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知道<寒山詩注>這本書的詳情
《寒山詩注》芻評
《寒山詩注》,項楚著。中華書局2000年3月第一版。全書64.1萬字。校注正文、引用書目、
附錄(搜集了有關寒山事跡和傳記、詩集的序跋和敘錄、擬作等)1036頁,前言、詩句索引等
113頁。首附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傳周文繪的《寒山拾得圖》,《四部叢刊》景宋本《寒山子
詩集》、日本宮內省藏《寒山詩集》、《四部叢刊》景高麗本《寒山詩》書影各一幀。
本書不僅為項楚教授的最新著作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外學術界有關寒山研究的最新、最為重要的成果,是我國文學、佛學、語言學、古籍整理乃至整個文化研究領域中的一項值得注目的成就。
寒山何許人也?上個世紀編寫的一些文學史教材中沒有涉及。寒山詩在其產生的唐代確實沒有什麼社會影響,不過時而為禪師引用以化人而已。降至宋代,開始受到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朱熹等文人的喜愛和摹擬,但並沒有在正統文學中取得一席之地。「五四」以後,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學時,一度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不久又重歸沉寂。然而,近幾百年寒山詩來一直在日本受到重視和推崇;上個世紀50-60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更是奉寒山為偶像。今天,西方的寒山熱雖然已經消褪,但寒山已然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這樣的大詩人具有同等的知名度,寒山在世界文學上的地位已然確立。
西方學術界,從1950年代開始即出現了寒山詩的選介、選譯本。如:阿瑟·韋利(Waley, Arther)《寒山詩二十七首》(27 poems by Han-shan),載《邂逅》(Encounter)第三卷第三期(1954年9月),第3-8頁;主要屬於翻譯。伯頓·沃森(Watson,Burton)《寒山:唐朝詩人寒山詩100首》(Cold Mountain: 100 poems by the T』ang poet Han-shan),紐約·格羅夫出版社(New York:Grove),1962年;既有翻譯,也包括介紹。對寒山詩展開深入研究的濫觴,得數吳其昱的《寒山研究》(A Study of Han-shan),載《通報》(T』oung Pao)第四十五卷第四、五合期(1957年),第392-450頁。再後,加里·斯耐德(Snyder, Gary)付梓了《亂石和寒山詩》(Riprap & Cold Mountain poems),此為著作第七種,聖·弗蘭西斯科:四季基金會(San Francisco:Four seasons Foundation),1966年。步入1970年代,羅伯塔·斯坦伯格(Stalberg, Roberta)寫出了其博士論文(ph. D. Diss)《寒山詩集》(The Poems of the Han-shan Collection),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1983年,雷德·派恩(Red Pine)的譯注本《寒山詩全集》(The Collection Songs of Cold Mountain)問世,湯森港:科波·坎農出版社(Port Townsend: Copper Canyon)。較新的成果,為羅伯特G·亨里克斯(Robert G. Henricks)譯注的《寒山詩全注全譯》(The poetry of Han-shan: A Complete,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old Mountain),見於《SUNY 佛教研究叢書》(SUNY Series in Buddhist Studies),奧爾巴尼: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年。
日本上個世紀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渡邊海旭監修的《寒山詩講話》,京文社書店,1933年第二版。太田悌藏譯注《寒山詩》,東京·岩波書店,1934年初版。入矢義高譯注的《寒山》,為《中國詩人選集》之五,東京·岩波書店,1958年初版,1961年第二版。入谷仙介、松村昂譯注《寒山詩》,屬《禪語錄》第一三種,東京·築摩書房,1970年。另外,1990年代還問世了另一種研究專著。1989年,韓國也出現了金達鎮譯注、崔東鎬解說的《寒山詩》(世界社)。在中西方寒山詩研究熱潮的推動下,中國大陸和台灣也陸續問世了幾種著作,如:曾普信編注《寒山詩解》,台灣花蓮·華光書局,1971年12月30日初版。陳慧劍《寒山詩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9月第二版。錢學烈《寒山詩校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郭鵬《寒山詩注釋》,長春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錢學烈《寒山拾得詩校評》,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上述著作,質量參差,良莠不齊。
199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梅維恆(Victor H. Mair)教授,將羅伯特《寒山詩全注全譯》與其他人的著作,作了全面的對比和評價。文章認為,以寒山詩研究為視角,可以窺見世界漢學界的的一大弊端:即幾乎全然漠視中古漢語俗語言原典中的口語及俗語言成分,而且以割裂詞為代價而過分關注單個漢字,無視中古漢語俗語言的語法特徵。[1]
《寒山詩注》的首要貢獻是,正好彌補了西方寒山詩研究乃至西方漢學界研究存在著的語言學方面的這一大遺憾。寒山詩為研究唐代口語詞彙的基本材料之一。而眾所周知,項楚教授是研究唐五代俗語言的行家裡手,他善於廣泛運用包括佛、道等方外典籍在內的各種傳統文獻以及俗文化文獻,以細致入微地辨析難於索解的、特別是貌似平常的俗語詞。《寒山詩注》延續和發展了這一傳統。寒山詩第O七六首:「有漢姓慠慢,名貪字不廉。」項教授認為,「漢」字是對男子的鄙稱,源於北朝胡人鄙視漢人;因長期沿用,漢人彼此或亦稱「漢」,且輕蔑之意如故;並舉出《北史》、《北齊書》的用例,以及寒山詩中的其他五處例子。(第206-207頁)一般不會注意的「漢」字,竟然會隱藏著如此深的語義和歷史背景!寒山詩第O七七首:「暖腹茱萸酒,空心枸杞羹。」項教授曰,「空心」即空腹;空腹進補,葯效最佳;該句意謂空腹服用枸杞羹。用例則擷自《道藏》本《四氣攝生圖》、《上清經真丹秘決》、慈受《擬寒山詩》第四三首、歐陽修《與梅聖俞書》。又以《抱朴子內篇》、《太平廣記》等證明,古人相信服枸杞可以延年益壽的習俗。(第208-214頁)
其次,對口語俗詞之外的其他生詞僻典和佛家語匯,作了推源溯流式的考釋,達到空前的水平。寒山詩第一九一首:「有身與無身,是我復非我。如此審思量,遷延倚岩坐。足間青草生,頂上紅塵墮。」項教授從茫茫佛教典籍中,探明「足間青草生」典出自《觀佛三昧海經》卷一:「菩薩是時入滅意三昧,三昧境界名寂諸根。諸天啼泣淚下如雨,勸請菩薩當起飲食。作是請時,聲遍三千大千世界,菩薩不覺。有一天子名悅意,見地生草,穿菩薩肉,上生至肘,造諸天曰:奇哉男子,苦行乃爾,不食多時,喚聲不聞,草生不覺。」中國佛教文獻中,如敦煌本《八相變》、《明覺禪師廣錄》等中並有化用。(第493-495頁)寒山詩第一九八首:「世間何事最堪嗟,盡是三途造罪楂。」粗粗一看,似乎文從字順,沒有什麼值得特別留意的。項教授卻說:佛教謂造罪之人死後當受惡報,「楂」則是對人的鄙稱,又寫作「查」等,如王梵志詩第一八七首「飲酒妨生計,★扌雩蒲必破家。但看此等色,久後作窮查。」宋釋圓悟《枯崖漫錄》卷中亦有「娘生爺養 好兒女,也有許多無賴查」之句。(第512-513頁)一下子即撥開了迷霧,顯露出文字後面的底蘊。還需要指出的是,《寒山詩注》梳理出了後人大量化用寒山詩的情況,這不僅令我們更為真切地感受到了寒山詩對後世的深遠影響,而且為我們進一步從佛學、文化學等角度進行探索指明了方向。比如,寒山詩第二O一首「千年石上古人蹤,萬丈岩前一點空。明月照時常皎潔,不勞尋討問西東」,即至少為唐代和明代禪僧在參訪或應酬時所用。
第三,在中國下層文人文學、佛教文學、比較文學等方面的貢獻。該書的前言部分,准確地概括和勾勒出了寒山和寒山詩的面貌。(1)、寒山此人生卒年不詳,姓名亦不傳;因長期居於天台山的翠屏山(別稱寒岩、寒山),故而自稱寒山或寒山子。有關其時代和生平等,一種說法認為是初唐貞觀時人,瘋狂貧士,其詩集乃台州剌史閭丘胤令僧道翹搜集編纂;另一種說法曰,為中唐大歷時人,其詩集由徐靈府在寶歷初以後編輯和作序。作者認為,後者最近真實。(2)、現存寒山詩或許不是其詩作的全部,其中也可能混入了別人的詩。詩的思想駁雜不純,大致可以分為世俗詩、隱逸詩和宗教詩三類。世俗詩主要寫於前期,其中的一些抒情詠懷詩表現的民本思想、懷才不遇的悲慨、對親朋好友的深厚情意,與唐代一般士人並無二致;生活場景詩,有的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有的則為對人生無常的反復喟嘆――這成為他通向佛道的途徑;大量諷世勸俗詩,並不只是對社會不平的批判和冷眼旁觀,而是以一個下層民眾導師的身份而勸誡。隱逸詩中數量最多、最具特色的是後期處於寒岩時的山林隱逸詩,它們表達了對天台山的禮贊,記載了在這兒和生活和感受。宗教詩,表現了詩人從道教到佛教的心路歷程,佛教的信仰愈老愈篤,他批判粗鄙的僧侶,傾慕禪宗的心王,但又流露出居士的意識;宣傳教門觀念的詩,反映了唐代民間佛教的實際形態;禪悟詩在具體的形像的描繪中,創造出一種充滿哲理的悟境,這正是其魅力所在。總之,寒山詩的基本傾向是佛教的精神。拾得詩大體都是佛教詩,沒有超出寒山詩的范圍。(3)、藝術風格多樣化:其化俗詩,多用白描和議論的手法,俚俗的語言;隱逸詩多著力於風景描寫,力求創造禪的意境;……總的風格是,不拘格律,直抒胸臆,或俗或雅,涉筆成趣。後人稱這種詩體為「寒山體」。總之,作者認為,寒山是以王梵志詩為代表的唐代白話詩傳統的直接繼承者,是繼王梵志之後唐代白話詩派最重要的作家;但寒山詩又自有其特點,濃重的個性色彩中煥發出醇厚的人性之光。
作者還在注釋中,追根溯源,探賾發微,凸顯出了寒山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前影後蹤。這在該書中俯抑即是。如大家熟知的蘇軾《江城子》詞(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即「十年生死兩茫茫」),與寒山詩第一三四首的意境頗有相似之處:「昨夜夢還家,見婦機中織。駐梭如有思,擎梭似無力。呼之回面視,況復不相識。應是別多年,鬢毛非舊色。」同是夢見久別的妻子,只是內容或有生死之異爾。(前言第6、16頁,注釋第344-346頁)至於陸游、黃庭堅等許多詩人,也對寒山子具有特殊的興趣。
第四,對中國文化史研究的貢獻。如前所述,作者在考釋闡明詞語短句時,善於運用自己在佛教典籍和義理方面的精深修養,闡釋佛教術語,探索與佛教有關的語辭或者典故,並洞察出非佛教性題材背後的佛教性因素,發抉出佛教性題材中伏匿著的中華文化底蘊。這使得本書在漢語史、文學史、宗教史方面的成就和價值之外,更具有了思想史、文化史和社會史等方面的成就和價值。該書發明原著里中國文化和佛教文明等背景因素的例子,幾乎充滿了每一書頁。如寒山詩第O七五首「貪淫狀若豬」一句,實際上反映出我國歷來對豬既貪且淫的習性的認識,從《左傳》到唐代牛僧孺《玄怪錄》,例子不勝枚舉;甚至印度文化中也有類似的看法,如《增一阿含經》即有「若有一人,習於淫慾,作諸惡行,亦不羞恥,……是名為人如豬。」(第203-205頁)這實際上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中國文學史上的豬八戒這一形象。寒山詩第O七七首「饒你居犀角,饒君帶虎睛」,古人以為犀牛之角和虎睛皆有辟邪避禍解毒之效,故而多食之或帶之,作者前一句舉了從《抱朴子》到《太平廣記》等五條書證,後一句的書證更多達十一條!
第五,對中國古籍整理方式方法的創新。本書包括寒山詩注和拾得詩注兩個部分,共收入寒山詩313首,別附佚詩12首,拾得詩57首,別附佚詩6首。校勘方面,以四部叢刊景宋刻本為底本,校以日本宮內省本、正中本、高麗本及四庫本等善本,以及其他傳世版本、古注本、宋以前的禪宗語錄和著述。堪稱海內外寒山詩的最為完整和可靠的定本。
實際上,該書的最大貢獻不是簡要精當的校勘文字,而在於作者在進行豐贍詳明的校注的過程中,時刻立足於文化史這一大的視野。一般來講,傳統意義上的校注,只是作校勘學角度的字詞判別復原,以及語言學角度的釋字解詞。本書的校注則除了訓釋字詞、發明典故、闡述原作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方面的底蘊之外,還始終注意凸現寒山詩出現的時代背景,從若干個方面揭示出寒山詩背後的文化氛圍及其承傳流變。故而本書不僅僅是對寒山詩本身的研究成果,更是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特別是中古時期文化的一個寶庫。這是更高一個層次上的校注,是對中國古籍整理方式方法的創新。――實際上,項楚教授的所有論著都貫穿了這個特點。比如,寒山詩第O九六首「學道多沙數,幾個得泥丸」,「泥丸」有時可解作泥彈丸,但在此處,則應是道家之語,意謂成仙。道家之「泥丸」本指上丹田,佛教也有「泥丸」一詞,即涅盤之異譯;佛教既以之作為修行之終極境界,所以道教遂也將「泥丸」作為本教修煉的最高境界,即成仙上升。至於別的寒山詩本子有作「泥洹」者,蓋是以為寒山詩的「泥丸」乃涅盤之意,故改書為「涅盤」的異譯之一「泥洹」也。(第259-261頁)
總之,窮盡性地校勘、注釋了唐代白話詩人寒山和拾得全部詩作的《寒山詩注》,是傳統治學方法與現代學術思潮相結合的產物。該書充分發揮了作者國學根柢深厚、精於校勘考據、諳熟佛教和其他四部典籍、擅長融會貫通的治學特色,以考證為本,表達了作者的許多獨得之秘。作為治學方式的典範,該書得到了海內外學術界的公認。它的出現,不僅填補了國內學術界的一大空白,更直追和超越了海外的研究水準,和作者的《王梵志詩校注》及其他俗文學研究成果一起,改變了我國文學研究領域中忽視俗文學這一局面,揭開了中國俗文化研究的新的一頁。
Ⅱ 台州歷史名人——寒山的概況
人物簡介
寒山作為中國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二十世紀以來一直受到日本學者的推重。 寒山像
[1] 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詩就在日本一版再版,並且有十多位學者對其詩作了大量研究、注釋及翻譯工作。日本著名小說家森鷗外(1862—1962年)曾根據寒山詩集前閭丘胤的序言,寫了名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說,不少評論家認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
評議研究
五四運動時期,中華大地開始大力倡導白話文。胡適在其《白話文學史》(1928年新月書店出版)中將寒山、王梵志、王績三人並列為唐代的三位白話大詩人。由此,寒山始受到國人的青睞,大陸及台灣學術界紛紛撰文評議寒山,新中國成立後到八、九十年代,寒山研究更呈現出雨後春筍之態勢。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寒山詩遠涉重洋傳入美國,美國「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將寒山奉為偶像,其詩一時之間風靡歐洲。寒山詩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為眾多的讀者所接受,在那裡,他贏得了比李白、杜甫還要高的聲譽。 寒山詩在二十世紀受到了中國及西方眾多讀者、研究者的關注。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腳步的逼近,文學及文化的全球化也成為一個重要話題,中國文學史上那些如寒山一樣能夠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所接納的詩人應當引起我們更多的重視。以下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百年中的寒山研究概況。
研究內容
二十世紀以來的寒山子研究,總體上可分為生平研究和作品研究兩大部分。關於寒山子生平研究包括對其生活年代、生活經歷、以及葬地三個方面的內容。關於寒山子生活年代問題,歷來有「貞觀說」(公元627—649)、「先天說」(公元712—713)以及「大歷說」(公元766—799)三種說法。貞觀說以唐代貞觀年間台州刺史閭丘胤所作《寒山子詩集序》為始,後經宋釋志南《天台山國清禪寺三隱集記》肯定,後人如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宋釋本覺《釋氏通鑒》、元釋熙仲《釋氏資鑒》、1979年版的《辭海》等均以此說為准,近年來學者中亦有贊同此說者,其中以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詩》為代表。前者以詩為證,通過歷史與寒山詩的相互印證,指出寒山「約生於隋開皇三年(584),卒於唐長安四年(704)(也許是個概數,難以肯定)」。後者通過對寒山詩中所反映社會狀況的詳盡分析同樣支持貞觀說。先天說以宋釋贊寧所作《宋高僧傳》為濫觴。此說僅有元釋曇噩,撰於至正二年(公元1366)的《科分六學僧傳》和譚正璧所撰,1934年版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表示贊同。
得出看法
對寒山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及對詩歌內容分類的研究,有以下幾種看法。李振傑在《寒山和他的詩》 中將寒山詩內容分為以下幾種:表達對戰亂時期社會倫理崩潰狀況下社會中丑惡現象的諷刺和 寒山
[2]嘲弄;對山林生活的描寫和吟詠;直接宣傳佛理;記敘個人生活及身世。李敬一在《寒山子和他的詩》中,把寒山子詩歌內容分為:反映農村生活和農民思想面貌;反映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和斗爭;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下層群眾的生活狀況、揭露社會上不合理的婚姻現象;反映沙門生活,宣揚虛無觀念、因果輪回、消極遁世以及描畫社會炎涼世態和城鎮、鄉村不同習俗等幾個方面。錢學烈《寒山子與寒山詩》對其詩歌也作了較系統的分類,將其詩歌分為:自敘詩、隱逸詩、風俗詩、道家詩和佛家詩五類,並分別對各類詩歌作了較詳盡的解釋和說明。項楚《寒山詩校注·前言》中認為寒山詩「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世俗詩與宗教詩,不過,二者並不是絕對地涇渭分明的。」其世俗詩中又包括抒情詠懷詩、諷世勸俗詩、山林隱逸詩等。 通過寒山子詩歌內容的探究,可以使我們看清當時社會的基本面貌,從而進一步認識其詩歌的價值。寒山子的詩歌「有相當多的作品觸及現實生活,大談人生問題,從農業生產、社會道德、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幾乎觸及了農村生活的各個角落,這部分詩歌不僅在綺靡軟媚的初唐詩風籠罩下面使人感到清新可愛,就是在高亢激昂的盛唐之音回盪的時代里,也掩蓋不了它的蓬勃生機和朴爽之美。」寒山詩歌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其對社會現實等各方面的反映表現出來。 除了對寒山詩歌總體上的內容分類研究外,由於寒山詩中表現出駁雜的儒、釋、道思想,有人認為其詩從內容上看「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因而,對寒山詩歌宗教思想的研究也頗為重要。張立道《淺談寒山子詩的道家思想》、錢學烈《試論寒山詩中的儒家與道家思想》,這兩篇文章對寒山詩所體現的儒、道思想有所論述。然而 寒山、拾得的牙雕擺件
,寒山思想相對來說受佛教思想影響更大,其詩中體現佛禪思想的詩佔一大部分。台灣黃永武指出:「唐人中以詩來寫禪理,寫得最多,寫得境界最精湛的,應該是寒山。」 因而對其詩歌從禪的角度分析也是一個重要切入點。錢學烈在其《寒山子禪悅詩淺析》中,將其佛禪詩分作佛教勸戒詩和禪悅詩兩類,而其禪悅詩又分為禪語禪典詩、禪理詩、禪悟詩、禪境詩、禪趣詩幾類,並分析各類詩歌具體包含內容及思想特徵,系統地對寒山子佛禪詩進行了分類整理工作。另有何西虹的《略論寒山景物詩中的禪意》一文,對寒山景物詩中所體現的禪意之美有所論述。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寒山詩集提要》中指出,寒山詩「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庄語,有諧語」。可見寒山詩歌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是探究其詩的藝術特色。李振傑《寒山和他的詩》中指出,寒山詩「蘊藏著神秘的禪機哲理」、「形式自由、感情朴實」、「語言通俗」、多用「比擬的手法」等幾大藝術特點。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詩》中則指出,其詩歌「具有民歌那種通俗、質朴、生動、清麗的特色」、「常採用民歌中的比、興手法」、「尤其注重自然界聲音的模擬」、「體制上一般都較為短小……形式和風格是比較多樣的」等藝術特點。鍾文《詩僧寒山子》將其藝術風格概括為「譏諷時態,毫不容情」、「勸善戒惡,富於哲理」、「俚語俱趣,拙語俱巧(沈德潛《古詩源·例言》),耐人尋味」、「有許多比喻生動的句子」、「疊字的連用」等幾方面。
藝術風格
寒山詩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情景交融, 「信手拈弄」,「機趣橫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程德全在《寒山子詩集跋》(見清宣統二年(1910年)刻本)中指出「以 寒山
詼諧謾罵之辭,寓其牢愁悲憤之慨,發為詩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王宗沐序《寒山子詩集》(見明台州計謙亨刊刻本)有「如空谷傳聲,乾坤間一段真韻天籟也。」的評價。項楚在《寒山詩注·前言》中認為「不拘格律,直寫胸臆,或俗或雅,涉筆成趣」是寒山詩的總體風格。寒山詩所獨有的風格為後代文人所模仿,從而形成獨特的「寒山體」。 寒山子詩歌最大的特徵就是接近口語。胡適在其《白話文學史》中認為,寒山、拾得是七世紀中期以後出現的「三五個白話大詩人」之一,是繼王梵志之後「佛教中的白話詩人」 。錢學烈《寒山子與寒山詩版本》指出:「寒山詩十分接近口語,堪稱唐代白話詩的典範,在白話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它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語言面貌,對於了解唐代口語的語音、詞彙、語法,對於研究中古和近代漢語,對於研究漢語發展史,都是極其珍貴的資料。」因而,近年來從語言學角度研究寒山詩者也不在少數。錢學烈《寒山詩語法初探(上)》
生平自述
寒山的生平保留在他的詩篇里。聽他自述:「尋思少年日,游獵向平陵……聯翩 寒山拾得圖
[3]騎白馬,喝兔放蒼鷹。」(引自錢學烈《寒山詩校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寒山少年時,過著富家子弟的生活。青年時,照例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可是,他因為奇怪的原因而落選了——據《唐六典》雲:「吏部……以四事擇其才,曰身、言、書、判。「唐代選官量才有四個標准,分別是身材豐偉、言詞辯正、書法遒美、文理優良。寒山「書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書法和文章都不錯,可惜爹娘把他的身材生矮小了,或者相貌不夠端正,而沒有選上官職。這是大唐科舉給人落下的一個話柄,當官的個個要相貌堂堂,這是奢侈的、唯美的,也是非人性的、不公平的標准。「個是何措大,時來省南院。年可三十餘,曾經四五選。囊里無青蚨,篋中有黃卷。行到食店前,不敢暫回面。「寒山多次落選,最後無顏回鄉,滯留京城,成為一個流浪書生。「前度是富兒,今度成貧士。」「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兄弟責怪他,妻子不理他,在人世間,他求不到前程,又割絕了人情,整個世界都坍塌了,人生陷入絕境。帶著一身傷痛記憶,寒山浪遊天下,最後選擇上山去獨居。為什麼在大唐盛世做隱者?因為他無法在世俗生活中求得榮耀,在三十歲以後,他是被迫走上一條與一般文人不同的生活道路。這期間,要經歷多少心理煎熬和自我超越,才能擺脫世俗的束縛,跳出世俗主流的價值觀,獨自為自己尋找一個生存的依據?
人物評價
寒山的詩風和100年前的王梵志一脈相承,也是口語體的白話詩。他生活在大唐盛世,卻入山作了隱士。他與李白、杜甫同時代,放到星光燦爛的盛唐詩人堆里,他的詩藝算不上高超,但淹沒不了個性的光輝。他生前寂寂無名,身後卻聲譽日隆,並綿延千年至今不斷——白居易、王安石都寫過訪擬他的詩集的詩篇,蘇軾、黃庭堅對他的詩有特殊的興趣,朱熹、陸游關心過他的詩集的出版與校勘。他沒有正式進入哪所寺廟剃度,唐朝蘇州城外的一座著名寺廟(寒山寺)卻以他的號命名。他的詩歌的最早傳播者是道士,唐人的志怪小說就把他編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到了宋朝他卻被佛家公認為文殊菩薩再世。元代他的詩流傳到朝鮮和日本。明代他的詩篇收入《唐音統簽》的《全唐詩》中,被正統文化認可。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與他的好友拾得封為「和合二聖」,居然成了老百姓禮拜的婚姻神和愛神。。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嬉皮士運動中他被封為祖師爺。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卻連真實姓名也沒有留下,只是以號行世——寒山子。
Ⅲ 誰是美國人心目中最優秀的中國詩人
費勇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中國,從20世紀到現在,寒山並非一個很出名的人。但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美國,寒山是一個名人。在很多美國人心目中,他是中國最優秀的詩人,也是嬉皮士的精神偶像。說到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嬉皮士,一般人都會想到垮掉、頹廢、性放縱、吸毒之類,但傑克·凱魯亞克在談到1948年首次使用Beat Generation這個詞時表示,所謂垮掉的一代,乃是融合了佛教和天主教精神的新的自由的一代。
簡單地說,垮掉或嬉皮,隱藏著一個很簡單的追求:擺脫了偏見的自由。把一種新的看待世界的眼光帶給這個世界。
1958年,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在路上》的作者傑克·凱魯亞克寫了一部小說《達摩流浪者》,扉頁上寫著:謹以此書獻給寒山子。在這部小說里,凱魯亞克把寒山稱作禪瘋子(Zen lunatic)。
《在路上》寫了一個瘋瘋癲癲的人:迪安·莫里亞蒂。小說里的敘述者薩爾帶迪安回家,他的姨媽一見到迪安就斷定這是一個神經病。是的,這確實是一個神經兮兮的人。凱魯亞克卻從這個人的神經兮兮里看到了生命的活力,看到了生命無限探索的熱情和好奇。神經兮兮,或者說,瘋瘋癲癲,不過是對平庸的拒絕,對獨一無二的嚮往。從迪安開始,凱魯亞克寫了一群人,一群古怪的人,一群總是在路上的人:四處浪盪、不務正業。
要麼是正兒八經的道路,要麼是瘋瘋癲癲的道路。但瘋瘋癲癲,並非醉生夢死;相反,正兒八經地活著,恰恰是在原地重復,是醉生夢死。這世界上到處是醉生夢死的面孔,卻很少瘋癲的笑容。瘋癲,在日常中瘋癲,其實是尋找的旅途:希望在另外一側找到信仰。
貌似放浪的外表下有認真的心無處安放。到《達摩流浪者》,另一側的信仰已經找到,那就是《金剛經》和寒山。這本小說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也許特別有趣,因為可以讀到嬉皮士如何理解《金剛經》和寒山,如何從中找到治癒的力量。
《達摩流浪者》的主人公賈菲·賴德說到他為何喜歡佛教和寒山:「對性毫無成見的態度,正是我喜歡東方宗教的原因之一。我注意到,印第安人也經常持這種態度……你們知道嗎,當我還住在俄勒岡,還是個年輕小夥子的時候,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是個美國人,因為美國的中產階級理想,對性的壓抑態度,還有為根除一切人性價值而設的報刊審查制度,全都讓我深惡痛絕。」
這個賈菲的原型是凱魯亞克的朋友、著名詩人蓋瑞·史耐德。蓋瑞·史耐德並非美國最早翻譯寒山詩歌的人,最早翻譯寒山詩歌的是阿瑟·魏雷,他於1954年發表《寒山詩二十七首》。史耐德1958年才出版《寒山詩二十四首》,但史耐德的譯作影響巨大,很多美國人是從他翻譯的詩歌里和寒山相遇的。
不論是20世紀50年代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還是現在的美國年輕人,寒山都是一個自由的符號,代表著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的心境。人不一定非要在成敗得失、是是非非、功名利祿里打轉,人可以在社會習慣之外,走一條自己的路,去探索去體驗生命本身的無限可能。這是凱魯亞克、史耐德等美國小說家、詩人透過寒山這個形象所要傳達的信息,也是他們賦予瘋癲這種行為的精神色彩:在這個虛偽的循規蹈矩的社會里,瘋瘋癲癲的不正經,會把我們帶到另一種躍動的清新的充滿創造力的生活里。而創造,才會因活著變得有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c3b70102v2xp.html
Ⅳ 杳杳寒山道古詩翻譯
杳杳寒山道
寒山 〔唐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譯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靜幽暗,冷寂的澗邊一片幽僻寥落。
這里常常有鳥兒啾啾地啼鳴,卻空虛冷清罕見人煙。
風淅淅瀝瀝刮向我面門,雪紛紛揚揚灑落在我身上。
我身處其中天天見不到陽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注釋
杳杳:幽暗狀。寒山:始豐縣(今浙江天台縣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詩人所居。
落落:寂靜冷落的樣子。
淅淅:象聲詞,形容風聲。一作「磧磧」。
Ⅳ 唐朝寒山的詩
寒山大師又稱寒山子,他長期隱居台州始豐(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即寒山),故號寒山子。與台州國清寺豐干、拾得友善,時相過從。為唐代著名的隱逸詩僧白話詩人。
寒山生性灑脫,不為世俗所羈,常以近似痴狂的游戲行徑來點化世人。其詩清奇雅緻,展現出心靈世界的寬廣與自在,在文學史上具有甚高的地位。
詩三百三首
[唐] 寒山
凡讀我詩者,心中須護凈。慳貪繼日廉,諂曲登時正。
驅遣除惡業,歸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重岩我卜居,鳥道絕人跡。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
住茲凡幾年,屢見春冬易。寄語鍾鼎家,虛名定無益。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聯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吾家好隱淪,居處絕囂塵。踐草成三徑,瞻雲作四鄰。
助歌聲有鳥,問法語無人。今日娑婆樹,幾年為一春。
琴書須自隨,祿位用何為。投輦從賢婦,巾車有孝兒。
風吹曝麥地,水溢沃魚池。常念鷦鷯鳥,安身在一枝。
弟兄同五郡,父子本三州。欲驗飛鳧集,須征白兔游。
靈瓜夢里受,神橘座中收。鄉國何迢遞,同魚寄水流。
一為書劍客,二遇聖明君。東守文不賞,西征武不勛。
學文兼學武,學武兼學文。今日既老矣,餘生不足雲。
莊子說送終,天地為棺槨。吾歸此有時,唯須一番箔。
死將喂青蠅,吊不勞白鶴。餓著首陽山,生廉死亦樂。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天生百尺樹,剪作長條木。可惜棟梁材,拋之在幽谷。
年多心尚勁,日久皮漸禿。識者取將來,猶堪柱馬屋。
驅馬度荒城,荒城動客情。高低舊雉堞,大小古墳塋。
自振孤蓬影,長凝拱木聲。所嗟皆俗骨,仙史更無名。
鸚鵡宅西國,虞羅捕得歸。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幃。
賜以金籠貯,扃哉損羽衣。不如鴻與鶴,颻颺入雲飛。
玉堂掛珠簾,中有嬋娟子。其貌勝神仙,容華若桃李。
東家春霧合,西舍秋風起。更過三十年,還成苷蔗滓。
城中娥眉女,珠佩珂珊珊。鸚鵡花前弄,琵琶月下彈。
長歌三月響,短舞萬人看。未必長如此,芙蓉不耐寒。
父母續經多,田園不羨他。婦搖機軋軋,兒弄口口過口過。
拍手摧花舞,支頤聽鳥歌。誰當來嘆賞,樵客屢經過。
家住綠岩下,庭蕪更不芟。新藤垂繚繞,古石豎巉岩。
山果獼猴摘,池魚白鷺銜。仙書一兩卷,樹下讀喃喃。
四時
Ⅵ 二十世紀60年代在美國最流行的中國唐朝詩人是
摘要 繼續補充增加知識:白居易的流行很容易理解,寒山何以受到美國人的吹捧呢?不得不說,讓人意外。就連寒山是誰,恐怕連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
Ⅶ 空谷幽蘭的作者簡介
比爾·波特,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和著名漢學家人。他將中國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引起了極大反響。他曾經以「紅松」的筆名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和《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灣和香港,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並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文物的書籍和游記,《空谷幽蘭》是最著名的譯本,曾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Ⅷ 寒山與拾得是什麼朝代的人
寒山(約691~793)
寒山子乃唐代首都長安人,出身於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享年一百多歲。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於天台山寒岩。這位富有神話色彩的唐代詩人,曾經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其詩卻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接受並廣泛流傳。正如其詩所寫:「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若遣趁宮商,余病莫能罷。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二十世紀的寒山詩果然遇到了眾多的「明眼人」。
寒山作為中國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二十世紀以來一直受到日本學者的推重。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詩就在日本一版再版,並且有十多位學者對其詩作了大量研究、注釋及翻譯工作。日本著名小說家森鷗外(1862—1962年)曾根據寒山詩集前閭丘胤的序言,寫了名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說,不少評論家認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
Ⅸ 寒山詩是哪位高僧所作
「寒山詩」是唐代僧人、詩人號寒山子所作的詩。世傳貞觀年間台州刺史閭丘胤所作《寒山子詩集序》①。寒山詩被稱為通俗詩、白話詩,但由於寒山詩表達上的特殊性,並非淺顯易懂。或看似明白如話,實際上另有奧旨。寒山詩是中國古代詩國中的一枝奇葩,寒山詩長期流傳於禪宗叢林,宋以後受到詩人文士的喜愛和摹擬,號稱「寒山體」。近代以來風靡歐美和日本,形成世界范圍內的「寒山詩熱」
Ⅹ 永遠的楓橋夜泊
--祖詠 《終南望余雪》
1000年前,正值大唐盛世,一名士子祖詠去參加科舉。考試場出的文題,便是終南望余雪,必須寫出一首6韻12句的長文,年輕的祖詠思考了一會便寫下了這首流傳後世的四言絕句。短短20字,寫盡了長安城冬日風貌,可惜考官不答應,說你這不符合格式要求。
祖詠想了想說,意已盡矣,不願修改一個字。不合考試要求的詩肯定是沒有辦法上榜的。祖詠落了榜,卻留下了傳唱千年的《終南望余雪》穿越數千年的時光回首,曾經的考官早已籍籍無名。但祖詠卻隨著這首應試詩名垂千古。
無獨有偶,幾百年後
生逢亂世的張繼,路過姑蘇城外,江楓漁火,夜半鍾聲。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這樣的故事告訴我們對待生活你還是要有點黑色幽默。
如果張繼不是經歷安史之亂,如果不是剛好來到姑蘇城,如果不是夜半的鍾聲,如果不是江上的漁火,也許就不會有這樣一首楓橋夜泊,也許張繼這樣一名舉子他也不過只是歷史上籍籍無名之輩罷了。
也許他能夠」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卻也未必比得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也許落寞是文人最好的助產師?
穿越千年風霜,能讓人記住的不是歌功頌德的官樣文章,也不是那些讓統治者喜歡的,鼓吹盛世,粉飾太平的吹鼓手。
讓人記住的恰恰是柳三變「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落寞;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灑脫;還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羈;是袒乳東床的王羲之;是千古一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張養浩。是」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悲天憫人的杜甫。
人絕不因諂媚而偉大,也不因失落卑微而渺小。
命運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東西,你永遠不知道下個轉角你會遇到什麼。
阿甘會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諂媚者的故事是什麼呢?解晉一生行事百無禁忌,為帝王喉舌,為當權耳目,幫朱棣篡位,粉飾太平出謀劃策。可謂功勛卓著,可是一朝為人所厭便只能」喝醉了酒誤入雪中凍死可也」。
中國歷史上大部分的文人都是無奈的,有人「且去填詞」,也有人「春風得意」。
但對歷史而言,每個人都只是歷史長河中,一朵小浪花而已。真正穿越千百年歷史留下來的又是什麼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一首臨江仙,道盡多少世事滄桑無奈。雖然歷史沉浮變幻,但人心世道卻千年不改。雖然歷史長河滾滾向前,但人,不過是在河岸邊生活而已。所以閱盡千帆,所求不過當下心安而已。
如今千年時光過去,痛苦、落寞、悲傷、無奈早隨時間風化,終南山的片片雪花還在飄落,姑蘇城外的寒山寺依舊夜半鍾聲。古人留下的詩篇也依舊在傳唱。當時的無奈與痛苦換不來的灑脫,在千年後卻釀成了回憶的美酒,而沉澱在歷史中的東西卻早已微不足道。
寒山寺原來不叫寒山寺。
南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姑蘇城外建了一間禪院,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後來又改名楓橋寺,寒山這個名字來自於一個人。
先說一個有名的公案:
寒山問拾得,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是個和尚,性格怪僻,幾乎所有的寺院都被他得罪過,和尚們都覺得他是瘋子,寒山倒也不與他人辯解,灑笑而去,四處漂泊。後來化緣來到國清寺,國清寺有一個做飯的和尚叫拾得,拾得見寒山餓得奄奄一息,便找了一些飯給他吃。
寒山自述「書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書法和文章都不錯,可惜相貌不夠端正,而沒有選上官職。這是大唐科舉給人落下的一個話柄,當官的個個要相貌堂堂,這是奢侈的、唯美的,也是非人性的、不公平的標准。「個是何措大,時來省南院。年可三十餘,曾經四五選。囊里無青蚨,篋中有黃卷。行到食店前,不敢暫回面。「寒山多次落選,最後無顏回鄉,滯留京城,成為一個流浪書生。「前度是富兒,今度成貧士。」「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兄弟責怪他,妻子不理他,在人世間,他求不到前程,又割絕了人情,整個世界都坍塌了,人生陷入絕境。帶著一身傷痛記憶,寒山浪遊天下,最後選擇上山去獨居。
而拾得和尚,本來就是方丈撿來的一名孤兒,起名「拾得」,從小也是孤獨伶仃,飽嘗人世艱難,所以,兩個人惺惺相惜,成了好朋友,一起當起寺廟的僧廚。
所以正業從來都不是用來務的。
兩個不稱職的廚子天天談玄論道倒成了至交好友,所以不想當廚子的僧人不是好詩人,他們在詩詞一道卻很有長進。
後來,寒山來到了蘇州施葯舍茶度日,最後於楓橋詩圓寂。
寒山的知己,拾得和尚,則遠渡日本。
當然令所有人想像不到的是,拾得到日本之後,很快風生水起,成為一代宗師,影響巨大,日本不僅有了「拾得寺」,還有「寒山寺」。
寒山也成為日本文化偶像,他倆的詩也成了日本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寒山詩」。
文化是互相影響的,寒山拾得在日本出名之後,日本學者來唐朝尋找寒山曾經詩作和蹤跡,唐朝人也開始注視和研究寒山。
寒山圓寂的楓橋寺也改名為寒山寺,寒山寺及《楓橋夜泊》開始風靡日本。
唐代以後,寒山思想、詩句越來越多地傳日本,在日本的政治、社會、宗教、藝術、美學、商業等諸領域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他成為對日本文化影響最大的中國人。
毫不誇張地說,寒山影響日本文化一千年,仍然「活在」當代日本。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寒山不僅影響了日本文化,還成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垮掉一代」的精神偶像。
1953年,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在日本了解到了寒山,內心被震撼,形成強烈而震撼的印象。從此,他開始翻譯寒山詩,寒山詩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並為年輕讀者所接受,一時之間風靡西方。
恰逢美國「垮掉派」運動的興起,寒山詩就成了「佯狂似癲」的嬉皮士和朋克的「精神食糧」。
美國學者羅伯特·科恩(Robert Kern)曾回顧:「在當時的語境下,斯奈德筆下的寒山——這位唐代詩人、瘋癲的山之隱者——就變成了一位『垮掉』英雄和反文化的先鋒。」
大衛森(Davidson)說寒山成了一個「反對符號」。寒山詩也風靡歐洲。從
五六十年代的「垮掉運動」一直延續至今,美國的學術界對寒山文化一直熱情不減。
20世紀90年代,美國小說家查爾斯·弗雷澤創作的長篇小說Cold Mountain,小說的扉頁就引用寒山詩「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Men ask the way to Cold Mountain/Cold Mountain: there's no through trail)。
這部小說在2003年被拍成經典電影《冷山》。
沒有寒山的人生不如意,就沒有風靡天下的寒山詞, 沒有風靡天下的寒山詞也就沒有後來的寒山寺,沒有後來的寒山寺,就不會有後來的夜半鍾聲,沒有那前路無知的愁上心頭。
一千年前的《楓橋夜泊》看似只是一場科考失意的愁腸滿腹,到最後才發現是人們無論多少歲月更迭都改變不了的一場又一場人間荒誕劇。
在大唐王朝滅亡幾百年之後。
一名叫金聖嘆的士子與一百多個士人到孔廟聚集,悼念順治帝駕崩,巡撫下令逮捕上報京城諸生倡亂抗稅,並在江寧會審,嚴刑拷問,以叛逆罪判處斬首。
金聖嘆就很懂人生的黑色幽默。
獄卒以為大師會透露出傳世寶物的秘密或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拿來筆墨伺候大師。但沒想到大師的「臨終要事」竟然還是幽默。
金聖嘆指著獄卒給的飯菜說:「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
到刑場刀起頭落,從金聖嘆耳朵里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疑惑地打開一看:一個是「好」字,另一個是「疼」字。
誰說人生的價值就一定是功名利祿?在跨越千年時光之後,誰好誰壞又有什麼重要呢?只有那寒山寺的鍾聲依舊按時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