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稻之鄉在哪
黑龍江省·阿城市阿什河鄉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23公里處的阿什河畔,東部山區峰巒起伏,西部平原坦盪如砥。(大米之鄉)
② 水稻原產於哪裡
甚至2萬年前,嶺南珠江流域的O2a南濮族/壯傣族/高棉族/爪哇族,就已經發明了旱稻,游耕、刀耕火種。產量不高,種一山坡、收一籮筐。
但是憑借農業優勢,O2a血統的南濮族,依然掌控了整個南海范圍,也就是中南半島/東南亞/南洋群島,甚至向西遷徙到印度羯陵伽,形成O2a萌噠族,長相偏東亞化。
O2a作為上一任南海龍王敖欽,說南亞語、高棉語、萌噠語。
不過到了1萬年前,後起之秀O1a發明水稻,灌溉、定居。水稻含量碾壓旱稻:種一籮筐,收一山坡。O1a百越族/高山族/馬來族,覆蓋O2a南濮族,成為新任的南海龍王敖欽,說南島語,南島語甚至擴散到馬達加斯加/狐猴島。
綜上所述,水稻應該是1萬年前,起源於嶺南珠江流域,也就是廣西廣東,然後擴散到湖廣。O1a百越族,遷徙到長江三角洲,締造河姆渡、良渚水稻文明,由於沃土廣闊,表現非常突出。
水稻原產於中國和印度;中國是水稻原產地之一,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
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稻穀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和稻稈可以作為牲畜飼料。
中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水稻屬於直接經濟作物,大米飯是中國東北居民與南方居民的主食。
中國科學家群體對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見的貢獻:袁隆平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朱英國院士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農民胡代書發明越年再生稻等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亞洲稻和非洲稻兩種。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學家認為起源於非洲西部的奈及利亞,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亞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長期以來學術界大多認為印度是亞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發現過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遺存,20世紀70年代又發現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遺址。而我國河姆渡遺址和另一處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人工稻穀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縣彭頭山發現了更早的碳化稻殼遺跡,距今年代為九千年至八千年。後來,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距今約一萬年的湖南道縣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學者認為,我國是水稻的發源地。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中國和印度都應是亞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皇漢中原論:水稻起源於中原,然後向四周擴散,向南擴散的很難很難吃,向東北擴散就是好好吃的東北大米,喲OK!
科學家們發出中國稻作起源的學術建議書,一致認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於一萬年前,以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為中心區域的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應為教科書、 歷史 論著、對內宣傳、對外交流等所共同認知和採用。
來自中國水稻 科技 界、農業文化界、農業考古界、農業 歷史 界,以及從事水稻相關研究的科學家們,相聚江西省萬年縣,通過展示中國稻作起源地考古成果,梳理水稻在中國的馴化與發展脈絡,交流中國稻作起源研究最新進展,集中研討了中國稻作起源。
據了解,近百年來,從丁穎開始,一代又一代中國水稻研究人員,致力於論證中國的栽培水稻起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等考古發現了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遺存。這有力印證了丁穎的「水稻起源於中國」的學說。
在由中國科協主辦的本屆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等近百位專家學者認為,人工馴化野生稻,培育栽培水稻,是原始農業的一個重要發端。以此,圍繞水稻生產、食用及儲藏加工等,逐步演化形成稻作文化,進而催生了特有的文明 社會 萌芽。以稻作為標志性特徵的長江中下游遠古農耕文明,傳播到了亞洲廣大地區,成為人類 社會 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與此同時,稻作文化與黃河流域的粟黍文化共同孕育形成了中華文明。
③ 被稱為「稻米之鄉」在哪
如果「稻米之鄉」是指稻米的故鄉,那就應該是浙江餘姚了。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稻米就出土在餘姚河姆渡遺址,至今已有7000年了。
④ 中國有那九個水稻之鄉
水稻在我國的分布很廣,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長江流域和華南各省,華南各省水稻的主要產區以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閩江和九龍江下游,廣西的西江兩岸,台灣西部平原最為集中。河南的沙、汝、穎、洪四河沿岸窪地,山東濟寧、荷澤地區的濱湖窪地和臨沂地區,山西的太原、榆次河谷盆地,蘇皖淮北地區等地。林省的東部山間盆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半山區谷地平原。寧夏銀川平原,甘肅河西走廊張掖一帶,新疆的烏魯木齊-瑪納斯、阿克蘇、喀什、庫車、莎車等綠洲灌區。
⑤ 寧波被稱為水稻之鄉的原因
因為寧波是江南水鄉,非常適合種植水稻。
寧波是江南水鄉,獨具優勢的地理條件和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大米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寧波人文積淀豐厚,歷史文化悠久,屬於典型的江南水鄉兼海港城市。
⑥ 水稻的主要產地是
一、水稻的主要產地是:
1、中國南方、中國台灣;
2、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
3、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水稻。
二、水稻在我國的主要產地:
1、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我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2、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
3、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4、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5、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6、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⑦ 我國的三大水稻產區是
1、東北地區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
2、華北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兩岸及低窪地區;
3、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綠洲地區。
我國水稻集中產區主要在北方,即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這里主要屬於單季粳稻分散區。我國北方水稻分散產區的播種面積佔全國面積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生長環境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
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授粉受嚴重影響。
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
⑧ 中國水稻之鄉是那九個
你好!東北有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華北有河北,山東,河南。西北有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
⑨ 大豆的故鄉在哪,水稻的故鄉在哪
大豆的故鄉在河套平原,水稻的故鄉在江南
⑩ 中國有哪些水稻種植地區
中國水稻種植區域分為6個稻作。
(1)華南雙季稻稻作區。以雙季稻三熟制為主,部分地方為一季稻與兩季旱作或一季旱作復種。還有水稻與旱作年間輪種的水旱輪作。 栽培上要求熟制、育秧、品種、生育期都以能避開春、秋寒與台風、暴雨為原則來調整和布局,做到趨利避害;栽培管理技術向噸糧田技術開發、雜交稻高產規范化栽培方向發展,近年來重點推行旱育稀植、拋秧、免耕拋秧等技術。
(2)華中雙單季稻稻作區。長江以南多為雙季稻三熟制或單季稻兩熟制;長江以北為單季稻兩熟制或兩年五熟制。四川盆地和陝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種一季稻。 栽培特點:針對三熟制季節緊和自然災害多的特點,採取一系列緩和季節矛盾及防避自然災害的技術措施,包括合理搭配品種,適期播種,培育壯秧,配合施用氮磷鉀肥、施用穗粒肥、施用微肥,水層、濕潤與擱田(烤田、曬田)相結合等。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由模式栽培發展到噸糧田建設。近年來示推廣輕簡栽培技術如旱育秧、直播、拋秧、少免耕等。
(3)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以單季稻兩熟制為主。水熱條件好的地區有雙季稻種 植,或雜交中稻後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炕田一年只種一季中稻。 栽培上須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布局品種類型。近年來推行的雜交稻良種、保溫育秧、規范栽插、配方施肥、綜防病蟲及旱育秧、拋秧技術表現有突出優點,推廣面積逐年擴大。 本區冬水田面積大,半旱式栽培對改變冷浸田水稻遲發或僵苗不發有明顯效果。
(4)華北單季稻稻作區。華北北部平原種植制度為一年一季稻,或一年一季稻兩熟,或兩年三熟(其中稻一熟或兩熟)搭配種植;黃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熟。 栽培上針對水資源缺乏、生育後期易受低溫危害的特點,採用水稻旱種、旱育秧及其他節水技術,同時充分利用夏季光溫條件,加強管理,防避冷害。
(5)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一年一季稻。部分地區推行水稻與旱作物或綠肥隔年輪作。 栽培上從防禦低溫冷害出發,選用耐寒早熟品種,採用保溫育秧,提早播栽期,推行旱育稀植栽培和大棚盤育苗機械插秧,有條件的地方用機械收獲。直播栽培還有一定面積,形成以育苗插秧為主、移栽與直播並存的兩大栽培體系。
(6)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輪作。南疆水肥和勞畜力條件好的地方的麥稻一年兩熟。 栽培特點:一是以水定稻,節約用水;二是移栽與直播並存,直播方式多種多樣;三是水稻種植以主莖成穗為主,密度高;四是種稻與治理鹽鹼地結合,以稻治澇,以稻治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