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基建還能搞幾年
眾所周知,2022年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之年。轉型的關鍵就是用新的經濟發展引擎替代國民支柱性行業房地產,關於這一點,相信已是共識。
關鍵問題是,在現在這個過渡階段,疫情和俄烏危機兩只黑天鵝的影響之下,國內經濟減速轉彎受到很大掣肘,以至於國內重啟房地產行業「夜壺」的猜想和言論開始凸顯,經濟穩增長真的又要靠房地產?
五一假期前兩天,國家多個重磅會議針對房地產發聲,引發熱論。其實仔細看,國家會議關於房地產這個板塊的描述,就能搞明白這本質上是個「既要,又要,還要」的套路。
既要 居民加杠桿買房,拉動地方經濟;
又要 房價維穩,不能暴跌暴漲;
還要 繼續「房地產去金融化」,也就是不想地方再依賴「土地財政」,一心想的還是要降低中國經濟環境中的地方,房企,居民三方的債務杠桿;
總得來講,就是既要居民買房加杠桿,又要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數據指標上降杠桿。
房地產本身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債務驅動性行業,錢就是房地產行業內流動的血液,金融杠桿對於房地產有多重要不言而喻,而地產行業在過去幾十年裡,也是歷經產能過剩的危機,處理方式通常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但如今不同往日,現在最嚴峻的問題不是「水」多少的問題,而是「面」沒了。
就算頂層想給房地產放水,效果也不如往日了,所以一些人的擔心,譬如怕保房地產就不能保匯率,保房地產就又得脫實就虛,其實根本沒這必要,托舉樓市沒錯,但是刺激效果非常有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需求端的基本面已經塌了。
也別說什麼今年有1000多萬的大學生流入 社會 ,剛需人口多的是,就問就業和收入這塊有保障?工作都不好找到,疫情動不動就乾死一片企業,失業人數還在增加,就敢讓人背個30年房貸?對未來收入都沒個信心,口糧保障都不好實現,讓人有啥預期去買房子?
所以說,依靠低息放水,刺激居民加杠桿重啟房地產的這套玩法已經是個死循環,對於這一點,頂層比誰都清楚。
這也是頂層重磅會議中,國家表達出既要又要還要的原因,因為,國內經濟增長的核心不再是依靠房地產,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態度是托住不塌不拖後腿就行了。
國內經濟最核心的關鍵是在經濟發展新引擎上發力。
那麼這個新引擎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暫且從我國國內經濟結構的現狀以及未來轉型的方向來講起。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是農業大國,在1978年前後,約0.69億人在工業領域,0.49億人在服務業(供銷社啥的)領域,剩餘人口全部都在農業上。
改革開放之後,由於工業大廠業務蓬勃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國家也開始逐漸放開農民的流動,工業虹吸農村人口的潮汐正式開啟。
然後就是各種建工廠搞生產,搞基建翻新城市,賣土地蓋高樓。
全國放眼望去,都是一片片大工地,那時候農民進城,要麼是在工廠當工人,要麼是在工地當工人。國內那時候全部是蓋房建廠啥的,可沒有什麼互聯網之類的 科技 企業,有的是代工廠和各種在建項目的搬磚工地。
彼時的中國需要掙錢搞基建,有了基建才能加大招商引資。
資本需要依靠基建搭好的檯子才能進行生產建設和流通銷售,有了基建設施才能吸引外資進入,我們才能掙外匯,才能買設備和技術繼續進行工業化建設。
但是 歷史 的發展階段在那擱著,彼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我們需要掙錢。中國結合自身人口優勢把自己定位成了生產國,過去的中國生產原料來源在外國,資本技術在外國,消費需求也在外國,中國只負責加工。
要加工就得有更新換代的基礎設施(基建),得有受過教育的勞動人口(勞動力素質需要跟上),滿足了這兩樣,中國才具備了世界工廠的基因。
也就是說,基礎建設是國家工業化發展的平台架子,必須適度超前,才能帶動工業發展。
所以,當時的中國重點工作完全圍繞著建設和發展,說白了就是搞錢做基建的同時大力招商投資。
對外,使勁出口掙外匯。
對內,重稅搞基建。
出口掙得外匯主要花在購買國外的原材料和技術設備上了,那麼國內搞基建要花的錢怎麼辦?僅憑國內勞力掙得血汗錢根本就不夠用,國家唯一的出路就是對外借債+對內挖掘剩餘價值。
發債嘛,就是加大財政赤字,發專項債啥的,這是國家層面的事兒。
對內挖掘剩餘價值這點就是積累原始資本,這和歐美很多國家靠著對外掠奪殖民地財富實現工業化的路徑不大一樣。
我們第一步靠的是剪農民羊毛,也就是低價買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高價賣工業品(價格大於價值),第二步靠的是重稅做工程,但是重稅總會影響招商引資吧,那就只有靠基建起來之後,拉動的國內支柱性產業的稅收,也就是房地產行業帶動的上下游產業鏈稅收,後來隨著房價的推升,一步步演化成農民的「進城稅」,也就是買房落戶,也稱作土地財政,除了契稅,交易稅之類的明稅,土地出讓金才算是重頭,屬於隱形稅收。
我國為啥會是基建狂魔,主要原因就是國內以房地產行業為載體,透支全國人的未來財富給基建工程沖了會員,有了會員資格,基建進一步開始井噴,拉動國內實業經濟騰飛。
房地產行業擔起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印鈔機,大量的信貸資金流入土地市場,進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之中,又一步步流向市場,國家工業化發展的基礎架子才給搭了起來。
在過去的經濟發展驅動模式中,逐漸形成了這樣的一個以土地,房地產為中心的閉環。
土地出讓 開發商融資拿地 居民貸款購房 政府依靠土地金融+土地抵押融資啟動基建 反哺房產行業+帶動製造業發展。
地方政府靠著「基建」,用鐵公基,市政綠化,公園水利等提升片區價值,從而提升地價和房價,然後是開發商融資開發,錢又以土地出讓金的形式流到政府財政那裡,最終用以償還做大「基建」的地方債務。
這就是房地產+基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舊模式,可以說,大基建才是我國過去這些年來發展的核心動力。
而這個閉環自帶BUG,在經濟發展的不斷循環中持續推高了地方政府債務,還推高了企業債務和居民債務,提前透支了國民財富。
因為財富被透支,國民消費受到嚴重抑制和擠壓。
在過去幾十年,我們「一切向發展看齊」,國內GDP拉動大部分靠的是投資建設,也就是基礎建設+房子建設+投資建廠。居民收入一大部分跑房子里,一部分跑循環經濟里(還是投資建廠等),手裡可用於消費的少之又少。
最終導致國家經濟發展結構失衡,投資佔比過高,消費佔比過低。
這與一些發達國家投資與消費在整個經濟中的佔比約為3:7相比,差距非常大。
所以, 我們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以及最終目的,就是提高經濟發展結構中的消費佔比 ,這就要求城市化(生活服務)進程大於工業化(投資建廠)。
這就要求服務於生活質量的基礎設施要擴建,比如說醫療,教育,水利,文化, 體育 ,環保等需要更新或加大建設。
在我國基建領域,對比其他發達國家,這些的確屬於我們的短板,在過去,我們偏向於投資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的交通運輸,通信工程,能源工程等,在 社會 服務類基建上重視不夠。
但是這樣又形成一個矛盾點,那就是 社會 化基建產生的經濟效益很低,對就業和產業鏈發展帶動有限,比如說你建個圖書館或者博物館,肯定沒有建設一個機場,高鐵等設施收益高,對經濟增長貢獻大。
沒有經濟增長和收益保障,居民的收入如何提高,消費佔比如何拉升?
當然了,中國最近幾年都在通過降稅降費等方式來提高居民收入,但是因為整個國家的稅收模式和大政府的模式,尤其是重稅做工程的模式,決定了居民收入提高的空間有限,方式單一。
居民收入困境還得從根兒上解決,這個咱們在後面會講到如何解決。
我國工業化升級的進程還在路上,與世界工業強國相比,與工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今年三月份國內經濟日報上說的。
尤其是製造業這塊,中國製造雖然已經擺脫了「低質」、「廉價」等標簽,也摒棄了以往靠犧牲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暴生產模式,但與 科技 化,高端化、文化符號,創新等領域還差得遠。截止目前,我國製造業仍與東南亞地區的低端產能重合度較高,與日韓等發達經濟體產業領域重合度偏低。
論品類,中國製造業品類非常全面,但論質量,我們還有不少短板和弱項。
就像經濟日報在《 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從何而來? 》中引用的那句話:「中國製造業不能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工業經濟的發展安全性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這句話很明白地指出,我國工業的核心基礎——中國製造業的地基還未夯實,核心技術,長期化規模型資金,關鍵性零件,基礎原材料,能源等靠的都是海外。
這些都需要錢,需要資金,就算現在可以把這些買來,但是始終是「把房子蓋在別人的地基上」,建好了利潤的大頭要被別人拿走大頭不說,一點安全保障都沒有,貿易沖突起來,人家跟你交手,直接地基給你掀了,找誰說理去?
如果要自己研發創新,那麼就需要更多的錢。尤其是從研發到市場需要一定時間的試錯,這試錯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湮滅資金。
說到底,還是推動工業化繼續升級需要的資金從哪裡來?
房地產行業持續拉動?讓舊的經濟循環模式(土地財政 驅動基建 拉升房地產 反哺財政)持續,繼續透支居民債務?
我們先看一下國內需求端的基本盤:
中國人口老齡少子化已經開始,樓市產能過剩,人均居住面積超50 ,居民債務超62%,地方政府債務高企,國內經濟脫實就虛······
玩不轉了!
房地產作為國內經濟發展引擎的這個舊模式肯定不可續了,也就是說房地產行業需要一步步卸下來拉動經濟增長的重擔,軟著陸的同時光榮退休。
地產行業這台「印鈔機」已經完成了 歷史 使命。
但是,我國工業化還遠未完成,工業結構還需升級。
最直接的證明就是,中國基建存量已屬世界第一位,但人均水平和設施質量與發達國家還有明顯的差距。
2018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17萬千米,較1949年增長了5倍之多,高鐵營業里程約佔世界高鐵里程的2/3,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中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約2.4萬個,在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國港口佔有七席。
西氣東輸,西電東輸,南水北調,能源通道等建設日益暢通,港珠澳大橋,洋山港等相繼竣工,交通架構越發完善,京滬高鐵,滬昆高鐵相繼通車,環京產業園, 科技 創新園,物流園,冷凍鏈建設等遍地開花······
有人說我國基建搞不了一年了,因為空間已經不大了。
其實這是誤讀,我們看一下我國基建與發達國際的對比就知道了。
據《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數據顯示,我國鐵路密度是137.1千米/萬平方千米,遠低於美日英法德等國家,其中美國是246,日本是749,應該是696,而德國更是高達957(單位統一為:千米/萬平方千米為)。
城軌方面,中國軌道交通里程居世界第一,人均高於美國,但低於日,英,法,德,俄等國。機場方面,中國公共機場僅有235個,相當於美國的62%, 科技 領域,中國研發總投入為美國的1/2,人均科研數遠低於美,日,研究基礎設施缺失。在教育領域,中國高校數量和質量全面低於美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主要也是學校建設需要加強。文化領域,中國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數量分別是美國的18%和35%, 體育 領域,中國人均 體育 場地用地不到2 ,遠低於美國的16 和日本的19 。
從內部結構看,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巨大,如城市用水率為99%,但鄉村只有84%。
也就是說大基建(交通,水利,城市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等等,主就是我們說的老基建):
總量夠,但是人均不夠。
城市夠,但是農村不夠;
數量夠,但是質量不夠。
經濟發展的框架,基礎檯子質量都不達標,裡面唱的戲哪會升級有創意?
所以,基建仍需進行,質量還得提高,但是資金來源的問題需要被解決,房地產—土地金融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下階段的關鍵,是解決資金的來源問題。
有人說,地方政府和居民沒錢了,有稅收啊。
房地產行業還在進行資產債務縮表,也就是房地產瘦身,能賣的業務板塊在賣,賣了之後趕緊還債,而房企以往拿地靠的都是發債融資,債務這一環切除了,瘦的只剩一點本金,哪裡還有錢高周轉拿地開發建設?
沒有房地產行業的循環,它牽涉到的上下游經濟鏈條都緩了下來,經濟景氣度消退,土地財政和重稅收的根基也就不存在了。
也就是說,國家稅基也將大幅縮小了。
指望中小企業,製造業,服務業收稅?疫情和美聯儲加息縮表,俄烏危機引發的大宗物品沖擊等就決定了接下來一段時間的稅收不會理想。
新的稅改更不要指望,稅收模式改動牽一發而動全身,直接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經濟承壓階段,稅務結構不可能動。
錢,從哪裡來?
當然是財政支出,還有專項發債。
除了上述資金來源以外,還有REITS,盤活現有的基礎設施,碳減排工具,股票注冊制,養老金制度等。
總得來講就是國家加大赤字出錢,以及引流市場長效投資基金介入。
這里又有問題了,國家可以短時間內出錢,加大赤字也有極限,還有所謂的股票注冊制,養老金制度等只待推進就得幾年時間,遠水止不了近渴,只靠碳減排工具等貨幣手段,那不是完全指望 社會 上的企業自行擴張沖大規模,進而改善經濟結構么?這也不靠譜。
還是需得開源。
如何開源?
老基建搭的檯子以及孕育的產業鏈已經到了更新升級的地步,要開源,自然是要搭新架子,孕育新的產業鏈。
眾所周知,國家推進工業化的前提是需要國家先搭檯子(基建),再加上各種財稅政策支持,金融政策支持,產業政策支持,然後才會培育出相對應的製造業或生活服務業。
新的產業鏈帶來新的經濟循環模式,提供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還為國家提供巨大的稅基。
如今老基建還在路上,新的基建設施需求也已經到來,因為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鏈要向全球中高端邁入,這就需要國家趕緊搭出新的唱戲檯子,為新產業的孕育提供基礎設施。
這就好比18世紀是蒸汽時代,到了19世紀進入電氣時代,那麼新的電網管道就要代替過去的蒸汽管道,到了20世紀,又進入信息與互聯網時代,網路管道與城市更新又要提前啟動,隨後爆發信息技術革命,紅利吃完之後又來到了人工智慧時代,仍舊是要基建先行,架子搭好,才能為信息智能 社會 的晶元,半導體,軟體,通訊等 科技 智能的發展提供相配套的基礎設施。
所以,基建沒盼頭了?
還是那句話,政府先搭台,企業才能唱戲,大基建才是拉動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房地產只不過是我國第一階段工業化進程中,伴隨城市化(基建)而生的關鍵性產業之一而已(其他還有製造業,服務業等)。
參考過往 歷史 ,1929年美國大蕭條,羅斯福推出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一向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提高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轉型及大發展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這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增發特別國債加強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中國的四萬億計劃時一樣,都是大基建拉動,現在去看彼時的大改大建,不僅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釋放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
搭建檯子的第一步還是國家主導,國家發債,這個已然成了事實,2022年年初以來,開年40多天的時間,上台8000個項目,加碼5萬億的投資, 主要是財政負債支出,新基建項目占絕大部分比重。
道路已經很清晰了吧,我們又來到了新一輪基建大潮的時代。
第一步,借債搞新基建,拉動就業,保障居民收入。
第二步,指著這些基礎設施孕育出新的能源類,數字 科技 類,電子信息類等產業,新的稅收基礎,再配合後期稅制改革,形成新的經濟循環模式。
開源是不是就做到了?
所以,重頭戲押寶在新基建上,解決我們國內經濟困境的突破點也在新基建上。
老基建有補短板的需求,但是新基建是開源的關鍵。
老基建 ,主要是「鐵公基」,如機場,鐵路,公路等, 針對的是人流和物流,依靠的是傳統能源。
老基建驅動下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簡單概括為以房地產行業為核心的「債務驅動——賣地擴張」型發展模式,通過推動區域間緊密交流,加速城鎮化進程,加速土地升值,人,錢,物等資源加速聚集,然後通過賣地賣房回收成本還掉地方上搞老基建的債務。
說白了,就是老基建和地產行業相協作,共同從民間虹吸財富投入城市化建設,民間創造的錢絕大部分變成城市裡的鋼鐵混凝土了。
所以,老基建模式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不僅推高了地方,開發商和居民的債務,使得居民背負上沉重的房貸,還容易導致產能過剩,資源浪費,「鬼城」眾多。
新基建 主要指的是5G,大數據,雲計算,特高壓,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的建設。已經沒有了人口紅利和城鎮化進程衍生出的房地產來做印鈔機,人流,貨流也已經匯集,新基建需要做的是升級,表現為 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匯集 。
對比人流,物流集聚的城市化,新基建的信息流,資金流集聚培育出的高端金融產業,數字 科技 ,新能源等才是未來的重頭戲。
比如說基於互聯網,物聯網的金融支付工具,為的是便於資金跨地區流動;比如說特高壓,西數東算等,中國西部地區煤炭,光能,水能,風能,土地等資源豐富,而東部地區土地資源稀缺,對電力和計算機算力要求較高,在西部建設特高壓,智能電網,數據中心等硬體設施,滿足東部能源,算力等使用要求,既能帶動西部就業,又能促進東部發展,還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一舉多得。
所以,新基建下的經濟循環模式是地區間資源協同發展,提高使用效率的同時,孕育出新的 科技 智能產業,以新產業帶動經濟增長。
到了這里,未來經濟發展的路徑就很清晰了。
所以,沒有什麼經濟不行搞基建,而是經濟要發展就得先搞基建,尤其是我們身處這個關鍵的經濟結構轉折點,新基建加碼要比老基建補缺更為重要。
但是在轉型過程中,疫情的反復和俄烏危機的影響,使得我們大力搞新基建的同時,也得把老基建和房地產給扶穩了,通過老基建建設,再促進一下房地產項目溢價和平穩過渡也是有必要的。
㈡ 我國的基建現在是否依舊有發展前景為什麼都在說政信里還是很火熱
新基建新定義
所謂「新義」的理解指的是體現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的科技型基礎設施建設。最典型的是中央電視台在2019年3月一次報道中提出的「七大領域」,即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
這一提法廣為媒體傳播,對普通民眾影響很大。這一定義不僅包含關乎數字經濟的部分,而且又加入了特高壓、高鐵、軌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㈢ 中國的經濟成長還能維持多久
比如,消費【有提升空間大】,製造業,農業等
㈣ 我國基建突破「建橋禁區」,國外網友點贊,中國基建的能力有多強
我國的基建能力這幾年確實是飛速上漲,不光震驚國內廣大網友,也震驚國外的很多網友,基建能力能夠快速發展,是離不開我們對基建投入的,是離不開我們重視這方面工作的發展的。那知道原來我們的基建能力並不是特別強,但是之前我們吃過虧,所以就瘋狂發展這方面的東西。
所以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人口流動非常密集的這樣一個時刻,尤其是到了春運這樣的時候,雖然我們現在也有春運的概念,客流量也會比平常高好幾倍,但現在你很難聽說春運買個車火車票在火車站通宵排隊的時候了。這個就是關於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這就是我們基建能力的提升。
㈤ 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還能維持幾年
中國還可以繼續維持未來8至10年的較高增速的經濟增長。
中國過去十年經濟總量整整增長了200%,中國經濟總量2011年超過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長方面,2012年各地區城鄉人均收入增幅不盡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間。中國正在和平崛起,未來的五至十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增速大約在7.8%至8.2%之間。
未來10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翻一番多,國家實力更為強大,民眾的生活水平將會更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會更多。政治體制將會更為優化,政治透明度將會更高。文化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有許多有特色的文化產業企業嶄露頭角,群眾的文化生活將會更為豐富多樣,大家對於群眾文化的參與性將會更強,群眾對於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將會更高。
但在2013年,為受到歐債危機沖擊後恢復期的第一年,宏觀調控政策、貨幣政策將更顯效,中國經濟發展、經濟運行格局,以及市場價格並不會大起大落,將會更為穩健,保持平穩增長。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為中國經濟受到歐債危機沖擊,市場需求低迷,大宗貨物價格降低,工廠開工率不足,失業率上升,但中國經濟增長率依然達到了7.8%,同期印度為6.1%,美國僅為2.2%。201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各行業先後實現見底回升,截止一月底,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連續四個月保持在50.6% 以上,今後兩三年為中國經濟的恢復期,2013年經濟運行態勢將會好於去年,經濟增長率有望實現7.8%至8.1%的增長,但既不會大幅增長,也不會急劇下滑。
2012年已經過去,最後一個月經濟有兩大看點:一是受蔬菜價格上漲推動,CPI將繼續回升;二是投資見效,製造業經理指數為50.6%,與上個月持平,從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速已出現小幅回升。
不僅如此,宏觀經濟在年末出現眾多可喜變化,先是PMI等先行指標持續回升,再是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轉正,製造業指數連續四個月由負轉正,一系列數據成為印證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最新證據。
201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8%,較三季度回升0.4個百分點,對應全年增速約為7.7%。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房銷售的持續提速,是拉動四季度相應工業生產和消費活動景氣度回升的主要驅動力。
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8%,經濟總量超過50萬億美元,約佔全世界總量的13%,約為美國的39%,但美國近年僅保持較低水平的增長率,2012年僅為2.2%。
2013年為中國經濟恢復期的第一年,但還會穩定增長,增長率有望保持在7.8%至8.2%之間,穩增長成為2013年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側重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並不會大起大落,既不會急劇增長,也不會大幅回落,屬於經歷歐債危機之後的恢復性增長。
但由於鋼鐵、紡織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及其我國調控政策存在的變數,以及美國正忙於應對財政懸崖危機,美國經濟面臨6000億美元額度的財政懸崖,又處於增加稅收、減少財政開支的雙重夾擊,美國經濟後期難免重振乏力,如果態勢急轉直下惡化,將會拖累全球經濟的復甦和我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使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但我國經濟增長還會保持較高增速,並且,由於央行存貸款利率處在次低位水平,通脹壓力將會輕微加大。
對此,中國的企業界應以更為積極的心態應對2013年的經濟局勢,順勢而為,未雨綢繆,早作計劃,拓展市場,以爭取生產企業的更好收益。
擺脫農業大國的中國在向著工業大國邁進,加速追趕世界上的第一大國,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國家實力在持續增強,正走在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從2010年起的10之內,我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要再翻一番,到期就會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但現階段我國國民民眾社會收入水平高低懸殊,高低差距越來越大。我國經濟總量到2020年,大約中共創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國平起平坐,到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再到2049年,在新中國創建100年的時候,就將會全面超過美國,但美國的綜合國力、國家實力、科技競爭力依然很強,不可小覷。
㈥ 現在中國基建基本飽和,那基建項目還有投資價值嗎
中國基建的強大實力毋容置疑,它伴隨著我們國家的成長,從最初的依賴他國投標建設到如今的世界第一基建實力,這一段艱辛而逐漸偉大路程,我們走過,我們知道了落後帶給我們的傷害,我們也明悟了只要自己強大才不會被人欺負,但是,從前幾年開始,就有一些媒體預測以我們國家的基本布局而推定,到了2030年左右,我們國內的基建基本飽和,從現實上分析,國內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如果,這個市場都開始飽和了,那麼基建項目還有投資的價值嗎?我個人覺得,基建項目的投資價值依舊值得關注,也值得行業中的專業人員繼續努力、突破。
第三個原因,不要放棄任何技術。我們國家以及人民都窮過,都見識過了落後的樣子,雖然,從數據上面分析可能會得出國內基建項目接近飽和的結論,但是,任何一項技術能力都不應該主動的放棄,畢竟,基建能力技術也是基礎底層能力,主要基礎能力足夠扎實,這才給了我們沖擊高端技術的資本。
㈦ 十年後,若中國基建基本完成了,還有什麼能大規模拉動經濟
目前的時間節點是2020年,十年之後也就是2030年到那個時候世界經濟的引擎一定是屬於中國,因為在這個10年中國內人均可支配財富的增長速度會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要知道根據2020年的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6億人的平均月收入不到1000元,如果10年之後這部分人群的消費市場伴隨著他的財富收入快速增長,那麼這6億人的消費市場放在2030年的時間節點上對於全球經濟而言都是一個動力引擎。
所以一個歷史時代伴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前景和她地位的變化,以及整個製造業水平的不斷上漲,再加上科技助力因素的改變,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會占據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引擎,相信在那個時候的中國一定是無比的富有和強大的。
㈧ 國內的基建已經到高峰期了嗎政信投資里的基建還有投資的必要嗎
我國需要基建的地方還是有很多的,很多地方沒有高速、沒有高鐵,但是卻有很多經濟作物或者旅遊資源,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政信投資就是為了讓各個地方更好的發展,發掘出更大的發展潛力。而投資者也能通過政信投資,得到更加穩定、安全的回報。。很高興能為你提供幫助
㈨ 中國基建在世界是什麼水平什麼位置的存在
中國的基礎設施,由【國家主導】的水平很高,但由【民間主導】的則參差不齊。且地域差距甚大,比如城市的中心-邊緣,和城市-農村之間都有相當明顯的差異。
首先,中國【國家主導】的基建體系有兩大特性:
①規模大。
②效率高。
以上兩點,是中國在「大型重點工程建設」上有著出色的能力,領先於世界各國的根本。當然了,越是「大型工程」,就越是由「國家能力」(包含財力,物力,人力等)所決定。中國的「國家能力」最強,因此在各種「大型工程」方面也有壓倒性的優勢。
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和「一帶一路」聯系起來的,當時「一帶一路「提出的時候被西方國家稱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這些年中國在「一帶一路」上投入很大,其中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是為了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第二是為了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從歷史上來看,西方國家的對外輸出經濟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產品輸出,就是西方在經過工業革命後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國內無法全部消化,富裕的產品就出口到其他國家。第二階段就是資本輸出。
當然在現階段資本輸出有了更多的形式。近代的中國就是被列強以武力手段打開大門融入世界市場的,但是今天中國的一帶一路卻是跟西方國家當年的手段截然不同。因為市場確實有這樣一個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對於中國的企業創造了這樣一個機會。
㈩ 中國基建什麼時候結束
別說10年,就是20年中國的基建也還沒有完成。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還遠遠不夠。
在鐵路、公路、機場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我國的鐵路運營里程只有10萬公里多,而外國超過了20萬公里。城市的基建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農村的基建還是很落後。
我們國家的電力足夠滿足全國人民的需要,即使在酷暑中,除了常規停電之外,由於電力儲備不足而幾乎沒有電力供應。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與我國完善的電力結構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