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村早婚現象
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發展速度日趨迅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在不斷的發展之中。但不可否認的是,農村相對於城市,還是存在很多滯後的因素。所以此次利用寒假的機會,特對農村青年早婚這一現象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調研。
調研情況如下:
一、農村早婚問題的現狀:
調查中根據鄉政府提供的資料,共發現2009年1月初--2011年12月底農村早婚1490對,同期全鄉合法結婚6900對,早婚比例佔21.6%。根據調查情況分析,由於早婚問題難以認定,加之多數鄉村對這樣的調查存有思想顧慮,因此,調查所得數據是很保守的。但是,僅對調查到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早婚現象具有四個明顯特點。
一是,早婚現象呈現上升趨勢。調查數據顯示,我鄉2010年共有早婚470對,2011年猛增至717對,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估計2012到年底會遠遠超出之前任何一年的總數。
二是,早婚現象已被多數群眾認可。我們在走訪座談中看到,不少群眾對青年早婚並不感到驚異,在走訪的以及參與填寫調查問卷的200名群眾中,有138人認可早婚,占被調查人數的69%,其中96名老年群眾,更是片面的認為,讓孩子早一點結婚並無大礙,雖然不符合《婚姻法》規定,但算不上什麼大事。
三是,早婚現象對控制人口的危害已經凸顯。由於早婚青年盡管在事實上已經結婚,但因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從法律意義上說不是夫妻,所以各鄉村對這部分人員基本上都沒按已婚上報,這些人也就很自然的被排斥在季度普查范圍之外,以致他們的早孕早育問題很難及時發現,更談不上及時採取預防措施。這就給控制人口目標造成了嚴峻挑戰。
四是,早婚具有明顯 「四多四少」 的特點。即在早婚總人數中:男性居多,女性較少;一方早婚的多,雙方早婚的少;與法定年齡比較,相差一歲以內的多,相差一歲以上的少;外出務工的多,在家謀業的少。調查顯示,1490對早婚青年中,男方早婚的1387對,所佔比例為93.1%,女方早婚的103對,所佔比例為6.9%;男女雙方均為早婚的67對,所佔比例為4.8%;年齡差一歲以內的佔71.3%,年齡差一歲以上的佔28.7%;外出的佔88.4%,在家的佔11.6%。
二、早婚現象日趨嚴重的原因:
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全面分析和個例的認真解剖,不難看出,導致早婚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幾千年來傳統觀念的影響,也有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因素。從本鄉情況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是,人口流動頻繁為早婚提供了客觀條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和異地創業已成為時代潮流,其中青年人占絕大多數。我鄉經濟尚不發達,一些在校生特別是那些學習成績居下的學生,往往由於學成無望或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這些青年男女過早地從走進社會,枯燥的田園生活使他們的內心極度空虛,多數人都嚮往外面的精彩世界。而外出後不僅會接受更多的新觀念,而且會接觸更多的同齡人,結識更多的新朋友,在這種客觀環境和思想意識的共同作用下,遠離家鄉的青年男女,感情發生碰撞,日久生情,進而出現早戀早婚。
二是,素質教育不到位給早婚留下思想空間。近幾年來,雖然國家一再強調素質教育,但多數學校仍然以升學率為主要追求目標。由於青少年缺乏必要的社會知識、法律知識和和自我約束能力,在過早的走向社會後,對許多現實問題似懂非懂卻又自以為是。他們思想開放卻又不知道婚姻的真諦,致使不少人盲目的非法同居,以致未婚先孕;他們嚮往婚姻自由卻又不懂家長參謀作用的重要,往往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私定終身。
三是,家長思想錯位為早婚大開方便之門。一些家長受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桎梏,「早結婚,早生子,早省心,早享福」的觀念根深蒂固。孩子只要初中畢業沒有到更高的學校深造,家長就會千方百計地為孩子物色對象。孩子定親後,男方不但要拿出4萬元左右的定金,而且春節、中秋等節日都要為女方送上幾百元以上的禮物,並且如果婚事不成,這些禮金很難如數追回。因此,一旦定親後,男方家長都希望孩子盡快結婚,一方面減輕經濟壓力,一方面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時間長了孩子的戀愛關系出現變故。在調查的100名群眾中,有83名群眾督促孩子早婚就是基於以上原因。
四是,管理缺失為早婚提供了蔓延的土壤。從實際情況看,對早婚的治理不僅缺少必要的措施,並且一些基層幹部也缺乏應有的責任心。不少村幹部對待早婚早育睜一眼、閉一眼,不加以制止。從婚姻管理部門看,盡管他們做了不少工作,但對新《婚姻法》的宣傳力度仍然不夠,造成農村群眾對有關法律了解不夠深入。從法律層面上看,在《婚姻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中,只對合法結婚年齡有明確規定,卻沒有「早婚」這一法律術語,更沒有對早婚的處罰規定,致使計生部門的管理只限於早育而無法治理早婚。
三、早婚現象的危害:
早婚勢必會給婚後的生活帶來危害和影響,經過我個人細致分析,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縮短了人口世代更替的間隔。「早婚」必將加快人口增長速度,縮短了人口增長周期。按照一般規律,晚婚每百年出生四代人,而早婚每百年可能出生五代至六代,甚至七代人,這就給人口計生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根據調查數據估算,我鄉近兩年來因為早婚而生育的第一個孩子,漏報應該在450人以上,給計生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特別對於人口數量本來就飽和的我國來說,這是不容樂觀的。
二是,影響人口素質的提高。青少年時期,也是身體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特別是骨骼,要到23至25歲才能完全鈣化。如果在這之前懷孕,母體和胎兒的同時需求勢必造成胎兒同處在發育中的母體爭奪營養的情況,使母嬰雙方都不能健康生長。
三是,影響早婚青年自身的發展。青少年時期是精力最旺盛、記憶力最強的時期,也是長知識、學技術的黃金時代,如果過早的結婚、生育,就會將青春和時間全部浪費在男歡女愛和養兒育女上,影響工作和學習,這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
四是,容易引發社會問題。早婚青年由於生活經驗不足,難以妥善處理和安排家庭生活,也不能很好的哺育和教養孩子,往往影響夫妻感情,甚至造成「離異」。由於早婚是一種不受法律保護的行為,因此,早婚關系出現裂痕時,常伴隨產生「感情糾葛」、「財產分割」、「彩禮退賠」等一系列民事糾紛,直接影響人際關系及社會和諧。
❷ 以後90後的人結婚,離婚率占%多少。
沒有感情結婚的;有感情結婚有一方出軌或變心的那離婚率是百分制八十以上如果兩個人可以好好的珍惜彼此的話那離婚率是很低的但90後的也好80後的餓也好人都是比較現實的,重要的還是可靠的最好
❸ 求早婚離婚率的統計數據!
早婚族離婚率高出普通人10倍
❹ 2021年中國婚姻報告中,中國的婚姻現狀是什麼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婚戀的觀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過去的人們認為結婚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個時候的人們沒有對自己婚姻的自主權,完全是由長輩來替自己做決定,很多人直到結婚的時候,才第一次見到自己未來將要一起生活的伴侶。而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觀念也跟著時代日新月異,過去陳舊的老觀念也逐漸不復存在,對於婚姻和戀愛,現在的人們也開始有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觀點。
現在的人們並不認為愛情和婚姻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他們在生活中有很多其他興趣愛好、或者夢想和目標,讓他們不再將對未來的展望寄希望在愛情和婚姻上。
盡管很多老一輩的家長們還是盡可能催促年輕人組建自己的家庭,但是這種“催婚”收效甚微,多數人依舊更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同時他們也在如今的世界中感受到更多豐富多彩的生活,讓他們對於婚戀的依賴也相應有所降低。
所以,大批量的年輕人加入了不結婚的隊伍中,或者不生孩子的年輕夫婦越來越多,而他們的生活也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選擇受到太多影響。
❺ 截止2020年九零後結婚率多少
近日,民政部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
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的結婚人數301.7萬對,同比下降5.7%,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
如果與5年前同期結婚人數的高位428.2萬對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經下降了29.54%。
專家分析認為,適婚人口數量下降、婚齡推遲、城市化進程加快都是結婚人數不斷下降
1987年到2017年,31年的民政部數據顯示:「晚婚」現象明顯,近5年25—29歲結婚登記的公民占最多。自2003年起,中國的離婚率逐年上升。
年輕人晚婚了,離婚率連續15年上漲從2006年開始,結婚率一直保持上升趨勢至2013年,從2014年開始連續4年下降。
過去20—24歲年齡段結婚人數多,近5年25—29歲結婚登記的公民占最多。
年輕人認為「沒有遇到合適的人」、「沒有能力承擔家庭責任」是晚婚的主要原因:
從1987年到2017年,離婚率由0.55‰上漲至3.2‰。
為什麼年輕人結婚率在不斷下降?
適齡結婚群體數量減少,是結婚人數下降的一大原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如果按照22歲算,1996年出生的人目前剛好進入可以結婚階段。但是,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出生人口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從這一角度說,如今結婚人數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同時,婚齡普遍推遲,是結婚人數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年輕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結婚年齡推後現象普遍。據統計,2012年以前,辦理結婚登記占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20歲至24歲。如今,25歲至29歲的群體成為辦理結婚登記新的主力軍。《公報》顯示,2017年25歲至29歲人口辦理結婚登記占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大,佔36.9%。值得注意的是,代際間婚育觀發生了很大改變。對於很多「80後」「90後」而言,晚婚等現象越來越常見。
分析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受適婚年齡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的影響,結婚率仍可能出現持續走低。結婚率降低,可能會影響生育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人口數量和結構
網友:一個人也挺開心提到結婚的話題,不少網友表示一個人也挺開心的,沒有必要為了結婚而結婚,現在的年輕人反而更加獨立:
提到離婚率升高,有人覺得可能反而是件好事。
還有人覺得「晚婚」的定義本身就有問題,很多人大學畢業就到了晚婚的年齡,但是愛情事業才剛剛起步,所以不著急結婚
❻ 早婚的離婚率有多高
目前,沒有對早婚的離婚率有過統計
只能給你一個離婚率的統計
新聞說北京的離婚率達到50.9%
民政部日前公布一組統計數據,去年全國辦理結婚登記834.1萬對,比上年增加22.7萬對;
辦理離婚登記161.3萬對,比上年增加28.2萬對,增長21.2%,其中民政部門辦理離婚的99.5
萬對,比上年增加30.4萬對,增長44%
我國目前離婚率上升很快。從全國平均水平看,1979年離婚率為4%,1999年達到13.7%,2003年達到15%以上。離婚率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北京2003年登記結婚數是9萬對,離婚4萬對,已經超過40%
最後,如果2個人真心相愛的話,是不會離婚的,相信愛情``
❼ 中國應該降低法定結婚年齡
彷彿現在越來越多的聲音發出,我們國家的結婚年齡規定太晚了,應該提早一些,如此這些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國家的婚姻法年齡規定還是沒有改變呢,不如我們一起去探究一下背後的原因。
一、法律現行對結婚年齡的規定
法定結婚年齡是指法律上規定的男女允許結婚的最低年齡,當下男性結婚最低年齡為22歲,女性為20歲;港澳台地區由於制度不同,在婚齡上有特殊規定;部分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經授權對婚齡有特殊規定。
民政局登記處
二、不降低法定結婚年齡的原因
1、從生理健康的角度,對於生育尚未成熟的男女雙方,他們無法承擔生育子女的身體負擔。降低法定結婚年齡會對母子雙方產生雙重的不利影響。
遺傳學研究表明,女性在23到30歲之間的卵子的質量是最高的,若早於20歲懷孕生育,胎兒與發育中的母親爭奪營養,極易產生生殖器官畸形和骨骼畸形並加重女性產後抑鬱,而男性早於20歲生育,新生兒智力不健全的幾率高達7.26%。因此現有的男女婚齡以達到最低,不應該降低。
2、青少年男女心理上不成熟,並未准備好承擔結婚的責任。首先,青年男女心理狀態很不穩定,荷爾蒙分泌旺盛,很容易由於一時激情走入婚姻而後因激情消失而迅速離婚,調查顯示,集中在25歲左右閃婚的青年中,離婚率高達65%。
其次,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年齡小於23歲的青年父母在心理上普遍存在「未脫稚齡」的狀態,他們心理年齡普遍尚未成熟,依賴心理強、過分緊張,常常認為自己就是孩子,十分容易對於瑣碎的婚姻生活產生厭倦。
再者,從社會普遍現象出發,調查顯示,再早婚人群中有95%都是「奉子成婚」,早婚青年往往並非有充足准備,存在出於對女方的負責而接受婚姻,但家庭的能力還尚待考察。
到最後其實我們發現,提前結婚年齡也就是面臨著我們很多人還未出社會就開始面臨婚姻大事,事實上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未必是件好事,那麼以上的原因分析僅供大家參考。
❽ 全國結婚率出現「五連降」,年輕人為什麼不愛結婚了
年輕人為什麼不愛結婚了,因為憑借婚姻提高生活質量獲得幸福感越來越難了。
這里說的生活質量,並不單指物質方面,而是結婚以後,自由支配的時間少了,精力少了,資金少了,而且短時間內很難再上升。
獨生子女特有的自我關注人格使他們習慣受到關注而不是關注別人。獨生子女,意味著在關注的目光中長大,不僅他們習慣被關注,他們也更習慣關注自己。到適婚年齡之後,與將精力放在配偶和家庭上相比,在自己還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時,他們更喜歡把時間精力金錢投入到自己身上。
❾ 早婚的早婚現象
2014年11月27日,13歲的秀秀和16歲的小聽成了雲南金平縣者米鄉小翁寨村的主角。在鞭炮聲中,他們舉行了婚禮。初中未畢業就輟學回家,結婚生子,這種現象在雲南紅河州金平縣內,並不罕見。對於這種「早婚現象」,金平縣副縣長普紅芳並未迴避,「現象有,但政府一直在努力做工作改變。」
2015年,媒體曾報道了雲南金平現早婚現象,新娘只有13歲,而新郎也只有16歲。新疆自治區婦聯黨組書記侯漢敏表示,新疆南疆農村早婚現象嚴重,有些女性初婚年齡在18歲以下,甚至有人34歲當奶奶。在南疆農村部分青年男女不到法定年齡、沒有依法進行婚姻登記就舉辦婚禮。早婚、多育、離婚率高現象蔓延。1村500名婦女有離婚史的佔45%,離婚率之高令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