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首創飛行大家是誰
提起飛機的發明者和製造者,許多人都知道美國的萊特兄弟。殊不知,一位與萊特兄弟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利堅的大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製造和駕駛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架飛機,他就是馮如。他的成功僅比萊特兄弟晚5年。
1883年,馮如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1894年,馮如隨舅舅踏上了通往美國的航程,不久即到達美國的西部城市舊金山,開始了新的生活。6年以後,馮如轉往紐約,在那裡攻讀機器製造專業。他學習非常刻苦,為探討一個問題,經常研究到深夜。5年過去了,馮如掌握了廣博的機械製造知識,他通曉36種機器,還發明製造出了抽水機和打樁機,他設計製造的無線電收發報機由於性能良好深受用戶的歡迎。馮如當時已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機器製造家。
正當馮如潛心研究和製造機械的同時,傳來了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我國旅順口、大連和中東鐵路的消息。
1904年,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在我國東北的特權,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狗咬狗的戰爭。在美國的調停下,1905年9月兩國訂立了《朴次茅斯和約》,和約竟規定將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大連及附近海域轉讓給日本;從長春到旅順口的鐵路也交給日本所有。面對這一切,腐敗的清政府卻置之不理,並予以承認。馮如為祖國的不幸而感到痛心,發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報效祖國。起初,他想製造一艘軍艦獻給祖國,以加強中國的海防力量。當時,由於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在國際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各國紛紛研製飛機、飛艇、航空武器,作為當時國防的先進裝備。馮如想,製造一艘軍艦,要耗費數百萬金錢,不如造數百架飛機,價廉省工,用處更大。主意拿定以後,他對他的助手們說:「現在是競爭激烈的時代,飛機已經成為軍事上不可缺少的裝備,如果我們能夠製造出千百萬架飛機,分別駐守在中國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國的國防強大起來,外國列強再也不敢欺負我們!」當有人對是否有能力研製飛機提出疑問的時候,馮如堅定地說:「我發誓要用畢生的精力為國家研製成飛機。苟無成,毋寧死!」
馮如湊集資金1000多美元,辦起了中國人的第一家飛機製造公司。1907年9月,馮如和他的助手,愛國華僑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一起,在屋侖地區租了一間廠房,開始了研製工作。當時萊特兄弟的飛機剛剛起飛沒有多久,為了保持壟斷地位,他們把所有資料全部封鎖起來。馮如他們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氣動力學的知識,白手起家繪制設計圖紙。他們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干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上的難關。經過半年的努力,第一架飛機終於製作出來了。
1908年4月,馮如在奧克蘭市的麥園進行試飛,他的朋友們為了安全起見,勸他換一個人試飛。馮如婉言謝絕了他們的好意,他對朋友們說:「生命不足惜,只要中國的飛機能夠飛上天,死也值得!」馮如揮手踏上了他所製造的飛機。隨著轟轟的馬達聲,飛機離開了地面。當升至數丈高的時候,一個傾斜,飛機突然墜落在地上。圍觀的群眾呼喚著馮如的名字,向飛機跑去,萬萬沒有料到,馮如若無其事地從殘損的機翼下鑽了出來。只見他從容自若,面不改色,對走過來的助手們說:「看來我們還要再一次從頭開始。」
馮如經過周密的計算,重新設計了零件製作圖,精心生產出機翼、方向舵、螺旋槳、內燃機等部件,經過組裝,一架全新的飛機誕生了!9月21日,馮如在哥林達市再次駕機試飛。飛機在他的操縱下,騰空而起,飛行了2600多英尺(1英尺=0.3048米)以後緩緩降落在草坪上。經測定,馮如的飛機首飛竟達2640英尺,比萊特兄弟的首飛紀錄還要遠1788英尺。幾天後,舊金山的一家報紙發文報道了這次試飛的消息。標題是:《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西方》。飛機從設計到試航成功,僅用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馮如以他卓絕的天才,豐富的創造力,為中國人贏得了榮譽。馮如的成就,極大地鼓舞了正在遭受西方列強奴役的中國人民,使他們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力量,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孫中山先生看到馮如的成功表演時,感嘆道:「中國大有人才呀!」
1910年,馮如在美國又設計和製造了一種性能更好的飛機。這架飛機機翼長29.5英尺,翼寬4.5英尺,內燃機30馬力,螺旋槳每分鍾轉動1200轉。當年10月,舊金山舉辦國際飛行比賽,馮如駕駛著他新設計的飛機參賽,以700多英尺的飛行高度和65英里(1英里≈1.609千米)的時速分別打破了一年前在法國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飛行比賽的世界紀錄,榮獲優等獎,再一次使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了西方。馮如已經成為舉世公認的飛機設計師、製造家和飛行家。
馮如的名聲越來越大,不惜重金聘用馮如的外國公司越來越多。為了爭奪制空權,歐美各國都在積極發展航空事業,他們拚命地網羅航空方面的專業人才。馮如一心想的是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想的是為中國多製造一些飛機,所以他斷然回絕了各國的聘請,仍然尋找機會為祖國服務。當時的清政府也在著手籌建空軍,他們託人到美國找到馮如,希望他回國做事。馮如喜出望外,當即表示同意,說:「為祖國貢獻出我微薄的才智,正是我平生的願望呀!」
1911年2月,馮如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攜帶著他們自製的2架飛機以及製造飛機的機器,踏上了歸國的航程。在途中,望著波濤滾滾的太平洋,馮如思緒萬千,他想起了當今世界航空事業發展迅猛異常,從第一架飛機的誕生開始,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全世界已有860多架,這些飛機絕大多數掌握在西方列強的手中,而中國卻連一架也沒有。他發誓要抱著「壯國體,挽利權」的宗旨,發展祖國的航空事業,盡快使祖國富強起來。
經過1個多月的航行,馮如一行人順利抵達香港,清政府派了「寶璧」號軍艦專程迎接,將飛機和機器安置在廣州郊外。馮如原准備在廣州郊外為國民演示飛機駕駛,但因革命黨人發動的黃花崗起義爆發,此計劃未能實現。隨著革命高潮的即將來臨,清政府對馮如越來越不放心,他們不僅取消了飛行表演的計劃,而且還派人監視馮如的行動。反動政府的昏庸和腐敗,使馮如非常失望,他時常仰天長嘯,深感自己生不逢時,報國無門。
正當馮如陷於極度苦悶之中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了。馮如毅然參加了革命軍,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革命洪流中。革命軍委任馮如為陸軍飛機長,授權馮如准備組織飛行偵察隊,配合北伐軍對駐守北方的清王朝進行空襲。後來由於南北統一,飛行偵察隊未能組織起來。孫中山就任南京政府臨時大總統以後,非常重視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他積極籌建南京機場,並在1912年2月舉行中國第一次航空飛行演飛。在這次演習中,馮如等人駕駛的飛機由於中途發生了故障,飛行數丈後即降落,飛機也有所損壞。盡管這次演習未獲得成功,但是它的政治作用達到了,各報相繼報道了這一消息,並在全國引起了積極的反響,因為這畢竟是中國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土上使用自己的飛機進行的飛行演習。
1912年8月5日,經民國臨時政府批准,馮如在廣州郊區作第二次飛行表演。中午11點左右,馮如健步出現在觀眾面前,他簡單地介紹了飛機的性能,然後登上了飛機,為觀眾作飛行表演。伴隨著馬達的轟鳴聲,飛機升上了高空。馮如駕駛著自己製造的雄鷹在藍天上飛翔。飛機像一隻矯健的銀燕,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看台上歡聲雷動,鼓樂齊鳴。飛機的空中技巧表演結束後,馮如准備著陸。突然,他望見遠遠的跑道上有兩個兒童在戲鬧,不幸的事件即將發生。就在這千鈞一發的緊急時刻,馮如猛拉操縱桿,腳踩加速器,飛機像一隻發瘋的雄鷹,猛然沖上天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避免了。但是,由於馮如用力過猛,飛機失去了平衡,在抖動中,部分零件損壞,飛機突然墜落在草地上。周圍的觀眾像潮水一般向著馮如擁來。當他們把馮如從飛機的殘骸中救出來的時候,馮如的頭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傷。觀眾噙著淚水把馮如送到了醫院,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29歲。
9月24日,廣州各界人民在馮如飛機墜落的地方舉行了追悼會。遵照馮如的遺願,他的遺體安葬在廣州東郊白雲山下黃花崗烈士墓的左側,並立碑紀念,尊其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
知識點
多鏡面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太大或稍有變形,就無法跟蹤在夜空中移動的星星的軌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就是運用現代電子和光學技術,把較小的望遠鏡成群地組合起來。這就是多鏡面天文望遠鏡。 來自天體的光能被聚集多少,是與鏡片面積成正比的。採用多鏡面天文望遠鏡既減輕了重量,又增大了面積,製作費用也少得多,效果也優於其他望遠鏡。多鏡面天文望遠鏡開辟了使用巨大天文望遠鏡的新時代。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他的關於使用液體燃料作為火箭推進劑的理論之前,幾乎所有關於未來火箭的設想,都是建立在以固體火葯作為火箭燃料的理論基礎上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使用液體燃料的可能性,這使火箭研究者們眼前一亮。從此火箭研究走出了單純使用固體燃料的死胡同。
其實,齊奧爾科夫斯基對現代火箭領域的貢獻還遠遠不止這些。
齊奧爾科夫斯基於1857年生於俄羅斯。幼年時期的齊奧爾科夫斯基並沒有受到命運女神的青睞,相反,他在童年就承受了許多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與折磨。在齊奧爾科夫斯基9歲那年,他染上了急性傳染病——猩紅熱。由於當時醫療條件不好,雖然他僥幸逃脫了死神的魔掌,但卻留下了終身不能痊癒的後遺症:雙耳近乎於失聰,只能靠助聽器生活。然而,也許正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困難的環境往往成就了天才。命運並沒有使齊奧爾科夫斯基屈服,相反卻激發起他與之抗爭的雄心。 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疾病使他幾乎沒有受過正規的初等教育,於是他就在家自學了小學和中學的各科課程。他從小就喜歡觀察那無邊無際的星空,幻想有一天也能在神秘的宇宙中遨遊。於是在16歲那年,他踏上了去莫斯科求學的道路,希望能在大學課堂中充實自己。然而,莫斯科的大學同樣以他的耳朵不能正常聽課為由,拒絕了他的入學申請。齊奧爾科夫斯基就完全憑自學學完了高等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等幾乎所有的大學課程,這為他日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迫於生活的壓力,齊奧爾科夫斯基幾年後從莫斯科返回家鄉,在鄉村學校里拿起了教鞭,成為一名中學教師。他在課堂上善於啟發大家的思維,並領導孩子們自己動手做一些簡單的航空小實驗;而在課下,他也從沒有放棄他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妻子和家人在這方面給予他莫大的理解和支持,節衣縮食省下錢來供他購買書籍和器材用於研究。
1883年,年僅26歲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了他在航天方面的第一篇科學論文《外層空間》。他提出要想走向宇宙,必須依靠噴氣裝置的力量,並進而畫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宇宙飛船的草圖。在描述飛船依靠的動力時,他形象地將宇宙飛船比作成一個充滿高壓氣體的大桶,人們只要擰開這個大桶後部的旋鈕,使高壓氣體不斷跑出,那麼氣體產生的反推力就能推動這個大桶前進。 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了他最著名的論文《利用火箭儀器研究宇宙空間》。在這篇重要的文獻中,齊奧爾科夫斯基不但明確指出火箭是讓人類走出地球進而征服宇宙的得力助手,而且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未來火箭應採用液體燃料的這一劃時代的論點,為火箭日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齊奧爾科夫斯基認為固體燃料的一個致命弱點是反應不容易受到控制,而使用液體燃料可以讓這個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於是他提出了一套使用液體燃料和氧化劑的方法。他認為就像在汽車上安裝油門一樣,只需在火箭的燃料儲藏室安一個閥門和一個泵,通過這個閥門來控制流進燃燒室的燃料的流量,就能達到控制反應速度的目的。而且這種方法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可以隨時中止反應,也可以隨時重新點火。此外他還推導出了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人們稱之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
人們對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論點先是大為驚詫,繼而感到由衷的敬佩。日後火箭發展的進程證明了齊奧爾科夫斯基的這個論點的正確性。
除了上述成就以外,齊奧爾科夫斯基還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師。他在朋友的幫助下於1891年設計、製造成功了俄國第一個實驗風洞(一種測驗在各種實驗條件下的氣動力學參數的儀器),並用它做了空氣阻力實驗。此外,齊奧爾科夫斯基在業余時間還是一名科幻小說作家,他曾寫過一本名為《在地球之外》的小說,描寫了一些人乘坐飛船,在太空里生活的故事。其中一些細節,比如人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等,都被後來的實際宇宙飛行所驗證。
齊奧爾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躺在搖籃里,而會不斷地探索新的天體和空間。首先,他將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之後,便去征服整個太陽系空間。」直到今天,這句話仍在激勵人們向宇宙里的未知領域勇敢地邁進。
知識點
液體推進劑
1898年,俄國人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液體推進劑用於航空的理論。1926年,戈達德發射第一個液體火箭,使用液氧和煤油二元推進劑。50年代,前蘇聯發射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使用的就是液氧和煤油。
液體推進劑大體可分為單元和二元兩類。單元推進劑可以是一種液體物質,也可以是一種互相溶解的多成分液體混合物,常用的有硝酸酯化合物等。二元推進劑包括液體氧化劑和液體可燃物。常用的氧化劑有硝酸、液氧等;可燃物有偏二甲肼、液氫等。燃燒時將兩種液體分別注入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中。
與固體推進劑相比,液體推進劑的能量高,發動機可重復使用,成本低廉,性能容易調節,精度高。缺點是設備復雜。因此,世界各國近地軌道衛星、通信衛星、偵察衛星、星際探測器和星際飛船等大推力運載火箭,都以使用液體推進劑為主。
㈡ 中國第一架飛機是誰製造出來的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中國也出過不少研究飛機的工程師和飛行家,他們大多數是先在海外學習,然後回國的。他們為中國早期的航空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鼓舞了中華民族的志氣。其中最早,最有成就的就是馮如。
馮如出生於1883年的廣東思平,父親是農民,家境貧困。但馮如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入私塾讀書時就表現出非凡的天才。馮如12歲時,由於家境困難,便輟學隨表親去美國做工。他白天工作,晚上學習,10年之後,已在機械技術方面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和知識。馮如看到列強侵略中國,便決心研究製造飛機,以加強國防,提高國力,保衛自己的祖國。
1907年9月,馮如得到美國華僑的大力資助,開始研究飛機,第二年4月製成了第一架飛機,試飛時失敗了,不久製造飛機的場地又被大火燒壞了。但馮如沒有灰心,他支起帳篷繼續研究。1909第二架飛機試飛時,飛機飛了十幾米高就掉到地面上,經過這兩次失敗,出錢的股東們已失去信心,不願再投資。馮如便另籌資金成立了廣東飛行器公司,就在這一年的9月21日,他克服困難,歷盡艱辛,終於製造出了第三架飛機,並試飛成功。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飛行。美國的《舊金山觀察者報》在頭版報道了這個消息,愛國華僑歡欣鼓舞,馮如的成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1910年10月~12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國際飛行表演,馮如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以飛高210米,飛行距離32千米、時速105千米的優異成績,奪得了冠軍,並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
這一消息傳開後,聘書像雪片一樣飛來,美國各地的資本家紛紛高薪請馮如任教。然而這位傑出的飛機設計師、優秀的飛行家決心報效祖國。他十分堅定,又十分禮貌地說:「我菲薄的才能屬於我的祖國。」他舍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舒適的生活環境,於1911年2月回到了闊別16年的家鄉,廣東飛行器公司也遷回廣州,並帶回了兩架飛機。
當時的滿清政府腐敗無能,他們不懂航空,也不需要飛機,雖然我們有世界一流的航空科學家,中華民族有能力站在世界航空界的前列,但他們對此置之不理。
辛亥革命以後,廣東革命軍政府組織飛行隊,委任馮如為隊長。為了宣傳和普及航空知識,1912年8月25日,馮如親自駕駛著從美國帶回來的飛機,參加了在廣州燕塘進行的飛行表演。由於飛機閑置太久,部件失靈,在飛行中飛機失事。中國的第一位傑出的航空學家、第一架飛機的設計者馮如,帶著他未了的航空夢離開了人世。馮如的遺體安葬在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立碑紀念。為了表彰他對中國航空事業的貢獻,馮如被尊稱為「中國創始飛行大家」。
㈢ 中國第一個開飛機的人是誰
馮如(1884。1。12——1912。8。25)
1909年9月21日,中國航空先驅馮如駕駛著自己製造的飛機飛上了藍天,成為中國最早的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馮如以智慧和勇敢所取得的成就,為中國人在早期航空史上贏得了榮耀。
1903年,當得知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後,馮如決心要依靠中國人的力量來製造飛機。他得到當地華僑的贊助,於1907年在舊金山以東的奧克蘭設立飛機製造廠,1909年正式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馮如任總工程師。公司於當年便投入製造飛機。
1909年9月21日,馮如於接近黃昏時在奧克蘭附近一個圓形山丘旁進行了第一次試飛,這是一個遠離居民點的地方,在場的除記者外,就是他的三個助手。當飛機起飛後飛行了0.8公里,離地4.57米准備作一次轉彎時,螺旋槳突然停轉,飛機摔在地面,馮如被摔出機外,幸沒受傷。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於螺旋槳槳軸螺絲擰得太緊,致使槳根斷裂。
1910年7月,馮如根據寇蒂斯「金箭」和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製作了第二架飛機,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
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的聘任,帶著助手及兩架飛機回到中國。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委任為飛行隊長。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被追授為陸軍少將,遺體安葬在黃花崗,並立碑紀念,被尊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十一次黨代會上,馮如被尊為「中國航空之父」。
㈣ 中國的第一架飛機是怎麼時候誕生的
清朝末年(1909年9月),由馮如設計製造。
內容介紹:
馮如1884年出生於廣東恩平一個農民家庭。12歲時,馮如隨舅父前往美國舊金山謀生,在那裡目睹了處於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工業化城市,幼小的心靈深受震撼。他在日記里寫了這樣一段話:「嘗謂國家之富強,由於工藝發達,而工藝發達,必有賴於機器。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經過10年的工作實踐和學習,馮如終於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門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製造各種機器。
1906年,馮如開始收集有關設計、製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實施飛機製造計劃。經過努力,1909年9月,馮如終於在世界第一架飛機問世僅僅6年的時間內,造出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架飛機,命名為「馮如1號」。
1909年9月21日傍晚,「馮如1號」正式試飛。馮如駕駛著飛機,冒著強風,在美國一個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起飛,圍繞一座小土山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高度保持在10至15英尺之間。飛機飛行了一圈,航程約半英里,這表明飛機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能夠順利地進行操縱。馮如首次試飛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史的開端。
㈤ 中國第一個開飛機的人是誰
馮如(1884.1.12——1912.8.25)
1909年9月21日,中國航空先驅馮如駕駛著自己製造的飛機飛上了藍天,成為中國最早的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馮如以智慧和勇敢所取得的成就,為中國人在早期航空史上贏得了榮耀.
1903年,當得知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後,馮如決心要依靠中國人的力量來製造飛機.他得到當地華僑的贊助,於1907年在舊金山以東的奧克蘭設立飛機製造廠,1909年正式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馮如任總工程師.公司於當年便投入製造飛機.
1909年9月21日,馮如於接近黃昏時在奧克蘭附近一個圓形山丘旁進行了第一次試飛,這是一個遠離居民點的地方,在場的除記者外,就是他的三個助手.當飛機起飛後飛行了0.8公里,離地4.57米准備作一次轉彎時,螺旋槳突然停轉,飛機摔在地面,馮如被摔出機外,幸沒受傷.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於螺旋槳槳軸螺絲擰得太緊,致使槳根斷裂.
1910年7月,馮如根據寇蒂斯「金箭」和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製作了第二架飛機,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
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的聘任,帶著助手及兩架飛機回到中國.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委任為飛行隊長.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被追授為陸軍少將,遺體安葬在黃花崗,並立碑紀念,被尊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十一次黨代會上,馮如被尊為「中國航空之父」.
㈥ 中國的第一架飛機是怎麼時候誕生的
中國第一架飛機是在1954年生產的,在南昌飛機廠生產的。1954年2月,雅克-18飛機圖紙、技術資料到廠,5月12日,首架初教5全機靜力試驗就取得了圓滿成功。
1954年,中國航空工業從修理走向製造邁出了極為關鍵的第一步,第一次向部隊提供了自己生產的飛機。
新中國第一架自製飛機,是初教-5初級教練機。該機於1954年7月3日首飛上天。於1954年7月26日,舉行了隆重的「初教-5」教練機試飛典禮大會。
第一架飛機的自製歷程
按照國家批準的航空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飛機是蘇聯的雅克-18教練機,中國型號為初教5,其發動機是愛姆-11愛夫愛爾活塞式發動機,計劃於1955年9月製造完成。飛機製造由南昌飛機廠承擔;發動機製造由株洲航空發動機廠承擔。
到1953年底,經過為時三年的修理,南昌飛機廠已在設計、工藝、工裝、機加、裝配、總裝等方面具備了自製飛機的條件。1954年2月,雅克-18飛機圖紙、技術資料到廠。3月31日,航空工業局向南昌飛機廠下達了提前試制初教5的命令,要求提前一年試制出初教5,並與當年交付10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中國第一架自製飛機
㈦ 中國飛機發展史
1909年9月21日 中國人的第一架飛機——由馮如製造並駕駛在美國的奧克蘭市郊區試飛成功。
1910年8月 清政府撥款委任留日歸來的劉佐成、李寶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廠棚製造飛機。並利用南苑駐軍操場修建了中國第一個機場。
1913年9月 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北京南苑航空學校成立。秦國鏞任校長。
1920年4月24日 中國第一條民用航線——京滬航線京津段試飛成功。於5月8日投入運營。
1920年5月1日 中國第一個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雜志創刊。
1920年5月1日 中國最早的民間航空團體,中華航空協會在北京成立。汪大燮任會長。曾主辦《御風》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 直系軍閥為其「京漢航空線籌備處」作宣傳,在保定舉辦空中游覽,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機失事,機上14人全部遇難。這是中國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 廣東航空學校第2期學員畢業,飛行教官丁紀徐在該期畢業典禮上進行了空中跳傘表演,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空中跳傘者。
1928年10月10日 中國第一所民辦航空學校——廈門民用航空學校成立。
1929年6月6日 中國航空協會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開設航空陳列室,有模型、圖片以及飛機實物展出。這是中國首次舉辦航空展覽。
1936年4月24日 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製造的風洞在清華大學進行首次開車運轉試驗。
1950年6月19日 人民空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聶鳳智兼旅長。下轄2個殲擊團、1個轟炸機團、1個強擊機團。
1951年4月18日 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在沈陽成立,段子俊任局長。
1954年7月25日 南昌飛機廠試制雅克-18(初教-5)型教練機成功,並通過國家鑒定。
1956年9月8日 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種噴氣式殲擊機米格-17Ф型(殲-5),並獲批准批量生產。
1958年2月18日 海軍航空兵部隊在山東諸城上空擊落國民黨空軍RB-57A型主空偵察機1架。
1958年7月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殲教-1型噴氣式教練機在沈陽首飛成功。
1959年9月30日 由沈陽飛機廠製造的米格-19(殲-6)殲擊機首飛成功。
1962年9月9日 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在南昌首次擊落國民黨空軍U-2型高空偵察機飛機1架。
1964年2月20日 中國航空學會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通過了學會章程。沈元任理事長。該會出版的刊物有《航空學報》、《航空知識》。
1964年4月
㈧ 中國第一架飛機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是誰創造出來的
有三種答案
一:
1909年9月21日,中國最早的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員馮如,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在美國奧克蘭市附近的派得蒙特山丘上試飛,首次飛行取得成功。後來又進行過多次飛行,他的飛機飛行高度達210米,速度達到每小時105千米,沿海灣飛行距離曾達到32千米。這是中國人首次駕駛自製飛機飛上藍天。
馮如,1883年12月25日出生於廣東恩平,十幾歲去美國做工。經過10年半工半讀,刻苦鑽研機械工藝技術,掌握了機械和電學等方面的知識。
萊特兄弟的飛機飛行成功後,馮如深受影響,決心要研製並駕駛飛機,以報效祖國。1907年,馮如與其他幾位華僑一起,在奧克蘭租廠研製飛機,雖連遭挫折,但毫不氣餒,經過10多次修改,終獲成功。1910年,馮如又新製成一架雙翼機,於當年10月至12月間在奧克蘭進行表演,獲得成功,孫中山先生稱贊「我們中國有傑出的人才」。
1911年2月,馮如帶著助手及兩架自製飛機回到國內,准備報效祖國。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駕駛自己製造的飛機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第一次飛行。由於操縱系統失靈,飛機飛至百餘米時失速下墜,馮如負重傷經搶救無效,不幸犧牲,成為中國第一位駕機失事的飛行員。
二:
1923年7月30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由廣東飛機製造廠研製成功。新飛機試飛那天,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親臨大沙頭機場參加試飛儀式。孫中山以宋慶齡求學時的學名命之為「樂士文一號」。
三:
1954年7月3日,新中國第一架自製飛機--初教-5飛機在南昌飛上藍天,揭開了新中國飛機製造史上的第一頁。新華社以「光輝的開端」為題,將這一喜訊迅速傳遍了世界。同年8月1日,***主席親筆簽署了給洪都全體職工的嘉勉信,稱「這對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1954年7月3日下午5時15分,是一個令所有的中國人都歡呼雀躍的時刻。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架自已製造的飛機--仿製蘇聯的雅克18(後被稱為「初教-5」)首飛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從此由修理跨入了製造的新階段。中國不能自己製造飛機的歷史結束了!
8月1日,***主席親筆給洪都人簽署了嘉勉信:「祝賀你們試制第一架雅克-18型飛機成功的勝利,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際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雅克-18飛機是蘇聯雅克福烈夫設計局1946年設計的初級教練機,結構簡單,構架式機身骨架,矩形中翼和兩個梯形外翼,安裝一台活塞式發動機和木質螺旋槳。起落架為後三點式。機身裝有航行儀表、發動機儀表、無線電台和半羅盤、機內通話設備等。重量較輕,操縱容易,可在土跑道上起降,可以使學員在學會各種初級訓練科目後,很快掌握飛機的使用性能。
從1954年第一架初教5飛機製造成功至1958年10月奉令停產,初教5飛機共生產379架,全部交付空、海軍和民航使用,為培養、訓練中國早期飛行員做出了貢獻。
㈨ 中國第一個發明飛機的人是誰,又是哪一年發明得
中國始創飛行大家馮如,1909年9月21日,馮如於接近黃昏時在奧克蘭附近一個圓形山丘旁進行了第一次試飛,這是一個遠離居民點的地方,在場的除記者外,就是他的三個助手。
當飛機起飛後飛行了0.8公里,離地4.57米准備作一次轉彎時,螺旋槳突然停轉,飛機摔在地面,馮如被摔出機外,幸沒受傷。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於螺旋槳槳軸螺絲擰得太緊,致使槳根斷裂。
1910年3月,美國萊特和亞屈在洛杉磯表演飛行。馮如為借鑒先進技術,專程前往參觀,但表演者非常保守,限定觀眾必須遠離三里。馮如雖然沒有得到教益,卻大長了奮發圖強的志氣。
1910年7月,馮如根據寇蒂斯「金箭」和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製作了第二架飛機,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
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的聘任,帶著助手及兩架飛機回到中國。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委任為飛行隊長。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的一場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被追授為陸軍少,遺體安葬在黃花崗,並立碑紀念,被尊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
㈩ 第一個把飛機開上天的中國人是誰
馮如
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
中國的第一位飛機設計師馮如,生於1883年12月15日,廣東恩平縣人,12歲時,因生活所迫,隨親戚赴美國舊金山謀生。
1903年,當得知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後,馮如決心要依靠中國人的力量來製造飛機。他得到當地華僑的贊助,於1907年在舊金山以東的奧克蘭設立飛機製造廠,1909年正式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馮如任總工程師。公司於當年便投入製造飛機。
1909年9月21日,馮如於接近黃昏時在奧克蘭附近一個圓形山丘旁進行了第一次試飛,這是一個遠離居民點的地方,在場的除記者外,就是他的三個助手。當飛機起飛後飛行了0.8公里,離地4.57米准備作一次轉彎時,螺旋槳突然停轉,飛機摔在地面,馮如被摔出機外,幸沒受傷。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於螺旋槳槳軸螺絲擰得太緊,致使槳根斷裂。
1910年7月,馮如根據寇蒂斯「金箭」和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又製作了第二架飛機,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並受到孫中山先生和旅美華僑的贊許,同時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的聘任,帶著助手及兩架飛機回到中國。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委任為飛行隊長。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被追授為陸軍少將,遺體安葬在黃花崗,並立碑紀念,被尊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
參考資料:http://www.kepu.com.cn/gb/beyond/aviation/china/chi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