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農機在國際上是什麼水平呢
據我了解到,中國成為美國農機的第六大出口市場,中國正處於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農業向機械化、高科技農業的歷史性轉變之中,目前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的特點是大量中小型廠家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機械,只相當於發達國家 20世紀 70年代的技術水平。
B. 國內拖拉機行業:走向存量殘殺的危險世界
一、農機之引擎,從業者眾,競爭格局錯綜復雜!
拖拉機產業對一國農機產業之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農機強國,必然是拖拉機大國,全球的農機大國,發展本國農機產業時,無一例外選擇了最先從拖拉機入手。在21世紀農機全球競爭格局裡,不能沒有拖拉機,拖拉機仍將是農機強國加持和發力的產業,如果說全球的農機格局有望重構的話,顛覆者也一定是先從拖拉機下手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在未來全球農機戰中,拖拉機仍是產業競爭的核心。
國內的農機產業,也是最先從拖拉機開啟的,1958年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期,以舉國之力籌建了東方紅拖拉機廠,60年的時候,農機每一次產業升級,引領者也是拖拉機。
從體量上看,國產拖拉機年產值約500億元,間接產值約800億元,約占農機工業總產值的20%,另外,很多拖拉機企業都是多元化經營,聯合收獲機、插秧機、青貯收獲機、旋耕機、打捆機等依賴於拖拉機的產能帶動、技術溢出和管理幅射等而建立起來的,拖拉機是農機之引擎實至名歸。
有拖拉機產業的國家裡,拖拉機行業應該都是從業者數量最多的,在國內更是如此。據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系統數據,2018年有193家公司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系統有業務,完成了24.5萬的產品銷售,如果加上沒有進入補貼目錄的企業,至少有200家。
當前中國拖拉機製造企業最多的國家,且全球范圍拖拉機產業都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國家,目前幾乎全球有條件進入中國拖拉機企業都進入了中國市場,大型跨國公司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愛科、克拉斯、久保田等;二線國際品牌洋馬、井關、道依茨法爾、高登尼、阿波斯、明斯克、羅斯托夫等;還有一些特殊用途或小眾的品牌;國產的品牌這幾年最大的變化就是行業不斷的分化,目前至少已經分化成四個層級,一拖東方紅、雷沃阿波斯、東風農機等一線品牌並非高枕無憂,事實上他們正受到沃得、百利、華夏等新銳品牌的激烈的沖擊,行業正由穩定狀態走向全面的解體之中,另外還有很多新品牌源源不斷的進入,以及躍躍欲試者和摩拳擦掌者。
國內拖拉機行業,目前由增量市場進入了存量階段,當前行業從業者眾,競爭格局錯綜復雜,再加上補貼政策的巨大變化,行業正陷入更大的不確定性。
二、走向存量殘殺的危險世界!
國內拖拉機行業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有些媒體所渲染的形勢一片大好,兩三年內走出困境呢?農機行業受政策的影響大,不排除政策的突然注入強心劑,讓行業突然掉頭,但產業規律不能違背,行業最終會回歸該走的軌道,當前的拖拉機進入了存量市場,但情況不僅僅這么簡單!
1、呈堰塞湖的存量市場,急需找泄洪口
存量市場的基本特徵就是行業增長速度徘徊在5%左右,同時有巨大的 社會 保有量。
存量市場里,機會由新產品的銷售變為已售產品的價值挖掘,只有大量的使用才能充分發揮已售產品的價值,同時才能加快更新換代。小四輪拖拉機的保有量超過2000萬台,大中型拖拉機(25馬力以上)保有量超過500萬台,其中有60%在五年內形成,機況新,但使用時間很短。
在存量市場,企業最大問題就是說服用戶心甘情願的將舊機器提前處理掉,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而目前補貼政策穩定,舊機器沒有處理掉,而新機器源源不斷的被購買,更要命的是產品的升級換代很快,新機器性能更優且價格在持續的下降。
可以說國內拖拉機存量市場現在是一個堰塞湖,急需解決二手機的流動性,否則新機銷量一年比一年下降,從2015年開始,拖拉機行業的銷量已經連續三年下降了。
2、正在經歷復雜的「三期疊加」
在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中國經濟步入「三期疊加」,拖拉機行業當前也面臨著的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困境。
增長速度換檔期。拖拉機行業的發展速度從高歌猛進式進入了波瀾不驚,就像一輛高速行業的列車忽然從高速減速到了中低速,速度的下降將帶來一系列問題,原來速發展隱藏的一系列矛盾都將集中暴露出來。
結構調整陣痛期。長期以來,國內的拖拉機行業主旋律是功率上延,近十五年的時間,整體看越大的馬力越受歡迎,但近幾年拖拉機行業的需求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一是需求升級,具體表現是用戶在換新機器時更願意購買約翰迪爾、久保田等高端品牌;二是果園拖拉機、大棚王、山地拖拉機等特種用途的拖拉機增加;2019年之後,北方很多省份大幅度降低對180以及上大馬力拖拉機的補貼,中輪拖需求開始回歸。以上的需求變化對未來行業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刺激政策消化期。農機補貼政策是把「雙刃劍」,從2004年到2014年十年時間,在促進農業現代化大踏步發展的同時,也造成需求提前透支、產能過剩、產業畸形發展、用戶政策依賴症等,而拖拉機補貼時間最長,受補貼政策的影響也最大。
「三期疊加」是農機行業的階段性特徵,拖拉機企業該如何行動才能突破現有困境呢?
3、舊產能居高不下,新產能源源不斷注入
國內形成了山東、河南、江浙、河北、安徽等幾個主要的拖拉機產業集群,有約200家整機生產或組裝企業,其中以山東產業集群最大,約有100家企業。
粗略的統計,200家大中型拖拉機企業的總產能至少是60萬台,據專家說國內目前擁有全球最大的拖拉機產能,但在2011年、2013年需求高峰期全行業的銷量也只有37萬台。從上圖可以看出來,從2014年開始拖拉機行業的需求已經在走下坡路,但產能仍在不斷增加,如果按2018年24.5萬台的行業總銷量看,產能閑置達35.5萬台。
產能從來都是個動態的數據,對於國產拖拉機行業,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受補貼政策變動的影響,雖然有部分大型和重型拖拉機產能退出了市場,但是新的中大馬力拖拉機的產能卻仍是在增加,舊的不去,新的產能又源源不斷的注入,是重復建設和低端低效產能,產能過剩的直接後果就是同質下殘酷的價格戰。
4、頭部市場跨國公司壟斷,國產品牌被禁錮在低端市場
筆者曾不止一次的提到,歷經60年的掙扎,國產拖拉機在頭部市場躊躇不前:2018年農機補貼系統,250馬力以上被外資品牌壟斷。260馬力52台全部是道依茨法爾銷售,270和290馬力段3台產品都是約翰迪爾銷售,315馬力是凱斯紐荷蘭公司銷售給新疆利華棉業項目上的產品,320馬力是約翰迪爾,340馬力2台是愛科公司的產品。
250及以上馬力段頭部市場,一拖東方紅、雷沃阿波斯等國產知名品牌沒有實現一台銷售,從各個渠道可以了解到一拖東方紅、雷沃阿波斯、凱特迪爾、中聯重科都有250馬力,甚至400、450馬力的重型拖拉機,但從補貼系統可以看出來,國產的重型拖拉機根本沒有實現銷售。
整體看國產拖拉機品牌遭遇了成長中的天花板,在250馬力以上頭部市場是有價無市,國產品牌被禁錮在中低端市場。
5、出口業務只有低端輸出
國產拖拉機沒有品牌知名度,主要的競爭力是產品力,但目前看國產大拖的產品力還是比較弱,這個力量是需要長期培育的,不可一蹴而就。
100馬力以上大拖出口總數3500台,其中有2700多台是愛科、迪爾等在國內建立組裝廠產品,國內企業100馬力以上拖拉機出口量不到1000台。
三、獲勝者才能手握走向未來世界的通行證!
從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來,目前國產拖拉機,尤其是大中型拖拉機需求萎縮、保有量大、產能嚴重過剩、升級遇到天花板、出口受阻,整個行業已經進入存量殘殺的危險世界!
那麼誰能走出紅海競爭的泥淖,並且拿到走向未來世界的通行證呢?
1、充分認識到競爭的殘酷性和長期性!
這個行業從來不缺樂天派,也從來不缺悲觀者,但一直缺少高瞻遠囑者和理性人。最近這一段時間里,行業里兜售「速勝論」的人不少。
長期從事農機行業趨勢研究,筆者認為國內農機行業已經進入了漫長的產業調整期,行業形勢不會一兩年翻轉,從2004年到2013年高峰期,拖拉機行業整整經歷了10年的繁榮期,在2014年開始進入下行通道,當前行業正處於「三期疊加」的復雜周期,行業的利空遠未出盡,行業也沒有到谷底,事實上行業的真正洗牌期還沒有到來,這一天的開始可能就是國Ⅳ的執行期,筆者認為國內拖拉機行業仍要經歷5年左右的調整期,等到利空出凈和存量資源消化之後行業才會迎來新一輪增長周期,但在此之前行業要有一段漫長的艱難歲月,企業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戰略的的思想准備。
2、最終勝出者,不一定是國產品牌,也不一定是內行!
國內拖拉機行業將經歷一輪殘酷的淘汰賽,如果你認為國產品牌將順理成章的坐上冠軍的寶座,或國產農機將順利的實現彎道超車的話,未免太天真了。
順利不會主動到來,競爭對手也不會將冠軍寶座拱手相贈,事實上國內拖拉機行業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至少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國產品牌有足夠的實力或絕對的把握贏得未來的戰爭!
前文講過,在拖拉機頭部市場上的玩家裡,清一色全是跨國公司,國產品牌還不入流,對於250馬力以上的高端市場,國產品牌是仰攻,而跨國公司是俯沖,難度孰高孰低一目瞭然,也就是說跨國品牌向低端市場滲透與延伸的難度要小得多,跨國公司有可能會從高端市場包圍低端市場。
另一方面,從整體實力上看,全球排名第一的約翰迪爾2017年銷售收入297.38億美元,相當於1900億元人民幣,凱斯紐紐荷蘭261.68億美元,相當於1700億元,久保田123.41億美元,相當於825億人民幣,而國產的一拖東方紅、沃得、雷沃的銷售規模都在70億元人民幣以內,是跨國大佬的零頭,不是一個級別,所以國產品牌要充分認識到這一輪攻艱戰的艱巨性和殘酷性,最終勝出者不一定是國產的拖拉機品牌,當然也不排除跨界打劫者得漁翁之利。
3、國產第一才能成為全球第一!
在《21世紀的定位》一書中,艾.里斯認為20世紀是從區域走向全國的時代,而21世紀是從全國走向全球的時代,未來屬於全球化的企業,如果仍然只做全國性的企業,將很可能面臨一個艱難的未來。但要走向全球,成為全球化品牌,其中一種最重要的基礎是在國內做到第一,然後到國外傳播「中國第一」,這對國內企業走向全球尤其重要。
這個觀念在農機行業尤其適用,拖拉機企業要成為有全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當然首先要在國內最到第一,或最好,如果追溯一下幾大跨國農機巨頭的發展歷程,就可以發現,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久保田、克拉斯、洋馬等排名前6的跨國巨頭,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本國市場上做到第一或第二,並且截止目前本土銷售收入仍佔至少35%的比重,如約翰迪爾60%的銷售收入,久保田65%的銷售收入,凱斯紐荷蘭70%的銷售收入都是在本土或母國市場上創造的,也就是說這些優秀的跨國公司首先是國內最優秀的企業,其次才是全球優秀企業。
所以國內農機企業,要想成為如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久保田等一樣體量,甚至超過這些巨無霸,首先要在國內做到數一數二或最優秀,另外還要在國內市場進行整合,把存量資源變成自己的增量資源,如此,後方安穩之後才有可能到全球市場攻城掠地。
4、技術和商業模式有可能會徹底顛覆競爭格局!
但21世紀是超級技術的時代,很多企業都被以互聯網和電商為主的信息化技術所顛覆。在接下來的十年,國內拖拉機行業可能並不會沿襲以前的 游戲 規則,超級技術和高明的商業模式可能會徹底顛覆現有的競爭格局,比如電動拖拉機的領先者將讓以燃油為動力的機械傳動的強勢拖拉機企業的核心競爭變得毫無價值,比如5G技術下的無人駕駛拖拉機領域可能會出現一個強大的品牌,在商業模式上,未來共享農機可能會取代現有的交易模式或作業經營模式,未來擁有顛覆性技術的企業和有先進商業模式的平台型企業有可能會成為市場的贏家。
未來充分不確定,但總會有人勝出,如果幸運兒是國產品牌的話,這一輪的競爭只是拿到了和跨國公司公平競爭的通行證,那個時候,真正的競爭也許才開始!
不管未來的世界多麼美好,國產拖拉機品牌首先要走出存量殘殺的危險世界!
C. 大型農機具是不是12月份開始上漲
是的。2021年12月中國大型拖拉機產量為1萬台,同比增長1.8%,預計2022年12月產量為1.5萬台,大中型農機具,是指用於農業生產、農業工程的十四點七千瓦以上的動力機械和與其配套的作業機械。
D. 中國目前農業機械化水平如何
報道稱,中國領導人報告提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三農」發展指明了方向,目前農業機械化達到較高水平。
同時玉米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為73.7%、69.9%和61.7%;稻穀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為83.3%、29.0%和80.1%。
希望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持續增高!
E. 中國建國60周年的農業變化
新中國農業機械化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戰勝了各種困難挫折,探索前進,開拓創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歷史性進步,構建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體系,進入了農業機械化中級發展階段,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 回顧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60年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1949~1980年,行政推動階段。國家在有條件的社、隊成立農機站並投資,支持群眾性農具改革運動,增加對農機科研教育、鑒定推廣、維修供應等系統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鄉、比較健全的支持保障體系。1981年~「八五」期末,體制轉換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增強,對農機工業的計劃管制日益放鬆,農民逐步成為投資和經營農業機械的主體,農業機械多種經營形式並存。「九五」初期至2003年,市場導向階段。 1996年,國家有關部委開始組織大規模小麥跨區機收服務,聯合收割機利用率和經營效益大幅度提高,實現了我國小規模農業生產單元使用大型農業機械的規模化生產,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初步形成。2004年至今,依法促進階段。2004年出台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2004年-2009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購機補貼政策對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機工業拉動效應顯著,農機工業步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60年來,農業機械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從建國至今,我國的農業裝備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達8.22億千瓦,是1949年8.01萬千瓦的10000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6.95%;每公頃耕地擁有農機動力6.75千瓦;拖拉機保有量2021.91萬台,是1949年117台的17.3萬倍,年均增長速度為22.68%。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間作業動力機械和配套機具增長幅度較快,特別是大中型拖拉機、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玉米收獲機和保護性耕作機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長。農業機械化水平進入了中級發展階段,2008年底,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8%。在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迅速發展的同時,農機作業領域也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面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農機標准化作業程度明顯提高,集收獲、耕整、播種於一體的機械化復式作業應用范圍擴大,農業搶收搶種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 同時,國家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通過農具改革,實施國家科技攻關、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業科技跨越計劃、引進國際先進農業技術(948)項目等,加大了農業機械裝備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製開發和扶持力度,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部分「瓶頸」環節技術和技術集成問題的解決。農機工業通過轉換經營機制,深化企業改革,實現了從農機生產弱國發展成為世界農機生產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支撐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2008年底全國農機製造企業約8000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021家,農機工業總產值1915億元,是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103.7億元)的18.5倍。我國農機對外開放領域也進一步擴大,成功地引進、消化、吸收了國外先進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生產機械和旱作節水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促進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目前,我國農機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市場需要,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表現出了明顯的競爭優勢。 隨著農機事業的蓬勃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農機專業協會、股份(合作)制農機作業公司、農機經紀人等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地涌現與發展壯大。截至2008年底,全國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達16.56萬個,農機戶總數已達3833萬個,農機化中介服務組織6022個。農機社會化服務領域隨之拓展,呈現出組織形式多樣化、服務方式市場化、服務內容專業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顯著特徵。農機作業的訂單服務、租賃服務、承包服務和跨區作業、集團承包等服務方式,滿足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的迫切需要,推動了農機服務市場化快速發展。2008年,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經營收入達到3466.5億元,成為當前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和新亮點。 為了給農業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環境,我國一直重視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的建立。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法治軌道的重要標志。至今,我國已出台農業部及省級政府農業機械化行政規章41部,省級地方性農業機械化法規37部,這些法律法規已基本形成中國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體系框架,並進一步健全、完善。2004年開始實施的農業機械購機補貼政策,中央財政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從7000萬元增長到2009年的130億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機工業的發展。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關鍵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預計到2020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70%,實現主要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為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裝備支撐。 謝謝採納
F. 中國的農用機械為啥這么貴
雖然是農業大國,但農業機械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國外,網上流傳的一東北農民還願意花10倍的價格買德國進口犁。
國產農機和國外農機的差距究竟有多遠。
一些國外農機廠商在中國各地開設品牌形象店、4S店,並擴大生產廠房的面積,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大玩彎道超越的策略。
不得不說,農用三輪是一次偉大的革命,讓農村的「人拉車」逐步淘汰,在1990年,每個人每天用「人拉車」最多運輸10噸的貨物,而三輪車的出現,一天可以替代20個強壯勞動力,使農業生產得到極大提升。
現在,家用的拖拉機咱們必定都見過吧,在咱們印象中,拖拉機老是無窮而粗笨的,看看國外的,拖拉機不僅霸氣又酷炫,功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施有機肥,可以運輸青貯飼料。
不得不說,我們在農機方面需要加把勁了,比方一直在引領國際大功率拖拉機走向的凱斯拖拉機,它出產的都是拖拉機中的「戰斗機」, 一台就夠買十台保時捷卡宴。
G. 目前中國農村機械化水平的狀況
我國農機化水平已達61%
61%的農機化率意味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實現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然而,農機化發展的結構不平衡、農機運用基礎設施條件差等問題依然存在。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確保農民「買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1、10年跑贏35年
61%的農機化率意味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實現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2004年底,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第一部法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正式實施。此後農機化發展迎來了黃金十年,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10年累計投入超過1200億元,補貼農機具超過3500萬台(套)。農機化水平增幅超過法律實施之前35年的總和,農機工業總產值從854億元增加到3571億元。目前,我國農機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主要農機產品已能滿足國內九成以上需要。中國農機市場不但沒有被洋品牌壟斷,還培養出一批競爭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
2、結構不平衡突出
不過,農機化發展的結構尚不平衡。就地區而言,目前全國只有9個省份的機械化水平在70%以上,還有4個省份低於40%,貴州不到20%;就作物而言,三大主糧中小麥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雙季稻地區機插秧水平、甘蔗主產區、棉花產區、油菜產區機械化提高比較緩慢,經濟作物機械化許多環節還是空白。烘乾、高效植保、初加工環節機械化也剛起步。
3、產業升級是關鍵
目前國內農機產品以中低端為主,依靠企業自主開發模式難以在短期內突破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建議國家將農業機械自主化工程列為國家重大專項,給予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支持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發,支持自主品牌農機企業提高高端產品開發和產業化能力。同時支持有能力的自主品牌農機企業實施海外並購。
農機研發具有長周期性,對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如果投入不足,將成為制約我國農業裝備水平進步的短板,就難以擺脫高端產品和核心部件受制於人的局面。
H. 農業機械產值如何進出口總額如何
2011年上半年,在中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農機工業各項指標繼續增長,自四月以來,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產值同比增幅均保持在34%左右,出口交貨同比增長保持在10%以上。2011年1-6月統計的主要農機產品產量繼續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長,但除中型拖拉機、飼料生產專用設備和棉花加工機械產量同比增幅較上月略有上升外,其餘產品產量同比增幅均比上月下降。其中降幅較大的為農產品初加工機械、收獲機械和小型拖拉機,分別為10.24、9.45和8.44個百分點。1-6月全行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340.74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34.34%,工業銷售產值共完成1297.72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34.48%,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0.41%。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都保持了34%以上的穩定增長,出口交貨值增幅比上月下降3.76個百分點。其中:拖拉機製造業、機械化農業及園藝機具製造業和農牧漁機配件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分別為268.29億元、358.22億元和175.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98%、38.34%和36.63%。其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較大的為畜牧機械製造業,為98.82%,但同比增幅較上月有比較大的下降。據海關統計,1-6月農機行業進出口總額為50.55億美元,同比增長20.03%,增幅繼續回落,其中進口12.46億美元,同比增長19.58%,出口38.08億美元,同比增長20.18%,貿易差額為25.62億美元,貿易順差繼續加大。 我國農機動力總量雖呈連年快速增長態勢,但農機裝備結構「三多三少」(動力機械較多、配套農具少;小型機具較多、大中型機具少;低檔次機具較多、高性能機具少)的問題與「四重四輕」(重主機,輕機具;重製造,輕流通;重銷售、輕服務;重整體,輕零件)的問題仍是當前農機行業最突出的問題。尤其在主機與機具的配套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以大、中型拖拉機與其配套機具比例為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配套比高達1:7,而我國僅1:2.8左右。配套比不足,將使主機閑置嚴重,這種浪費會影響到農民購機熱情,從而導致農機市場的低迷。近年來,在農機補貼政策中,國家和地方政策也很重視對農機具產業的扶持和對農機具銷售的支持,從近兩年主機與機具市場表現看,農機具銷量增長速度在迅速上升,而主機在市場保有量快速提高中,增長速度在同比例下降,這說明國家的支持政策效果在逐步顯現。在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土地流轉、連片種植、規模化生產等因素的影響下,農業生產對農業機械的需求結構正在發生著巨變,近幾年動力產品功率向上延伸和機具產品向高效率大型化發展的趨勢十分明顯,拖拉機產品是這種趨勢的一個縮影。 參考資料: http://www.bosidata.com/jixie/1111/N419847SUJ.html
I. 3000萬台農機投入三秋生產,這些農機可以起到哪些重要作用
第三個秋季,全國將投資3000萬套農業機械,收割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農作物,提供冬小麥、油菜、秸稈還田、深松輪作等機械化作業服務。
在總量得到保證的同時,中國農業機械裝備結構繼續優化,目前,植物檢疫保護無人機的人口和工作面積居世界首位;北斗定位、遠程監控、無人駕駛和精確操作等智能技術加速了其在農業生產前沿的應用。今年秋季,裝備北斗導航的60多萬台智能農業機械投入生產,聯合收割機升級為大型化、智能化、多功能。
機械化生產打破了人類和動物無法承擔的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的限制,實現了勞動無法滿足的現代農業技術要求,已成為引領農業體制深刻改革、促進農業技術綜合應用的主要載體。
J. 我國農業的發展近況如何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吉峰科技(300022)、星光農機(603789)、一拖股份(601038)、林海股份(600099)、中聯重科(000157)等。
本文核心數據:農機市場景氣指數、農業機械總動力、拖拉機產量、農機市場主營業務收入等。
行業概況
1、 定義
農業機械是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等生產應用過程中動力機械和作業機械的總稱。農業機械包括農用動力機械、農田建設機械、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等。廣義的農業機械還包括林業機械、漁業機械和蠶桑、養蜂、食用菌類培植等農村副業機械。
2021年發部分新版《農業機械分類方法》將農業機械分為31個大類,具體分類如下:
2、產業鏈剖析:中游為產業鏈核心環節
中國農業機械行業產業鏈的上游為基礎原材料供應商(鋼鐵、有色金屬、橡膠等)和零部件製造商(發動機、傳動部件、行走部件等)。鋼鐵和有色金屬是製造農業機械產品的重要原材料。中國農業機械行業產業鏈的中游由農業機械製造商和農業機械流通商構成。中國農業機械行業產業鏈的下游為農業機械用戶,包括農戶、農機合作社等。
農業機械製造方面,代表性的企業有吉峰科技、星光農機、一拖股份、林海股份、中聯重科等。
行業發展歷程:智能化農機開始嶄露頭角
新中國建國70多年來,中國農業機械行業展大體經歷了5個階段。
1949至1980年為起步階段。中國農機製造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這一階段奠定了我國農機工業的基礎。1981至1995年為變革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生產適合當時農村小規模經營的小型農機。而大中農機發展緩慢。1996至2003年為市場引導階段。這一階段,農機產品開始進行結構調整,高效率的大中型農機具開始恢復性增長,小型農機具的增幅放緩。2004年-2018年為快速發展階段。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2019年以來,中國農機行業進入智能化發展階段,農業機械產品結構面臨新一輪的調整。
行業政策背景:
農業是我國立國的根本,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為了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我國政府機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2019年以來重點政策匯總如下:
行業發展現狀
1、2022年5月農機市場景氣指數同比提升2.8%
中國農機流通協會自2016年1月開始發布的農機市場景氣指數(AMI),是反映我國農機市場運行狀況的定性指標。AMI以50%為臨界值,指數值高於50%為景氣區間,低於50%則為不景氣區間。
2021年AMI指數自3月份達到高點後,一路震盪下降。2022年5月份最新農機市場景氣指數(AMI)為52.5%,較2021年同期提升2.8%。
2、中國農業機械總動力不斷上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2020年,中國農業機械總動力不斷上升,2020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10.3億千瓦,較2019年增長2.72%。初步統計2021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約為10.71億千瓦。
3、2019年以來中國拖拉機產量持續增長
拖拉機是農機中較為常見的產品,從中國拖拉機產量看,2017-2021年中國大中型拖拉機產量波動變化,2019年以來,大中型拖拉機產量呈現不斷上升趨勢,2021年產量為41.20萬台,較2020年增長19.35%。
註:以上拖拉機是指14.7千瓦及以上的輪式和履帶式拖拉機。用本廠自產的拖拉機裝配的推土機,只計推土機產量,不計拖拉機產量。
4、2021年補貼購機用戶數數量下降
2017-2021年補貼產品購機用戶數量波動變化,其中2020年購機用戶達到最新5年的巔峰為220萬人,較2019年增加了74萬人。而2021年補貼農機產品購機人數下滑到103萬人。
5、農機市場營收恢復增長
自2016年始,農機市場經歷了數年發展低谷,在2019年開始好轉,2020年行業主營收入達到2533.39億元,同比增長7.81%,累計實現利潤123.54億元,同比大幅度增長23.76%。盡管2021年農機補貼用戶數量下降,但是行業復甦趨勢顯現,初步估算2021年農機市場營收達到2787億元。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四川、湖南和雲南農機購置補貼銷量排名前三
2021年農機購置補貼銷售數量看,四川省農機補貼公示銷量為20.4萬台,農機銷售數量在全部數量中佔比達到13.08%,位居第一;湖南和雲南分別以19.0萬台和12.9萬台位列第二和第三。
2、企業競爭:一拖股份農機業務營收遙遙領先
從中國代表性農機企業農機業務營收看,2021年營收規模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是一拖股份、中聯重科以及吉峰科技,其中一拖股份2021年農機營收達到84.62億元,中聯重科以及吉峰科技農機營收也超過20億元。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趨勢預測:智慧農機、大型復合農機以及高效節能產品成為發展趨勢
未來,隨著智慧農業滲透率的持續提升,智慧農機產品將在市場上發光發熱。從細分市場看,大中型、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和應用將加快。在國家環保政策的影響下,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和應用也將快速推進。
2、市場前景預測:到2027年市場規模預期將超過3500億元
根據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1億千瓦左右。預計比2020年提高4450萬千瓦,增幅為4.22%。預期2026-2027年,農機行業仍將有以一定的增速持續發展,到2027年農業機械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收將達到3526億元。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農業機械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