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洲火器是什麼時候崛起的明朝嗎
在西方,歐洲火葯武器最早出現在何時仍有很大的爭議。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歐洲最早的火葯武器在14世紀20年代的時候已經出現,有研究者認為,歐洲人將火炮作為武器使用的最早證據,是1326年左右兩份手稿中的兩幅圖畫。
歐洲火炮的發展
1350年左右,德國出現了銅錫合金的火炮,射程可以達到數百米。「歐洲第一場由火炮發揮關鍵作用的戰爭發生在低地國家,發生在1382年5月3日的佛蘭德爾伯爵的貝弗豪得威爾戰斗。」
16世紀黃河17世紀的火槍的製作技術已經非常高超。一些武器研究專家認為,從1500到19世紀初,技術的變化值發生在怎樣改變不同武器的彈道等次要方面,從16世紀後期到1860年前後撞針槍的推廣,這幾個世紀里所用的兵器是大致相似的。
這也決定了,一代代軍隊在步槍戰術方面,在野戰戰術方面,在包圍戰和攻擊戰方面,基本上遵循同樣的規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很清晰的認知,那就是從15世紀末開始,中國對火槍火炮的運用已經落後於歐洲了,16世紀燧發槍出現以後,這種差距就越來越大。
B. 最早使用火器的國家
中國,明代洪武年間的洪武火銃,比歐洲早了150年.
C. 火器到底起源於哪裡
火器起源於中國,使用火器中國比歐洲早。
火器現代又稱熱武器或熱兵器,指一種利用推進燃料快速燃燒後產生的高壓氣體推進發射物的射擊武器。傳統的推進燃料為黑火葯或無煙炸葯。
由於與不使用火葯的冷兵器相對,火器也稱作熱兵器。槍和炮有時亦作為火器的同義詞,但火器一詞應用范圍更廣。
火葯在中國歷史上,在公元9世紀被發明後,有被用在放煙火和戰爭武器的用途。中國發明的槍在12世紀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在13世紀傳入歐洲。
將火葯用在武器製造並投入實戰,在我國約開始在唐代末年。唐哀宗天祐四年(907)。鄭璠攻打豫章城(今江西南昌)時,曾利用「發機飛火」燒毀這個城的龍沙門。這一次戰例一般被認為是火葯武器出現的最早戰例。
公元十一世紀,當火葯兵器在中國戰場上大顯神威的時候,西方還不知道關於火葯的知識。二百年後,歐洲的學者,首先是阿拉伯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著作,才知道了火葯。但火葯武器則是通過戰爭傳入歐洲的。
十五至十六世紀,歐洲許多國家在學習中國火葯和火葯武器的基礎上,製造出了新的火葯兵器——佛郎機。
D. 歐洲人什麼時候開始全面使用火槍
所謂以火槍為手持兵器,是指軍隊不再使用長矛,而換成前面裝有刺刀的火槍。在《三劍客》中(17世紀20年代---1620年左右),我們看到,歐洲各國有專門持有火槍作戰的軍隊---火槍手。但其實火槍的使用率在軍隊里並不是特別高,正規軍還是以長矛作為主戰兵器,而且士兵的穿著還停留在15世紀末期(莎翁的年代)的裝備,戴著寬大的鐵盔,穿著鎖子甲,並配著長劍------與歐洲人征服印加時的穿著沒大區別,大家可以想像到。那時的戰斗火槍雖使用率也不低,但不是軍隊普遍的手持兵器。
另外,我看到《百家講壇》里關於「鄭成功VS荷蘭人」那段,是專家講述的。說當時(17世紀60年代---1660年左右)荷蘭軍普遍使用火槍,而鄭軍仍停留在冷兵器時代,以關刀,弓箭為主,所以在兵器上吃虧。並說當時荷蘭人嘲笑中國人說:「中國人一聽到槍響就害怕,不足為懼。」但是後來由於中國士兵的勇敢,加上人數眾多,所以做後仍然勝利了。
對於這位專家的說法,我不敢全認同。原因是:這位專家他總是把這場戰爭和鴉片戰爭做比較,說「二者在武器裝備上很相似」。拜託,請你搞清楚吧---鴉片戰爭是19世紀3,40年代,而收復台灣是在它前面200年前的事,二者沒有可比性!19世紀3,40年代在歐洲軍隊里,帶刺刀的火槍已經被普遍使用,而17世紀60年代呢?我不是太清楚,不過我可以分析出來,這個年代比《三劍客》的年代晚了40年,應該和另一部小說《鐵面人》的年代相仿。《鐵面人》里的國王是路易十四,也就是說,那個年代是法王路易十四早期年代。那個年代應該和前期同樣,軍隊還沒有把火槍作為手持兵器!荷蘭軍也是這樣,只是由特定的類似火槍手之類的士兵手持火槍,而大部分的陸戰士兵主要武器仍是長矛!
這就是說,實際當時戰斗雙方的兵器差別並不大!鄭成功的軍隊也有火槍兵,荷蘭軍隊也不比鄭軍多幾根火槍,況且鄭成功的軍隊還有大量的弓箭,大量的戰船和將近30門巨炮。荷蘭守軍也有十分利害的「紅夷大炮」和堅固的城堡。所以,我覺的,雙方兵器上的差別不是很大,和鴉片戰爭沒法比。你專家怎麼了?你專家也要清楚,明朝的武器,可是比清朝的「韃子兵」先進多的。明朝的「城堅炮利」,也是被滿人所認可的,而且明朝時期從國外進口的「紅夷大炮」也是有一定數量的。
在我印象里,歐洲軍隊服裝和裝備開始改變,應該是在路易十四在位時期改的。我記的這位國王曾一度強化他的陸軍。那麼各位看到了,在18世紀時,歐洲軍隊已經都改變了服裝和裝備,配備了裝刺刀的火槍。而每個國家軍隊服裝的顏色和樣式都不同,比如英軍是:三角帽,紅色制服,白色高筒靴。法軍是:三角帽,黑色制服,也是高筒靴。其他國家都類似,俄國是綠色制服,奧地利是白色。從18世紀前期,到法國大革命,歐洲國家的裝備基本沒變。大家都看過《鬱金香芳芳》,《雙城記》《格列佛游記》等書吧,裡面士兵的裝備和服裝就是我說的那樣子了。
說到這里:從身穿鎖子甲,手持長矛的士兵,到頭戴三角帽,手持刺刀的近代士兵,中間沒有什麼過渡嗎?有的話,是從何時起的?是在什麼時代開始改變的?
我個人推測,是在17世紀中期以後。也就是說,時間上是在英國「光榮革命」之後的2,30年裡。也是在路易十四的晚期。也許一國先改,各國就都爭先恐後。
E. 歐洲的鑄炮技術是什麼時候超過我國的
在十一世紀時,中國人就已經有火葯,並用在推進火箭之類的軍事用途上。這種火葯武器比常用的投射武器來得可怕。雖然中國人也有一些火器的實驗,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到,火葯在爆破或推動投射武器等方面的潛在威力。
在西方,由於歐洲人發現火葯的巨大破壞力,而逐漸加以採用。在歐洲,描繪火葯武器並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最早可追溯到1326年。在藝術品中所出現的早期火炮,是裝上類似長槍一類的殺傷物,而不是炮彈。事實上,歐洲人在1326年之前的半個世紀,就已經有使用火葯的經驗。在文獻上,有關火葯調制配方的最早記載,是由英國的化緣修士羅傑培根在1260年寫下來的。到了1340年,就開始使用由鉛、鐵或石頭製造的炮彈。英國人在1346年於克雷斯戰役中使用火炮,但文獻里並沒有提及他們在戰斗中如何使用火炮。
火炮
在火葯武器真正派上用場之前,曾經過數個世紀的實驗。發展火葯的最大難題,就是燃點快、質量均勻和威力強大,此外,設計出合適的火炮也非易事,倘若設計不當即無法開火。由於受到早期的製造技術所困,施放火炮者所面臨的危險程度,其實與炮擊目標物所差無幾。例如在1460年時,蘇格蘭國王約翰二世就是在燃點火炮時,因為火炮發生爆炸死於非命。
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火炮與火葯的技術已經達到高峰,躍升為重要的武器。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453年時,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被攻城巨炮所發射的大石炮彈所轟毀。雖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為小城門被轟開所致,但其實可歸因於炮轟讓突擊成為可能的因素。
中古時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時炮轟城牆以及在戰場上向大批的敵軍開火之用。它們可以精準地轟毀在城堡裡面建築物的垂直外牆,因此人們便發展出傾斜低矮的外牆取替高聳垂直的外牆。在這段時期里,火炮在戰場上的作用有限,因為當時的火炮仍非常笨重,在作戰時,很難移到新的位置上開火。
手槍
各種類型的手槍圖示出現在1350年左右。這些早期手槍的結構,是堵住一條中空槍管的其中一端,然後利用一個小洞點燃管中的火葯,一條緩慢悶燒的火繩會對准這個小洞扣下來燃點火葯,先前裝在槍管裡面的子彈即可發射出去。早期的手槍用途並不廣,只能在排槍射擊中攻擊密集的敵軍。到了1450年,手槍才被大多數先進的歐洲軍隊採用,但直到十六世紀以前,由於弓弩造價便宜、攻擊有效,仍然是步兵使用的主要投射武器。
F. 從中國傳入歐洲的火器,為什麼短短一百年
因為,包括.火.器在內的其它技術,絕大多數都是在明朝從中國.傳.入歐洲的。
由於明.太.祖.的繼承人,掌握了一.大.堆的古代遺傳下來的科技成果研發隊伍,意圖.變.革.朝廷的傳.統.體制,遭到了皇室成員和朝.野.官.吏的普遍.反.對,便.拋.棄皇位率隊流.亡.於東北歐。
他們從文化和宗教入手,對獸人族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文化語言啟蒙教育,到清朝的中後期才逐步的令獸人族掌握了初級階段的.火.器、農糧醫葯、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文學書畫、紡織、宗教、機械製造、車船製造、航海運輸等等現代科學技術。
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就是.追.捕這些文明.傳.播.者的行動。
從歐洲的現代字母語言不難發現,除卻氏族姓名含有.種.族的語言特.征外,凡是其他描述世界的語言都是漢語格式。
所以,中國.傳.入歐洲的.火.器以及其他科技,是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文化培訓以後,才於一百多年以前的.八.國.聯.軍.侵.華的形態展現在中國人的面前。
G. 十五至十八世紀的歐洲有沒有火葯武器
公元1260年元知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葯武道器,從而掌握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版伯人使用了火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葯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權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葯和火葯兵器的技術。
因此,15到18世紀的西方國家有火葯武器。
H. 火器出現後弓箭是到了哪個時期,才被歐洲淘汰的
不過即便這樣,火器取代弓箭仍然不是一蹴而就。
畢竟用了數千年的弓箭,又經過了無數次的改良,即使面臨著被火器淘汰的命運,但在火器面前也不是一無是處。
比如說弓箭的精準度是要高於早期火器的;另外弓箭製作起來相對火器簡單,沒有那麼多的麻煩事;而且在射擊效率上弓箭也比火器快的多;最後弓箭的重量總體上也要比火器輕。
而之後弓箭的地位在15世紀雖受到嚴重下降,但還是到16世紀才被歐洲人徹底淘汰(而英國更是到16世紀末才徹底淘汰)。
I. 西方火器什麼時候超過中國的
15世紀歐洲火器得到迅猛發展,到世紀中葉已遠遠超過中國,歐洲列強裝備著威力巨大的新式火炮的艦隊開始在世界上四處游弋。16世紀葡萄牙、荷蘭領歐洲各國之先進入中國沿海。明人從葡萄牙人那裡引進了弗朗機炮和火繩槍(明人稱之為鳥銃)。隨著海陸邊防形式的日趨惡化,嘉靖時期開始大量仿製這兩種火器 16世紀歐洲開始統一火炮的規格,銅或鐵制的加農炮成為主要炮種。萬曆後期明人從荷蘭軍艦上看到了這種當時最厲害的武器。由於明稱荷蘭為紅毛夷,故此這種炮也叫紅夷大炮。天啟六年,明與後金寧遠大戰,這種火炮發揮出了它強大的威力,結果後金慘敗,努爾哈赤也受重傷而死。戰後明金雙方都意識到西洋大炮的重要性 雙方都開始大量仿製,明朝是通過利馬竇等西方傳教士的幫助進行仿製,而清人則是通過收買漢人技師。
J. 近代科技的黎明:歐洲火槍是如何迅速超過中國的
火槍 早期是用一個或者兩個竹筒裝上火葯,綁縛在長槍槍頭下面,與敵人交戰時,可以先發射火焰燒灼敵兵,再用槍頭刺殺。火槍發明於中國南宋時期,這種火器在南宋時期非常盛行,在明代被發揚光大,清朝後期衰落甚至失傳。火槍在14世紀開始傳到歐洲,歐洲的軍隊對於火槍這樣的裝備非常熱衷。尤其是西歐。德國的火槍技術和火槍的普及率是歐洲第一,不論是在發明了火門槍的火葯時代,或者是普魯士王朝戰爭時期,火槍的運用處於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