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略析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論證藝術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駁證。對方之所以說「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其根據,就是開頭段的三個事實。
這三個事實是存在的,魯迅是承認的——「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既然是事實,就是不可能駁倒的。
所以,魯迅先是做了一個讓步,認可對方擺出的事實,並指出,根據對方擺出的三個事實依據,只能夠得出三個結論:
一,只能證明中國人信過「地」,信過「物」,信過「國聯」,壓根兒沒有信過自己,從來沒有「自信力」,談何「失去」?說「失去」根本就是荒謬的。
二,中國人失去的是「他信力」。
三,中國人發展的是「自欺力」。
由此可證,對方依據那三個事實就得出「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的論調是錯誤的,荒謬的,其論據論證不了其觀點,即其「論證」出了問題。
——關於《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論證藝術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收入1937年7月出版的《且介亭雜文》集中。 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有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這篇文章,就是反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自信心來寫的。
【寫作特色】:魯迅雜文的一大特色是小中見大,「格局雖小」,內里卻「有著時代的眉目」。這是由他的革命的創作思想所決定的。
【寫作手法】:《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語言犀利是和作者出色地運用仿擬修辭手法是分不開的。魯迅筆下的仿擬,決不是簡單、機械的模仿,而是仿照現成的詞語格式變動字眼、寓以新意的一種創新用法。
【論證藝術】:都說魯迅的雜文是投槍,匕首,向反動派與黑暗勢力發動的藝術進攻。這在魯迅先生的這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整篇文章冷峻中帶有幽默,詼諧中帶有嚴肅。論點,論述,論據,論證鏗鏘有力,一針見血!犀利如刀又熱情似火,是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卻又和諧地統一在一篇優秀雜文里,這也說明不同的思想感情的確也要求迥然相異的語言外衣才能出色地表現出來;二者不僅不相左,而且相互映襯,相輔相成,顯示出魯迅雜文語言藝術的色調豐富、絢麗多彩。
綜觀全文,文章以現實為緯,以歷史為經組織材料,開頭始於現實,然後引申到歷史,再由歷史回到現實,結尾則既是對歷史的總結,又是對現實的概括。文章先破後立,破得有力,立得牢固,駁論與立論相結合,互相映襯。駁論以事實為依據,內含邏輯推理,極其雄辯;立論則直抒胸臆,充滿激情;排比句式的運用,更使文章增添了氣勢;議論與抒情水乳交融,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㈡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哪本書
《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且介亭雜文》,作者是魯迅。
這一篇中「自信力」本是《大公報》社評使用的一個字眼,魯迅抓住不放,就著這個字眼起伏翻騰,在「信」的對象、類屬、影響上大做文章,起而剖析出反動政府本沒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
繼而聯系新近求神拜佛鬧劇進一步挖掘出現在正發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語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於運用「仿擬」修辭格翻造出一字之差的三個詞語,層層深入剝筍,步步強化邏輯力量,而且睿智閃爍,機趣橫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諷刺鋒芒。
作品介紹: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魯迅先生在民國時期所著的一篇駁論文,最早於1934年刊發,後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這篇駁論文作於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反駁了當時社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以及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論,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鬥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㈢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思維導圖
如下圖:
創作背景: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陷,但中國國民黨的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等,卻在北京等地多次舉行「法會」,祈禱「解救國難」。1934年4月,國民黨的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等,又發起請第九世班禪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時輪金剛法會」,「求佛菩薩來保佑」。
還說什麼「今則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也發表了《孔子誕辰紀念》的社評,散布「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凌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的一時甚囂塵上。當時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發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
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肺病已相當嚴重。
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後收入《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第6卷),屬魯迅後期雜文。
㈣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選自哪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魯迅先生在民國時期所著的一篇駁論文,最早於1934年刊發,後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㈤ 中國失掉自信力了嗎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 「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 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析】 文章的題目是一個詰問句,是詰問對方,也是以自答的方式回答論敵。從全文看,魯迅的答復是明顯的,即中國人並沒有失掉自信力。魯迅為什麼在此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從這文章發表於1934年10月20日看,顯然是反駁當時《大公報》上所散布的這種悲觀論調。1934年8月27日 《大公報》的社評《孔子誕辰紀念》中寫道:「民族之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又盪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在30日的社評《如何挽救華北》中,雖然肯定了東北義勇軍前仆後繼的強盛鬥志,但同時又同意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負責人黃郛的謬說:「今日華北之最大危機,系在心理方面。一般人在心理上先將華北放棄,認為已無可救葯。」魯迅完全不同意上述看法,他敏銳地抓住了中國人並沒有失掉自信力這個問題,展開深入的議論。
究竟中國人有沒有失掉自信力,魯迅首先採取了退一步的說法,他承認,在當時的中國人中確有那麼一些人失掉了自信,而且有事實為依據:「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 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 『地大物博』,是事實; 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其實這些人的自信早已失掉,信「地」、信「物」、信「國聯」都是 「他信力」。待悟國聯的不可靠,便把「他信力」也失掉了。魯迅認為,如果這些人在鐵的事實面前失掉了「他信力」何嘗不是好事,他們就會「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不幸的是這些人又走到求神拜佛上去,「可就玄虛之至了」。他們在發展著「自欺力」,陶醉在自己構築的幻象之中。不過這些人是中國人中的少數,他們並不能代表全體中國人。魯迅明確地指出,在中國人中,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是有相當多的人從沒有失掉自信力。以古代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些人才是真正中國人的代表,「是中國的脊樑」。再從現代看,「這一類的人們……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由於當時的文網,魯迅不便明言,但讀者完全可以意會到,魯迅所指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和義勇軍。《大公報》上的輿論將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人,說成是全體中國人民失掉自信力就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 他們將斷定某一部分具有某些性質的單稱肯定判斷篡改成斷定一類事物都具有某性質的全稱肯定判斷了。至此,本文似乎終篇了,但魯迅意猶未盡,他在最後一小段中以 「搽在表面」 的 「脂粉」 比喻國民黨反動派和御用文人種種騙人伎倆,以「筋骨和脊樑」比喻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說明必須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地底下」的中國人民身上去認識中國人的力量和本質,文章的立意得到了升華,閃鑠著馬克思主義觀察問題的光輝。
㈥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從哪摘入
「從哪摘入」啥意思?《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選自《且介亭文集》。一二段文字摘自《太白》中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
㈦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文章主旨和魯迅的簡介....急
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文章主旨
反駁了當時社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以及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論,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鬥志。
二、魯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創作背景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陷,但中國國民黨的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等,卻在北京等地多次舉行「法會」,祈禱「解救國難」。
1934年4月,國民黨的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等,又發起請第九世班禪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時輪金剛法會」,「求佛菩薩來保佑」。
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也發表了《孔子誕辰紀念》的社評,散布「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凌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的一時甚囂塵上。當時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發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
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肺病已相當嚴重。
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後收入《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第6卷),屬魯迅後期雜文。
㈧ 《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魯迅全文是什麼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新東西,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鑒賞: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魯迅先生在民國時期所著的一篇駁論文,最早於1934年刊發,後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語言犀利是和作者出色地運用仿擬修辭手法是分不開的。魯迅筆下的仿擬,決不是簡單、機械的模仿,而是仿照現成的詞語格式變動字眼、寓以新意的一種創新用法。
這種仿擬修辭手法往往都書有一定的針對性,或順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藉助變動的字眼表明自己的獨特見解,尤其是在駁論文章里往往能產生一種辛辣的幽默感和諷刺意味。因而仿擬修辭格為魯迅雜文廣泛使用,如《拿來主義》中仿擬出「送去主義」便是。
這一篇中「自信力」本是《大公報》社評使用的一個字眼,魯迅抓住不放,就著這個字眼起伏翻騰,在「信」的對象、類屬、影響上大做文章。
起而剖析出反動政府本沒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繼而聯系新近求神拜佛鬧劇進一步挖掘出現正發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語奇崛,使人耳目一新。
由於運用「仿擬」修辭格翻造出一字之差的三個詞語,層層深入剝筍,步步強化邏輯力量,而且睿智閃爍,機趣橫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諷刺鋒芒。
㈨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心思想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心思想是反駁當時社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以及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論,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鬥志。
魯迅先生在贊美革命者具有堅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的同時,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敵人「摧殘」、「抹殺」革命者的罪行。最後魯迅先生鄭重宣告: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直斥「有人」的無恥讕言。觀點十分鮮明,感情十分強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創作背景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凌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的一時甚囂塵上。當時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發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
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肺病已相當嚴重。
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後收入《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第6卷),屬魯迅後期雜文。
㈩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魯迅原文
原文如下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 「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 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