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ic能火多久

中國ic能火多久

發布時間:2022-11-17 05:05:41

㈠ 國內的晶元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多年以來,我國晶元行業與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相比一直處於弱勢地位。近年來,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研發投入逐漸增加,晶元市場規模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2019年,中國晶元市場規模佔GDP的比重為0.76%,2020年前三季度,這一比例進一步上升至0.82%。

我國晶元市場規模佔GDP比重有所上升

多年以來,我國晶元行業與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相比一直處於弱勢地位。近年來,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研發投入逐漸增加,晶元市場規模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2019年,中國晶元市場規模佔GDP的比重為0.76%,2020年前三季度,這一比例進一步上升至0.82%。

—— 更多數據來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晶元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㈡ 現在做ic好做嗎

怎麼說呢,其實現在做IC的基本上就是那幾個區域,華強北一個,再就是潮汕地區,我之前的公司是做外單的,業績還可以,不過做ic做國內的感覺比較被動,再就是ic現在魚龍混雜的太多了,好多上庫存的都是假的,而且就算有貨如果沒有熟人介紹去買貨也是基本上被宰。不過做原裝的可能就不同了,但做原裝的利潤空間就比較小了,而且好多都是在用翻新在沖,在報價上可能優勢不是很大。

㈢ 中國IC到底處於什麼水平

落後幾年,可是這幾年很要命,因為晶元產業更新換代太快,幾乎十幾個月就更新換代一次,比如現在都在向7納米製程工藝邁進,我們國家現在才勉強搞定14納米製程。沒辦法,晶元產業是真正燒錢的坑,沒那個實力想都不要想,一條生產線耗資都是以十億美元開始計價的,當然也不用妄自菲薄,畢竟我們國家已經投入很大在晶元研發生產領域,也取得一定成就,比如我們的超級計算機已經可以使用國產CPU和加速器,不用擔心被人卡脖子

中國什麼時候能成為生產半導體晶元的世界領先者

中國大陸和台灣將成為2020年晶元和半導體生產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這是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報告中的結論。報告指出,明年全球新晶圓廠建設投資總額將達500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將投資240億美元,台灣將投資130億美元。

大多數分析人士一致認為,中國將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術生產晶元和半導體至少還需要5-10年的時間。由此可見,中國政府制定的到2025年提供70%自己生產的晶元似乎很現實。另一方面,西方的競爭對手也不會原地踏步,他們將不斷完善自己的技術。因此未來十年爭奪全球生產晶元領導者地位的博弈將會異常激烈

㈤ 中國IC外貿的發展前景如何

其實這是十分錯誤的。 IC即半導體,是一種電子產品。它包括集成電路、二級管、三級管和其它。IC按功能可分為:數字IC、模擬IC、微波IC及其他IC。 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從1965年起步發展到現在,幾起幾落,雖歷經37年,但就規模、技術水平而言仍處於早期階段。 中國的IC市場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幾個大城市。像西安、廣州等城市也有分布。 深圳憑著自己交通方便的地理優勢,在IC價格上,比北京、上海的都占優勢。因為從香港運貨到深圳的成本遠比運到北京、上海的低許多。 現在國外的IC市場易常火熱,唯獨中國的IC外貿市場越來越難做。究其原因所在,中國的假貨、偽劣造品太多了。 因為一部分中國人的急功盡利,製造了很多不良品,不但蒙騙了中國貿易商,而且也產重損壞了中國人的形象,在給許多國外貿易商的帶來經濟損失的同時,我們也毀掉了中國自己的聲譽。 現在,許多國家的貿易商已經從中國停止從中國買貨。日本的貿易商和客戶更是談中國的IC就色變。客戶在詢價時就強調:不要從中國過來的IC,即便是已經拿了單,發圖片過去,客人也會用疑惑的眼光來看這個貨是原裝貨還是假貨?與其冒險失便宜不如我從別國高價買放心貨。 從生意做到這種份上,不能不說是中國人的悲哀。 我以前所在的公司就是日本總公司在中國開的一個分部。總公司已經下命令:停止從中國大陸和香港采貨。而我所在的中國分部還得硬著頭皮向客戶推薦、保證說:我們的貨很好,絕對沒問題的。這真的是一種悲哀。試想想:你自己的產品你都信不過,你還得向你的顧客推銷,你自己都不敢保證貨的質量,你怎麼向客戶去保證。產品的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如果質量不過關,即使第一次合作別人會上當,但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嗎?這樣的生意,沒有回頭客能經營下去嗎? 我是做外貿的,據我從我認識的朋友、包括在香港做這一行的朋友了解到,中國的IC外貿市場並不好做。 我每天發出的詢價不下四十條,得到回應的卻是廖廖無幾。從一些客戶的口中知道,他們從中國詢價,到別的國家去買貨。 我的很多朋友都想轉行,但卻還在堅持著、等待著。等待著中國市場變好,我也是這么期待的。但,會等多久?需要多久的時間中國市場才能轉變好,我不知道,也沒有誰能明確地告訴我。中國的假貨一天不消除,中國的市場就會是一片烏煙。前景慘淡。 我不知需不需要這么長的時間;我真的很期待中國的市場好做一些。我不知是不是這一行的市場不好做,還是中國所有的外貿市場都不景氣?中國假的東西太多了。盜版書、盜牌光諜、仿名牌衣服,現在,連人都可以盜版了。你看,盜牌的周傑倫、造出來的假的張柏芝。一個人,從頭假到腳都可以。厲害吧?知道中國人的厲害吧?中國的侵權是超出人可以想像的,曾有國外人士抨擊中國的侵權、盜版問題,我國的回答是:給我一點時間,時間可以解決一切。 我承認,我也買盜版的光諜。比如瑞星殺病毒軟體。因為正版的我買不起呀。但是,如果沒有盜版的我會借,向朋友借,或是幾個人合夥買正版的。 話扯遠了,還是回來看看這個行業的前景吧!如果中國的聲譽能好起來,那前途就會是一片光明了。上帝保佑。

㈥ ic行業前景怎麼樣

集成電路設計業蓬勃發展

集成電路產業鏈分為設計環節、製造環節、封裝和測試這三個環節,各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產業。隨著人工智慧應用的快速普及,我國IC設計行業蓬勃發展。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設計業銷售收入為2519.3億元,占產業總值的38.6%,位居第一;集成電路晶圓業銷售收入為1818.2億元,占產業總值的27.8%;集成電路封測業銷售收入為2193.9億元,佔比33.6%。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㈦ 現在IC行業情況如何

炬力集成董事長李湘偉
一、關於 IC設計業進入低潮期的挑戰和機遇,·未來本土IC(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明年本土IC設計業的總體發展形勢?
李湘偉:2007年整個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環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由於集成電路產業產品開發周期較長,投入大,技術含量和技術積累要求高且產品推出後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單價下降快等特點,原本極力熱衷於投資半導體行業的國外風險投資公司逐漸選擇了淡出。很多企業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危險。
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國家產業扶持政策逐漸遠離外商獨資企業而偏向於純粹的內資企業。這使得像炬力這一類主要資產、團隊、經營實體和業務來源都在國內的紅籌企業,在具備了一定技術和市場基礎,具備了一定創新和競爭能力之後,在進一步發展和整合的過程中面臨孤立無援的局面,顯得後勁不足。
二、本土IC設計業的機遇與國家政策的扶持
李湘偉 : 現有的一些扶持政策呈兩極化的趨勢。一方面,技術指引超前中國IC設計企業現有的水平,較多的資助政策關注在超越世界領先技術或是在某些領域零突破的尖端科技,而忽略了現有的已產業化的科技技術。「高精尖」科技的發展代表著國家科技發展的水平,固然重要,但支撐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更多的是一些從事消費類、工業類的電子元器件設計的IC設計公司。他們擁有一定的研發基礎,有廣泛的業務平台,有成熟銷售渠道,並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鑒於IC設計企業在半導體產業中特有的超大型杠桿效應,被帶動的下游電子零配件商、模具廠商、電子顯示屏廠商、整機製造商等成百上千個產業鏈內的合作夥伴,創造的將是近百倍的產值效益。這些才是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現有的扶持政策有一些在操作層面落後於IC設計企業實際情況。如目前大力鼓勵的軟體外包或是產學研合作,在IC設計企業中,真實起到的作用並不大。以產學研合作形式舉例來說,對於研發能力不足的製造型企業,會起到很大的協助作用。但對於本身是研發性質的IC設計企業來說,更多需要提升的是市場敏銳的預測和與下游廠商的配合以及實際應用的系統方案設計技術。大多高校老師的知識與經驗不足以滿足企業製造產品和技術改良的需求,產學研多流於形式,沒有真正起到產業推廣的效果。
三、關於IC產業整合及未來發展
李湘偉 : 國內IC設計企業整合,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人才稀缺。當前的突出問題在於:初中級人才多,高層次人才少;繼承型人才多,創新型人才少;理論型人才多,實用型人才少。即便是在現有的國內高層次人才資源中,能夠在實際中有長期項目積累和經驗,可以作出重大科技創新和完成產品開發的人才也很匱乏。面對現在不景氣的世界經濟環境,IC設計行業更應注重自身研發的創新與深耕,圍繞自有知識產權建造系統級晶元,更注重產品的產業化與商業化,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四、關於本土融資體系的改革
李湘偉: IC設計企業在成立初期,大多有風險投資資金的引入,企業性質多數為外資企業,這樣的模式,在國內上市,並不是很容易。但目前海外風險市場的資金已逐漸遠離中國企業。大部分IC設計公司要想在國內成功融資,要走的路還很長,希望政府可以將IC設計企業上市條件進一步放寬,加大政策性的支持,優先支持安排上市融資,以解決企業融資之憂。
上海芯略電子總經理張釗鋒
一、關於 IC設計業進入低潮期的挑戰和機遇,·未來本土IC(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明年本土IC設計業的總體發展形勢?
張釗峰 :國內IC設計公司在經歷了6年的高速發展期後,進入調整期本身應該是符合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規律。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和工藝的成熟,系統集成和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復雜度略高的晶元從產品研發到產品銷售平均周期為兩到三年。沒有選對市場方向或者研發尚未有結果的公司必然會遭淘汰。另外由於國際經濟大形勢的不樂觀,風險投資的收縮,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方面,本土IC設計業將在市場、資金等方面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尚未有產品銷售的公司在沒有持續的資金支持下生存成為問題。尚未佔有市場一席之地的公司必然將採取價格戰的戰術擠進市場,造成市場的惡性競爭。已有產品銷售的公司在整體市場蕭條的情況下,銷售額將大幅下滑。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成本攀升,更使得IC設計企業及其產業鏈「雪上加霜」。本土IC設計業明年必然出現大面積整合和兼並,橫向聯合及合作會增加,IC設計公司的商務模式和生存模式也同樣被深刻地反思和調整。
本土IC設計公司將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系統整合度非常高,小器件紛紛被集成到大系統中;整體市場低迷;下游終端/整機廠商洗牌和整合;同業競爭異常激烈;利潤空間大幅降低;無休止的價格戰;惡劣的融資環境;技術升級及降低成本缺乏資金;由於一系列困難導致的團隊軍心不穩;強有力的國際競爭等。
經過過去幾年的產業積累和磨煉,國內IC設計公司培養了一批設計精英,由於產業的整合,必然使這些人才流入到更優秀的企業中。經過洗牌,同業競爭對手將減少,自身水平會得到提升。有技術能力和突破 SoC(系統級晶元)門檻的公司一旦找准市場方向就會快速成長。企業經過殘酷的淘汰後,心態和生存之道都會調整,企業效率會更高,企業掌舵人會更貼近實際和符合市場的需求。
二、本土IC設計業的機遇與國家政策的扶持
張釗峰: 在創新體系建設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供和加強對創新的審核和指導,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提供完整的軟硬體平台,讓企業規避IC創新的風險。 關於持續創新的資金來源,國家和各地政府層面的IC設計專項;集成民間游資,正確引導規范投資方向;為IC設計企業和其終端客戶牽線搭橋;產業鏈的下游如果能在早期對上游進行資金的幫助,也能有效地減少企業創新的風險。
國家的創新評審體系:評審隊伍需要更專業化,更年輕化,更普及化;評審流程和評審指標需要更透明化。
三、關於IC產業整合及未來發展
張釗峰:縱向整合可以使產品更快更好更深入地推向市場;橫向整合可以使企業往更大的平台方向走。整合需要企業領導人的胸懷和眼光。無法整合的原因主要在於各種利益的再分配問題和企業高層的重新定位問題。
市場規范,減少惡性競爭;企業相互合作,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促進和加速企業之間的整合兼並,對國內IC企業是一件大好事;希望政府能從政策面和資金面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
四、關於本土融資體系的改革
張釗峰:應針對IC設計企業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適當降低高科技企業上市門檻,同時加強監管。 www.qingcom.com
大唐微電子總經理趙倫
一、關於 IC設計業進入低潮期的挑戰和機遇,·未來本土IC(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明年本土IC設計業的總體發展形勢?
趙 倫 : 明年本土IC設計業的總體發展形勢的確不容樂觀,主要原因有:
第一,全球金融危機給消費者帶來的危機感使得明年甚至是今年年末的傳統消費旺季蒙上了一層陰影,消費信心明顯下降,這對於面向中低端消費類應用的IC設計企業肯定會有負面影響。
第二,國內經濟也出現增長速度下降的現象,尤其是廣東等沿海大省企業也出現了許多負面消息,對於國內一批以智能卡IC為主業的設計廠商也會出現用戶數下降、價格進一步下滑的不利局面。
第三,第二代居民身份證集中換發工作也已逐漸向平穩發放過渡,四家規模較大或發展速度較快的設計公司都會面臨產品轉型與培育新增長點的新形勢。 上述三個原因會影響一批本土IC設計業,特別是排名前十的企業大多會受到較大影響。
二、本土IC設計業的機遇與國家政策的扶持
趙 倫 :本土IC設計業的崛起仍應歸功於國務院18號文件的下發與實施,盡管在實施過程中並未有巨額財政補貼,但傳達的精神是明確的,國家堅決支持IC設計業及其創新。在國外勢力的壓力下終止執行後至今沒有類似政策出台,雖有補充措施但其影響力遠未達到當年18號文出台後對本土IC設計業的促進效果。同時政策的落實也需要政府各部門的密切配合(當初18號文的落實效率在北京等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是相當高的)。因此,發揮政府主管部門的大智慧,出台新的與18號文有同樣影響力甚至能夠超越的政策,在當前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國務院批準的涉及IC產業的幾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能夠起到相當大的引導創新的作用(但18號文的普惠作用尚無法填補)。
創新體系建設是一個全民族的發展大計,既要有政府的政策引導,又要有百姓的具體支持和社會輿論的配合,這些條件不是短期就能夠改善的,可喜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明確的政策,支持自主創新,使包括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標准及系統在內的一批自主創新成果得到普遍應用,為產業界自主創新增加投入增強了信心。
三、關於IC產業整合及未來發展
趙 倫 :行業整合要因地制宜。在我國規模較大的IC設計企業當中,國有企業佔有相當比例,雖同屬國企但隸屬不同利益集團更加難以整合。因此,個人認為應遵循客觀規律,片面追求規模而生硬整合不會有預期效果,在資本市場漸漸成熟,市場環境認同資本的權威性之後,以資本為紐帶進行整合也許會順利些。
整個國內IC設計業的應對措施難以概括,需要行業協會、政府主管部門從全局角度綜合不同特點給出宏觀指導。當然,增收節支是企業經營永恆的主題,壓縮開支,堵塞漏洞,縮減規模是當前需要下大氣力去做的。
四、關於本土融資體系的改革
趙 綸: IC設計業上市融資已成這個行業的國際「定式」,但本土IC設計業在國際大環境中的地位卻不容樂觀,最好的也在30名開外,且都面臨業務不能持續增長的老大難問題,而國際投資界最關注的就是「持續增長」,解決不好這個關鍵問題,國內IC設計業在海外融資市場上的表現還會更差,甚至不會再有人關注中國IC設計業(當前國際風險投資商已經轉移了視線不再關注中國IC設計業了)。國內融資環境與國際環境相比有很大不同,更注重已完成創業的企業融資,對IC設計業這種風險投資並不適合,原因是國內股票市場與國際環境相比發展歷程仍較短,投機性更強,對社會穩定影響更大。對於IC設計企業首要任務仍然是銳意創新,有獨創性的思路開發市場歡迎的產品,即使是傳統產品也要做得和別人不一樣。對於國內融資環境而言,風險投資仍然充滿機遇與風險,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風險投資必然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加速器作用,政府應在受控條件下逐步放寬風險投融資條件,加強監管。www.360manage.com
CSIA信息部主任李柯
一、關於 IC設計業進入低潮期的挑戰和機遇,·未來本土IC(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明年本土IC設計業的總體發展形勢?
李 柯 :當前國內IC設計業乃至整個IC產業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從宏觀上看,這是產業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全球半導體產業在近30年的發展中出現過多次繁榮與衰退。而國內IC產業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大發展以來,從未出現過衰退,國內產業界對於「硅周期」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概念上,從未有過親身體驗。這也許是為什麼國內業界對於此次產業的波動有些「過激反應」的原因所在。從未來發展來看,預計2009年及未來5年的行業銷售額年均增速仍能達到30%以上。但就企業而言,重新洗牌的過程將不可避免。新一批領軍企業將陸續涌現並帶領行業持續發展。
在機遇與挑戰方面,我們認為產業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都來自於創新。創新體現在多個方面,既有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也有模式創新、制度創新。這是每個企業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關於IC產業整合及未來發展
李 柯: 行業整合說到底是企業之間的整合。企業作為人、財、物的載體,其整合也是這三大要素之間的整合。目前國內IC設計行業人、財、物的分布十分分散。首先看「物」,也就是設計工具、核心技術以及相關專利,由於集團內部與關聯企業間的授權許可,以及各產業孵化平台的扶持,昂貴的設計工具在國內並未成為涉足IC設計領域企業的門檻。與此同時,國內IC設計企業在核心技術與相關專利上的普遍缺乏,也使得企業間的兼並缺少實質上的動力。其次,「財」方面,幾乎沒有一家國內IC設計企業擁有龐大的現金,國內IC行業的整合因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資本杠桿。最後看「人」,由於國內IC行業創業氛圍濃郁,加之各地對團隊創業的鼓勵與支持,IC企業內部員工外出創業的現象十分普遍,這無形中使得企業即便通過兼並整合也無法獲得必要的、穩定的人力資源保障。綜合以上三方面因素,IC設計業內部依靠自發力量進行的整合無疑是十分困難的。如要推動IC設計業的整合,只能是自上而下,在政策引導、行業監管、市場准入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實現。
三、關於本土融資體系的改革
李 柯:目前國內IC設計企業普遍仍是中小企業,獲取發展資金十分困難,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IC設計業的技術創新與企業發展。面對這一局面,政府可以考慮出台一些有針對性的鼓勵政策,幫助IC設計企業渡過資金難關。如對於經國家認定的IC設計企業,可降低其在國內上市融資的門檻,其在經認定的國內IC生產企業進行流片、封裝業務,政府應提供一定的補貼。此外,還可向經認定的IC設計企業提供政府擔保的免抵押銀行貸款等。
凌訊華業執行副總經理張光華
一、關於 IC設計業進入低潮期的挑戰和機遇,·未來本土IC(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明年本土IC設計業的總體發展形勢?
張光華 :近年來國內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明顯減速,從目前發展態勢來看,整個國內IC行業已經進入低潮期,全球化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也開始逐漸顯現,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本土的IC設計企業正面臨嚴峻挑戰,而且這些不利因素短期內不會消除,所以未來1~2年行業的總體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綜合起來,國內IC設計企業面臨的困難主要體現在資金、市場這兩個方面。盡管目前國內IC設計研發企業的數量已經不少,也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快速發展,但絕大部分還是比較弱小的中小規模企業,整個產業格局並未發生改變。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相對於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態勢而言,中國經濟良好運轉的基本面尚未改變,雖然IC企業面臨著重重困難,但也不宜過分悲觀,危機中仍然孕育著機遇。對於國內IC企業而言,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雖有來自於國際形勢的挑戰,但更不可忽略的是自上而下的機遇與發展空間。
二、本土IC設計業的機遇與國家政策的扶持
三、關於IC產業整合及未來發展
張光華 : 一般而言,對於一個初創IC設計公司,其結局大致有四種:第一,無法生存,自然消亡;第二,被人收購;第三,IPO(首次公開上市),這條路相對困難,成功率不太高;第四,長遠打算,自給自足,持續發展。因此行業的整合也就有相應的兩種情況:第一,被動整合;第二,主動整合。
四、關於本土融資體系的改革
張光華 : 一方面,企業自身需要擴寬融資渠道,保證資金的利用效率和流動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發揮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相關組織的聯動效應,為政府部門的重要產業決策提供依據,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促成寬松的企業外部融資環境,爭取更多的扶持資金和優惠政策投入到科技含量更高、發展前景更好的優勢產業領域,為未來的新興經濟增長點提供發展動力。同時,需要進一步倡導行業內的自主科技創新,提高IC企業的設計研發能力,促進優勝劣汰,加快行業整合與並購,讓具備卓越創新能力和良好發展態勢的優秀企業做大做強,形成規模經濟。另外,要貫徹產品研發的市場需求導向,加強對下游終端產品的消費引領作用,將成熟的科技創新成果盡快應用於各種消費電子終端,提高下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開發成熟的高端市場。
政府可以牽頭成立IC創投基金,邀請海內外企業或基金參股。政府應鼓勵本土IC企業在內地資本市場上市,在政策及審批上給予適當傾斜。
深圳IC設計產業化基地管理中心孫亞春
一、關於 IC設計業進入低潮期的挑戰和機遇,www.anyceo.com未來本土IC(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明年本土IC設計業的總體發展形勢?
孫亞春:近幾年我國集成電路設計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高速發展。但我國IC設計業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問題越來越突出,就是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多數企業集中在少數幾個領域,使得企業陷入激烈的價格戰,惡性競爭嚴重,整個行業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
在這種惡劣環境下,我個人認為明年本土IC設計業的總體發展將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行業重新洗牌,弱肉強食。殘酷的市場競爭會導致弱小的企業生存不下去,行業將重新洗牌,每個細分領域能夠存活的企業將不超過3家。
第二,新興領域異軍突起。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利潤降低,迫使企業轉換發展方向,向受關注少的領域甚至新興領域邁進。
第三,技術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實力雄厚的企業會不斷增加技術研發投入,推進技術革新,搶占技術高峰。只有從根本上掌握了產品的核心技術,才能從容應對風雲變幻的產業環境。
第四,高端晶元有一定突破。在持續技術研發投入的前提下,一直專心致力研究高端晶元的企業因產品技術門檻高,競爭者相對較少,會迎來收獲季節。
二、本土IC設計業的機遇與國家政策的扶持
孫亞春 :我認為在本土設計業進入「低潮」發展期的情況下,國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行業未來的發展。第一,依據產業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扶持重點。
隨著IC設計產業日趨成熟和發展,政府必須轉變工作方式和重點,其面臨的緊迫任務是做大做強IC設計產業,營造公平競爭的氛圍和完善環境。
第二,鼓勵企業積極申請專利,加強對自我知識產權的保護,並支持企業積極應對國外廠商的惡意起訴。
目前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還處於群雄逐鹿的初級發展階段,各分支的企業都很弱小,在世界上都沒有大的競爭力,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發展壯大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尤其是國外壟斷廠商設置的障礙。例如當前規模較大的幾家IC設計企業都面臨國外廠商起訴的知識產權案,整機廠商外銷和展覽都成為國外知識產權維權機構關注和查處的重點,這些都提示我們的企業需要盡快做大做強,以和強大的對手抗衡。國外廠商起訴大多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市場和為對手製造麻煩,並不一定有絕對勝算的把握。例如深圳的朗科就在幾次訴訟中都勝了,從而每年可以向國外廠商收取可觀的專利費用。因此,在遇到企業遭遇國外廠商起訴的情況時,政府應鼓勵並支持我們的企業積極應訴,一旦勝訴,企業就在該行業站穩了腳跟。
第三,制定國家的自有標准和產品。西方國家已將標准、專利等融入集成電路產品中,強制收取高昂的專利費用,而同時又以IC產品不支持中國自有標准為由,逼迫中國不能推行自己的標准或直接使用國外標准。因此我們必須在標准和IC源頭上加快推出自有標准和產品,不能再讓我們的企業在開發上盲目投入或者陷入國外的專利陷阱。
三、關於IC產業整合及未來發展
孫亞春:我認為行業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整合。第一,同類項合並。每個細分市場留下兩三家實力雄厚的企業。第二,優勢互補。在不同領域有專長的企業強強聯合,互相彌補不足,共同涉足高端消費電子領域和高端通用產品領域。第三,以產品為目標的整合。針對產品系列進行產品及解決方案的整合。有利於產品性能的最優化,利潤最大化。

深圳IC產業發展正醞釀新突破:將致力於打造珠三角IC行業產業聯盟,形成一個從整機系統、晶元設計、測試到封裝和生產加工等各方面良性互動的產業鏈。這是記者從近日在深圳舉辦的2004』珠三角集成電路業界聯誼暨市場推廣會上了解到的信息。www.qingcom.com

深圳市科技與信息局副局長、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主任張克科表示,現代的產業競爭已經不是單一產品的競爭,而是系統實力的競爭。深圳乃至珠三角的IC產業需要建立一個良性互動的產業鏈。

深圳IC設計達到國際水平

據有關資料顯示,作為國家七大IC產業化基地之一,2003年深圳IC設計業總產值突破35億元,約佔去年全國的三成,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

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有關專家表示,依託當地及周邊地區的巨大市場,深圳IC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在設計、封裝、測試和製造方面構建了一定程度的產業鏈,IC設計業已走在全國前列。華為、中興通訊、美芯等公司的設計水平已經達到0.13微米,主流產品已在0.18至0.35微米技術檔次,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有關統計顯示,深圳市目前共有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大小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和機構100多家,專業設計人員已逾2000人。國家「909」重點工程布點的IC設計公司半數在深圳,在手機、通訊、消費類、HDTV等方面已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晶元。在內地集成電路發展格局中,深圳與北京、上海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五大問題成為IC發展障礙

盡管深圳IC產業已經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但也存在不少隱憂。業內人士認為,深圳IC業必須盡快解決五大問題,為產業的發展「掃除」障礙。其一,人才缺口大。預計10年內,我市的IC設計人才缺口在5萬人以上;其二,缺乏非盈利的、公共的科技支撐體系;其三,產業系統化不完善;其四,缺乏一批良好的中介組織。專家指出,IC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各個產業鏈建立系統的發展模式,而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完善中介服務組織;其五,IC企業的發展視野問題。企業要敢於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如果沒有意識走向國際上的話,到頭來本土市場被別人佔領,國外市場又不能得到,未來發展就會越來越困難。

深港科技合作提供新契機

深圳乃至珠三角的IC產業應該靜下心來解決困擾IC產業發展的問題,在現有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起點。張克科認為,隨著「內地與香港和澳門更緊密經貿合作關系安排」以及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相繼開展,深圳IC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放眼全大陸的IC產業競爭態勢,珠江三角洲與深圳做為最具歷史和先天優勢的IC產業製造基地,發展優勢很難被取代,前景依然相當樂觀。

張克科認為,首先深圳與香港合作優勢顯著。在CPE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合作關系)的框架下,深圳可以規劃與香港市場需求銜接的IC產業發展,以此帶動深圳產業鏈的完善和加固發展。就高新科技產業來說,深圳仍需要作調整,高科技產業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概念,高科技產業要向高附加值轉變,高附加值在市場利用程度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珠三角仍然有一定的空間。其次,泛珠三角各地區可以優勢互補。廣東省提出「泛珠江三角洲」概念,讓泛珠江三角洲變成與大西北、東北互動的區域板塊。目前,由省政府計劃的從珠三角的產業環境、產業規劃到泛珠江三角洲的科技合作框架都已出台,不但把香港、澳門聯系起來,還包括福建,廣西等地。這對IC產業整個資源調整和產業配合是很好的機會
參考資料:www.360manage.com

㈧ 外匯平台ic進入中國幾年了

以2022年為准,ICMarkets已經進入中國8年了。
ICMarkets在2007年成立於澳大利亞。
ICMarkets於2014年進入中國市場,其主要客戶來自中國。
ICMarkets雖然成立於2007年,但在國外客戶量不高,自2014年進入中國市場後客戶量暴增。
提醒一下:入金必須使用本人的銀行卡,一定要仔細閱讀入金的說明,並按流程操作。

㈨ 國內的晶元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對於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及形勢走向,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一批工業晶元企業,數量還是不少的,但總體比較分散,還未形成合力,且產品仍然集中於中低端市場,因此還需具備充足的資本和技術儲備,建立一個全球創新的協作體。5、晶元產業人才缺乏問題

㈩ 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的出路在哪裡

世界上的其它地方都曾出現過好幾次IC市場慘淡的局面,但在中國20多年來一直都沒有出現,所以IC市場的中心正在不斷從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向中國轉移,IC的生產中心也在不斷地從其他國家或地區轉移到中國。去年(2004年)台灣的8寸晶圓生產廠宣布在廣東珠海市落戶,以及台聯電和台積電IC生產廠商在國內蘇州、上海投資辦廠,一下子把中國的IC產業推向了世界高峰。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IC生產廠家的產品或相同型號的IC幾乎在中國都可以找得到,中國IC市場的份額已經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並且這個分量還在繼續增長,因為中國是一個產品加工能力最強和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作為一個IC的使用者,我對中國IC產業的發展感到很欣慰,也感到嘆息。欣慰的是IC產業在國內的蓬勃發展必然會帶動中國電子工業及其他產業的蓬勃發展,並且我們的IC產量和產值很快就可以趕上日本、歐洲和美國。IC的發源地在美國,二十多年前傳入歐洲和日本,十年前又傳入台灣,現在又傳到了中國大陸。在IC產生技術方面,日本用了26年才趕上美國,而台灣只用了十年多一點時間就趕上了美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根據統計,2000年以來中國的IC產業每年都有30%以上的速度增長,因此可以估計,用不了十年,中國的IC產業就可以趕上美國。嚴格來說早在二十年前,國外的IC生產技術就已經傳入中國,但中國一直沒有把握住機會,因此我們不能不嘆息。八十年代末,中國就開始從日本大量引進IC生產技術,當時國內的最大IC廠家742廠(華晶集團)就是在那時候從日本東芝公司引進IC生產技術的,同時向東芝引進IC生產技術的還有韓國三星。現在可以檢討一下中國二十幾年來IC產業的發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用信息產業部(以前叫電子工業部或四機部)一位領導的真心話來概括:我們二十多年來用於引進IC(彩電用)生產的錢,光利息用來買IC都用不完。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IC產業發展這么令人感嘆?很多不知情的人都把責任歸於日本沒有真心向中國人傳授技術,那麼爾後中國從歐洲引進的IC生產技術又怎麼樣呢?上海非利蒲半導體廠、上海貝嶺半導體、還有深圳的賽意法半導體公司等等,當時引進技術的時候技術水平也應該是很先進的了吧,但為什麼也發展不起來?中國沒有IC用戶嗎?中國IC市場的容量每年都有上百億元的增長,把它攤到任何一個IC企業,這個企業都會被掌死。就良心而論,如果我們不是當年從日本引進了彩電生產技術,中國的電子工業不會像今天發展得這么快。如果拿今天的三星與中國任何一個企業相比,就會知道中國的IC企業到底輸在哪裡?我認為,中國的IC產業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是輸在生產技術上,因為三星公司也是與中國華晶公司同時引進日本的IC生產技術,並且目前在三星公司工作的很多高級技術人員也是中國人,因此我們只能認為,中國IC產業的失敗,是輸在管理和體制上。先天不足,後天營養不良,是中國IC產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是一個計劃經濟色彩很濃的國家,雖然是改革開放了,但一些大的技術引進項目,還需要國家政府部門進行立項、審批和撥款,而目前國內大多數的企業還都是國營企業,國營企業在爭取技術引進項目的時候一般都會弄虛作假。這些企業為了爭取得到國家技術引進項目,可以說是不擇一切手段,其中在寫可行性報告的時候,首先是把技術引進的必要性寫得天花亂墜,然後把經濟效益也寫得非常可觀,最後把投資寫得非常節省,只有國外同類項目的三分之一,目的就是要先拿到項目,資金不足,等上馬以後再繼續向國家申請,反正生米已經將要煮成飯,國家不可能不給。因此,技術引進項目在一開始就是先天不足,經常是一邊引進技術設備一邊修改方案,最後把資金用完了,還不能正常生產,更談不上日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了。如:華晶半導體廠(742廠),IC產生技術引進項目在進行到第一期工程後,因資金不足就基本停止了下來,但為了向政府部門報喜,表示項目超前完成任務,提前出產品,不得不向東芝公司買進IC半成品進行封裝,然後打上自己的品牌,一個自力更生,獨立生產的IC產品就這樣誕生了。但直到今天,華晶半導體廠當年的雄偉目標一直都沒有實現過。思想保守,不重視技術引進,企業缺乏活力,是國內IC生產廠家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政府領導的眼裡,引進IC產生技術和設備,IC產品就可以像麵包師烤麵包一樣,等著麵包出爐了,殊不知IC產品最關鍵的技術還在前頭,就是產品技術開發。搞過電路設計的工程師都會清楚,開發一個電子產品,比較復雜一些的一般都需要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而開發一個IC產品需要的時間還要更長,因為IC樣片試制出來後還要作電路試驗,還需要整機廠的配合。況且以前搞IC設計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用膠帶貼圖),特別是搞模擬電路IC設計,對設計師的技術水平(經驗)要求更高。光有IC產生技術和設備,還需找米下鍋,而IC產品設計,在國內IC產生技術剛引進的時候還是個空白,對IC產品設計人才的培養最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並且當年連師傅都沒有到哪裡去培養。因此引進成熟的IC技術產品是解決IC產生廠當時等米下鍋的唯一出路,但是在自力更生,自主開發等思想的指導下,只好讓IC技術開發人員加班加點,重復別人的勞動,讓IC生產設備耐心地等待著新產品的誕生,和靜靜地等待著衰老。因為,IC產品技術引進多麼丟中國人的臉。而在此同時,韓國三星卻每年花幾億美金來進行技術引進,然後用同樣的生產設備進行IC生產,並把產品源源不斷地賣到中國,每年幾十億元的錢也源源不斷從中國人的手中流入別人的腰包。你看多可惜,中國就這樣失去了一次IC發展的好機會。今天三星半導體公司的產品樣樣均有,這些產品完全都是他們自己設計的嗎?我看不是,我相信大部分產品都是靠引進技術進行生產的;連日本人賣給中國人的生產設備也是通過引進,然後改造再賣給中國。而在國人看來引進設備還可以,但引進技術就是恥辱,中國人能把衛星發射上天,為什麼就不能開發IC。20世紀末IC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個人電腦發明以後,IC生產技術和IC電路開發技術,無論是在效率上或者在性能上,以及在產能上都比前10年最少增長了100倍。英特爾公司在進行80286 CPU電路布圖設計的時候基本上還是用手工貼圖的方法,而到了80386 CPU電路布圖設計的時候才開始採用CAD和EAD技術,正是因為CAD技術的飛速發展才引起今天IC技術的進一步飛速發展。今天IC的生產和開發技術越來越集中,並且產能已基本集中在幾個世界級的IC企業手中,而且IC生產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行業。中國領導已經初步認識到這一點,要想讓現在國內的IC企業(國營企業)直接去追趕國外的IC企業巨頭,已經是不可能了,那樣只能白白地丟失更多的錢。上個世紀將要結束的時候,國家在IC產業方面進行了政策調整,原來只允許國營企業涉及的IC產業,現在反過來鼓勵民營企業進入IC技術領域,並把民營企業的概念延伸到外商在國內投資企業的范圍,這一觀念的改變使得二十多年籠罩在中國IC產業頂上的陰雲,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隨著台灣IC企業向大陸轉移,以及國外IC企業競爭的激烈,和國外留學人員創業的濃厚興趣,在2000年以後的幾年裡,中國從事IC技術的企業一下子猛增了400多家,其中大部份都是海歸人員新辦的IC設計公司,中國IC產業的春天終於到來了。與此同時,在政府提出信息產業要有自己的「心」(CPU)和「腦」(系統軟體)的號召下,一些代表國家頂級IC技術的產品,如:方舟1號、2號;龍芯1號、2號;漢芯等CPU產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的兩年裡也陸續在不同場合亮了相,並得到政府部門的嘉獎,同時也給中國政府的官員面子增加了光彩,證明政府的支持是正確和有效的。沒有人懷疑,CPU不是當今IC技術中的皇冠,英特爾公司獨領風騷20多年,靠的就是CPU一枝獨秀。但是CPU與其他IC產品不同,它不但需要硬體支持,更需要軟體來支持,沒有一大幫熱血沸騰的軟體開發隊伍跟進,不斷地開發應用軟體來支持,任何先進的CPU都會變成廢物。對於CPU電路性能的優越性我們暫且不說,但如果我們自己生產的CPU採用的是別人的IP,那麼我們的CPU到底有多少優勢,能與英特公司抗衡嗎?如果我們自己生產的CPU採用的是自己的IP,手中已經掌握大量軟體資源的軟體公司願意跟進嗎?況且開發自己的IP談何容易,如果選用別人的IP,還不是需要乖乖的給別人交一筆知識產權費。世界上曾有多少人,想在CPU行業與英特爾公司爭奪天下,都沒有成功。在英特爾公司剛推出80286的時候,那是個群雄輩出的時代,有西門子、NEC、台灣聯電、IBM等好幾十家公司跟進;到了80386和80486的時代,世界大部分廠家紛紛倒閉,只剩下幾家;再到奔騰CPU的時代,世界CPU的廠家幾乎只剩英特爾公司一家,最後有十幾家CPU公司聯合起來搞一個Power-CPU與英特爾公司的奔騰CPU抗衡也沒成功。那麼中國IC產業的出路在哪裡?實際上這兩年華為、中興等IC開發公司的實際行動已經作了回答,就是要搞那些能與自己產品配套用的IC,或某個新技術領域,別人還沒有進入這個領域的新IC,這樣才可能會成功。不過,現在華為和中興的IC開發公司還是處於自己種菜自己吃的小農經濟經營方式,只不過是省了點趕集買菜的時間和路費,圖了個方便。他們這種小農經濟經營方式,註定他們的IC開發公司規模不可能做得很大。他們如果想把IC開發公司規模做大,必須自己構建一個農場或收購一個農場,把自己培養成一個IC專業戶。當一種主流文化形成以後,一般人只能跟著它走,誰要是想與它作對,必須量力而行,估計一下自己有沒有那麼大的實力,和敢不敢付出那麼高的成本,如:美國的王安電腦就是因為與眾不同,而倒在了IBM電腦的腳下。目前WINDOWS操作系統已經積累了7000多萬行原代碼,雖然它很不盡人意,但誰想准備用新的操作系統取代它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多人都希望用LINUX來取代它,這種想法過於簡單,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多人已經實踐了好幾年,並且在這方面花的錢起碼也有十幾億元,到現在還沒有看得出有成功的希望。中國IC產業的發展絕不會像政府官員宣布的那樣,缺「心」就是搞CPU——要與英特爾對著干,少「腦」就要搞操作系統——要與微軟對著干。如果大家都去搞CPU和操作系統,很多企業都得要完蛋。企業要生存首先是要解決吃飯問題,然後才能求發展,過度地追求高標准,高水平,不先考慮市場的需求和自己的實力,對於一個沒有品牌基礎的新企業來說,死得更快。中國科學院軟體所倪光南院士早在幾年前就指出,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方向是搞系統晶元和與之相配的嵌入式系統軟體。目前在世界上系統晶元雖然還沒有形成規模,但嵌入式系統軟體發展非常快,從事嵌入式系統軟體開發的人員也越來越多,這也給將來系統晶元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里我不願意作為算命先生來推算中國最近誕生的方舟、龍芯、漢芯等產品的命運,但如果沒有政府的繼續支持,可以肯定他們往後的日子非常艱難,但政府鼓勵發展自己的CPU也情有獨鍾,我們無法評論。幾年以前我與華邦公司總裁?元先生(他現在是台灣地區SOC促進會主席)進行交流的時候,他就指出:最近美國十幾家IC公司聯合起來生產POWER-CPU與英特爾公司抗衡,都沒成功,今後幾年誰再去搞CPU,誰將會死得更快。威盛是唯一一家敢與英特較勁的CPU公司,並且它還是一家生產電腦的公司,要不是他自產自消,它可能很早就倒閉了。除非國產的CPU公司也能自產自消,或者政府一直願意眷養著,要麼這些CPU公司也將很快就會倒閉。元先生原來就是搞CPU出身的,他深知CPU河流的深淺,所以他自己創建公司的時候就沒有開發和生產自己的CPU,而是開發計算機圖形處理晶元。華邦公司開發成功的兩塊圖形處理晶元(用於電腦顯示卡和VCD電腦放映卡)在97年前後出盡了風頭,為公司賺足了發展資金。因此,公司在剛上馬的時候產品選型非常重要,要麼還沒等站穩腳跟,產品很可能就要過時和被淘汰。自從晶體管於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集成電路自60年代初期發明以來,半導體製造技術和計算機產業一直都在按摩爾定律(每隔18個月性能翻一翻)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展,並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數字文明」。在半導體這樣的日新月異的產業領域,對於所有相關企業而言,永遠都會有新機遇和新威脅。不管是擁有什麼樣的業績和規模的企業,都會面臨這樣的業務環境的變化。深知半導體產業戰略意義的地區和國家為了增強半導體技術的競爭力都在不斷投入龐大的資源。同時,半導體產業,技術開發、生產體制和客戶企業等全球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翻開半導體產業發展史,半導體產業首先誕生於美國,然後擴展到歐洲,之後經日本和韓國,發展到台灣和擴展到了中國大陸。展望未來,毋庸置疑的是半導體產業將以驚人的速度在中國出現。所以,產業的發展將沿地區性和全球性兩個方向推進。在半導體產業區域擴展的同時,構成這一產業的企業也經歷了反復的重組和整合,半導體產業構造的進化始終沒有停止過,擁有嶄新業務模式的企業將會不斷登台亮相。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為止,幾乎所有的著名半導體製造商都是獨立進行產品的策劃、設計、生產和銷售。這種業務形式被人們稱為「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s:IDM(集成設備製造商)」。這種業務形式在90年代初很快就被台灣的半導體製造商創造的兩種新業務形式所突破。這兩種新業務形式之一是專門從事半導體生產的「半導體代工廠商(Foundry)」和專門從事半導體設計的「半導體設計廠商(Fabless)」。這是一種新的資源共享模式,它是由IP(知識產權)供應商和SOC設計服務公司來承擔的一種產品設計外包模式。笛卡兒發明的三根直線把歐洲人的思維延伸到無限遠的空間,而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卻把中國人的思維固化在1+1=0的原點上。自從2000年以來,中國突然誕生了400多IC設計公司,這些IC設計公司無一不是從事CPU、DSP、SOC等數字電路器件的技術開發。這些數字電路IC的技術開發需要購買或租用非常昂貴CAD、EAD軟體和IC測試設備,並且這些產品的生產工藝以及介面電路已經標准化,IP授權費用很高,產品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一個IC設計公司光靠一個產品很難養活一個公司,因此,在很短時間內將會有一大批IC設計公司被淘汰出局。奇怪的是,那些具有廣泛應用的模擬器件或IC,卻無人去問津。例如:電源開關管、電源管理IC、音頻放大IC等等。這些模擬半導體器件的技術開發,不需要昂貴的IC開發專用CAD、EAD工具軟體,甚至用手工同樣也可以進行技術開發。因此,模擬半導體器件的利潤相對來說比數字電路IC還要高。例如: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手機、數碼相機等產品用的電源適配器或充電器的價值,估計每年超過300億元,其中半導體器件的價值就超過100億元;還有CRT電視機、空調等電源使用的半導體器件,總價值將超過300億元。這么大的半導體市場,卻沒有人看見,反而大家都?死盯在CPU、 DSP、SOC等這幾個電腦專用的技術產品上。在他們看來,只有使用昂貴的CAD、EAD工具軟體和IC測試設備,開發出來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才算是高新技術,才能給中國人的臉爭光。難道電腦比人腦還要更聰明嗎?別忘了,每年創收幾百億美金的微軟公司的WINDOWS軟體產品,是用人的腦子開發出來的;每年創收幾十億美金的CAD、EAD集成電路技術開發工具軟體,也是SYNOPSYS、CADENCE和MENTOR等公司的工程師用人的腦子開發出來的。其實數字電路要比模擬電路簡單非常多,因為,數字電路基本上都是由與門、或門、非門等三種基礎電路組成。因此,一些國外的CAD、EAD集成電路技術開發工具軟體提供商,大部分都是把重點放在數字電路技術設計上。模擬電路設計相對來說,要比數字電路困難很多,因為,大部分CAD、EAD工具軟體對模擬電路設計都用不上,大部分模擬電路設計還得靠人的工作經驗積累,這應該是給中國人留下了一個最好的後門——發展IC技術的最好機會。

閱讀全文

與中國ic能火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留學學音樂需要考什麼 瀏覽:442
印度老虎學名叫什麼 瀏覽:956
印度的大學有什麼用 瀏覽:433
中國省界怎麼記 瀏覽:609
中國支援伊朗有多少人 瀏覽:181
義大利的貝爾加莫在哪裡 瀏覽:963
印尼蘇拉威西肯達里怎麼樣 瀏覽:488
原油寶中國銀行為什麼要認 瀏覽:790
印尼客人喜歡吃什麼菜 瀏覽:735
大衛塑像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885
義大利怎麼坐大巴 瀏覽:32
印尼林區有什麼規劃 瀏覽:693
義大利為什麼崇拜狼 瀏覽:421
中國多少人在用海爾 瀏覽:105
目前坐什麼飛機可以入境越南 瀏覽:750
義大利在哪裡可以換歐元 瀏覽:142
伊朗在什麼的北部 瀏覽:355
哪個國家會幫伊朗 瀏覽:495
越南總統有多少錢 瀏覽:78
義大利面和披薩哪個更難吃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