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文物在哪裡出土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紅山碧玉龍的出土,使得有關龍的諸多謎團逐漸被解開……
中國是禮儀之邦,也是尚玉之邦。紅山碧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在紅山碧玉龍出土的前後,紅山文化遺址還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龍、魚、龜、蟬的形象,有取自然現象融入藝術構思的璧、環、勾雲紋佩飾等,意象兼備,精緻脫俗。
自紅山碧玉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後,以蚌殼精心擺塑的龍形圖案在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山西省吉縣獅子灘也發現了魚尾龍形岩畫;用石塊堆塑而成的巨龍圖案在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出土。此三地均將各自發現的龍形圖案稱為「中華第一龍」。顧名思義,所謂第一,自然就應該只有一個,突然冒出這么多「中華第一龍」來,爭論自然在所難免。
不過,盡管近年來全國各地在考古中都發現了不少龍的圖案,可是在今年5月下旬召開的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紅山碧玉龍堪稱「中華第一龍」。
專家們指出,紅山碧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紅山碧玉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具龍形的龍。
會上,遼寧師范大學文博系教授田廣林認為,紅山文化的發現,證明龍在遼河流域至少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興隆窪文化的發現,則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以前。中國人崇龍禮俗有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近年來,河南省濮陽縣發現過有六七千年歷史的蚌塑的龍,黃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遺址中也發現過距今5000年前的鯢形龍,但這些都是龍的初級形態。紅山碧玉龍是中國崇龍的最標准形態,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崇龍禮俗的最終形成。從崇拜各種動物到統一到玉龍,體現了中華龍文化起源的一個基本過程。紅山文化是中華龍文化、玉文化的一個直接根系,是中國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基本標志。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也參加了此次會議,他指出,除年代早以外,遼河流域的龍,還有形成類型多、成系列等特點。遼河流域考古發現的早期龍可以分8個類型,按年代早晚排列大致為擺塑型、浮雕型、木雕型、刻畫型、彩陶型、泥塑型、玉雕型和彩繪型。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紅山碧玉龍形象,證明了龍確實是多種動物的結合體,這些動物原型中有豬、鹿、熊和鳥。它們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經過人們不斷的藝術加工提煉最終定型為龍的形象。
玉龍精神紮根赤峰
龍在中國老百姓心中是吉祥、智慧的象徵,也是人與天、神溝通的媒介,被賦予了主宰風雨、載人升天、降臨祥瑞等神奇功能。在中國古代,龍還被引入到古天象學、命理學以及帝王政治等領域,被賦予了濃厚的神秘色彩。
由於人們在想像中賦予了龍無所不能的神奇力量,因此千百年來,人們總是把各種美好的願望都寄託在龍的身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今爭論哪條龍才是「中華第一龍」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考古研究,讓人們知道了在數千年前,先民們通過對龍的崇拜,已經開始了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出土紅山碧玉龍的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賽沁塔拉嘎查村口,豎著一塊兒高約10米,刻有「中華第一龍」字樣的巨碑。巨碑頂上,一個被放大了幾十倍的紅山碧玉龍雕塑昂首欲飛。貫穿於嘎查間的一條油路也被命名為玉龍路。在玉龍路的東南側,還有一個玉龍度假村,遊客不絕。赤峰市目前也即將建成市內最大的玉龍廣場,總面積達12公頃,綠化率將達60%左右,整個廣場中玉龍的形像隨處可見。
作為凝固歷史文明的文物,紅山碧玉龍所擁有的文化價值深深地影響著這里的每一個人。在赤峰市境內,紅山碧玉龍優美的圖案隨處可見,赤峰人說起紅山碧玉龍來,無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突然感悟到,真正的文化傳統,絕不僅僅停留在考古的層面上,「中華第一龍」那種昂首欲飛、積極向上的精神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老百姓的靈魂,深入到他們的骨髓中去了
② 中國就一顆千年的過崗龍么
在我們家鄉雲南普洱江城縣就有千年過崗龍
③ 中國的龍脈在哪裡
中國龍脈的始祖源自昆侖山。昆侖山的左邊( 西北邊 )是天山山脈,祁連山山脈,蔭山山脈。北邊有阿爾泰山,伴它行的還有賀蘭山,大小興安嶺,長北山,昆侖山的右邊(西北.西南邊 )有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等等山脈!
昆侖山龍脈夾在上述南北山脈中間,不斷向東施展輝煌燦爛的舞姿。正干龍的主脈落在陝西省的西安市( 即古都長安 ),然後東出中原( 河南 ),同時展開北向,南向,東向,西向分枝,形成井體的昆侖山脈體系。盡處分枝到各地均有別名稱呼!但是主宗是她,子孫排什麼名堂都可以!
昆侖山到了中原後,向東有六盤山,秦嶺;偏北又有太行山;偏南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向南是南嶺;加上五嶽:北嶽恆山,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還有東邊的黃山和台灣的玉山( 海拔4000米 ),西南的峨眉山……!這些舉世聞名的舉世無雙大大小小的山脈--大大小小的龍脈,構成一幅副中華巨龍,大龍,中小龍混雜的卧龍圖。西方個別敏感的政治家,稱中國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從政治上講是對的;從風水上講的不對的。因為它不是一條;而是一群大小不等的卧龍。它們40多年前睡地迷迷乎乎,中華民族才從先進走向落後的。現在已經群龍蘇醒,我們的民族必然要復興;從落後走向先進!迅速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這是中國的地理風水決定的!
江河--龍的脈絡!水是龍的血液。筆者認為:"沒有水的龍就是死龍!水大龍大;水小龍小;反過來沒有龍的水也是死水,死水一潭是沒有價值的"。
中國有三大河流,即黃河,長江和珠江。三大河流中的兩大河流黃河與長江同是發源於青藏高原,即 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的北?( 北?是黃河的發源地,也就是現在說的唐古拉山 )。黃河長江與珠江都是向東流,分別流入渤海,東海與南海。黃河全長5400多千米,流經青海,四川,陝西……到山東流入渤海,經過九個省區;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流經青海,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到上海注入東海,流經八省,區,市,縣。珠江源於雲貴高原,流經貴州,廣西區和廣東省,經廣州市形成富饒的珠江三角洲( 目前可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美 ),而後流入南海。三大河流配合大龍脈的走向而流動,使成為大地的地方形成山環水抱。
除了三大河流之外,還有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遼河,鴨綠江,圖門江,嫩江;西北的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東部地區的淮河,海河……
此外,各省各地均有自己的江河。諸如湖南的湘江,四川的嘉陵江,廣西的邕江,紅水河等等。全國還有調節江河水( 龍的血液 )的2000多個湖泊;這些天然的淡水湖,緩解了江河的急流,使水來個大彎小彎,形成山環水抱的作用。例如鄱陽湖,位於江西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長江到這里打個大彎,水注入鄱陽湖,使江西的風水地理成為全國之冠,成為全國的三大( 江蘇,湖北,江西 ) 才子之鄉,( 出人才最多的省 ) 湖北湖南中間的洞庭湖,也在長江中游的彎曲處,(故湖南人靈地傑,人才輩出)。還有江蘇的太湖,巢湖也在長江將近出海的打彎處。凡是江河水打彎,使急流緩慢,然後聚氣,這就是流水地形成的特徵
④ 中國龍的故鄉在哪裡
貴州省興義市被稱為「龍的故鄉」。有人認為貴州龍是一種恐龍,也有人認為它是中國吉祥動物。
⑤ 關於中國龍的起源
龍的雅號是神龍、黃龍、天龍;別稱是角龍、應龍、火龍、蛟、蟠龍、青龍、虺(huǐ)、蟠螭(pán chī)、雲蟠。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了。龍就是華夏先民在遠古 ,科學知識有限的情況下, 關於生命的來源的最樸素的認識,繼而產生的生殖崇拜。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之後的歷朝歷代。
龍的文化介紹:
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中國龍文化,上下數千年,源遠而流長。
⑥ 西藏真的有龍存在嗎
西藏沒有,那張圖是山脈的圖片
看一看龍的演變歷史就知道是虛構動物了,紅山文化的龍是沒有腳的豬首龍,後來發展到有鱗、有角、有腿到清代以後變得更是復雜了。為什麼老虎沒有這么多的變體呢?
西方的龍或許是存在的,因為有一些特徵象恐龍,尤其是翼龍。也許是一中留下來的遠古大型爬行動物。美國有一部片子是宋科學角度分析龍的,很好看,可以看一看
⑦ 關於龍的形象介紹
龍是神話中最為普遍的生物之一,出現在世界各地,中國、印度、日本、西亞、希臘、北歐和北美等地方都有古代關於龍的神話流傳。龍的形態和體型可謂五花八門,但最原始的龍則是龐大的有翅膀的巨蛇模樣,有的長著腳,有的則沒有,有的會噴火,有的則是致命的毒氣。在不同的文化里,龍的特徵和習性有很大差異,但往往被認為是水和珍貴金屬的守衛者。在西亞和希臘的神話故事中,龍是一種原始混沌的產物,是恐怖的怪獸,狀態更類似巨蛇。在印度等地,龍的形象也是巨蛇,是著名的天龍八部眾之一。在凱爾特文化中,人們更看重龍善於守衛的本性,例如在護身符上,在北歐海盜的船首上,都有龍的形象。它們的故事與水和財富緊緊相連,並預示著某種徵兆。在凱爾特文化中對龍這種生物最原始的解釋就是:代表徵兆的怪獸。而中世紀的傳說中,龍的出現預示著災難,被認為是邪惡的怪物,因此許多傳奇故事中,勇敢騎士的使命就是屠龍。東方的龍通常顯得仁慈友善得多,惡龍的比例小於善龍,在中國和日本的神話中,龍被賦予極高的地位,是一種神獸,帶給人們雨水、豐收和生命。尤其是在中國,龍被視為至高無上的存在,是皇帝的象徵。龍的種類多種多樣,但基本上接近爬行動物,西方龍總是表現為巨大的帶翅膀的蜥蜴,身軀極其龐大,但是可以在天空自由地飛翔,有鋒利的爪牙和銳利的尖角,壽命長達千年以上。東方龍和西方龍在形象上也有著較多的差異,大部分是沒有翅膀的,身體修長,樣子更像蛇類,雖然也有四隻腳。他們的飛行方式是騰雲駕霧。絕大多數的龍都有堅硬的鱗片覆蓋,它們的顏色也千奇百怪,多數是紅、綠、黑和金色等等,各類龍都是強大、古老而聰明的魔法生物,其力量遠非人類所能企及。龍是有翅膀,長得像蜥蜴的古代生物,它們的體型、力量和魔法能力都令人感到畏懼。龍的常見種類可分成兩個類型:五色龍和金屬龍。五色龍包括黑龍、藍龍、綠龍、紅龍和白龍,它們全都兇猛而邪惡,惡龍之神提亞瑪特是它們崇拜的對象,她的形象是五頭巨龍,五個頭分別是黑、藍、綠、白、紅五色。善良高尚的金屬龍也分為五種,黃銅龍、青銅龍、赤銅龍、銀龍和金龍,它們對善龍之神巴哈姆特保持著尊敬,他的形象是是一條鉑金色的身材修長蜿蜒的巨龍。所有的龍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獲得更多的能力與更強的力量。它們的壽命超過千年,在出生時也許只有幾英尺,但長到太古龍時則達到100英尺。雖然龍的「人生目標」會因其種類和陣營而有極大差異,但它們都喜歡收藏財寶,聚集成堆的錢幣,到處收集寶石和魔法物品。它們將財寶藏在巢穴深處,擁有大批收藏的龍都不願意離開這些寶藏太久,只有在尋找食物時才會離開巢穴。對龍而言,財寶永遠都不嫌多。龍是最可怕的對手之一,它們使用強有力的爪子和利齒來攻擊對手,也會使用噴吐攻擊(強酸或者火焰等),龍喜歡在空中進行戰斗,它們通常會先用遠距離攻擊,然後再靠近對方。年齡較大、智力較高的龍善於估計敵人的實力,然後採取相應的戰法。巨龍的分類 中國的龍,家族龐大,千年之龍叫應龍、無足之龍叫燭龍、有角之龍叫虯龍、無角之龍叫螭龍,等等。它們有好有壞,有善有惡。西方的龍互相差異也是相當的大,完全不遜色於中國的龍,通常他們之間是以身體的顏色形狀和棲息的地方來作為分辨的方式。西方的龍通常有四隻腳,前兩只的作用跟人類的手臂一樣,在與兩臂平行的地方通常有一對翅膀,而這對翅膀是比較類似蝙蝠的肉翅,而不是鳥類的羽翅,有些時候在洞穴里呆了太久的龍這對翅膀會跟著退化;有著一個長長的尾巴和帶有鱗片、硬皮、或長毛的長頸。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千奇百怪,不過四肢都有又尖又利的爪子,有些龍則從頸部到背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都有尖銳的刺做防護,而且通常都有尖角以及骨板所構成的防護性頭冠。它們可以從嘴裡噴出火焰或強酸等,用來防禦或攻擊。它們可能十分友善,但也可能十分凶惡。西方的龍類都具有十分長的生命周期,相對的這也讓他們的智能與日俱增。在西方奇幻文學中,龍是一種古老的有翼爬行動物,以它們的體型、力量和魔法能力而聞名,也因此為人懼怕。最古老的龍是世界上最具威力的生物之一,大多數龍由外皮的色澤來辨別種類。因此,龍分為很多亞種,一般分為三個主要種類:色彩,金屬和寶石。以色彩命名的龍包括黑龍,藍龍,綠龍,紅龍和白龍,這些龍都極端邪惡。以金屬命名的龍包括黃銅龍,青銅龍,赤銅龍,金龍和銀龍,這些龍高貴善良,為正義之士所尊敬。以寶石命名的龍包括火晶龍,黑晶龍,翡翠龍,藍寶石龍和黃玉龍,它們在正義和邪惡間保持著中立的立場,有著超凡魅力而且非常溫和,雖然一般較別的龍小而且緩慢,但是它們通常比別的龍聰明,並且有著特殊的能力。
⑧ 中國龍脈現在在哪裡
龍脈指如龍般妖嬌翔,飄忽隘顯的地脈。地脈以山川走向為其標志,故風水家稱之為龍脈,即是隨山川行走的氣脈。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龍、穴、砂、水、向。相應的活動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山的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
黃河以南、漢水以北的山脈屬「中龍」:為關中之山,皆為蜀漢而來。一支至長安,而盡關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山,東盡泰山;一支自漢水以北,生下盡揚州。
長江以南諸山屬「南龍」:江南諸山皆祖於岷江,出岷山,岷山夾江兩岸而行。左邊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右邊一支分散為江南閩廣,盡於兩浙建康;其一支為衡山,盡於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嶺,包湘沅而北,盡於廬阜;其一支自南而東,則包彭蠡之原,度歙黃山,以盡於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盡於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則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盡會稽,南尾以盡閩粵。
總結:從上面所分出的「三條大龍」來看,中國古代三大代表都城北京、西安、南京,正巧分別位於北、中、南三條龍的身上面。
⑨ 中國的龍脈在哪裡
中國的龍脈是秦嶺。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主體位於陝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公里,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鰲太線是一條縱貫秦嶺鰲山與太白山之間的線路,也是秦嶺山脈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綿延百餘公里,被譽為中華龍脊。
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
秦嶺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秦嶺淮河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般結冰。
秦嶺淮河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北為暖溫帶。
⑩ 千年龍的傳說
周初到春秋之時的應國,在周王朝所轄諸侯國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且具有一定的「監國」職能,因此,應國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充當了開疆拓土,平叛伐逆的重要角色,也得到了周王朝的不斷嘉獎,以致有詩經上所記周王「媚茲一人,應侯順德」的贊譽。但是,隨著周王朝的沒落和連年征討,應國終於國力衰竭,又加上北有晉,西有秦,東北有齊,東南有吳,可謂列強四起。更處險境的是,被稱為荊蠻的楚國在南方逐漸強盛起來,敢於「問鼎」於周王朝,自封為王,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屢屢入侵江淮小國。可以說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吞並了江淮諸國,如史籍所說「拓地千里,封畛於汝,江漢諸姬,楚盡有之」。應國也是在這一時期,在強楚狂風暴雨般的進攻下,連史官都來不及記載,就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值得慶幸的是,應國長期隱於史載,但終於隨著滍陽嶺上的春秋應國貴族墓地發掘,使其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真實的歷史全貌逐漸彰顯出來。《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滍陽縣,後魏末置雉陽縣,隋改為湛水,又改為犫城,唐改為滍陽,尋省,今為滍陽鎮。」這里說的湛水,即今橫穿平頂山市區的湛河。《括地誌》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在汝州葉縣。武王代商,封其後於應,或謂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亂,封武王子叔韓於應。《左傳》春秋僖公二十四(公元前636年)年:「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應的分封,當在周公東征之後。應的地望,據引《水經注》,在河南省蚩水之北。在應國貴族墓地考古發現了許多珍貴文物,證實應都位於滍陽,證明應國與鄧、申等國以相互聯姻的形式結成政治聯盟的歷史事實。應都滍陽在明清時期,是宛洛間的交通要道,是物資貿易的中轉地,是商業發達的中州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