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參崴有沒有華人
當然有啊,我同學就在那上學,而且號稱俄海參崴賭場內全是中國人
㈡ 海參崴有中國人統治時遺留痕跡嗎
不多,但還是有的。
㈢ 沙俄侵佔海參崴後,當地的中國人去哪兒了
近代的中國,由於在政治制度和軍事、科技等方面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於是被強硬地打開了國門,並簽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國家主權漸漸被當權者出賣。
見識到清政府的軟弱妥協後,西方列強開始肆無忌憚地侵佔我國的國土,例如海參崴。不過它現在叫符拉迪沃斯托克這么一個洋氣,而又拗口的名字。
隨著時代的變遷,海參崴這個名字已經成為歷史的塵埃,被符拉迪沃斯托克這個名字所取代。沙俄帝國滅亡後,蘇聯十分重視海參崴,進一步強化了對海參崴的治理,不過蘇聯政府並不像沙俄政府般歧視當地華人,從而緩和了當地的民族矛盾。
㈣ 俄羅斯海參崴怎麼樣中國人去旅遊安全嗎
俄羅斯海參崴是專門針對中國遊客開放的旅遊城市,跟團走安全可以保障的,俄羅斯異國風情濃郁,神奇的是,博物館建在一艘二戰時期的功勛潛水艇里,不過當時正在維修,我們並沒有看到。但我很快就愛上了博物館廣場,巨大的浮雕、小巧的東正教堂、廣場上的常明火……據說,俄羅斯青年結婚的時候都要到這里獻花。
㈤ 海參崴割讓給俄國後,居住著30萬中國人,他們後來為啥銷聲匿跡了
近代以來,因為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西方列強接踵而至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侵佔中國土地最多的就是俄國了。他們侵佔了西北和東北大片土地,總計達150萬平方公里,外興安嶺等地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成為了俄國的一部分。像海參崴原本居住著很多中國人,被俄國侵佔之後,那裡的華人命運如何呢?
19世紀中期沙俄不斷擴張,1860年中俄簽訂了《北京條約》,包括海參崴在內的4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劃歸俄國。為啥俄國對於這個小漁村非常感興趣呢?俄國雖然土地廣袤,但大多都是不毛之地,雖然靠著海洋,但因為氣候原因並沒有優良的港口,而海參崴在俄國看來是一個優良的港口,可以作為他們在遠東地區擴張的重要基地。俄國在營建海參崴的過程中,中國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那裡的俄國人很少,勞動市場上活躍的全都是中國人,他們為了賺錢不在乎吃苦,可以說是中國人把海參崴從一個漁村變成了一座城市。
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海參崴,到處都能看到華人的身影。清政府曾經提出要在海參崴設立使館,結果遭到了俄國的拒絕。俄國人認為海參崴的華人實在是太多了,要是成為了清政府設立使館,他們就控制不了了。蘇聯時期海參崴成為流放犯人的基地,曾經在那裡發現了萬人坑,這些人都是1937年斯大林大清洗中被殺的中國人。據統計在此之前海參崴有30萬華人,在經過大清洗後,華人已經在蘇聯遠東地區銷聲匿跡了。
㈥ 海參崴還有當年的原住民中國人么
1936年,蘇聯內務部和太平洋艦隊聯手,對「百萬庄」進行了最後一次打擊,將數千華人、朝鮮人和俄族人遷出。
為了防止「百萬庄」再次復興,1938年,當局採取了最後的手段:拍賣華人房屋,用鐵路強制遣返所有的華人,並對新到華人嚴防死守,從這座遠東港城裡抹除了最後一點華人的印跡。
(6)海參崴多少中國人擴展閱讀:
沙俄從中國大量引進勞工:
1、19世紀中期,清帝國與沙皇俄國簽訂數條不平等條約,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土地終被沙俄所攫取。其中就包括後來的著名大港,海參崴,也就是俄語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2、沙俄奪取這片土地之後,派遣軍隊到此建設港口。在入駐之前,這片位於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半島最南端的地區,幾無任何基礎設施。入駐後,主要建設項目也是軍事設施,其次是軍隊及其家屬以及其他移民者修建居住所。
3、但當地勞動力嚴重不足,沙俄不得不從中國大量引進勞工,最多時曾達到十萬之眾。今天的俄羅斯聯邦濱海邊疆區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能夠發展成這個樣子,華人勞動者的建設功績是不可磨滅。但隨著該地區華人的增多,對於歷屆俄國當局的統治都是個潛在的問題。他們想出了各種方法想要趕走他們,花了約半個世紀也沒能成功。
㈦ 闖關東的山東人最北到了什麼地方有資料說是堪察加半島,是真的嗎
闖關東的山東人最遠到過現在俄羅斯境內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別名海參崴)。
闖關東的「關」指的是山海關,關東就是在清朝時期指的就是現在的東北一帶,民間說法稱為「東三省」。廣義的闖關東就是各個 歷史 時期關內的百姓到關外去謀生的過程,我們常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闖關東,特指清同治年間到民國時期這段時間,百姓為了生存不顧清政府的禁令,冒著危險闖進關東的行為。
闖關東的人以山東人和河北人居多,從清初到民國年間,內地闖關東的人數達到了3000萬人次,多數是因自然災害和戰亂而迫於生計的人們。歷經千難萬險最終到達關外的山東人到達的地方有以下幾個:
大連
大連是闖關東進到管內的百姓聚集最多的城市,也是百姓闖關東的停留點和中轉站,大量的從水路漂洋過海,到旅順、金州海岸上岸後,北上選擇的第一個城市就是大連,以至於闖關東之後大連的人口急劇增長,據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大連總人口60%以上都是山東人的後裔,還有部分大連人的口音也與山東地區的比較相似。
營口 營口也是當時比較早就開放的港口城市,還有一部分乘船漂流過來的山東人,選擇從營口逆水而上到沈陽、撫順等城市。所以營口也是當時人們選擇比較多的一個聚集地。
丹東也是港口城市,毗鄰大連,也是從水路過來的關內百姓選擇比較多的一個定居點。
符拉迪沃斯托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現位於俄羅斯境內,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簽訂之前為中國領土。海參崴物產豐富,清政府管轄時期實行禁墾政策,由於距離京城很遙遠,內憂外患的清政府無力管轄這片地區,很多山東人也會選擇到這里生活定居。
在庫葉島有,碑文 歷史 記,記載
現在講實利,有實利地球都事你的,沒實利你住的地方都事開發公司?!!!:
都事清朝沒遠見,現在 社會 有多少遠見,都他媽狗舔遼子各顧各,要不這樣,日本鬼能入中國,
〉現在我們把軍事, 科技 ,民生,在用五十年以後,我們國家強大,萬國朝拜,
中庸之道,不可取,要學,狼知道
從實際情況來分析,闖關東的山東人跑到堪察加半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我們先簡單的了解一下,何為「闖關東」。
「闖關東」中的「關」指的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山海關西邊就是我們所說的關內,它的東邊自然就是關外了。「闖關東」一詞,來源於十九世紀的清末。
清代的山海關,幾乎是一座封閉的關口,它隔絕著關內與關外。清末的黃河下游,特別是山東、直隸一帶,是連年災害,老百姓就將目光投向關外黑土地。
而百姓想要到達關外,必須要想辦法闖過山海關,「闖關東」一詞由此而生。其實從廣義上講,明朝時遷移到關外的百姓也能叫闖關東,但卻有本質不同。
明朝時期就是簡單的出關墾荒,是有組織的進行。而在清朝入關後,山海關就被徹底關閉,關外成為聖地,這一關就是兩百多年,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狹義上的「闖關東」,是指清同治年間到民國這段時期,關內百姓出關謀生的 歷史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闖關東」。清初時,山東有組織的出關人最多。
這些百姓大多被安置在遼寧大連和丹東,其他百姓被遷到錦州和遼北一些地區。這樣的移民政策只持續了二十年左右,到了康熙年間,關東實行禁封政策。
關內和關外的的交流戛然而止,鴉片戰爭爆發後,沙俄不斷侵蝕東北邊境,清政府在咸豐十年(1860年)下令放墾。闖關東的百姓大量向黑龍江地區遷移。
山東人在這一時期闖關東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極為艱險的旱路,這條路要靠腳力沿著海邊大路,從河北東部穿過山海關抵達關外,這條道也叫榆關道。
這條旱路非常艱險,要耗費巨大的精力,死傷人數很多。有錢的乘坐馬車,沒錢的就靠雙腿和一條打狗棍。到了清末民初時,新修的鐵路逐漸替代了旱路。
二是水路,這是一條非常實惠便捷的通道。具體路徑是經渤海、日本海、遼河、黑龍江及支流松花江,坐不起火車的人,往往會選擇更為便宜的水路出行。
據民國時的文獻記載,闖關東的山東人主要集中在遼寧大連、營口、丹東和海參崴。而這一時期的東北形勢又如何,闖關東的內地人到底都能去哪些地方?
康熙年間,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地區屬清朝管轄。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沙俄逼迫奕山簽訂《璦琿條約》,黑龍江以北的土地歸俄國。
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歸中俄共管。兩年後,沙俄再通過條約將整個外東北侵佔。清朝只保留對江東六十四屯和海蘭泡的管轄權,這時大規模闖關東被允許。
請注意,這時黑龍江東岸僅有江東六十四屯和海蘭泡屬清朝管轄。從法理上講,闖關東的人最遠只能到達這兩個區域。從條約來講,此時外東北已屬沙俄。
四十年後,這兩個地方被沙俄實際控制,闖關東的人九死一生。從這時起,闖關東的人最遠僅能到達黑龍江西岸。最後我們再來說一下堪察加半島的情況。
大家知道勘察加半島在哪裡嗎?堪察加半島是俄第二大半島,位於俄遠東地區。其西面是鄂霍次克海,東邊是白令海和西太平洋,距離庫頁島有1400公里。
我們都知道,白令海的東北部就是白令海峽,海峽的東邊便是美國阿拉斯加。再看看堪察加半島與庫頁島的距離,大家就會明白堪察加半島距東邊有多遠。
我大概看了一下地圖,堪察加半島距佳木斯的直線距離約3000公里,陸路約有5000公里,闖關東的人很難到達此地。在十八世紀,堪察加半島已屬沙俄。
所以,到大規模闖關東時,堪察加半島已被沙俄有效控制近150年。還有一個不可能的因素,就是堪察加半島植被為苔原植物,很難墾荒種植,只能捕魚。
對於墾荒的闖關東人來說,堪察加半島沒有任何吸引力,庫頁島都不想去,更何況是遙遠的不屬於自己的堪察加半島。我相信,到達此地的關內人肯定有。
但絕不是為了闖關東而去的,所以說,從實際情況來看,闖關東的山東人到達堪察加半島的可能性很小。觀光 旅遊 到是有可能。
趣談答案:沒有明確資料證明闖關東的人到了堪察加半島,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致揣測,地點也相差不大。
闖關東的盛裝在光緒皇帝執政的時候,我們找到了一份文件資料,這一份文件資料講的是在山東煙台前往關東地區的總人數。
請注意這份資料僅僅指的是山東煙台,而真正的闖關東不單單有煙台,還有山東的其他地方,而且不單單有山東,還有其他的省,都有闖關東的跡象。
好的,我們繼續來看闖關東的總人數是多少呢?一年將近1萬人。
但是我們也僅僅能夠看到這里了,因為闖關東之後,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在關東地區玩耍,在關東地區溝通,剩下的我們都需要看俄羅斯的 歷史 。
死逼梁山闖關東,走投無路闖崴子
大家只是知道闖關東,卻不知道闖關東之外,還有一句叫闖崴子。
這個闖崴子非常特殊,如果把闖關東看做窺探東北的話,那麼闖崴子就是窺探除東北之外的絕大多數土地。
大家要知道東北的北面還有土地,東北的東北面更有土地,而這些土地是沒有人耕種的。
為什麼沒有人耕種呢?一來是極寒天氣,人口稀少而且不太適合種植,二來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初來乍到的你都沒地兒紮根落腳。
換句話來說,即便你跑到那邊去耕種,你第1年吃什麼,總不能吃雪吧。
在沙俄的1908年官方統計當中,海參崴居住的總中國人數有36,000餘人。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闖關東其實已經突破了關東的極限,直接打到了海參崴,盡管現在海參崴不是咱們的。
而題主所說的堪察加半島在哪呢?在海參崴的對面。
這兩個地方的距離非常的近,就這么走的話估計也有個一兩天差不多也就到了。
所以海參崴既然有中國人,那麼堪察加半島也必然會有。
為什麼走的如此遠? 闖關東本身就是為了活下去,為什麼走這么遠,一直走到海參崴,一直走到堪察加半島呢?
原因更簡單,簡單的有些可怕, 那就是闖關東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關東這片土地已經不能夠再讓一些窮苦人家翻身了,他們想要真正意義上去種糧食,去吃糧食,就只能再接著往北走。
闖關東是我國 歷史 上一次持續時間非常久,規模非常大的人口遷移活動,關於「闖關東」這里需要先做兩點說明,其一,「闖關東」並不是清末民初才出現的,成規模的闖關東自明末就已經出現,此後闖關東一直持續了五百多年,其二,闖關東並不是山東人所獨有的,只不過當年闖關東的一條主要路線是從山東的煙台,威海乘船走海路到達今天的遼寧省大連,營口,丹東等港口城市,當然了因為那個年代走海路是最快捷的方式,而且山東地區又是地少人多的省份,因此占據地緣優勢的山東人走海路到關外的數量非常大,幾乎占據了闖關東總人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我這里有一份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和宣統二年(1910)年《盛京日報》的兩份報道,裡面詳細報道了當時從山東煙台走海路闖關東的具體人數,我們來看一下。
光緒三十四年報道,1908年2月1日至17日,自煙台乘船至大連者為9975人,平均每日580人之多。
宣統二年三月十四日報道,每年煙台抵營口者約2萬餘人,抵丹東者計有6.5萬餘人,抵海參崴者5萬餘人,抵大連者4萬餘人,經由魯省登州欒家口抵營口者計3萬餘人,抵丹東者2萬餘人,經由龍口抵營口者12至13萬餘人,合計三十五,六萬餘人,此尚未包括由陸路入關東的人數。
通過這幾組數據,大家不難看出,當年山東人闖關東的人數確實非常多,尤其是從煙台走海路的也不在少數,我的家鄉就是煙台,所以關於這段 歷史 還是有所了解的,以上數據的記載很真實。
那麼可能很多人就想問了,有的資料顯示,當年闖關東的人最遠可能抵達今天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可能嗎?首先我們要明白勘察加半島在哪兒?它在庫頁島的北面,與庫頁島隔鄂霍茨克海相望,也就是說堪察加半島比庫頁島還遠,它的東面就是白令海了,距離這么遠闖關東的人到達這里有可能嗎?
因為闖關東的持續時間太久,遷移人口數量又如此龐大,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跨度都太大了,所以沒有任何官方記載可以准確的記錄當年那一代代闖關東的人們究竟最遠抵達過哪裡,但這不重要,因為我可以就現在所掌握的一些情況來跟大家分析一下,當年闖關東的人們究竟有沒有可能到達勘察加半島。
也許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我前面引用的宣統二年《盛京日報》里的內容中有一組比較不同的數據,就是「每年煙台抵海參崴者5萬餘人」。
那麼這組數據與其他數據有什麼不同的嗎?當然有,不同之處就在於,海參崴在當時已經不是清朝的國土了,而是屬於沙俄的,今天海參崴依舊不是我們的領土,而是俄羅斯的,海參崴是當時我們對這個地方的稱呼,而這個地方在今天有一個俄羅斯式的名字,叫「符拉迪沃斯托克」,這個城市位於黑龍江省的東南部,瀕臨日本海,是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一個不凍港,因為這個城市曾經是我們的,而且距離我們很近,所以這里充滿了我國的文化氣息。
當然了,這里我想說的不是海參崴這個城市,而是想告訴大家,在當年闖關東大軍里,還有一批比較特殊的人群,他們的目的地不是東北,而是更遠的海參崴甚至還要往北的遠東其他地區,俗稱「闖崴子」,膠東半島這里曾有這么一句俗話「死逼梁山闖關東,走投無路闖崴子」,那麼再結合《盛京日報》里統計的數字,我們不難理解當年闖關東的人們大多數都在東北地區紮下了根,而有一部分人則繼續往北走,到達了海參崴。
當然了海參崴也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有著不服輸的勁頭,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創造奇跡的民族,如果說未來在遙遠的北極或者南極也發現了很久之前中國人的遺跡,我一定不會驚訝。
事實上,海參崴只是「闖崴子」的第一站,據1908年1月沙俄的一次官方統計,當時生活在海參崴的中國人有三萬六千餘人,而生活在海參崴北面雙城子,黑龍江東北部與俄羅斯接壤的伯力,以及更北更遠的黑龍江出海口廟街也有三萬五千多中國人的身影,而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闖關東而來的,值得一提的是雙城子,伯力與廟街都是我國對這些城市的舊城,這代表著什麼自不必說。
而在這些城市當中,廟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如果大家手裡有一張世界地圖的話,不妨拿出來看一看,如今廟街的正式名稱叫尼古拉耶夫斯克,它與庫頁島的距離非常近,而庫頁島與勘察加半島又是隔海相望。
所以說當初闖關東的人能到達廟街,那麼他們也完全有能力到達庫頁島,既然可以到達庫頁島,渡海踏上勘察加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將來在勘察加半島上發現了中國人的足跡,也請大家一定不要吃驚,正如我之前所說的,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善於創造奇跡的民族,不是嗎?
我們山東人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是忠厚耿直、豪爽仗義、男的高大帥氣,女的膚白貌美大長腿的,都是我們山東人的後代。
闖關東的山東人最遠到了勘察加半島。至於資料記載,只有當地的遺跡可以看得出來。當年的闖關東就好比現在農村人到外面打工一樣,都是謀取生路,賺更多的鈔票,這總事情持續了時間很久,而且規模非常的大,就好像每年的春運一樣,城市人口大幅度減少,全部都移到了農村去闖關東,一般是清末明初才開始的。
而有規模式的闖關東是在明末的時候才出現,一直持續了大約500多年。一說到闖關東,肯定很多人都能想到山東人,因為這是他們獨有的一種形式,據說在剛開始的時候闖關東的人達到了一萬人次,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的講解一下,闖關東最遠到達了什麼地方。
闖關東的「關」指的是山海關,關東就是在清朝時期指的就是現在的東北一帶,民間說法稱為「東三省」。廣義的闖關東就是各個 歷史 時期關內的百姓到關外去謀生的過程,我們常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闖關東,特指清同治年間到民國時期這段時間,百姓為了生存不顧清政府的禁令,冒著危險闖進關東的行為。
明朝時期就是簡單的出關墾荒,是有組織的進行。而在清朝入關後,山海關就被徹底關閉,關外成為聖地,這一關就是兩百多年,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狹義上的「闖關東」,是指清同治年間到民國這段時期,關內百姓出關謀生的 歷史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闖關東」。清初時,山東有組織的出關人最多。
家只是知道闖關東,卻不知道闖關東之外,還有一句叫闖崴子。這個闖崴子非常特殊,如果把闖關東看做窺探東北的話,那麼闖崴子就是窺探除東北之外的絕大多數土地。大家要知道東北的北面還有土地,東北的東北面更有土地,而這些土地是沒有人耕種的。為什麼沒有人耕種呢?一來是極寒天氣,人口稀少而且不太適合種植,二來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初來乍到的你都沒地兒紮根落腳。
根據一些資料記載,闖關東的人最遠到達了勘察加半島。這個地方主要位於的是庫頁島的北部,他們兩個隔海相望,也就是說勘察加半島比庫頁島還要遠很多。而且還隔著一條寬寬的大河,至於他們有沒有到達這里的,可能我們得來好好的分析一下,因為闖關東的時間是很久的,而且人口基數也非常的大,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跨度都是十分大的,他們最少都要到達庫頁島,那麼理解這個一河之隔的勘察加半島會不會到達,我們得從一些資料內容來講解一下。
闖關東的山東人最遠到達了勘察加半島。我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有一股子勁,那就是非常的不服輸。時不時的還創造出一個個的奇跡,我們能夠到達庫頁島,對於中國人來講好奇心是非常足的,雖然隔海相望有一個地方,所以我感覺他們還是能夠跨越這個海盜打勘察加半島。
山東人"闖關東"和"下崴子"在各朝代概念是一樣的。就是走出山海關,直奔東北走,去闖盪江湖,維持生計,走出一條能生存,生活之路。至於最北端走到哪裡,各朝各代不盡相同。庫頁島,堪察加半島等據記載均有中國人到過。但是,山東人到的最為頻繁,人最多的地方還是海參崴(俄稱為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因如下:一,該地為中國,朝鮮,俄國的交匯地,外海還有日本。商賈雲聚,經貿發達。二十世紀初我的父輩就從山東萊州出發"下崴子",奔著淘金,到了海參崴學徒,留學,經商。由於要經常和俄國,朝鮮和日本商人接觸,又學會了三國語言。二,山東人還有一個習慣,講究互相幫助,也叫相互幫襯。人帶人,人幫人。一人在外混得好些了,總要幫助兄弟姐妹,鄉親鄰里。於是帶動起了闖關東,下崴子潮。三,當年的闖關東,下崴子其實是一種人們為了生存,討生活無奈的選擇。有的人闖過了這一關就生存下來了;沒能過了這一關的或許……,或許……。我父親十四,五歲由於家裡兄弟姐妹多,生活不下去,托親戚離開老家山東萊州闖關東,輾轉到了海參崴學徒,後耒又進了前蘇聯的商務學校留學。畢業後又到了如今黑龍江黑河市對面海蘭泡(俄稱布拉戈維申斯克)。經過一段時間的拼搏,回到黑河同朋友在當地合開了一家規模比較大的商店,名號是"元茂昌百貨商店"。
理論分析的話,山東人最北到堪察加半島是不現實的。
因為山東人闖關東其實也是為了謀生,東北這邊土地肥沃,是最適合生存所在,而堪察加半島,條件差也比較遠,並不適合生存。
而且,雖然闖關東持續了幾百年,但實際上對遠東的地理認識還是很滯後的。遠東這邊半年以上都很寒冷,所以去堪察加,無論是走水路還是陸路,其實都不太方便。不排除偶爾有人去過,但為了謀生的山東人,應該不太可能去那麼遠。
事實上現在也沒任何資料佐證,在沒有資料的前提下,只能認為不存在。
是真的,那時候是中國地方,山東人吃苦耐勞。為了生活,去遠地方,一路艱難到東北甚至更遠的地方。山東人多地少,有多子多福的傳統,人多生活不下去就想辦法往外走。山東人互相幫助,成功了帶動弱貧的,一代一代人走出家鄉,到外地某生,發財。
㈧ 外東北被殺中國人有多少,
大清洗時期,華人華僑確實受到迫害,很多人被害,但沒有30萬那麼多
維基的說法:
In the First All-Union Census of the Soviet Union, concted in 1926, 100,000 respondents declared that they held Chinese nationality or that Chinese was their primary language; three-quarters of these were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Vladivostok was 22% Chinese, and even Moscow had a community of roughly 8,000 Chinese, largely of Shandong origin, who ran laundries, bakeries, and knitwear shops, as well as engaging in streetside peddling. Outside of the cities, others engaged in mining and opium cultivation.
——1926年人口普查中蘇聯有10萬漢人,海參崴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是漢族。莫斯科有8000漢族,大部分是山東人。
大部分人運營洗衣店、麵包房和裁縫鋪——看來當時世界各地的華僑都一樣……也有一部分人從事礦業或者鴉··片種植業。
但是,很多人在1936年被遣返中國。另有11000人在隨後的歲月里被捕,其中8000人被安置到俄國北部(也就是西伯利亞荒原)。
1926年蘇聯共有華人10247,華僑81783,總計92030。
1939年只剩下不到1/3。
所以所謂「清洗30萬華人」之說肯定是注水的
㈨ 北亞的重要城市
海參崴
海參崴是俄羅斯的濱海邊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佔地面積560平方公里,人口70萬,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第二大城市,海參崴原中國地名,距吉林琿春市180公里,海參崴三面臨海,擁有優良的天然港灣,地理位置優越。它瀕臨日本海,控制鄂霍茨克海(中國稱北海),是軍事要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海參崴被俄國佔領。
根據2002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其約有591800人,斯大林統治期間,城內的幾十萬滿族、漢族幾乎全被殺或強制遷移,朝鮮人也被全部遷走。1958年至1991年間,蘇聯當局規定只有蘇聯人方可到訪該城市及居住,而且需從當局取得許可證方可進入。在蘇聯把此城完全對外封鎖前,該地有不少中國人及朝鮮人居住。
市內有五個區:列寧區、五一區、別爾沃列琴斯基區、蘇維埃區和費倫多斯基區。海參崴是海員城、漁業城、商業城,市內有多類企業及工廠。海參崴又是文化城市市內有遠東大學、工藝大學、海軍學校、綜合技術學校、醫科大學、藝術學院等。被稱為世界十二大奇跡之一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就在這里,它全長9288公里,是聯接歐亞文明的紐帶。
海參崴是天然的不凍港,也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伴演著軍港、漁港、商港叄種不同的角色,如今以商港其主要功能。其工業以船舶維修、造船、探礦機器製造、魚類加工及木材業為主;土產以鹿茸及人參最著名。海參崴也是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城市,目前有以俄羅斯人、中國人、朝鮮人為主。海參崴約有90多萬人,居民以軍人居多、部分為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