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企業新機會在哪裡

中國企業新機會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2-26 15:59:15

A. 課程中講到中國崛起當中有哪些新的工作機會

首先我認為說"中國崛起"還不如說"中國復興"更恰當一些。至於課中講到中國崛起當中有哪些新的工作機會的問題,我認新的機會忒多了,譬如說可以自謀職業了,而自謀職業的行當不勝枚舉。只要是君子發財取之有道,勞動致富,自謀職業者出彩是大概率。

B. 未來中國企業的機會在哪

企業的機會首先是市場,滿足市場需要,積極開拓,制定好的方案,不同企業的類型不同,目標也不同,想要發展好,就要深入開拓市場,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市場潛力,有針對性的好好去做,未來是美好的,同時也要做好走出去,到外國開拓新的天地,除了比較富裕的國家,相對不富裕的國家也要重視。

C. 企業參與全球競爭面臨哪些機會

國內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是一種必然趨勢,這使得企業面臨更多的機會、機遇,同時也會遇到更多的風險與挑戰。要分析本企業的優勢、核心竟爭力,選擇合適的競爭策略,運用有效的競爭手段,避開劣勢,降低存在的各種風險,方能立足於國內與世界經濟之林。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原來只是本土的機會,現在變成了全球性的機會,我們希望找的投資企業不是全球競爭中國市場,而是中國競爭全球市場。
當你的競爭對手在中國,而你的市場在全球時,它的機會遠遠大於你的競爭對手是全世界,而你的市場在中國。我舉個例子,比如在中國,傳統的IT行業,像通信、半導體類,競爭對手來自於全球,但是你的市場在中國,這類公司很少能打到世界,除非像華為這樣的企業。
但新能源不一樣,跟製造業有緊密的關系,它的技術往往融於製造工藝中,在中國優勢非常明顯。強有力的公司在生產上有優勢,在中國就有很大的優勢。例如太陽能,競爭對手大量在中國,面對的是全球的市場。新能源行業現在來看,無論是能源還是節能減排都有很多競爭對手,相當多的子行業都在說面對的是全球的市場。而且技術上中國跟美國的差距小於IT行業的差距,不能說沒有差距,但這方面的差距小得多,清潔科技方面中國與世界基本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IT行業與生產相關性不是那麼大,清潔行業基本上都要有生產,所以優勢就明顯了。

全球化的動因:
1、規模經濟增強。
技術進步在生產、後勤、購買或研究開發等方面增強了規模經濟,自然也就為全球性競爭提供了動因。
2、運輸或儲存成本降低。
3、分銷渠道變化或合理化。
如果分銷渠道處於變化之中,外國企業進入它們的負擔就會減輕。合理化的渠道有著相同的效果。例如,如果產品的分銷由眾多細分的零售商變為少量全球性超級市場和大批量商業連鎖,外國企業贏得分銷渠道時面臨的問題會戲劇性地減少。
4、要素成本變化。
要素成本變化會大大充實全球化的來源。勞動力、能源和原材料的成本增加會使全球性競爭更加有利可圖,從而改變最優的生產或分銷的面貌。
5、國民經濟和社會環境變窄。

在新一輪的競爭中,中國經濟轉型將為中國企業帶來新的機會;同時,中國現在正面臨持續或者是加速的城鎮化建設,中國企業也開始積極地參與到全球化競爭中。但全球化和建立贏取全球化競爭能力對於中國企業而言仍然是一個新的課題,並且中國企業平均而言在全球產業和全球資源整合、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和全球化的運營管理能力上現在都無法與跨國公司相比。
其實大多數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走向全球的能力上都還有欠缺,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全部准備好了才能向外走,走出去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也是一個不斷汲取經驗教訓學習的過程。企業要想成功實現全球化目標,在全球化戰略的基礎上,還需要建立一套適合當地市場環境的全球運營模式,包括領導力、人員素質、組織架構、流程和技術以及績效考核體系。首先要看企業的管理層是否有全球化的視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行業以及經濟的趨勢;其次是建立相應的團隊,能夠進行全球化的管理和運營;第三是具備全球化運營的組織架構;第四是企業管理中的流程和手段是否是全球化的。最後,在全球化背景下,企業要有正確的導向和績效來衡量自己。

D. 新常態下對企業會帶來哪些發展機遇,威脅和挑戰

經濟「新常態」的基礎是企業「新常態」

作為市場經濟的細胞,企業的「新常態」是中國經濟 「新常態」的基礎。那麼企業的「新常態」又新在何處?或者說企業「新常態」的特徵有哪些?

首先,企業「暴利」時代已經結束,「微利」時代已經到來。1998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而到2013年,這一增速降至12.2%,今年1至5月僅為5.8%。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傳統的依靠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投入獲得「暴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企業主要依靠信息、知識和技術這些新要素,依靠創新獲得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來獲取利潤。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企業需要對人力資源進行長期積累和投入,利潤的獲取將更加艱難,那種期待一夜暴富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積小利為競爭力的企業將成為常青樹、不倒翁。

其次,以現代信息技術、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物聯網企業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新趨勢。以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物聯網,已經初步形成覆蓋物聯網感知製造業、通信業和服務業的完整產業鏈,改變著企業的生產、儲存、營銷全過程,產生新的業態,發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領著企業的發展趨勢,並且帶來新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再次,中小企業成為「新常態」的主力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億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員提供工資性收入。隨著國家反壟斷的規范化,國家將加大對國有企業、跨國企業壟斷的監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術進行壟斷的機會逐漸弱化,相反,國家在財稅政策、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創業興業、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將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中小企業將成為我國企業中數量最大、最具內在活力和動力的企業群體,在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增加稅收、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將發揮主導作用。很顯然,中小企業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成為「新常態」的重要特徵。

最後,企業的國際化成為一種常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中國企業的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與配置加速,中國企業通過引資、引技、引智的方式,將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帶向國際市場,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製造基地、研發設計基地和營銷渠道,尤其是資源、能源、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業企業,國際化、跨國經營不可阻擋。

「新常態」下企業要抓住四大機會

面對「新常態」這樣的大背景,企業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逐漸強身健體,同時要抓住機會,有所作為,少講「逆勢而上」,多說「順勢而為」,關鍵是要抓住四大機會。

一是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技術機會,盡快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增速換擋步伐,始終使企業走在「新常態」的潮頭。

二是抓住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帶來的改革機會。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企業結構,「新常態」為企業加快混合所有制結構的建構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通過混合所有制的建設,改變企業僵化、缺乏活力的經營體制,將使企業在組織結構上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是抓住城鎮化作為國家發展長期戰略蘊藏的政策機會。新型城鎮化是拉動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引擎,引發中國社會一系列變革,巨量的投資、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產階級群體的蘊育,為企業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會。

四是抓住市場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機會。中國的改革盡管已經30多年了,但由於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對中國的企業來說總體上尚很陌生,很多企業尚不會運用市場經濟規則和現代企業制度來配置資源,發展自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為走在市場高端同時有能力創造市場的企業提供了機會。

「新常態」下企業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進入經濟「新常態」,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大多數企業面臨一道坎。順利跨越,前程似錦;超越不了自己,生死難料。

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布局,強調內外平衡,把握發展主動權。在價值觀上,企業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有所為有所不為,既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社會責任賬,既注重當前,更注重長遠;在經營觀上,以多元共贏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競爭對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企業發展中促進共同發展;在對外開放戰略上,由出口為主轉向進出口並重,從貨物貿易為主轉向更加註重服務貿易,由「引進來」為主轉向「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在社會責任承擔上,致力於維護和發展開放型經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治理機制完善和規則制定,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積極參與者。

具體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式時,還可參考以下策略。

智謀為先,審時度勢。「新常態」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環境,企業謀發展、做決策,不能憑感覺,而是要關注大勢,特別是面對未來的差異化調控,企業應更講究經營戰略與戰術。哪些地方該支持,哪些地方不支持,政府會有所側重,企業必須審時度勢,借勢發展。

精專為上,強化主業。擴張的時代過去了,企業也要收縮戰線,不要再繼續簡單擴張,要向著精、專方向發展;要立足主業,立足產品,做好品牌。要盡快縮短技術差距。要懂得整合資源,嫁接改造,縮短新技術的研發時間。企業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整合資源,通過收購兼並國內或國際企業,在其技術基礎上實現獨立創新,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捷徑。

資本為王,縱橫聯合。「新常態」下的企業應考慮如何使有效資產盡快進入資本市場,全力以赴推動以上市公司為平台的、縱向的、橫向的、跨國產業的整合,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資本充裕的基礎上,儲備戰略資源,要深刻理解商業模式的變革,做強實體經濟。

創新為本,科技引領。「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實體經濟之中,抓住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會,以信息經濟、智慧經濟引領企業轉型發展,引導企業與互聯網接軌,在全球鋪設營銷網路,大力發展跨境電商。企業決策者要懂得,過去造就富翁的行業是房地產業,現在造就富翁的是互聯網行業,未來造就富翁的將是金融業。

企業、政府、社會三向聯動

「新常態」下的企業要大有作為,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企業眼睛向內、做強自身的基礎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勵,為企業創造有利於發展的良好環境,是企業實現超越的保障。

政府、企業、銀行要三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動,加強溝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氣,才能幫助企業通過考驗。

政府要幫助企業解決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現階段,融資成本侵蝕著企業的平均利潤,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銀行基準利率過高。銀行掌控著國家經濟命脈,屬於非常規企業,國家以常規企業的考核機制對銀行進行管理,這種考核機制的不合理,使得銀行運用霸王條款,將實體經濟微薄的利潤轉變為銀行的利潤。這種狀況不改變,會使得實體經濟企業在「新常態」下難有作為。

要松綁貸款擔保條件,釋放企業積極性。在當前互保危機頻發的情況下,銀行對於貸款擔保條件的設置越來越嚴苛,不僅要求企業間互保,有些地方甚至新增了「夫妻雙方或重要股東簽字」的貸款條款,把企業的有限責任擴大為無限責任,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家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有責任強化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銀行間的信任關系。

要盡快出台適合「新常態」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高稅收已經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使得作為轉型升級主體的企業失去了轉型升級的動力。中小微企業日子更加難過,而各地稅收又不能少,於是只好轉嫁到當地的大企業身上,甚至出現預交稅現象。

政府必須意識到,「新常態」下,傳統的調控手段不好用了。過去,一旦經濟增速慢下來,宏觀調控的一種常用手段是寬松貨幣政策,用以擴大貸款、刺激投資。現在,我國的存量貨幣規模相當可觀,2013年末廣義貨幣(M2)余額達110.65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56.88萬億元,M2與GDP之比為1.95,而美國的這個數字是0.65,僅為中國的1/3.M2與GDP的比值越高,說明經濟運轉的效率越低——投入了大量的貨幣,卻產出很少的GDP.

總之,「新常態」下中國企業要順利度過增速換擋期,進入平穩發展期,必須發揮企業、政府、社會三個車輪的作用,三向聯動,相互推動,才能實現中國企業的「新常態」。

E. 我國現階段中小企業發展的 機遇與挑戰有哪些

加入WTO三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尤其是部分經濟開放地區集聚成群的中小企業顯示出超強的生命力,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發展起來。在WTO後過渡期,國內關稅最終減讓、市場領域完全開放,進出口貿易總額持續攀升,貿易摩擦不斷加大。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我們迫切需要審時度勢,研究並制定適宜對策,迎接新的挑戰,抓住、用好新的發展機遇。
WTO後過渡期概述
一、WTO前後過渡期的劃分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為盡可能地減少成員方由於市場開放而產生的消極影響,部分成員方允許保留一定的時間來調整國內法規。WTO關於過渡期的安排,主要是對發展中國家成員方採用有時間限制的優惠,從而保證世貿組織更大的參與性。
我國在加入WTO 的談判中,也爭取了一個過渡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的規定,我國加入WTO之後關稅減讓、非關稅措施的減少和消除以及服務貿易領域開放擁有3~5年的過渡時間(即2001年12月11日至2006年12月11日)。而根據整個過渡期所具有的關稅減讓和市場開放的時間特徵,又可將過渡期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過渡期是指我國加入WTO以後,開始履行關稅減讓的義務、靈活開放服務貿易、一定程度地保護和補貼服務業的一段時間,時間從2001年底到2004年;後過渡期是指我國加入WTO以後,在主要領域所做的開放承諾接近終點的最後一段時間,時間從2004年底到2006年底。
二、後過渡期與前過渡期相比的主要特徵
按照我國政府加入WTO的承諾,後過渡期我國市場的開放力度和范圍將明顯超過前三年。與前過渡期相比,後過渡期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關稅稅率減讓幅度降低
截止2004年底,我國的平均關稅水平由1992年的42.7%降到10.4%,關稅降低的幅度已經很大。按照承諾,我國2005年的平均關稅水平將進一步降至10.1%,2008 年將降至10%。因此,WTO後過渡期我國關稅減讓的幅度將大大降低。
(二)市場透明度增強
在後過渡期,國內市場的透明度進一步增強,整體市場環境不斷優化,主要表現在:我國政府兌現加入WTO時的承諾,不斷清理、廢除和制訂相關外經外貿法律法規;我國政府行政效率不斷提高,服務意識不斷增強。
(三)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在後過渡期,我國的商業、通訊、建築、分銷、教育、環境、金融、旅遊和運輸共9個大部門、約90多個分部門將進一步擴大開放程度,外商投資領域將大幅增加。隨著非關稅保護措施逐漸趨弱,特別是幼稚產業的保護力度下降,國外廠商對我國市場的爭奪將愈加激烈,沖擊力度明顯加大。
(四)應對境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增大
在後過渡期,其他WTO 成員與我國的貿易摩擦將有增無減,來自國外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簡稱「兩反一保」)將成為國內出口產品在後過渡期承受的主要風險,再加上一些國家頻繁使用質量、技術、衛生、環保標准等非關稅壁壘,給境外貿易環境帶來更多的不利因素和可變性。
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的中小企業集群取得長足發展,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取得驕人業績,帶有「Made in China」標識的產品走進全球市場。步入WTO後過渡期以後,隨著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每一個企業或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將深受影響。中小企業集群過去已經從區域經濟開放中獲得較大收益,此時又將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這一充滿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能否適應環境變化,把握機遇,獲得新的生機?下面,我們將結合中小企業集群的自身特點,探討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把握的主要發展機遇。
一、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
在加入WTO之前,我國一直被排斥在多邊貿易體制之外,主要是依靠雙邊的磋商和協議來協調對外的經貿關系,這一不利條件嚴重地影響著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先期走出國門的中小企業集群盡管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但由於時常遭受國外貿易政策上的歧視性待遇,無法進行公平貿易交往,因此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即使在國內,由於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地市場進行保護,分別出台種種歧視性政策,導致中小企業集群在跨地區開拓市場時也可能困難重重,額外增加了交易成本,削弱了競爭力。自從加入WTO以後,這種局面大有改善。經過前過渡期國內外政府對貿易政策的調整,我國中小企業集群所處的市場環境越來越開放,這將更加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
(一)中小企業集群的成本優勢
WTO後過渡期,在多邊、穩定的最惠國待遇原則下,我國的企業及消費者可以與其他WTO成員國的企業及消費者開展更為廣泛的經濟貿易交往,共同享受多邊貿易體制和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但是實踐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種好處並非自動就可享有的,而是只屬於那些具有開放特徵和國際比較優勢的企業。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企業往往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全球性大企業。但對中國來說,當前我們還非常缺乏這樣的全球性大企業,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反而是那些紮根於國土上的中小企業集群。這是因為,如果在全球范圍相比較,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充分地發揮了本土最大的資源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因此具有非常顯著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據有關專家估計,我國的勞動力價格只有發達國家市場勞動力價格的二十分之一,大陸的勞動力價格只有台灣香港勞動力價格的十分之一,只有不少東南亞國家的三分之一。同時,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源於經濟開放,從地區分布來看,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尤其是浙江和廣東兩省,它不但適應了集群內部不同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還適應了集群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非常善於把握外部機遇。中小企業集群是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在此意義上,中小企業集群正是市場開放的受益者,更加開放的市場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更高的收益。
(二)國際貿易環境的改善
在WTO後過渡期,隨著對WTO政策的逐漸熟悉和適應,我國政府和企業可以按照WTO框架下的基本原則,謀求國際貿易環境的改善。
第一,關於市場經濟地位。在我國尚未加入WTO時,國外一旦針對我國企業提出反傾銷,就自動地按非市場經濟對待,涉案企業一律採取替代國價格來計算反傾銷稅,企業損失非常慘重,往往不得不退出國外市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盡管沒有完全解決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但相對以前還是有很大不同,我國企業有機會通過爭取,贏得市場經濟地位。根據議定書第十五條,如受調查的生產者能夠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製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沒拿政府補貼,沒有惡性競爭,沒做假賬,那麼就可採用我國國內的價格或成本。這其實給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國內企業提供了一條生路。目前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在WTO後過渡期,隨著對相關規則的熟悉,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貿易爭端;另一方面可以據理力爭,打破國外貿易壁壘,開拓國際市場。
第二,多邊貿易體制提供了一個出口的安全渠道。中小企業集群在融入國際經濟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在全球化的風險中尋求可控制性,在全球化的復雜性中尋求可預見性。在WTO框架下,每一成員國貿易體制及多邊貿易體制的透明度較強,更加穩定,更具有可預見性及安全性,這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降低經營風險,維護自己的貿易利益。
第三,WTO框架下的基本原則旨在實現公平貿易,主要體現在具備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這個體制要求成員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法制化和規范化,從而確保了競爭的公平性。這是中小企業集群極其重要的外部環境,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實現出口利益和挖掘市場潛力。
(三)國內市場環境的改善
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的外部環境大有改善,這不僅體現在國際市場環境,還體現在國內的市場環境。加入WTO以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加強國內市場的一體化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我國政府承諾在中國的全部關稅領土統一實施貿易制度,包括邊境貿易地區、民族自治地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其他在關稅、國內稅和法規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區;承諾以統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適用和實施中央及地方政府有關或影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或外匯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承諾地方政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及其他措施應符合在《WTO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所承擔的義務。我國政府的有關承諾有利於減少地方保護主義,降低各區域之間的貿易壁壘。
二、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
200多年前,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勞動分工起因於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在所有其他因素等同的情況下,企業規模越大,它的勞動力和機器數量與專業化程度就越高。換言之,分工的升級以及技術的進步都依賴於市場范圍(交換能力)的不斷擴大。在進入工業時代以後,每一項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以及由此而帶動的經濟進步,都是以充分的市場規模為前提的。一個社會如果缺乏足夠高水平的分工和足夠大的相關市場,不僅新技術不能發明,即使發明了,在商業上也不可能被大范圍地推廣。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內部分工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這主要得益於國內市場具備較大規模。WTO後過渡期隨著中小企業集群更深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面向巨大的國際市場,將有利於促進其分工的進一步升級,獲得更高經濟效益。
(一)中小企業集群與規模經濟
加入WTO以後,盡管「中國製造」引起全球關注,但是我國製造業至今尚無一家大型企業進入世界一流工業企業行列。我國暫時缺乏具有國際影響的大企業,看似無法享有擴大企業規模和勞動分工所帶來規模經濟效益;但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產生與發展,則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以打火機的生產為例,溫州的企業家把打火機的100 多個零部件,分散到1000 多家企業生產,形成了打火機生產集群,這個集群即可充分享有規模經濟效益,又避免了單一企業規模過於擴大時,由於內部組織成本提高可能會產生的規模不經濟。在我國的傳統製造業中,諸如打火機生產這樣的中小企業集群之所以具有很強競爭力,主要是因為:首先,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集群內部可以購買並更有效地利用昂貴的專用技術設備,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其次,在整個中小企業集群的產出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集群內部自發地將生產過程分得很細,以充分享受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優勢。第三,我國豐富而且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穩固地支持了產業規模的擴大。
(二)後過渡期交換能力的提高
經濟全球化首先是從發達國家開始的,此後發展中國家也逐漸地越來越依賴於全球市場。在WTO的統一框架下,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在WTO後過渡期,我國中小企業集群面臨進一步擴大集群規模的契機,這主要歸功於市場范圍的空前擴大和交換能力的飛速提高。
其一,運輸與交通業的突飛猛進。在全球經濟發展史上,鐵路和航空時代的到來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被稱為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在當今世界,時間和空間對廠商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高度發達的鐵路網,星羅棋布的公路網,以及航空和船運業的快速發展,大大地增進了商務往來,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這是全球廠商的交換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物質基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我國政府承諾2005年底將允許外商設立獨資速遞、公路貨運和貨代企業,2006年底將允許設立獨資鐵路貨運企業。隨著WTO後過渡期外商的進入,聯系我國與全球經濟的運輸服務業將會更加發達,國內外商品供需之間的交換能力將會更加強大。
其二,金融業的發展。根據我國政府在加入WTO時的承諾,我國已經於2004年底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企業提供人民幣服務,2006年底還將允許外資銀行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這對我國政府和國內金融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但對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來說,則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金融業的發展不但可以緩解中小企業集群的融資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保障了國際貿易中資金流動的暢通,進而加快了貨物流通的速度。
其三,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電視、電話、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管理信息系統的進步,極大地增強了廠商收集、綜合、整理、監督和傳播信息的能力,進而又引起了商業交流方式的巨大變革。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廠商與廠商之間、廠商與用戶之間的時空距離被極大程度地拉近了。尤其是現代傳媒業的發展以及全球互聯網的出現,使企業的新產品信息在極短時間內就會到達用戶,用戶的需求與意見也會很便利地反饋給位於地球另一端的廠商。在一篇關於企業集群化的文章中,國家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講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一位台商參加美國某展銷會,有位客戶看了展示產品後,覺得其產品在某些方面不配套,提出如作若干改進後,就會大量訂貨。遇到此種情況時,展商一般會先要求客戶提供詳細的產品生產標准和合同定金,再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將新產品交付。而這位台灣展商則不同,在了解了客商對產品的要求之後,馬上就通過電話和網際網路將產品的具體要求進行分解,並通知企業集群中各個協作企業去創新和生產,而後進行集成。展銷會還沒有結束,台灣展商已經將企業集群生產的新樣品展示給客商,從而拿到了這筆大訂單。
三、對廠商信任的需求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社會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受到西方學術界的普遍關注。社會資本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般信任,即社會成員對彼此誠實、合作行為的預期。很多研究發現,市場環境越復雜,人們對信任的需求就越高。相應地,此時如果企業的信任度越高,就越容易實現交易,贏得更大市場份額。因此,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基於人際關系的信任文化是其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全球經濟中的重要競爭優勢。
(一)產生信任需求的原因分析
其一,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換風險。人類社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單就商品交換關系來說,隨著社會分工的升級,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由起始的面對面直接交換變成更多地依靠間接交換,現代社會因此也被稱為「匿名社會」。這裡面隱藏著大量交換風險。WTO後過渡期,經濟交換能力的提高將促進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細化,某件產品可能是由不同國家的生產者共同製造,在到達最終消費者之前,中間可能還有許多層經銷商,這將導致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更加疏遠,交換風險也會進一步加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廠商在機會主義動機驅使下,難免會出現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的行為。處於交換關系中劣勢一方的消費者隨著其消費理性的提高,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或者說信任度較高的廠商所製造的產品。
其二,產業供應鏈上相鄰廠商之間的不完備契約。商品交換中為了明確買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往往會藉助簽訂商業合同(契約)。這實際上是建立基於制度的信任——通過建立交換雙方之間的契約關系,從而降低交換風險,滿足人們對「放心」(或稱特殊信任)的需求。在訂約成本(包括談判成本和執行成本)為零的情況下,這種基於契約關系的商品交換十分有效。但現實世界中訂約成本可能非常高,其原因主要有:商品交換過程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買賣雙方事先均無法預知;買賣雙方由於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行為(adverse selection);買賣雙方由於事後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行為(moral hazard)等等。
研究發現,現實中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就越需要超越基於制度(契約關系)的信任,也即需要學者們所說的基於信譽的「一般信任」,或者稱為「社會資本」,它對社會的繁榮以及經濟組織的競爭力和規模有重大影響。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缺乏這種「社會資本」,不得不靠制訂十分完備的契約來進行商業活動,必然會使商品交易成本急劇增加,社會分工受到阻礙,並將在長期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中小企業集群基於信譽的信任
中小企業集群內部人與人之間彼此了解,因此其交易不僅有法律上的約束,而且還有人文關系的約定。這種雙重約定,使基本的交易只要口頭承諾,一個電話就可以解決。這也是華人做生意比西方人的高明之處。前文關於台灣廠商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種集群優勢。在與外部進行商務活動時,中小企業集群內部的某個具體企業盡管無法享受大型企業所具有的品牌信任度,但對中小企業集群整體來說,可能就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中小企業集群基於內部的非契約信任文化,得以建立集群品牌或區域性品牌信任度。學者們依據經濟學理論,分析了中小企業集群中的信任產生機制。
其一,根據博弈論理論,通過重復博弈建立起來的信任是企業集群發展的價值資源。經濟交往中,信譽發生作用需要具備四個條件:重復交易、雙方有耐心、可及時觀察信息和有效懲罰。中小企業集群內部完全具備這些條件。連續性多次交易是集群中企業之間關系的基本特徵之一。處於一個相對狹小的地理位置上的企業通過連續性多次交易,企業之間非常熟悉和了解。出於對長期利益及擔心遭受懲罰的考慮,他們在交易時往往會放棄機會主義行為而進行充分的合作。在大多數情況下,私人信任是在具體交易中建立的,每個人都會根據他人與自己的關系進行信任度分類,並在連續性多次交易中進行動態管理。經歷長期重復博弈,中小企業集群逐步形成基於信譽的信任文化。
其二,根據共生理論,信任是中小企業集群的內生媒介之一。在企業群落內,共生單元之間通過信任媒介形成分工與協作關系。相對於市場媒介而言,信任媒介相對穩定,而且具有自我加強的趨勢。信任降低了共生單元搜索交易對象的時間和隨機性,減少了能量、信息和物質傳輸過程的損耗和失真。共生單元在信任媒介支撐下共同進化。
其三,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信任是關系資本的關鍵要素。關系資本是制度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對於集群中的企業而言,合作夥伴的信任是企業獨特的關系資本。企業集群內部的由信任產生的關系資本不僅可以提高企業集群對外競爭優勢,而且還能夠產生獨特的關系資本收益,如促進隱性知識的傳播、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解決企業之間沖突的能力等,從而提高企業集群的經濟績效。企業集群的經濟績效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集群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任水平,進而又開始新一輪的「信任→關系資本收益→企業集群績效」的正反饋循環。
四、融資環境、技術進步及管理升級
上述三點我們主要結合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比較成本優勢、規模經濟及信任文化,探討其在WTO後過渡期的主要發展機遇。這些由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遇與中小企業集群及其內部企業自身的優勢相結合,意味著企業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下面我們著重從另一個側面——中小企業集群在融資、技術及管理等劣勢上的改善——來探討其在WTO後過渡期的發展機遇。
(一)融資環境的改善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普遍感到貸款難,融資環境不好。中小企業缺少必要的金融支持,因而喪失了許多市場機會,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較為常見的解釋是,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貸款需求急、金額小、需求頻繁、不確定性高,從而降低了銀行的貸款意願。但是,也有學者指出,上述原因並非我國中小企業融資貸款困難的根本原因,因為這樣的問題在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都存在,但卻沒有成為阻礙其他市場經濟國家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對於中國來說,根本的問題還在於,國有商業銀行壟斷了金融資源,民營中小銀行成長緩慢,經營范圍受到嚴重製約。在這樣的金融背景下,絕大多數民營性質的中小企業與國有性質的金融機構的交易,存在著過高的交易成本。正是由於這種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不斷上升的趨勢,導致了我國中小企業越來越難以得到本來在正常交易條件下可以得到的貸款或融資。
我國加入WTO後,尤其是進入後過渡期後,這種面貌有可能得以改善。這是因為:其一,進入WTO後過渡期以後,隨著外資銀行參與我國金融服務領域的競爭,中小企業集群增加了從外資銀行融資這一途徑。其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將取得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同等的「國民待遇」,在此「倒逼」下,我國的民營中小銀行終於有機會享受國有商業銀行同樣的「國民待遇」,企業集群地區的民營中小銀行得以發展,從而可以為中小企業集群提供更多貸款。其三,國有商業銀行在外資銀行和民營中小銀行的競爭壓力下,不得不提高工作效率,擴大業務范圍。由於相對大量國有企業來說,中小企業集群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和商業信用,國有商業銀行如果出於組織利益考慮新業務,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更多地受到機構代理人的私人利益影響,自然會增加對中小企業集群的貸款額度。其四,隨著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以及信用擔保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中小企業集群的融資障礙將會減弱。
(二)技術進步
近幾年中國製造業的進步引起全球關注,甚至有人提出美國製造業面臨著所謂的「中國威脅」。對此,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喬治·吉爾波曾撰文指出,所謂的「中國威脅」被過分誇大了,中國製造業目前還面臨著嚴峻困難,中國大陸在技術上仍是個落伍者。我國商務部在2004年發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該報告顯示,在出口產品中,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很低。目前,技術落後問題也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主要劣勢。從產業類型來看,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以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高技術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較少。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和工藝水平較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商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因而也較低。
WTO後過渡期,隨著多邊關稅壁壘的下降,許多國家可能會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盡管如此,根據我國與其他WTO成員的多邊協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經濟合作的大趨勢不可阻擋,必將在廣度和深度上繼續向前推進。根據我國商務部的報告,目前歐盟已經是中國累計最大的技術引進來源地。截至2004年10月底,中國從歐盟累計引進技術18530項,合同金額800億美元。2004年1-10月,中國從歐盟引進技術1728項,合同金額46億美元。分別占技術引進總數的25.4%和41%。
我國宏觀技術環境的改善,非常有利於推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技術進步。第一,隨著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更多地與國外開展技術交流和貿易往來,我們可以鑒別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藝。第二,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根據WTO規則,利用國外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承諾,以較低的成本進口國際先進的加工設備,取得新的更好的原材料。第三,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利用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國際產業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時機,立足國情和比較優勢,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在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當前較為薄弱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第四,國外廠商的競爭壓力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增強自主開發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
(三)管理升級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整體管理水平還較低,主要表現在:企業管理粗放,營銷環節薄弱,缺乏管理創新;集群內部缺乏有效組織協調,行業協會的發展不健全,存在內部惡性競爭;經營者及企業員工的素質有待提高,缺乏高級管理人才;缺乏品牌意識和品牌管理經驗;缺乏跨國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時經驗不足,力不從心等等。
在WTO後過渡期,隨著更多的外商投資於中國,以及企業間管理與技術人才流動的更加頻繁,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擁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實現管理升級。第一,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將促進集群內中小企業轉變管理思想,重視管理技術和管理體系建設,推行制度化和規范化管理。第二,可以借鑒國外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建立有效激勵與約束機制,吸引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提高企業經營者及企業員工的素質。第三,可以借鑒國外品牌管理經驗,打造集群品牌,提高品牌競爭力。第四,可以借鑒國外營銷管理經驗,提高開拓國內外市場的能力。第五,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必將加快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的發展,這將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效率。

F. 【主題演講】孫陶然:未來幾年中國企業的兩大機會

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孫陶然參加了本次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並參加年會主題演講。 孫陶然表示,我覺得對中國的企業來講有兩大機會,一個是像宋總和梁總說的,就是中國企業利用自己成長起來的實力,利用國際上經濟衰退的機會,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並購投資國際的企業,並且讓它重新的煥發青春,我覺得這是大鯊魚玩的游戲。另外就是對千千萬萬的創業者和民營企業而言,未來幾年可能進入了另外一個創業的機會。 以下為孫陶然的精彩發言實錄:【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孫陶然】孫陶然:各位領導、尊敬的林總編輯、何社長,各位未來之星,各位創業者,大家好! 非常高興有機會到襄陽來,參加2013(第十三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雖然到襄陽才短短的一天,但是確實也感受到了非常多,包括今天上午的會,各位演講嘉賓,其實給了我們非常大的信息量,這些信息總結起來,加上我自己的體會,就是好像最近方方面面的人,對未來中國的經濟,未來市場的環境,討論的都非常多,我自己最近在北京,就被拉去參加了四個討論會,討論的話題,都是在前一段的時間內,幾乎很少涉及到的,比如說互聯網金融,比如說民營銀行。 最近大家之所以密集的討論這些問題,我覺得有兩個含義,一是我們現在確實站在一個經濟的轉折點上,在這個轉折點以後,可能有很大的變化,無論我們現在談論的是否有經濟危機,或者是很多新興的經濟會否出現,我們確實是站在這樣的點上。 另外也體現了現在有很多的壓力,如果不改是不行了,我認為跟我們所有的未來之星相關的,有一點我們注意到就可以了,就是現在中國很可能進入了另外的一個創業的好機會。 在20多年前時,剛剛改革開放,我們現在認為那個時候是創業的好機會,因為遍地都是空白,隨便選一個方向做下去,你可能就做起了一個公司和一番事業,前幾年我們抱怨說,現在的創業機會少了,資本無處不在,剛有一個好的想法,一個事情就砸進來了,包括說很好的領域,不讓民營的經濟進入,有很多的限制等等,感覺到創業的環境好像不是那麼好了。 那麼現在我們可以感受到,未來的幾年,我們可能進入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創業的時期,當然未來的幾年,我覺得對中國的企業來講有兩大機會,一個是像宋總和梁總說的,就是中國企業利用自己成長起來的實力,利用國際上經濟衰退的機會,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並購投資國際的企業,並且讓它重新的煥發青春,我覺得這是大鯊魚玩的游戲。另外就是對千千萬萬的創業者和民營企業而言,未來幾年可能進入了另外一個創業的機會。 最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大概兩個星期之前,在我行業發布了一個銀行卡收單,我個人比較吃驚,因為裡面的開放程度,准入程度,超過了我們游說和爭取的程度,包括昨天我看到發布的消息,利率的市場化,所有的這些變化,其實帶給了很多新型企業創新的機會,就是原來不能做的事情現在可以做了,那麼你作為一個新興的企業,有沒有新的技術,新的模式,新的流程,能夠更有效率的,更有力量的來去進入到這個市場?我想對於很多的企業來講,存在一個非常大的機會,在這樣的機會之下,如果你想創業,你去做應該是不錯的一個結果。

G. 自主創業需要抓好的五大機遇

自主創業需要抓好的五大機遇

隨著全球新一波金融危機的到來,很多中小企業都很難逃過這一劫。訂單減少,大批裁員,紛紛倒閉。但是在別人懷疑時,你行動了,別人行動時,你賺錢了,別人賺錢時,你就創業成功了。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能涌現出一批新的更具眼光的企業家,在危機時刻崛起。

思想決定方向、方向決定命運。所以命運並不是註定的,很多時候,命運是縱在自己手裡的。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能否改變命運,就要看自己能否抓住機遇。

機遇一:

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一些和金融市場聯系最緊密的企業資金捉襟見肘。「現金為王!先把欠賬收回來!」「催債師」,一個平時默默無聞的小行業,被陷於三角債中的老闆們「委以重任」,成為他們在金融漩渦中掙扎的救命稻草。

機遇二:

絕大部分人在減少不必要的開銷時還會選擇更加優惠的購物方式:網購。由於網店沒有實體店面,而且在員工工資方面可以節省不少開銷,從而同樣的產品可以以更優惠的價格出售。馬雲就在金融危機中嗅到機遇,追加淘寶五十億投資!

機遇三:

金融危機給零售企業帶來了並購的機會,這意味著零售企業將面臨大的洗牌,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給了中國零售企業做大的機會。但同樣令人擔憂的是,金融危機也會令那些積極參與並購的企業陷入資金陷阱,而如果企業自身資本不夠強大的.話,並購非但無助於企業發展,反而有可能成為斷送其命運的阿喀琉斯之踵。

機遇四:

金融危機以來,能源價格上漲的局面已經終止,現在能源、大宗商品價格下探,中國經濟如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世界經濟脫鉤,保持旺盛增長,就能享受到內需強勁、成本價格走低的良好環境。汽車的需求也會逐漸上升。

機遇五: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將有更多跨國公司將其非核心業務外包,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這給中國承接外包業務帶來更多發展機會。因此,中國企業應當在穩定現有市場的同時,積極主動尋找以服務外包為重點的國際產業轉移新機遇。

;

H. 你認為中國企業在未來國際商務活動中面臨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

一、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為我國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了機遇。

1、從國際范圍看,世界經濟格局由兩級分化轉入多極化時期,世界經濟重新分化組合,給我國一個很好的機會發展。並且亞太地區政治穩定,經濟很有活力,並且我國與周邊國家關系良好,適合經濟發展。

2、從國內看,我國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為我國企業拓寬國際市場提供了好的基礎。

二、在去杠桿化的背景下,企業將需要重新審視它們配置資本。

對許多企業來說,無法盈利的業務部門將不得不被裁掉,組織結構將不得不更加精簡,業務運營將不得不更加高效。高杠桿企業可能還需要利用不同的資金來源,創造更加輕資本的模式。

(8)中國企業新機會在哪裡擴展閱讀:

應對措施

1、對外開放的政策進一步放寬,經濟體制改革和外貿體制改革採取了逐步簡政放權的若干措施,宏觀經營環境的改善,為跨國經營的企業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創造了條件。

2、國家現在實行更優惠的政策,這對於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企業跨國經營,特別是在市場機制完善和法制健全的國家投資辦廠,優良的運輸條件,完善的通訊設施,能與國際投資配套的條件完善等,為我國企業更充分地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和市場以及充分施展才能創造了條件。

閱讀全文

與中國企業新機會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的豬肉消費為什麼那麼多 瀏覽:775
中國捐給日本什麼了 瀏覽:304
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佔多少名 瀏覽:868
義大利黑手黨怎麼找人 瀏覽:868
中國最高首府是哪個省 瀏覽:674
義大利葡萄酒怎麼鑒別 瀏覽:163
越南手機號怎麼扣費 瀏覽:798
10萬存越南能幹什麼 瀏覽:388
義大利英格蘭哪個球隊比較厲害 瀏覽:709
英國的水多少錢一方 瀏覽:483
蘋果耳機二代為什麼顯示越南製造 瀏覽:420
如何在光遇國際服分辨外國人和中國人 瀏覽:203
印度白蘿卜怎麼吃 瀏覽:470
義大利普拉托城市屬於哪個 瀏覽:812
去伊朗買石油走什麼路 瀏覽:330
疫情巴基斯坦捐助中國什麼 瀏覽:318
翡翠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瀏覽:169
伊朗人喝什麼時候 瀏覽:738
印度那麼亂為什麼沒人管 瀏覽:93
印尼這會兒什麼時間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