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涯山之後再無中國,漢人以前的文化全都斷代了嗎
這句話是當年鬼子侵華時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提出的口號,下一句是「正統中華在日本」。當年崖山之後,日本舉國素茹,認為宋亡即代表中華亡於蒙古異族,從此只有日本才繼承了正統的中華文化。 然而宋當時可以說是一個被理學浸泡的已經無法革新的政權,元建立之初雖然漢族士人精英幾乎盡喪,但元還是大力推崇漢人文化,之後明朝復興,漢人主導下的明代學術氛圍,繼承了以前所有由漢人主導時一樣的嚴謹和開明,比如黃宗羲等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潮,顧炎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等。 元朝是不是正統,這個我覺得沒有意義- -,蒙古現在畢竟也屬於中華民族,如果元不算中華,那麼當初秦亡也可以稱之為中華亡,劉邦是楚人,當時在中原國家看來是「非我族類」。鬼子當初說這句話,無非是想挑撥中國民族關系,並且讓自己的侵略有個借口
『貳』 為什麼有說宋朝以後無中國,那明朝呢
宋是中國史上最繁榮,經濟文化,達到頂鋒,現在看來。被元滅,令人嘆息。宋之後無中國,因為後面的明清已經是中國人史上最犬儒的時代,跟宋的氣質已是天地之別。
宋以後,漢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淘汰良幣」法則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後社會總是充滿太多圓滑世故的保命哲學。再經歷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化自我閹割後,剩下的古老中華文明基本屬於一種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文明,雖然古老,卻是戧害著最優秀成份的一種老人黃昏式智慧。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有興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宋是這樣一個銘記了漢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時空和今天的中國人有著不解精神文化傳承。
『叄』 為什麼說唐宋以後中國再不是中國
唐宋的文化科技成就最顯耀。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最值得驕傲的王朝,直到今天外國人仍舊稱呼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極度開放的社會,包容的心態,自信而樂觀的社會,使得那個年代世界最嚮往的地方就是中國。長安,也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它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學者,以及考察團。盛唐,用他自信的態度,向世界昭示中國人的驕傲。唐朝的文化更是絢爛多姿,尤其以詩歌的發展最為突出,盛唐時期,竟出現市井小童,都會吟詩作詞,文人騷客更以詩歌來會友。不只是詩歌,音樂,美術,舞蹈等方面更是燦爛多姿,開元天寶時期,唐玄宗李隆基本人就是個音樂天才,楊貴妃更是個舞蹈家,他們合創的羽衣霓裳舞成為歷代經典之作,玄宗皇帝還開設梨園,培養文化團隊,梨園一詞也沿用到今天,成為戲曲界的代表。盛唐時期,宗教上唐朝博大開放,本著包容的心態,吸收各種異教。安史之亂後,中國人再也沒能像盛唐時期那麼的自信,那麼的包容的去吸收外來文化,來世逐漸保守。宋朝時期,政治上雖然偏安一隅,然而文化上卻不輸唐朝,宋詞,書法,繪畫,燦爛多姿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宋朝時期,商品經濟悄然發展,經濟上的活躍不輸唐朝。唐宋之後,中國兩次被異族統治,少數民族的壓迫政策,極大的限制了中原文化的蓬勃發展,加之中國人越來越保守自大,中國再也沒有呈現出唐宋那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期。故世人皆哀嘆,唐宋之後,不再有中國
『肆』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是什麼意思
此話認為標志著宋亡的崖山海戰導致傳統的漢民族中央政權首次被少數民族政權所完全取代。部分人將其解釋為對漢族政權滅亡的哀傷;另一部分人則解讀為崖山之後就沒有中國了,更進一步認定漢族早已死亡。
崖山之後無中華,又稱「崖山之後無中國」 ,與「明亡之後無華夏」一句並列。是互聯網興起後出現的一種網路歷史學論調。
崖山海戰是宋朝末年宋朝與元朝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繫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最終宋軍全軍失敗告終。此次戰役之後,宋朝隨之覆滅,蒙元政權完全控制了中國。這一事件也標志著古典意義中華文明的衰敗與隕落。
詞語原型
在考究中國近代落後原因之時,中國停滯論是個很時髦的話題,據我所知,黑格爾、亞當斯密、《世界史綱》的作者韋爾斯、湯因比,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只是有些把中國停滯的開端定為唐末、宋末、明末,或者乾脆定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可是停滯並不等於死去,只是發展緩慢,「象冬眠了似的」,還從沒見過說中華文明從元代起就乾脆完蛋了的(內藤倒是說過滿清必亡的話,不過政府和文明是兩回事)。要找到類似「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表達,還真是挺困難的。
但如果把目光轉向中國,便不難找到這句話的原型,出自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錢謙益是當時的文壇盟主、東林領袖,還是南明福王朝廷的禮部尚書,以此高官身份降清還連頭發也剃掉,不由人不鄙視。但他後來在柳如是的鼓勵和支持下(我覺得是害怕不這么做會失去柳的情況下),還是做了不少反清復明的事,為此兩度入獄,乃至傾家盪產,晚景凄涼。
陳寅恪的《柳如是傳》論之甚詳,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總之,錢謙益有知識分子的自私懦弱,但他對故國的懷念、對自己失節降清的悔恨也是真的。不管別人怎麼看,至少他自己是以明遺民自居的。單看他的詩文,「溝填羯肉那堪臠」,「殺盡羯奴才斂手」等句,對於清廷辱罵之甚,對明朝的痛惜之深,比張煌言等民族英雄的詩句還要慷慨激昂,彷彿在為自己的失節做掩飾。這首詩據說是他在聽到南明桂王被害後寫的,所以有「獨俺銀輪哭桂花」之句。全詩以崖山海戰比喻南明敗亡,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調子極為沉痛。
南明遺民有用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的習慣,崖山也頻頻出現在他們的詩作中,如呂留良的詩《題如此江山圖》:「其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恥。其為崖山以後耶?如此江山不忍視。吾今始悟作畫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視昔昔猶今,吞聲不用枚銜嘴。……」都是以宋喻明,表達故國之思,以及對神州陸沉的感慨痛惜,明著是說宋,實際是在哀嘆明的覆亡。若把用這些詩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將宋亡之後幾百年的中華文明一筆抹殺,無疑是對作者心思的徹底曲解。唐人也多用漢喻唐,難道能用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去猛烈抨擊漢武帝?
至於「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為何會演變成現在的含義,我覺得是網路上某些極端民族主義者的功勞。近代人是不會這樣認為的,他們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以排滿為目標,「日月重開大宋天」的朱明王朝應該是他們仿效的榜樣,而不是排斥的對象吧。孫中山為起義到處化緣,反清復明的洪門也是他重點籠絡的財神爺之一。就憑這個,他也不會說出啥「崖山之後無中華」來。
「崖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以崖山海戰比喻南明敗亡,哀嘆山河破碎,神州陸沉。這句話與日本京都學派無關,我認為也與其他日本學者或中國近代排滿的革命者無關。
歷史背景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宋朝末年宋朝軍隊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標志著南宋的滅亡,中國方面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但20萬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實際戰鬥力只有數萬),最終宋軍全軍覆滅告終。此次戰役即標志著宋朝的滅亡。
產生影響
崖山之後 宋朝的戶籍簿上3/4的漢人都被屠殺。當時的漢人的社會精英要麼隱居海外,要麼投海自盡。崖門海戰之後,海上浮屍10萬。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軍民投海殉難,陸秀夫背負幼帝與崖山跳海,寧死不降、何其壯哉!此戰之後,傳統的漢民族中央政權在歷史上第一次被少數民族政權所完全取代。崖山之戰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斷了,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伍』 為什麼說宋朝,崖山之戰以後再無中國呢
崖山之戰的失敗,標志著古典意義中華文明的衰落!
三、民族氣節萎縮。崖山之戰後,外族入主中原,漢人在外族的淫威下,民族氣節萎縮,甚至大大地喪失,民族精神陽痿,卑躬屈膝之風大興。崖山海戰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後來便有:「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之說。
錢謙益詩《後秋興之十三》曰:「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呂留良詩《題如此江山圖》曰:「其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恥。其為崖山以後耶?此江山不忍視。吾今始悟作畫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視昔昔猶今,吞聲不用枚銜嘴……」
『陸』 為什麼說:「宋朝之後無中國」呢求解釋…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有興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後,獨立支撐數十年。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古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飢餓的人口,那麼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後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蒙古軍隊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百多年後,崇禎皇帝弔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麼陸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後,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時常想,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 崖山海戰紀念日:夏歷二月初六 宋祥興二年(1279)
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張弘范兵至崖山。南宋殘軍與元軍在崖門海域展開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南宋滅亡。
二月初六日晨,崖門海域風雨交加,元軍發動總攻,宋軍血戰至黃昏,最終戰敗。太傅張世傑護楊太後突出重圍,左丞相陸秀夫攜少帝突圍無望,遂杖劍驅妻子入海,並背負年僅九歲的少帝趙昺蹈海殉國。大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後聞趙昺死,赴海死,張世傑葬之於海濱,亦投海殉國。宋遂亡。
『柒』 為什麼說南宋之後無中國呢,是南宋漢奸少嗎
原詞應該是「崖山之後無中國(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實際上是日本人最早提出來的觀點,想說明日本才是真正中華道統的繼承人,也就是認為宋朝以後的朝代不再是華夏文明之正朔,乃至以為日本才是繼承了華夏文化的正朔,同時來正義化自己的侵略行為。所以這句話當屬謠言,但是這句話在中國卻一直讓很多人深信不疑,其實歸其原因正是提出這句話的人抓住了中國人的痛點,想想滅掉南宋的是少數名族蒙古族,滅掉明朝的是少數名族滿族,潛意識總華夏文化是漢文化,殊不知無論是少數名族還是漢族,都是屬於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此話的提出者偷換概念,以便製造輿論。
個人理解是,既然是出自於日本人當年為了給自己侵略中國在文化道義上正義化的目的,所以作為華夏名族的後人,可以對這樣的概念視而不見。
『捌』 XX之後無中國 忘了前面是啥,還有 為什麼
厓山之後無中國
蒙元滅亡南宋後,基本上中國就出現了文化斷層。很多歷史學家將元朝歸為中國的一個朝代,在於元朝後期的漢化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繼承。但是這種說法我認為不能成立,與南北朝時期相比,北朝胡人是現被「孝文帝改革」漢化後才統一中國,蒙元是統一中國後任用漢族(漢人)知識分子而被漢化,元朝被漢化是結果不是前提,所以宋朝之後,確實沒有中國了。漢族(漢人)作為元朝的一個民族,有文化作品出現這很正常,但是這並不代表元朝就繼承了中國文化,元朝統治者認為是他們吸收了漢族文化,而不是漢族文化征服了蒙元統治者。
而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父母原系朝鮮半島原住民,後因一個奇怪的夢而遷往中國安徽鳳陽定居。所以朱元璋是朝鮮後裔,也就是「歸化者」,而非漢族(漢人)。朱元璋以朝鮮族裔身份與中原的契丹和女真後人雜居,形成了回族。在蒙元,雜居的非漢族(漢人)都稱為回族,至今有史學家猜測朱元璋為回族人就在於此。朱元璋登基後,為了安撫漢族(漢人)渴望恢復正統文化的情緒,同時穩固統治,開始重新制定漢族(漢人)的文化、禮儀、服飾等。對外與蒙元修好,承認他們的統治,同時為了再續朝鮮血統,不忘祖宗,多次迎娶朝鮮王室的宗親。有明一代,朱家與朝鮮之間通婚最為頻繁,朱棣的朝鮮妃子就不少。並且朝鮮被明朝列為不能征討的國家之一,壬辰之戰,明朝更是出兵保護朝鮮。明清之戰,朝鮮堅定站在明朝一邊,以致清朝兩度征討朝鮮,威震日本,大有重現蒙元之勢。明朝被滿清滅亡後,朝鮮一直使用明朝的崇禎的年號。而明朝的服飾也吸收了大量朝鮮服飾的元素,例如錦衣衛的飛魚服就很像朝鮮族婦女的衣服。明朝18帝多為荒淫無度、濫殺無辜,毫無憐愛百姓之心。個中原因也不難猜測,明朝皇帝並非漢族(漢人),而是朝鮮後裔,對漢族(漢人)當然不懂憐憫,以致民心盡失、民眾奴化嚴重,上億人的明朝子民竟敗於人口不足百萬的滿族。。所以明朝的漢族(漢人)政權不純正。
滿清就不用說了,和蒙元一樣,都是滅亡明朝後才被漢化。並且滿清一起說是被漢化,不如說是被腐化,直至洋務運動,清廷依然堅持「滿漢之分」,防備漢族官僚。知道中華民國成立後,才真正確立的漢族重新掌權的局面。1915年袁世凱登基地位,恢復了被滿清廢除的漢服和漢禮,拉開了中國百年的「漢服運動」
而中華民國以歐美資本主義思想為主導文化,以資產階級為政權,打破了中國文化為正統的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以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為最高指導思想,工農聯盟為政權。我們推翻了滿清,其實也沒有恢復中華文化為正統的地位。只是苟延殘存於西洋政體思想之下。
所以說,「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個「中國」指文化、思想和政權,是全方位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