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教師風骨在哪裡

中國教師風骨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1-05 23:39:50

Ⅰ 什麼是中國精神,體現在哪

國家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魂。 國之魂者,立國之本!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惟有「國魂」立中間!

「國魂」是什麼?

國魂就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也絕不可撼動的「中國精神」!

而千千萬萬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千千萬萬在生活中閃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國精神」的造就者!

今天,我們就找一找真正的中國精神,到底在哪兒!

1840年以來,中國受盡列強欺辱,14年的艱苦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新中國成立後,抗美援朝,打得艱苦卓絕,打得可歌可泣!

中國精神在哪兒?

中國精神在那名單手擎天的士兵70年前發出的吶喊里!

「同志們,為了新中國前進!」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的生命綻放在怒天的炮火里,那一年,他才19歲!

中國精神深藏在這一個個覆蓋著國旗的小小的棺槨里!

68年前朝鮮戰場,仗打贏了!可197653名中國軍人再也沒能回來,六十多年,他們棲身異國冰冷的土地!

中國精神在死鷹嶺高地,這125座保持戰斗姿態的「冰雕」里!中國精神在391高地燃燒在士兵邱少雲身上的熊熊烈焰里!

英雄們鋼鐵般的戰斗意志,更早已鑄就成「軍魂」融入每位中國軍人的血液里!

中國精神在盛大閱兵式中,那一位位頭發花白的老兵的深情敬禮里!

他們身體上的每個彈孔都是一枚勛章,他們扛起一把大刀就跟日軍拼個你死我活!

還有太多的人甚至沒有留下名姓,他們用鮮血、生命,和那一次次為中華民族奮不顧身的沖鋒,化作這庄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他們的姓名,無人知曉,他們的精神,永垂不朽!

中國精神在董萬瑞將軍的眼淚里!

洪水退去、送別英雄,在離別的站台上,將軍落淚!與大堤共存亡、與洪魔共進退!當時這位56歲的老人,長江大堤上年齡最大、軍階最高的人,他與戰士同戰斗、72小時不合眼!

98年那場洪災過去20年了,你還記得浴血奮戰的子弟兵嗎?你還記得董萬瑞將軍的眼淚嗎……

中國精神就在這里!在英雄身上的彈孔和刀疤里,在英雄不屈不撓的骨子裡!在英雄們感天動地的犧牲和奉獻里!

他叫高伯龍,86歲時穿著跨欄背心編程的鏡頭上了央視,有人笑著說:中國又出了一位「掃地僧」,有人又哭著說: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精神!

2017年12月6日,89歲的高伯龍走了,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想告訴大家,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老頭,用一輩子的隱姓埋名和默默奉獻,給中國的尖端武器裝上了「眼睛」!讓咱們中國的武器做到了指哪兒打哪兒!

中國精神在林俊德院士生命最後的沖鋒里!

林俊德,參加過中國全部45次核試驗的將軍科學家!被查出癌症後,死神只留給了他27天時間,他不肯手術,更不肯休息,因為在他的電腦里,藏著幾萬個關系國家利益的保密文件,直到生命最後的幾個小時,他還在堅持!

中國精神在李小文院士的布鞋裡!

這位主持NASA基礎研究項目,堪稱國內地理信息學領域的泰斗,樸素得就像一位農民,直到生命中的最後一節課,他還堅持站著講了整整兩個小時!

Ⅱ 風骨在哪裡

人的心裡。風骨,顧名思義是風度、骨氣,它是一個人的氣概,在人的心裡。《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論》中,然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後來延伸為風骨。

Ⅲ 聆聽師道┃黃會林:做一名教育青年人的人民教師特別光榮

人物介紹

黃會林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現任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首任院長,中國高校第一位電影學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等社會職務。曾任國家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話劇歷史及理論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在影視藝術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領域開創了眾多導向性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案例。

人物事跡

黃會林先生多年致力於中國現代戲劇和中國民族化影視理論研究,在文化學術界開啟了中國影視學派研究熱潮。主編並參與撰寫的《中國影視美學叢書》、《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影視藝術學科基礎教程系列》、《影視受眾研究叢書》陸續面世,成為當代中國影視研究與教育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發表影視、戲劇、文學、文化領域著作、文章約620萬字;與紹武合作創作電影、話劇、小說、電視片、報告文學等約320萬字;編集或主編出版1540餘萬字;共約2480萬字。承擔國家級、省部級「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及各種橫向科研項目十餘項。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建設研究」,和全國藝術科學「十一五」重點項目「影視文化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影響與對策研究」等。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得國際、國內多項重要獎項。

      ·1· 六十甲子,與師大的四次結緣

「說起我和師大的緣分,起碼有六十年以上,很悠久了。」陪伴師大走過六十二載春秋的黃會林,是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全國第一個影視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更是藝術與傳媒學院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創辦者。

黃會林教授出身耕讀世家,乃書香門第之後。祖上家世煊赫,高祖黃贊湯,是道光年進士和翰林殿閣大學士。少年時代的她,因父工作調動,在上海和天津之間奔波。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她跟隨父親北上,插班進入北師大附屬中學初二年級讀書。「當時我家住在簾子胡同,就尋摸著找一個離家不遠,又名聲不錯的學校。1950年春節過後,我順利考入地處和平門的北師大附屬中學。」當時年少的她,一定不會想到,她與師大的深厚緣分,肇始於此。

1950年夏天,朝鮮戰爭爆發。舉國上下,群情激奮,全民參軍的口號不絕於耳。年方二八的黃會林,成為少數參軍並且奔赴前線的女學生。她冒著炮火為隊友送過補給、目睹過戰友慘烈的陣亡、寒冬里就地掩埋過烈士的遺體…槍聲、戰火與死亡,這場異國戰爭,奠定了她這一生的價值觀。戰爭結束後不久,她回到北京,帶著對知識和繼續學習的渴望,在1954年初,考入了北師大工農速成中學,讀文科二年級。在這里,她不僅暢游在知識的深海中,還遇到了此生同甘共苦、風雨同舟的人生伴侶紹武。

在工農速成中學的第二學期,黃會林和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第一次到師大校園參觀。「記得我們從寶鈔胡同乘公共汽車到鐵獅子墳,下車後從東門進入學校。東門門口有兩只威風凜凜的鐵獅子,很有氣派」。那時的師大校園和如今一樣,有著鬱郁蔥蔥的樹木和奼紫嫣紅的花朵,生機盎然,煞是好看。這一次短暫的美好相遇,給了她繼續升學讀書的目標和勇氣。1955年,黃會林從速成中學畢業直升北京師范大學,被保送至中文系,在北師大度過三年半的學習時光。

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是師大中文系的黃金時代。老先生們的治學與風骨,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往事與回憶。黃葯眠、鍾敬文、譚丕模、劉盼遂、李長之、陸宗達、蕭璋、俞敏等八位學界耆宿,治學嚴謹,授課又文采卓然。黃會林追憶道,「那時候,陸宗達先生給我們講《說文解字通論》、劉盼遂先生給我們講《古典文學》。」跟著這些老教授和他們的弟子學習,黃會林終身受益無窮。

1958年,組織研究決定,「因工作需要」,黃會林從中國語言文學系提前畢業留校任教,成為現代文學教研室里的一名教師,直到九十年代調入藝術系,她在這個崗位上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從師大附中的熱血參軍少女,到師大工農兵速成中學暢游在知識海洋中的有為青年,再到師大中文系的一名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生,最終,黃會林也在這里,走向教師崗位,成為一名燃燒自己、燭照他人的高校教師。

六十甲子,四次結緣。如今早生華發的她,再回首往昔,她見證了一所百年老校的六十多年的日月春秋,而師大也始終如母親般給予她豐富的溫暖、廣博的知識和無窮無盡的力量。

      ·2· 抗美援朝, 一段歷練並凈化心靈的歲月

1950年10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彼時,黃會林剛升入初三。美國飛機炸死鴨綠江邊漁民的消息傳到學校,北師大附屬中學全體師生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參軍。「學生們天不亮就到學校跑步,鍛煉身體,大家都卯著勁,許多同學寫血書要求參軍參戰」,黃會林也是其中之一。最後她被幸運選中,成為學校一百五十名參軍參干學生中僅有的幾名女生,參軍入伍,投筆從戎。硝煙、戰火和鮮血,是這個熱血參軍少女在十多歲時最深刻記憶。

縱然時隔多年,那些赴朝參戰的日子,依然粗糲而鮮活地存在於黃會林的記憶里。她回憶跟隨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的第一個晚上,借宿在朝鮮農家,家中只有老大爺和大媽兩人。他們得知這些人中還有女志願軍,覺得不可思議,感動之餘,提筆寫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黃會林被這種質朴的信賴和熱情感動了,這一段插曲成為她終生難忘的回憶之一。

戰場中,從作戰科的一名標圖員,到炮兵團的文化幹事,再到戰爭前線送彈葯、送補給的戰士,黃會林吃過不少苦頭。曾經敵軍的炮彈就落在距離她不足十米的范圍內,她與死神擦肩而過。戰爭最吃緊時,她背著挎包、步槍和手榴彈,咬牙隨著軍隊,半夜行軍70里。在進行了七天七夜的保衛清川江戰役中,黃會林損失了一百多名日夜相處的戰友。 「我一生都不會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英勇戰士,他們無怨無悔把最寶貴的生命奉獻給自己的祖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我們這些活著的人還有什麼理由只為自己存在呢?」 黃會林在自己的口述史中鏗鏘有力地說道。

黃會林終其一生,都在為師大乃至中國的教育事業奮斗。晚年時,有記者采訪她為何在應享天倫之樂的年紀,依然如此精力充沛、干勁十足。她把原因追溯到自己參軍的經歷。在朝鮮戰爭中,她知道了人應該怎樣活著、為何活著——「戰友們用生命換來了祖國的和平。既然我們倖存了,我們就應該把他們的遺志完成,接續他們。是這些犧牲的戰士保證了你的生命,所以還輪不到我去休息,去安度晚年。」

這段從軍經歷讓黃會林更加熱情、堅韌,始終對自己的事業葆有強烈的責任感。那些為了保衛祖國而甘撒熱血於異鄉的戰友們,時刻提醒著黃會林,作為倖存者的她們,要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應有的力量。

就這樣,黃會林一生懷著質朴而熱烈的目標,前行著,奮斗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3· 「二真」名言, 教師崗位上奮斗不息

1958年,在中國語言文學系就讀的大四學生黃會林,提前半年畢業,留校任教。她在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研究「魯郭茅巴老曹」,同時兼任大學的助教和輔導員。「我的教工號碼是58112,我記得很清楚」,黃會林說,「這就表明我是1958年正式進入北師大工作的,不會錯」。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黃會林始終秉持著這樣的觀念:  教育事業事關鮮活的生命,事關每一個青年的成長。 在她看來,做一名教育青年人的人民教師,特別光榮,肩上責任也非常重大。在師大多年的輔導員和班主任生涯中,黃會林總是揮發光與熱,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性,與學生有關的一切,她都兢兢業業,毫不放鬆。

黃會林回憶起曾經有一位貧困少年,開學時只帶著席子,沒有被褥,而且光著腳。黃會林問,「你為什麼不穿鞋子?」,這位少年說,「因為我只有一雙鞋子。沒辦法換洗,只有上課時穿。」黃會林立馬申請布票和棉花票,發動班上的女學生,在女生宿舍的樓道里為這些家庭困窘的少年們,絮褥子和被子,以保證他們能正常生活和學習,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盡我的可能去對待同學們,同學們用更多的回報來厚愛我,我這一生最幸福的可能是這個事」 ,黃會林說。

北師大現代文學教研室教學改革時,試圖把傳統的「魯郭茅巴老曹」的作家作品研究,變成小說、戲劇、詩歌、散文分類的現代文學。教研室中各個老師按照分類來重新教授現代文學,由此契機,黃會林踏上了現代戲劇的創作和研究之路。

在這條路上,她和老伴紹武與無數有戲劇熱情的少年們同行,一起把話劇藝術搬上神聖舞台,同時也把話劇教育落實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身為學者兼高校教師的黃會林,治學從謹,嚴於律己。那種永遠充滿著一種燃燒不盡的激情和干勁,讓她年過杖朝,依然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貢獻自己的力量。她常說, 做人要真誠、做事須認真 。這不僅是對弟子的諄諄告誡,也是一種自勉和自勵之語。這「二真」箴言,是黃會林為人治學的態度,同時也是她身在教師崗位上,不斷創造條件,更好地教書育人的真實寫照。

      ·4· 北國劇社,高校劇社第一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黃會林開設了一門《現代戲劇研究》課,有兩百多名學生選修。黃會林在教學中,也在老伴的關注和建議中愈發感到,一部戲劇只有被搬上舞台,才會是真正完整的。因此,她開始鼓勵大家多寫劇本,進行創作。在她的鼓勵和帶動之下,學生們創作出數十部劇作,其中有《太陽神》、《抹不掉的晨曦》、《清晨下著小雨》、《妒忌》等一系列出眾的劇本。最終在六部劇本中挑選了四部,她拉著老伴一起和同學們自導自演,將劇本搬上舞台。

排演的過程,艱難摸索,自不必說,但學生們都全情投入,首演結束後,反響非常熱烈。這次成功的戲劇實踐,不僅讓她意識到,學生的能力和才華是不可估量的、無限大的,還讓她意識到一種更新的戲劇教育的可能性。這次實踐,讓他們有了成立高校劇社的想法。

直接促成北國劇社成立的事件,當屬首屆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1986年首屆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由中國承辦,北師大接了排演莎翁作品的任務,因此需要成立正式的劇社。」 北國劇社的成立大會在1986年1月10日晚上。那一晚上,北風凜冽,但北京戲劇界的權威泰斗和學者專家們紛紛來到會場,曹禺為北國劇社親自題寫了「大道本無我,青春長與君」的條幅。成立大會是熱鬧的,但更讓人感動的是,這里有一群真正熱愛話劇藝術、甘願為此付出熱情與心血的老中青幾代人,大家歡聚一堂,充滿了一種神聖的歡愉感。

「北國劇社」這個寓意深厚的命名,來自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之有戲劇當自南國始」的南國社的啟迪。北國劇社,這個在中國話劇百年歷史上被寫進戲劇史的當代學生業余演劇社團,也寄予了黃會林對高校話劇社團發展和創造的厚望。黃會林對記者說,劇社的成立,讓她深感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需要一種基於對學生興趣和能力了解基礎上的「頂層設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一些人生追求實現的可能性,只有他們體會到了,才樂於付出而不覺辛苦與疲累」。

北國劇社至今已成立三十餘年,它的存在,讓學生體會到的是一種豐富而高價值的藝術生活。中國話劇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熏陶著大學生們在藝術王國里遨遊,給他們以審美的享受,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了性情,凈化了心靈,體會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深遠意義。這種戲劇教育、情感教育和藝術熏陶的先見之明,是黃會林為中國話劇教育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

九十年代,花甲之年的黃會林仍然帶領著師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從無到有,建立起北師大的藝術與傳媒學院。而後,激情不減的她,更是開疆拓土,建立蜚聲業界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等。

結語

如果用關鍵詞概括黃會林教授偃武修文、辛勤耕耘的一生,其間必定有熱情、堅韌、投入、燃燒這幾個詞語。「戰友們用生命換來了祖國的和平昌盛,而我作為倖存者,任何時候都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黃會林用其一生踐行著心底對戰友和祖國的承諾。

采訪:王    娟、康春華

文案:康春華

視頻:馬賽男

責編:王    娟、陳    霄

Ⅳ 中國文人的風骨哪裡去了

在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們代表著社會的良知、承載著社會的希冀、享受著社會的尊敬。 中國的文人之所以每每被推置到時代的浪尖、歷史的潮頭,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知識和智慧的載體與象徵,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的風骨。中國文人是最講求風骨的,社會對他們的評價也往往以風骨為准衡。 我認為,中國文人的風骨最主要的體現在三個方面:對家國的熱愛、對名利的淡泊、對權勢的蔑視。屈原為國建言,而昏聵無能的君王卻聽信讒言,他滿腔悲憤、自沉汨羅;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而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李白皇宮做詩,竟然要「貴妃磨墨,力士捧靴」,最後「且放山崖間」。 歷史的車輪在滾滾前行,風雲變幻、滄海桑田。然而,中國歷代文人卻一直恪守著他們的操守和風骨。哪怕家國破碎、流落他鄉,乃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他們都從來不肯低下高貴的頭顱。 劉文典「寧以義死,不苟幸生」,對蔣介石破口大罵;魯迅鐵骨錚錚,從來都是「橫眉冷對千夫指」;朱自清雖家中無米下鍋,卻也拒不領取所謂的「救濟糧」;聞一多更是拍案而起,最後倒在了敵人的槍下;建國初期馬寅初為堅持真理赤膊上陣,並喊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豪言壯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梁漱溟先生。50年代在政協會議上與毛澤東同志唇槍舌戰、廷爭面折;文革期間,面對全國性的「批林批孔」運動,他則說「我的態度是只批林,不批孔」(據說,當時全國只有他和吳宓兩位老先生拒絕批孔。);馮友蘭九十壽宴,禮邀參加,他奉之一書,大意曰:北大舊人現惟我二人存矣,應當會晤,只因足下曾諂媚江青,故我不願來參加壽宴。對權勢、對潮流、對舊友,他都未曾放下風骨,實屬難能可貴。 然而,試看當下有些所謂的文人,確是何種面貌。見了權貴,忙不迭的點頭哈腰,一幅十足的奴才相;為了蠅頭小利,(文字、言語上)打得不可開交,丑態百出;為了出名,不惜放棄學術操守,剽竊、造假,無所不幹。 我們不禁要問:也許,是該有一場文化界的革命了,是該讓那些文人撿起被他們丟棄的風骨了。否則,文人不再是倍受尊崇的群體,而變成被鄙夷、被唾棄的對象了

Ⅳ 教師應該做一個有風骨的人

今天聽青島二中於世章老師的講座,當他講到同那些市長局長座談或合影時,他的有些同事就很拘謹很緊張,放不開。尤其是局長在市長面前戰戰兢兢,跟孫子一樣。而他自己卻感覺他們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市長、局長並不比自己高貴,只有自己敢跟他們侃侃而談,甚至提要求、開玩笑。

突然感覺於老師這個人很有風骨,特別是民國時期的那種文人風骨。這讓我響起曾踢蔣介石襠部的安徽大學校長劉文典,劉文典最終也沒有因為毆打領袖而治罪,僅僅是以一般治安事件拘留七天,後來他還受聘到北京大學任教,並沒有被組織上封殺。還有在蔣介石面前敢翹二郎腿的傅斯年、胡適等民國時期的文人,他們身上都具備了文人應該有的風骨。看現如今又有幾個敢這樣做的人。一個個見到領導時表現出的那奴顏婢膝的樣子跟哈巴狗有何區別。

所謂「風骨"就是剛正不阿的氣概,頑強的風度和氣質,實際就是風度和骨氣。現代人尤其那些一心想著往上爬的人,他們往往缺少這種東西。因為他們知道領導能給予他們什麼,他們對領導的態度可能決定了能從領導那裡得到什麼。他們在領導面前的模樣十分滑稽可笑,甚至在自己親爹面前都做不到如此的畢恭畢敬。

做為教師是應該做有風骨之人的,因為"跪著的老師永遠教不出站立的學生"。我們絕不能把這種軟骨病遺傳給學生。要想教出具有獨立人格,具有獨立精神的學生,我們教師就應該擺脫對那些權貴人物的敬畏之心,在他們面前我們應該高昂我們的頭顱,我們應該去敬畏法則,敬畏自然,敬畏我們的學生。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才有進步的希望。

當然,像於世章老師那樣能在領導面前保持文人的風骨,實際源於扎實的專業功底,豐碩的工作成績,周圍人對自己的認可,更源於心中的那份自信。所以,我們要想在領導面前抬起頭,拿出自己的風骨,我們還需要不斷提升我們的專業功底和業務水平,只有做出成績,才能拿出在領導面前的那份自信。

作為一名教師,知識儲備豐厚了,業務水平高了,就能把學生的成績提高上來。如果教師自身能保持一份健全獨立的人格,進而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就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認可。作為教師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就足夠了,完全沒必要在領導面前奴顏婢膝,尊嚴盡失。

當然,如果你並不甘於做一名好老師,而一心想著當校長當局長就另當別論了,畢竟大環境使然。

Ⅵ 柳州風骨,長吉清才意思是

意思是:柳宗元(柳柳州)那樣雄健有力的風格,李賀(李長吉)那樣清新不凡的才氣。出自冰心的《憶讀書》,原句如下:因為我的作文老師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著「柳州風骨,長吉清才」的句子,其實我那時還沒有讀過柳宗元和李賀的文章,只因那時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寫的。

(6)中國教師風骨在哪裡擴展閱讀:

作者冰心在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學生講述有關讀書的問題。通常在這一類的文章中我們看到的多是基於理論的理性說教。

如:讀書會給我們帶來的各方面的好處等等,讓低齡讀者讀來索然無味,自然也就無法激發學生對於讀書的興趣。而冰心奶奶這篇文章卻另闢蹊徑。

首先文章開篇一句「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讓人聽來很親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與自己談話,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

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對自己親身經歷的講述,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跟隨冰心奶奶成長,直到文章結尾得出結論:「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娓娓道來之語,如心底之泉水,綴緩流進了學生的心中,讓讀者終身難忘。

Ⅶ 敬業之心,樂群之行——師之楷模齊大群

我進拔萃認識的第一位教師就是齊大群老師。那是三年前的事,我來學校試講,他聽了我講的《最後一課》,不想,這《最後一課》掀開了我與他交往的機緣。老人那矍鑠灑脫的風貌、熱情善意的眼神,至今猶在眼前。

聽校長介紹他是四中原語文教研組組長。四中於我,那是有著標桿與榜樣的特殊意義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我一向對老教師懷著說不出的、發自內心的敬意。他們好像我的一面鏡子,可以照見自己的不足,激勵自己前進。所以進到拔萃,有幸與他共事,真是激動。同在語文組,從業相同,易同聲相求,接觸較多,自然不乏請教。

每每組里活動,組長陳萬貴老師和他的一唱一和,構成語文組的雅趣。記得一次有新老師加入,陳老師向他們逐一介紹各位老師時說:「齊老師是四中過來的老教師,出了好幾本書。」頓了頓,鄭重其事又不乏幽默地說:「我和齊老師接觸好幾年了,深知他的學識和人品,他離『德高望重』就差那麼一點點了。」齊老師正側耳聆聽組長高見,聞此朗聲大笑,說:「過獎了。」他的笑聲親和而熱情,有極大的感染力。他說話的聲音洪亮渾厚,似鈞天妙樂,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溫暖著我們的耳朵。善工作也會休息的齊老師,有著矯健的步伐,輕捷的行姿,儼然不像近七十的樣子。他就是這樣步履穩健的走過了五十年的教學光陰,如滾滾煙塵,彈指一揮;又似遠山晴嵐,庄嚴美好。

我們仰慕他學問之淵博,又熱愛他為人之親切平易,所以很願意和他接觸。只要有機會,我們總想去聽聽他的課。記得有一次他講《記念劉和珍君》,聞聽他做課,在拔萃是件盛事,大家都去了,教室里滿眼是人,沒了空處。課堂上的齊老師是位敬業的導師,他掌握大量的材料:有關事件、人物的背景,張自忠路的淵源……如數家珍、口若懸河,那情景至今仍宛然如在眼前。

聽了齊老師的課,你會有種強烈的自我反省的意識:我如他勤奮嗎?我如他認真嗎?扣問之後,頓時明白,齊老師大量的教學成果源自何處:敬業!懷著敬業之心,他研究不止,筆耕不輟;秉承敬業之德,他流連卷海,埋首案前;力行敬業之旅,他備課縝密,指導耐心。敬業者能成事啊!

只要接觸過齊老師就會知道他是個人緣極好的人,但凡他能幫忙的,絕不拒絕。他會為遠在河南的李楠老師找尋教學資料,他會為請教了一個詞而遍翻典籍,他會為無名新人獻上真誠指點。

一次在餐廳遇上齊老師,他謙和地說:「賀老師,我想看看您的教案,學習學習,可以嗎?」我說:「好啊,您指點一下我。」「不不,我學習學習。」不日,他還給我,展開看後我備受感動:在我的教案里,他認真做了批註,既有大段建議、鼓勵,也有別字修改。想來他是行行字字認真讀過了,這份對於後學的鼓勵之情洋溢於字里行間。

幾天後,他印了幾篇他的教學論文給我,說或許對我有幫助,要我斟酌使用。我知道老師希望我也適當做一些教學的積累,希望我把教學中的點滴寫出來。他是北京乃至全國的名師,我只是一個畢業沒幾年的新手,就學識、資歷而論,如雲泥之隔,他這樣熱忱對我,真是令我受寵若驚。那時我剛剛接班,雜事多,有心無力。現在想來那真是懶惰的借口,辜負了老師的苦心。

去年九月我開始在四中培訓部上課,不曾想在那裡遇上齊老師。我真是高興!之後,我的講義幾乎都是齊老師幫我去培訓部取。有時培訓部的老師開玩笑:「齊老師這樣的大腕給你當助教了!」有一回,他給我帶的講義找不到了,著了很大的急,辦公室、宿舍、家裡都翻過了。最後他又跑到培訓部要了一份,真是讓我過意不去。但客套的話和齊老師說就顯得見外了。猜想蒙齊老師如此幫助的人不在少數,近的有劉為彪老師、呂東老師……,遠的有李楠老師,更或者我所不知道的。

樂群者助人,也得人助!學校為他籌劃從教五十周年慶祝活動中,大家竭誠獻上熱情。一次晚飯時齊老師說請我看看稿子,口氣依然是那麼謙虛。我本來決定用一周時間看的,結果,晚上一看竟放不下了,除了欣賞他樸素的文字風采,更感動於老師處處留心的敬業精神,就一直看到深夜。第二天認真寫了自己稚拙的建議交給他。至於後來出書的校對任務,大家都毫無怨言,認真完成,紛紛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他的敬愛之心。

齊老師從不裝腔作勢,也不拿捏矯情,有著珍貴的赤子之心。他任何時候都是親切和藹的。評課時,但凡看到別人一點長處,他都不吝言辭真誠給予鼓勵;發現問題,又以拂柳春風般的舒適方式讓人接受。

齊老師也是風趣的,大家願意和他開開玩笑。繼劉為彪老師的博客熱後,我們說也給齊老師申請一個博客,我說:「名字就叫『一大群』,學生一大群,學識一大群,朋友一大群,『粉絲』一大群……」他聽後又發出了特有的爽朗笑聲。

勤奮鑽研,敬業樂群;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齊老師用五十年光陰踐行教師們的風骨,用五十年光陰滋潤學生們的心壤,用五十年光陰溫暖同行者的內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陳萬貴老師所言「齊老師的精神是我們無形的資產」,這真是毫無過誇。

看了齊老師的講話稿,讀到他最後那段朴實動情的感言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似乎聽到老葉辭樹的聲音——那樣悄然,那樣平靜,又那樣無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些詩句湧上心頭卻不知道用哪句好,惟願老師在退休後的日子裡,與師母攜手夕陽,享受安詳晚年,擁有健康快樂的時光!

閱讀全文

與中國教師風骨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印度tec認證怎麼申請 瀏覽:394
怎麼從越南進入寮國 瀏覽:363
印度粗金鏈怎麼樣 瀏覽:80
英國tesco什麼時候退出 瀏覽:165
印度太陽能產業鏈怎麼樣 瀏覽:998
為什麼英國15世紀城市人口大增 瀏覽:337
義大利谷歌禮品卡哪裡有買 瀏覽:179
英國的警察有什麼待遇 瀏覽:569
寫信到英國要注意什麼 瀏覽:317
比利時寄順豐快遞回中國大概多久 瀏覽:958
英國長弓為什麼能射穿法蘭西重甲 瀏覽:941
100多萬越南盾能幹什麼 瀏覽:997
印度為什麼總供電不足 瀏覽:286
越南發現神秘隧道在哪裡 瀏覽:663
英國黛安娜的兩個兒子都叫什麼 瀏覽:506
中國哪些省有大雨 瀏覽:1004
印度水電站是什麼 瀏覽:672
義大利一戰前和哪些國家打過仗 瀏覽:324
伊朗行政劃分是怎麼樣 瀏覽:44
富時中國a50最少入金多少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