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狀元
共有649個,隋朝7位,唐朝144,五代十國25,宋朝120,遼朝56,西夏1個,金朝39個。元朝36,明朝90個,清朝114個,大西國2個,太平天國15個。
一、隋朝狀元名單
張損之、孫伏伽、侯君、素楊纂、房玄齡、溫彥博、黃鳳麟。
二、唐朝狀元名單
(1)中國歷史科舉制一共有多少位狀元擴展閱讀:
歷史上著名狀元簡介:
1、鄭顥
鄭顥(817~860年),字奉正,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縣)人。唐朝大臣,唐憲宗朝宰相鄭絪之孫。
出身滎陽鄭氏,幼而爽悟,博聞強識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考中狀元 ,累遷右拾遺。唐宣宗即位,迎娶萬壽公主,拜駙馬都尉, 授銀青光祿大夫,充任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秘書監。大中十三年,拜兵部侍郎,出任河南尹。
咸通元年(860年),去世,時年四十四,追贈太師。
2、趙楷
趙楷(1101年-1130年),宋徽宗第三子,封鄆王,母懿肅貴妃王氏。跟他的父親宋徽宗一樣是個琴棋書畫皆有所成的人,自小聰明伶俐,深得徽宗寵愛。
生平主要成就:進士第一名,善畫花鳥。
3、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
4、傅善祥
傅善祥(1833年—1856年?),南京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狀元。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聰慧過人,喜讀經史。
1853年(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開創科舉女科才,傅善祥報名參加女科考試後,高中鼎甲第一名。
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之後,傅善祥下落不明,一說傅善祥在亂軍被殺被拋屍大江,東流而去。
5、張謇
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今海門市常樂鎮)。
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
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國近代著名狀元實業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張謇命名的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科考母船「張謇」號開工建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狀元
『貳』 中國古代一共有多少位狀元
從隋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到清光緒帝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1300年間共經歷了8個朝代開科725科,產生了736位進士科狀元。這8個朝代中唐代狀元最多,為270位,按所取人數的多少排序,分列第二、三、四位的是兩宋時期118位、清代112位和明代是88位。
據史籍記載,有唐一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周沿用唐制,計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計32人;明朝有狀元89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制度,共產生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至清末,共有狀元503人。
另外,遼金時期以榜首進士為狀元,計有33人。張獻忠的大順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這樣合計算來,我國歷史上的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共有551人。
一共是1896位!
『叄』 中國科舉考試出現過多少個狀元他們的姓名
我國封建社會科舉考試制度自隋朝大業二年(606年)創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結束,歷時一千三百多年。這期間共產生狀元504人,其中唐代139人,五代十國時期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朝90人,清朝114人。
(共1頁)
文章關鍵詞:
中國
科舉考試制度
狀元
人才選拔制度
文章快照:
1人,宋代118)k,元代32人,明朝90人,清朝114人。另外,遼、金二代也以名列榜首的進士為狀元,遼有18人,金有l5人。張獻忠的大順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有狀元l4人。如果將這些狀元同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狀元算在一起,則中國歷代狀元共有552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劉春霖。狀元中,在政治上影響最大的是宋朝的文天祥和清朝的翁同和。文天祥2l歲考中狀元,後官至丞相。文天祥在宋被元滅之後,繼續組織武裝抵抗。後被元俘虜,在獄中仍堅貞不屈,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一直為人們所敬仰。翁同和被人們稱為「變法狀元」。對於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他都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投降,《馬關條約》簽定後,他當面斥責李鴻章是「中國頭號賣國賊」。考中狀元是很不容易的。每年應試的考生有幾十萬,如宋朝每年約有40萬考生應試,40萬人中出一個狀元,這個狀元可謂難得。狀元中,還有「連中三元」,是指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第一名。據統計,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中,只出了l7名「連中三元」的狀元。考中狀元所得封的官位並不高,一般只封一個六品或七品的官位,即使被皇帝看中,選為駙馬都尉,也不過是個三品官。遲之刑之起源。」所以說,截肢、剜心等凌遲刑,早在商代就有了。到了秦代,刑罰分為生命刑、身體刑、勞役刑、流放刑和恥辱刑等幾大類。在生命刑中有「具五刑」這個刑名。所謂「具五刑」,就是對同一個犯人同時處以五種刑罰——先黥面,後割鼻,再斬左右腳,再用笞杖打死,最後砍掉頭顱,並把屍體剁成肉醬示眾。秦代的這種刑罰實際上還是凌遲之刑。西漢初年,蕭何根據秦律制定了《九章律》,該律新定的罪名、刑名,基本上還是沿襲秦律。譬如.在肉刑中仍然保留墨、劓、剩、笞、宮等刑罰,施行起來也是很殘酷的。漢高祖死後,呂後為了發泄對戚姬倍受劉邦寵愛的妒恨,尤其是為了防止戚姬的兒子趙王如意繼承帝位,於是就對戚姬下了毒手,「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烽耳,飲暗葯,使居廁中,命日『人彘』。」呂後這么做,殘忍當然忍,但是這些刑罰在當時的律令中還是能5I曰I夠找到相應的條款的,不能說「不是堂堂正正的律法,算不得數。」況且,當時的呂後已是事實上的女皇帝,「朕即法律」,所作所為都能代表國家,處死戚夫人自然便具合法的外衣,所以我們不能以「土政策」去評判它。再說五馬分屍,這在刑罰上叫車裂。車裂之刑早在商代就有了。商代甲骨文中有個「乇」字,據於省吾考釋,認為這個字就是「砥」字,與「磔」字相同,而「磔」,就是對罪犯裂其肢體而殺之。到了秦代,秦律的死刑中還有車裂之刑,就是把受刑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馬車上,然後驅動馬匹向五個不同方向拉動,受刑人就被撕裂而死。秦代偉大的改革家商鞅就是被秦惠王車裂而亡的。因此,車裂在當時也是堂堂正正的國家刑罰,也算不上是什麼「土政策」。
『肆』 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多少位狀元
從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孫伏伽成為唐代第一科狀元開始,到清末1904年最後一次殿試劉春霖成為末代狀元為止,根據現存資料統計,一共出現過591名狀元。
除了少數青史留名的人物之外,絕大多數狀元都寂寂無名。事實上,一個人是否有作為,與他的考試名次毫不相關。
『伍』 中國古代科舉考出多少狀元
504人
唐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
『陸』 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多少位狀元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狀元劉春霖,1300年來共計狀元504人(若包括遼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國(張獻忠)1人、太平天國14人,共計552人)。中國現存最早的狀元卷真跡《明朝趙秉忠殿試狀元卷》。已知較早的狀元答題為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壬申科狀元賈棱的詩賦,該科試題為一賦(《明水賦——以「玄化無宰,至精感通」為韻》)一詩(《御溝新柳詩》),賈棱的詩、賦各見《全唐詩》和《全唐文》。
『柒』 我國古代有多少狀元 我國封建時期實行科舉制度後共產生多少個狀元
歷代應有多少狀元?
也許有人要說:考過多少次就有多少狀元.雖然大體上是可以這樣說的,但具體考察起來,其實不那麼簡單.比如說唐代,有考了不算數的,也有考是考了,也算數,但是沒有產生狀元的;元代一榜出兩個狀元;金代則一榜時而一個狀元,時而兩個狀元,時而三個狀元.所以,我們得分朝代進行具體分析統計.
隋代,雖然首創科舉 取士之法,也開有進士科,但每次取人極少,在筆者所能見到的史籍之中,尚未見有排名次的記載,故不計.
唐代,據《文獻通考��選舉考》及《登科記考》等書記載,共舉行科舉考試265次,其中,有一次因考題泄密而作廢,剩下的264次是否每次產生了狀元呢?
為了談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哪些人能算狀元.筆者以為,狀元應是:由朝廷任命的知貢舉主持,用同一套試題,在同一個地點開考,然後又經統一閱卷、排名,並經最高當局認可的進士第一名.
依這個標准,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乙丑科、昭宗乾寧二年(895年)乙卯科進士考試,都經過兩次排名,第一次排名均被最高當局否定,其「狀元」在重新排名時被刷掉(均見《登科記考》該年),自然都不能再稱狀元.還有12次進士考試是沒有產生狀元的.
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丁酉科,因安史之亂,交通阻隔,分4處開考,各派知貢舉,各自出題,考後亦未統一排名(見《登科記考》該年).雖然4處都有個第一名,但我們既不能說這4個第一都是狀元,也沒有理由說其中哪一個是狀元,所以這科沒有產生狀元.
代宗朝,自永泰元年(765年)至大歷十年(775年)處於安史之亂後的殘局中,時艱歲歉,進士科及其它科目的考試都未能統一舉行,也未能統一排名,而是分上都(即長安)、東都(即洛陽)兩處開考,且各派知貢舉,各自出題,各自排名、放榜.每年兩處各有個第一名(均見《登科記考》該年及《唐摭言》卷上).同樣,我們既不能說這11科每科有兩個狀元,也沒有根據說其中哪邊的第一名算狀元.因此,這11科也沒有產生狀元.在這個問題上,連《文獻通考》和《記考》都是界限不清的,致使現在不少人沿誤.除掉這12次,唐代共產生狀元252名.
五代:中原5朝,據《文獻通考��選舉考》 和《記考》,共開進士科47次,產生狀元47名;據《十國春秋》、 《馬氏南唐書》、 《陸氏南唐書》、《江南余載》等,南唐開進士科19次,產生狀元19名;又據《十國春秋》等,筆者推估吳、前蜀、後蜀、南漢4國共產生狀元55名;也就是說此期共產生狀元121名.
宋代,據《文獻通考��選舉考》、《宋史》、《續資治通鑒》及《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共開進士科116次,加試兩次,產生狀元118名.
遼代,據《遼史》、《遼史紀事本末》及《續資治通鑒》等,共開進士科57次,產生狀元57人.
西夏,據《西夏史稿》等,亦有進士舉,次數未見記載,也無法推測,目前僅知其中1位狀元姓名.
金代,據 《金史》、《金史紀事本末》、《中州集》、《歸潛志》等,我們發現,其貢舉情形較為特別,同是進士舉,有時分辭賦、經義兩科,各自產生狀元;有時又分辭賦、經義、策論3科,也是各自產生狀元;後期仍分3科,但又明確規定,經義第一視同辭賦第二;鑒於向來沒有完整的記載,亦無人作系統研究,筆者曾撰有《金代貢舉考略》一文,考證出本朝共開進士舉43次,產生狀元74 名(其中辭賦狀元43名、經義狀元13名、策論狀元18名).
此期還有個國中之國-偽齊,據《大金國志校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它也開科舉,產生了兩名狀元.
元代,據《元史》、《續通鑒》等,其科舉考試時開試停,共考過16次,每次都分「南北榜」,各有1名狀元,狀元總數是32人.
明代,據《明史》及《明史紀事本末》、《明清進士提名碑錄索引》等,基本上是3年考1回,但有一年卻考了兩回,稱「春夏榜」,共考89回,產生狀元89人.
又據《寄園寄所寄》、《平寇志》、《蜀碧》、《明末農民戰爭史》等,明末張獻忠在四川所建立的「大西」政權,開過6次科舉,有兩次以大屠殺告終,只有4次是成功的,產生狀元4名.
清代,《清史稿》、《清史列傳》、《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等有載,共開進士舉112次,其中有兩次象元代那樣分「滿榜」和「漢榜」,各榜都有狀元,因此狀元總數為114人.
又據《江南春夢庵筆記》、《遁鼻隨聞錄》、《賊情匯纂》、《金陵癸甲紀事略》等,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明目繁多,有男科、女科;天試、東試、北試、翼試等,共考過21次,有一次分男、女科,產生狀元22名.
綜上所述,我國歷史上共約產生過狀元886名.
『捌』 中國歷代出多少個狀元
中國有504位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廢除,歷經近1300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卧薪嘗膽、懸梁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但古時的狀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試第一名。唐鄭谷及第後,作《宿平康里》詩「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但是鄭谷當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時南漢《十國春秋》雲「劉龑(yǎn)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故羅履先《南漢宮詞》曰:「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其中鄉試里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第四次北京的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里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里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玖』 古代一共出了多少狀元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51個狀元,因為科舉3年才1次還是在國家穩定統一時候才有。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
『拾』 中國古代出了多少名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