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現代科學家及成就
中國現代科學家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
學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學習研究期間,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與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被任命為委員。1956年,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有《工程式控制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2. 我國現代科學家的成就有哪些
1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 王應睞(生物化學家,1965年組織我國科學家首次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結晶牛胰島素,這是第一個在實驗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質, 實現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的壯舉。)
3李振聲(遺傳學家,中國小麥之父,擁有「小偃」系列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受到15個國家100多位中外專家的充分肯定,擴大了我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也為植物細胞和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被授予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3. 全球頂級科學家名單出爐:美國2650人,中國多少人呢
自古以來,人類對未知世界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偉大的科學便誕生在世界上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都成為了能完成的事情,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實力,而科學人才的數量也間接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發展趨勢。
中國
那麼中國的數量究竟是多少呢?根據這次被引文獻來看,中國內地的頂級科學家有770個,排名世界第二,而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的數目並未算進去。中國的頂級科學家主要出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也提供了不少頂級人才。
之所以中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人口基數大,二是國內的努力和海外同胞的幫助,才讓我們不斷地提升科學技術水平,而現如今我國最驕傲的技術是航天與導彈以及量子通訊技術。
4. 中國有哪些科學家和他的成就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袁隆平,水稻之父。
這兩個我個人認為是對中國對世界影響力比較大的中國科學家。
5. 21世紀我國在科學方面的科技成就
21世紀我國在科學方面的科技成就眾多,此處僅例舉幾項。
1、載人航天
9月22日18時許,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受控離軌。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全部完成,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載人航天相繼取得了神舟十號應用性首飛、長征七號首飛、天宮二號穩定運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中期駐留、神州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天舟一號推進劑順利補加等一系列成就。一次次「中國高度」的刷新,彰顯著國家工程的神聖和榮光。
2、蛟龍號探海
蛟龍號作為我國正在應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下潛深度是國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徵,在世界科考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中,只有蛟龍號能達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3、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能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將推動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4、超級計算機
每秒9.3億億次!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點運算速度。2017年6月,在德國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神威·太湖之光」憑借這一「超級速度」第三次出現在榜單榜首位置,實現三連冠。
去年11月,基於「神威·太湖之光」,我國科研團隊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應用項目獲得了2016年超級計算機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成為我國高性能計算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5、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近年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量子通信團隊在該領域相繼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桿,實現了從「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6. 中國現代科學家有哪些成就
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婦產科專家。
2、張鈺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學家。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學家。
4、丁穎(1888——1964),著名農業科學家、水稻專家。
5、熊慶來(1893——1969),雲南彌勒人。他定義的無窮極被國際數學界稱為「熊氏無窮極」(也稱熊氏定理)。
6、湯飛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離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稱為「湯氏病毒」。
7、張孝騫(1897——1987),湖南長沙人。
8、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梁啟超長子。他所撰寫的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獲「全美最優秀出版物」稱號。
9、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
10、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11、竺可楨(1890——1974年),我國代氣象事業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12、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於金壇金城鎮,是世界著名數學家,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13、鄧稼先
14、錢偉長,1913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
15、錢三強,191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
16、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
17、蘇步青是中國現代數學家。
===
7. 中國有哪些科學家和他的成就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8. 中國科學家有哪些成就
談家楨,1909年出生於浙江寧波。作為我國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並創建了多個第一:建立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創建中國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組建中國第一個生命科學院。
2008年11月1日早晨,百歲老人談家楨逝世。本版選編一篇發表於談老百歲生日前夕的文章,以作紀念。
他,少年志學,遠赴重洋,成為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門下得意弟子;
他,心繫祖國,而立之年毅然回國執教,並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壯年之際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
他,堅持真理,勇攀科學高峰,以畢生心血換來我國現代遺傳學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9年前,一顆國際編號為3542號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談家楨,這位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9月15日就是他的百歲生辰。
「中國摩爾根」,小名叫阿犟
走進談先生在華東醫院休養的病房時,老人正在午睡,幾位來探望的學生靜靜守在門邊,不願打擾。抬頭看,窗戶上早已用紅色紐扣拼出個鮮亮亮的「100」,白白的牆上大幅《百壽圖》格外醒目。談夫人——邱蘊芳醫生說,之前問他:「大家給你慶生日,高興嗎?」因身體原因說話不方便的老先生就輕輕握握她的手,微笑著眨眨眼睛:「他的意思就是謝謝大家」。
枕頭上,老人向左側著頭,靜靜安睡,眼角、腮邊的皺紋里,藏著多少對信念的無悔,對真理的執著。
1950年初,蘇聯科學院遺傳學研究所副所長努日金來華,強力推薦將政治與自然科學混為一談的 「米丘林——李森科」學說,前後共進行76次演講,開28次座談會,參加者達10萬多人,意在打壓被實驗證明為正確的摩爾根學說。努日金到上海後,指名要與 「中國摩爾根」談家楨「論戰」。在當時巨大的政治壓力之下,在「蘇聯老大哥」面前,談家楨絲毫沒有卻步,他專程從杭州趕來上海「應戰」,用有力的辯駁讓對方碰了一鼻子灰。
重壓之下,難有完卵。當時被貼上「反動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偽科學」和「不可知論」政治標簽的孟德爾——摩爾根學說受到批判。談家楨自是首當其沖,一次次地接受批判,一次次地被責令檢查,甚至被剝奪了講授遺傳學的權利。直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提出後,他才重又獲得在科學海洋中盡情探索的機會。1961年,談家楨由周恩來總理任命為復旦大學副校長,校長為陳望道。這一年年底,復旦大學成立了遺傳學研究所,這是國內高等院校在這一項目上零的突破,談家楨任所長。遺傳學研究所成立以後,便開始在動物和人類遺傳、植物遺傳和進化遺傳、微生物遺傳及生物化學遺傳等方面緊鑼密鼓地展開了研究。正如當時一位外國友人所說:「新中國的遺傳學家們,正在急起直追!」
「文革」時期,四川有個「農民科學家」宣稱自己種出了有顏色的棉花,方法是下種前用顏料把棉籽塗一塗。當權的工宣隊去問談家楨相信不相信。問的目的當然不是徵求談家楨的專家意見,而是要逼他這個「資產階級反動遺傳學權威」表態,也就是出面承認和證明那個「培育成功有色棉花」的「農民科學家」的「大無畏革命創舉」。不料談家楨回答:「我沒有見過這種彩色棉花。」了解那個時代背景的人都知道,在當時的高壓政治下,對已經被批鬥了6年的談家楨來說,這樣的頂撞意味著是在冒怎樣的生死風險。說起往事,談家楨感慨:「當時我如果要政治投機,那正是機會。但我是搞科學的,最重要的品德是求真,不能講假話。我怎麼會跟從他們胡鬧呢!」
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有著「中國摩爾根」之稱的遺傳學大師有這樣一個小名,「阿犟」,「犟」脾氣的「犟」。
「我這一生沒有金錢,財富就是學生」
病房裡巧遇剛從美國趕回來拜壽的談洪先生,談家楨的第三個兒子。他一邊整理著被大雨淋濕的上衣,一邊說起了父親的往事……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學生們的好。「記憶里,父親對學生就像家人一樣,在傳授知識上從不藏私,他還給母親布置『任務』———幫著不會料理自己的大小夥子洗衣服、洗襪子,還給學生介紹對象、牽紅線。」
「我這一生沒有金錢,財富就是學生」,這是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的談家楨對自己的期許。「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超過我,一代勝過一代。」2005年,談老為復旦大學百年校慶給海內外校友寫了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吾平生無所追求,終生之計在於樹人,希求我的學生以他們的學識服務於社會,貢獻於人類。」在學術上,有的學生走到了他的前頭,有影響的論文刊登在世界頂尖的科學雜志上,談老總會馬上復印下來,把它嵌在鏡框里掛在自家的牆上,還會第一時間打電話去祝賀。
談先生的學生,如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周光炎至今還記得,當年第一篇論文完成,英文摘要卻犯了難。不是他們讀書不用功,問題在於上世紀50年代大家學的都是俄語。怎麼辦?硬著頭皮寫完給談先生「批改」。幾天後拿回來一看,哇,摘要已被紅筆改得面目全非。不僅有糾錯,整個文章的布局也大有改動,而且,術語的選擇特別考究和地道。第二天,談先生又把摘要要回去推翻重寫一遍,他對愣了神的周光炎笑言:「不應該虧待那些漂亮的圖嘛。」後來,這篇論文發表於次年的學報第一期第一頁「頭版頭條」位置。之後半年內,6封來自國外的簡訊索討單行本,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館和國際抗蝗聯盟。周光炎心裡明白,沒有談先生近400字出色而流暢的英文摘要,國外學界不會有人在意兩個中國「愣頭青」學生的作品。兩個學生?是的,這篇由談先生等老專家悉心指導並投入大量心血的論文,在作者欄中只有兩個本科學生,沒有老師的名字。老師接受致謝,但不同意署名。他們想的,只是盡快把年輕人推到第一線,即使只有二十幾歲。
周光炎說,談先生寫的這篇英文摘要,四十幾年來一直留在自己身邊,不僅是範文,也鞭策自己認真治學。現在,他少不了也要幫助身邊的學生修改論文,有時也不得不將「英文摘要全部重寫」一下。
「九旬常懷千年策,熱血更溫世紀泉」
「人體進化秘最玄,尋蹤苦覓窮辨源。萬類古今何相似,緣是基因密碼傳。巨言出,驚九寰,送浪蟄旗心映天。九旬常懷千年策,熱血更溫世紀泉。」在談老家中,懸著一幅他抄錄的自勉詩。
1997年4月,談家楨先生不顧年事已高,奔走於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了多家基因研究與產品開發單位,他深深感到,我國的基因研究與生物工程產業化的高潮即將到來,但又面臨極大的困難和沖擊。基因就是財富,其密碼一旦被解讀,用以投入生物制葯,科學價值和經濟效益均十分巨大。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基因大國,人口多,民族多,家系多,疾病種類也多,這就引起了一些發達國家的特別關注。他們紛紛以「合作」的名義,來我國搜取大量的基因組標本(血樣)。談先生對此十分焦急。他專門上書,提出應珍惜我們的基因資源,盡快啟動由我國科研人員主導的中國特有基因的研究。這個建議被國家所採納,在談家楨的直接關心和幫助下,1998年促成了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
究竟是什麼讓談家楨逆境不屈,順境不息?談家楨的回答是:「現在中國的科研發展正當時候,我要追回失去的時間。」
談先生曾說,每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境遇也有差異,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每個人毫無例外地生活在一個矛盾世界裡。有矛盾是正常的,因而在遇到工作、生活、事業上不順時,不必那麼驚慌失措,消極悲觀。人需要有勇氣面對現實,去解決矛盾,生活在這世上就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得到進步。解決了矛盾就個人而言是長了一份知識,對社會就能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
「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談家楨常以此自勉,他用所學、所言、所行向這個目標邁進。
(摘自2008年9月14日《解放日報》)
9. 中國科學家有哪些貢獻
大家肯定都會知道一個科學家,就是錢學森。中國現如今的航天事業之所以能發展的如此好,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這裡面少不了錢學森的功勞。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重要的實施方案,也因此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發展都不錯。例如他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各類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還直接領導了「兩彈結合」試驗,能做到這種程度,在當時真的是非常傑出的科學家。
還有另外一位也是非常厲害的科學家,就是李四光。他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同時他也有科技創新的精神。實際上,他對我國石油地質工作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像是在三十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某地帶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後來他也是細心研究,發現通過幾個步驟,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也是因此他提議並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所以後來發現大慶油田,我記得當時歷史書也曾介紹這一件事,後來他也不斷改變路線,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也因此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畢竟很多都是需要石油的,當時石油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實際上,我們國家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科學家做出很多貢獻,雖然有些離我們的生活有點遠,所以大家並不是很了解,但他們的貢獻會載入史冊,我們的子孫後代以後也會知道,會感激他們的。
10. 我國科技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