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項習燒阿房宮用了多久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火燒咸陽宮殿,「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不過是否波及阿房宮,現在仍有爭議。
Ⅱ 阿房宮是否真的存在過
秦時全國才一千多萬人口,除了軍隊、修長城的、修皇陵的,哪裡還有多餘的人來修阿房宮,是否真的存在過?是否是杜牧夢中的幻影?還真不好說。
據最近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期針對阿房宮的考古節目顯示,阿房宮並沒有完全峻工,只是修了第一層地基。
提問者很有水平,因為修阿房宮的同時正在進行秦國一項最重要的工程項目——修始皇帝陵。當時秦人征民夫70萬,其中絕大部分都在為皇陵服務。只有一小部分約10萬人在修阿房宮。
當然,阿房宮的修建工作也是進行得非常仔細認真的。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細土,進行篩選,只選擇其中最細密上好的土沙,並且在夯成地基之前還要對所有細土進行熱鍋炒制,殺死可能混在其中的細小的昆蟲卵和植物種子,防止地基長出植物或者被小昆蟲蛀蝕。
後來皇陵修成,才把所有的民夫調到阿房宮這項工程上來,但是很不幸,農民起義爆發了,這項工程隨之終止。
在這次考古中,考古專家完整地清理出了宏偉的地基,但這次清理並沒有發現任何被火焚的痕跡,也沒有除地基之外的任何與古建築有關的木材等重要證據。因此斷定阿房宮從來沒有真正修成過。
至於從古至今關於阿房宮的一些詩詞歌賦和美麗傳說,只是作者有美好想像罷了。
回答正確,你的知識很廣返,對於學問是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的.
存在過
杜牧的<阿房宮賦>
作於寶歷元年(825),時作者二十三歲。當時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此賦。本文通過阿房宮的興毀來討論六國和秦滅亡的內在原因。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相隔近千年的杜牧如何能見阿房宮,況已被毀,不是想像是什麼.
確實存在,現在還有遺址呢!
有遺址就證明完工了嗎?徒有遺跡罷了!
當然存在過嘍!你去翻開歷史看一下就知道了
之所以翻過歷史才有此提問
阿房宮是修了30多年才完工的,考古已經發掘起遺跡了.
是真的存在過
汝見過否,歷史上以訛傳訛的多了.
真的有!有遺址的,還有畫呢!被燒了三個月才燒完的,多可惜啊
燒了三個月可如今的考古卻一點被燒的痕跡都沒有如何解釋.
是啊,存在的!可惜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有啊,歷史書上都有記載過的
當然存在的。有古跡可尋
從來沒有過,何來古跡,到陝西旅遊的沒聽說有此旅遊項目.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別被表象所迷惑.
歷史書上說有。
信書不如無書,你沒聽說過嗎!
歷史上真的有阿房宮啊,有遺址為證,它是秦始皇為自己修建的陵墓,據說還有很多機關,後來是被項羽燒了.至於人力物力嘛,秦始皇是不會吝惜的,他不是還修了長城嘛
老大,整明白了,皇陵是供死後用的,阿房宮是活時享用的,要機關干嗎?人力物力老秦不吝嗇,可整個國家到是有啊!想想吧.
有啊,歷史書上都有記載過的
存在過,她是秦始皇暴政的產物之一,後來被西楚霸王項羽一把火給燒了,據說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燒完。
前兩年我還在新聞里看到過阿房宮遺址的介紹呢
是的,是有介紹,可怎樣說的呢?
存在。
不存在.
Ⅲ 被譽為「天下第一宮」的阿房宮,為何被毀於一旦
得不說是中國的一個巨大損失。當然也有專家指出,阿房宮事實上並沒有建完,項羽也沒有放火焚燒,這從後續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沒有焚燒痕跡,略微佐證了這點。不過,即便它享有「天下第一宮」的美譽,但畢竟早已淹沒在歷史塵埃中,只剩下一堆遺跡。與其他四大宮殿不同,北京故宮是一個封閉的、完整的城池,因此又稱紫禁城。北京故宮佔地72萬,建築面積15萬平,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999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也是最獨特的木質結構。
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的明永樂四年,花費14年才建造完工。曾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故宮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即便放在現代依然是一個奇跡。漢唐和明清相隔一千多年,隨著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文化藝術的進步、經濟實力的強大、囯際交流的頻繁,宮殿建築技術肯定是越來越提高。明十三陵的朱羽均墓定陵和和清東陵、乾隆和慈禧墓;大家去看看,對比一下就會明白為什麼不能比較了!
Ⅳ 秦始皇時期建造阿房宮花了多少錢
這個價值當然是無法估量的,第一古時候皇帝修宮殿不會去考慮預算這種東西所以也不會有人去統計;第二這個宮殿並沒能留存與世所以也不好去考證。所以我們只能以一個娛樂的心態去給他大概估算一下。
雖然是很粗略的計算但是這個數字真的算是天文數字了,要知道中國2016年全國的總GDP也就10.7萬億美金。如此巨大的工程怪不得強大的秦王朝傾全國之力也沒能最終修建完成,還導致民不聊生最終使得自己也走向滅亡。怪不得杜牧會在《阿房宮賦》中吐槽: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Ⅳ 阿房宮,是建於秦朝的宮殿
阿房宮,是一組始建於秦朝的宮殿,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朝滅亡前後廢棄,相傳其被項羽縱火焚毀。1923年,考古工作者開始尋找阿房宮遺址,並最終確認一組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和未央區的交界處的夯土基址為阿房宮遺址,這些基址主要位於阿房村的周圍,其中主要遺跡包括前殿、上天台、磁石門等遺址。1961年,阿房宮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2年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人員發現該建築並沒有被火焚燒過的痕跡,而整個阿房宮在被毀之前並未建成。2012年,阿房宮遺址公園正式立項建設。
但是至2007年,中國 社會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花費五年時間勘查阿房宮遺跡所在地,勘查超過二十萬平方米,只發現幾處小面積的燒過的土塊。而阿房宮本身的夯土台路基圍牆等的殘留顯示甚至連這一地基都未完成,考古人員因此推斷阿房宮當時並未建成,項羽焚燒的可能只是渭河以北的秦朝咸陽宮,因為秦咸陽宮遺址確實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跡。秦始皇大興土木建阿房宮、驪山陵是史上各代將其視為暴君的重要話柄之一,而「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傳聞卻又經常作為評價項羽殘暴不仁的力證,因此這一考古發現對於還原秦漢 歷史 有顯著意義。
建造與被毀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阿房宮正式開始興建,而阿房宮只是暫定名,原計劃在該宮殿建成之後更名。建造阿房宮的目的,存在「原有宮殿不夠用,需要另建」和「統一六國後展示國力」等說法。建造時修建阿房宮的勞役和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役合計70餘萬人。秦始皇去世後,修建阿房宮的勞役被調去給秦始皇陵覆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完工,阿房宮工程復工。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和將軍馮劫上書秦二世,以「國內起義四起、賦稅繁重,而建造阿房宮太過耗費國力」為由,請求停建阿房宮。秦二世並未採納,將三人打入獄中問罪,並革除了三人的職位。之後劉邦率起義軍攻入咸陽,秦朝滅亡。項羽率軍抵達咸陽後,在咸陽劫掠並屠城,還放火燒毀了咸陽的宮殿,但燒毀的宮殿中是否包括阿房宮,阿房宮此時是否已經完工,史籍並未寫明。出於政治的目的,自西漢開始,阿房宮作為秦始皇的重要罪證而在諸多文學作品中被故意誇張化處理。唐朝時,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認定項羽燒掉了阿房宮,文中還認定阿房宮被燒毀前已經建成,這種觀點影響了後世很長一段時間。北朝時,此處曾建有佛寺,唐宋之後成為農田。
調查與發現
阿房宮的具體位置在《史記》中並沒有記述。後來《水經注》稱阿房宮位於漢代長安城西南,而《括地誌》記載阿房宮位於唐代長安城西北。時人對於阿房宮的認識源於《史記》,將一座東西長南北窄、除南面外三面環牆的夯土基址認定為阿房宮的遺址。1923年,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在陝西開展考古工作,參與此次工作的蘇秉琦在相關的著述中稱,1923年的調查中,他們得知位於明清長安城西側二十餘里的阿房村南有一座人稱「上天台」的大土台被當地人認為是阿房宮遺址,但根據考古工作人員的調查,真正的阿房宮遺址位於「上天台」西側約1千米的位置。蘇秉琦的這個論斷也被認為是第一次於近代認定阿房宮遺址具體位置的論斷,但是這次考古工作的負責人徐炳昶、常惠卻認為阿房村及「上天台」才是阿房宮遺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至1956年,蘇秉琦和石興邦帶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再次在陝西調查古跡位置,這次調查的配圖中標出了阿房宮遺址的位置,該位置位於阿房村的東南,與1923年蘇秉琦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阿房宮遺址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時,給出了兩個不同編號的阿房宮遺址,這個編號在1961年公布阿房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消失,兩處遺址此後均被認為共同組成了阿房宮遺址。
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考古工作者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和試掘,探明和認定了多處遺址。20世紀70年代,阿房宮遺址在農田基建中遭到嚴重破壞,上天台遺址頂部被農民平整,大量柱礎和甬道遺跡被毀,這一平整活動在被發現之後被國務院叫停,並安排考古人員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次發掘在一組基址群中發現了大量巨型石柱礎,並且出土了大量寫有小篆「北司」、「左宮」、「右宮」等字樣的瓦片,考古工作者認定這組基址群即為阿房宮的北司遺址。2002年10月,國家文物局批示中國 社會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考古勘探、試掘和局部發掘。這次發掘的重點為阿房宮的前殿遺址。這次發掘證實了阿房宮在被廢棄之前並未建成,同時也並未發現任何被火燒過的跡象,這次發掘的結果徹底推翻了《阿房宮賦》的內容。但有意見認為前殿遺址已被當地農民平整過,不能排除是否有紅燒土的存在,對此當地農民表示,當年平整的土並沒有運走,只是就地推平。2002年至2007年,相關機構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為期5年的考古調查,明確了阿房宮遺址的范圍。
修築時間
阿房宮開始建造的時間司馬遷有兩個說法。《史記·表第三》載:「二十八,為阿房宮。」但同書的《秦始皇本紀》卻記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多數人把後者當作阿房宮的始建時間。很可能的情況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宮的時間要稍早些,其間醞釀和規劃用去幾年。
阿房宮按規劃有規模施工的時間前後是2年7個月。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築並開通了直道;又徵集隱官刑徒70餘萬人,分別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宮。兩年之後,秦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驪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將阿房宮建設工地上的勞力征調到驪山園。第二年即四月復建阿房宮,但當年冬天(前209年),數十萬起義軍洶涌而至,修建隊伍被迫停止。除去因覆土驪山暫停的7個月,共施工了2年7個月。
估算面積
按最近的考古勘察和試掘資料顯示,阿房宮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夯土台基的面積是54.1萬平方米。
據《史記》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宮前殿東西為500步(693米),南北50丈(116.5米),總面積為8.07萬平方米,約占阿房宮面積的七分之一。城牆長1200米,寬450 米,總面積達60多萬平方米。前殿東北處有一座夯土台,發現有台階的痕跡,柱礎和下水管道。曾出土「高奴銅石權」、西漢銅器群及銅柱外箍、戶樞等文物。阿房宮遺址南起巨家莊、紀陽村,北至西安蘭州公路,其范圍都在方圓3公里之內。
阿城
阿房宮基礎夯土台基東西北三面建築有高大的城垣,故又稱阿城,其名稱的出現不會晚於漢代。《漢書·東方朔傳》載:「舉籍阿城以南。」唐顏師古註:「阿城,本秦阿房宮也,以其城壁崇廣,故俗呼為阿城。」
考古發現,阿城的北垣長1270米。由於夯土台基的西部和東部為現代村莊覆蓋,故西牆和東牆的詳細情況還不清楚。阿房宮遺址南起巨家莊、紀陽村,北至西安蘭州公路,其范圍都在方圓3公里之內。
其它資料
漢武帝擴建上林苑,將阿城納為上林苑其中一部分。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阿房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考古人員花費一年多時間勘查阿房宮,勘查超過二十萬平方米,只發現數片燒過的土塊。如果依照史料所載,阿房宮應該是遍地大量的草木灰才對。考古人員推斷項羽焚燒的是秦咸陽宮,因為咸陽宮遺址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跡。
《阿房宮賦》 杜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接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的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並力而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Ⅵ 阿房宮建了幾年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記》記載得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時"前 209"
阿房宮「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便停工,將70萬勞力全趕去修秦陵。等到這年四月「復作阿房宮」,七月陳勝吳廣就反了。前後就這么點時間,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前後歷時三年.而且項羽火燒的是"咸陽宮",而不是阿房宮.
Ⅶ 世界最大爛尾工程「阿房宮」,2000年都沒修建好,為何卻能被評為世界奇跡
能保存2000年,當然是世界奇跡了。無論是海南未完工的建築,還是普通的道路和高架路,人們總是對「未完工的項目」印象深刻。但是,在中國,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未完成項目之一。它已經被廢棄了2000多年,現在是一個重要的保護區。它甚至被聯合國評為世界奇跡。它是秦阿房宮的遺址。
現在,這個千年歷史遺跡已經成為中國的世界奇跡,並且是中國著名的文化歷史遺跡。從某種角度看,該項目被認為是中國最大的未完成項目。1961年,阿房宮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它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遺址,並成為世界奇跡。
Ⅷ 阿房宮修建了多久
因為阿房宮是否建成有存在很大爭議,有專家計算是4年。
以下是具體資料:
當21世紀考古學家們以科學的眼光審視婦孺皆知的阿房宮遺址時,結論讓人驚詫:阿房宮前殿沒有被焚燒,阿房宮前殿甚至根本沒有建成。
人們不禁要問:傳說中的瑰麗阿房宮到底存不存在?
阿房宮的生存狀態:兩千多年的過去時
熟悉了朦朧煙火中的阿房宮,深諳於詩賦中的阿房宮,已成為2000多年來國人對於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洩。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宮遺址的科學考古工作,卻讓世人體會到了阿房宮的真實生存狀態:紙張、遺存、甚至想像式的,皆是過去時的存在。
阿房宮最早載於司馬遷的《史記》:「(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歷史學家班固也留有關於阿房宮的墨寶。而最為後世崇拜的是唐代詩人杜牧《阿房宮賦》中壯麗的文學想像。阿房宮因此在過去時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籌建並成立了阿房宮考古工作隊,開始了翻開阿房宮過去時生存狀態的一頁。
阿房宮的尋找方向:「阿城」就是前殿
1961年公布的阿房宮前殿遺址現在仍是一個巨大的夯土台基,當地群眾俗稱之為「郿鄔嶺」。位於今西安市區以西13公里處,渭河以南,與秦都咸陽城隔水相望。經1994年一次大規模調查查清了阿房宮遺址的四至:北到西安市三橋鎮,東至灃惠支渠,南到和平村,西至長安區紀陽寨一帶。在這一區域已探明的重要遺跡主要有阿房宮前殿基址、上天台基址、武警學院內夯土基址(俗稱「磁石門」)、紀陽寨夯土建築基址(俗稱「烽火台」)等。
秦阿房宮遺址為秦都咸陽的上林苑遺址故地。為確定「阿城」就是現在的前殿遺址,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對古文獻進行了一番「知識考古」:
《水經注·河水》載「池水北經鎬京東,秦阿房宮西。」李毓芳認為,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於現在的灃鎬村西,在王寺村西南約二里有餘。雖已歷經滄桑,但是彪池低窪的地勢現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經過一東西向規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該處夯土台基就是現認阿房宮前殿遺址。
據當地群眾反映在1949年以後還看到過前殿遺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約1米,且土墚東西兩側有碎瓦片,後被村莊覆蓋。同樣,在台基東部亦存在上述遺跡。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著名秦漢都城考古學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眾反映的遺跡現象應為「阿城」的西牆和東牆。因現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發掘中未發現南牆遺跡,這樣一來,正在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之中的阿房宮前殿遺址就是記載中的「阿城」。
阿房宮的尋找關鍵:前殿有無宮殿
阿房宮考古隊從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遺址已勘探面積35萬平方米,試掘和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范圍及其所屬遺跡的分布,有無宮殿建築成為關鍵。
根據勘探和試掘的資料,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遺址東部長400米、寬426米和西部長70米、寬426米的遺址面被現代村莊所覆蓋。為了了解台基底部結構,考古隊還對台基夯土進行了穿透性的鑽探,發現夯土台基底部基本為平面,只是夯土台基西南部和台基東邊緣原來地勢稍高一些。其土層堆積一般是耕土層、擾土層,然後是夯土台基夯土,或漢代、或漢代至宋代的堆積。
阿房宮前殿的輪廓非常重要,但人們更關心其頂部的遺存堆積中是否有秦代宮殿的信息,這對尋找阿房宮——世人心目中的恢弘建築組群,具有成敗攸關的信心指示。但是在排除法下,考古學家們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他們逐漸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前殿遺址台基頂部的秦代遺存僅僅限於前殿北牆遺跡及其頂部建築倒塌的堆積物,也就是說,阿房宮前殿可以說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築,沒有宮殿建築。
有專家對文獻中阿房宮的建築時間進行了一番計算,發現阿房宮的修建時間前後最多為4年。這從當時的生產、運輸工具和規劃設計的工作量來看,4年裡能把阿房宮前殿的巨大夯土台基建成就已實屬不易。
現在能說阿房宮不存在嗎?對於記者的提問,李毓芳認為下結論尚早,「要搞清阿房宮的范圍到底有多大,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學結論要建立在全部事實之上。」
Ⅸ 秦始皇下令建造的阿房宮用了多久時間才建成
揭開阿房宮遭「焚」之謎
2005年04月21日10:41:14 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煉文
遺址面積 出乎意料
200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李毓芳教授來到了阿房宮遺址現場,尋找埋藏在土層中的那座宮殿的蹤跡。調查結果顯示,整個遺址現存面積將近50萬平方米,要想弄清遺址當初的規模,就必須破開土層,直接探察到秦時期的地面。
考古隊員開始用探桿去尋找它原始的邊界,不久探鏟遇到了堅硬的土層,隨之提取上來的是些極其細密的黃土,這是一種經過人工夯築的土質。經過測量,台地的地上部分有10米之高,東西長將近1200米,南北寬400多米。和人們想像中那個大氣磅礴的阿房宮相對照,地基似乎不應該只有這區區半平方公里,原來這個遺址只是當年阿房宮前殿坐落的地方。考古發掘開始向縱深推進,考古人員破開土層去尋找宮殿建築的證據。
焚燒痕跡 未露端倪
至今遺址中還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痕跡,會不會是勘探過的區域碰巧錯過了宮殿被燒的部分?李毓芳認為從自己考古發現的事實來看,或許項羽當年根本沒有點燃阿房宮,這是阿房宮遺址沒有發現火燒痕跡的唯一解釋。
在考古隊發現的阿房宮前殿的土檯子,李毓芳的探鏟接觸到了堅硬的夯土,她發現這是一堵東西向的夯土牆。土牆建在檯子的北沿上,中間寬,兩端窄,牆體最寬處有15米,窄的地方也有6米多,全長近千米。
在發現夯土牆的地方,探方的底部又露出了瓦礫,然而除了少得可憐的一點秦代瓦片,這巨大的台地竟然只是一個平平整整、乾乾凈凈的夯土堆,絲毫沒有宮殿建築的蛛絲馬跡。
考古人員順著夯土台的北沿挖出了一個100米長的探方,把夯土台的邊緣打開了一個剖面。經過清理人們發現,夯土台地基的南面是一個坡道。古時,為了運輸黃土,夯築地基,通常都會修建一條坡道。如果阿房宮前殿已經建完投入使用,沒有道理再留下一條運土坡道。這條不應該出現的坡道,讓李毓芳有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宮殿有可能並未修建完畢。
重閱歷史 證實真相
為了印證考古發掘得出的結果,李毓芳再次翻開年代久遠的歷史典籍。當初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宮的時間是公元前212年,但在公元前209年,他就突然病死在了出巡的途中。在這之前,阿房宮和秦始皇陵是同時進行的兩大工程,為了盡快安葬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不決定停止阿房宮的工程,搶建秦始皇陵。從秦始皇計劃修建阿房宮那天算起,阿房宮前殿的工程總共歷時不到4年。這座巨大的宮殿,在短短的幾年是很難完成的。
李毓芳從地基的中部採集了一些夯土土樣。顯微鏡下,不僅沒有出現大塊的碳灰顆粒,甚至連植物細胞的蹤跡也少得可憐,土樣檢測的結果再次佐證了考古發現的結論:在阿房宮前殿上除了三面牆以外,沒有任何宮殿建築,阿房宮前殿根本就沒有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