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在世界建築體系中 ,中國古代建築是源遠流長的獨立發展的體系。該體系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直至20世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而且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 特點 從構造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7項:①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②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荷載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牆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③創造斗?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④實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採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築,則可以採取扇形、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卷棚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視建築組群平面布局。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築物如城樓、鍾鼓樓等外,單體建築很少露出全部輪廓。每一個建築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唯有園林的平面布局,採用自由變化的原則。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間隔採用?扇、門、罩、屏等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准備條件,可栽培樹木花卉,可疊山辟池,可搭涼棚花架,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樑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常用青、綠、朱等礦物顏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圖案,增加建築物的美感。以木材構成的裝修構件,加上著色的浮雕裝飾的平?貼花和用木條拼鑲成各種菱花格子,是實用兼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出現的五彩繽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建築燦爛多彩、晶瑩輝煌。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5個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築學理論。建築學作為一個學科出現是近代的事情。指導建築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具體的政治制度。②儒家傳統的禮制思想是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學、風水堪輿之說作為補充。③充滿了中國人現實主義的處世態度。具體表現為不求建築物長久存在,而以滿足現實的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建築形式的標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種結構類型的建築物可以適應多種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標准化的建築個體要通過建築空間的組合來表達個性,建築群體的布置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處處反映著時間和空間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⑤以象徵主義手法表現特定的主題。在園林中表現意境,在宗教建築中表現世界觀,在宮殿建築中表現政治制度。一些裝飾構件與小品,甚至單體建築,都成為一種包含了固定意義的象徵符號。 類型 中國古代建築按功能分為以下7個大類:①居住建築。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建築,主要有穴居和干欄兩種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如甘肅秦安縣大地灣中的建築均為半地穴式,即從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豎穴,平面作圓形、橢圓形或方形,面積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來,原始社會的穴居,正逐步朝著宮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宮室式住宅的代表類型是合院。陝西岐山縣鳳雛村早周建築遺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在北京老城區中軸線東西兩側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這里。干欄式建築的最早遺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距今約7000~5300年前。樓面離地約和人等高,其下圈養牲畜,樓面上周圍有欄桿,圍著平台和房屋。現存干欄建築比古代大為減小,集中分布在雲南、海南的少數民族地區。②城市公共建築。主要包括城牆、城樓與城門,還有鍾樓和鼓樓。城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材料以夯土為主。三國至南北朝出現在夯土城外包砌磚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磚石包砌。城門是重點防禦部位。門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達80米。唐代邊城中出現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創建箭樓,北京內城正陽門城樓及箭樓、城東南角樓是明代優秀作品。鍾、鼓樓是古代城市中專司報時的公共建築。宋代有專建高樓安置鍾、鼓的記載。明代在北京城中軸線北端建鼓樓和鍾樓,其下部是磚砌的墩台,上為木構或磚石的層樓。③宮殿建築。宮殿專指帝王舉行儀式、辦理政務與居住之所。宮殿建築集中當時國內的財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宮殿遺址,發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村,它建於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宮是中國宮殿建築最後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為矩形,東西寬753米,南北深961米,牆開四門,建門樓,四隅建角樓。它將各種建築藝術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調動一切建築語言來表達主題思想,取得了難以超越的成就。④禮制與祠祀建築。人們舉行祭祀、紀念活動的建築,凡是由「禮制」要求產生、並被納入官方祀典的,稱為禮制建築;凡是民間的、主要以人為祭祀對象的,稱為祠祀建築。禮制和祠祀建築大略分為4類: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壇、廟;從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廟、祠;舉辦行禮樂、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儀式的明堂、辟雍;為統治階級所推崇、為人民所紀念的名人專廟、專祠。北京天壇是古代壇廟建築中最重要的遺存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築。是專供安葬並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築。由地下和地上兩大部分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遺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專供生人舉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說,漢代以後,帝王墓葬稱陵,臣庶稱墓。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個規劃完整、氣魄宏大的陵墓群。⑥佛教建築。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進行佛事佛學活動並居住的處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類型。中國民間建佛寺,始自東漢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並建。佛塔按結構材料可分為石塔、磚塔、木塔、鐵塔、陶塔等,按結構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開鑿的佛寺,淵源於印度,約在公元3世紀左右傳布到中國,其形制大致有塔廟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類。中國石窟的重要遺存,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⑦園林和園林建築。中國傳統園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形體環境,其構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築。它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反映著傳統哲學、美學、文學、繪畫、建築、園藝等多門類科學藝術和工程技術的成就。按隸屬關系,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風景名勝四大類。其中現存最著代表性的園林有蘇州網師園、拙政園、留園,揚州個園,無錫寄暢園,北京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 中國傳統建築的功能類型,除上述7類外,還有軍事建築、商業建築,以及橋梁等公共交通設施,坊表等建築小品。其中長城經歷了2000餘年歷史 ,延袤萬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河北趙縣安濟橋(趙州橋)建於7世紀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單拱石橋,比西方出現同類結構要早700年左右。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卓越成就。
㈡ 中國古代宮殿的制度
中國古代按建築所有者的社會地位規定建築的規模和形制。這種制度至遲在周代已經出現,直至清末,延續了2000餘年,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歷代的規定大致如下:
周代
據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級差別;堂的高度和面積,門的重數,宗廟的室數都逐級遞降。只有天子、諸侯宮室的外門可建成城門狀,天子宮室門外建一對闕,諸侯宮室門內可建一單闕;天子宮室的影壁建在門外,諸侯宮室的影壁建在門內;大夫、士只能用簾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宮室、宗廟可建重檐廡殿頂,柱用紅色,斗、瓜柱上加彩畫;諸侯、大夫、士只能建兩坡屋頂,柱分別塗黑、青、黃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級差別。
漢代
漢代除宮殿有闕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闕:皇帝用三重子母闕,諸侯用兩重,一般官吏用單闕。皇帝宮殿前後殿相重,門前後相對,地面塗赤色,窗用青瑣文;宮殿、陵墓可以四面開門。其他王公貴族的宅、墓只能兩面開門。列侯和三公的大門允許寬三間,有內外門塾。
唐代
據不完全的唐《營繕令》資料,唐制僅宮殿可建有鴟尾的廡殿頂,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寬度不得超過五間,進深不得超過九架,可做成工字廳,建歇山頂,用懸魚、惹草等裝飾;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寬三間,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懸山屋頂,不準加裝飾。從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門也有等級差別:都城每個城門開三個門洞,大州正門開兩個門洞,縣城開一個門洞;城中道路寬度也分級別。
宋代
宋代營繕制度限制更嚴。除廡殿頂外,歇山頂也為宮殿、寺廟專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懸山頂。木構架類型中,殿堂構架限用於宮殿、祠廟;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廳堂構架。城市、衙署也有等級差別,國家特建祠廟也有定製,與一般有別。
明代
明代建國之初,對親王以下各級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規模、形制、裝飾特點等都作了明確規定,並頒布禁令。公、侯至親王正堂為七至十一間(後改為七間)、五品官以上的為五至七間,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為三間,進深也有限制。宮殿可用黃琉璃瓦,親王府許用綠琉璃瓦。對油飾彩畫和屋頂瓦獸也有等級規定。地方官署建築也有等級差別,違者勒令改建。
清代
清代與明代的建築等級制度大致相同:親王府門五間,殿七間;郡王至鎮國公府都是門三間,堂五間,但在門和堂的重數上有差別。
實施狀況
唐代以來建築等級制度是通過營繕法令和建築法式相輔實施的。營繕法令規定衙署和第宅等建築的規模和形制,建築法式規定具體做法、工料定額等工程技術要求。財力不足者任其減等建造,僭越逾等者即屬犯法。《唐律》規定建舍違令者杖一百,並強迫拆改。如被指為摹仿宮殿者,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即使在朝政混亂之際,逾制也會受到輿論譴責;因建築逾制而致禍的,代不乏人。《春秋》中多處諷刺諸侯、大夫宮室逾制。漢代霍光墓地建三出闕,成為罪狀之一。東晉王、北魏李世哲建屋逾制受到指責。南宋初秦檜企圖以舍宅逾制陷害張浚。清和事敗後,因其宅內建楠木裝修和園內仿建圓明園蓬島瑤台而被定為僭擬宮禁之罪。
在現存古建築中,依然可見上述建築等級制度的影響。北京大量四合院民居均為正房三間,黑漆大門;正房五間,是貴族府第;正房七間則是王府。江南和西北各城市傳統住宅多塗黑漆。這些都是受明代以來建築禁令所限的遺跡。
宮廷建築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幾千年來,歷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自己建造宮廷。這些宮廷金玉交輝、巍峨壯觀,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宮」在我國出現得較早,原是指「聖人」的屋宇。從秦始皇開始,「宮」成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宮殿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我國宮廷建築的規模越來越大。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建章宮、長樂宮,都是象小城一樣的建築,宮內有前殿、寢殿及其它殿宇台池。
宮殿建築最大的特徵是碩大的斗拱、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絢麗的彩畫、高大的盤龍金桂、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台基、欄板、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以顯示宮殿的豪華富貴,象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這洋一座豪華的古建築物。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我國古代宮廷建築保留最完整的一處。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廷。明朝先後曾有14個皇帝在這里居住,清朝先後10個皇帝在這里居住。故宮規模之大,風格之類。建築之輝煌,陳設之豪華,是世界上宮殿所少見的。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間。故宮周圍是周米高的紅圍牆,周長3400多米,城外是護城河。從整個建築布局來看,故宮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稱「外朝」,主要建築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兩側是文華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發布命令的地方。
「外朝」後面部分是「內廷」,也叫「後停」。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和御花園。內廷的東西兩側是東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
故宮是一處豪華壯麗的殿宇之海,這處宏偉的古代宮廷建築群,充分顯示了我國宮殿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
沈陽故宮在沈陽老城,是清軍人關以前的清室宮廷。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都在這里居住過。沈陽故宮佔地面積6萬為多平方米,有70多處建築物,300多間房子。現在整個建築群保存完好。
二)宮殿建築的布局與陳設
1,宮殿的布局
(1)嚴格的中軸對稱
為了表現君權受命於天和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低小簡單。這種明顯的反差,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中軸線縱長深遠,更顯示了帝王宮殿的尊嚴華貴。
(2)左祖右社,或稱左廟右社
中國的禮制思想,有一個重要內容,則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有土地才有糧食,「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喜氣洋洋,手中無糧慌慌張張」、「有糧則安,無糧則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人所共知的天經地義。左祖右社,則體現這些觀念。所謂「左祖」,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故稱太廟;所謂「右社」,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後。
(3)前朝後寢
這是宮室(或稱宮殿)自身的布局。大體上有前後兩部分,一牆之隔,「前堂後室」,即「前朝後寢」。所謂「前朝」,即為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所謂「後寢」,即帝王與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牆處,設有御座,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後寢」,則沒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宮殿外陳設
(1)華表
古代設在宮殿、城垣、橋梁、陵墓前作為標志和裝飾用的大柱。設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龍等紋飾,上為方板和蹲獸。華表高高聳立,既體現了皇家的尊嚴,又給人以美的享受。豎立於皇宮或帝王陵園之前,將其作為皇家建築的特殊標志。
華表起源於墓碑(木製),後來人們將木柱豎於交通要道,作為識別道路的標志,故稱「華表木」或「恆表」。不久,君主又讓人們在上面刻寫意見,稱其為「誹謗木」(古代「誹謗」一詞是中性詞,指責過失的意思)。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社會相繼建立,已經不允許人們在「誹謗木」上刻寫「諫言」,而演變為刻上雲龍紋的華表。
(2)石獅
宮殿大門前都有一對石獅(或銅獅)。石獅(或銅獅),有辟邪的作用。又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所以又有顯示「尊貴」和「威嚴」的作用。按照中國文化的傳統習俗成對石獅系左雄右雌。還可以從獅爪所踩之物來辨別雄雌。爪下為球,象徵著統一環宇和無上權力,必為雄獅。爪下踩著幼獅,象徵著子孫綿延,必定是雌獅。在中華大地還有北獅、南獅之分。北獅雄壯威嚴,南獅活潑有趣。還有所謂「三王獅」,那是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而獅子所蹲之石刻著鳳凰和牡丹,鳳凰是鳥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稱「三王獅」。
(3)日晷
即日影,它利用太陽的投影和地球自轉的原理,借指針所生陰影的位置來顯示時間。
(4)嘉量
我國古時的標准量器。全套量器從大到小依次為:斛、斗、升、合、龠。含有統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徵著國家統一和強盛。
(5)吉祥缸
置於宮殿前盛滿清水以防火災的水缸,有的是銅鑄的、古代稱之為「門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撲滅火災,故又被譽之為吉祥缸。如北京故宮中的吉祥缸,古時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蓋,下邊石座內燃炭火,以防止冰凍,直到天氣回暖時才撤火。
(6)鼎式香爐
有蓋為鼎,無蓋為爐。是古代的一種禮器,舉行大典時用來燃檀香和松枝。
(7)銅龜、銅鶴
龜和鶴是中國文化中的神靈動物,用來象徵長壽,慶賀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稱之為龍頭龜、仙鶴。
宮殿建築又稱宮廷建築,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大都金玉交輝、巍峨壯觀。
從秦朝開始,「宮」成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宮殿則成為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中國宮殿建築的規模在以後的歲月里不斷加大,其典型特徵是斗拱碩大,以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有絢麗的彩畫、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台基、欄板、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北京故宮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宮殿建築。
為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表現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小簡單。由於中國的禮制思想里包含著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穀、祭土地神的內容,中國宮殿的左前方通常設祖廟(也稱太廟)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則設社稷壇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社為土地,稷為糧食),這種格局被稱為「左祖右社」。古代宮殿建築物自身也被分為兩部分,即「前朝後寢」:「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後寢」是皇帝與後妃們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國宮殿建築以北京的故宮為代表。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廷,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過。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間,故宮周圍是數米高的紅色圍牆,周長3400多米,牆外是護城河。故宮規模之大、風格之獨特、陳設之華麗、建築之輝煌,在世界宮殿建築中極為罕見。
故宮分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發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築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些建築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建築形象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三個大殿的內部均裝飾得金碧輝煌。故宮的後一部分——「內廷」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乾清宮、坤寧宮、御花園等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建築多包括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它們均自成院落。
由於朝代更迭及戰亂,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留存下來的並不多,現存除北京故宮外,還有沈陽故宮,此外,西安尚存幾處漢唐兩代宮殿遺址。
㈢ 太廟是做什麼的在春秋時期太廟的職能是什麼春秋時期在太廟都進行什麼活動
春秋時候太廟是,周王室舉行祭祀,安放祖先牌位和放置鎮國之寶---九鼎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大殿聳立於整個太廟建築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築。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辛亥革命以後,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㈣ 羅城古鎮的主要景點
羅城古鎮座落在一個橢圓形的山丘頂上,主街為船形結構,東西長,南北短,很象一把織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稱它為「雲中一把梭」。從高處俯視,又象是一隻擱置在山頂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兩邊的房屋建築是船舷,中部的戲樓是船艙,東端的靈官廟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燈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靈官廟右側長22米的過街樓(現存)猶如船舵。如果你登高遠望,會看見這只氣勢宏偉、奇異獨特的大船正劈波斬浪,揚帆啟航,因而羅城又贏得了一個美稱:「山頂一隻船。」它被當地人叫做「船形街」,始建於明代崇楨元年(1628年),長度為209米,最寬處9.5米。它又名「涼亭街」,是羅城舊時代的中心,街道兩側木結構的長排舊瓦屋,臨街一面的屋檐異常寬大,形成了叫做「涼廳子」的罕見長廊,其支撐點是一百多根立在六邊體長條石柱上的舊圓木,冬遮雨雪,夏擋烈日,譽為「晴雨市場」。船形街的左側倚傍著的是高巍巍、莽蒼蒼的鐵山。
關於這只長209米、寬9.5米的大船的來歷,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明末崇禎年間,有個外地人張秀才來到此地,坐在茶館里喝茶,看到茶客們一個個唉聲嘆氣,臨行時還把茶杯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凈,便向鄰座的一位老人打聽原由。老人嘆息一聲說道:「這鎮上缺水呀!」張秀才沉默良久,念出四句口訣:「羅城旱碼頭,客商難久留。若要不缺水,羅城修成舟」。眾人齊聲贊嘆,一致推舉急公好義的張秀才作造船的領頭人。張秀才帶領數百名能工巧匠,大興土木,撤舊屋建新房,不到三年時間,大「船」便修成了,至今已歷經了300餘年。毗鄰四州八縣的人,聽說這山頂修了一隻大船,紛紛遠道而來看稀奇,一時間,人來人往,羅城鎮更熱鬧興旺了。修建成船形街也表達出羅城文化精英和能工巧匠對水文化的殷切願景。 南華宮
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培修過,結構為二重正殿,戲樓抱廳,毀於大火,現存一對2米多高四川最大的石獅子在原址。
文昌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70年)所建,主要以木雕而出名,清道光、咸豐、同治及民國時期均培修過。兩重兩廊抱廳,以木雕為主,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增祀關帝,1982年用作糧庫。
壽福宮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建。現為居民住房。
禹王廟
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建,結構為三重兩廊,戲台抱廳,廟宇宏麗,主要以石雕而著名。現為羅城糧站職工宿舍。
川主廟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建。結構為二重磚垣,前有抱廳,中為正殿門,有戲台,現兩戶人居住,大部分尚存。
靈官廟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建。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民國八年(1919年)均培修過。結構為兩重式,前為正殿,後觀音,現基本完好。靈官廟供奉靈官菩薩以求雨水,每逢大旱之年,全鎮人都匯聚於廟前,由鑼鼓、旗幡、金瓜、斧鉞、絨傘開道,緊跟著耍水龍,和尚捧著木刻靈官菩薩,邊走邊念著經文,禱告神靈,顯靈顯聖,早賜甘霖,保佑一方,鎮上家家戶戶門外擺設香蠟供果,虔誠地向靈官禮拜,向水龍潑水求雨。
肖公廟
清乾隆(公元1736年至1795年)建。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1874年)培修過。結構為兩重兩樓戲台,現為社區辦公用。
星金廟
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70年)修建。結構為兩重兩廊,民國時期為女子中學,現為居民住宅。 羅城廟
鎮東南二里,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及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均培修過,結構為三重殿,門外有兩坊,原名為白衣庵,現有遺址。
川主廟
在二龍岩,為明朝全石建築。曾作為竹山鄉政府駐地和大同中學駐地。1996年因遷大同中學而撤毀,現有遺跡。
王家廟
離鎮5公里,明朝所建。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至1735年)培修過,原名「雲封寺」,後因王姓人氏捐資培修而改名至今,現有遺址。
雲峰寺
鐵山山腳廟宇,俗稱「大灣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建。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均培修過。結構為一重兩廊,原附設初小學校,現改作村民住宅,現有遺址。
白雲寺
在白雲山,清乾隆年間(1736年至1759年)所建。祀川主,現為白雲小學使用。
崇福寺
鎮東六里,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至1566年)建。培修過,祀大佛。
寶園寺
鎮東北五里,明建。因寺內「槐清和尚」(姓但又稱但和尚)在寺內進行革命活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樂山城,並將此廟放火燒毀。
竹山寺
鎮北二十里,明建。清乾隆年間培修過,原設有小學校,後改為竹山鄉政府駐地。
長龍寺
在易家灣,明建。祀大佛,已收為長龍小學校使用,現有遺跡。
興福寺
鎮外白鶴林,清雍正七年(公元了1729年)建,結構為三重殿。
銀杏寺
在青獅六組彭家山,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至1398年)建。結構為三重兩廊,現有遺址。
天成寺
在白鶴鄉沙地坳,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至1820年)建。傳為明時「天公堂」,現無存。
鐵山觀
在鐵山頂上,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至1189年)建。結構為五重十餘殿,工程浩大,觀內有五殿,完全的石質無木。李永和大本營駐此閣內。1958年撤毀。1993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修復,1997年經縣統戰部批准修建磚混結構二重大雄寶殿。
地處古鎮南郊,海拔723.9米的山頂,曾有一座建於宋代的「鐵山觀」。山上古木參天,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蜀漢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曾煉鐵造兵器於鐵山,據《元和郡縣志·劍南道下》記載:「陵州始建縣(今井研縣東北)東南七十里有鐵山出鐵,諸葛亮取為兵器,其鐵剛利,堪充貢焉」。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曾挖掘出一塊刻有「諸葛武侯煉鐵於茲」的石碑。
清朝末年,雲南、四川著名農民起義軍李永和、藍朝鼎率大軍以鐵山為根據地,達數年之久。後被清軍攻破,轉戰失敗於縣內的龍孔場,李、藍慷慨捐軀。1908年,同盟會四川省負責人熊克武曾在此秘密製造炸彈,從事推翻清王朝的活動,至今遺址尚存。
鐵山寺廟古跡眾多,據記載,山上有大灣寺、石廟、土地廟、太子廟、觀音閣等18座廟宇,每逢廟會,香客遠道而來,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由於歷史變遷,山上廟宇已無跡可尋。1993年經有關部門批准,群眾自願捐款恢復重建觀音閣,重現昔日的風采。
鐵山湖
古鎮北郊有鐵山湖,座落在鐵山腳下,全長5.7千米,水庫蓄水量為2890萬立方米,是樂山第一大水庫工程,可灌溉農田54000畝,庫區面積2800畝,有效庫容1690萬立方米,壩高28.05米,。修建於1973年,既能灌溉農田,又解決了全鎮人畜飲水的需要。水庫湖面呈樹枝狀,湖中野鴨成群,湖右岸鐵山腳下松林中,約有20000餘只白鶴前來棲息。湖內已建有數處亭台樓閣,被湖水環抱有十多個島嶼,島上竹木蔥郁,山花遍野,鳥語花香,秀色宜人。果木成林,金秋柑桔鮮紅滿山,翠竹、綠樹垂於湖中。湖區常年雲霧繚繞,景色秀麗迷人,泛舟湖上,水天一色,煙波浩渺,讓人留連忘返。
金井戰國墓群
古鎮東北有一處金井戰國墓群,曾發掘出土了大批戰國時期的刀、劍、矛、戈等兵器,以及杯、碗、花瓶、印章等青銅器,現陳列於省博物館,是研究古巴蜀歷史、文化的重要物證。
㈤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建築的特點
1)開成時期:原始社會―漢代;特點:中國木結構建築技術已日漸完善。人們掌握了夯土技術,燒制了磚瓦,建造了石建築。
2)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特點:磚瓦的產量、質量及木構架技術都有所提高。大量興建佛教建築。
3)成熟時期:隋唐時期;特點:磚的應用更加廣泛,琉璃的燒制更加進步,建築構件的比例逐步趨向定型化。
4)大轉變時期:宋朝;特點:宋朝建築的規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台。
5)發展時期:元朝;特點:興建大量藏傳佛教寺廟及伊斯蘭教禮拜寺。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影響到全國。
6)高峰時期:明清時期;特點:磚的生產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及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准化、定型化。
到了唐代,建築有了統一的規劃,建築歸"禮部"管,有了等級制度的劃分。唐朝時期的建築,一律採用朱紅與白色的組合,產生了鮮艷悅目、簡潔明快的色彩美。
黃色成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宮寺院用用黃、紅色調,紅、青、藍等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說,唐代是用色彩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唐代建築氣勢雄大,造型質朴,體態遒勁。這一時期的建築,磚的應用更加廣泛,琉璃的燒制更加進步,建築構件的比列逐步趨向定型化。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建築發展的鼎盛時期,保留至今較為完整的有五台山的南禪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還有許多沒能保存住而被記錄在壁畫當中。此外,舍利塔遍布各地,粗大挺拔、風格朴實的建築構件和剛勁富麗之美,使大唐的裝飾藝術具有奪人的風采。
唐代盛行直欞窗,窗欞上的紋樣有龜錦紋及花紋繁密的球紋等。室內壁面上往往會有壁畫,天花板形式很簡潔。這時候的彩畫構圖已初步使用"暈",它對以對暈、退暈為基本原則的宋代彩畫有一定的啟蒙作用。
在使用花紋方面,除蓮瓣以外,窄長花邊上常用卷草構成帶狀花紋,或在卷草紋內雜以人物。這些花紋不但構圖飽滿,線條也流暢挺秀,還常用半團窠及整個團窠相間排列,以及回紋、連珠紋、流蘇紋、火焰紋及飛仙等富麗豐滿的裝飾圖案。
㈥ 太和殿的傳說故事
故宮里地位最高的宮殿--太和殿,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是皇上升朝的地方,太和殿建於三層漢白玉石階上,是當時北京的最高建築。在殿的底座漢白玉石階上雕有1142個龍頭,龍頭的嘴通於地面,每逢下雨時,積水便通過這1142個龍頭流到地面上,所以便有了"千龍吐水"這一奇觀太和二字出自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 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 檐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檐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貼金雲龍圖案的蟠龍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在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於我國古代天文學 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 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的皇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火的作用,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晷: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嘉量:則是乾隆年間全國的標准化計量器,在乾清宮前也有一個。銅龜銅鶴都是長壽的動物,放置在這里也是寓意長壽。在故宮內有大小水缸308口, 用來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這兩個鎦金大缸,重2噸,可是上面的黃金卻被八國聯軍用軍刀颳走了。圍繞著太和殿,還有一些故事。在1908年12月,四 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親跪在寶座下,扶著他,可是溥儀卻哭喊著說: "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他的父親只好說:"別哭 了別哭了,快完了。"典禮結束以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這不是個好兆頭。果不其然,三年以後,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里慶祝。
㈦ 中國宮殿的發展史
古代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築則是其中最瑰麗的奇葩。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從而區別於其它類型的建築。幾千年來,歷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視修建象徵帝王權威的皇宮,形成了完整的宮殿建築體系。故宮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在世界建築史上別具一格,是中國古典風格建築物的典範和規模最大的皇宮。粱思成說:「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
下面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的種類和名稱:
(一)殿堂
中國古代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築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於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築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築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築。「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後部高起的物貌;用於建築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後,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築,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築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台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台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築最明顯的外觀特徵。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台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檯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繫上下。殿一般位於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築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築,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地方特徵。
(二)樓閣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築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築組群中常居於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後樓、廂樓等,處於建築組群的最後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後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築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築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餘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於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游覽建築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築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築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台結構層,其內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台,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三)亭
中國傳統建築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築,供人停留、觀覽,也用於典儀,俗稱亭子,出現於南北朝的中後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鍾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築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緻,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後,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築相同。
(四)廊
中國古代建築中有頂的通道,包括迴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築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築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迴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並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牆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築構件。
(五)台榭
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台,台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台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台。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於台榭的另一類型建築。
(六)廟
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築。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築。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於宅第東側,規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
2、奉祀聖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後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並設廟奉祀,如後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模最大。還有大量源於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築,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七)壇
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採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採用奇數,是採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徵青天,中檐黃色象徵土地,下檐綠色象徵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於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築類型。
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於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雲岩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聖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雲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塗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台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牆壁,又稱照壁、照牆。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牆,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於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牆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築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築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 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築。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的稱為「沖天牌樓」。牌樓建立於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築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沖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街衢的沖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築組群的前奏,造成庄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築起陪襯作用;後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在山林風景區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志。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志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製,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於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後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雲紋石板,稱雲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存的典型。
㈧ 關於太和殿的歷史故事
到1959年才發現了原來龍椅的線索。工作人員在一張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舊照片上,看到從前太和殿的原狀。根據這張照片,終於在一處放殘破傢具的庫房裡,發現了一張殘破的雕龍髹金大椅。
這張龍椅從髹漆的方法和雕龍的造型看,應是明代的製作,很可能是明嘉靖重修皇極殿的遺物,清康熙重修太和殿時,經修理後繼續使用,直到袁世凱時代才被丟至此處。
1963年,故宮決定修復這件龍椅。寧壽宮有件龍椅是乾隆年間太和殿龍椅的仿製品,只有龍頭是清代的風格。另外還發現一幅康熙帝的朝服像,所坐的正是太和殿這張龍椅。現在我們看到的龍椅正是修復後的龍椅。
另外寶座是根據明嘉靖朝遺物殘件恢復的,因此恢復後的寶座自然是明朝的風格和樣式,與寶座後由清朝保留下來的屏風風格呈現不同,這從寶座和屏風上的龍紋和雲紋能夠十分清晰地分辨出來。
㈨ 我國古代各個時期古建築簡表。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古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於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裡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里著重欣賞宮殿建築和園林藝術在:
一、宮殿
我國由於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帝王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維護其統治的威嚴,往往大興土木,營建各種宮室殿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興建的阿房宮,就已達到驚人的規模。西漢初年修建的未央宮,宮城周圍達8900米。漢高祖劉邦曾因見到這座宮殿建築的奢華而動怒,主持這一工程規劃的蕭何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無以重威。」這說明統治階級已經認識到,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也可以作為鞏固其政權的一種工具。蕭何的這個看法,使以後歷代帝王更加重視都城和宮殿建築。所以,秦漢以後,宮殿建築始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許多宮殿建築都已成為遺跡。現在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築,首推北京的故宮。
整個故宮規模宏大,極為壯觀。僅以宮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為例,它東西長760米,南北長960米,佔地72萬多平方米。根據宮廷建築的一般習慣,故宮也可以分作皇帝處理政務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內廷兩大部分。故宮中的乾清門,就是外朝和內廷之間的分界線。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兩組宮殿。內廷以「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它的兩側是供嬪妃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故宮的這種總體布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封建禮制「前朝後寢」的制度。而整個故宮的設計思想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權力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例如,主要建築除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外,特別強調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點突出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此,在總體布局上,「三大殿」不僅占據了故宮中最主要的空間,而且它前面的廣場面積達2.5公頃,有力地襯托出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主腦。再加上太和殿又位於高8米分作三層的漢白玉石殿基上,每層都有漢白玉石刻的欄桿圍繞,並有三層石雕「御路」。使太和殿顯得更加威嚴無比,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氣象非凡。至於內廷及其它部分,由於它們從屬於外朝,故布局比較緊湊。
此外,還應當指出的是,故宮是最能體現建築是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持續性藝術的最好的例子。人們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故宮,穿過端門和午門時,兩旁是一間間重復出現的朝房,再進去就是太和門和「三大殿」,這一系列建築、特別是其中的三大殿彷彿是一部樂章中的一個重要樂段。然後又出現「後三宮」。它們是大同小異建築的不斷的重復,可說是又一個樂段,或者說是樂曲主題的「變奏」。而每一座宮殿的本身,也都是由許多構件形成的重復。至於東西兩側比較低矮的廊、廡、樓、門等建築則猶如配合主調的伴奏。這樣,人們漫步故宮中的感受,是在時間進程中對一系列連續的空間序列印象所產生的總和,這與樂曲的藝術效果是很相象的,所以,整個故宮,就象一部大型的、凝聚的樂章。
當然,整個故宮建築由於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而服務的,因而不可避免的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但是,從故宮建築群的整個建築藝術來說,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殊風格和傑出成就,是世界上優秀的建築群之一。而這一傑作,從明代永樂年間創建後,五百餘年中,不斷重建、改建,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難以估計的,真可謂「窮天下之力奉一人」。所以,這宏偉壯麗的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古典園林中國現存的著名古典園林數量不少,多數是明、清兩代的遺物。而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則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評語。我國建築界也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於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墅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之所以形成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從春秋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質豐裕、文化發達、山明水秀的優越條件,自晉室南遷以後直至清代,歷代貴族官僚不斷地在蘇州建造供他們享受的園林。因此,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相當可觀。在劉敦楨的《蘇州古典園林》一書中論述的古典園林就有十五處(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怡園、耦園、藝圃、環秀山莊、擁翠山莊、鶴園、暢園、壺園、殘粒園、王洗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為著名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和網師園,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區,至今也保存著一些著名的古典園林,北京的頤和園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北京地區最著名的古典園林。不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古典園林,也不論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宮苑,還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園,盡管由於地區和園主在政治、經濟上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而在園林的規模、風格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點,但是,它們都是為滿足封建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而建造的,在園林布置和造景的藝術手法上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構成了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從我們欣賞古典園林藝術的角度來講,下面的一些造園藝術手法,是應當特別加以指出的。
首先,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以,園林中除大量的建築物外,還要鑿池開山,栽花種樹,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風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畫為藍本,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許多如詩如畫的景。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築、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中國古典園林的這一特點,主要是由中國園林的性質決定的。因為不論是封建帝王還是官僚地主,他們既貪圖城市的優厚物質享受,又想不冒勞頓之苦尋求「山水林泉之樂」。因此,他們的造園,除了滿足居住上的享樂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達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國古典園林因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是封閉的,即園林的四周都有圍牆,景物藏於園內。而且,除少數皇家宮苑外,園林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小。要在一個不大的范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是突破空間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在這方面,中國古典園林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
一般來說,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創造豐富園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採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劃分景區和空間、以及「借景」的辦法。
所謂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歐洲大陸一些國家的園林慣用的幾何形圖案的布局相對而言的。這種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積較小的江南私家園林,表現得尤其突出。它們強調幽深曲折,所謂「景貴乎深,不曲不深」,講的就是這種手法。例如,蘇州多數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遊客的視線,使人們一進園門只是隱約地看到園景的一角,幾經曲折才能見到園內山池亭閣的全貌。以布局緊湊、變化多端、有移步換景之妙為特點的蘇州留園,在園門入口處就先用漏窗,來強調園內的幽深曲折。至於園內的對景,也不象西方庭園的軸線對景方式,而是隨著曲折的平面,移步換景,依次展開。有的則在走廊兩側牆上開若干個形狀優美的窗孔和洞門,人們行經其間,它就象取景框一樣,把園內的景物象一幅幅風景畫那樣映入優美的窗孔和洞門。
至於劃分景區和空間的手法,則是通過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築等,把全園劃分為若干個景區,各個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著重突出能體現這一園林主要特色的重點景區。例如,蘇州最大的園林拙政園,全園包括中、西、東三個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同時,水的面積約佔全園五分之三,亭榭樓閣,大半臨水,造型輕盈活潑,並盡量四面透空,以便盡收江南水鄉的自然景色。園內的空間處理,妙於利用山、池、樹木、亭、榭,少用圍牆。故園內空間處處溝通,互相穿插,形成豐富的層次。再如北京的頤和園,它的規模很大,全園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許多個景區,其中有些景區還形成大園中包小園,如諧趣園。但在這許多景區中,昆明湖與萬壽山則是它的精華所在。正是這些重點的景區構成了這些園林的主要特色。各個園林不論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區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於「借景」這種藝術手法,更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一種傳統手法。它是把園林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到園林中來,成為園景的一部分。這種手法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運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建園歷史最早的滄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於借景。因為園門外有一泓清水繞園而過,該園就在這一面不建界牆,而以有漏窗的復廊對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園內。再如北京的頤和園,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較遠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為「湖山真意」處充分發揮借景手法的藝術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如頤和園的西堤一帶,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橋點景外,沒有高大的建築屏擋視線。昆明湖的南北長度也正適合將園內看得見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時,兩堤的桃柳,恰到好處地遮擋了圍牆,園內園外的界限無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巒、兩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結合成一體,成為園中的景色,園的空間范圍無形中擴大了,景物也更加豐富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近景、兩堤和玉泉山為中景、西山群峰為遠景的錦綉湖山詩境畫卷。中國古典園林的這種借景手法,在《園冶》一書中,總結為五種方法,即「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實例,主要屬於借園外之景,是「遠借」。所謂「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主要是指園林之內的借景。所謂「鄰借」是指園內距離不遠的景物,彼此對景,互相襯托,互相呼應。如頤和園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橋、柳、石等互相因借,顯得協調而優美。「仰借」一般是指園林中的碧空白雲、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過,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蒼松勁柏、宏偉壯麗的建築也可稱為仰借。如進入北京北海公園的正門,抬頭即可仰望出類獨秀的白塔;「俯借」則是指如憑欄望湖光倒影、臨軒觀池魚游躍等;「應時而借」是指善於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間不同的時辰景色的變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樹蔭、秋天的紅葉、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陽余暉……等等,都可應時而借。
如蘇州的以精巧幽深見長的網師園,園中的重要景區「殿春簃」就是根據宋人芍葯詩里的兩句「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葯殿春風」,借春末的芍葯花來造景的。
第三,中國古典園林特別善於利用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築物,如亭、台、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以常見的亭、廊、橋為例,它們所構成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境界都是獨具匠心的。如亭,不僅是造型非常豐富多彩,而且它在園林中間起著「點景」與「引景」的作用。如蘇州西園的湖心亭、拙政園別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再如加廊,它在園林中間既是引導遊客游覽的路線,又起著分割空間、組合景物的作用。如當人們漫步在北京頤和園的長廊之中,便可飽覽昆明湖的美麗景色;而蘇州拙政園的水廊,則輕盈婉約,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蘇州怡園的復廊,用花牆分隔,牆上的形式各異的漏窗(又稱「花窗」或「花牆洞」),使園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見大,變化無窮,這種漏窗在江南古典園林中運用極廣,這是古代建築匠師們的一個傑出創造。
㈩ 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在世界建築體系中 ,中國古代建築是源遠流長的獨立發展的體系。該體系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直至20世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而且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
特點 從構造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7項:①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②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荷載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牆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③創造斗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④實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採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築,則可以採取扇形、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卷棚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視建築組群平面布局。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築物如城樓、鍾鼓樓等外,單體建築很少露出全部輪廓。每一個建築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唯有園林的平面布局,採用自由變化的原則。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間隔採用槅扇、門、罩、屏等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准備條件,可栽培樹木花卉,可疊山辟池,可搭涼棚花架,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樑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常用青、綠、朱等礦物顏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圖案,增加建築物的美感。以木材構成的裝修構件,加上著色的浮雕裝飾的平棊貼花和用木條拼鑲成各種菱花格子,是實用兼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出現的五彩繽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建築燦爛多彩、晶瑩輝煌。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5個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築學理論。建築學作為一個學科出現是近代的事情。指導建築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具體的政治制度。②儒家傳統的禮制思想是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學、風水堪輿之說作為補充。③充滿了中國人現實主義的處世態度。具體表現為不求建築物長久存在,而以滿足現實的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建築形式的標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種結構類型的建築物可以適應多種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標准化的建築個體要通過建築空間的組合來表達個性,建築群體的布置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處處反映著時間和空間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⑤以象徵主義手法表現特定的主題。在園林中表現意境,在宗教建築中表現世界觀,在宮殿建築中表現政治制度。一些裝飾構件與小品,甚至單體建築,都成為一種包含了固定意義的象徵符號。
類型 中國古代建築按功能分為以下7個大類:①居住建築。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建築,主要有穴居和干欄兩種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如甘肅秦安縣大地灣中的建築均為半地穴式,即從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豎穴,平面作圓形、橢圓形或方形,面積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來,原始社會的穴居,正逐步朝著宮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宮室式住宅的代表類型是合院。陝西岐山縣鳳雛村早周建築遺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在北京老城區中軸線東西兩側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這里。干欄式建築的最早遺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距今約7000~5300年前。樓面離地約和人等高,其下圈養牲畜,樓面上周圍有欄桿,圍著平台和房屋。現存干欄建築比古代大為減小,集中分布在雲南、海南的少數民族地區。②城市公共建築。主要包括城牆、城樓與城門,還有鍾樓和鼓樓。城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材料以夯土為主。三國至南北朝出現在夯土城外包砌磚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磚石包砌。城門是重點防禦部位。門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達80米。唐代邊城中出現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創建箭樓,北京內城正陽門城樓及箭樓、城東南角樓是明代優秀作品。鍾、鼓樓是古代城市中專司報時的公共建築。宋代有專建高樓安置鍾、鼓的記載。明代在北京城中軸線北端建鼓樓和鍾樓,其下部是磚砌的墩台,上為木構或磚石的層樓。③宮殿建築。宮殿專指帝王舉行儀式、辦理政務與居住之所。宮殿建築集中當時國內的財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宮殿遺址,發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村,它建於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宮是中國宮殿建築最後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為矩形,東西寬753米,南北深961米,牆開四門,建門樓,四隅建角樓。它將各種建築藝術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調動一切建築語言來表達主題思想,取得了難以超越的成就。④禮制與祠祀建築。人們舉行祭祀、紀念活動的建築,凡是由「禮制」要求產生、並被納入官方祀典的,稱為禮制建築;凡是民間的、主要以人為祭祀對象的,稱為祠祀建築。禮制和祠祀建築大略分為4類: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壇、廟;從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廟、祠;舉辦行禮樂、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儀式的明堂、辟雍;為統治階級所推崇、為人民所紀念的名人專廟、專祠。北京天壇是古代壇廟建築中最重要的遺存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築。是專供安葬並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築。由地下和地上兩大部分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遺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專供生人舉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說,漢代以後,帝王墓葬稱陵,臣庶稱墓。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個規劃完整、氣魄宏大的陵墓群。⑥佛教建築。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進行佛事佛學活動並居住的處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類型。中國民間建佛寺,始自東漢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並建。佛塔按結構材料可分為石塔、磚塔、木塔、鐵塔、陶塔等,按結構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開鑿的佛寺,淵源於印度,約在公元3世紀左右傳布到中國,其形制大致有塔廟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類。中國石窟的重要遺存,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⑦園林和園林建築。中國傳統園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形體環境,其構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築。它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反映著傳統哲學、美學、文學、繪畫、建築、園藝等多門類科學藝術和工程技術的成就。按隸屬關系,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風景名勝四大類。其中現存最著代表性的園林有蘇州網師園、拙政園、留園,揚州個園,無錫寄暢園,北京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
中國傳統建築的功能類型,除上述7類外,還有軍事建築、商業建築,以及橋梁等公共交通設施,坊表等建築小品。其中長城經歷了2000餘年歷史 ,延袤萬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河北趙縣安濟橋(趙州橋)建於7世紀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單拱石橋,比西方出現同類結構要早700年左右。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