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九大糧食產地都是什麼地方
中國九大糧食產地分別是太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江淮地區、成都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
成為糧食產地需要具備的條件如下所示:
1、糧食生產條件較好,高產穩產農田比重較大,余糧較多;
2、人均佔有糧食數量多,商品率高,增產潛力大,且投資少而見效快的地區;
3、糧食生產集中連片,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基本類似,便於統一規劃、建設和布局生產;
4、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糧食生產用地與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生產用地矛盾不大,交通運輸方便。
(1)中國糧食主食產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建設糧食產地的基本思路
1、指導思想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培育農業生產力為重點,著力實行科教興農,推行名牌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2、建設目標
將商品糧基地建設成為能穩定提供商品糧的骨幹縣、先進農業技術的示範縣、現代化農業的帶頭縣。
3、建設內容
堅持良種繁育、農業技術推廣、小型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四項內容的建設,且要在建設質量上下工夫。同時增加人力資源培訓、農產品質量檢測、市場信息、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4、建設布局
實現普通糧食品種向優質、專用型品種轉化,實現基地建設由東中部向中西部轉移,實現基地糧食生產的結構調整。
5、鞏固發展
以鞏固和完善老基地為主,發展與農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己建基地進行完善配套,走技術改造的路子。
6、組織管理
完善和制定商品糧基地建設管理方法,從項目的申報審批、組織管理、實施與監督、效益考核、竣工驗收等方面明確有關單位的責任、權利與義務。
B. 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是哪裡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是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和商品糧輸出基地,龍江黑土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提供中國方案。
黑龍江省耕地面積佔中國耕地總量的九分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粳稻產區。全省農村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超過80%,農機應用水平居全國前列。
(2)中國糧食主食產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黑龍江省統計局常務副局長劉樹勝說,2020年黑龍江省農作物播種面積2.14億畝,比上年增長2.7%,糧食播種面積、高產糧食作物面積均創歷史最高水平。今年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獲得豐收,突破千億斤台階,再創歷史最好水平。據了解,黑龍江省在農業生產中,黑龍江省堅持把糧食高產創建貫穿糧食生產全過程,依託先進的農業科技和大機械的生產優勢,不斷提高科技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
C. 我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分別有哪些
我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75.4%。
1、遼寧省
2011年,遼寧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754.7萬畝,較上年增加20萬畝。其中,玉米3163.2萬畝,增加47.2萬畝,水稻964.7萬畝,增加14.7萬畝,玉米、水稻是遼寧省兩大主栽高產糧食作物,2011年遼寧省種植面積總計增加61.9萬畝,為遼寧省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省糧食總產突破400億斤,達到407.1億斤,實現連續八年豐收,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
2、河北省
河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1年河北省糧食播種面積9429.17萬畝,比2010年增加5.87萬畝;平均畝產672.94斤,比上年增加41.34斤,增長6.54%,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年糧食總產634.52億斤,比上年增加39.34億斤,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
3、山東省
山東省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2011年,山東省糧食生產戰勝了歷史罕見的秋冬春三季連旱,克服了病蟲害多發重發和台風、洪澇災害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全省糧食生產繼續穩步增長,總產達到885.26億斤,比2010年增加18.12億斤,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連續九年增產。其中,夏糧總產420.9億斤,增加8.9億斤。
4、吉林省
吉林省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2011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達到634.2億斤,比2010年增加65.7億斤。
5、內蒙古
2011年,內蒙古農業生產喜獲豐收,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內蒙古糧食生產歷史性的8連豐。2011年糧食總產達到477.5億斤,較上年增產45.9億斤,增長10.6%;單產達到576斤/畝,增長10.1%,單產增長貢獻率達到95.3%。糧食總產較2003年增產205.3億斤,短短8年時間,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再增200億斤,相當於8年為國家打造了一個200億斤商品糧基地。
6、江西省
江西是全國產糧大省和糧源凈調出省,近年來年均外調商品糧100億斤左右。2011年江西省糧食生產獲得全面豐收。江西省糧食播種面積5475.1萬畝,比2010年增加16.4萬畝,增長0.3%;單產374.9公斤/畝,增產16.8公斤/畝,增長4.7%;糧食總產410.6億斤,增產19.6億斤,增長5.0%。
7、湖南省
湖南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有責任、有能力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2011年,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保持在600億斤以上,為全國糧食總產「八連增」作出了新的貢獻。
8、四川省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和西部唯一主產省,保持四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四川是糧食生產大省和消費大省,常年糧食消費及轉化量約780多億斤,確保糧食自求平衡既是中央對四川的基本要求,也是四川對全國糧食安全肩負的重大責任。2011年四川省糧食總產達到734億斤,連續5年增產,時隔12年再創歷史新高。
9、河南省
河南是人口大省、糧食生產大省,2011年河南全省糧食總產量1108.5億斤,比上年增產21.1億斤,連續8年實現增產,連續6年超過1000億斤。糧食生產的長足發展和巨大進步,不僅有效解決了河南省1億人的吃飯問題,還每年調出400億斤以上的食用原糧和製成品,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宏觀經濟又好又快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提供了保障,為河南省農民增收、穩定物價,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0、湖北省
「湖廣熟,天下足」,從明朝開始,湖北就一直是糧食主產區之一,在中國糧食生產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2011年湖北糧食總產達到477.7億斤,實現建國以來首次「八年豐」,畝產突破386.3公斤,再創歷史新高,保持了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
11、江蘇省
江蘇2011年糧食總產657億斤,比上年增產10億斤,實現建國以來首次「八連增」,八年累計增產163億斤,糧食總產由全國第五位上升為第四位,糧食單產由全國第五位上升為第二位。
在工業化、城市化加快推進新的發展階段,糧食的持續增產成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的亮點之一。
12、安徽省
安徽是全國糧食主產省,糧食總產量居全國前列。多年來,安徽省牢固樹立國家糧食主產區的責任意識,狠抓糧食生產不放鬆。
2011年安徽糧食產量620億斤以上,連續4年超過600億斤,連續6年創歷史新高。安徽省每年有150多億斤糧食外調,5年累計銷往省外糧食超過843億斤。
13、黑龍江省
黑龍江在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92.6億斤的基礎上,連續越過800、900、1000、1100億斤四個台階,到2011年的1114.1億斤,比2007年增長60.9%,年均增長12.6%。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1年我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達到9.8%,這個比重繼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次上升了0.6個百分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D. 我國糧食主產區地理分布是怎樣的
我國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理想的糧食含水量是將糧食乾燥至儲糧微生物生長的臨界點附近,在這一水分條件下,可以保障糧食的儲藏安全,最大限度地維持糧食的新鮮度和食用品質,同時也可最大限度地維持糧食的發芽率和種用品質。
水分與溫度都是影響糧食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但二者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約的。在糧食水分含量底時,溫度對呼吸的影響很小;當糧食水分增高,溫度所引起的呼吸強度變化非常激烈。根據實驗,水分儀為18%—23%的糧食在50—55°C溫度下,呼吸急劇上升後驟然減弱。但水分為14%—16%的糧食在同樣溫度下經過幾晝夜,呼吸能力幾乎沒有變化。
(4)中國糧食主食產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有十三個糧食主產省區,根據國家糧食局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75.4%,約95%的全國增產糧食來自13個糧食主產區。
糧食主要種類:
1、麥類:小麥,大麥,青稞(元麥),黑麥,燕麥。
2、豆類:大豆,小豆(紅豆),綠豆。
3、稻類:粳稻,秈稻,糯稻,陸稻(旱稻),深水稻。
4、粗糧類:玉米,高粱,蕎麥,粟(穀子、小米),黍(糜子)。
此外尚有作為補充主食用的糧食作物:木薯,番薯(紅薯、白薯),馬鈴薯(土豆)。
在溫度較低時,水分對呼吸影響較小,在低溫時,水分較高的糧食也能安全儲藏。例如,在中國北方地區,冬季氣溫很低,含水20%的小麥也可以作短期儲藏;而夏季糧溫升高,安全水分應保持為13%—14.5%;北京大米度夏的安全水分為13.5%,而在氣溫較高的上海就必須控制安全水分在12.0%以下。
顯然糧食的儲藏穩定性受到溫度和水分的綜合影響,只要糧食水分和溫度控制好後,完全可以抑制黴菌、蟎類和昆蟲的生長,避免對儲糧造成危害。糧食水分檢測對糧食的收購、運輸、儲存、加工、貿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E. 我國糧食分布圖
1、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以稻穀生產為主,同冬作(小麥、油菜、蠶豆、豌豆)進行復種輪作,實行一年兩熟或三熟制,糧食耕地復種指數約195%。
2、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生產為主,在其偏南的冬麥區主要和夏作(玉米、穀子、大豆、綠肥)輪作,實行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糧食耕地復種指數約 150%,在其偏北的春麥區主要同糜子、穀子、馬鈴薯、玉米、豌豆等輪作,以一年一熟為主,糧食耕地復種指數約115%。
3、東北3省大部分地區以玉米、大豆、高粱、穀子為主和小麥輪作,基本上實行一年一熟,糧食耕地復種指數低於100%。
4、西部青藏高寒山區以青稞、豌豆、春麥為主,實行輪歇輪作,糧食耕地復種指數約95%。
5、除少數純牧區縣外,中國各縣均有糧食栽培,但地區分布很不平衡,糧食組合又各具特色。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烏審旗一線以東及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分別佔全國的95%和96%;西部地區糧食播種面積不足全國的5%,糧食產量僅及全國的4%。
(5)中國糧食主食產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1、中國是世界種稻最早、 產稻穀最多的國家。稻穀在各種糧食作物中平均單產最高,占糧食播種總面積的29%、總產量的42.4%。全國90%以上的稻穀集中於淮河、秦嶺以南的南方地區。
2、按自然條件和稻穀栽培制度及品種類型又分為:華南雙季稻秈稻區、長江中下游單、雙季稻區、雲貴高原稻穀區、四川盆地丘陵稻穀區。
3、小麥。小麥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的26.7%和23%,廣布全國,以黃淮海平原及長江流域最多,可分冬小麥和春小麥,以冬小麥為主,其面積和產量均佔小麥80%以上。全國有14省、市、區種植春小麥,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區,佔全國春小麥面積的 85%以上。
4、冬小麥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區: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冬麥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冬小麥的 70%左右,大都和玉米、甘薯、高粱、穀子、大豆等輪作,多實行二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
5、折多山以東、淮河秦嶺以南屬南方冬麥區,大部地區實行麥稻兩熟制或麥稻稻、麥豆稻、稻麥肥等三熟制。但長江以南、湖南以東各省區小麥種植很少,如江西、廣東和廣西。
6、玉米。玉米在糧食作物構成中僅次於稻、麥,而居雜糧之首,1990年玉米播種面積2140.1萬公頃,產量9681.9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21.69%。
7、主要集中栽培區是從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經遼南、冀北、晉東南、陝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桂西部至滇西南,面積佔全國玉米面積的80%左右,其中東北多於西南。
8、高粱、穀子、大豆。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遼、吉、黑 3省和華北各省區高粱面積和產量約分別佔全國的78%和86%,是窪澇鹽鹼地區的主要作物。
9、薯類作物。以甘薯為主,約占薯類面積的80%,次為馬鈴薯和少量木薯。1990年全國薯類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總計的8%和6.1%。甘薯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以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最多。
10、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以夏秋薯為主,華南沿海以秋冬薯為主,內蒙古東部及東北三省以春薯為主。馬鈴薯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各地。木薯集中分布在南嶺以南的兩廣、滇南。
11、商品糧產區中國生產水平較高的余糧區,主要分布在:
①中國南方各大江河湖泊沖積平原、三角洲和湖盆平原,如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江蘇蘇北平原等地區。
②東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③安徽皖北平原,內蒙古後套,寧夏引黃灌區和河西走廊地區。
F. 中國大米主要產地來自哪裡
粳米的主要產地在東北三省,秈米的主要產地在長江以南地區。
產米區比較有名的有像五常、奉新等,其中生產企業比較有名氣的有像黑龍江的北大荒米業、湖南的金健米業、江西的聚豐米業等,黑龍江產的東北大米,遼寧的盤錦大米,河南的原陽大米,天津的小站米,江蘇的武育粳,湖北仙桃大米。
(6)中國糧食主食產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大米經過長時間的貯藏後,由於溫度、水分等的影響,大米中的澱粉、脂肪和蛋白質等會發生各種變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營養成分和食用品質下降,甚至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如黃麴黴素等)。
貯存時間、溫度、水分和氧氣是影響大米陳化主要因素,另外大米品種、加工精度、糠粉含量以及蟲霉危害也與大米陳化有密切關系。大米陳化速度與貯存時間成正比,貯存時間愈長,陳化愈重。水分大,溫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大米陳化速度就快。
不同類型的大米中糯米陳化最快,粳米次之,秈米較慢,因此,為保持大米的新鮮品質與食用可口性,應注意減少貯存時間,保持陰涼乾燥。大米的儲藏要在15℃以下的低溫,相對濕度在75%,大米平衡水分14.5%為儲藏的最佳條件。
大米的儲藏形態有毛稻、糙米和精白米,前二者是有生命狀態,儲藏期間較長,後者無生命,不宜長期儲藏。
大米倉庫通常採用熏蒸的方法,家庭採取日曬或放置花椒等方法對稻米進行防蟲、驅蟲。未熟粒、蟲害粒等受傷害或發育不健全的米粒,不僅易發生劣變,還會導致正常大米的劣變。
儲藏中游離脂肪酸、蛋白質與澱粉相互作用可形成環狀結構,加強了澱粉分子間的氫鍵結合,影響大米蒸煮時的膨潤和軟化。儲藏中影響稻米品質劣變的因素主要有微生物、蟲害及自身的生化變化等。
其中自身的生化變化是大米劣變的主要原因,如發芽率減少、蛋白質降解和脂肪的氧化等,可導致稻米失去新米的清香,產生不良的「陳米臭」。與新米相比,陳米做的飯硬,且黏度下降,烹煮時間延長。而要抑制這些變化,主要應考慮儲藏條件。
大米的儲藏流通多為糙米。糙米往往要經過碾米加工,除去部分或全部皮層才能得到我們通常食用的大米。
米的新陳常用鄰甲氧基苯酚反應試驗判斷。
G. 中國產糧大省
中國產糧大省:黑龍江、河南、山東。
1、黑龍江,有著黑土地的黑龍江,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大豆、水稻、土豆和小麥為主。2021年,黑龍江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4551千公頃,糧食總產量為7867萬多,位居全國十大產糧省之首;而每畝糧食作物的單產為每公頃5406公斤,略低於全國5805公斤的單產。
2、河南,位於中原地區,自古以來一直都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糧食總產量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位居全國之首,後來被東北地區的黑龍江所超越,因此一直排名第二。河南的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2021年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10772千公頃,實現糧食總產量為6544萬噸,僅次於黑龍江,再次蟬聯全國第二大產糧省份;單產為每公頃6075公斤。
3、山東,位於黃河流域的山東省,不僅是我國的人口大省和經濟大省,而且還是我國的產糧大省。山東位於黃河下游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和地瓜等;2021年山東糧食種植面積為8355千公頃,糧食總產量為5500萬噸,排名全國第三,每公頃產量為6583公斤,高於河南和黑龍江。
糧食種類
麥類:小麥,大麥,青稞(元麥),黑麥,燕麥。
豆類:大豆,小豆(紅豆),綠豆。
稻類:粳稻,秈稻,糯稻,陸稻(旱稻),深水稻。
粗糧類:玉米,高粱,蕎麥,粟(穀子、小米),黍(糜子)。
此外尚有作為補充主食用的瓜果蔬菜類食物:南瓜、黃瓜、木薯,番薯(紅薯、白薯),馬鈴薯、白菜、菠菜等。
H. 中國主要的糧食產地分布在哪裡
我國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根據國家糧食局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75.4%,約95%的全國增產糧食來自13個糧食主產區。
2017年,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比重提高至76.2%,籽粒玉米調減1984萬畝,大豆面積增加871萬畝。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顯著增加,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8%。
(8)中國糧食主食產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近年來各地堅持把農業的綠色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治理農業資源環境突出問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
據農業部最新統計,目前我國農葯、化肥利用率分別提高3.8和4.8個百分點,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均達到60%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5.3%。
高質量發展還體現在農村一二三產業進一步加快融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2∶1,全國創建了4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各類返鄉下鄉人員超過700萬,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成為新的增長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糧食主產區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糧食產量突破1.2萬億斤
I. 我們中國的糧食主要從哪來的
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中國商品糧基地大致分為全國性和地區性兩類。在中國,前者如黑龍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龍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四川成都平原,廣東珠江三角洲,蘇浙太湖平原,蘇皖江淮地區,江西鄱陽湖平原等。
現階段中國已經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客觀上具備諸多有利因素。根據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條件、技術水平和其他發展條件,糧食增產潛力很大。
(9)中國糧食主食產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第一類,是南方原有高產商品糧基地,包括長江三角洲、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
1、這類基地人多田少,地處亞熱帶,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生長季節長,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歷史,勞動力充裕,有精耕細作傳統,農田基本建設有一定基礎,水利、肥料等生產條件較好,
2、糧食單產一般每公頃可達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國糧食平均單產約高一倍;糧食商品率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13片基地商品糧的60%以上,因此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素有中國「米倉」之稱。
3、今後要進一步加強建設,逐步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做到以糧為主,多種經營,互相促進,增產商品糧仍有較大潛力。
第二類,新發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糧基地,包括蘇北和皖北兩片,它們處於黃淮海平原南部。
1、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下水條件較好,又處在暖溫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區,降水量、熱量和無霜期低於長江以南而高於黃河以北,是我國重要的水旱輪作糧食產區。
2、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水土條件改善,擴大了基本農田,糧食單產每公頃已達4065千克,糧食商品率19.6%。今後應進一步加強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繼續改善土、肥條件,提高精耕細作水平,仍將有相當可觀的糧食增產潛力。
第三類,水平尚低、發展潛力最大的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遼寧中部平原三片。
1、東北地區人少地多,緯度較高,熱量條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產條件和原有基礎均不如前二類地區,農業經營粗放,糧食單產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頃僅為1875千克~1950千克,但國營農場多,糧食總產量高,糧食商品率為35.2%,
2、其中國營農場商品率高達40%~60%。每年向國家提供的商品糧,數量佔13片商品糧基地的1/5以上。這里還有大量宜農荒地,開墾擴耕有較大餘地。
3、今後應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水利、肥料等狀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進耕作技術,把提高糧食單產和開荒擴耕結合起來,逐步實現糧食的穩產高產。這里增產商品糧的潛力,在各類商品糧基地中將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