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中國郵票的起源和歷史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台和牛庄(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
後來在民國,初期郵票發行的郵票主要是反映軍閥統治,大元帥上任紀念等。民國中期郵票是(1927~1937年),發行的郵票。基本以孫中山像郵票為主。抗戰郵票(1937~1945年),發行的郵票基本以孫中山像郵票和孫中山像加蓋改值郵票。民國晚期郵票是(1945~1949年),發行的郵票,基本是改值郵票,發行郵票1300餘種。
第二次國內戰爭郵票(1927~1937年)從1930年開始,先後發行了赤色郵政郵票又稱(蘇維埃郵政郵票)1945年後又稱解放區郵票抗日戰爭時期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解放戰爭)郵票(1937~1949年)郵票發行區域華北區郵票從1937~1949年共發行77套、郵票以毛澤東頭像為主華東區郵票從1942~1949年共發行124套、郵票以毛澤東頭像為主西北區郵票從1946~1949年共發行32套、郵票以延安寶塔圖為主東北區郵票從1946~1950年共發行86套、郵票以毛澤東頭像為主中南區郵票從1948~1949年共發行40套、郵票以毛澤東頭像和加蓋改值郵票為主西南區郵票從1949~1950年共發行43套、郵票以地區解放紀念和加蓋改值郵票為主已知在解放區發行郵票2300餘種。
新中國以來發行的郵票更是數不勝數。從這片土地上出現的這些郵票展示的都是中國歷史的見證者,它們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沉澱增加,價格也會穩步上漲。收藏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收藏能力來定奪收藏哪個時代的郵票。
Ⅱ 中國最早的郵票和世界第一枚郵票
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資料: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台和牛庄(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
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徵,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准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
「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於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 分三次印刷發行。 第一次1878年發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於1882年發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
第三次於1883年發行。紙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齒孔周邊帶有纖維毛的稱「厚紙毛齒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後由於銅模損壞,沒有再印大龍郵票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在郵票發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較珍貴,在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時,郵電部於1988年7月20日發行小型張一枚,以全套3枚大龍郵票為主圖,採用票中票的形式設計,首次用7色機印製成功,這在郵票印製史上罕見的,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在北京香山舉辦「大龍郵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郵票博物館舉辦大龍郵票專題郵展,中國集郵出版社出版「大龍郵票 紀念專集」,還攝制了「中國郵票電視系列片(一)---大龍郵票電視專題片」。
第一枚郵票的產生 黑便士
人類使用郵票,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關於郵票的誕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十九世紀初的一天,在英國的一個鄉間,郵差給一位少女送來一封信,照例向她收郵資,可是這個少女只在信封上瞥了一眼,卻拒不收信,也不交郵費。郵差便和她爭執起來,這時恰有一個叫羅蘭·希爾的人散步走到這里,當他得知姑娘因付不起郵費,執意不肯收信時,便替這位少女交納了郵費。這位少女很感激他的幫助,並向他敘說了拒收來信的秘密:「因為我沒有那麼多的錢交納郵費,所以事先與我那遠方的未婚夫約好,如果他一切安好,就在信封上畫一個暗記。我看到這個記號,知道他一切平安,就沒必要交那麼多的錢收信了。」這件事啟迪了羅蘭·希爾。他看到按路程遠近向收信人收取郵費的辦法漏洞太多,於是提出改革郵政的方案——由寄信人買郵票貼在信封上,表明郵資已付,不再由收信人付錢了。
世界第一枚郵票
黑便士
1837年1月,羅蘭·希爾發表了《郵政改革的重要性與可行性》的小冊子。他建議在英國本土郵寄重量不超過半盎司的信件時,不管路程多遠只收1便士的郵費,郵資必須預付。這個開拓性的建議在議會討論時,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對。直到兩年之後,羅蘭·希爾改革郵政的提案才被通過。
接著,羅蘭·希爾積極地投入印製郵票的准備工作,公開徵求郵票的圖案。後來考慮到郵票是國家發行的有價票證,既要防止偽造,還要有象徵國家的權威性,所以採用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頭像為郵票圖案。
1840年5月1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枚郵票問世了。英國郵局出售的這種郵票,面值1便士,黑色。後來,集郵者將郵票的面值和顏色聯系在一起,給它起了個「綽號」,叫「黑便士」。「黑便士」沒有齒孔,出售時要用剪刀一枚枚地剪開。
羅蘭·希爾將十幾個便士的郵資降為一便士,使當時的英國郵政當局顧慮重重,擔心本來就不景氣的郵政業更無法維持。事實上,羅蘭·希爾的改革確實具有科學的眼光,因為郵費太貴,信件就少;而即便由甲地寄往乙地的信只有一封,郵差也要送一次。除了多攜帶一些信件外,其他勞務都沒有什麼增加,郵資的收入卻增多了。當然,這項改革,並不是順利的。使用郵票之後,不少人對購買郵票預付郵資的制度不那麼習慣;在當時英國上流社會中,更有人覺得這種辦法是寄信人看不起收信人,認為收信人錢付郵費才這樣做的,有失體面,但這些保守勢力終究阻擋不了社會發展的進程。英國開始使用郵票前,全國一年只有7600萬件郵件;1841年——使用郵票後的第一年,郵件猛增到20800萬件;十幾年後,長期財政拮據的英國郵政轉虧為盈。在郵政業務里增長的眾多因素中,使用郵票也是很重要的一個。
Ⅲ 郵票是哪國人最早發明的
1840年5月6日,英國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郵票。郵票是黑色的,上面印有維多利亞女王的浮雕像。郵票的發明者是英國的教師羅蘭.希爾。他後來擔任了英國的郵政大臣。
英國「黑便士」是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原定於1840年元旦問世,但因未准備就緒,郵票到5月1日出售,5月6日才正式啟用。 1840年5月6日,英國倫敦泰晤士河邊的郵政總局熱鬧異常。濃霧散去,陽光和煦,人們興致勃勃地趕到寬敞的工農業大廳,圍擠在桃花心木的櫃台前,用一枚枚金光閃閃的英鎊,爭相換購一張張新問世的「 黑便士」郵票。一連兩天,櫃台里總能見到一位身材魁梧、長著絡腮鬍子的職員在細心地觀察郵票出售的情況。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郵票第一次在倫敦問世,郵局喧鬧異常。」第二天他繼續寫道:「昨天售出了價值 2,500英榜的郵票。」 他就是羅蘭·希爾,由於他對郵政改革的貢獻,並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而名垂青史。女王賜給他伯爵稱號,國際集郵協會尊稱他為「郵票之父」,許多國家還發行了紀念羅蘭· 希爾的郵票。在郵票誕生之前,郵政收費是按照信件用紙的張數和投遞路程的遠近逐件計算的,而且是由收件人支付 郵資,收費的標准也很高。1839年,英國財政部公開懸賞徵求郵票設計圖案,收到了大約2,100多件作品,對其中4件設計頒發了一等獎,但沒有一件被採用。於是,羅蘭·希爾親自動手設計。他以威廉·韋恩精刻的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的側面肖像紀念章作原圖,畫了兩幅郵票圖稿。郵票由雕刻家希恩兄弟雕刻版模,帕金斯· 信有限公司承印。在白色無底紋紙上,對著陽光一照,可以看到每枚郵票的正中有一小皇冠水印,這樣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郵票就誕生了。 「黑便士」郵票使郵政工作大大前進了步,標志著世界近代郵政的產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黑便士」是顏色和面值的合稱。它採用黑色雕刻版印刷的無齒孔,不標國名,只有女王的肖像,這一傳統一直沿襲至今。圖案上方有「郵資」字樣,下方是表示面值的「一便士」字樣,印張每行由12枚郵票組成,共20行郵票組成,共20行,每張240枚。這是因為英國當時幣制為1鎊=12先令=240便士,一個全印張正好一英鎊。特別有趣的是郵票的下面兩角都各有一個英文字母,同一行上的每枚郵票圖案左下角的字母相同。第一行A,第二行是B,以下按字母順序類推;在圖案的右下角的字母則表示郵票印在張中的位置,從左向右按字母的順序排列,如第一橫排從左至右為AA、AB、AC直至Al,第二橫排依次為BA、BB、BC、直至Bl……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仿造。盡管1840年的郵票現存數量相當可觀,但要復原原來的一個完整的印張卻是非常困難的。由於郵票剛剛問世,人們還不大懂得郵票是什麼,所以每整張「 黑便士」的紙邊上者印有說明文字:「每一枚郵票是一便士,每行十二枚售一先令,每全張售一英榜。把郵票貼在收信地址右上方,塗濕標簽時,請勿擦掉背膠。」郵票原定於1840年元旦向世,但因未准備就緒,郵票到5月6日才正式啟用,但不知哪個郵局提前售出了一些郵票,迄今已發現有3枚黑便士票是1840年5月2日在英國南部城市巴斯蓋銷的,被集郵家視為珍寶,標價很高。 從1840年5月6日起,黑便士郵票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重印十一次,有30萬全張計7,200萬枚。其中第十一次即最後一次印量最少,只印了700全張16,800枚。在此期間共售出68,158,000枚。 與黑便士郵票同時發行的還有圖案相同的藍色二 便士郵票,俗稱「藍便士」。據說是在印製時誤將郵票印成了藍色。郵票的版式和黑便士完全一樣,它的發行量比黑便士票少,珍貴程度超過黑便士,但聞名程度卻遠不及前者。有的藍便士的印刷透過紙背,背面可以相當清楚地看到女王的肖像,這種透印票尤其難得。目前存世的藍便士郵票只有兩種:一種是一組八方連郵票。票上蓋有英國最早使用的「馬爾他十字戳」;另一種是一枚信封殘片,殘片上貼有半枚藍便士郵票,是用二便士郵票對剖使用的。 戳上的日期1841年3月27日,是世界珍郵之一。 黑便士面世九個月後,即1841年開始發行紅便士郵票。改色的原因是因為黑色郵票上蓋銷黑色郵戳不易看清,有人將蓋有黑色戳的郵票揭下來重復使用,於是就用同一版模將郵票印成棕紅色的了。 黑便士郵票幾乎具備了現代郵票的所有特點,具有科學性和使用性,許多國家紛紛效仿,開創了郵票發行的新紀元。
Ⅳ 中國郵票最早哪裡發明的
1865年上海工部局書信館發行了中國第一套郵票,圖案是龍,稱為「上海工部大龍」。這雖是中國最早的郵票,但是它不是清政府發行的,因此不能算正式郵票。發行郵票的書信館有:上海,鎮江,蕪湖,重慶,福州......,等很多。 書信館發行的郵票,稱為「商埠郵票」。
1878年,海關郵政局發行大龍郵票,這是中國第一套正式郵票。由中國人設計。面值一分銀,三分銀,五分銀。一分銀是一兩銀子的百分之一。銅板雕刻,發行過三期。
第一期,發行於1878年7月。用半透明白紙。相鄰兩票距離是2,5毫米,稱為「薄紙大龍」。
第二期,發行於1882年,紙質與一期相同,但是兩票間間距擴大為4,5毫米。稱為「寬邊大龍」
第三期,發行於1883年,紙質比前兩期厚,由於印版腐蝕,郵票清晰度不如前兩期。稱為「厚紙 大龍」。
Ⅳ 世界上第一枚郵票是出自於什麼國家什麼年代、中國的郵票是那一年發行的,叫什麼郵票
世界第一枚郵票是英國於1840年發行的黑便士郵票,中國是1887年發行的大龍郵票。
Ⅵ 中國郵票的發源地是哪裡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台和牛庄(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
Ⅶ 1.郵票最早在幾幾年出現在哪裡是誰叫什麼郵票 2.郵票是怎麼傳入中國
1840年3月,第一批郵票240個郵票模版製作完成,4月15日開機印刷,並於同年5月1日正式發行,並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因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稱之為黑便士[1](One Penny Black)。這是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郵票圖幅為19mmX23mm,無銘記,無齒孔,有背膠,有小皇冠水印,這也是一種郵票。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台和牛庄(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中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徵,最 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准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於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分三次刷發.第一次1878年發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於1882年發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於1883年發行.紙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
Ⅷ 中國發明郵票最早在哪年
中國郵票最早發行於1878年。
郵票是郵政機關發行,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郵票是郵件的發送者為郵政服務付費的一種證明,發送者將郵票貼在信件上,再由郵局蓋章銷值,以用於在郵件被寄出前,證明寄郵人已支付費用。郵票的發行由國家或地區管理,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主權的象徵。郵票的方寸空間,常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科技、經濟、文化、風土人情、自然風貌等特色,這讓郵票除了郵政價值之外還有收藏價值。郵票也是某些國家或地區重要的財源來源。
1878年,海關郵政局發行大龍郵票,這是中國第一套正式郵票。由中國人設計。面值一分銀,三分銀,五分銀。一分銀是一兩銀子的百分之一。銅板雕刻,發行過三期。
第一期,發行於1878年7月。用半透明白紙。相鄰兩票距離是2,5毫米,稱為「薄紙大龍」。
第二期,發行於1882年,紙質與一期相同,但是兩票間間距擴大為4,5毫米。稱為「寬邊大龍」
第三期,發行於1883年,紙質比前兩期厚,由於印版腐蝕,郵票清晰度不如前兩期。稱為「厚紙大龍」。
Ⅸ 中國郵票的來源
中國在清光緒四年六月開始發行郵票。第一套郵票共三種,圖案是一條五爪大龍,它在清代是皇權的象徵,具有國徽的性質。這套郵票通稱為「大龍郵票」。1888 年,台灣設立文報總局,在其頒布的中,首次出現「郵票」二字。總局印發了兩聯單式的台灣郵票,用以在傳遞公文中分清職責和傳遞時間,官用的稱「郵票」,民用的稱「商票」,在我國郵政史上,正式使用「郵票」一詞從1899年開始的,這時郵政匯總已開辦,郵政業務擴大了「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郵政業務;1912年,我國發行的「光復紀念」郵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郵票」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