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醫生講的哪裡的方言

中國醫生講的哪裡的方言

發布時間:2023-01-05 11:02:04

1. 中國古代稱醫生為郎中,請問這個詞是從哪裡轉衍而來

郎中是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http://ke..com/view/28607.html

郎中

1、官名。始於戰國。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均設郎中,是帝王的侍從官,為司的長官。《明史》卷七十二《職官一》載工部下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從六品)」。清代因之。

2、對別人親隨的尊稱。周朝稱近侍為主郎中,所以對親隨有此尊稱。

3、中醫醫生。

4、古代南方對醫生的一種稱謂,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相沿至今。

2. 在中國古代,醫生叫醫生嗎,如果不是,那醫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是從西方傳來的嗎

醫生本來是中國漢語詞語,唐朝時期就有,只要是在太醫署學醫的都叫做醫生,跟現代的醫生含義有區別。
真正是現代含義的醫生一詞,應該是清朝時期,指以給人看病為業的人。
例如《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以後,王氏的病漸漸重將起來。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葯,都是人參、附子,並不見效。」
曹禺《雷雨》第二幕:「周蘩漪 :你跟老爺說,說我沒有病,我自己並沒要請醫生來。」
近代,醫生才成為為業醫生者之通稱。日本在明治以後稱呼為:醫師先生、醫生、老師。所以中國的「醫生」稱呼也或多或少受到日本的影響。

醫生,又稱醫師,古代稱大夫或郎中。「醫生」其本意是指專精醫學的人,「生」指先生。唐朝的醫療行政機構叫太醫署,它採取政教合一的政策,既是醫務行政機構,又是醫學教育機構,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院。現在「大夫」一詞在北方人中也常用。
醫生也叫杏林。據稱,三國時,東吳有位名醫叫董奉,精通醫道,有妙手回春之術,醫德也高。他晚年為百姓治病不收診費和葯錢,但要求病人痊癒後必須到山上種植杏樹,名為「康樂杏」。後來,「杏林」用來專指醫術精良,醫德高尚的醫生。
唐時設置學校令人習醫,凡學醫的人稱為醫生。
《唐六典·太醫署》:「醫生四十人,典學二人。」李林甫 註:「後周醫正有醫生三百人,隋太醫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
《元典章·禮部五·醫學》:「各處有司廣設學校,為醫師者,命一通曉經書良醫主之,集後進醫生講習《素問》、《難經》、仲景、叔和脈訣之類。」
宋 范成大 《書事》詩之二:「門外雖無車轍,醫生卜叟猶來。」
蘇軾《次韻黃魯直赤目》:「誦詩得非子夏學,紬史正作丘明書。天公戲人亦薄相,略遣幻醫生明珠。」
熊禾《題林氏葯圃》:「我知太醫生,適用隨細鉅。」
中國自古不同於西方,宋代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級。
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3. 古代我國的醫生為什麼又叫大夫和郎中呢

遠在宋朝,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都有了相當的發展。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官職很多。宋制翰林醫官院醫官就分七級,而官職就更多了,有二十二種,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和安郎、保安郎、翰林醫正、翰林醫痊、翰林醫令、翰林醫診、翰林醫學……。所以,「大夫」就是當時醫官的頭銜。從那時起,人們也就稱呼醫生為「大夫」了。

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相沿至今。
1、醫生最早是對學習醫學的人的稱呼,。「醫生」一詞,始見於《 唐六典》:「 醫生四十人」,即指學習醫學的人。唐代置學習醫,故有了「醫生」 之稱。醫生還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別稱。直至近代,醫生才成為為業醫生者之通稱。
2、大夫是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

★3、郎中是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4、坐堂醫是在中葯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葯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葯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國古人的習慣上,不論筆記或小說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區
別。一般設館治病的醫生,都稱為大夫;至於草葯店或上街高喊包醫奇難雜證的醫生,卻稱為郎中。所以後來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這個緣故。

4. 為什麼稱醫生為「大夫」呢

「大夫」的由來 我國北方稱醫生為「大夫」,南方(尤其在農村),則稱醫生為「郎中」。這種稱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 唐末五代時期,朝政腐敗,戰禍頻繁。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甚至把國家的官職拿來賣錢,致使官銜泛濫,吏治更加黑暗不清。當時,以官名相互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比如叫讀書人為「相公」,稱工匠為「待詔」,賣茶人叫「茶博士」,當鋪老闆叫「朝奉」,有錢的人叫「員外」、「宣敬」、「奉齋」。這既反映了當時賣官鬻爵的混亂,又反映了人民對那些封建官職的藐視;幾乎社會上任何一個職業都可以用一個相應的官職名稱來稱呼。 醫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誰都離不開,因此人們就用官職中品級極高的「大夫」、「郎中」來稱呼他們。但是,醫生稱「大夫」真正的起始,則要從我國宋代開始。 在宋代,我國的醫務制度和醫學管理,都有了相當的發展。當時負擔管理醫療行政的官職很多,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就分為七級,官職有二十二種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等等。這樣,醫生稱「大夫」就成了正式的稱呼,並無起先那種對統治者所設官職的藐視,而成了對醫生的尊稱了。這種稱呼一直沿稱至今。

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
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大夫是對醫生的一個尊稱。

5. 三天票房破3億,讓觀眾猛落淚,《中國醫生》究竟有多好看

如果你想說最近有什麼電影可以看,我推薦這個《中國醫生》。這部改編自防疫真實故事的電影,三天票房突破3億,贏得了眾多觀眾的贊譽,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熱淚盈眶地走出電影院,2020年無疑是一個沉重的一年,那個特殊的時期是很多人心中難以觸及的痛。這部改編自新冠疫情的電影聚焦於「真相」這個詞。

甚至連戲都趕不上年輕演員演技好演技差。一秒鍾,他們還在為張子楓不朽的演技哭泣。下一秒,他們被谷嘉誠的哭鬧劇拉回到現實中。前者一眼就能讓人傷心,後者一眼就能讓人怒吼眨眼,歐豪周也這對夫妻有點尷尬。他們有很多場景,但他們的演技不是很好。而且,真的沒有這個必要「夢境戲」。

6. 中國醫生袁泉武漢話是配音嗎

不是,因為袁泉是湖北荊州人,所以她的武漢方言也很准確。

《中國醫生》是由博納影業集團、珠江電影集團、湖北長江電影集團領銜出品,由劉偉強執導,張涵予、袁泉、朱亞文、李晨領銜主演,易烊千璽特邀出演,歐豪特別出演的抗疫醫療片。

該片根據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中國各地的白衣逆行者在這場浩大戰役中紛紛挺身而出、爭分奪秒、浴血奮戰在武漢前線,不顧自身安危守護國人生命安全的震撼故事。

劇情簡介

2020年春節前夕,武漢人民在歡樂地准備過新年,但新冠肺炎開始蔓延。從一開始的幾例,到越來越多送的病人扎堆往金銀潭醫院。隨著疫情爆發,作為專門的傳染病醫院,因為大量病人的湧入,很快就超出醫療的負載能力,醫生的精力被極度透支。

此時,來自上海、廣東等地的援鄂醫療隊從四面八方趕到武漢,與武漢共同面對這一難關。

7. 中醫為什麼叫郎中

古代常將醫生尊稱為「醫官」。醫官是一種總稱,自宋代以來,醫官中最高一級的官職是大夫,依下類推為郎(又稱郎中)、醫效等。

「大夫」在古代是一種教高的官職,春秋時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漢,又有諫議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醫官的職位還沒有達到大夫一級。自宋代設「大夫」級別的醫官後,民間就把醫生稱為「大夫」,在中國北方地區尤為通行。特別是正規部門的醫生,如太醫院的人,則一律稱「大夫」。

「大夫」和「郎中」
「大夫」和「郎中」都可以作為醫生的別稱。但兩者仍有一些區別。

一般設館醫病的醫生稱大夫;至於草葯店或上街高喊,或走街串巷醫治的醫生稱為郎中。在地方習俗上,北方人稱「大夫」的多,南方人稱「郎中」的多

8. 中國古代都是怎麼稱呼醫生的

稱呼有大夫,郎中。

1、大夫

舊時,太醫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古漢語中大字音dai,daifu一稱流傳至今成為對醫生的敬稱。

應當指出的是,dai的讀法是大夫這個稱謂的古語讀法,而現今所謂dafu雲者,是建國後幾次漢語多音詞規范化時提出的讀法。

千年來漢語發音的遽變,使得現代人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發音去讀「大夫」二字為dafu,而民間俚語及古漢語發音此詞應為daifu。

2、郎中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

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8)中國醫生講的哪裡的方言擴展閱讀:

在古代歷史上,因為科學技術的不發達,治病救人的醫學經常和巫術糾纏在一起,醫與巫合稱"巫醫"。唐朝時期,部分長期為皇室治病的御醫卻得到皇帝額外的封賞,人們為了表示尊重,就稱有醫道的巫醫為郎中或大夫。

值得注意的是,和郎中一樣,大夫也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是魯國的大夫。最後,宋朝之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從宋朝開始,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醫生

9. 醫生一詞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自古不同於西方,宋代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 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坐堂醫是在中葯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葯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葯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

醫生(5張)直至近代,醫生才成為為業醫生者之通稱。 日本在明治以後稱呼為:醫師先生、醫生、老師 美國傳統性地醫生被稱Physician。同時,以不同專業領域被分招呼為:內科醫生(Physician)和外科醫生(Surgeon) ,doctor

因為古代認為得病是由於惡魔和神等的詛咒,所以醫生職業在世界各地同宗教有很大關系。在西方的「醫」是象徵希臘神話里Asklepios(Asklepios手拿拐杖的形象是WHO世界衛生組織標志)。希臘古代時候以不同階級診斷治療,奴隸醫生為奴隸工作(奴隸與後世黑人奴隸概念不同),自由市民找自由市民的醫生看病)。醫生的地位不高貴(這個是由於羅馬統治階級少於奴隸階級,還有就是大部分醫生是由於戰爭被俘虜)。 醫生的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因為是關乎人命的重要職業,作為專門技術職務給予特別的地位。但當時中國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醫生的社會地位同陶土木匠等相當,認為是下賤的工作。朝鮮醫生社會地位往往低於高級妓女的地位。印度的醫生作為統治階級存在,只看護高貴血統的人。在日本醫生稱為葯師並和宗教聯系密切,在江戶時代社會地位在士農工商工上,依附於武士階級存在。 日本明治維新後醫生的制度變更完善,中醫同西醫合並存在。中國;韓國和朝鮮的中醫與西醫,依然各自獨立存在,但中醫逐漸減少有失傳跡象。

看參考資料

10. 醫生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2015年08月01日 13:19:16 來源: 北京晚報

張 勇
治病救人自古以來就是一項非常神聖的工作,對於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我們現在通用的稱呼是醫生、大夫。其實,在古代,他們的稱呼還有很多,那些稱呼都用於哪個時期,又是怎麼來的呢?
《黃帝內經》以黃帝和岐伯二人問答的形式行文,後人遂以「岐黃」代指醫生及其行業,如「岐黃術」、「岐黃家」等。蘭台是漢代宮廷圖書館,《素問·靈蘭秘典論》稱黃帝將岐伯之言藏之「靈蘭之室」,後世代指醫生及其行業,《蘭室秘藏》、《蘭台軌范》等書名均含此意。
疾醫是周代醫官名,《周禮·天官》記載,周代分醫學為四科,即「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疾醫相當於後世的內科醫生。
《本草備要》說「然經史百家靡不殫究,而於岐黃之書為尤嗜,蓋以刀圭家鮮能探注,而養生者又不可以不知也。」「刀圭家」是古代醫生的又一稱謂。
漢代醫生,通用的稱呼是醫工
古代以官職稱呼醫生是很常見的,不是因為這個人在醫院有職務,而是因為這個人在官府里任職。過去很多知識分子,包括文學家、哲學家等多懂葯學醫理。而這些科舉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職,他們閑暇時間在民間救死扶傷、治病療疾,與如今的醫生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大家都以其官職相稱了。
秦代的醫官稱為奉常。公元前2世紀中期,漢景帝改稱太常。西漢時設太常、少府官職,屬於太常的為百官治病,屬於少府的在宮廷里治病。東漢曹魏時設置太醫令,隋唐改稱太醫署令。此系掌管醫療機構的職官。北魏置太醫博士以教弟子。唐代已設葯醫師(後稱葯師),負責采辦諸葯、調和制劑等。漢代名醫淳於意,以創寫中醫病志「診籍」名傳青史,因他曾做過齊國主管糧倉的「太倉長」,所以世人稱他為「倉公」。司馬遷就是這樣稱呼他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述的就是他和扁鵲的事跡;唐代醫家王冰,用12年的時間,補充、整理、注釋《素問》24卷,名揚天下,因他曾做過太僕令,人們稱他為「王太僕」;宋代許叔微,是中醫傷寒學派的代表人物,少時苦攻醫學,頗有成就,他寫的《傷寒九十論》、《普濟本事方》,很受醫學界歡迎,因他曾是集賢院的學士,故有「許學士」的別稱;還有《南陽活人書》的作者朱肱,也在當時聞名遐邇,因宋徽宗時被授以「奉議郎醫學博士」,所以病家都尊稱他為「朱奉議」。《後漢書·費長房傳》記載東漢方士費長房見一市井老翁懸壺賣葯,活人無數,市罷則入壺中,故高明的醫生又稱「壺公」。
神醫扁鵲相傳為盧國人,後世以「盧醫」稱呼名醫。張仲景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醫學界都以「張長沙」呼之;金元四大名醫之一劉完素,因闡發火熱病機而成為河間學派的開山,大家都叫他「劉河間」;倡導「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元代醫家朱震亨,是中醫陰陽學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義烏的丹溪行醫,於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稱;名噪鄉里的明代醫家汪機,因為祖居安徽祁門的石山,所以人稱「汪石山」。三國時董奉避居江西廬山,隱世為醫,只求愈者植杏樹以為答謝,數年積10萬杏林,售杏以濟貧民,深受時人愛戴,故醫生又被尊稱為「杏林翁」。
有些名中葯,原來其實是人名
劉寄奴、使君子、何首烏等是我們熟知的中葯,其實原來這些都是人名。
金元時期的名醫 「穆大黃」,就是因為善治火熱症,巧用中葯大黃而得名的;明代醫家張景岳,長於溫補法,善用中葯熟地,他創制的29方「新方八陣」中,僅熟地就佔了22方,故時人稱之為「張熟地」;清代醫家張錫純,試圖用現代葯理探討中葯石膏生用和煅用的不同機制,被醫林呼之「張石膏」;民國初年北京著名中醫陸仲安,善用中葯黃芪治療疑難病症,胡適的所謂「糖尿病」,就是他用大劑量的黃芪,配伍黨參、山葯、黃精、石斛治癒的,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為「陸黃芪」。
醫生之稱始於唐代。《唐六典》載:「醫生四十人」。《辭源》釋:「後周醫正三百人,隋太醫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因肄業官學習醫,故稱醫生。」 這里的「醫生」就是學醫的生員。後來就演變成從事醫療工作的人的通稱。如宋代范成大《書事》詩就有:「門外雖無車轍,醫生卜叟猶來。」
郎中最早是官名,起於戰國時。宋代在醫官中設有「郎」這一級,民間就開始稱醫生為郎中。如宋代洪邁《夷堅志·劉師道醫》:「伸手求脈……婦在旁,忽鼓掌笑曰:劉郎中細審此病,不可醫也。」周密《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說葯》有「楊郎中」、「徐郎中」。直到現在江西、湖南方言和吳方言中仍稱中醫醫生為郎中。如《吳歌乙集》:「十字街口有高明郎中來一個,看好奴情郎,頭上金釵拔一雙。」《吳組緗小說散文集》:「請郎中開了許多葯方,吃了並不見效。」「郎中」之稱多見於南方,北方則多稱「大夫」。如民諺:「交了九月九,省了大夫的手。家家吃蘿卜,病從何處有。」「大夫」以前是一種較高的官職,春秋時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漢,又有諫議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宋代在醫官中設大夫、郎、醫效、祗候等。這就是說「大夫」是醫官中最高的一級,後來民間把醫生通稱為大夫了。
「先生」本意為父史。如《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何晏集解引馬融曰:「先生,謂父兄。」又指老師或年老有學問的人,或婦女稱自己的丈夫。方言中出於敬重,常稱醫生為先生。如《簡明吳語方言詞典》「先生」條下舉例說:「勿適意,請先生看過?」北方鄉間亦把醫生稱為先生。
「衙推」原為唐代所設的官名,五代、宋時用來稱操醫卜星相之業的人。宋代又用於稱市井醫。如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陳亞詩雲:『陳亞今年新及第,滿城人賀李衙推。』李乃亞之舅,為醫者也……北方人市醫皆稱衙推。」又稱「牙槌」,似為衙推之訛。如元代古君寶《秋胡戲妻》:「怕不待要請太醫看脈息,著甚麼,做葯錢調治,赤緊的當村裡都是些打當的牙槌。」

閱讀全文

與中國醫生講的哪裡的方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一年吃多少蝙蝠 瀏覽:104
印度人在家怎麼隔離 瀏覽:337
越南手機如何把越南字改為中國字 瀏覽:208
義大利哪裡有賣拉桿箱 瀏覽:300
中國銀行異地同行匯款多久能到賬 瀏覽:32
中國哪個地區蜂蜜最好最純 瀏覽:499
越南外匯管制是多少 瀏覽:960
中國哪個地方可以看到西瓜 瀏覽:550
伊朗一月多少錢 瀏覽:981
哪個姓氏的人可能來自伊朗 瀏覽:874
越南人如何看待古籍 瀏覽:322
中國醫學院哪個女生多 瀏覽:648
當初中國哪個球星在水晶宮 瀏覽:954
健康中國戰略是什麼 瀏覽:485
印度有多少米深水井 瀏覽:890
伊朗f14怎麼樣 瀏覽:160
中國這條公路花了多少年才能修好 瀏覽:183
中國人學什麼語言最難 瀏覽:615
越南野生葡萄怎麼洗 瀏覽:406
美國打伊朗得到什麼 瀏覽: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