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十字軍東征後裔在中國哪個地方

十字軍東征後裔在中國哪個地方

發布時間:2022-11-07 04:11:33

Ⅰ 十字軍和聖殿武士團資料

十字軍(Crusade)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他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回教徒沒什麼好感,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系。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佔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回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回教徒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徵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回應,一方面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有機會在海外攫取土地與財富,獲利比起與家鄉親族或和鄰近地區爭奪要強上許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盡管領袖之間一直爭斗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安提阿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佔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干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制的回教徒人口,因而採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回教徒,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游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盡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沖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里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制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斗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兇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部份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挑撥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殘殺。然而一個偉大的阿拉伯領袖的出現,統一了各個回教的族群,這位領袖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敗十字軍並再次佔領耶路撒冷。在另一個世紀里,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矢言重新控制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復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卻在那裡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回教徒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詞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綿)、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蒙古十字軍
1256年,奉蒙古大可汗蒙哥(元憲宗)的命令,旭烈兀親王率領總計十五萬大軍,從中國出發,對波斯和阿拉伯發起西爭。這次戰爭不同於以往蒙古人的「赤裸裸」的世俗征戰,而是以收復「聖城耶路撒冷」,並「歸還給基督徒」為戰爭理由。因而被稱為「蒙古十字軍」
「蒙古十字軍」軍中除了來自中國的基督徒之外,來自基督教附屬國的部隊也有數萬人,海屯親率兩萬亞美尼亞鐵甲騎兵打頭陣。蒙古軍中顯要的基督徒還包括旭烈兀麾下的悍將怯的不花。旭烈兀本人雖然信奉薩滿教,他的王妃脫古思可敦卻是景教徒。脫古思可敦精明干練,蒙哥汗對她非常賞識,多次囑咐旭烈兀遇到大事一定要和她商量。脫古思可敦對旭烈兀的宗教政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每每旭烈兀大軍宿營的時候,軍中的基督教士們就支起帳篷教堂,搖響木鈴,召喚教徒們前來祈禱。
旭烈兀以基督教的名義征伐哈巴斯阿拉伯帝國,獲得了來自東正教國家的大力支持,而西方教派的羅馬教庭卻反映冷淡。原因是基督教在一百多年前就東西分野,羅馬天主教和拜占庭東正教水火不容,都認為對方是異端邪說。由於「蒙古十字軍」中絕大多數戰爭都屬於東方基督教派別,在羅馬教庭眼中跟異教徒沒有兩樣。羅馬天主教拘泥於門戶之見,終究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利用旭烈兀西徵收復巴勒斯坦的失地。
如果僅僅是保持中立也罷,偏偏在是在旭烈兀主力班師回國(原因是蒙哥大汗在四川鉤魚城意外戰死,旭烈兀要回國參加可汗大選。僅留下了不到兩萬留守部隊)時,羅馬的十字軍竟然偷襲「蒙古十字軍」,從引發了東西十字軍之間的內訌(在穆斯林看來,這完全是內訌)而導致了蒙古十字軍的失敗。
蒙古十字軍留守主將怯的不花在力戰之後,拒絕按蒙古人的傳統「打不過就跑」,而是堅持戰斗到最後,原因是他希望「殉道」。在戰敗被俘之後,怯的不花平靜的對他的對手說:「你們以為是你們要了我的命,但在我看來,是上帝要了我的命。我雖然死去,仍不失為君主的忠臣,而你們馬木路克,必不斷的出到叛臣,取代自己的君主。」
被怯的不花說中,不到一年,馬木路克的君主就被自己的大將殺掉了。 [編輯本段]十字軍東征[1]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 十字軍東征地圖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歷程
1095年冬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蒙城召開宗教會議。他對前來聽他演說的各國騎士發出號召:「任何人專為虔誠而不為虛榮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懺悔。」確定了參加東征者完全免罪。進而拉開了為期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征」。1291年十字軍喪失了其在東方的最後據點阿克,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
1096—1270年,西歐封建主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以及城市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社會經濟分化,並推動統治階級去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會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口號下發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紀末葉被穆斯林(塞爾柱突厥人)佔領的。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故稱「十字軍」。 社會各階級均參加十字軍東征。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教會上層僧侶是十字軍東征的思想鼓動者—和總的策劃者。他們利用宗教狂熱極力擴大羅馬教廷的政治影響,企圖將希臘東正教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並力圖通過掠奪東方國家領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領地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破落的騎士階層也為發財致富的機會所吸引,他們成為十字軍的主要成員;大封建主力圖擴大自己的領地和增加收入,並夢想在東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國家。義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和比薩等城市在籌劃十字軍東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從近東驅逐塞爾柱突厥人,並同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賀易關系,對這些城市十分有利。為求擺脫封建壓迫和極端貧困的道路,貧窮的農民也參加了最初幾次十字軍東征。但是,從十二世紀後半期起當農民看清這種希望不可能實現之後,便拒絕參加十字軍東征。天主教會宣布十字軍軍人是「為信仰而戰的勇士」,把他們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並予以各種特權。 十字軍大規模東征(主要是陸路)共進行過八次。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26日在克萊蒙(法國)召開的高級宗教會議上宣布的。約有10萬人參加了這次東征。1097年,十字軍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佔塞爾柱人國都尼凱亞,1098年,又攻佔埃德薩和安條克,建立起最初幾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國家,均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城鄉居民多次舉行起義反抗奴役者。為控制十字軍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埃德薩,是這次東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軍最先出動,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軍隊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是因埃及蘇丹撒拉丁軍隊於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戰役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軍隊並佔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這次東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統率下進行的。腓特烈率軍沿第二次東征路線從陸路穿越拜占庭前進。法、英兩國十字軍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西西里島。各國十字軍之間矛盾重重,此次東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穿越整個小亞細亞,沿途傷亡慘重,腓特烈一世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水死亡,其軍隊亦隨之瓦解。腓力佔領阿卡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一定戰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塞普勒斯王國,1192年又與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自推羅至雅法沿海的狹長地帶仍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阿卡港實際上成為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與的黎波里合並的安條克公國則仍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的。十字軍原定東征埃及,但後來改變計劃進軍拜占庭帝國,先後攻陷兩座基督教城:達爾馬提亞的扎達爾(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軍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土上建立起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直到1261年才滅亡的拉丁帝國,它領有巴爾干半島許多地區和小亞細亞西北部,以及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上的一些島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共和國作為義大利最強大的國家壟斷了同東方各國的貿易,並奪取拜占庭許多貿易和軍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領奧匈十字軍聯軍對埃及進行的遠征。十字軍在埃及登陸後,攻佔達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簽訂停戰協定並撤離埃及。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進行。這次東征使基督徒於1229年一度奪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佔。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是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兩次東征,但均遭失敗。

Ⅱ 我國甘肅省真的有十字軍的後裔嗎

停留在了甘肅嘉峪關一帶i 但是後面又遷移了好幾次 遷徙到了西安,四川,寧夏等省市都有他們的影子。我記得電視上說過,有個村子的人,長的像西方人,尤其是高鼻樑,另外發現的墓葬也是向西方的形式,且都是頭朝西下葬。

Ⅲ 十字軍為啥東征,從哪打得,是去打哪個國家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以清除異端的名義發動的所謂「正義」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實際上東征不僅僅限於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十字軍在他們佔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國等。

Ⅳ 唯一與十字軍交戰的中國武將,一生攻下700城,究竟有多大的成就

這位的成就堪稱漢人第一人,因為他打下的土地面積比現在的中國國土面積還要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在他的征戰生涯里,在三年時間里不僅大敗歐洲的十字軍,而且還打下了700座城池,這位當時在歐洲可以說是令敵人聞風喪膽,他就是郭侃,也是金庸筆下郭靖的原型,後世對這位將軍的描述較少,更多的則是稱呼其為“叛國賊”,因為這位雖為漢人,但卻是為了蒙古族而效力,對於當時的漢人來說無疑是不能接受的,從而“叛國賊”的稱呼也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有種說法表示金庸筆下郭靖的原型就是取決於郭侃,但是不同於郭靖的守護襄陽城,現實中的襄陽城就是在郭侃的攻打下才得以破城的,所以正所謂郭靖的美譽有多大,郭侃就會被踩得有多低。

Ⅳ 十字遠征軍的來歷

教皇烏朋號召領導,歐洲各基督教封建國家相應。共有九次東征,歷時近200年,最後以失敗告終。

1095年,為了回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士兵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穆斯林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1095年冬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蒙城召開宗教會議。他對前來聽他演說的各國騎士發出號召:「任何人專為虔誠而不為虛榮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懺悔。」確定了參加東征者完全免罪。進而拉開了為期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征」。1291年十字軍喪失了其在東方的最後據點阿克,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

Ⅵ 歐洲十字軍處於哪個時代,有什麼事跡,當時中國是哪個朝代

[1]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 十字軍東征地圖
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
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26日在克萊蒙(法國)召開的高級宗教會議上宣布的。約有10萬人參加了這次東征。1097年,十字軍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佔塞爾柱人國都尼凱亞,1098年,又攻佔埃德薩和安條克,建立起最初幾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國家,均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城鄉居民多次舉行起義反抗奴役者。為控制十字軍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
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埃德薩,是這次東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軍最先出動,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軍隊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
是因埃及蘇丹撒拉丁軍隊於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戰役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軍隊並佔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這次東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統率下進行的。腓特烈率軍沿第二次東征路線從陸路穿越拜占庭前進。法、英兩國十字軍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西西里島。各國十字軍之間矛盾重重,此次東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穿越整個小亞細亞,沿途傷亡慘重,腓特烈一世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水死亡,其軍隊亦隨之瓦解。腓力佔領阿卡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一定戰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塞普勒斯王國,1192年又與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自推羅至雅法沿海的狹長地帶仍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阿卡港實際上成為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與的黎波里合並的安條克公國則仍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
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的。十字軍原定東征埃及,但後來改變計劃進軍拜占庭帝國,先後攻陷兩座基督教城:達爾馬提亞的扎達爾(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軍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土上建立起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直到1261年才滅亡的拉丁帝國,它領有巴爾干半島許多地區和小亞細亞西北部,以及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上的一些島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共和國作為義大利最強大的國家壟斷了同東方各國的貿易,並奪取拜占庭許多貿易和軍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
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領奧匈十字軍聯軍對埃及進行的遠征。十字軍在埃及登陸後,攻佔達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簽訂停戰協定並撤離埃及。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
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進行。這次東征使基督徒於1229年一度奪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佔。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
是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東征,但遭失敗。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
是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東征,但遭失敗。
歷程
1095年冬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蒙城召開宗教會議。他對前來聽他演說的各國騎士發出號召:「任何人專為虔誠而不為虛榮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懺悔。」確定了參加東征者完全免罪。進而拉開了為期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征」。1291年十字軍喪失了其在東方的最後據點阿克,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
元朝

Ⅶ 永昌縣有個古羅馬十字軍後裔,真的有這么回事嗎

永昌縣確實有古羅馬軍團的後裔,歷史起源於中國漢朝時期,漢朝軍隊在西域擊潰匈奴軍隊,俘獲了一群古羅馬士兵,並將他們安置在今天的永昌縣一代,已經在中國繁衍兩千餘年,完全融入到了中國的體系中,不過從血統上來講,當地確實還有不少人保留著一絲古羅馬人血統。

也有人對於這件事存有疑問,認為古羅馬帝國軍隊潰敗到漢朝出征匈奴中間間隔17年,這群羅馬人是如何保持戰鬥力的,其實這一點不難解釋,潰逃的羅馬軍隊只能依靠戰爭來獲取資源,所以他們就是一群雇傭兵,一直活躍在戰場之上,而且羅馬軍隊潰逃的時候,這群士兵應該在20-30歲左右,17年後年齡37-47歲左右,對於雇傭兵來說還不到拿不起武器的年紀,完全是可能出現在戰場上的。近代調查發展,永昌縣居民確實有一些人有西方人種特徵,結合歷史即在分析,這群人真的可能是古羅馬人後裔。

Ⅷ 當年的十字軍東征有沒有來到中國

十字軍東征是西歐封建主和天主教會從1096年至1291年發動的對中近東地區的遠征。其侵略目的借反對「異教徒」——穆斯林,奪回「聖墓」和「聖地」——耶路撒冷等宗教口號加以掩飾。為了掠奪近東地區的土地和財富。

十字軍東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八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於羅馬天主教聖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Ⅸ 匈奴人後來哪兒去了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由於匈奴民族是一個在軍事上很發達在文化上很落後的民族,所以歷史上有關於匈奴的文字記載大部分都是由中國漢族政權或歐洲人完成的。匈奴人自己很少有在文化上的傑出貢獻。匈奴很有可能是中國古代西羌族的一支,很有可能與中國的炎帝有親緣關系。在後來,匈奴人也確實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這與漢族是一樣的。所以,匈奴包括其他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很有可能與漢族是同一祖先,因為從事了兩種不同的經濟生活生產方式而形成了兩個不一樣的民族。從中國的上古時代(黃帝時代)到公元5世紀左右匈奴逐漸衰弱並被其他民族同化,匈奴民族在人類歷史的記載上大約存在了接近3千年的時間。匈奴的名字最早見於中國的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在《戰國策》《山海經》中皆有記載,在此之前匈奴有葷粥,淳維,鬼方,山戎,犬戎,鬼戎,戎狄等名稱,而中國歷史上已知的有關於匈奴的名稱竟多達32個!所以很難肯定史書上記載的匈奴是同一個民族。因此懷疑匈奴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統一後的名稱,戰國時的匈奴很有可能已經是眾多游牧民族的結合體。
關於匈奴早期的名字葷粥(音xun yu,讀 熏育)的來源,很有可能是原自於中國漢族的夏朝。相傳商湯王伐夏桀,夏桀的兒子葷粥,也叫淳維被流放,就投奔北方的犬戎族。後來就稱他投奔的民族為葷粥,又寫為獯鬻。後來,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漸強大並不斷的與中國中原的漢族政權交戰。商朝的甲骨文上都有記載,商與鬼方大戰,「攻三年而克之」;周穆王伐犬戎,得四白鹿四白犬而歸;可見當時的匈奴雖然強大但在於漢族的戰爭中還是處於劣勢。在戰國時期,匈奴更是成了漢族北方各政權的心腹大患,甚至還是六國聯合以功秦的幫手。著名的萬里長城就是秦,趙,韓等國為了防禦匈奴騎兵的騷擾而修建的,當然真正的戰國時代的長城是在今天長城以北三百多公里的地方。現在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的遺址,是明朝為了防禦被趕回蒙古草原的蒙古帝國元朝殘余勢力而進一步修建的。匈奴的另一個貢獻就是改變了漢族的服飾,戰國時漢族人穿的都是「開襠褲」,前面用褂子遮起來。趙武靈王仿照匈奴「胡服騎射」,改變了漢族的服飾,而且得以征服附近諸國。匈奴的另一個貢獻就是刺激了漢族軍事的發展。因為當時匈奴主要以騎兵為主,漢族的步兵很難抵擋匈奴的集群沖鋒,而且匈奴的騎兵角弓也比漢人的步弓要好。在長期與匈奴戰斗的秦國,人們發明了秦弓,在著名詩人屈原的《國殤》中就有「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的句子。這種秦弓在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中就可以見到,相信很多人都對秦軍那密集的箭陣印象深刻。當然電影中秦弓的射程,威力都被誇張的有些過分。但是這種人躺在地上,利用腿的力量發射的弓箭確實是戰國時代最好的弓箭,秦始皇統一六國也很仰仗了這種箭陣。而這種秦弓完全是長時間受匈奴的逼迫所製造出來的,它一開始也確實是被用來對付匈奴騎兵隊的。匈奴人在戰斗中相當勇猛,他們一旦得手就猛烈攻擊,一旦失利就撤退將敵人誘入伏擊圈再迅速殲滅。匈奴人的長相在漢族人的記錄中帶有更多白種人的特徵,而在歐洲人的記錄中則更像黃種人,這是匈奴人在西遷的過程中收編同化了很多其他游牧民族的結果。匈奴人的中央基地叫做王庭,是一個不固定的游牧的政權所在地。每年的正月,匈奴人都要聚集在王庭清點人口和牲畜。匈奴人的很多習慣在漢族人看來是不符和道德的,他們輕視老弱,老弱病殘只能吃健壯的人吃完的食物。這也完全是匈奴人生活的蒙古高原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匈奴人長期缺乏足夠的生產生活資料決定的。這種習俗雖然殘酷,但這種接近於自然法則優勝劣汰的原則也讓匈奴人優化了種群,養成了相當堅韌的民族性格,為以後匈奴人雄踞中國北方和遠征歐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秦末漢初的年代,匈奴人逐漸強大起來。漢高祖劉邦曾在平定天下後,調集32萬步兵遠征匈奴,他親自率領的18萬人在援軍沒有到達的情況下,被匈奴王的40萬騎兵包圍在白登山。後來陳平說服了匈奴王的一個閼氏(匈奴的正妻),說如果匈奴不放劉邦,劉邦就要獻給匈奴王大量的貢品和美人以求活命,閼氏怕自己失寵就說服了匈奴王放走了劉邦,劉邦這才狼狽逃出包圍。當時「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漢高祖在中原地區叱吒風雲,到了與匈奴交戰就如此不堪一擊,可見匈奴實力的強大。匈奴的一位偉大的領袖叫冒頓(音mo ,讀 默讀)單於(匈奴王的名稱),他本來就是匈奴合理的繼承者。但是後來他的父親開始寵幸另一個閼氏,就冷落了他,並且想要將他廢掉。就把他放到大月氏(音,讀 支)國作人質,後來再攻打大月氏國,想借別人的手殺死冒頓。沒想到冒頓竟然逃了出來沒有被殺,其父贊賞其勇氣,還給了他部分人馬。冒頓每天領著匈奴士兵練習射箭,說自己的響箭射到哪裡大家的箭就要射到哪裡,否則格殺勿論。冒頓先射自己的寶馬,沒有敢射的人皆被殺死,又射自己的一個閼氏,沒敢射的士兵又被殺死;在一次與父親的射獵中,冒頓射其父的寶馬,眾人跟射;冒頓又射其父,眾人跟射,其父墜馬身亡,冒頓從此弒父稱王,史稱冒頓單於。匈奴人極為殘忍,他們的騎兵神出鬼沒,攻掠漢族的城鎮,殺吏掠民,攻陷大月氏後,匈奴王割大月氏王的頭顱為飲器。匈奴之野蠻可見一斑!
漢朝的劉邦打不過匈奴也是正常的,當時的中原漢族地區綜合國力不是很高。據說漢高祖坐車出巡的時候,偌大個京城竟然找不到四匹相同顏色的馬!當時的其他政府官員出門也只能坐牛車。中原地區很少養馬,而且養出來的馬也基本上也無法當作戰馬。而這一時期的匈奴竟然做出了一件極為猖狂,無視禮教的事情。因為漢朝打不過匈奴就只好求和,以和親的方式來避免戰爭。劉邦死後,漢惠帝上台,由劉邦的妻子,著名的女強人呂雉,也就是呂後執政。呂後捨不得自己的長公主遠嫁匈奴,就找了其他的劉姓女子代替。但是呂後找的是個十三,十四歲的豆蔻少女,冒頓單於想長公主也就只有這么大,那呂後的年齡也就不會太大,也就是三十多歲的樣子。於是冒頓單於就給呂後寫了一封「情書」,要娶呂後為妻,入主中國。可當時的呂後已經有五十多歲了,這么大年齡的老太太接到了來自蠻族的一封「無情的情書」,真是尷尬至極,氣炸連肝肺,錯碎口中牙,她發誓要傾全國的兵力遠征匈奴,後來冷靜了下來發現自己不是匈奴的對手,就是只好作罷。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漢朝一直採取和親與積極防禦相結合的方式來處理對匈奴的關系,全國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佔主導地位,人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期間漢文帝沒有採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論家賈誼賈長沙遠征匈奴的計劃。雖然匈奴並未停止過對中原地區的侵擾,但至少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使秦漢以來的中原人民和政權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史稱「文景之治」。
在漢武帝劉徹時期,中國中原的漢族政權終於可以集結大軍遠征匈奴了。這位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在小的時候叫做劉彘(音,讀 治),因為自小聰慧過人,可以很透徹的理解詩書,深受漢景帝的喜愛,並改名為劉徹。很巧的是在同一時期的西方就是著名的古羅馬帝國的愷撒大帝,兩個人都在向被他們自己的民族稱為蠻族的控制地區進行遠征!漢武帝時期的遠征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公元前129年到119年,第二階段從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90年。兩場大戰的最高指揮者都是漢武帝本人。第一階段中漢朝的大將是以衛青,李廣,霍去病等人為主,幾員大將曾先後十次出擊匈奴,每次出擊斬首匈奴少則數千,多則數萬,其中衛青是戰功卓著的名將,而霍去病更是追擊匈奴至大興安嶺和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地區,還繳獲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而李廣終因制度,個人性格,運氣等原因沒有封候,在因向導找錯了路迷失方向未能及時會師而自殺。這十次遠征給匈奴相當大的打擊,使匈奴無力反擊,而且此時西域諸國(原有西域36國,後來成為西域50國)中原來被匈奴欺凌的國家,如丁零,烏孫,烏桓等國家也在漢朝著名的外交家,將軍張騫的聯合下向匈奴進攻,匈奴招架不住。後來,漢武帝曾經親率18萬騎兵遠征匈奴,旌旗蔽日,登單於台,並派使者通知匈奴單於讓他不必在漠北(今西伯利亞地區)受苦,能戰則戰,不能戰就來投降,匈奴王氣的只敢扣留漢使,不敢來戰。
漢朝時的中國軍力實在非常強大,那時侯西域諸國都紛紛向漢朝納貢,漢朝有一次竟只用了700多騎兵就滅了樓蘭國,足見漢兵之強大。到了漢武帝與匈奴戰爭的第二階段,受命的李廣利卻給漢朝丟足了面子,而且此時漢朝制度上的不足也暴露出來。李廣利率領六,七萬大軍遠征大宛,不僅第一次沒有攻下,而且當最終攻克時只剩下了一萬多漢兵,後來與匈奴交戰失利,最後投降了匈奴。而李陵(李廣的孫子)率領的5000步兵在被匈奴的80000騎兵包圍後,拚死沖殺,擊斃匈奴人過萬,最後只有400餘人突圍成功,李陵重傷被俘。漢武帝以為李陵叛國投降,就殺了李陵全家,並將敢於給李陵求情的中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施以腐刑,司馬遷不幸成了太監。李陵得到消息後悲憤欲絕,投降匈奴。總體來說,漢武帝這個偉大的中國皇帝會用才但不能盡其才,這要比他的曾孫漢宣帝差了一些—盡管漢宣帝的名氣在中國歷史上遠沒有漢武帝大。漢武帝對匈奴的遠征使中原的漢族人民遠離了游牧民族的騷擾,使當時中原漢族政權的中央所在地免除了威脅。同時展開的對匈奴的外交攻勢更令漢朝的勢力延伸到西域乃至中亞,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傳入中原,逐漸形成今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漢武帝的勝利使農耕文明代替了游牧文明在陝西,陝西,內蒙古一帶的地位,結果使本來處於森林帶向草原帶過度的這些地區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再加上其他的戰亂,破壞等原因形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
漢武帝對匈奴的遠征使匈奴共損失了21萬人,而漢朝自己也損失了將近14萬人的軍隊和11萬匹軍馬。匈奴衰弱後,西域諸國又擺脫匈奴的控制起來反抗。漢宣帝時期,漢朝的常惠,傅介子,趙充國等名將和外交家又成功聯合西域諸國對付匈奴並繼續對匈奴的戰爭,匈奴人進一步衰弱。不久,匈奴進入了「五單於並立」時期,匈奴內部陷入戰爭。南匈奴王呼韓邪(音ye,讀 爺)單於打不過北匈奴王郅至單於,不得不向漢稱臣,並向漢朝要求和親。漢元帝派遣甘延壽和陳湯遠征郅至單於,並將王嬙也就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於。從此漢朝與匈奴開始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漢朝也得以有機會把自己的勢力延伸想中亞。據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化學家費正清的著作,漢元帝時期,漢朝的軍隊一直打到了中亞的粟特國,那裡是羅馬帝國的前哨,漢朝在那裡打了個大勝仗,並俘虜了一批羅馬士兵,這也是我們所知道的為數不多的關於中國漢朝與羅馬帝國的接觸。漢朝與匈奴的和平一直維持到漢平帝時期,那時篡權的王莽開始了沒完沒了的對匈奴的戰爭,使漢朝的國力開始衰退。到了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時期,匈奴開始更加猖狂的騷擾東漢的邊境,但不久匈奴再次陷入分裂。漢元帝時代的呼韓邪單於的孫子,自立為單於,並取名也為呼韓邪單於投靠漢朝。當時,漢光武帝已經將漢朝重新振作,並且派兵保護呼韓邪單於。追擊南匈奴的北匈奴十分懼怕漢朝,乃至於北匈奴的追兵每次路過漢朝步卒的瞭望警戒崗亭的時候,連匈奴王都要親自下馬滿懷歉意地向漢朝士兵說自己是來追擊南匈奴的,不敢冒犯漢人,弄不好還得死纏著漢朝兵士合影留念,要個簽名什麼的... ...漢明帝,漢章帝時期繼續保持著對匈奴的攻勢,並在班氏家族(班彪;班固,班彪的兒子,著名文學家,《漢書》的作者;班超,著名外交家;班勇,將軍)的努力下,重新打通了通望西域的道路,並持續著對匈奴和西域諸國的壓力。當時班超還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漢朝時中國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甘英到達了今天的波斯灣,單受了安息(今天的伊朗)船長的騙,說風浪大出海必死無疑,甘英才停止,漢朝失去了唯一的一次與羅馬帝國進行正式國際間政治外交接觸的機會。對匈奴之戰中給匈奴打擊最沉重的一次發生在漢和帝時期,大將軍竇憲率領部分漢軍聯合西域的烏孫,南匈奴等出塞三千餘里,追滅北匈奴,登燕然山,刻壁題銘。從此,北匈奴再也不敢靠近漢朝的邊境,不得不向西遷移。而剩下的南匈奴建立的匈奴汗國則成了中國中原漢族政權的附屬國。東漢末年,曹操掌管中國北方地區時對匈奴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匈奴無法形成統一的力量,長期處於分裂的五個政權狀態,歷史證明這種方法是正確的。
到了中國的西晉時期,中國陷入了長達六十多年的「八王之亂」,中國的北方陷入連年的分裂和內戰中。漢族的一些地方政權的領袖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開始向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借兵。匈奴人和其他的少數民族得以進駐中原。中國又陷入了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音di,讀低),羌,五個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匈奴進入中原之前,鮮卑和氐就已經侵入了中原地區,但大規模的侵略是從匈奴開始的。起初是打著身為漢族劉氏家族親戚的劉淵建立了前趙,然後其他的諸如鮮卑等民族就紛紛建立起了前燕,後燕,後趙,北涼,西涼,南涼,前秦,西秦,後秦等等等等的國家。當然這些國家不全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也有漢族建立的。巧合的是,同一時期的西方羅馬帝國也陷入了分裂(東,西羅馬帝國)和來自被其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的入侵。這些在匈奴人驅趕之下不得不向西遷移的日耳曼民族也在原來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建立了眾多的國家。中國北方的這些分裂的小國最後被鮮卑人拓拔氏統一為北魏。後來經過北魏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改革,眾多的游牧民族逐漸被擁有更先進文化的中原漢族所同化,漸漸從中國的民族中消失了。其實,鮮卑人本身就和匈奴人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兩個民族很有可能是同一祖先。雖然鮮卑人屬於東胡,但他們長期受匈奴人的控制,有匈奴人的血統。再加上鮮卑人強大之後有五六十萬匈奴人突然宣稱自己是鮮卑人,所以鮮卑人也可以看作是匈奴人的延續。史學界認為,鮮卑人很有可能就是蒙古人的祖先,沒有進入中原一直留在今天蒙古東部和中國東北的鮮卑人後來變成了蒙古人。而史學界又有匈奴人就是蒙古人祖先的看法,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將鮮卑和匈奴看成是相當相近的民族。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發現,匈奴,鮮卑,契丹,突厥,蒙古民族的語言都屬於阿爾泰語系。他們很有可能是同一祖先或者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匈奴人的一部分後來轉化為了高車族,高車族後來又轉化為了突厥人(今天的土耳其人),也有人認為突厥人是匈奴人通過鮮卑人轉化而成的。這些突厥人—匈奴人的後裔在中國隋唐時期強大起來並像他們的祖先一樣縱馬騷擾進攻中原漢族政權。但他們還是被隋文帝打敗並妥協,並且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與唐朝結下「白馬之盟」。後來突厥人又分裂成為東突厥和西突厥,並被中國中原強盛的唐朝遠征驅趕向中亞。歸附唐朝的突厥部落稱唐朝皇帝為「天可汗」,後來也逐漸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消失。進入中亞的突厥人的一支,塞爾柱突厥建立了突厥帝國和花剌子模帝國等眾多國家,佔領了西亞,中亞,北非和歐洲的很大部分地區。歐洲人因此掀起了著名的多達11次的「十字軍東征」,打著收復被伊斯蘭教徒佔領的聖城耶路撒冷的名義進行野蠻的掠奪。匈奴人的另一個後裔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統一下形成了蒙古帝國,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都給突厥人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蒙古帝國時期,蒙古西征大軍一直打到了今天的歐洲奧地利多瑙河,德國,義大利威尼斯,巴勒斯坦(接近埃及)一線,把當時中國的版圖擴展到今天的歐洲和西南亞,輝煌的蒙古騎兵和攻城輜重兵在萊格尼察戰役中一舉擊敗波蘭,德意志,條頓騎士團,法國聖殿騎士團的歐洲聯軍,然後毀滅匈牙利進入奧地利。在歷史上重復了他們的祖先匈奴人對歐洲的遠征(關於這一內容我有專門介紹)。中原的蒙古人建立了中國元朝,雖然元朝是個極其短名的王朝,但我們從明朝明英宗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被元朝的殘余勢力的兩萬騎兵殲滅中依然能看到這些匈奴人後裔在軍事藝術上的成就!蒙古帝國沒落之後,突厥人重新強大,攻入歐洲,建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在著名的蘇穆拉德二世的領導下利用大炮在1453年攻下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毀滅了最後的羅馬帝國。在公元4-5世紀期間,被西方稱為「白匈奴」的厭噠人(匈奴人和月氏人的混血民族)打敗了中亞的貴霜帝國,進入今天的印度北部,將印度的笈多王朝驅敢到印度南方,匈奴人的後裔稱雄南亞。後來,匈奴人的後裔突厥,蒙古都曾入侵並統治印度。可以說,匈奴人的戰馬已經踏遍了差不多整個亞洲!

Ⅹ 古羅馬東征的第一軍團到底在中國有沒有後裔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科學家們認為,中國甘肅省境內驪靬村居民很可能是「古羅馬失落軍團」的後裔。科學家將對他們進行進一步DNA檢測。

科學家已採集了93名村民的血樣,並試圖解釋該村居民為什麼具有西方人的面部特徵:綠色眼睛、大鼻子和淺色的頭發。當地村民宋國榮(音)表示:「我完全相信我們是羅馬人的後裔。這里的居民都有不同尋常的特徵,此外歷史記錄證明這里很久以前就已經住人了。



這一事件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目前,該村莊已建起了羅馬式的石柱,村民盼望以此促進這一貧困地區的旅遊業。

該村莊與古羅馬軍的聯系是上世紀50年代牛津大學霍梅爾-達布斯教授首先提出的。他認為,該村莊是由古羅馬士兵建立起來的,這些士兵於公元前36年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中被俘。而且,這些古羅馬士兵本應屬於古羅馬名將克拉蘇率領的一支失蹤的古羅馬部隊。

公元前53年,克拉蘇被目前位於伊朗境內的帕提亞人擊敗,自己也被斬首,從此古羅馬帝國停止東進。據記載,當時有145名羅馬士兵被俘虜並滯留在亞洲。梅爾-達布斯教授認為,這些士兵後來可能成為雇傭兵參加與漢朝的戰爭,並在17年後被俘虜。

此外,中國古代文獻也有記載,稱這些士兵採用一種「魚鱗陣」,專家認為這就是古羅馬軍隊常用的方形陣列。這種陣型使用大盾牌防護士兵的兩側和上方。

閱讀全文

與十字軍東征後裔在中國哪個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現在發快遞到美國要多久 瀏覽:686
義大利的國旗跟什麼相似 瀏覽:233
匡威與義大利utt哪個好 瀏覽:800
中國心冠疫苗什麼時候可以上市 瀏覽:36
伊朗有多少新型冠狀病人 瀏覽:583
伊朗美軍基地有多少 瀏覽:97
伊朗和伊拉克哪個實力 瀏覽:911
美國拒絕伊朗總部說明什麼 瀏覽:210
義大利簽證有什麼用 瀏覽:508
伊朗國內油價多少 瀏覽:650
伊朗疫情怎麼穩定 瀏覽:45
加拿大人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334
越南當地人買什麼禮物 瀏覽:543
印尼虎一直張著嘴怎麼辦 瀏覽:989
在韓國如何申請去越南簽證 瀏覽:316
印度護照怎麼鑒定 瀏覽:573
中國哪個廟和尚最多 瀏覽:538
艾米來自英國怎麼說用英語 瀏覽:505
印度農村耕地怎麼分配 瀏覽:521
印尼黑酸枝傢具老料是什麼意思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