范公亭之北有高地曰范公台。民國初年,在台南側建「澄清軒」8間,亮窗前後均出廈,為遊人休息之所。 范公亭院內有數棵唐楸、宋槐,老乾虯枝,大可幾人合圍,雖說已活了千年之久,至今仍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古樹下,聳立著一塊石碑,刻愛國將領馮玉祥先生1934年5月拜謁范公亭時,觸景生情,揮筆寫下的一副聯語: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憂樂關天下,願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 順河樓建於清咸豐年間。出范公亭大門北去,穿綠陰,過小橋,行約百米就到了順河樓,這是一座亮窗出廈、三楹單層的古代建築,它順河而建,踞於石砌高台之上,遠觀似樓而得名。。我國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學家趙明誠,住在青州時常到順河樓游賞。為了紀念著名詞人李清照,1988年在順河樓北建李清照紀念館,面積3000平方米,有歸來堂、金石齋、易安室、人傑亭、詞廊等景點。 洋溪湖范公亭和順河樓這兩組古建築,同位於青州城西門外一塊300餘畝大的小盆地里。這里地勢低窪,綠樹成蔭,南陽河穿流其間,這里雖與城裡只有一牆之隔,但由於地處盆地之中,冬暖夏涼,氣溫與城裡相差3~5度。不管外邊氣溫如何低,這里潺潺流動的溪水從來沒結過冰。 《表海亭》碑 1999年底,又在范公亭公園內發現一塊鐫有《表海亭詩》的陳舊斷殘石碑。這是一塊山東省唯一、海內外罕見的800年前金朝第一書法大師任詢的傳世碑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瑰寶。 令人遺憾的是,任詢一生揮毫無數,身後傳世作品卻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僅有《古柏行》、《呂征墓表》等幾件精品為今人睹見。而《古柏行》原碑早已下落不明,只有拓本倖存於世,且遠在日本著名的京都藤井有鄰展覽館。鑒於《表海亭詩》殘碑作為實物真跡的稀有性和其作者為一代書法大師,這個代表著那個時代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傑作,是我國金代書法考古的又一項重要收獲,並為進一步研究與評價任詢的書法藝術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第一手寶貴材料。 青州市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座縣級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達三萬余件, 國家珍貴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館藏明代趙秉忠的殿試卷、東漢「宜子孫」玉璧、戰國玉人、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既是鎮館之寶,在國內絕無僅有。 另外駝山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㈡ 中國最大的人工洞在那裡啊

中國最大的人工洞

在白濤鎮,方圓幾十公頃土地都屬於這個三線建設時內遷到這個夾皮溝里來的神秘工廠。可是,如果你沒有翻山越嶺抵達大山的深處,是不可能發現一個一個的山丘後面隱藏著這么多秘密的。

和所有在上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時的內遷廠一樣,擁有數萬員工的核工業部816廠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小社會,廠子里的所有人員通用的語言不是重慶話,而是略微帶有上海味的普通話。職工們一家一家地從上海遷到這里繁衍生息,他們的兒女甚至孫子輩們成年後也都順理成章地進入工廠工作。當地村民們的生活也因為這些外來人員的介入而發生改變,有些村民開起了飯館和理發店等,指望工人們的光顧而獲取收益。

近年來,隨著企業轉型,大批當年三線建設時的內遷廠紛紛「軍轉民」,816廠也於上世紀90年代改名為以生產化肥為主的建峰化工廠。近年來,聽說這里可能規劃為重慶未來的「核電基地」;但前景尚不明朗。今日的白濤鎮顯得有些蕭條,新的鎮子遷到了距離老鎮子幾公里遠的地方,依山而建的房屋很新,可是卻明顯缺乏人氣。一棟一棟的新房子靜靜地等待著人們購買入住。

7億元挖出一個洞

從前年開始,因為重慶核電廠的傳聞,建峰廠開始出名。但最出名的,還是廠里當初人工挖出的一個用於生產核原料的山洞。曾經有人建議,把這個已經廢棄的洞子開發成旅遊景點,以展示中國核工業的發展歷程。

這個山洞究竟有多大,如果沒有一個具體的數據,一般人很難想像。有人把金佛山上那個巨大的天然洞穴和這個人工洞穴進行了比較,他們說,金佛山上的那個山洞可以容納上萬人,可是,如果上萬人進入這個人工洞穴,跟沒有人進入山洞沒有什麼區別。

據說,當年挖掘山洞時,所挖出的石頭總共有150多萬立方米。如果用這些石頭修建城牆,能夠建成1米高1500公里長的長城。山洞最寬處有30多米寬,高度達60多米,從1969年到1984年,總共有6萬名工程兵參與這個山洞的挖掘,總共花去的費用高達7.4億元。

這個洞的結構實在是太復雜了。山洞分為主洞和支洞,主洞的兩旁,一個接一個的出口連接著通向其他洞體的通道,而在這些通道的兩側,又分布著一個接一個的出口,出口又通向其他的洞體。如此結構,將整座山體掏空,形成了蜂窩狀的結構。如果不熟悉洞中的情況而貿然進入這個山洞,你將陷入巨大的恐懼之中。

可以承受氫彈爆炸

三線建設政策的確立應該和那個特定的時代有關系。上世紀60年代,中國和前蘇聯的關系突然崩潰,國家決定建設一個核工廠,於是,原本就被確定為中國兵器工業基地的重慶就成了建核工廠的首選之地。涪陵的白濤鎮不僅擁有高大的山丘,而且還有烏江這個充沛的水源。於是,一夜之間,數萬名工程兵來到這里,他們要在這個名叫金子山的地方創造一個奇跡。

可是,7.4億元和6萬名工程兵的投入並沒有讓這個奇跡完全實現。到1984年為止,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調整戰略,這個已經完成了全部土建工程,85%建築工程和60%安裝工程的巨大洞體全面停工。這個洞子也成了亞洲最大的人工洞體,洞體的容量和高度,都是其他人工洞穴難以企及的。

據透露,這個所有的洞體長度相加超過20公里的人工山洞異常堅固,即使有上百萬噸的氫彈在山上爆炸,也不會損壞這個山洞的一絲一毫。

從嚴格保密到解密

自從基建工程停工以後,如何利用這個耗費巨大財力修建起來的山洞成了一個課題,解決這個課題,首先的問題就是「解密」。經過多年的努力爭取,2002年,山洞終於擺脫了「保密」二字。從此,為山洞的下一步策劃一個方案就成了建峰化工廠領導們的重要工作。經過各種調研,藉助這個巨大的人工洞穴發展旅遊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為此,建峰化工廠專門邀請暨南大學深圳旅遊學院的專家進行了整體策劃,專家們最終給出的策劃方案是投資1.8億元,將就這些人工洞穴,打造一個「尋夢谷」,讓金子山上的軍事設施變成為吸引遊客的重要理由。

專家們這樣規劃的理由很充分,建峰化工廠距離石夾溝風景區只有不到30公里的路程,石夾溝和其他類似風景區相比,溝內的旅遊資源更為奇特。山谷間的溪流順著山勢一直流淌,可是,突然之間,這些嘩嘩作響的溪流完全不見了,正當遊客們感覺奇怪的時候,山尖上一個天然的洞穴吐出一股巨大的水流,形成一個別致的瀑布。這個瀑布,就是剛剛消失的那條溪流。原來,溪流在山谷中流淌的時候,突然進入地下,然後從山體的洞穴中流出並形成瀑布。就憑石夾溝內奇特的自然景觀,要想吸引遊客,並不是難事。

㈢ 山西雲丘山冰洞風景區在哪裡

山西萬年冰洞位於忻州市寧武縣城西50公里處的春景窪村境內,也就是蘆芽山景區內。

萬年冰洞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已有300萬年的歷史。

它的奇特在於以本地洞外的氣候條件論,根本構不成結冰的環境,而洞內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處冰愈厚。它是全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永久凍土層以外發現的罕見的大冰洞。並且與冰洞相距不到二百米處,有一處千年不熄的地火,當地人稱千年火山。這一冰一火,本是相剋,卻奇妙地共存於同一山上。

冰洞形成條件:

1、必須有兩個出口,且兩個出口必須有足夠的高差,之間密封保溫良好。

2、洞內下部必須有一定的水源,且進洞冷空氣不足以使其完全凝結。

3、0℃以下天氣足夠長。

4、上部出口在山的陰面或山坳里。

5、冰洞附近山體相對陡峭,但其他部分山勢較高且沒大的溝壑。

㈣ 中國的石窟

中文名稱:龍門石窟
英文名稱:Longmen Grottos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龍門石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共用了四年時間。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其中,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http://ke..com/view/1759.htm

【莫高窟(The Mogao Grottoes) 】

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莫高窟在近代以來受到許多人為的損傷,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
http://ke..com/view/4838.htm

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他三大石窟是: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亘約1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大同市雲岡石窟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http://ke..com/view/7398.htm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周圍山奇林郁,溪石聯映,風景優美,有小江南之稱,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自公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由於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岩,石質結構鬆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於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它的開鑿年代,大部分學者認為始於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不斷地開鑿和修繕,現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範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餘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於七十餘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
http://ke..com/view/38079.htm

㈤ 中國高寒地區岩溶地貌

中國高寒地區的岩溶地貌主要是指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地海拔在3500m以上的高寒地區發育形成的喀斯特形態,它包括了峰林、石林、溶洞、泉華沉積等岩溶類型。

1.峰林、石林、溶洞

在西藏東部崗托至昌都附近公路兩側的海拔4600m高原面上,在中侏羅紀灰岩分布區,發育有古岩溶地貌(圖3-48)。圖3-48是在6月拍攝的,當時剛下了一場大雪,在雪中奇峰怪石玲瓏精巧,石林石芽亭亭玉立。在藏東南左貢列達泥馬嶺一帶的三疊紀結晶灰岩地區,沿玉曲河西側可見到峰林、石林、穿洞、石牆和溶洞等岩溶地貌,在山脊上發育的峰林頂面海拔已有4780m,在山坡上發育有數層溶洞,洞高1~2m,深幾米到幾十米。在邦達到八宿怒江的業納山口東側山脊海拔4750m的石灰岩中,發育有石峰、穿洞、石柱等岩溶地貌,穿洞高11m,寬5.2m,石峰高30m(圖3-49)。在金沙江西岸芒康海通兵站附近二疊紀灰岩上也發育了岩溶地貌。山體相對高1500餘米,山勢陡峻,被稱為小華山。在山中溶洞很多,最深的有幾百米,洞中還有流水(圖3-50)。

圖3-48 古岩溶地貌

圖3-49 西藏邦達—八宿怒江業納山口東側,石灰岩中的岩溶地貌(錢方畫)

則布日是位於喜馬拉雅山和雅魯藏布江之間的巍峨蜿蜒的年輕山脈,它是由古近-新近紀厚層灰岩組成,在海拔5700m的山頂及陡峭的山坡上,出現了多種類型的岩溶現象:相對高達70m的孤峰直插雲霄,峰林和石林千姿百態,在山坡和一些峰林上還有石芽、溶溝和溶洞。

在阿里獅泉河岡底斯山脈中也可見到岩溶地貌,如陽委山頂上的峰林、石芽、石柱等。在革吉獅泉河邊上的灰岩中,發育有巨大的溶洞,大洞套著小洞,曲折幽深。洞內的泉華絢麗多彩,有的洞內巨廳可容幾百人,當地的幾個倉庫就是利用這些天然洞穴改建的。

唐古拉山南麓安多北山上的岩溶地貌卻又是一種景象(圖3-51),河邊是一座光禿禿的山,向上直拔,到山脊上卻變成了上百個小峰,它們互相連接,相互聚散,隨著陽光的照射、雲彩的飄移、霧霞的升降、風雪的化裝,使那裸露的岩石不斷變幻著色彩和形態。山中也有神奇的洞穴,可從山的東面一直穿到山的西面。

昆侖山中也發育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新疆昆侖山支脈阿爾格山上峰林、石芽連成一片。發源於青海昆侖山中的昆侖河,流經納赤台地區時,不但可見到河邊的峰林地貌,同時由於受到近東西向和北東向兩組斷層的控制,從灰岩中流出一股股清泉,著名的納赤台泉,清澈爽口,流量為224.7l/s。路過此地的司機、考察隊員多願意在泉邊停下,喝口水,洗洗塵,再踏上征途。

此外,在青海花石峽山脊上和玉樹附近也可見到一些岩溶石柱、石芽和峰叢。玉樹的文成公主廟靠近金沙江,廟就建在石灰岩洞穴中。

圖3-50 西藏芒康小華山岩溶地貌(錢方畫)

圖3-51 安多北山岩溶地貌

2.岩溶鈣華景觀

高寒地區岩溶鈣華景觀最著名的地區是四川九寨溝和黃龍。

(1)九寨溝鈣華壩

九寨溝地處四川省九寨溝縣(原稱南坪)、松潘縣、平武縣3縣交界北側,東距九寨溝縣城40km,是嘉陵江上游白龍江右岸的白水江上游西支白河南岸的一條大支溝。溝內由扎如溝、荷葉溝、黑果溝、丹祖溝、日寨溝、則查哇溝6條支溝組成。九寨溝全流域面積650.58km2,森林面積達277.68km2,占溝內面積的42.6%。溝內最大相對高差達2768m,所有支溝溝口高程都在海拔2000m以上,支溝內最高山峰都在4000m以上。在九寨溝一些山脊上可見到不少古冰斗,在谷壁則有古冰川U形穀穀肩存在。九寨溝的長海子、鳥艾海是典型的古冰川終磧湖,此外也有少數由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在這些堤壩上及瀑布落水處,常為生物喀斯特作用和鈣華沉積物附在其表層(圖3-52,圖3-53)。

圖3-52 九寨溝急灘中的鈣華沉積物

圖3-53 鈣華附在枯樹表面

(2)黃龍溝中邊石壩彩池群景觀

黃龍景觀資源主要表現為露天鈣華形態類型。按鈣華造型特徵分為:邊石壩彩池、鈣華灘流、鈣華洞穴等。

鈣華灘流黃龍鈣華灘流全長2500m,寬約30~170m。在這傾斜的谷底,呈淡黃、鮮黃夾金黃、深綠、灰白及褐色的波紋、波濤起伏,片狀水流在傾斜起伏的底板上泛起陣陣銀色的漣漪,在陽光下,金光閃閃,故有金沙鋪地之美名。黃龍鈣華灘流規模之大,色形之壯觀,屬世界之冠。

邊石壩彩池黃龍的邊石壩彩池大小共有2331個,聚集成8群(圖3-54):迎賓彩池、飛瀑流輝、盆景池、明鏡倒映、梭羅映彩、爭艷彩池、琪樹流芳、石塔鎮海等。其中飛瀑流輝彩池的邊石壩高達6.8m,創世界地表邊石壩最高紀錄;爭艷彩池規模最大,由500多個大小彩池組合而成;石塔鎮海邊壩造型最優美。

鈣華瀑布在黃龍溝中較大規模的有洗身洞和蓮台飛瀑兩處。其中又以前者最大,頂寬33m,高6.7~7.3m,瀑布下有一洞穴。鈣華瀑面有凝垂欲滴的馬肺石,和片片隆起而緊扣的柱狀鈣華組成。整個鈣華瀑布宛如一座翠林中的黃金壩,富麗壯觀。此外,還有中華第一鈣華瀑布———扎嘎瀑布和丹雲峽的龍滴水鈣華瀑布也十分雄偉壯麗。

鈣華洞穴以黃龍洞最大,觀賞價值較高。黃龍洞發育在後寺右側的鈣華流中,洞口呈豎井狀,直徑5.5~8.5m,深25m,洞底為小型的廳堂,面積400m2。洞中以各種次生鈣華沉澱形態和我國鈣華洞穴中罕見的冰景形態為其特色。

九寨溝黃龍地區位於摩天嶺地塊西緣,被區域性的塔藏構造帶、岷江斷裂帶和雪山斷裂帶所圍限,構造復雜,活動性強,沿斷裂帶地震發育。廣泛分布的碳酸鹽岩和豐沛的降雨量,為鈣華景觀創造了基礎條件。九寨溝「層湖疊瀑」和黃龍「邊石壩彩池鈣華灘」的形成機制,就是受控於這樣特定的地質環境條件下復雜的水循環系統,經生物岩溶作用而形成。景觀具有相對穩定性,鈣華景觀是在第四紀冰川作用時形成的特定的地貌基礎上,經過冰後期1萬多年來的不斷演化保存下來的。我們在黃龍溝口的路邊發現典型的冰川條痕石(圖3-55)。說明末次冰期在黃龍溝中冰川可以下達到海拔2900m左右,在冰後期時,由於氣候變暖、雨水充沛,大量冰雪融化,水從石灰岩地區流出,會有大量CaCO3,隨著水的變暖和蒸發,使鈣華析出形成鈣華景觀。

圖3-54 黃龍溝中的邊石壩彩池

圖3-55 黃龍溝中的冰川條痕石

九寨溝、黃龍鈣華景觀,類型多樣,形態奇特,世界罕見。它們是綜合地質作用下形成並遺留下來的典型珍奇的地質遺產,受控於生態地質環境的制約。和黃龍鈣華景觀相似的有雲南白水台鈣華彩池。

在青藏高原上還有很多溫泉,在溫泉附近也有鈣華沉積,如阿里門士熱泉,位於岡底斯山的岡仁波齊峰西側,象泉河北側海拔4400m。沿河岸一、二級階地和河漫灘上有一大型泉華台地,呈乳白夾淺黃色、淺棕色,成分主要為碳酸鈣。台地長400多米,寬100~200m,高出河面約10多米,相當於象泉河一級階地,泉華台地上見有5個泉口,在河灘上也有溫泉,在二級階地上則分布著十幾個古泉華柱。台地上的主泉口直徑約400m,熱水從泉口噴湧出,水柱高達20cm左右(圖3-56)。在台地上可見到邊石壩弧形小池,一般相對高20~40cm,還有鈣華瀑布和鈣華灘流。在一些邊壩邊上還可見到石菊晶花、水鈣膜等停滯水水下沉積物。而二級階地上的古泉華口,高1~3m,呈棕色,像一個個小塔,還有各種不同形態石柱(圖3-57),在階地前緣有鈣華石瀑布。

圖3-56 西藏阿里門士熱泉

圖3-57 門士象泉河二級階地上的古泉華口

3.青藏高原岩溶發育的意義

在青藏高原上,萬年冰峰、千里雪山處處可見。凍土綿延數千米,深達幾百米。許多地方年平均溫度小於0℃。這樣的高寒地區現在是不可能形成許多類型的岩溶地貌,因為在低溫的條件下,水的溶解能力和侵蝕能力多很弱,液態的水存在的時間也很短,不可能形成上述許多類型的岩溶地貌。廣西桂林的年平均溫度為18.8℃,降水量為1873.6mm,海拔是167m,當地的岩溶地貌正在繼續發育。所以,青藏高原岩溶發育時期的氣溫和降水條件,也應當大致和現在的桂林相似。要形成這樣的條件,高原的高度必須要大幅度下降,同時氣候也要比今日更溫暖。也就是說在岩溶地貌形成時還沒有青藏高原。

喜馬拉雅地區在37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還是一片海洋,由於喜馬拉雅運動使雅魯藏布江一帶的海洋消失,促使地面逐漸崛起。頻繁的地殼運動,造成灰岩和其他岩性的地層斷裂變形,裂痕斑斑。而在古近-新近紀時,地球上氣候比現在炎熱得多。當時整個高原地區海拔低,可能和現在廣西一帶相似。在漫長的地質時期中,雨水沿著裂隙不斷溶解和侵蝕灰岩,塑造了峰林、石林、石芽和大型溶洞等優美而典型的岩溶地貌。到古近-新近紀晚期,在現在的青藏高原山間盆地中還分布著許多廣闊的湖泊和草灘,湖邊有雄奇峻拔的峰林和粼粼波動的倒影,暗河在地下溶洞中悄悄流淌,一群群三趾馬、大唇犀、長頸鹿等動物在湖畔草叢中自由奔跑,由於高原尚未隆起,這些動物可自我國的華北一直到達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第四紀以後,氣候變冷,岩溶作用也越來越弱。許多岩溶地貌被逐漸磨滅,只在一些山脊上和較高的山坡上還殘留下過去的峰林、石芽、石牆等古地貌形態。

通過對青藏高原古岩溶的研究,也可使我們了解到在上新世約距今350萬年前,整個高原平均高度尚為1000m左右,高原的強烈隆起是在第四紀以後才開始的。在第四紀期間大約上升了3000~4000m左右,使其成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㈥ 浙江小鎮,採石頭把山體都掏空了為何生態卻未遭到破壞

在浙江省溫嶺市東北部的新河鎮,有一個小村莊,叫長嶼村。當地的人世代以採石做石板為生,為此還成為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石板之鄉”。

長嶼硐天景區獨特的地質構造和當地人特殊的開采方式,從而形成了這里集宗教文化、採石文化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的獨特硐天文化風光,被譽為“中華第一洞”。

㈦ 中國超神奇的18個地方,看看你去了幾個

我國疆域廣闊,氣候從熱帶到寒溫帶,地形地貌從高山到沙漠,從草原到海洋,無所不包,無奇不有。

在這豐富的天地里旅遊,光是想想,都讓人激動。好上旅遊的這些年,委實去過了不少地方,但總有足跡難以到達之處。筆者搜集了一下資料,整理出19個聽著就神奇,卻緣吝難見的地方,也歡迎讀者對號入座。反正按我的理解,下面的地方你只要去過3個或以上,就肯定是資深的旅遊老司機與大神。

一、赤虺河

居延海風光

它的位置忽南忽北,面積忽大忽小,就像一個發脾氣的孩子,沒有定性。

現在,居延海不愛調皮了。在當地人的努力下,引入了新的水源,也恢復了生態,成為一個相當著名的景點。

這18個神奇的地方,號稱走遍天下的我只去過居延海和通天大道,甚覺「惶恐」,它們自然而然成為一位行者的野望;那麼,你去過其中哪些地方呢?

㈧ 「亞洲第一洞」位於廣西哪個地方

說實話吧,百色范圍內沒有真正的亞洲第一洞,都是吹出來的。吹出來的有幾個,僅供參考:1、右岸導流洞:右岸導流洞全長1241.08米,其中進口段258.8米,出口段132.86米,洞身段849.42米,導流洞斷面為馬蹄形,開挖直經為23-26米,洞身段採用鋼筋混凝土襯砌,襯砌厚度為1.0-2.5米,進口底板高度為22米,出口低板高度為21.5米。施工技術要求高、地質條件復雜,有"亞洲第一洞 "之稱。 2、凌雲納靈洞:位於凌雲縣城迎暉山北1公里處,與水源洞遙遙相望,為70年代新開發的溶洞。被稱為「亞洲第一洞」。「納靈」為壯語,因地處山腳田壩邊,常有猴子出沒而得名,納靈洞又因洞內景色萬千,以「納萬千靈氣」之意而著稱。 整個納靈洞穴沿山體北部邊緣展布,呈東西向,為雙層結構,全長1230米,其中下層地下河長780米,上層旱洞長450米,上下層洞底高差28米。

㈨ 桂林溶洞景點排名桂林三大溶洞叫什麼

人們常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因為這句話,我去桂林游覽過三次,桂林美景確實是名不虛傳。桂林自然景觀奇絕,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尤其是溶洞讓遊人嘆為觀止。

桂林三大溶洞和排名我認為如下:第一是蘆笛岩,第二是七星岩,第三是銀子岩。


一、蘆笛岩

景區簡介:

桂林蘆笛岩風景區是一個以游覽岩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蘆笛美景堪最佳」的評價。岩洞是70餘萬年前地下水沿著岩石的破碎帶流動溶蝕而形成的,洞中奇觀千姿萬態,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景點分布:

蘆笛岩景區位於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風景區由最美的溶洞——蘆笛岩以及桃花江、芳蓮池等水體水景和侯山組成,有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為中外遊客游覽桂林時必至的旅遊熱點。

交通方式:

蘆笛岩景區距桂林市中心約5公里,乘13、3路公交車,58路免費公益車,4A專線車均可到達。

蘆笛岩門票價格:90元/人

景區開放時間:

淡季(每年12月到次年3月):8:00-17:30
旺季(每年4月到12月):7:30-18:00


二:七星岩

景點介紹:

肇慶星湖七星岩兼有杭州西湖和廣西桂林的勝景,有著「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的美譽。區內景觀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以及森林、瀑布等景觀為主要特色,是久負盛名的旅遊勝地,是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定位研究站,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活的自然博物館」、「天然大氧吧」。人們到此,不僅能領略地質奇觀,還可享受森林氧吧,是遊玩山水的最佳之選。

景點分布:

星湖位於肇慶市北郊4公里處,包括七星岩和鼎湖山兩大景區,總面積20.61平方公里。七星岩景區由七岩、八洞、五湖、六崗組成,有璇璣台、黑岩、鹿洞、光岩,洞內摩崖石刻林立,計有270多處,石室洞右側有建於明朝的水月宮,與岩前五龍亭、飛龍橋遙相輝映;湖區北部的阿坡岩東麓下有雙源洞,長270米多,內有兩源合一的地下河,曲折幽深,瑰麗奇特。此外新建的星湖游樂園。鼎湖山景區包括鼎湖、三寶、鳳來等10多座山峰,西南坡西龍泉坑有水簾洞天、白鵝潭、葫蘆潭等八處瀑布,山南麓有慶雲寺,西南隅有白雲寺,山腰建有日僧榮睿大師紀念碑等。

最佳游覽時間:四季皆可

購物推薦:

(特產)肇實、端硯、草席、蓮藕、何首烏等。

(美食)裹蒸粽、茶油雞、文慶鯉、鼎湖上素、劍花等。

交通方式:

肇慶市區乘1路、10路、19路到仙女湖站下車即可,進入景區後可以到仙女湖出米洞碼頭或七星岩東方禪林碼頭乘船進入濕地公園核心游覽區。

門票價格:

七星岩/鼎湖山單點:70元/人/次,半票35元/人/次
七星岩+鼎湖山套票:120元/人/次

景區開放時間:08:00-18:00


三、銀子岩

景區簡介:

桂林荔浦銀子岩是桂林地區較大的岩洞之一,溶洞景觀以雄、奇、幽、羨獨領風騷、被國內外洞穴、岩溶、地質專家譽為「桂林山水的代表」、「世界岩溶寶庫」。

景點分布:

桂林荔浦銀子岩旅遊景區位於桂林市荔浦縣馬嶺鎮荔桂公路東側,321國道旁,距中國旅遊名縣陽朔縣界3公里,園區佔地面積1500畝,溶洞類型屬層樓式溶洞,貫穿十二座山峰,其中匯集了不同地質年代發育生長的鍾乳石,晶瑩剔透,潔白無瑕,宛如夜空的銀河傾斜而下,閃爍出像銀子、似鑽石的光芒,所以稱為「銀子岩」,流傳有「遊了銀子岩,一世不缺錢」的俗語。

交通方式:

從桂林乘車前往陽朔,然後於陽朔園林管理所門口乘坐至銀子岩的旅遊專線前往景區。

銀子岩門票價格:65元/人

景區開放時間:8:00—18:00


㈩ 中國最深人造天坑在哪裡面挖出了什麼

在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挖出了大量稀有金屬——鎳。

這座露天礦坑堪稱中國最深礦坑,裡面有比金子昂貴數倍的稀有金屬,至今還在利用。

礦坑的位置處在祁連山余脈的金昌龍首山,為了採掘稀有金屬,使用了大型挖機礦車、火車機械。

同時,這座城市也十分注重綠化。裸露的礦渣迅速被改造成綠化帶,露天礦坑在2009年變成「金川國家礦山公園」,設立礦山科技館、選礦冶煉、尾礦庫參觀游覽通道。硬是在一座光禿禿的龍首山上造出了一個具有大西北戈壁工業新城特色的山體式礦山公園景觀。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個地方山體打洞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流量多少 瀏覽:690
刺激戰場印度服怎麼登錄 瀏覽:800
3d印尼龍粉末哪裡有 瀏覽:772
印尼青山工作簡歷怎麼寫 瀏覽:829
中國信必可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470
中國現在發快遞到美國要多久 瀏覽:686
義大利的國旗跟什麼相似 瀏覽:233
匡威與義大利utt哪個好 瀏覽:800
中國心冠疫苗什麼時候可以上市 瀏覽:36
伊朗有多少新型冠狀病人 瀏覽:583
伊朗美軍基地有多少 瀏覽:97
伊朗和伊拉克哪個實力 瀏覽:911
美國拒絕伊朗總部說明什麼 瀏覽:210
義大利簽證有什麼用 瀏覽:508
伊朗國內油價多少 瀏覽:650
伊朗疫情怎麼穩定 瀏覽:45
加拿大人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336
越南當地人買什麼禮物 瀏覽:544
印尼虎一直張著嘴怎麼辦 瀏覽:989
在韓國如何申請去越南簽證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