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康乾盛世出現的原因
1、經濟上,全面恢復明末以來遭受殘破的經濟,大力發展農業,為盛世的到來准備了豐厚的物資條件。從順治開始,特別是康雍乾三朝高度重視農業生產,以農業為國本,極力發展農業經濟。這集中地體現在康熙所表述的思想。
2、政治上,清朝入關,首要整頓吏治,從嚴整頓,大得民心。明末吏治腐敗,是其亡國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朝統治者,時時以明亡為戒,大力整頓吏治,掃除明末以來的貪風和頹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堅持國家大一統,制定並實施正確的民族政策,安定邊疆,消除邊患。
3、在思想文化領域,康雍乾三朝牢固地確立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興學校,辦教育,培養大批人才;大力推進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整理典籍,大量編纂如《四庫全書》等為時代標志的圖書,實集傳統文化之大成,這對盛世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
(1)中國康乾盛世在哪裡擴展閱讀
18世紀中國的康乾盛世,特別是1759年清朝統一新疆後出現的「全盛」局面,無論是在疆域版圖上,還是在經濟發展水平、政府統治能力、文化繁榮程度上,都遠遠超越前代,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繁榮昌盛的奇跡。
最高統治者乾隆皇帝則將持盈保泰作為自己的主要施政目標,即當事者處盈泰之時,更滋敬慎之心,以保持事物的完滿狀態。18世紀中後期,清朝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統治集團喪失了進取的動力,在持盈保泰的口號下,不少人不擇手段地為己謀私利,政風敗壞,社會矛盾逐漸趨於激化。
在18世紀,對清朝全盛背後潛伏著的嚴重社會危機感覺最為敏銳的是著名理學家、大學士蔡新。在他看來,當時的清朝,貌似繁榮,其實存在著不少隱憂,如貪圖安逸,不計久遠,政令繁瑣,政風頹廢,物力艱難民生漸困,士風萎靡,人才漸缺等。
② 歷史上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傳統史學界亦認同這種說法,或稱這段時期為"High Qing",[1] 即清朝高峰時期。在此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但因制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面無法長久
「康乾盛世」固然是封建社會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華高峰,但又是一個不完美的盛世。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國歷史的縱向看,其盛世規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改變;其次,從世界的橫向看,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當時的經濟生產總量仍高於西方,但是生產技術卻相對落後了)
盛世滋生圖
、文化科技已經落後於西方,這是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沒有出現的情況。
還有,盛世下的清朝有很多弊端:第一,為了限制明末以來土地兼並的發展和商業資本的發展及恢復農業生產,清政府採取「重農抑商」政策,使得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壓制;第二,八股取士,並且大興文字獄,殘害大量文人學士,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民的思想。在此期間,整個社會發展緩慢,歐洲卻爆發了工業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發展,大清國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差距越拉越大。此外,還有改土歸流,加強了國家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但卻加劇了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之間的矛盾,引起了多次邊民起義,此外,改土歸流亦只流於形式,僅是「換了官名,人還在,一姓土皇」
③ 「康乾盛世」指的是什麼
從17世紀40年代起到20世紀第一個10年止,精確地說是從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間為清朝統治時期。這是中國悠久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制王朝。在這268年間,自康熙(16611721) 經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又一個輝煌盛世,史稱康乾盛世。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第一位,人口佔世界1/3,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以致英國遲遲不能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
從農業來看,不論是當時的人口數量,還是耕地面積,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歷史時期。據統計,康熙24年(1685年)全國共有耕地6億畝,到乾隆終年(1799年),全國耕地約為10.5億畝,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隨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的巴羅估計,中國的糧食收獲率高出英國。麥子的收獲率為15∶1,而在歐洲居首位的英國為10∶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88頁,《赴華使團》)中國農作物的總產量佔世界第一位。人口從1700年前後的約1.5億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約3.13億,佔全世界9億人口的1/3。
從手工業來看,也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生產規模擴大,手工作坊、手工業逐漸增多。如廣東的冶煉業、京西的採煤業、江南的紡織業、雲南的銅礦業等。手工勞動的分工進一步精細,如江蘇松江棉布染色業作坊,按照產品種類,分成藍坊、紅坊、漂色坊、雜色坊。
市場也有了一定的發育。糧食、布匹、棉花、絲、綢緞、茶、鹽成為主要商品,其流通值為3.5億銀兩(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1卷,第284頁),如果加上煙、酒、糖、油、煤、鐵、瓷器、木材,不少於4.5億兩,以當時人口3億計,人均商品流通值為銀1.5 兩。
對外貿易急劇增長。主要出口商品有茶、絲、土布,尤以茶葉占第一位。18世紀末,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平均從中國購買茶葉值銀400萬兩。而英國商人運到中國來銷售的主要商品( 毛織品、金屬、棉花)的總值,尚不足以抵消從中國運出的茶葉一項。為了平衡貿易收支,英國商人必須運送大量白銀到中國。康熙年間,清朝徵收的關稅正額有銀43000兩,實際上關稅收入大大超過正額。乾隆末,每年盈餘(即超額部分)已達85萬兩,超過康熙年間所定關稅正額的20 多倍。正是為了平衡對華貿易逆差,英國把大量鴉片運進中國,並發動了罪惡的鴉片戰爭。
18世紀初,在康熙帝主持下,清廷從事兩項巨大的科學工程。一項是《律歷淵源》(171317 22),介紹了中國和西方音樂各種理論、樂器製造、天文歷法以及西方的數學與中國的算學;另一項是用近代科學方法繪制了第一幅詳細的中國地圖(1708-1719年)。
中國的城市也有很大發展。到19世紀初,全世界有十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國就有六個,即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城市以下的墟市集鎮的數量也大大增加。如南京是著名的絲織品產地,有絲織工人數萬人,城裡幾十條大街,幾百條小巷,都是人煙湊集,金粉樓台。(吳敬梓:《儒林外史》)山東濟寧為百貨聚集之地,客商貨物,必投行家。( 《乾隆濟寧直隸州志》,卷二《風俗》)
④ 康乾盛世是什麼朝代,指那幾個皇帝在位時候
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
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此時期稱為康乾之治。西方傳統史學界對此有不同看法,支持的人稱這段時期為"High Qing",即清朝的高峰期。不支持的人之指出此期間制度僵化,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對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面無法長久。
盛世局面下隱藏著巨大危機,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各種衰敗之象逐步顯露出來,而清廷社會統治和管理能力日漸衰微。乾隆後期各種民變相繼爆發,也標志著清朝開始走向衰落,清朝遂陷入蕭條冷落的嘉道中衰之世。
(4)中國康乾盛世在哪裡擴展閱讀:
1、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
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
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
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2、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為改善民生,實行攤丁入畝,使中國人口的暴增。
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
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歷。
3、乾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
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
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
乾隆時期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
乾隆帝在位期間,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同時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
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但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1799年)2月7日卒於紫禁城養心殿,享年89歲。
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康乾盛世
⑤ 康乾盛世是什麼時期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我國封建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繁盛社會。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
關於康乾盛世,歷來爭議不斷,一方認為「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輝煌,因為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疆域的擴大,經濟的繁榮,人口的激增,手工業的發達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特徵。另一方則認為康乾時期「思想活躍」、「文化昌盛」、「貿易繁榮」、「科技發達」這幾項均不能達標,因此不是盛世:①思想方面 ,政府對漢族知識分子採取文化高壓政策禁錮思想,大興文字獄,肆意屠戮文士,流放關外(著名流放地如寧古塔)的士人竟高達成千上萬,嚴重製約了社會思想的進步,並扼殺了明末以來的啟蒙思想解放進程;②文化方面,清統治者借修編《四庫全書》之名,趁機銷毀、篡改了大量不符合統治階級觀念的書籍;③外交方面,閉關鎖國,「貿易繁榮」自然也算不上;④科技方面,輕視熱兵器與科技,「科技發達」顯然不是。也有些學者指出康乾時期的缺陷,比如馬克思曾表示「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
⑥ 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嗎
「康乾盛世」是否存在其實是要看你是以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這件事了。如果和中國歷史做縱向對比,康乾年間經濟的確發達。但若和同時期歐洲各個國家做橫向對比則差矣。
⑦ 康乾盛世
從康熙中葉起,清朝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達於鼎盛。這段時期,其時間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統治的高峰,故中國部分歷史學者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一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 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的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在全國推廣的結果。
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對內大興「文字獄」。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康乾盛世」 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是不值得稱頌的。
一種觀點認為,「康乾盛世」是騙人的,是中國部分歷史學者無視歷史、自欺欺人的說法。在康熙年間,對俄作戰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割讓領土,如果是盛世卻割讓領土真是匪夷所思。無獨有偶,同樣處於「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間,也簽訂了割讓領土的《恰克圖條約》。而且在康雍乾三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做了什麼?製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獄慘案,康乾數次下江南奢靡遊玩,自雍正起又耗盡民脂民膏修建圓明園。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發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侵略者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軍隊卻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恥之尤。康熙年間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潛書》里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而乾隆時期的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都是蓬頭拓面,衣杉襤褸,因此他形容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中國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蠻人」時代(見馬嘎尼的中國行記)。
⑧ 康乾盛世是在哪個朝代
所謂的「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有些中國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他們認為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徵。
⑨ 康乾盛世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傳統史學界亦認同這種說法,或稱這段時期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時期。在此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但因制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面無法長久。
⑩ 康乾盛世出現在哪一時期
康乾盛世指的是清朝從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起,到嘉慶元年,白蓮教起義爆發時止。其時間跨度110多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但只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即使如此,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仍然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