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姓氏排名表
2018年百家姓排名:
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
鄭梁謝宋唐許韓馮鄧曹彭曾肖田董袁潘於蔣蔡
余杜葉程蘇魏呂丁任沈姚盧姜崔鍾譚陸汪範金
石廖賈夏韋付方白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
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莫孔向湯
新百家姓是指相關機構對中國人姓氏進行大規模調查,然後按照姓氏的人口數量從大到小進行排序,所得到的姓氏排名(至少要有前一百位的姓氏排名)就被稱為新百家姓。
1986年,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袁義達根據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相關抽樣數據資料,開始對我國的姓氏做統計研究。1987年,袁義達統計出中國的姓氏有12000個到13000個。
同年,中國科學院正在進行有關姓氏研究的消息被一些媒體廣泛傳播。1987年5月2日,袁義達將此次姓氏統計中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公之於眾,被稱為「新百家姓」,這也是最早的新百家姓。
1987年、2006年、2015年的新百家姓,名義上前三位排序是李、陳、劉;2007年、2013年、2014年的新百家姓,名義上前三位排序是李、陳、王值得注意的是,袁義達的排名都是將蕭與肖、戴與代、傅與付等合在一起統計(都計入前者);
而2007年排名(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統計分析)、2014年排名(數據援引自國家統計局負責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卻是將其分開統計。2018年王姓居第一位 人口超過一個億。
2019年1月,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為全國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達到1.015億人
《百家姓》分類:
1、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3、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4、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5、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6、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7、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8、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9、以謚號為姓氏。
10、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11、帝王賜姓氏。
12、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乾地支為姓氏。
13、少數民族文化上漢改姓氏。
14、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15、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16、容易讀錯的的姓氏。
『貳』 中華康氏占總百家姓人口多少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三。康姓最早發源於康居國(唐·康國),位於甘肅河西走廊一帶。
姓氏起源:
脈系一:
1、出自姬姓,為康叔後裔,以祖上謚號(或曰封邑名)為氏。實際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入華康氏開始紛紛將始祖追溯到商周時期,尊奉衛康叔為始祖。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謚號「康」,後人有以其謚號為氏者,是為河南康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後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謚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謚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
2、康氏出自漢代西域康居(唐康國)國王子之後裔,以國名為氏
(1)今查正史諸書,首載康氏名人傳記的是《梁書》卷一八《康絢》(南史下卷55康絢傳同),書載:「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於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後即以康為姓。」這是史書明文記載的,不容置疑的。
(2)今查《世本》輯本、東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篇,應劭《風俗通》姓氏篇,均無康姓記錄。這說明從黃帝傳說時代至東漢末年如此長時期內,未有康氏(指衛康叔之後裔)活動之痕跡。只有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康居人來華後,始有記載康姓人士的活動,所有這些康氏均稱康居人。
(3)為何唐《元和姓纂》,書稱「衛康叔之後以謚為氏」呢?最初來華的康居人(唐康國)對於自身的來歷並不諱言,也不願割捨。如《康婆墓誌》(647年):「博陵人也,本康國王之裔也。高祖羅,以魏孝文世,舉國內附,朝於洛陽,因而家焉,故為洛陽人也。」《康阿達墓誌》(貞觀年間):「西域康國人也。祖拔達,涼州薩保。父莫量,同葬安樂里。」但安史之亂後,生活在中原的大多數康國人的墓誌有個明顯的變化,即諱言出身,他們力圖用改變自己的出身和郡望的做法,來與胡人劃清界限。如《康府君夫人康氏墓誌》(760年):「會稽人也。春秋五十有七,以乾元三年二月廿二日,葬於長安縣城西龍首原,禮也。」《康氏墓誌》稱:「會稽人。」 《康志達墓誌》(821年):「本會稽人也。自曾祖曰延慶,皇朝左威衛大將軍,徙居為京兆長安人也。考曰日知,皇朝兵部尚書、左威衛上將軍,贈尚書左僕射。」原因就是因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出身粟特,因此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統轄地區有一種排斥胡化的思潮,從而對這里的粟特人心理和生存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為求得生存和發展、盡快融入漢族社會,擺脫自己外來民族的色彩,便紛紛改變郡望主動使自己「變」胡為漢,都將自己的遠祖上溯到商周時期,尊康叔為始祖。
脈系二:
源於匡易康。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後下詔天下避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雖然在宋末以後,有部分支系陸續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還延續著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廬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於泰和(古西昌)成為匡易康氏的第二個發祥地,是廣大匡易康氏的嚮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廣」,遷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遷民運動。元末暴發眾多農民起義,多年的戰爭使湖廣(現湖北、湖南)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朝廷下詔,從江西遷民填充湖廣。故這時期,有許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從江西泰和、吉安等地遷徙到湖廣一帶。現在的湖南、湖北境內的許多康氏支系,就是在這次大遷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後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廣填四川」遷民運動中,又有許許多多匡易康氏子民從湖南、湖北遷徙到四川、重慶等地繁衍生息。此次運動的原因是明末,張獻忠的起義軍幾次攻佔四川,戰爭造成了四川人口的嚴重銳減。清初,朝廷下詔從湖廣遷民到四川。
根據「康氏脈系研究網」現在收集掌握的資料說明,在如今中華大地上,處處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經成為中華康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眾多,人才輩出,為中華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貢獻!
脈系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orgut Hala。所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爾奇特氏,亦稱主兒乞氏、主兒勤氏、月兒斤氏、禹兒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長子斡勤巴兒合黑所建部落名稱,是蒙古東方
『叄』 中國姓華的有多少人口
202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華姓人口為82萬, 為姓氏排行榜第174位,江蘇省的華姓最多。
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47%。
歷史發展
姓氏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觀於西嶽華山,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的孫子夏禹的後代所建立。
據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
西嶽,指的是陝西境內的華山,所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有學者明確持疑,因為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嶽」的封號未可確定,所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後。
遷徙分布
編輯語音
華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六位,人口約八十二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1%左右。
華氏一族自春秋時期宋國的華督起,華氏一族便世代顯貴,名震天下。春秋時期見諸史冊的華氏族人近二十人,在史籍《左傳·正義》中就記載:「世本雲,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
這一支乃華督之嫡出,另外名將華元乃華督之曾孫,華元父華御事曾任宋之司寇,從眾多華氏來分析,可以說此際乃華氏發展之高峰期。
公元前522年,華氏家族由於當朝君主之處置失當而產生內訌,華氏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華亥失敗後逃亡楚國,華費遂子華登因與華亥有勾連,而亡命吳國。另外,此際齊有華周,衛有大夫華仲,這些史實表明,春秋時華氏已播遷於楚(都今湖北江陵)、吳(都今江蘇蘇州)、衛(都今河南淇縣)、齊(都今山東淄博)等國。
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華氏族人漸有北徙山東,南遷安徽、江蘇者。
漢朝初期,華寄、華毋害追隨劉邦征戰有功,封為列侯,子孫襲爵,為沉寂近一個世紀的華氏重新增光添彩。在兩漢時期,華氏族人可以說遍布山東大地,並在山東平原一帶形成望族,另在今山東、江蘇、安徽間地的沛國也形成了華氏大族。
新莽之亂時,有北方華氏避居今湖南漵浦一帶,與祖居此地之華氏相融合,後來昌盛為華氏武陵郡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華姓
『肆』 中國姓氏人口排名
1、李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94%=95,300,000;
2、王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41%=88,900,000;
3、張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07%=84,800,000;
4、劉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5.38%=64,600,000;
5、陳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4.53%=54,400,000;
6、楊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3.08%=37,000,000;
7、趙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29%=27,500,000;
8、黃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23%=26,800,000;
9、周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12%=25,400,000;
10、吳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05%=24,600,000,(數據來源2018年人口普查)。
『伍』 中國有多少姓康的···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3%。
『陸』 康姓人口數量有多少
92.康220 萬
以下給出人口排名在前300位的姓,排名第一的是姓李的,2006年初的人口有9200萬,現在可能達到了1億人,排在第300位的是姓滿的,人口是14萬,沒有在名單中的姓,那麼人口數是少於14萬。
注意:前面的是名次,後面的是人口,單位:萬
第1—100名
01.李9200 02.王9000 03.張8500 04.劉6700 05.陳5800 06.楊4000 07.黃3100 08.孫2600 09.周2500 10.吳2400
11.徐1900 12.趙1800 13.朱1500 14.馬1500 15.胡1400 16.郭1400 17.林1300 18.何1300 19.高1200 20.梁1100
21.鄭1100 22.羅1000 23.宋900 24.謝900 25.唐780 26.韓760 27.曹730 28.許730 29.鄧730 30.蕭730
31.馮700 32.曾680 33.程660 34.蔡650 35.彭640 36.潘620 37.袁620 38.於600 39.董590 40.餘580
41.蘇580 42.葉580 43.呂570 44.魏570 45.蔣540 46.田520 47.杜520 48.丁470 49.沈470 50.姜460
51.范460 52.江450 53.傅450 54.鍾440 55.盧440 56.汪430 57.戴430 58.崔420 59.任420 60.陸420
61.廖420 62.姚410 63.方410 64.金380 65.邱(丘)380 66.夏370 67.譚370 68.韋370 69.賈370 70.鄒360
71.石360 72.熊360 73.孟330 74.秦320 75.閻310 76.薛310 77.侯300 78.雷300 79.白280 80.龍280
81.段270 82.郝270 83.孔270 84.邵270 85.史250 86.毛250 87.常240 88.萬240 89.顧230 90.賴230
91.武220 92.康220 93.賀220 94.嚴220 95.尹220 96.錢220 97.施210 98.牛200 99.洪200 100.龔200
②第101—200名
101.湯200 102.陶200 103.黎200 104.溫190 105.莫190 106.易170 107.樊170 108.喬170 109.文170 110.安170
111.殷170 112.顏170 113.庄160 114.章150 115.魯150 116.倪140 117.龐140 118.邢140 119.俞140 120.翟140
121.藍140 122.聶140 123.齊140 124.向140 125.申140 126.葛140 127.柴135 128.伍130 129.覃130 130.駱118
131.關117 132.焦115 133.柳114 134.歐113 135.祝111 136.紀110 137.尚102 138.畢99 139.耿99 140.蘆98
141.左97 142.季96 143.管95 144.符94 145.辛90 146.苗89 147.詹89 148.曲88 149.歐陽88 150.靳88
151.祁86 152.路85 153.塗85 154.蘭84 155.甘84 156.裴83 157.梅83 158.童83 159.翁82 160.霍81
161.游81 162.阮81 163.尤80 164.舒80 165.柯80 166.牟80 167.滕78 168.谷75 169.岳72 170.卜72
171.成72 172.饒72 173.寧71 174.凌71 175.盛70 176.查68 177.單68 178.冉67 179.鮑67 180.華67
181.包65 182.屈62 183.房60 184.喻58 185.解55 186.蒲55 187.衛55 188.簡55 189.時54 190.連54
191.車54 192.項53 193.閔52 194.鄔52 195.吉49 196.黨49 197.陽49 198.司48 199.費47 200.蒙47
③第201—300名
201.席47 202.晏47 203.隋46 204.古46 205.強46 206.穆45 207.姬44 208.宮44 209.景44 210.米43
211.麥42 212.談41 213.柏41 214.瞿40 215.艾40 216.沙40 217.鄢39 218.桂39 219.竇38 220.郁38
221.繆38 222.暢37 223.鞏37 224.卓36 225.褚36 226.欒36 227.戚36 228.全36 229.婁35 230.甄35
231.郎34 232.池34 233.叢34 234.邊34 235.岑34 236.農33 237.苟33 238.遲33 239.保33 240.商32
241.臧31 242.佘31 243.卞31 244.虞31 245.刁30 246.冷30 247.應30 248.匡30 249.栗30 250.仇29
251.練29 252.楚28 253.揭28 254.師28 255.官28 256.佟28 257.封27 258.燕26 259.桑26 260.巫25
261.敖25 262.原25 263.植24 264.鄺24 265.仲23 266.荊23 267.儲23 268.宗22 269.樓22 270.干22
271.苑22 272.寇21 273.蓋20 274.南20 275.屠20 276.鞠20 277.榮20 278.井19 279.樂19 280.銀19
281.奚19 282.明19 283.麻19 284.雍18 285.花18 286.聞17 287.冼17 288.木17 289.郜17 290.廉16
291.衣16 292.藺16 293.和16 294.冀16 295.佔16 296.公15 297.門15 298.帥15 299.利15 300.滿14
*******************************************
中新網2007年4月24日電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
據介紹,中國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
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姓氏人口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依次是: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梁。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還有:謝、宋、唐、許、韓、馮、鄧、曹、彭、曾、肖、田、董、袁、潘、於、蔣、蔡、余、杜、葉、程、蘇、魏、呂、丁、任、沈、姚、盧、姜、崔、鍾、譚、陸、汪、范、金、石、廖、賈、夏、韋、付、方、白、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莫、孔、向、湯。
*****************************************
中國人數最少的三個姓氏。 就是俗稱的「三小姓」
1、倒數第三:山。
這個姓在這里讀亞,是在安徽發現的,只有兩千多人。這個姓氏的來源是當年岳飛遭秦檜的迫害,岳飛的後人就改姓山。
特色名字:山洲、山軍。
2、倒數第二:死。
這個姓氏是從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的四字復姓發展來的,不過他們為什麼不發展成活呢?(姓這個姓的人數現在呈減少趨勢,是不是因為太恐怖?)
特色名字:死不了、死神、死魂靈。
3、倒數第一:難(讀去聲)
古代有個部落的人(現在的河南省)崇拜一種鳥,這種鳥的名字就叫難,是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的姓發展而來,原本是一種鳥類的名字,由於當時人崇尚鳥類,把姓起成了「難」,後北遷,大部分遷徙到了朝鮮半島,中國已經極少存在這個姓了。
特色名字:難題、難不倒。
『柒』 中國所有姓氏的人數排名表
2009年百家姓排名
我國百家姓的最新排名,王、李、張分列前三位,其總人口數就已達2.7億,這接近了美國總人口數。排在前10名的還有劉、陳、楊、黃、趙、吳、周。
①前100名
01李 02王 03張 04劉 05陳 06楊 07趙 08黃 0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梁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沉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雷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②第101—200名
101龐 102樊 103蘭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顏 111倪 112嚴 113牛 114溫 115蘆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魯 120葛 121伍 122韋 123申 124尤 125畢 126聶 127叢
128焦 129向 130柳 131邢 132路 133岳 134齊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庄 139辛 140管 141祝 142左 143塗 144谷 145祁
146時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 151路 152詹 153關 154苗
155凌 156費 157紀 158靳 159盛 160童 161歐 162甄 163項
164曲 165成 166游 167陽 168裴 169席 170衛 171查 172屈
173鮑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181景
182薄 183單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寧 188柯 189阮 190桂
191閔 192歐陽 193解 194強 195柴 196華 197車1 98冉 199房
200邊
③第201—300名
201辜 202吉 203饒 204刁 205瞿 206戚 207丘 208古 209米
210池 211滕 212晉 213苑 214鄔 215臧 216暢 217宮 218來
219嵺 220苟 221全 222褚 223廉 224簡 225婁 226蓋 227符
228奚 229木 230穆 231黨 232燕 233郎 234邸 235冀 236談
237姬 238屠 239連 240郜 241晏 242欒 243郁 244商 245蒙
246計 247喻 248揭 249竇 250遲 251宇 252敖 253糜 254鄢
255冷 256卓 257花 258仇 259艾 260藍 261都 262鞏 263稽
264井 265練 266仲 267樂 268虞 269卞 270封 271竺 272冼
273原 274官 275衣 276楚 277佟 278栗 279匡 280宗 281應
282台 283巫 284鞠 285僧 286桑 287荊 288諶 289銀 290揚
291明 292沙 293薄 294伏 295岑 296習 297胥 298保 299和
300藺
UID219502 帖子135 精華0 積分135 閱讀許可權3 性別男 在線時間11 小時 注冊時間2009-3-20 最後登錄2009-5-20 查看詳細資料
TOP
『捌』 華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幾
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47%。
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封子孫於華邑,屬於以封邑名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並為宋卿。」這支華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歷代都是宋國的公卿。 宋國是由周武王封給商紂庶兄微子啟以奉湯祀的。商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商朝的後代,華氏自然也就源於子姓了。當時的宋國擁有今河南省商丘縣以東、直到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源之處在宋國,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華督、華元、華定、華亥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史稱華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觀於西嶽華山,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的孫子夏禹的後代所建立。所以華氏無論是姒姓的一支,還是子姓的一支,統統都是顓頊的後代,所謂兩支,不過是得姓的先後與途徑有所不同罷了。
據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西嶽,指的是陝西境內的華山,所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有學者明確持疑,因為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嶽」的封號未可確定,所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後。 本書考證,直到戰國中期,今華山之地仍稱作「陰晉」,屬於魏國之地,還沒有被稱做「華山」。到戰國晚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國以陰晉之地為交換條件,送給秦國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為「華陰」,其境內之山始稱「華山」。因此,清朝陳廷煒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說法「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肯定是「為名以撰」,實不可取!不過,在夏桀執政時期,有四個貼身佞臣:「河濟、泰華、伊闕、羊腸,修政不仁。」泰華是夏桀的寵臣之一,在其後裔子孫中,當有中國最早的華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僖公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其稱國以殺何?稱孔子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毋。」鄭世子華,就是鄭文公捷的二兒子太子華,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農歷1月,他代表鄭國,同周王使者、齊桓公小白、宋桓公御、衛文公毀、許男爵、曹昭公班、陳世子款等諸侯國會盟於洮(今山東鄄城),這次會盟,確定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諸侯國會議。 在鄭世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是為新鄭華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子華,即秦惠王的兒子之一,名華。公子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將。周顯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諸侯國合縱對抗秦國。秦惠王對此感到十分頭疼,客卿張儀立即建議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國。很快,公子華和張儀二人便率領秦軍圍攻魏國之邑蒲陽(今陝西西安長安區),一舉克之並佔領。之後,公子華率秦軍駐扎在蒲陽,而張儀卻返回秦國。回來後,張儀向秦惠王說,「請大王將蒲陽還給魏國,並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我能說服魏國脫離合縱之勢。」秦惠王十分好奇,但還是同意了。之後,張儀跑到魏國對魏惠王說:「你看,秦國對你們魏國還是很厚道的。這不,秦王令我將蒲陽歸還與您,還將他的兒子做人質。魏國可不能無禮於秦國啊。」魏惠王十分高興,將上郡十五縣都交給張儀帶去給秦國,以表達謝意。如此一來,「五國合縱抗秦」被分化瓦解,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惠王拜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咸陽華氏。
第五個淵源
出自蒙古族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時期蒙古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⑴.蒙古族謨錫哷氏,亦稱木華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sire Hala。蒙古族、滿族謨錫哷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嚴氏等。⑵.蒙古族扎拉爾氏,亦稱扎喇亦爾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扎剌赤兒部,是元朝著名太師木華黎之後裔,以部為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察哈爾(今黑龍江、俄羅斯勃力)。後有達斡爾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 Hala,為達斡爾族著姓之一。所冠漢姓為趙氏、嚴氏、季氏等。⑶.蒙古族華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為華氏。
出自回族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⑴據文獻《元代泰不華族源初探》、《鎮江回回》等記載:回族華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華(達不華)。蒙古汗國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波斯人穆巴拉沙隨父塔不台入華,定居於台州(今浙江臨海_,後拜南宋遺民周仁榮為師,刻苦攻讀漢語,於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鄉試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試中賜進士及第,授集賢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監察御史。後在元文宗時期建奎章閣,擢為典簽,拜中台監察御史,「帝賜蒙古姓名泰不華(達不華)」。在其後裔子孫中,有漢化為達氏、華氏、泰氏者。今江蘇六合、鎮江等地的回族達氏、華氏、泰氏,皆為其後代。 ⑵另據史籍《雲南左衛選薄》記載: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於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歸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為雲南左衛副千戶。亦速之子還叫亦速,到其孫速來蠻時,以漢字速為姓氏,稱速氏。之後從二世速俊、三世孫速晟、四世孫速霖、五世孫速泰到第六世孫速華時,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為官。在速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
出自滿族
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阿賚氏:AlaiHala,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樺皮」,世居翁郭羅城(今黑龍江阿城金國上京故城),後多冠漢姓為華氏、阿氏等。⑵.滿族瑚錫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稱祜什哈禮、瑚克沙哈里,以地為氏,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依蘭(今黑龍江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後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族、赫哲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嚴氏、關氏、胡氏、扈氏等。
出自錫伯族
源於錫伯族,出自清朝時期錫伯族華西哈里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文獻《雙城市滿族錫伯族志》中記載,錫伯族華西哈里氏,亦稱瑚錫哈里氏,後有黑龍江女真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龍江寧安)。錫伯族、滿族華西哈里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
得姓始祖
華父督,一作宋督,字華父,名督。春秋時宋國人,宋戴公之孫。前七一零年,時任太宰的華督殺死大夫孔父嘉,奪其妻據為己有,然後一不作,二不休殺死宋殤公,並迎立公子馮為宋庄公,自任為相。後華督自立為華姓,後世子孫遂稱華姓,並尊華督為其得姓始祖。
『玖』 百家姓之康姓
百家姓之康姓 康姓,主要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後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謚號是“康”,其後便以謚號為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康姓 歷史 發展
源流發展
源於姬姓
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 天下 而“封諸侯,建同姓”,起中國“封建”之始時。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內康國,所以得名為康叔。當年周武王克殷紂,以殷余民封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位比諸侯,以奉其先祀不絕。因武庚未盡服,恐怕他將來乘機作亂,武王就令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為祿父相,以治殷。周武王駕崩後,年僅12歲的周成王繼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輔政。管、蔡懷疑周公擅權,聯合武庚一起作亂,被周公伐滅。之後,周公看到對殷商遺民的統治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理由很明顯,這些殷商的遺民,內心未必認同姬周,如果對他們的處置不當,很可能會引起叛亂,豈不是後患無窮!周公最後 決定 ,把這批殷商遺民交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去統治,並且改封康叔為衛國國君,侯爵。後來,康叔至衛,按照周公的教導,把過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動的殷民處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敵為友”,功在周朝社稷。因此,康叔的聲譽日隆,到周成王長大親政之時,並且被舉用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逝世後謚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謚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氏正宗。
後世康氏源於康叔,在歷來研究姓氏學的學者心目中,是被認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對於漢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這樣一種記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書就異口同聲地指出:“衛康叔之後以謚為氏”,可見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
康氏的第二個受姓祖先是劉康公,姬姓。東周周頃王(公元前618年~前613年在位)時封王季子(周定王之弟,姬姓)於劉累古封地劉城,謚號康,史稱劉康公,其後有劉氏,也有支系姓康者。這支姬姓康氏距今也已經有2600年的歷史。
源於子姓
戰國時宋康王後人,有以康為氏;東周楚康王後人,有以康為氏,現在廬山康王谷。
源於陰康氏
應劭的《風俗通》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後,周有陰不佞。”陰康氏是 傳說 中女媧的後裔,曾在今陝西商洛一帶建立陰康國。後來,陰康氏演化為“陰氏”和“康氏”。
源於康居
康居(康國),以國為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成帝時,康居遣子侍漢,貢獻。然自以絕遠,獨驕慢,不肯與諸國相望。” 但漢庭因為“其新通,重致遠人。終羈縻而未絕。”以上記載明確地說:西漢成帝時,康居國曾遣子入漢,而且此後雙方還交流不斷。最早記載康姓的史書,後《梁書》卷一八《康絢傳》亦載:“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於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後即以康為姓。”此條不僅繼承上說,且更具體地指出:後留於河西,以國為氏。
康乘,中華康氏的得姓始祖,中華古西域康居國(唐.康國)王子。於公元前21年來到漢廷,定居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至今2000多年的歷史。據《新唐書》載:“康”等昭武九姓,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縣境內),祖先為月氏人。後來西遷西域中亞地區。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成帝時,康居遣子侍漢,貢獻。然自以絕遠,獨驕慢,不肯與諸國相望。”
源於匡易康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後下詔天下避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雖然在宋末以後,有部分支系陸續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還延續著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廬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於泰和(古西昌)成為匡易康氏的第二個發祥地,是廣大匡易康氏的嚮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廣”,遷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遷民運動。元末暴發眾多農民起義,多年的戰爭使湖廣(現湖北、湖南)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朝廷下詔,從江西遷民填充湖廣。故這時期,有許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從江西泰和、吉安等地遷徙到湖廣一帶。現在的湖南、湖北境內的許多康氏支系,就是在這次大遷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後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廣填四川”遷民運動中,又有許許多多匡易康氏子民從湖南、湖北遷徙到四川、重慶等地繁衍生息。此次運動的原因是明末,張獻忠的起義軍幾次攻佔四川,以及滿清對四川的多次洗劫,戰爭造成了四川人口的嚴重銳減。清初,朝廷下詔從湖廣遷民到四川。
根據“康氏脈系研究網”現在 收集 掌握的資料說明,在如今中華大地上,處處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經成為中華康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眾多,人才輩出,為中華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貢獻!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orgut Hala。所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爾奇特氏,亦稱主兒乞氏、主兒勤氏、月兒斤氏、禹兒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長子斡勤巴兒合黑所建部落名稱,是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其是女真人,達斡爾民族亦有該姓氏,滿語為Jurk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⑶.蒙古族瑚爾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陳蒙古巴爾虎氏、亦稱胡拉特爾氏,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滿語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爾拉特氏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後代多冠漢姓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源於滿族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赫舍哩部族人,滿語為Heseri Hala,取部落名為氏,世居都英額地區(今遼寧清原英額門)。滿清開國初,其祖赫舍哩·碩色歸清,隸屬正黃旗滿洲,精通滿、漢、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滿、漢、蒙文字,由頭等侍衛歷著戰功,受世祖章皇帝之託顧命為輔政大臣,受一等公,謚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後代分為赫、張、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漢字諧音“康”為氏,隸屬正黃旗滿洲,官拜木力占牛錄、武德騎尉。他在清康熙年間出兵遼東,生五子,長子和次子皆無後,五子過繼富氏。三子赫舍哩·達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後人分為兩支,前後駐防丹東鳳凰城,分別在正黃旗滿洲和正白旗滿洲下注冊。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遼陽澗溪溝。
⑵.滿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稱亦卡爾他吉爾氏、卡勒塔基爾氏,滿語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爾哈赤時期就有陸續歸附後金的(比如遼寧省鳳城有一支卡克他氏現在姓康,就是努爾哈赤時期投奔來的)但主要還是在皇太極時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極調軍平索倫部,從此索倫部眾悉數編入八旗,但真正被調往沈陽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數索倫部眾就地安置編旗繼續從事生產,清廷並沒有將其納入深層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間,由於沙俄的進犯黑龍江上游的各旗索倫人才真正列入以車滿洲,編練成兵參加了雅克薩戰爭。此後因索倫部旗人在戰爭中的英勇表現,清廷將其視為精銳兵源,每有重大戰事必調遣自黑龍江。索倫部旗人幾乎參加了清中期以後的所有戰爭。今天黑龍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滿族人就是這些以車滿洲索倫部旗人的後代。,祖籍在長白山以東訥佛賀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隨努爾哈赤其兵,後來他的孫子1644年"從龍入關"。1687年四世孫卡克他氏圖美、圖奈兄弟2人奉命遷居鳳凰城駐防,隸蒙古鑲白旗官保佐領下當差,居鳳凰城北山,圖美任參領,圖奈任額兵,為始祖。因家屬仍在北京,弟圖奈未再娶妻,兄圖美娶妻王氏,生3子。長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長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壽、必倫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遷居大堡康家溝。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溝一支人口達到1000多人。1905年編修《卡克他氏宗譜》,以慶字為第八世,確定"慶(上)會(上)運(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濟(上)聖(上)清(下)。國(上)華(下)全(下)貴(上)品(下),世(上)祿(下)廣(上)恩(下)榮(上)。德(上)義(下)昭(上)隆(上)業(下),賢(下)良(上)繼(上)盛(下)名(上)。永(上)懷(上)先(下)澤(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個字以序輩數。括弧中上者用於姓名中間,俗稱居中;下者用於末尾,俗稱落底。已傳13世
⑶.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滿族姓氏,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愛琿(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鎮)、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康氏、安氏。
⑷.滿族康錫哩氏,滿語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遼寧桓仁雅河鄉附近),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⑸.滿族訥哷氏,亦稱那爾氏,滿語為Nere Hala,世居黑龍江,所冠漢姓為春氏、康氏。
⑹.滿族滿族卡宜氏,滿語為Kay Hala,以祖名為氏,原屬於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駐防鳳凰城,分隸正黃旗和正白旗下,隸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隸正黃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兩個字“卡宜”為姓,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⑺.滿族康儀理氏,滿語為Kangyili Hala,亦稱康吉里氏,漢義“苗條”,世居費爾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瑤族、土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康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康叔。據《元和姓纂》和《姓苑》等書記載,載,漢族的康姓,出現於距今大約3000多年以前,他們的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於康(今河南省禹縣),故稱康叔。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的不服,殷紂的後裔武庚便聯合他們反叛。周公平叛後,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統治,康叔在封地建立衛國,管理那裡的殷室遺民,將衛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對穩固周王朝統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後,謚號為“康”,即“使民安樂”之意。康叔後人以其功績、聲譽為榮,取其謚號為氏,稱康姓,康叔 自然 成為康姓得姓始祖。
遷徙演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康姓為避戰亂,徙藍田(今陝西省藍田西灞河西岸),後漸向東南遷移。
史載,南朝宋時,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後秦河南尹,後舉族眾三千餘人遷湖北省襄陽之峴南)族人,並任命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葉茂,人丁興旺。
唐代,有寧夏靈武人康植之孫康日知被封會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會稽郡公,後世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紹興則為南方各地康姓遷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諱而改姓的匡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另有洛陽康再遇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顯達當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間,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盪,故有康姓徙遷南方安居樂業。
明代,康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徙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其中山東、福建、廣東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後裔!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姓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人口分布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三。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京兆郡)、山東(東平郡)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
康氏最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地區(今甘肅省境內)、其後分布陝西、河南、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京兆郡)、山東(東平郡)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 三國 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托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北宋初, 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征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康姓在大陸是第七十五大姓,在台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台灣的屏東、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布台灣的每個角落。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3%。
『拾』 我需要中國姓氏排名及分布及各佔比例,以及華東6省一市姓氏分排名、分布及各佔比例
陳姓排行
陳姓是人口列全國第五位的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南方地區多陳姓。在台灣、廣東二省,陳姓約占本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鮑姓排行
鮑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七十三位。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五省鮑姓約佔全國鮑姓人口的70%。
畢姓排行
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佔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三省畢姓佔全國畢姓人口的70%。
蔡姓排行
蔡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6%,居第四十四位。尤以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省多此姓,四省蔡姓約佔全國漢族蔡姓人口的44%。
曹姓排行
曹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7%,居第三十二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多此姓。
查姓排行
查姓是當代較為罕見的姓氏,但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七十一位。尤以安徽、江蘇兩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查姓人口的85%。
楚姓排行
楚姓是中國人口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居第二百七十六位。楚姓分布較廣,以河南省為最多。
崔姓排行
崔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居第七十四位,為中國的一百個大姓之一。
戴姓排行
戴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居第五十四位。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約佔全國戴姓人口的53%。
刁姓排行
刁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4%,居第二百零四位。尤以貴州、湖南兩省多此姓,兩省刁姓約佔全國漢族刁姓人口的64%。
丁姓排行
丁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2%,居第四十六位。 東方排行東方是當今罕見的復姓,人數不多,分布較廣,今北京,山西之太原、長治,山東之惠民,台灣之台北等地有此姓。
董姓排行
董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61%,居第二十九位,為全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姓之一。尤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
杜姓排行
杜姓是中華民族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尤以黃河沿岸的陝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肅、山東等地集中。其人口約占漢族總數的0.4%,居第五十三位,為中國最大的一百個姓之一。
段姓排行
段姓為我國常見姓氏,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3%,居第八十七位。分布很廣,尤以四川、山西、河北、雲南等省多此姓,四川段姓約佔全國漢族段姓人口的58%。
樊姓排行
樊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國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陝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約佔全國漢族樊姓人口的50%。
范姓排行
范姓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6%,居第六十一位。其分布很廣,特別是河南、四川、遼寧、山東、江蘇、黑龍江、湖南等省此姓最為集中,上述七省范姓約佔全國漢族范姓人口的62%。
方姓排行
方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占漢族人口的0.36%,居第六十二位,為當今中國一百個大姓之一。歷史上的方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大姓,江蘇、浙江、福建、雲南等省多此姓。
豐姓排行
豐姓是當今較為少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分布很廣,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平度、龍口、昌樂、魚台,內蒙古之烏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川等地均有此姓。
2 中國的姓氏排行與分布
馮姓排行
馮姓是我國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占漢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雲南等省多此姓。
高姓排行
高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21%,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五位。尤以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為多。
公孫排行
公孫是當今罕見的復姓,人口不多,分布較廣。 顧姓排行顧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5%,居第八十一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江蘇、浙江等省多此姓。
管姓排行
管姓是當今較常見姓氏之一,約占漢族人口總數0.09%,居第一百四十位。分布較廣,但以山東、江蘇多見此姓,兩省管姓約佔全國管姓人口63%。
郭姓排行
郭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氏之一,居第十八位。萬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賀姓排行
賀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七位。賀姓分布很廣,湖南、山西較為集中,二省賀姓約佔全國漢族賀姓人口的31%。
洪姓排行
洪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6%,排中國姓氏人口的第一零七位,尤以浙江、江蘇多此姓,兩省洪姓約佔全國漢族洪姓人口的28%。
侯姓排行
侯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侯姓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5%,居第八十二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遼寧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約佔全國漢族侯姓人口48%。
黃姓排行
黃姓分布極為廣泛,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2.23%,在中國最多的十個姓中排第八位。黃姓在要集中於工江以南地區,廣東省的黃姓人口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黃姓人口也比較多,以上五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56%。
姬姓排行
姬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約占漢族人口總數0.03%,居第二百三十七位。分布地域較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二省姬姓約佔全國姬姓人口59%。
季姓排行
季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3%,居第一百一十六位。尤以江蘇、浙江等省多此姓,兩省季姓佔全國漢族季姓人口的59%。
江姓排行
江姓分布極為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6%,在全國一百個大姓中排第七十九位。其主要分布在廣西、江蘇、安徽、四川、廣州、湖北、福建等省區,這七個省區的江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江姓人口的65%。
焦姓排行
焦姓是當代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0%,居第一百二十八位。尤以江西多此姓,約佔全國焦姓人口的26%。
康姓排行
康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8%,居第七十五位。尤以安徽、四川、陝西、甘肅、山東等多此姓,此五省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
賴姓排行
賴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八位。其分布很,廣東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賴姓人口的54%。
李姓排行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劉姓排行
劉姓分布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5.38%,為中國人口第四大姓。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占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
柳姓排行
柳姓是當今常見姓氏之一,人口總數約占漢族人口0.10%,位列第一百三十位。柳姓多分布於山東、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3 中國的姓氏排行與分布
龍姓排行
龍為我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其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五位。其分布很廣,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等省較為集中,四省龍姓約佔全國漢族龍姓人口的67%。 魯姓排行魯姓是我國較常見的姓氏之一,人口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2%,居第一百一十九位。尤以山東、安徽多此姓,二省魯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0%。
梅姓排行
梅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0%居第一百三十六位。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約佔全國漢族梅姓人口的74%。
孟姓排行
孟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四位。其分布很廣,山東、河南、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中山東省孟姓約佔全國漢族孟姓人口的26%。
倪姓排行
倪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4%,居第一百一十一位。尤以江蘇、湖北、上海等省市多此姓,三省市倪姓約佔全國漢族倪姓人口的60%。
鈕姓排行
鈕姓是當今較少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分布分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遼寧之清原,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江,安徽之蚌埠等地均有此姓。
錢姓排行
錢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葉全國漢族人口的0.22%,在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國姓氏中,居第八十九位。尤以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為多,五省市錢姓約佔全國錢姓人口的65%。
喬姓排行
喬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8%,居第九十六位。其分布較廣,河南、山東、江蘇、河北四省較為集中,上述四省喬姓約佔全國漢族喬姓人口的67%。
欽姓排行
欽姓是當今罕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居處分散,今遼寧之清原,山東之平度、沾化,山西之太原、運城,陝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貴州之從江等地有此姓。
慶姓排行
慶姓是當今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上海之松江、嘉定,福建之浦城,廣東之吳川,安徽之淮南,雲南之馬關,山東之平邑、新泰、東明,河南之駐馬店,山西之太原、汾陽,江西之豐城,湖南之湘潭,浙江之義烏,台灣之台北,四川之武勝、瀘定,陝西之韓城、西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邱姓排行
邱姓為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其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7%,居第七十七位,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湖北等省多此姓,此四省邱姓約佔全國漢族邱姓的50%。
裘姓排行
裘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1%,尤以浙江、江蘇多此姓,兩省裘姓約佔全國漢族裘姓人口的61%。 榮姓排行榮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榮姓人口的33%。
邵姓排行
邵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三位,為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微、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六省邵姓約佔全國邵姓人口的65%。
盛姓排行
盛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居第一百五十九位。尤以湖南、浙江兩省多此姓,兩省盛姓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37%。
施姓排行
施氏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6%,居第一百零五位。萬以江蘇、福建、浙江等省多此姓,三省施姓約佔全國漢族施姓人口的58%。
舒姓排行
舒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6%,居第一百四十七位。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舒姓約佔全國漢族舒姓人口的83%。
司馬排行
司馬是當今罕見的復姓,人數不多,但分布廣泛,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固安,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浦城,貴州之普安等地均有此姓。
4 中國的姓氏排行與分布
湯姓排行
湯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9% , 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之一,居第九十位。尤以福建、湖南、江蘇、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湯姓約葉全國漢族湯 姓人口的56%。
萬姓排行
萬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六位,分布很廣。 王姓排行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大姓,分布非常廣,約占漢族人口的7.41%,人口眾多。
文姓排行
文姓在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中居第一百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7%。其分布很廣,尤以廣東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文姓人口的26%;江西、廣西、湖南、四川等省區亦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文姓人口的53%。
吳姓排行
吳姓是當今較常見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05%,位居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十位。江南各省吳姓均占省人口總數的2%以上,尤以福建為高,約占該省人口5%,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江南大姓。
伍姓排行
伍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尤以湖北、湖南、廣東多此姓,三省伍姓約佔全國漢族伍姓人口的64%。
武姓排行
在我國歷史上,武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五位,為中國一百個大姓之。尤以河南、黑龍江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武姓人口的0.37%。
夏侯排行
夏候是當今罕見的復姓,今北京,上海,江西之吉安、萍鄉、興國,山西之太原、晉中地區,台灣台中等地均有此姓。
項姓排行
項氏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六十三位。尤以湖南、浙江、湖北、貴州等省多此姓,四省項姓約佔全國項姓人口的74%。
嚴姓排行
嚴姓為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4%,居第一百一十二位。嚴姓分布很廣,尤以湖北、江蘇、浙江乖省多此姓氏,三省嚴姓約佔全國漢族嚴姓人口48%。
晏姓排行
晏姓是當今較罕見姓氏,但分布頗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7%,居第二百四十一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佔全國漢族晏姓人口的82%。
楊姓排行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在全國分布極廣,尤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
伊姓排行
伊姓是當今較少見的姓氏,分布很廣,但人數不多,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度及東平、山西之太原、雲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尤以河北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伊姓人口的39%。
殷姓排行
殷姓是我國較常見的姓氏之一,人口總數約占漢族人口總數的0.16%,位居全國姓氏排列第一百零四位。殷姓分布較廣,以山東、雲南、四川、河北、陝西等省為多。
游姓排行
游姓是當今較常見姓氏,分布分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六十六位。尤以貴州、四川、湖北多此姓,三省游姓約佔全國漢族游姓的53%。
詹姓排行
詹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3%,居第一百五十二位。尤以湖南、台灣、四川等省多此姓,三省詹姓約佔全國漢族詹姓人口的50%。
張姓排行
張姓是我國分布很廣、人口眾多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7.07%,中國人口第三大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四省為最多。
趙姓排行
趙姓是分布很廣、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29%,為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七大姓。
周姓排行
周姓是當今常見姓氏之一,分布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2.12%,在中國姓氏人口中占第九位。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佔比例相對其他地區要高。
庄姓排行
庄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93%,居第一百三十八位。尤以廣東、江蘇、浙江、台灣等省多此姓,四省庄姓約佔全國漢族庄姓人口的60%。
5 中國的姓氏排行與分布
白姓排行
白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為我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居第七十三位。尤以四川、山西、陝西、河南等省多此姓,四省白姓約佔全國漢族白姓 人口的65%。
傅姓排行
傅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全國傅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1%,居第三十六位,為全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主要分布在山東、湖南等省。
郝姓排行
郝姓是當今較炙常見的姓氏,分布范圍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0%,為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氏之一,居第七十一位。尤以河、山西、河北三省多此姓,三省郝姓約佔全國郝姓人口的59%。
何姓排行
何姓是中華民族姓氏中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七位。以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多此姓。
胡姓排行
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賈姓排行
賈姓為中華民族中重要的一個姓氏,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0.42%,居第四十五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尤以山西、河北、河南、四川等省多此姓。
蔣姓排行
蔣姓是中華民族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三位,為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國姓氏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在我國歷史上蔣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
金姓排行
金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2%,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之一,居第六十九位。尤以河南、浙江、江蘇、湖北、四川、上海等省市多此姓,六省市金姓約佔全國漢族金姓人口的62%。
梁姓排行
梁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84%,居第二十一位。尤以廣東多此姓,約占省人口4.7%,全國漢族梁姓人口35%在廣東。
林姓排行
林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8%,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六位。尤以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約佔全國漢族林姓人口60%。
盧姓排行
盧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二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
陸姓排行
陸姓分布極為廣泛,是中國一百個大姓之一,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在一百個大姓中排第七十位。主要分布在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等地,這五個省、市、區的陸姓人口佔全國漢族陸姓人口的65%。
呂姓排行
呂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東、河南二省多此姓。
羅姓排行
羅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二十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86%,居第二十位。其主要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江西、貴州、湖北等省,六省羅姓約佔全國漢族羅姓的70%。
馬姓排行
馬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尤以我國西北地區最為集中,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1.0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九位,同時也是我國回族大姓。
潘姓排行
潘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布很廣,約占漢族人口的0.41%,居第五十二位。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八省區潘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69%。
彭姓排行
彭氏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9%,居第三十九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之一。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
秦姓排行
秦姓為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6%,居第七十八位。秦姓分布很廣,四川、河南、廣西、江蘇等省較為集中,四省秦姓約佔全國漢族秦姓人口的54%。
任姓排行
任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8%,居第五十九位。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任姓約佔全國漢族任姓人數的25%.
沈姓排行
沈姓是中華民族重要姓氏之一,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0.50%,居第三十七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之一,歷代多以江南為其主要的分布地區。
石姓排行
石姓是我國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5%,居第六十三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
史姓排行
史姓為當今常見姓氏,為我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5%,居第八十位。分布很廣,山西、湖北較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