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七大藏書樓的簡介
古之藏書,十分困難,不僅怕兵荒馬亂、天災人禍,更恐「俱之灰燼」。正如清代康熙年間大學問家黃宗羲所說:「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天一閣書,范司馬所藏也。從嘉靖至今,蓋已百五十年矣。」[6]這是黃宗羲在其《天一閣藏書記》中對天一閣藏書發出的由衷地贊嘆。清嘉慶有名的學者阮元在其《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序》中也贊其曰:「海內藏書之家最久者,今惟寧波范氏天一閣巋然獨存。其藏書在閣之上,閣通六間為一,而以書廚間之。其下乃分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乾隆間,詔建七閣,參用其式且多。」[7]
乾隆因「辦《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欲仿其藏書之法,以垂久遠。」[8]所以,在纂修之初就了解到,浙江明代嘉靖年間修建的「天一閣」藏書樓,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藏書不霉爛、不蟲蛀,具有防水火之功效。於是即命仿范氏之「天一閣」豫構四閣為將來庋貯之用。如乾隆《文源閣記》所述:「藏書之家頗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閣為巨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三,頁二至三)並派專人赴天一閣,了解構建情況。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二十五日諭:「浙江寧波府范懋柱家所進之書最多,因加恩賞《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以示嘉獎。聞其家藏書處曰『天一閣』純用磚zhòu@①,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井無損壞,其法甚精。著傳諭寅著親往該處,看其房間製造之法若何?是否專用磚石,不用木植。井其書架款式若何?詳細詢察,燙成准樣,開明丈尺,呈覽。」[9]寅著尊旨至范氏家查看後「即行覆奏」:「天一閣在范氏宅東,坐北向南。左右磚zhòu@①為垣。前後檐,上下俱設窗門。其樑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間:西偏一間,安設樓梯。東偏一間,以近牆壁,恐受濕氣,並不貯書。惟居中三間,排列大櫥十口,內六櫥,前後有門,兩面貯書,取其透風。後列中櫥二口,小櫥二口,又西一間排列中櫥十二口。櫥下各置英石一塊,以收潮濕。閣前鑿池,其東北隅又為曲池。傳聞鑿池之始,土中隱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義,即以名閣。閣用六間,取『地六成之』之義。是以高下、深廣,及書櫥數目、尺寸俱含六數。特繪圖具奏。」[10]於是,高宗即仿其式分建內廷四閣,及江南三閣。從此,「天一生水」之義與七閣的命名結下了不解之緣。 七閣的建設,因地點、環境及各種因素條件的不同,分別進行了新建、改建和擴建等工程的實施,相繼完成,但均仿「天一閣」構建之制。
首先蕆工者,則為熱河避署山莊之文津閣及圓明園之文源閣。《高宗御制詩》四集(卷三十三,頁三十三)《月台詩》曰:「天一取閣式,文津實先構。」注雲:「命仿浙江范氏天一閣之制,先於避署山莊構文津閣,次乃構文源閣於此。」
文津閣位於承德避暑山莊,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動工,次年夏建成;文源閣位於京郊圓明園,乾隆三十九年進行改建,在圓明園北部原有建築「四達亭」的基礎上「略為增葺為文源閣」(《高宗御制詩五集:題文源閣詩》),次年繼文津閣之後建成,為北四閣中建成之第二閣;文淵閣建於乾隆四十年(1775),第二年完工建成。地址在紫禁城內文華殿後,閣名沿襲明代文淵閣之稱,藏貯著四庫館完成的第一部《四庫全書》;文溯閣在北四閣中建造最晚,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動工,次年竣工。它位於盛京(沈陽)故宮的西部。
以上文津、文源、文淵、文溯四閣俱在禁地,為內廷四閣,亦稱北四閣。所有閣式,均仿范氏天一閣之制為之。《高宗御制詩五集:趣亭》(卷四十,頁三十)曰:「書樓四庫法天一」句下注雲:「浙江鄞縣范氏藏書之所,名『天一閣』,閣凡六楹,蓋義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為厭勝之術,意在藏書。其式可法,是以創建淵、源、津、溯四閣,悉仿其制為之」。
江浙三閣,文宗、文匯、文瀾三閣,亦仿范氏「天一閣」之式為之。只是文宗、文匯因先御賜《古今圖書集成》送藏,故預構建於先,而文瀾閣則在續繕三分《四庫全書》之後,始為建築。三閣皆於江南,故亦稱南三閣。《續金山志》雲:「文宗閣在行宮之左,乾隆四十四年建。」[11]文匯閣建成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高宗御制詩五集》(卷四,頁十九)《文匯閣疊庚子韻》:「天寧別館書樓聳,向已圖書貯大成,」注雲:「此閣成於庚子(乾隆四十五年)亦仿范氏『天一閣』之式為之。」文瀾閣始建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告竣於四十九年(1784),是因「玉蘭堂」改建而成。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諭:「杭州聖因寺後之玉蘭堂,著交陳輝祖(浙江巡撫)盛住(浙江布政使)改建文瀾閣,並安設書格備用。伊齡阿(兩淮鹽政)、盛住於文淵等閣書格式樣,皆所素悉,自能仿照妥辦。」(《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上冊,頁85。)《杭州府志:西湖圖說》亦雲:「近復於行宮之左建閣,儲藏《四庫全書》,賜名文瀾;東壁光昭與西泠淵映,永資津逮於靡涯矣。」(邵晉涵纂,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卷一,頁四十四)又《題文瀾閣詩》末聯雲:「范家『天一』於斯近,幸也文瀾乃得雙」(《高宗御制詩五集》卷六,頁四)。至此,南三閣規「天一」之跡顯然。 如上所述,七閣均仿范氏「天一閣」之式,緣因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為厭勝之術,意在藏書。」為藏書久遠,乾隆不僅仿其式,並借其名,在「水」字上下功夫,意在「以水克火」,保護四庫藏書「以垂久遠」。於是,「水」便成了七閣命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難發現,七閣的名字:文淵閣、文津閣、文源閣、文溯閣、文匯閣、文宗閣、文瀾閣,有一個共同特徵,即都是三個字,並前後兩字全一樣,首字為「文」,末字為「閣」,只有中間一字不相同,但都帶有「水」旁(文宗閣除外)。其名字寓意十分明白,即首字「文」,代表了中華的文化與文明,代表了大清的文化盛世之意,四庫博大精深的文化等。中間帶「水」旁之字,如上所述,則意模範范氏藏書樓「天一生水」期厭火災之術,以保護藏書。至於文宗閣,一說可以寫成「文淙閣」;一說因為鎮江一地歷來水患,該閣又建在金山之上,金山又面臨大江,如再加「水」反而會遭成「水災」了;又一說「宗」字本身就帶有水意,「雖鎮江文宗,外似獨異,而細籀其涵誼,則固寓『江河朝宗於海』之意。」[12]總之都是以水克火之意。以上這些解字之說,只能算「望文生意」。
乾隆的解釋卻讓人頓開茅塞,入木三分。僅就內庭四閣為例,可見乾隆釋名之內涵。他釋「文」之義,以文喻水,將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在其《文源閣記》中這樣寫道:「文之時義大矣哉!以經世,以載道,以立言,以牖民,自開辟以至於今,所謂天之未喪斯文也。以水喻之:則經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經而出。故吾於貯四庫之書,首重者經,而以水喻文,願溯其源。且數典『天一』之閣,亦庶幾不大相徑庭也夫。」(《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三,頁二至三)又在其《文溯閣記》中,對「文」的內涵又進行了闡發:「權輿二典之贊堯、舜也,一則曰文思,一則曰文明,蓋思乃蘊於中,明乃發於外,而胥藉文以顯。文者理也,文之所在,天理存焉。文不在斯乎?孔子所以繼堯、舜之心傳也。世無文,天理泯,而不成其為世,夫豈鉛槧簡編雲乎哉?然文固不離鉛槧簡編以化世,此四庫之輯所由亟亟也。」(《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四,頁四至五)文之義大矣,「文之所在,天理存焉,」又「數典天一之閣」,從「水」而立義,「天一生水」而克火,以求閣書永存,實求「文」之永存。 對於北四閣的命名,乾隆還有專門的解說如:「文淵閣之名,始於勝朝,今則無其處,而內閣大學士之兼殿閣銜者,尚存其名,茲以貯書,所謂名實適相副。而文華殿居其前,乃歲時經筵講學所必臨,於以枕經@②史、鏡己牖民,後世子孫奉以為家法,則予所以繼繩祖考覺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庶在是乎!」(《高宗御制文二集·文淵閣》卷十三,頁一至二)因此,雖「文淵閣」一名是明代的產物,但因「名實適相副」,所以仍延用其名。又「文華殿居其前」,此乃講經之所,這樣「於以枕經@②史、鏡己牖民」,「繼繩祖考覺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再如,對文津閣也有一段特寫:「蓋淵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於是乎分焉。欲從支派尋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則躡迷途而失正路,斷港之譏,有弗免矣。故析木之次麗乎天,龍門之名標乎地,是知津為要也。而劉勰所雲,『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者,實亦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夫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閣,貯以四庫之書,地靈境勝,較之司馬遷所雲『名山之藏』,豈啻霄壤之分也哉!」(《高宗御制文二集·文津閣記》卷十三,頁三至四)「津」之奧妙,解釋的如此盡善盡美,天衣無縫。
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他的《文溯閣記》里對北四閣的命名給予了總結:「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義者,蓋取范氏『天一閣』之為,亦既見於前記矣。若夫海源也,眾水各有源,而同歸於海,似海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閭何泄,則仍運而為源。原始反終,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則窮源之徑而溯之,是則溯也,津也,實亦迨源之淵也。水之體用如是,文之體用顧獨不如是乎?恰於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而予不忘祖宗創業之艱,示子孫守文之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四,頁四至五)可見乾隆對七閣命名用心之良苦,「意在斯乎!」
2. 七大藏書樓指哪些都在哪
中國七大藏書樓 文淵閣 位於北京故宮太和殿東南,東華門西北,文華殿之後,清代乾隆 四十年(1775年)建,藏書後歸故宮博物院收藏。 文源閣 位於北京圓明園內,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豐十年( 1860年)八國聯軍入侵時縱火焚毀。 文津閣 位於避暑山莊(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區西北部山腳下,建於乾 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書於1915年運至北京,現歸北京圖書館收藏。 文溯閣 位於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興建,是七 閣中藏書最完整而散失較少的一閣,現屬遼寧省圖書館。 文匯閣 位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大觀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建, 咸豐四年(1854年)毀於大火 。 文淙閣 位於江蘇省鎮江市的金山寺,建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咸豐三年(1853年)毀於大火。 文瀾閣 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閣中僅有的一閣,初建於乾隆四十 七年(1782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倒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 1880年)重建,現屬浙江省圖書館。
採納哦
3. 皇家七大藏書樓分別在哪裡
1、文淵閣
位於北京故宮太和殿東南,東華門西北,文華殿之後,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文淵閣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2、文源閣
位於北京圓明園內,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時縱火焚毀。
3、文津閣
位於避暑山莊(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區西北部山腳下,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書於1915年運至北京,現歸國家圖書館收藏。
4、文溯閣
位於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興建,是七閣中藏書最完整而散失較少的一閣。於1966年運於甘肅,現藏於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館。
5、文匯閣
位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大觀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 咸豐四年(1854年)毀於太平天國運動 。
6、文宗閣
位於江蘇省鎮江市的金山寺,建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豐三年(1853年)毀於天平天國運動。
7、文瀾閣
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閣中僅有的一閣,初建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倒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現屬浙江省圖書館。
4. 我國七大藏書閣是哪七大
【我國的七大藏書閣】
北京的文淵閣和北京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沈陽的文溯閣、鎮江金山寺內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和杭州西湖孤山的文瀾閣。
【七大藏書閣簡介】
七大藏書閣,是珍藏《四庫全書》的書庫,皆以文為首,第二個字多從水旁,象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二百多年來,七大藏書閣在帝國主義的蹂躪下,有的已遭厄運。1860年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圓明園被八國聯軍搶掠一空之後,被付之一炬。文宗閣和文匯閣在19世紀中葉毀於一火。
【藏書閣歷史】
最古老的藏書閣是浙江寧波的天一閣。天一閣是明代兵部侍郎范欽創建於嘉靖年間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一家圖書館。因它走過了一段極端艱難的藏書歷程,因而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藏書樓的典範和文化奇跡,從而成為中國藏書文化的象徵。為全面展示範氏十三代族人及地方有識之士、歷代文化名人在天一閣發展史上傾注的心血,引導人們更好地暢游天一閣藏書文化的歷史時空之旅,天一閣博物館對原有陳列作了徹底改造。新的陳列以天一閣發展歷史為線索、藏書文化為核心、收藏的古籍為主要載體,分范氏私藏期、社會參與期和國家公藏期三階段,在范氏最早藏書處--東明草堂、范氏故居、府學藏書樓--尊經閣、千晉齋等天一閣不同時期的建築空間,展示了天一閣不同發展時期藏書文化。系統、全面地講述了天一閣430多年的故事,力求營造一種書香盈溢的氛圍。天一閣原有藏書7萬卷,至解放時因戰亂等原因散失減至1.3萬卷,後經天一閣文物工作者悉心訪求和寧波藏書家的慷慨捐贈,又尋回范氏原藏4000卷,加上向社會徵集的古籍,新天一閣現已有藏書30萬卷。歷了430年的風雨坎坷,我國現存歷史上最悠久的民間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民間藏書樓之一的天-閣,經整修後於近日正式對外開放。天-閣博物館總體布局有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閑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這次整修,天一閣博物館對原有的陳列做了徹底的改造,新的陳列以天一閣發展歷史為線索、以藏書文化為核心、以收藏的古籍為主要載體,分范氏私藏期、社會參與期和國家公藏期三階段。
【藏書閣建築地】
藏書閣一般都建造在水邊,原因是:
首先,從實用角度考慮,古人對藏書閣的選址很講究,遠離火源、靠近水池、陰涼避光。選擇水源附近,如果發生火災,有利於施救。
第二,從文化角度出發,我國古代建築,在選址和環境營造方面非常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強調"天人合一"的意境,在環境,造型,空間,色彩,尺度和選材等方面都考慮"精在體宜"。而珍藏人類文化遺產的圖書館建築更是藝術宮殿中的瑰寶,在建築叢林中熠熠生輝。漢朝的"石渠閣"下有流水潺潺,上以石料築營;寧波的"天一閣"庭前有池,池南有山,建橋池上,築亭依牆。智者樂水,文化源遠流長,意義美好。符合中國人的文化特徵。
5. 中國的七大「藏書閣」在哪
中國七大藏書樓
文淵閣 位於北京故宮太和殿東南,東華門西北,文華殿之後。
文源閣 位於北京圓明園內。咸豐十年八國聯軍入侵時縱火焚毀。
文津閣 位於避暑山莊平原區西北部山腳下,藏書於1915年運至北京,現歸國家圖書館收藏。
文溯閣 位於遼寧沈陽故宮之西,現屬遼寧省圖館。
文匯閣 位於江蘇省江都縣大觀堂,咸豐四年毀於大火。
文淙閣 位於江蘇省鎮江市的金山寺,咸豐三年毀於大火。
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閣中僅有的一閣,咸豐十一年倒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重建,現屬浙江省圖書館。
6. 中國古代 十二個藏書閣都是
1、北京文淵閣
文淵閣,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文華殿後,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書樓。它是中國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坐北面南,閣制仿自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詔征書,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華殿後之皇宮藏書樓建成,乾隆皇帝賜名文淵閣,用於專貯第一部精抄本《四庫全書》。
在中國古代,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文淵閣琉璃瓦採用黑色寄予著藏書防火之意。灰色的外牆,綠色的廊柱與雕花窗欄肅穆雅緻,屋頂彩畫繪著河馬負書和翰墨卷帙,呈現一股淡然悠長的意境。
文淵閣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後,皇帝每年在此舉行經筵活動。四十七年(1782年)《四庫全書》告成之時,乾隆帝在文淵閣設宴賞賜編纂《四庫全書》的各級官員和參加人員,盛況空前。
《四庫全書》編成後,最初用了六年的時間抄錄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淵閣外,另三部分別藏於文源閣、文津閣、文溯閣,四閣又稱「北四閣」。後又抄三部藏於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稱「南三閣」。 七部之中或已亡失,或為各圖書館收藏。文淵閣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2、遼寧沈陽故宮文溯閣
文溯閣位於沈陽故宮,建築格局與文淵閣一樣脫胎於天一閣,修建於1781年。
文溯閣有「溯澗求本」之意。乾隆在《文溯閣記》中說:「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意」。
袁世凱北京稱帝後,文溯閣內的《四庫全書》運抵北京,成為竊國大盜袁世凱的禮物,文化典籍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1922年,冷落故宮多日的《四庫全書》被清室盯上,欲賣給日本人,在這危急時刻,北京大學教授沈兼士挺身而出,以一個知識分子的民族文化良知與愛國心振臂高呼,挽救了國寶的命運。1931年,在張學良等人的呼告下,《四庫全書》回到了它的「家中」文溯閣。「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文溯閣落入日本人手中。新中國成立後,文溯閣《四庫全書》真正回到人民手中。1966年10月,中蘇關系緊張,出於戰備考慮,此書從沈陽故宮文溯閣運抵甘肅。現存於甘肅省圖書館。
3、北京圓明園文源閣
1861年11月25日,一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奮筆疾書,憤怒地寫道:「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
這位老人就是雨果,他矛頭所指向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惡——火燒圓明園。染紅夜空的大火不僅僅是民族之痛,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就在這場浩劫中,一座藏書樓也在烈焰沖天中化為斷磚殘瓦。
圓明園內的這座藏書樓名為文源閣,始建於1774年秋,次年春天完工,乾隆皇帝將《四庫全書》第三抄寫本藏於此。
據歷史記載,文源閣內藏書《四庫全書》頁首印有「文源閣寶」「古稀天子」之印;頁末則印「圓明園寶」和「信天主人」。喜歡浮華與奢侈的乾隆自文源閣修好後,多次來圓明園享受生活與讀書之樂。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面對「恍如月宮」的萬園之園,他們像一群猙獰殘暴的野獸,在園內大肆掠奪,四處焚燒,黑色的煙霧遮蔽了北京城的夜空,文源閣與它所珍藏的《四庫全書》不能倖免於難,最終化為灰燼。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如今,那場彌漫凄愴的大火早已經散盡,文源閣只留下一片地基,在鬱郁叢草中向每一個經過它身邊的人講述著昨天的故事。
4、河北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於熱河行宮(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建於乾隆三十九
年(1774年),是仿浙江寧波天一閣建造的。它不僅是清代的重要藏書之所,也是一處很有特色的小園林。這里曾藏《四庫全書》,以及經、史、子、集分類,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萬冊,是一份極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弘歷(乾隆皇帝)在《文津閣記》中寫道:「欲從支脈尋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
文津閣是一個二層樓閣,實際上是三層樓閣,中間有一暗層。暗層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蟲蛀,是藏書之處。此閣在設計上按《易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將一層的六楹隔為六個單間,而將頂層的六楹相通為一大間,用「地六」、「天一」來克火。文津閣有圍牆環繞,坐北朝南,三面臨水,從南往北為門殿、假山、水池、文津閣、碑亭。閣的東北部有水門與山莊水系相通,閣前池水清澈,人在閣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見池中有一彎新月,隨波晃動,而天空卻是艷陽高照。 原來這是造園家在池南的假山上,開出一個半圓形如上弦月的縫隙,利用光線,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構成「日月同輝」的奇特景觀。
文津閣內原藏《古今圖書集成》萬卷、《御制詩》四集,1785年《四庫全書》也曾收藏於此。1915年,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由國民政府內務部運歸北京,藏於古物保存所,後撥交新成立的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保存,遂至於今天,成為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古今圖書集成》早年已被軍閥盜賣凈盡。
5、江蘇鎮江文宗閣
文宗閣位於江蘇鎮江金山寺,1779年修建。閣樓仿「天一閣」,與兩側廊樓和閣前的門樓圍成四合院落。藏書樓面臨長江,雪濤翻卷,空闊無垠,樓後山崖奇崛,氣勢威嚴。乾隆皇帝來到文宗閣,詩情蓬勃,寫道:「百川於此朝宗海,此地誠應庋此文。」
然而,陶醉於康乾盛世景象的乾隆不會想到,他之後的清王朝逐漸走向沒落。1842年,英軍炮轟鎮江,文宗閣藏書受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53年3月31日,太平天國將領羅大綱猛攻鎮江,戰火硝煙將文宗閣和《四庫全書》抄本燒為灰燼。
時隔160多年後,文宗閣於2011年復建完成,昔日風采重現盛世。
6、江蘇揚州文匯閣
文匯閣1780年在古城揚州行宮御花園內建成,乾隆題寫「文匯閣」匾和「東壁流輝」匾,入藏《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
文匯閣與其他藏書閣一樣外觀看似兩層,實則利用兩層之間的上下樓板部分暗中設計了一個夾層,從而使內部分為三層。人們不能不贊嘆清代建築設計藝術的高超。一層樓內左右側安置經部,中層為史部,最上層左置子部,右置集部,秩序井然,利於士子閱讀。
1790年,乾隆聖旨中說:「俟貯閣全書排架齊集後,諭令該省士子,有願讀中秘書者,許其呈明到閣抄閱,但不得任其私自攜歸,以致稍有遺失。」在文匯閣存世的70餘年裡,一位位士子出出進進文匯閣,汲取精華,傳承文化。從進步意義上說,文匯閣內的各種書籍就像一粒粒種子,在江南的文化大地開花結果。
1854年,文匯閣與所藏書籍毀於太平軍的沖天大火中。
7、浙江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七座皇家藏書閣當中修建得最晚的是文瀾閣,1782年在杭州西湖孤山聖因寺修建,次年完成。它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布局帶有明顯的江南園林之巧妙與精思。閣前假山堆疊,小橋流水,一神女峰假山石玉立一汪澄清池中。池邊建有碑亭,乾隆的題詩刻於石碑正面,碑後刻有《四庫全書》上諭。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文瀾閣與軍營無異,這些士兵沒有心思保護這座建築和所藏之書,大量圖書散佚。面對國寶的危殆局面,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挺身而出,在斷磚殘瓦間,在街巷人家中不惜重金尋覓國寶。對一些損毀的藏書傾力補抄。集多年之力,補到了34796種圖書。後浙江圖書館館長錢恂、繼任張宗祥又歷時7年補抄,史稱「乙卯補抄」和「癸亥補抄」。兩次補抄完整後的《四庫全書》集中了全國藏書樓的精華所在,是所存於世版本當中最好的一部。現江南三閣惟文瀾閣及所藏《四庫全書》存世,成為「東南瑰寶」。
8、 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閣」。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其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
僅天一閣,就憑借其所藏的30萬古籍,捲走了中國現存藏書樓的所有榮光。天一閣在歷史上至少有兩件事是震古爍今的,一是清乾隆時編篡《四庫全書》,天一閣進呈了古籍600餘冊,其中96種被收錄至《四庫全書》中,並有300多種列入存目。二是天一閣的藏書之所和建築構式備受乾隆推崇,命人測繪天一閣房屋、書櫥的款式,以此為藍本,在北京、沈陽、承德、揚州、鎮江、杭州興建了文源閣,文淵閣,文津閣,文溯閣,文匯閣,文瀾閣,文宗閣等七座皇家藏書樓以收藏《四庫全書》。天一閣從此名揚天下。
山東聊城楊以增氏海源閣、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浙江吳興陸氏皕宋樓,合稱中國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
9、海源閣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中心,由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邑人楊以增創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總計藏書四千餘種,二十二萬余卷,金石書畫不勝枚舉,收藏之富「為海內之甲觀」。海淵閣於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屢遭兵燹匪劫,珍藏流散,樓舍損毀,只有一小部分輾轉收入北京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1992年10月,聊城市籌集資金200萬元,在原址按原來的結構樣式重建,並開始對遊人正式開放。
10、 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綿延二百多年,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十字:「讀書、藏書、刻書、護書、獻書」,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書除部分遭劫外,絕大部分於建國初由瞿氏後人捐贈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常熟圖書館等。
11、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樓
清代浙江丁國典慕其遠祖宋代丁顗藏書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書樓為「八千卷樓」。清咸豐十一年(1861)毀於兵燹。丁國典之孫丁丙沿用樓名重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
八千卷樓包括嘉惠堂八千卷樓、後八千卷樓、小八千卷樓。嘉惠堂八千卷樓收藏《四庫全書》所收及附入存目之書,後八千卷樓收藏《四庫全書》未收之書,小八千卷樓收藏宋元刊本、明刊精本、舊鈔本、校本、稿本等善本書籍。八千卷樓所藏宋元刊本不多,但富有特色:①收藏四庫館修書底本。這些底本上往往鈐有翰林院印,有的經過點校鉤改,可使後人考見當時修書的規制。②收藏浙江地方文獻。③收藏名人稿本、名人校本及鈔本。八千卷樓藏書不僅數量多,且版本類型多樣。除藏書外,丁丙一生曾刻書200餘種,輯書20餘種,著書10餘種。其所輯主要有《武林掌故叢編》、《武林往哲遺著》(前後編)、《西泠王布衣遺著》、《當歸草堂醫學叢書》、《當歸草堂叢書》等。所著之書主要有《善本書室藏書志》、《禮經集解》、《九思居經說》(稿佚)、《說文篆韻譜集注》(稿佚)、《三塘漁唱》等。咸豐、光緒年間,丁丙曾與其兄丁申共同在戰亂中收集散失的文瀾閣《四庫全書》,並加以鈔補,使文瀾閣《四庫全書》復其本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兩江總督端方在南京奏請清政府創設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時為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售與日本的第二年,為防止古籍再次外流,端方將八千卷樓藏書收購入藏江南圖書館。八千卷樓藏書目錄,主要有丁丙撰《善本書室藏書志》、丁仁編《八千卷樓書目》。
12、浙江吳興陸氏皕宋樓
中國清末陸心源藏書樓之一。以皕(音bì)宋為樓名,意謂內藏宋刻本有 200種之多。但實際不及此數。陸氏藏書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為汪士鍾藝芸書舍所收乾嘉時蘇州黃丕烈士禮居、周錫瓚水月亭、袁廷檮五硯樓、顧之逵小讀書堆等四大家之舊藏,極為珍貴。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月,皕宋樓和守先閣藏書15萬卷,由陸心源之子陸樹藩以10萬元全部售與日本岩崎氏的靜嘉堂文庫。
13、江蘇蘇州顧氏「過雲樓」
過雲樓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雲樓收藏甲江南」之稱。 過雲樓以收藏名貴書畫著稱,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譽。值得一提的是,過雲樓裡面還有一個密室,顧家的書是放在密室裡面,秘不示人。顧氏保存的善本極為完好,整潔如新,宋本紙張潔白,字大悅目,是藝術珍品。其中,《錦綉萬花谷》於南宋淳熙十五年刊刻發行,是目前已知海內外最大部頭的宋版書。這部「宋代的網路全書」,將現存網路全書的年代拉到歷史上限。
1951年和1959年,過雲樓顧氏後人,先後兩次將所藏的三百多件書畫精品,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過雲樓歷經150餘年,集藏的書畫珍品,有了它們最終的歸宿。然而過雲樓幾代人密藏、從不輕易示人的善本古籍,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有大約四分之三轉歸南京圖書館收藏,尚有剩餘的170多種圖書留存民間,這些圖書被嘉德公司徵集拍賣。
7. 我國的七大藏書閣是什麼呢
北京的文淵閣和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沈陽的文稿溯閣、鎮江金山寺內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和杭州的語言瀾閣為清代七大藏書閣,是珍藏《四庫全書》的書庫。
七大藏書閣,皆以文為首,第二個字多從水旁,象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二百多年來,七大藏書閣在帝國主義的蹂躪下,有的已遭厄運。文源閣於1900年隨著中外罕見的園林傑作——圓明園被八國聯軍搶掠一空之後,被付了一炬。
8. 清代七大藏書閣哪七個
北京的文淵閣和北京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沈陽的文溯閣、鎮江金山寺內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和杭州西湖孤山的文瀾閣為清代七大藏書閣,是珍藏《四庫全書》的書庫。 七大藏書閣,皆以文為首,第二個字多從水旁,象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二百多年來,七大藏書閣在帝國主義的蹂躪下,有的已遭厄運。1860年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圓明園被八國聯軍搶掠一空之後,被付了一炬。文宗閣和文匯閣在19世紀中葉毀於一火。
9. 清代七大藏書閣是哪些
對清代七個藏書閣的總稱。
北京的文淵閣和北京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沈陽的文溯閣、鎮江金山寺內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和杭州西湖孤山的文瀾閣為清代七大藏書閣,是珍藏《四庫全書》的書庫。
七大藏書閣,皆以文為首,第二個字多從水旁,象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二百多年來,七大藏書閣在帝國主義的蹂躪下,有的已遭厄運。1860年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圓明園被八國聯軍搶掠一空之後,被付了一炬。文宗閣和文匯閣在19世紀中葉毀於一火。
10. 我國清代有文淵,文源,文津,文宗,文瀾,文溯、文匯,七大藏書閣,其中文中閣建在哪裡
文宗閣
文宗閣 位於鎮江金山寺,建於乾隆四十四年,據乾隆皇帝自己的說法,修建南三閣,賜贈《四庫全書》是為了「嘉惠藝林,啟�後學」。雖然在編寫《四庫全書》過程中出於種種原因,毀掉了一些書,但總的來說它的意義卻十分重大,至今也是學界十分重要的一部大書。在當時,建南三閣更是轟動江南學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建起龐大的文宗閣僅用一年時間,並且其中有諸多的工料都是當地人捐獻的,鎮江人對於文化的熱心程度從此可見一斑。
閣建成後,書還沒有抄出來,所以首先由乾隆皇帝御賜一本銅活字本《古今圖書集成》,放在閣內供學子閱覽,而《四庫全書》是從乾隆五十二年開始分批頒發的,直到乾隆五十五年方頒發完畢。閣中的一切事務均由兩淮鹽運史經管,並且允許當地學子閱覽、借抄,一時間江南學人以能得「讀中秘書」為快事。
但這種盛況沒有維持多久,到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入鎮江,將文宗閣及其所貯的《四庫全書》一同燒毀。當年,為了能夠將七閣之一放在自己的城市,江南學者曾主動上書朝廷,提出由自己來承擔「所有雇覓書手繕寫全書之費」,最終皇帝決定由朝中出抄書和建閣費用。而把做書匣、裝璜庋架由地方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