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愚公移山》的愚公能移山成功的原因
《愚公移山》的愚公能移山成功的原因:有決心和信心,向著目標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達到目標,我們做事只要心誠,對事業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地努力工作。
原文是愚公世世代代都在移山,他相信肯定能移山。結果這件事被上天感動了,他派兩個天神,把山給移走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1)中國愚公移山多久能成功擴展閱讀:
《愚公移山》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
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全文敘次井然,首尾呼應,情節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❷ 愚公移山從理論上能成功嗎(不談精神) 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這個沒法兒說,萬一移到一半地殼運動了,拱起一座喜瑪拉雅。
❸ 愚公移山用了多少時間
概述 :愚公挖山所花的時間,有如下兩種理解,自然,也就有兩個答案:
第一個答案 :愚公移山所花時間最多六十幾年。
細述 :
在故事中,愚公並非一個人單獨挖山的,而是帶著孩子們一起進行的。
挖山始動時間:動工時至少有一個最大的孩子能參加勞動,也就是說,動工的時候,愚公至少有三十歲。
挖山結束時間:故事中講愚公九十多歲感動上帝,上帝派神背走山,也就是說,這時候愚公最多也不過九十九歲。
根據故事情節,可以推斷,愚公挖山所花的時間最多六十幾年。
第二個答案 :此事從未發生,愚公移山所花時間無從說起。
細述 :如果打開地圖,那麼,太行、王屋二山至今猶在,這說明,當初根本就沒有發生此事,既然不存在愚公移山一事,就不存在愚公移山所花的時間。
❹ 愚公移山要移多少年
350*350*1/(每人能工作40年)40*0.003立方米土≈1020834人 愚公和後代都參加移山工作,每人工作40年,需要1020834人才能移平。 多少年你自己計算。
❺ 愚公移山要想成功,至少需要多少年,這樣做有用嗎
在中國,無人不知「愚公移山」的故事:一個高齡九十的老人愚公,苦於住處被群山所阻隔,決意率領子孫將大山移開,而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最終竟然完成了。
在後世,這被視為勞動人民的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所謂「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即便是再艱巨的使命,也總能做到。
直到前幾天重讀這個故事,我才意識到問題並不這么簡單。一個顯見的疑惑是:如果愚公移山的動因是考慮到「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即山區生活的不便,那麼他為什麼要選擇移山,而不是開辟道路,甚至乾脆舉家遷移到平原地帶去呢?
「精神」當然不可丟,但現代社會越來越復雜,僅靠「精神」已不足以應對諸多挑戰。在一個組織里,如果身為團隊領袖者在描繪藍圖時,只是高談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卻不去指導、教授人們相應的技術細節,大概難免讓人覺得只是唱高調,而他們除了偶爾受鼓舞之外,並未切實學到什麼,到頭來都要靠每個人自己無序地摸索,而這本身就會大大降低組織效率。
❻ 愚公移山理論上要多長時間
「方七百里」700平方里=175平方公里
若把山想像成圓錐,底面積就是175KM2
直徑就是開山之後所走的路程,半圓周長就是之前的路程
節省路程=之前—之後= π√(175÷π)— 2√(175÷π)≈8.52km
我們再算山的體積(兩座山想像成一個佔地175km2的大圓錐)
[175000000m3×萬仞(7×3.333m×10000≈2萬米)]÷3≈1170000000000米3
一年搬運2m3,需要 585000000000年
摺合5850億年
❼ 愚公移山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
1、起因
很久之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的對面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他們一家人要出去,就只能圍著大山繞道而行。
2、經過
有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說道:明天開始,我們上山搬石頭,把山移平,這樣我們出去再也不用這么累了。他的妻子提出了疑問:憑你的力氣,連小山都不能削平,何況是這兩座大山呢?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往哪裡放呢?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邊上去。
於是。第二天愚公帶領全家人上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智叟看到後,譏笑的對愚公說:你都這把年紀了,還去移什麼山啊,就算到你死的那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開的。愚公聽了笑著說: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加,還怕挖不平嗎?智叟聽了,沒話反駁,只好灰溜溜地走開了。
3、結果
後來,山神和海神也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情,害怕們這樣不停地挖下去,會把山搬光,把海填滿,就跑去向玉帝報告。玉帝看到愚公的行為後很是感動,便派山神把兩座大山背走了。
(7)中國愚公移山多久能成功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題思想即恆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恆,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另外,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觀意義。首先,它具有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天人關繫上,重人輕天的傾向十分鮮明。其次,愚公在批駁智叟時,關於山與人的關系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進步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生轉化的道理。
❽ 愚公移山用了多少年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現位於,河南省濟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裡面沒有寫具體多長時間啊,估計就幾年,因為他開始移山都九十了
❾ 愚公移山,有沒有成功
愚公移山,成功了!愚老先輩並不是只運動就動動的,而中間也有中國的傳統問題所在,擋道也是其一,但重要的是精神可貴可佳,可以給子孫後代塑造一個光輝的榜樣,讓他們懂得勞動精神的重要性,勤檢自強!勤能補拙啊
❿ 愚公移山.成功了沒
從科學上說,沒有成功,因為單個人搬運的土方量實在太有限,一家人幾輩子也搬不完。但從精神上說,成功了,因為他們的移山工作使山神害怕,使上帝感動,主動把山移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