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全國節日
答:中國一共有7個全國節日。
1.元旦節。
2.春節。
3.清明節。
4.勞動節。
5.端午節。
6.中秋節。
7.國慶節。
2021年國家法定節假日如下圖:
② 中國傳統節日有多少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其中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十六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臘八節、冬至節、祭灶節、除夕。寒食節是中國十六大傳統節日之一,曾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其經歷了由無到有、由盛轉衰的過程,是傳統節日中隨民俗變化融合消失的典型。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重溫寒食節的歷史、發展與衰落,對現實的傳統節日文化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一般設在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所以又稱為「百五節 」或「一百五 」,其重要習俗為禁火、冷食,故又稱為禁煙節、冷食節。寒食節是一個節日內涵很豐富的節日,主要的習俗有禁火,冷食(冷食種類繁多,較早的有餳、粥等),祭祖,斗雞子、蹴鞠、鞦韆之戲等。除了禁火和冷食外,其它習俗大都是在文化變遷中整合而來的。
寒食節青團,圖片來源於網路
兒童蹴鞠,圖片來源於網路
寒食節是古代的重大節日之一,《歲廣時記》稱「冬、正、寒食為三大節」,其形成可以追溯至周,據史料考,寒食節的最早起源應該和周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有關。目前,對於寒食節的起源,在史學家和民俗學家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種學說:周代禁火說、古代改火說和紀念介子推說。前兩種說法主要是史學家基於史料研究提出,後者則主要由民俗學者基於民間感性的理解。
關於禁火說, 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周代的,《周禮·司烜氏》記載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這一看法多為後世研究者所認同,但對於周代為什麼要在中春修火禁,又各持己見,其中佔主導地位的觀點是星宿崇拜說。從唐宋以後的相關資料來佐證,二十八星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甚至二十八星宿中的每一宿都被尊為神,這主要是因為每一星宿出現和消失的規律,都對農作物的收成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而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唐代的李賢在注《後漢書·周舉傳》「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時說:「龍星,木之位也,春見東方。心為大火,懼火之盛,故為之禁火。」。也就是說,寒食節禁火說中的「火」字,原本是天文學上的大火星,禁火是人們基於對星宿的崇拜舉行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之一。
大火星——心宿二,圖片來源於網路
對於改火說,有人認為它是禁火的儀式之一,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獨的祀火儀式,關於這這兩者的關系並沒有相關的文獻佐證。認為寒食禁火與古老的改火習俗有關的理論在許多文獻中都有跡可循。相傳遠古時代,燧人氏見大鳥啄木出火,知木中藏火,因創鑽木取火之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宰予說「鑽燧改火,期可已矣」,馬融注曰:「《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故曰『改火』」。不同時節換新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時疾。《北史·王慧龍轉》附《王劭轉》載「(王)劭以上古有轉燧取火之義,近代廢絕,於是上表請變火曰:」臣謹案《周官》:『四時變火,以救時疾』,明火不數變,時疾必興。聖人作法,豈徒然也?」可見古代禁火之制的確存在。
與改火說相關對寒食習俗的成因有 「哀悼犧牲」 和 「齋戒儀式」 兩種說法。前者如裘錫圭先生認為:「焚死的介子推的原型應該是改火中被當作穀神的代表而燒死的人犧」,因此「寒食恐怕不僅僅是由於停火而產生的消極結果,它原來應該有哀悼在改火中代表神而死的犧牲者的意義」 。後者如楊琳先生,認為因為改火習俗中有寒食習俗,所以寒食節也是一種「齋戒儀式」,這種儀式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方面,完全熄滅舊火可以避免死灰復燃或者與新火相見,也就能避免造成傷害;另一方面,這種齋戒是為了顯示迎接新火神時的庄嚴、敬重,以此來博得新火神的歡心,起到祐福的功能。但我國的齋戒沒有必須要寒食的文化傳統,寒食節也是「齋戒儀式」的觀點有一定的紕漏。
而介子推說則是民間流傳最廣、接受度最高的寒食節來歷傳說。介子推說認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被火燒死的忠臣介子推,這種說法雖史料上存疑,但民俗學上是被廣泛支持的,被認為是解釋寒食節來源的民間附會。《琴操》曰:「晉文公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綏獨無所得,子綏作《龍蛇之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綏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其中的子綏指的就是介子推,記述的主要情節基本一致:介之推在重耳逃亡之時鞍前馬後、忠心耿耿,不惜以肉啖飢餓的重耳而盡忠;重耳成為君王後,介之推的汗馬之功卻慘遭無祿可受,遂(攜母)隱居於深山之中;晉文公幡然悔悟,本想以焚山逼迫介之推主動出山,不料介之推抱木而亡。
介子推及母親抱木而亡,圖片來源於網路
最早提出這一學說的是兩漢時期的桓譚,他在《新論》的「離事」中指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時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玉燭寶典》引《鄴中記》亦說「並州之俗,以冬至後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曹操在禁絕火令中也有類似記述「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介子推」。這一觀點在南北朝前流傳甚廣,而後又學者提出異議。 南朝的宗懍在 《荊楚歲時記 》中就明確指出據 《左傳 》及 《史記 》並無介子推被焚之事。且在 《莊子 ·盜跖 》中記載:「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劉向 《新序 ·節士 》中亦載: 「…… (介子推 )遂不出而焚死。」等史料中,也並沒有介子推與寒食節直接先關的說法。但是,雖然史學家對此存疑,但並不妨礙這種觀點被民間廣泛認可,這也是「還俗與民間」的文化保護觀所提倡的。
③ 一共有多少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17個,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冬至、臘八節、小年、除夕。
1、春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
④ 我國一共有幾個節日分別是哪些
106個
⑤ 中國有多少個節日
找本香港的掛歷,最全了、大多標注得清清楚楚。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既過中華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也過中國現代節日,如國慶節、回歸紀念(建黨)、建軍節,以及現代國際節日,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還有很多西方傳統節日,比如情人節、母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元旦等等。
最令我羨慕的是,無論古今中外的節日,香港大多都有帶薪假期!所以下輩子,俺還樂意做中國人,但最好能成為生長在香港的中國人。
2015香港公眾假期近日公布,2015香港公眾假期中由於二清明節適逢在星期日,因而將清明節翌日訂為補假。但由於清明節翌日及復活節星期一適逢在同一日,因而將該日之後第一個並非公眾假期的日子訂為增補公眾假期。除去每周的周日,還有17天是香港公布的2015公眾假期,包括一月一日元旦、農歷年初一、農歷年初二、農歷年初四、清明節、耶穌受難日、耶穌受難日翌日、復活節星期一、勞動節、佛誕日、勞動節、端午節、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中秋節翌日、國慶日、重陽節、聖誕日、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
⑥ 一年有多少個節日分別是幾月幾日
中國法定節日有以下16個,分別是:
新年(1月1日);春節(農歷新年);清明節(農歷清明當日);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中國青年節(5月4日);端午節(農歷端午當日);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
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中秋節(農歷中秋當日);國慶節(10月1日);記者節(11月8日)。
傳統節日有18個。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等。
中國節一般指指中國民間相傳的紀念日、歡慶日和被中國承認的國際通用節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