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聯援華專家來了多少人
1953年,中蘇簽署《蘇聯政府援助中國政府發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定》,之後,在華蘇聯專家人數持續增長。據蘇方的統計,在1954-1957年,蘇聯除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機器設備、設計圖紙、技術資料和各種製品生產許可證外,還派遣了近5000名專家。據說1949-1960年期間,總數在2萬左右
❷ 蘇聯解體後,4000多「國寶」被中國秘密吸收,都有些什麼
1991年12月25日,立國69年的蘇聯正式宣告解體,為二十世紀畫上了令人唏噓的結尾。蘇聯解體後,15個加盟共和國中,絕大多數過的都不如意,比如俄羅斯、烏克蘭等,經濟陷入窘境,生活水平一下子涼了一大截。
如果大家細心的話,就能發現了,確實90年代之後,咱們國家的各方面頂級科研研究,都是在這段時間實現大的突破的,厲害了我的國!
❸ 建國後蘇聯的對華援助有哪些
主要有人才援助、技術援助、工業援助
新中國建立以後,共產黨面臨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局面,八年的抗戰,多年的內戰,都讓這個古老的帝國變成了一片廢墟,而國民黨反動派不甘心失敗,蠢蠢欲動,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仇視新中國,對中國的發展虎視眈眈。新中國面臨著新的內憂外患,這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給予了新中國無私的援助,幫助中國度過了一個個難關
新中國經濟建設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缺乏科學技術人才。建國之初,陳雲便告訴蘇聯大使,恢復國民經濟的一個嚴重障礙是缺乏懂專業而又忠於人民政府的技術幹部。新中國從國民黨那裡接收下來的工程師和專家總共只有2萬人,而他們大多數人的政治觀念是反動的,親美的。以最大的鞍山鋼鐵企業為例,那裡的70名工程師中競有62名是日本人,他們在心理上仇視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共產黨。
情況確實如此,據中國有關統計資料,作為全國鋼鐵工業中心的東北,在日本人被遣送回國後,其技術人員占該行業人員總數的比例已經降至0。24%。1951年7月,周恩來仍然認定技術幹部嚴重不足"將是中國工業化的一個主要障礙"。盡管中國政府正在努力"組織訓練班和技術大學,派大批學生到蘇聯留學。但是,目前戰爭還在繼續,這個問題很難解決"。直到恢復時期結束,全國也僅有16。4萬工程技術人員,地質專家總共不到200人。
顯然,派遣大量蘇聯專家和技術人員來華,對於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建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早在1948年夏,蘇聯已經派遣專家技術小組到東北幫助修復鐵路,1949年8月劉少奇訪蘇後,又帶來一批幫助制定經濟恢復計劃的專家,到建國前在華蘇聯專家已有600餘人。中國領導人對蘇聯專家非常重視。當第一批蘇聯顧問團到達沈陽時。劉少奇在東北局召開的歡迎大會上告誡中國同志,要"把他們當作很好的老師"。織夢內容管理系統
與蘇聯專家的關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壞",如果出現問題,中國同志要負責任,"有理扁擔三。無理三扁擔"。毛澤東在中南海親自接見了來京的全體蘇聯專家及蘇聯專列的服務員。周恩來則邀請蘇聯專家登上天安門觀禮台,參加開國大典。隨後,毛澤東又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一起前往座落在鐵獅子胡同的蘇聯顧問總部參加專家工作會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周恩來親自領導了蘇聯專家工作指導小組,日常工作由伍修權,楊放之主持。中國領導人對這批蘇聯專家的生活起居也給予特別的關照,劉少奇曾專門致電周恩來,對到京專家的住房,辦公室和用車,乃至被褥,洗漱用具和紙筆,每個細節都作了認真交待。蘇聯在華專家總顧問最初是柯瓦廖夫,因其給斯大林寫報告攻擊中共領導人,很快便被調回國內。接替柯瓦廖夫職務的是阿爾希波夫,在華工作一年多後也奉調回國。1952年年中來華擔任總顧問的是畢考爾金,曾負責協助中國政府研究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一年後阿爾希波夫再次來華擔任總顧問,一直在中國工作達8年之久,經常與中國領導人接觸,並結下了深厚友誼。關於1950—1953年來華蘇聯專家的人數,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和統計。
有俄國學者說,到1952年3月,在中國已有蘇聯顧問和教師332名,各種技術專家471名。1953年7月,中國政府又要求在現有277名專家的基礎上,再增派172名。③而據1952年9月21日周恩來給莫洛托夫的信上說,當時在華工作的蘇聯專家共有252名,除明年需辭聘31名和聘期滿後回國需另聘37名外,請蘇聯在明年再增派237名來。鑒於他們人數大量增加,且分散在許多城市,因此,"有必要增加脫離其他工作的兩名副總顧問,一名具有蘇聯高等學校教育工作及領導工作經驗的,負責領導全體在中國的蘇聯教員的工作,一名負責領導在財經機關及各工業部工作的蘇聯專家的工作"。
就專家總數而言,據中國檔案材料,自1950年至1953年先後到中國幫助經濟建設工作的蘇聯專家共計1093人,截至1953年底已回國741人,留在各廠礦企業的尚有342人(其中重工業部系統159人,燃料工業部系統102人,第一機械工業部系統52人)。而蘇聯有關材料統計,到中國工作的高級專家1951年為557人,1952年為258人,1953年為395人。按這個統計,不算1950年,蘇聯來華專家(還是高級的)已達1210人。考慮到在華專家工作狀況的復雜性(即有到期回國者和續聘,新聘者之交叉),以及計算標準的差異性(即有高級顧問,技術專家,教師和一般工作人員之分),出現上述統計上的差別是正常的,特別是由於最初派遣專家工作缺乏計劃性,想要得到精確數字也未必可能。不過,大體可以確定的是,在本文考察時期,蘇聯來華的經濟技術專家(不算教師)總數至少在1100人以上,同期在華工作的大約保持在250—480人之間。
專家來華的高潮出現在1951年和1953年,即兩次確定援建重點項目之後。蘇聯專家對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經濟建設的起步階段,中國首先感到不足的是設計力量,到1953年,全國總共只有78個設計單位,每個單位一般都不足500人。如此單薄的力量根本無法滿足中國全面恢復經濟和建設的需要,於是應中國政府要求,蘇聯派遣了大批設計專家來華。與中國確定了第一批蘇聯援建項目,1950年2月毛澤東和周恩來訪蘇時聘請了第一批共16個蘇聯設計組。朝鮮戰爭爆發後,為了建設東北地區工業基地,中國政府又聘請了第二批3個蘇聯設計組。第三批23個蘇聯設計組是1951年聘請的。這樣,到1951年夏,僅設計專家,蘇聯就派來了42個小組,其中30個安排在東北地區。
為了執行一五計劃,中財委決定再請求蘇聯政府派出5個綜合專家組於1952年下半年來華進行全國性規劃,配置和設計工作,其任務是全國電氣化規劃,全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遠景和產品品種方案確定,全國機械製造工業現有工廠調整和新廠建設規劃,全國船舶工業工廠及鐵路機車車輛製造廠的調整,擴建和新建規劃。同時還有6項地質勘察工作需請求蘇聯幫助。對於中方提出的設計要求,蘇方都盡量予以滿足。據李富春和宋邵文報告,在1952年底關於煤礦設計項目談判中,對於中國提出的設計要求,蘇聯方面在可能的范圍內全部予以接受,即使地質資料不完備,也"勉強接受設計"。在具體工作中,蘇聯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為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巨大幫助。例如,過去中國被認為是貧油國家,而蘇聯專家根據石油生成的原理並將中國地層構造與周邊國家比較後指出,「中國處在油田國家」。從而是我國擺脫了無油可用的歷史。
盡管後來由於國家利益方面的沖突,中蘇關系迅速惡化,蘇聯不顧協議,單方面撕毀合約,並撤走全部在華專家,給新中國的建設帶來巨大障礙,但是,建國初期蘇聯專家對中國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而略的,他們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送來了資金,技術,改變了我國一窮二白的局面,初步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並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為新中國的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❹ 中國研製兩彈一星背後 蘇聯專家有多少功勞
民間援助有居里夫婦;官方援助有蘇聯。
1951年10月,居里夫婦的女婿、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明確
支持中國研製原 子 彈。他還將親手製作的10克含微量鐳 鹽的標 准 源送給中國化學家楊承宗(原子物理最初歸化學家管)。居里夫婦的女兒還幫助忽悠了法國原子能
委員會主任白朗先生簽字,讓楊承宗購 買到同 位 素、研究原子能有關的書籍、儀器和葯品,還有一種計數進位器。居里的助教布歇士親自搬運重要行李通過檢查,將
楊承宗安全送回國。居里夫婦的幫助幫助對中國原子彈先期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幫助頗大。
蘇聯的官方援助系統且具體,但是受到政治爭執中斷。蘇聯的援助主要有:理論培訓、原子工業規劃、工程實施等。
從1953年1月到1956年8月,中蘇兩國政府在原子能領域共簽訂了四個協定。其中就包括共同勘探開發采鈾礦的協議。但是,正規的礦山來不及為第一顆原子彈准備原料。1958年,成千上萬的農民漫山遍野採掘近地表層的鈾礦,以嚴重污染為代價土法煉出了第一批150噸鈾礦石。
1957年10月,兩國政府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裡面列有蘇聯援助中國研製核武器的條款,主要包括蘇聯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圖紙資料。蘇聯首批派出了640名科學家,在核武器及電子計算機開發提供技術支持。電子計算機是核計劃的關鍵工具。之前廣泛流傳著中國依靠算盤計算公式是謠傳。筆者咨詢過當年參與兩彈一星的技術員,他明確回答是:高等物理公式計算和算盤無關,依靠的是計算尺和計算機。當時普遍使用計算尺、手搖計算機,只有非常復雜計算才能用到昂貴的電子計算機。第二年,中國在蘇聯幫助下建立了第一座重水型核實驗反應堆。核反應堆對驗證理論物理推算、提供放射性材料至關重要,凡是原子彈工程,都必須先建反應堆。
有「原子彈」還得有「導彈」才能打出去。中國雖然是火箭的發明國,但是從來沒有設計過現代火箭、導彈。蘇聯提供了兩枚地對地近程導彈模型,緩解了燃眉之急,成為仿製標本。
中蘇蜜月沒有持續多久就結束了。1959年9月,中蘇公開決裂,蘇聯撤走全部援華專家,終止了一切合作協定。為紀念蘇聯斷絕援助,中國原子彈工程重新命名為「596工程」(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誤解原子彈計劃是1959年6月決定上馬的)。此時中國原子彈計劃的外援全部斷絕。回顧這段歷史,應該肯定蘇聯的援助對於原子能力基本空白的中國,起到了很好的規劃作用。
原子彈確實是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完成的。
氫彈是獨立完成的,查查 於敏構型(也稱於敏-鄧稼先構型)。
❺ 蘇聯撤走專家是哪一年
蘇聯撤走專家是1960年。
由於中蘇兩黨的分歧嚴重影響到兩國關系,1959年6月,蘇聯政府片面撕毀中蘇兩國於1957年10月15日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定,撤迴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會議以後,蘇共領導把中蘇兩黨之間意識形態的分歧擴大到國家關繫上來,對中國施加政治、經濟壓力。
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突然單方撕毀600個合同,並通知中國政府,他們將在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專家1390人。蘇聯專家撤離中國時帶走了全部設計圖紙、計劃和有關資料,並停止供應中國建設急需的重要設備,大量減少成套設備及各種設備中關鍵部件的供應。
蘇聯援華起始時間
1932年12月12日,中蘇宣布恢復20世紀20年代末以後一度中斷的外交關系,並就對日雙邊軍事合作問題進行了頻繁接觸。1934年3月,中國政府派軍事代表團訪蘇。1937年8月21日,中蘇兩國在南京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同時簽定了中國從蘇聯購入武器的借款協定。1937年9月,中國政府再次派軍事代表團訪蘇,向蘇方陳述中國抗戰的世界意義及與蘇聯的利害關系,同蘇方洽商了蘇聯對華軍事援助事宜。此後,蘇聯援華軍事物資開始陸續運往中國。
應中國政府邀請,自1937年11月開始,蘇聯政府陸續派遣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來華。僅武漢抗戰期間,援華蘇聯軍事專家達3665人,軍事顧問200多人,在中國服務的蘇聯總人數約5000人(含志願飛行人員)。蘇聯空軍志願隊大隊長等15名空中勇士,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❻ 蘇聯撤回駐華專家是哪一年
蘇聯政府於1960年7月16日突然單方面決定撤回蘇聯專家。25日,蘇方又通知中國政府:自7月28日至9月1日,在華專家1390人將全部撤回,終止派遣專家900多名,並撕毀343個專家合同和合同補充書,廢除257個科學技術合作項目。據統計,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蘇聯援助中國的共304個項目,到1960年上半年為止,已建成103項,尚有201項正在建設中,蘇聯在華專家分布在我國經濟、國防、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等部門的250多個企事業單位,還擔負著重要的任務。蘇聯的這一舉動嚴重地打亂了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計劃,加重了國民經濟的困難,給我國經濟建設事業造成了重大損失。
❼ 現在在中國有為軍工服務的前蘇聯科學家么
應該沒有了,蘇聯解體多少年了
當年的專家年齡太大了,而且科學也是不斷進步的
❽ 駐華蘇聯軍事專家知多少
如果不算大革命時期參加北伐戰爭的加倫(布柳赫爾)將軍,那麼作為政府之間的行為,蘇聯軍事顧問最早來援助中國應該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了。1938年5月,作為蘇聯大使館武官的М.И.德拉特文將軍便接替德國人出任中國軍隊的軍事總顧問了。以後依次接任在華軍事總顧問的是А.И.切列潘諾夫(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К.М.卡恰諾夫(1939年9月至1941年2月)、В.И.崔可夫(1941年2月至1942年2月)。從1937年底到1942年蘇聯撤走在華軍事人員為止,在中國的蘇聯軍事顧問總計超過300人,此外還有技術專家200多人,其中包括志願飛行員、大學教師、設計師、道路和橋梁專家、運輸專家、醫學專家等。蘇聯軍事顧問的級別甚高,僅元帥就有6人,還有15名將軍。蘇聯顧問不僅幫助訓練中國軍隊,而且為總參謀部和各戰區制定了數百個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的計劃,其中較大型的有:武漢戰役、南昌戰役、長沙戰役、襄陽-南陽戰役、宜昌戰役等。盡管出於某種政治原因,國共雙方後來對此都很少提及,但這些蘇聯顧問和專家對於中國反侵略戰爭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與此相比,朝鮮戰爭期間在華蘇聯軍事顧問的情況有很大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來華軍事顧問的人數遠遠超過了抗日戰爭時期;第二,蘇聯顧問的作用主要是幫助訓練中國新建的空軍和海軍部隊及少數特殊兵種,幾乎沒有直接參與戰爭本身的策劃和行動。
最早一批來的蘇聯軍事專家是空軍顧問和教官。根據1949年8月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訪蘇達成的協議,由蘇聯幫助中國建立6所航校,出售各型飛機434架,派遣專家878名。10月19日,第一批空軍專家來華,即分赴各地考察和選擇校址。11月中旬以後,包括從校長、教官直到地勤保障人員的大批專家陸續到達,並立即分配到各航校參加建校工作。接著是海軍聘請的以克洛契柯夫為首的84人於1949年10月25日到達沈陽,隨即被送往大連海校幫助建校辦學。11月,華東海軍司令員張愛萍訪蘇回國又帶來6人。到12月,更有621名海軍顧問來華。盡管這批顧問和專家在華工作期限一般是1-2年(此間朝鮮戰爭已經爆發),但他們只是幫助培養軍事院校的教員、訓練飛行人員和其他技術兵種,與朝鮮戰爭沒有直接關系。目前有關資料記載,到朝鮮戰爭結束前夕,在中國陸軍系統的顧問共294人,輔助人員79人,在海軍系統的顧問103人,輔助人員12人,總計488人。同期蘇聯顧問在空軍和海軍系統的人數不詳,但根據上述資料統計,已經達到1500人。大體說來,朝鮮戰爭期間在華蘇聯軍事顧問總數至少應在2000人以上,大大超過了同期在華經濟專家的人數
此外,在台灣做訪問學者時看到過這樣一份檔案文獻,即「國防部」第二廳根據所收集的情報編印的一份1950年6月至1951年9月在中國大陸蘇聯顧問和專家的名單。據台灣的情報說,此期在華顧問和技術人員共約8萬人(大概是把協助防空的蘇聯空軍部隊人數計算在內了),其中首要者和領導者442人(「其中除因原報不甚詳實者均未列入外,尚有極大多數未曾查明其姓名職務與活動狀況,不能一一列入」)。按其分類,軍事顧問310人,政治(包括外交、教育、法律)顧問47人,經濟顧問和專家72人,專業間諜13人。這個數字當然很不準確,但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建國初期來華的蘇聯顧問和專家絕大部分屬於軍事人員。
蘇聯在中國設有軍事總顧問團,領導在中國各總部、軍兵種、大軍區和軍事院校的蘇聯顧問和專家。軍事總顧問最初是由蘇聯首任駐華使館武官科托夫中將兼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後,斯大林派蘇軍副總參謀長扎哈羅夫大將作為其私人代表來到中國,不久便接任了軍事總顧問的職務,科托夫為副總顧問。1951年4月中旬扎哈羅夫奉命回國後,由空軍上將克拉索夫斯基接任。1952年7月克拉索夫斯基回國,繼續由科托夫兼任總顧問。1953年7月科托夫任職到期,原華東軍區首席軍事顧問彼得魯舍夫斯基上將接任總顧問。1957年7月彼得魯舍夫斯基回國,由杜魯方諾夫上將接任,直至1960年7月回國。
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在業務和技術上負有對中國軍隊全面指導的職責,其中包括:
一、軍委領導機關、各總部、各軍兵種和大軍區機關的領導業務;
二、各技術兵種部隊有關日常訓練、軍事工程建設、常規和尖端武器的使用以及裝備、測試場地、基地維護的技術傳授和指導業務;
三、軍事指揮學校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業務;
四、軍事工程技術院校的專業知識傳授業務。
與在中國政府部門的顧問和經濟技術專家不同,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不屬蘇聯駐華使館和總顧問領導,而是直接受命於蘇聯軍方。
如果說戰後蘇聯向東歐各國派遣顧問(主要在軍事和國家安全系統)是出於控制和滲透的目的,因而多少有些強加於人,那麼,到中國來的蘇聯顧問和專家,無論是在經濟、文教部門,還是在軍事或行政單位,則完全是中國政府自己請來的,完全是為了滿足中共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的需要。
❾ 中國有多少前蘇聯專家
哥...前蘇聯應該在赫魯曉夫統領前蘇聯的時候因為一些事情,赫魯曉夫生氣,直接把留在中國的專家直接調回前蘇聯,所以,中國根本沒有前蘇聯專家
❿ 中美日曾開展蘇聯軍工專家搶人大戰:中國如何搶佔百位
蘇聯的崩潰無疑為國際帶來了很多的軍工方面的高精尖人才,究竟蘇聯崩潰前可以說是軍工立國,而這一批專家也由於蘇聯崩潰而四處流落,但在其他國家的眼裡,這些專家是真實的遺世瑰寶,因此在二戰後掀起了一場無窮的挖蘇聯軍工職業牆角的活動。
首要著手的便是日本和美國,一方面美國作為蘇聯崩潰的最大直接受益者,天然不能錯事發掘蘇聯軍工職業專家的機遇。而他們挖人的方法也是非常的簡略粗暴,凡事只講一個錢字,用金錢硬生生的砸到蘇聯專家的頭上,收成了不少看中經濟利益的專家。而別的一些小國見到勢頭傑出,也開端頻頻出手,其間以韓國、新加坡為代表的國家也開端向蘇聯專家伸出橄欖枝,引入了不少人才。
而我國天然也是不能錯失這么的時機,要知道,90年代的我國可以說在很多范疇都非常滯後,而領先人才的血液運送關於我國提高軍工實力,達到彎道超車的作用也是多有好處。為了抓住機遇,我國也是頗費苦心。其間1993年退出了「雙引工程」,盡管給到專家的待遇低了很多,但卻將專家的家人也思考到了引入的范圍內,多了一分人情味,也吸引了不少專家來中。此外,我國還在91年設置了「友誼獎」這一獎項,專門用來嘉獎那些對華奉獻傑出的外國友人,在精神層面上再加碼,提高了蘇聯專家關於我國的美好形象,究竟都是革新一起走過的好兄弟嘛。
在這場對蘇聯專家的「搶人大戰」中,我國引入了數百位尖端專家,天然對俄羅斯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俄方總統對此也頗有微詞,請求中方「放人」,而中方則回應「咱們無權干與自在來華的朋友」。
「雙引工程」的作用是明顯的,在我國現在研發成功的領先武器中,都不乏蘇聯專家的身影,諸如在殲-20、遼寧艦航母等一系列國之大器的研發中,蘇聯人才的勞績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