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養牛有幾千年的歷史,肉牛飼養農諺有什麼
"冬凍皮,春凍骨"。牛在冬季,常因氣候寒冷,加之飼草不足,逐漸憔悴,來年春天更甚。因此,在冬春季節,一要減少減肥,二要保暖。"夏有池,冬有床","牛無巧,圈干糧足"。即天氣炎熱時有池塘洗澡,天氣寒冷時有住所保暖。它們又餓又暖,所以應該好好地喂養它們。
冬牛飼喂1公斤干物質飼料必須保證3.5公斤水,可分早、中、晚三次飲水,水溫在20℃左右為宜。冬牛體質好,飲水不宜少","冬牛不生病,飲水不能停"。冬季圈養牛時,必須供應清潔的水。缺水會導致反芻緩慢、瘤胃積食、前胃鬆弛、耳道梗阻等疾病。供水一般為每天早、中、晚三次,溫度為2O℃左右。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B. 中國歷史上牛耕是何時普及的呢
我國什麼時候開始用牛耕地?有的說兩漢中葉,有的說春秋戰國,還有的說早在商朝就開始了。這些說法究竟孰是孰非?在人類歷史上,牛被馴養為家畜是很早的事,最初是為了食用,後來為了敬祖媚神,也作祭祀的犧牲,再後用來駕車。用於耕地在世界耕作史上是較晚的事,而中國牛耕較之外國則更晚些。
其實,也有人考證,我國早在商代就有牛耕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稿》說:商代已發明牛耕,卜辭中常見做字。邰像犁頭,一些小點像犁頭起土,轡在牛上,就是後來的“犁”字。商人傳說其祖先王亥能服牛駕車,想必也會用牛拉犁。但是,最近出版的《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指出:在 卜辭中,關於牛的記載最大量的是用於祭祀的犧牲和運載的力畜。當然,殷代既然有了人耕,也就可能有牛耕,只是目前尚無確證,,還有待進一一步的考察。
C. 人們開始用牛耕地是在哪個時期
牛耕
先秦時繼耦耕後出現的耕作方式.對牛耕起始時間,過去就有不同看法,如鄭樵以為起於西漢,而王應麟則以為春秋戰國時已有之.後來的學者多從王說,所持論據也較王更為充分.
現據詩、書等史料來看,西周時似未出現牛耕,當時耕作主要靠人力,牛多用於拉車.《山海經》說後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恐出於傳聞,未必可靠.但《山海經》為戰國人作品,表明至少在戰國時已有牛耕.前人還以冉伯牛名耕,作為春秋末有牛耕的證據;《國語·晉語》亦有以「宗廟之犧」變為「畎畝之勤」之語.但有關戰國時牛耕的史料更多一些.賈誼《新書》和劉向《新序》都記鄒穆公時鄒民「飽牛而耕」之事.穆公與孟子同時,則戰國中期今山東一帶牛耕已較為普遍.《戰國策·趙策一》說秦國是「牛田,水通糧」,元吳師道的註解是:「牛耕積谷,水漕通糧」.這種情況已為雲夢秦律所證實,如《廄苑律》有「其以牛回」及「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膚田牛」的記載.可見秦和關東各國一樣,牛耕在農業生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還不清楚戰國時期是否已使用鐵犁鏵.輝縣戰國墓出土的V字形鐵器,過去都以為是犁鏵,但其形制和鏵不盡相同,也可能是其他類型的農具.當然,沒有鐵鏵,牛拉著木犁也能耕地,外國歷史上不乏其例.
D. 中國黃牛養殖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牛種的馴化和演進 普通牛的馴化,距今至少已有 6000 年的歷史,在草原地區可能更早。長期的定向選擇以黃色為主(見《禮記·檀弓上》),牛角也逐漸變短。到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優秀的牛種。現代著名的秦川牛,奠基於唐代,可認為導源於當時,毛色則以紅色為主。至於塞北草原的牛種,據南宋徐霆《黑韃事略》中說:「見草地之牛 , 純是黃色 , 甚大,與江南水牛等,最能走」,也說明了牛種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產生的差異。
E. 牛耕地是哪個年代開始的
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鐵犁牛耕出現
F. 我國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牛耕的
牛耕技術的使用,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我國牛耕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之交,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農具的出現及牛耕技術的使用,極大地節省了社會勞動力,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革,促使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制度轉變。近代考古發現,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鐵犁等多種鐵器出現。
漢代時期的甘肅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較為普遍。開始是單轅犁(駕二牛),後來又有雙轅犁(駕一牛)。東漢時,耬播技術傳入河西,使河西成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關市境內發現的魏晉時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塊(幅)《牛耕》畫像磚,佐證了當時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種後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這就是牛拉的「耙」,又稱「耮」。「耙」一面有齒,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壓種子,使田地平整。至今,當地農村仍在使用。
《牛耕》磚畫出土於嘉峪關5號壁畫墓,圖上繪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細長,角下彎上直,牛鼻有環,但無韁,說明牛馴養得已很溫順,二牛所挽之犁,犁頭部分深深切入土中;扶犁者為一青年男子,衣長襦,束腰,領、袖口緣邊,發髻插有發簪,右手扶犁,左手揚鞭。畫面顯示出畫匠對農耕生活體驗很深,就連扶犁者頭上滴落的汗滴,也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整個畫面生動活潑,瀟灑自如,人、牛、犁都處在動態當中。真實地反映了魏晉畫風以及當時畫壇流行的寫實精神。由於畫匠要反映勞作者的辛苦,扶犁者只穿長襦,光著小腿部分。從細微處體現了畫匠巧妙的構思。看似平常,實則精妙。《牛耕》磚畫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老的繪畫技藝,它不僅在中國繪畫史上,而且在世界繪畫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這幅1600年前的中國《牛耕》繪畫,今天看來仍是那麼清新喜人,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繪畫藝術。此畫為國家一級文物。
牛耕技術是在西漢出現的,它的出現標志著當時的生產力的進步,標志著農耕社會達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術從出現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在中國農村延續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續過程中,雖然也有技術上的改進,但是改變並不大。應該說牛耕技術在歷史上是起過重要作用的,對中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尤為深刻。
小的時候,家鄉農村剛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候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還比較少,耕牛依然是農戶的重要勞動力,牛耕還是非常普遍的,我覺得我這一年齡階段的對牛耕還有所認識,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這是一句俗話。表明了農活技術含量的低下和簡單。作為牛耕技術,算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有一定難度。
通常的牛耕是兩頭或者三頭牛來拉犁耕作。把綆繩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後把牛套在一起,紮好肚帶,再扯一根韁繩系在牛耳上,農夫通過扯拽韁繩來「指揮」控制牛的行進方向。農夫一手扶犁,一手執鞭、扯韁繩進行耕作。這一技術,我在12歲的時候已經初步掌握,後來到學校讀書,便「荒廢」了。呵呵,即使不荒廢,恐怕在今天也早已被淘汰、派不上用場了!
牛是有力氣的,但是速度比較慢,在沒有農業機械的時代,它也恐怕是最佳選擇了。耕地、耙地、耩地、耘地……,牛都是主要的「動力」。還記得小學課本上學過的課文《飼養員趙大叔》,對牛馬有深厚的感情;還記得「俯首甘為孺子牛」……。
如今作為農耕時代的標志,牛耕技術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耕牛也已經被諸多的農業機械取而代之,不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農田裡已經見不到耕牛的身影!
牛耕
原來中原地區使用稱為耒耜的腳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著耒耜的柄,用腳踏著刃部,把鋒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撥,才能把一塊土掘起來。耕地就是把土一塊一塊地挨次掘起來,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塊,退一步。這種後退間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傳說早在商代就用牛駕車,也有人根據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認為商代已有牛耕,但論據不足。到了春秋時期,牛耕已經使用則是毫無疑問的。這樣耕地就變為連續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這是耕作技術的一次重要改革。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開始於東方,商鞅變法後,秦國後來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當時還開始用馬耕田,商鞅為了重視農業,規定:「盜馬者死,盜牛者加。」《鹽鐵論·散不足篇》中說:「古者」,人們用馬代勞,行則拉車,「止則就犁」。漢人說的「古者」,當指戰國和秦。畜力與鐵器的結合,給精耕細作提供了條件。
G. 用牛耕地是什麼時期
在寧夏賀蘭山的深處,發現了兩萬年前的「岩畫」,岩畫中就有「牛耕地」的內容。
看來,兩萬年以前,已經有了「牛耕地」的勞作了。
H. 耕地牛的壽命
牛的正常壽命可達20-30年,耕地牛的壽命因長期勞作相對要少。
I. 關於牛年的傳說故事
牛是中國的12生肖之一,排名第二。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5的年份都是牛年。
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動耕犁以整地的應用,後來人們知道牛的力氣巨大,開始有各種不同的應用,從農耕、交通甚至軍事都廣泛運用。
戰國時代的齊國還使用火牛陣,三國時代蜀伐魏的棧道運輸也曾用到牛。
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除了牧馬之外,牧牛也相當常見。
蒙古草原盛產蒙古牛,西藏高原盛產氂牛。
受游牧民族文化影響的漢人,會比江南更盛行牛肉、牛乳的食用。
J. 2022年幾龍治水幾牛耕田,幾人分餅是牛年嗎,2021年幾牛耕田,幾龍
提起2022年幾龍治水幾牛耕田,幾人分餅是牛年嗎,大家都知道,有人問2021年幾牛耕田,幾龍治水?另外,還有人想問「今年幾龍治水幾牛耕田幾人分餅幾日得辛」是什麼意思?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2021年幾龍治水幾牛耕田幾人分餅幾日得辛幾馬馱谷,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年幾牛耕田,幾龍治水?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年十一牛耕田,二龍治水,一日得金,六人分餅。2022年虎年幾龍治水。
根據老黃歷每年正月個辰日(辰為龍)在第幾日決定的。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龍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龍治水」,等等。據說,龍數越多,雨量越少,龍數越少,雨量就越多。中國自古就有「龍多不下雨」的諺語。幾牛耕田也是同樣的道理。
老黃歷的應用:2022年是幾龍治水雨嗎。
在現代,黃歷的主要內容包括:公歷、農歷和干支歷三套歷法,與吉凶宜忌、沖煞、吉神凶煞、合害、納音、干支、二十四節氣、十二神、值日、胎神、彭祖百忌;
六曜、九星、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財神喜神貴神、星期、生肖、方位等等。即古代中國把每的喜忌都記在日歷上,作行動指南。2022年年景預測怎麼樣啊。
一、幾龍治水
「龍多靠,龍少澇」,意思是說,龍越少,水越多;龍越多,水越少。哪一年為幾龍治水,是根據「六十甲子法」推算出來的。2022年是什麼年幾龍治水。
二、幾牛耕田2022年是乾旱還是多雨。
舊歷書里有所謂幾牛耕田的說法。舊歷書上的日子是用干支記載的,每天都有一個干支代表它,這樣每十二天里便有一個丑日。從正月初一數起為第,哪排上「丑」字,便為幾牛耕田。2022年雨水怎麼樣。
三、幾人分餅2022年是旱年還是澇年。
在有干支紀日的歷書里,每十天里便有一個丙日,從正月初一起為第,哪排上「丙」字,便定為幾人分餅(餅和丙同音)。
四、幾日得辛
有幾日得辛的說法,也是從正月初一起為第,哪排上「辛」字,便定為幾日得辛。
中國,龍是管雨的神,以五龍治水可獲風調雨順,因東南西北中都有神龍,各司其職。龍少了當年就要發大水;龍多了當年就要天大旱。
原因是管雨的龍神少了怕管不過來,就忙忙碌碌四處播雨以至大澇;管雨的龍神多了呢,就像「三個無水吃」一樣以至大旱。至於澇到什麼程度還看治水的龍少到什麼程度。龍越少澇得越嚴重。旱的程度亦一樣。
牛耕地就不一樣了,是越少越好!是當年只有一牛耕地。那是因為風調雨順,不旱不澇而至土地,只須一頭牛就可按季節把九州大地耕完!若或旱或澇,則須好多牛同時搶耕才能不誤農時,農人則須加倍辛勞方能收獲了。
那麼怎麼知道今年「幾龍治水」、「幾牛耕地」呢?老夫告訴你,其實很簡單,就看當年農歷正月次出現的辰(龍)和丑(牛)在初幾。如06年出現的個「辰」是在正月十一,06年就是十一龍治水了;06年出現的個「丑」是在正月初八,那麼今年就是八牛耕地了。
以上就是與年幾牛耕田,幾龍治水?相關內容,是關於2021年幾牛耕田,幾龍治水?的分享。看完2022年幾龍治水幾牛耕田,幾人分餅是牛年嗎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