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三大藏書閣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1.文淵閣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里,以非常考究的楠木書箱盛裝,安置在書架上。 2.文溯閣位於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 3.文津閣位於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於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文津閣內原藏《古今圖書集成》萬卷、《御制詩》四集,1785年《四庫全書》也曾收藏於此。辛亥革命後,《四庫全書》運往北京圖書館,《古今圖書集成》早年已被軍閥盜賣凈盡。 4.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
② 文朔閣是雍正時期在沈陽故宮西路營造的建築,對不對
不對。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是乾隆帝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
③ 中國四大藏書閣的是
最負盛名、最具影響力的就是: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
1、北京文淵閣
文淵閣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里。
2、沈陽文溯閣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閣後是仰熙齋,東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讀書之所。
3、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於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寧波天一閣建造的。它不僅是清代的重要藏書之所,也是一處很有特色的小園林。
4、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
(3)中國的文朔閣在哪裡擴展閱讀
藏書樓是中國古代的圖書館,供藏書和閱覽圖書用的。中國最早的藏書建築見於宮廷,如漢朝的天祿閣、石渠閣。宋朝以後,隨著造紙術的普及和印本書的推廣,民間也建造藏書樓。
據史料記載,中華大地曾有過數以千計藏書樓。
(1)天一閣:建於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為面寬六間的兩層樓房,樓上按經、史、子、集分類列櫃藏書,樓下為閱覽圖書和收藏石刻之用。建築南北開窗,空氣流通。書櫥兩面設門,既可前後取書,又可透風防霉。
(2)五桂樓: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是餘姚人黃澄量所建私人藏書樓,因其周圍有四明山七十二座山峰環繞,又名「七十二峰草堂」。樓中藏書最多達到6萬余卷,其中《明文類體》在清朝文字獄時期保存了明代四百多家文集奏議,最為史家看重。
(3)玉海樓:此樓為清人孫衣言所建,而其子孫詒讓生平致力於文獻研究搜集,使規模不斷擴大。樓中藏書,均依照《四庫全書》的體例按照經史子集編成書目,目前藏書大部分由浙江大學圖書館收藏。
(4)徐家匯藏書樓:該樓的創建起源於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1847年,法國傳教士南格祿購地建樓,並在隨身帶入中國圖書基礎上四處搜購書籍,這就是徐家匯藏書樓雛形。該樓於1956年並入上海市圖書館。
(5)籍塾閣:籍塾閣,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此樓為藏書家霍虎勇先生所建,總藏書六萬余卷。山西十大古籍藏書樓之一。
④ 中國古代 十二個藏書閣都是
1、北京文淵閣
文淵閣,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文華殿後,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書樓。它是中國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坐北面南,閣制仿自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詔征書,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華殿後之皇宮藏書樓建成,乾隆皇帝賜名文淵閣,用於專貯第一部精抄本《四庫全書》。
在中國古代,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文淵閣琉璃瓦採用黑色寄予著藏書防火之意。灰色的外牆,綠色的廊柱與雕花窗欄肅穆雅緻,屋頂彩畫繪著河馬負書和翰墨卷帙,呈現一股淡然悠長的意境。
文淵閣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後,皇帝每年在此舉行經筵活動。四十七年(1782年)《四庫全書》告成之時,乾隆帝在文淵閣設宴賞賜編纂《四庫全書》的各級官員和參加人員,盛況空前。
《四庫全書》編成後,最初用了六年的時間抄錄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淵閣外,另三部分別藏於文源閣、文津閣、文溯閣,四閣又稱「北四閣」。後又抄三部藏於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稱「南三閣」。 七部之中或已亡失,或為各圖書館收藏。文淵閣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2、遼寧沈陽故宮文溯閣
文溯閣位於沈陽故宮,建築格局與文淵閣一樣脫胎於天一閣,修建於1781年。
文溯閣有「溯澗求本」之意。乾隆在《文溯閣記》中說:「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意」。
袁世凱北京稱帝後,文溯閣內的《四庫全書》運抵北京,成為竊國大盜袁世凱的禮物,文化典籍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1922年,冷落故宮多日的《四庫全書》被清室盯上,欲賣給日本人,在這危急時刻,北京大學教授沈兼士挺身而出,以一個知識分子的民族文化良知與愛國心振臂高呼,挽救了國寶的命運。1931年,在張學良等人的呼告下,《四庫全書》回到了它的「家中」文溯閣。「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文溯閣落入日本人手中。新中國成立後,文溯閣《四庫全書》真正回到人民手中。1966年10月,中蘇關系緊張,出於戰備考慮,此書從沈陽故宮文溯閣運抵甘肅。現存於甘肅省圖書館。
3、北京圓明園文源閣
1861年11月25日,一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奮筆疾書,憤怒地寫道:「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
這位老人就是雨果,他矛頭所指向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惡——火燒圓明園。染紅夜空的大火不僅僅是民族之痛,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就在這場浩劫中,一座藏書樓也在烈焰沖天中化為斷磚殘瓦。
圓明園內的這座藏書樓名為文源閣,始建於1774年秋,次年春天完工,乾隆皇帝將《四庫全書》第三抄寫本藏於此。
據歷史記載,文源閣內藏書《四庫全書》頁首印有「文源閣寶」「古稀天子」之印;頁末則印「圓明園寶」和「信天主人」。喜歡浮華與奢侈的乾隆自文源閣修好後,多次來圓明園享受生活與讀書之樂。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面對「恍如月宮」的萬園之園,他們像一群猙獰殘暴的野獸,在園內大肆掠奪,四處焚燒,黑色的煙霧遮蔽了北京城的夜空,文源閣與它所珍藏的《四庫全書》不能倖免於難,最終化為灰燼。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如今,那場彌漫凄愴的大火早已經散盡,文源閣只留下一片地基,在鬱郁叢草中向每一個經過它身邊的人講述著昨天的故事。
4、河北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於熱河行宮(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建於乾隆三十九
年(1774年),是仿浙江寧波天一閣建造的。它不僅是清代的重要藏書之所,也是一處很有特色的小園林。這里曾藏《四庫全書》,以及經、史、子、集分類,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萬冊,是一份極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弘歷(乾隆皇帝)在《文津閣記》中寫道:「欲從支脈尋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
文津閣是一個二層樓閣,實際上是三層樓閣,中間有一暗層。暗層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蟲蛀,是藏書之處。此閣在設計上按《易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將一層的六楹隔為六個單間,而將頂層的六楹相通為一大間,用「地六」、「天一」來克火。文津閣有圍牆環繞,坐北朝南,三面臨水,從南往北為門殿、假山、水池、文津閣、碑亭。閣的東北部有水門與山莊水系相通,閣前池水清澈,人在閣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見池中有一彎新月,隨波晃動,而天空卻是艷陽高照。 原來這是造園家在池南的假山上,開出一個半圓形如上弦月的縫隙,利用光線,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構成「日月同輝」的奇特景觀。
文津閣內原藏《古今圖書集成》萬卷、《御制詩》四集,1785年《四庫全書》也曾收藏於此。1915年,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由國民政府內務部運歸北京,藏於古物保存所,後撥交新成立的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保存,遂至於今天,成為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古今圖書集成》早年已被軍閥盜賣凈盡。
5、江蘇鎮江文宗閣
文宗閣位於江蘇鎮江金山寺,1779年修建。閣樓仿「天一閣」,與兩側廊樓和閣前的門樓圍成四合院落。藏書樓面臨長江,雪濤翻卷,空闊無垠,樓後山崖奇崛,氣勢威嚴。乾隆皇帝來到文宗閣,詩情蓬勃,寫道:「百川於此朝宗海,此地誠應庋此文。」
然而,陶醉於康乾盛世景象的乾隆不會想到,他之後的清王朝逐漸走向沒落。1842年,英軍炮轟鎮江,文宗閣藏書受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53年3月31日,太平天國將領羅大綱猛攻鎮江,戰火硝煙將文宗閣和《四庫全書》抄本燒為灰燼。
時隔160多年後,文宗閣於2011年復建完成,昔日風采重現盛世。
6、江蘇揚州文匯閣
文匯閣1780年在古城揚州行宮御花園內建成,乾隆題寫「文匯閣」匾和「東壁流輝」匾,入藏《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
文匯閣與其他藏書閣一樣外觀看似兩層,實則利用兩層之間的上下樓板部分暗中設計了一個夾層,從而使內部分為三層。人們不能不贊嘆清代建築設計藝術的高超。一層樓內左右側安置經部,中層為史部,最上層左置子部,右置集部,秩序井然,利於士子閱讀。
1790年,乾隆聖旨中說:「俟貯閣全書排架齊集後,諭令該省士子,有願讀中秘書者,許其呈明到閣抄閱,但不得任其私自攜歸,以致稍有遺失。」在文匯閣存世的70餘年裡,一位位士子出出進進文匯閣,汲取精華,傳承文化。從進步意義上說,文匯閣內的各種書籍就像一粒粒種子,在江南的文化大地開花結果。
1854年,文匯閣與所藏書籍毀於太平軍的沖天大火中。
7、浙江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七座皇家藏書閣當中修建得最晚的是文瀾閣,1782年在杭州西湖孤山聖因寺修建,次年完成。它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布局帶有明顯的江南園林之巧妙與精思。閣前假山堆疊,小橋流水,一神女峰假山石玉立一汪澄清池中。池邊建有碑亭,乾隆的題詩刻於石碑正面,碑後刻有《四庫全書》上諭。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文瀾閣與軍營無異,這些士兵沒有心思保護這座建築和所藏之書,大量圖書散佚。面對國寶的危殆局面,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挺身而出,在斷磚殘瓦間,在街巷人家中不惜重金尋覓國寶。對一些損毀的藏書傾力補抄。集多年之力,補到了34796種圖書。後浙江圖書館館長錢恂、繼任張宗祥又歷時7年補抄,史稱「乙卯補抄」和「癸亥補抄」。兩次補抄完整後的《四庫全書》集中了全國藏書樓的精華所在,是所存於世版本當中最好的一部。現江南三閣惟文瀾閣及所藏《四庫全書》存世,成為「東南瑰寶」。
8、 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閣」。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其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
僅天一閣,就憑借其所藏的30萬古籍,捲走了中國現存藏書樓的所有榮光。天一閣在歷史上至少有兩件事是震古爍今的,一是清乾隆時編篡《四庫全書》,天一閣進呈了古籍600餘冊,其中96種被收錄至《四庫全書》中,並有300多種列入存目。二是天一閣的藏書之所和建築構式備受乾隆推崇,命人測繪天一閣房屋、書櫥的款式,以此為藍本,在北京、沈陽、承德、揚州、鎮江、杭州興建了文源閣,文淵閣,文津閣,文溯閣,文匯閣,文瀾閣,文宗閣等七座皇家藏書樓以收藏《四庫全書》。天一閣從此名揚天下。
山東聊城楊以增氏海源閣、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浙江吳興陸氏皕宋樓,合稱中國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
9、海源閣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中心,由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邑人楊以增創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總計藏書四千餘種,二十二萬余卷,金石書畫不勝枚舉,收藏之富「為海內之甲觀」。海淵閣於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屢遭兵燹匪劫,珍藏流散,樓舍損毀,只有一小部分輾轉收入北京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1992年10月,聊城市籌集資金200萬元,在原址按原來的結構樣式重建,並開始對遊人正式開放。
10、 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綿延二百多年,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十字:「讀書、藏書、刻書、護書、獻書」,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書除部分遭劫外,絕大部分於建國初由瞿氏後人捐贈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常熟圖書館等。
11、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樓
清代浙江丁國典慕其遠祖宋代丁顗藏書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書樓為「八千卷樓」。清咸豐十一年(1861)毀於兵燹。丁國典之孫丁丙沿用樓名重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
八千卷樓包括嘉惠堂八千卷樓、後八千卷樓、小八千卷樓。嘉惠堂八千卷樓收藏《四庫全書》所收及附入存目之書,後八千卷樓收藏《四庫全書》未收之書,小八千卷樓收藏宋元刊本、明刊精本、舊鈔本、校本、稿本等善本書籍。八千卷樓所藏宋元刊本不多,但富有特色:①收藏四庫館修書底本。這些底本上往往鈐有翰林院印,有的經過點校鉤改,可使後人考見當時修書的規制。②收藏浙江地方文獻。③收藏名人稿本、名人校本及鈔本。八千卷樓藏書不僅數量多,且版本類型多樣。除藏書外,丁丙一生曾刻書200餘種,輯書20餘種,著書10餘種。其所輯主要有《武林掌故叢編》、《武林往哲遺著》(前後編)、《西泠王布衣遺著》、《當歸草堂醫學叢書》、《當歸草堂叢書》等。所著之書主要有《善本書室藏書志》、《禮經集解》、《九思居經說》(稿佚)、《說文篆韻譜集注》(稿佚)、《三塘漁唱》等。咸豐、光緒年間,丁丙曾與其兄丁申共同在戰亂中收集散失的文瀾閣《四庫全書》,並加以鈔補,使文瀾閣《四庫全書》復其本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兩江總督端方在南京奏請清政府創設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時為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售與日本的第二年,為防止古籍再次外流,端方將八千卷樓藏書收購入藏江南圖書館。八千卷樓藏書目錄,主要有丁丙撰《善本書室藏書志》、丁仁編《八千卷樓書目》。
12、浙江吳興陸氏皕宋樓
中國清末陸心源藏書樓之一。以皕(音bì)宋為樓名,意謂內藏宋刻本有 200種之多。但實際不及此數。陸氏藏書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為汪士鍾藝芸書舍所收乾嘉時蘇州黃丕烈士禮居、周錫瓚水月亭、袁廷檮五硯樓、顧之逵小讀書堆等四大家之舊藏,極為珍貴。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月,皕宋樓和守先閣藏書15萬卷,由陸心源之子陸樹藩以10萬元全部售與日本岩崎氏的靜嘉堂文庫。
13、江蘇蘇州顧氏「過雲樓」
過雲樓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雲樓收藏甲江南」之稱。 過雲樓以收藏名貴書畫著稱,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譽。值得一提的是,過雲樓裡面還有一個密室,顧家的書是放在密室裡面,秘不示人。顧氏保存的善本極為完好,整潔如新,宋本紙張潔白,字大悅目,是藝術珍品。其中,《錦綉萬花谷》於南宋淳熙十五年刊刻發行,是目前已知海內外最大部頭的宋版書。這部「宋代的網路全書」,將現存網路全書的年代拉到歷史上限。
1951年和1959年,過雲樓顧氏後人,先後兩次將所藏的三百多件書畫精品,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過雲樓歷經150餘年,集藏的書畫珍品,有了它們最終的歸宿。然而過雲樓幾代人密藏、從不輕易示人的善本古籍,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有大約四分之三轉歸南京圖書館收藏,尚有剩餘的170多種圖書留存民間,這些圖書被嘉德公司徵集拍賣。
⑤ 我國四大藏書閣是分別位於哪裡
我國四大藏書閣
我國四大藏書閣分別是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朔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
⑥ 我國四大藏書閣之一的文朔閣坐落於:
我國四大藏書閣之一的文朔閣坐落於:【沈陽】
⑦ 我國四大藏書閣之一的文朔閣坐落於哪
文淵閣位於北京市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坐北面南,閣制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構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命於文華殿後規度適宜方位,創建文淵閣,用於專貯《四庫全書》。
外觀為上 下兩層,腰檐之處設有暗層,面闊6間,西盡間設樓梯連通上下。兩山牆青磚砌築直至屋頂,簡潔素雅。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壓火,以保藏書樓的安全。閣的前廊設回紋欄桿,檐下倒掛楣子,加之綠色檐柱,清新悅目的蘇式彩畫,更具園林建築風格。閣前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橋,石橋和池子四周欄板都雕有水生動物圖案,靈秀精美。閣後湖石堆砌成山,勢如屏障,其間植以松柏,歷時二百餘年,蒼勁挺拔,鬱郁蔥蔥。閣的東側建有一座碑亭,盔頂黃琉璃瓦,造型獨特。亭內立石碑一通,正面鐫刻有乾隆皇帝撰寫的《文淵閣記》,背面刻有文淵閣賜宴御制詩。
⑧ 中國四大藏書閣分別在哪裡有什麼歷史故事
北京文淵閣
文淵閣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文淵閣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里,以非常考究的楠木書箱盛裝,安置在書架上。另外,故宮文淵閣還存放過康熙時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考證》、《古今圖書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價值。
文淵閣為三層樓房,仿寧波天一閣規制,樓上通為一間,樓下分為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淵閣的園林布局,十分精緻。閣前設長方形水池,周置石欄,以石拱橋與文華殿後殿聯為一體,池中養殖魚藻。大型疊石假山環列閣後,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連閣的左右門道階梯也增加疊石藝術處理,使文淵閣的氣氛更加濃厚。閣內懸有乾隆御書「匯流澄鑒」四字匾。
文華殿是皇帝們舉行「經筵」、聽講經官講學「進講」的地方,在皇帝聽講的前一天,還要到文華殿東的傳心殿向孔子的牌位祭告。文華殿在初建時是太子們的正殿,房頂上覆蓋綠瓦。後來由於幾位太子年紀很小,不能處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換成黃瓦。明清兩朝皇帝御「經筵」都是在春分、秋分兩季。皇帝要撰寫御論,闡發自己學習「四書五經」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經筵御論使用滿語和漢語各講一遍。清朝諸帝文化素養都非常高深,皇帝講得興高采烈,還會指名文臣辯論。最後,作為對有幸參加典禮的文臣們的特殊獎勵,皇帝率大家打開文華殿後門,來到殿後文淵閣,賞賜文臣們翻閱閣中藏書。
沈陽文溯閣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閣後是仰熙齋,東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讀書之所。乾隆曾說:「恰於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後世子孫示守文之模的深意。文溯閣是七閣中藏書最完整而散失較少的一閣,1966年10月,為妥善保存這套《四庫全書》,國家決定將其調至氣候乾燥、冷熱適宜的蘭州,由甘肅省圖書館保管。
文溯閣是沈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築,閣前有戲台、嘉蔭堂,後有仰熙齋,建築形式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檐硬山式,前後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後廊檐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採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一。
沈陽文溯閣
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接著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葯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縱觀整個西路格局,院落層次清晰,套院相接而不亂,花草樹木點綴其間,的確是讀書作畫的理想「仙界」。
承德文津閣
簡介
文津閣位於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寧波天一閣建造的。它不僅是清代的重要藏書之所,也是一處很有特色的小園林。清乾隆年間,為了庋藏《四庫全書》,在全國修建了7座皇家藏書樓,其中北京故宮內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和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又稱北方四閣或內廷四庫。乾隆為文津閣題詩中寫道:「淵源如欲問,應自此尋津。」在詩注中又說:「山莊建閣,以文津名之,御園之文源,大內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大意為:追尋文化的源流,繼承文化遺產,繁榮和發展現代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濟渡處。文津即是在文化長河上由此岸達彼岸的濟渡處。
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閣,貯以四庫之書,地靈境勝,較之司馬遷所雲名山之藏,豈啻霄壤之分也哉?」加之每年帝王諸臣、各族首領和外國使節都雲集山莊,將皇家藏書樓建在此地,更可以標榜天朝的文治武功。文津閣內原藏《古今圖書集成》萬卷、《御制詩》四集,1785年《四庫全書》也曾收藏於此。辛亥革命後,《四庫全書》運往北京圖書館,《古今圖書集成》早年已被軍閥盜賣凈盡。
文津閣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形式修建,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主要建築由門殿、假山、水池、藏書樓、花台、曲池、山石、月門等組成。
杭州文瀾閣
簡介
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
文瀾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聖因寺後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建成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項工費均由浙江商人捐辦。據時人記載:「閣在孤山之陽(南麓),左為白堤,右為西泠橋,地勢高敞,攬西湖全勝。外為垂花門,門內為大廳,廳後為大池,池中一峰獨聳,名『仙人峰』。東為御碑亭,西為游廊,中為文瀾閣」。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瀾閣焚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始重建,並把散失、殘缺的書籍收集、補抄起來;辛亥革命後又幾經補抄,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才恢復舊觀。建國以後,書閣經過多次修繕,面貌一新。
⑨ 中國四大藏書閣是哪些
四大藏書閣: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