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豺狗與柴狗的區別
豺與柴犬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屬性不同
豺為犬科豺屬。
柴犬為犬科犬屬。
柴犬為古老的一種犬屬動物,豺只是長相上看著像犬的豺屬動物。
二,生活屬性不同
豺是一種野生動物,豺既能抗寒,也能耐熱,棲息的環境也十分復雜,無論是熱帶森林、叢林、丘陵、山地,還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亞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帶,都能發現它的蹤跡。
柴犬則通常被飼養在人家中,作為看家防院與陪伴人類的寵物。
三,外表不同
豺的外形與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頭寬 ,耳短而圓,額骨的中部隆起,所以從側面看上去整個面部顯得鼓起來,不像其他犬類那樣較為平直或凹陷。四肢也較短,體毛厚密而粗糙通常為棕褐色。
柴犬的耳朵呈三角形,小而且牢固地豎立,毛色顏色清亮而強烈,絨毛層顏色為奶油色、淺黃色或灰色。背毛色澤如木柴。
四,習性不同
豺性情兇猛,膽子大,擅長圍獵捕殺動物。豺不但面對小動物表現得十分勇猛,就是身體超過豺自身幾倍的動物,如野豬,牛,老虎等也絲毫不畏懼。豺是現存最強的犬科動物,也是最兇殘和靈活的犬科動物。
柴犬經長期豢養培育,已經養成忠實、服從、忍耐的習性,不具捕食特生並且通常情況也不具攻擊性。
『貳』 大熊貓是我國的珍稀動物,紅狼也是一種珍稀動物,它生活在哪個國家呢
紅狼只是豺的別稱,雖然也是保護動物,但算不上什麼特別珍惜的物種。
豺
食肉目(Carnivora) /犬科(Canidae)
別名:紅狼、豺狗、棒子狗
食肉目包括8科101屬約250種動物。除南極和一些撒島嶼外,本科成員遍布全世界。它們是些腦子發達、行動敏捷的動物。食肉動物每隻至少有四趾,每趾均有爪,第一趾不與其它余趾相對。一般年產仔1-2窩。
犬科包括14屬約35種動物,遍布全球,甚至北極和沙漠地區都有。犬科動物是些軀體靈活、四肢瘦長的動物。前足五趾,後足四趾,趾上均有爪。雌獸有3對至7對乳頭。本科中最小的成員是廓狐,體長僅有35-41厘米;體型最大的則是狼。
豺棲息環境較為廣泛,包括森林、山地和熱帶叢林,以氣候溫暖地區數量較多。豺可單獨、成對或結成小群進行獵食,吃它所能捕到的任何小動物,也食腐肉、昆蟲乃至植物性食物。它們白天一般躲藏在矮樹叢或長草中,晚上出來覓食。性情兇猛,行蹤詭譎,往往採取圍攻的方法捕食狍、麂或山羊等,敢於成群進攻馬鹿或水牛等大型動物。即使獵犬在山林中聞到豺的氣味,也有些畏懼。它們的天敵是豹。
豺一般在冬季繁殖,母豺每產2-7仔,孕期57-70天。幼豺兩個月時即可隨親獸獵食,8個月則能獨立獵食。
豺(C.aureus)有三種,產在亞洲南部、中東直到非洲中部。豺在我國分布廣泛,除台灣、海南及南海諸島外,其餘省份均有分布。
體型比狼小,比狐大。外貌似中等大小的家犬。全身體毛稀疏、粗糙,但尾毛相當密,有些像狐的尾巴。體毛赤棕色,所以又稱「紅狼」。黑背豺(C.mesomelas)和側紋豺(C.astus)均產在非洲,黑背豺背部有一片黑色毛,側紋豺軀體兩側各有一對深色和淺色條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豺有四種,另一種即錫門豺(Canis si,mensis),有時又稱為衣索比亞狼。
豺有時危害家畜,過去認為是一種害獸,其實,豺在生態平衡中起著它的作用,所以亦應保護它。
『叄』 豺和狼有什麼分別
豺的別名之多在獸類中名列前茅,有紅狼、紅豺、豺狗、斑狗、棒子狗、扒狗、綠衣、馬彪、赤毛狼等稱謂,在國外則被叫做亞洲野犬或亞洲赤犬。它的外形與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稍大於赤狐,體長95-103厘米,尾長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體重13-20千克左右。頭寬,額扁平而低,吻部較短,耳短而圓,額骨的中部隆起,所以從側面看上去整個面部顯得鼓起來,不象其他犬類那樣較為平直或凹陷。四肢也較短,尾較粗,毛蓬鬆而下垂。體毛厚密而粗糙,體色隨季節和產地的不同而異,一般頭部、頸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側等處的毛色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為淡白色、黃色或淺棕色,尾巴為灰褐色,尖端為黑色。
豺的分布范圍較大,主要是亞洲的東部、南部、東南部和中部等地區,即北起西伯利亞南部,南至南洋群島各國,西從克什米爾一帶的喜馬拉雅山地,東達烏蘇里一帶,其中包括我國的大部分地區。
豺在各個地區的密度均較為稀疏,數量遠不如狐、狼等那樣多。棲息的環境也十分復雜,無論是熱帶森林、叢林、丘陵、山地,還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亞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帶,都能發現它的蹤跡。它居住岩石縫隙、天然洞穴,或隱匿在灌木叢藪之中,但不會自己挖掘洞穴。性喜群居,多由較為強壯而狡滑的「頭領」帶領一個或幾個家族臨時聚集而成,少則2-3隻,多時達10-30隻,但也能見到單獨活動的個體。當群體成員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也會互相撕咬,常常咬得鮮血淋漓,有時甚至連耳朵也被咬掉。平時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覺,但在捕獵的時候能發出召集性的嚎叫聲。捕獵多在清晨和黃昏,有時也在白天進行。善於追逐獵物,也常以圍攻方式捕食。行動敏捷,善於跳躍,原地可跳到3米多遠,藉助於快跑,能躍過5-6米寬的溝塹,也能跳過3-3.5米高的岩壁、矮牆等障礙,其靈活性勝於獅、虎、熊、狼等猛獸,而接近於貓科動物中最為靈活的猞猁和雲豹。
豺的嗅覺靈敏,耐力極好,獵食的基本方式與狼很相似,多採取接力式窮迫不舍和集體圍攻、以多取勝的辦法。它的爪牙銳利,膽量極大,顯得兇狠、殘暴而貪食,一般先把被獵物團團圍住,前後左右一齊進攻,抓瞎眼睛,咬掉耳鼻、嘴唇,撕開皮膚,然後再分食內臟和肉,或者直接對准獵物的肛門發動進攻,連抓帶咬,把內臟掏出,用不了多久,就將獵物瓜分得乾乾凈凈。它雖然偶而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但主要以各種動物性食物為食,不僅能捕食鼠、兔等小型獸類,也敢於襲擊水牛、馬、鹿、山羊、野豬等體形較大的有蹄類動物,甚至也成群地向狼、熊、豹等猛獸發動挑逗和進攻,嚇得它們落荒逃走或爬上大樹,從而奪取它們口中的食物,如果這些猛獸不放棄食物,一場激戰便在所難免,最終多半是豺獲得勝利,因為雖然單打獨斗時豺並非它們的對手,但一群豺在集體行動時,互相呼應和配合作戰的能力卻要高出一籌。但遇到虎的時候,豺通常並不馬上沖上前去奪食,而是耐心地等待虎吃飽後離去,再分享它吃剩的食物,當然虎也不會主動向豺發動進攻,它還常常需要感官更為靈敏的豺來了解周圍的情況。不過,在印度曾經發生過多起孟加拉虎與一群豺為了爭食而血戰的事情,結果每次都是在虎咬死、咬傷幾只或十餘只豺之後,沒能沖出重圍,終於精疲力盡,倒地不起,被這群窮追不舍的豺活活咬死。因此,可以說在亞洲各地的山林中,只有體型巨大的亞洲象能夠免遭它的威脅。 豺在秋季交配、繁殖,這時雄獸和雌獸多成對活動。雌獸的妊娠期約為60-65天左右,產仔則在冬季,每胎產3-6仔,最多為9仔。初生的幼仔被有深褐色的絨毛,1-1.5歲性成熟,壽命為15-16年。
狼:
犬科中體型最大者,外形似狼犬,體長1500-2050毫米,肩高50~70厘米,體重26-79千克。四肢矯健,適於奔跑;吻部略尖;耳廓直豎;尾毛長而蓬鬆。上體一般為淺黃、暗黃、灰棕和淺灰色,但以後兩種毛色居多,另有純黑和白色者。腹浪部和四肢內側白色,但四肢內面以及腹部毛色較淡,毛色常因棲息環境不同和季節變化而有差異。前足5趾,後足4趾。肩部和尾端黑毛較多棲息生境多樣,如苔草、冰原、草原、森林和荒漠等都有其足跡。北方的狼在冬季常集群活動,並有社群結構;夏季則營小家庭生活。領域范圍達160-350平方公里。性情兇殘,主要捕食野兔、大型嚙齒類、鹿類、各種野羊及鳥和魚等。2-3月交尾,妊娠60-63天,每胎平均7仔。
分布范圍:世界性廣泛分布,但當前狼的分布區已大大縮小,特別是在北美和西歐。狼在國內分布於除台灣、海南島及其它一些島嶼外的各個省區,但目前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以及西藏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 生境與習性狼的適應性很強。可棲息范圍包括苔原、草原、森林、荒漠、農田等多種生境。海拔高度也不限制其分布,在青藏高原狼的分布很廣,密度也較大。在溫帶的草原地區,如蒙古草原(包括蒙古國的東方省、肯特省,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呼盟和錫盟)狼的分布很廣。狼喜歡在人類干擾少、食物豐富、有一定隱蔽條件下生存。在我國華北、華中、華南各省份狼的活動僅限於山區環境、不適應於人類開發的狹小的環境內。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的狼的分布也僅限於山區。
豺,別名豺狗、紅狼,屬於犬科。學名是Cuon alpinus。
外形與狗、狼相近,體型比狼小,體長100厘米左右,體重10餘千克。體毛紅棕色或灰棕色,雜有少量具黑褐色毛尖的針毛,腹色較淺。四肢較短。耳短,端部圓鈍。尾較長。額部隆起,鼻長,吻部短而寬。全身被毛較短,尾毛略長,尾型粗大,尾端黑色。
豺為典型的山地動物,棲息於山地草原、亞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多結群營游獵生活,性警覺,嗅覺很發達,晨昏活動最頻繁。十分兇殘,喜追逐,發現獵物後聚集在一起進行圍獵,主要捕食狍、麝、羊類等中型有蹄動物。秋季交配,冬季產仔,懷孕期約60天,每胎3~4仔。
在中國就有傳說:豺是虎的剋星,足可見豺之兇殘。豺的個體攻擊力略遜於狼,但豺群比狼群更多且堅韌,不同的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沒有種族之分。大大增加了豺的生存能力。
狼或是稱為灰狼,哺乳綱,犬科,狗的祖先。學名為Canis lupus。
曾經在全世界廣泛分布,不過目前主要只出現於亞洲、歐洲、北美和中東。
狼屬於生物鏈上層的掠食者,通常群體行動。由於狼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一些亞種如日本狼等都已經絕種。
『肆』 豺狗的分布范圍
豺曾經廣布亞洲大陸,但是目前已知的豺僅僅分布於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在中國西藏的一些地區也有分布。他們出現在大多數印度南部的恆河,特別是在印度中部高地和南部各州的西部和東高止山脈。在印度東北部,他們居住阿魯納恰爾邦,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和西孟加拉邦。在克什米爾,喜馬拉雅地區和印度西北部的豺數量形勢岌岌可危,而且分布極其分散。
『伍』 豺狗是如何在國人視線中消失的
談起豺這種動物,國人們對它從來沒有好印象,從豺狼虎豹豺為先就可以看出人們對它的態度,豺是一種很神秘的動物,歷史上關於它的傳說很多,比如老人們說豺從不傷人,虎豹狼等猛獸都怕它,當遇到走夜路的人,豺會暗中護送著回家,看見在野外露宿的人,豺會在附近撒尿留下氣味,好讓其他猛獸不敢靠近,等等類似故事有很多,基本上也都是圍繞著豺的習性加以潤色而成的,不過我不是來傳播迷信的,讓我們來揭開豺的這層神秘面紗,除去神話色彩,還原一個真實存在的豺。
其實回顧這些年森林大型食肉動物的消失之路,不難發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矛盾,這中間又包括但不限於對棲息地的破壞、侵佔,以及對野生動物的捕殺,所以豺的消失,很大程度跟人類有關,事實上不僅僅是豺,絕大多數野生動物的消失都跟人類有關,而如今隨著動物保護熱情的高漲,豺也正在逐漸回歸森林,四川卧龍、新龍、雲南白馬雪山、祁連山、秦嶺等多地陸陸續續都拍到了豺的身影。
『陸』 在中國的話,那貧困山區的地方農村,是不是狼特別的多啊,發達的城市是不是狼基本上看不到啊
森林覆蓋面積達到一定標准,城市化基本沒有覆蓋的地方,會有豺狼……俗稱豺狗……很多自然環境保護的比較好的地方都會有狼,熊,猴子,山貓,蟒蛇一類……謝謝採納
『柒』 我國都有哪些已經滅絕的動植物
一、肉食動物類
華北虎、新疆虎、紅豺狗、雲豹、沙漠貓、白鱘、白暨豚、小齒靈貓、歐亞水貂
華北虎,華北虎通常不被科學界承認,有些人並不認為它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但事實上,華北虎有著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和豐富的外形特色。
華北地區地處我國腹地,是很多野生動物南北匯集之地,而因此也形成了華北虎外形多變的特色,在西北地區,華北虎與新疆虎有基因交流,因此顏色呈現土黃色,也就是傳說中的麻老虎。
在我國已滅絕的22種動物,黑藍虎領銜,還有豺狗、白鱘、穿山甲
在秦嶺地區,華北虎與西南印支虎接壤,形成了秦嶺虎;在黃河南部,山西等地區與華南虎交流,在北方地區與東北虎有基因交流。因此華北虎會出現不同的顏色條紋,最著名的就是河北地區出現的藍虎,其顏色較深,陽光下反射藍色光彩,非常漂亮。
華北地區由於人口數量增長,加上華北虎生存地區較少,數量不多,因此滅絕時間較早,最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相關目擊記錄。
在我國已滅絕的22種動物,黑藍虎領銜,還有豺狗、白鱘、穿山甲
新疆虎。新疆虎滅絕於1916年,新疆虎主要生活在塔里木河盆地附近,由於棲息地較小,數量減少,生態穩定性較差,由於獵殺等原因被滅絕。也有當地研究發現,新疆虎的滅絕與一種螞蟻有關,由於當地土地沙漠化,一種大型遷徙螞蟻會吞食新疆虎新出生的幼崽,導致其無法正常養大而滅絕。
在我國已滅絕的22種動物,黑藍虎領銜,還有豺狗、白鱘、穿山甲
紅豺狗。也叫土豺狗或者豺狗子,體型比狼小,主要以兔子、野豬等中小型動物為食物,有時候也會偷食家畜,分布在我國很多地區,被當做害獸消滅。
在我國已滅絕的22種動物,黑藍虎領銜,還有豺狗、白鱘、穿山甲
台灣雲豹。台灣雲豹是我國台灣省最大的肉食動物,主要以中小型動物為食物,善於爬樹,由於被大量捕獵和棲息地的破壞,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滅絕。
在我國已滅絕的22種動物,黑藍虎領銜,還有豺狗、白鱘、穿山甲
白鱘。在地球生活了兩億五千萬年之久的白鱘是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是我國境內生存歷史最久遠的動物,經歷了恐龍時代,是長江中最頂級的掠食者。
2020年初,科學家宣布長江白鱘滅絕。
在我國已滅絕的22種動物,黑藍虎領銜,還有豺狗、白鱘、穿山甲
沙漠貓。沙漠貓是一種生活在沙漠中,生命力特別頑強的物種,它們以昆蟲、蜥蜴、蠍子等為食物,可以長時間不喝水,從食物中獲取水份。
沙漠貓是優秀的生存專家,但是卻不適應人類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