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東青,何以成為歷朝歷代的"鷹中之王"
在我們古代的歷史當中,君王是萬人之上的存在,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君王也是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而在動物界當中,尤其是在老鷹這一個種族中,站在金字塔頂尖的則是海東青這一種生物。海東青之所以能夠成為鷹中的君王,並且還受到了國內外一致的尊崇,與國內外雙方的信仰和民族發展歷程其實是有著很大關系的。
三、信仰的力量除了在國內海東青受到人們一致的朝拜和信賴,在西方鷹也是一種被譽為神鳥的生物。西方人他們是比較信奉上帝的存在的,而鷹又飛翔在天空之中,所以鷹就被古代的西方人奉為了神鳥。在西方一些國家爆發戰爭的時候,他們的一些標志都是使用的鷹,以此來表現自己軍隊的強大和迅猛,而海東青作為鷹中的貴族,能力非常的突出,被西方人認為能夠到達天神所居住的地方。在這種信仰的驅使下,海東青就牢牢地佔據著鷹中金字塔頂尖的位置。
Ⅱ 老鷹是什麼民族的圖騰
世界上好多民族用老鷹做為圖騰,歐洲許多國家的國旗或國徽有老鷹,單頭或雙頭的。塔吉克人也比較喜歡老鷹。
Ⅲ 滿族馴鷹人對於北方蒼鷹的叫法。
樓主:「波黃」、「秋黃」、「三年龍」是海東青(鷹)其中的三個品種.不是代表鷹的年齡.
玉爪也是其中一個品種.
海東青是鷹的一種,身長不足二尺,體重僅及天鵝的五分之一,有「玉爪」、「波黃」、「秋黃」、「三年龍」等品種。其中,以純白「玉爪」為上品。海東青又稱海青、鷹鶻、吐鶻鷹。後來滿人稱之「松昆羅」,意為「東方之鷹」。
海東青」——矛隼
矛隼是一種非常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體長為56一61厘米,體重1310—2100克。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飛羽石板褐色,具斷裂的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但比阿爾泰隼的斑紋較為稀疏。白色型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灰色型的羽色則介於上述兩類色型之間。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蠟膜黃褐色,跗跖和趾為暗黃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國外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遼寧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 其中在黑龍江、遼寧為冬候鳥, 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
矛隼棲息於岩石海岸、開闊的岩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堪稱是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熱。常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現獵物後則將兩翅一收,突然急速俯沖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飛鏢,徑直地沖向獵物。主要以野鴨、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捕捉岩鴿等獵物時,雄鳥和雌鳥可以進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鳥突然飛進岩鴿棲息的洞穴中,將它們驅趕出來,雄鳥則在洞外等候,進行捕殺。
矛隼因為體態雄偉、羽色奇特,在遼、金和清朝時,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於狩獵,視為珍禽,稱為「海東青」。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場閱兵,當他看見臂架海東青的御林軍從身邊颯爽走過的時候,不覺龍顏大悅,詩興大發,遂口佔一詩贊美海東青,其中有「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墾。」的詩句。不僅宣揚了武德,激勵軍勇,更誇耀了海東青性情剛毅而激猛,其品質之優秀可與天上的星星相輝映,其力之大,加千鉤擊石,其翔速之快,如閃電雷鳴。由此可見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矛隼的繁殖期為5一7月。營巢於北極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懸崖岩石上,偶爾也營巢於北極苔原森林地帶的樹上。巢呈平盤狀,結構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卵通常3一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為70克左右。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通常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也參與孵卵。孵化期為28一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撫養大約46一49天後才能離巢。
滿族與海東青
"海東青"是滿族人用於狩獵的獵鷹。
滿族是以射獵著稱的民族,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後,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俗稱"放鷹"。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富育光老師寫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寫到天雕來自享滾河以東,滿族話叫它"松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享滾河飛來的。漢語把它譯成"海東青"。海東青又叫白尾海雕,它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兇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觀》中這樣描寫了放鷹的方法:"鷹以綉花錦帽蒙其面,擎者挽絛於手,見禽乃去帽放之。"海東青都是野生野長,由人捕來馴化後再以供助獵之用,由於海東青不易捕捉到和馴化,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因此,當時的可汗貝勒、王公貴戚,為得名雕不惜重金購買,成為當時一種時尚。
海東青中以純白的"玉爪"為上品,另有秋黃、波黃、三年龍等名目。到了清代,一隻海東青竟值30兩白銀,可見其何翟諱貴。驕奢的遼統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東青,且"每至其國,必欲薦枕者。其國內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室女待之,後,使者絡繹,恃大國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憤,在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集女真諸部兵,擒遼障鷹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評價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可見,一隻鷹雖微不足道,卻關繫到遼金的興亡。
遼、金、元、明、清各代均設有類似鷹坊的機構,專司捕取和飼養。滿族人以鷹用於狩獵,統治者則以鷹捕鵝雁,作為享樂消遣的手段。海東青的捕捉和馴服很不容易,民間常有:"九死一生,難得一名鷹"說法。將野性十足的海東青用捕鷹網捕獲後,要拜謝"鷹神"格格的恩賜。帶回家放在熬鷹房將鷹上架,加上"腳絆",幾天幾夜不讓它睡覺,磨掉野性,叫"熬鷹"。再通過"過拳"、"跑繩"等環節,這時鷹就能聽人的吆喝來到獵者的手臂上。最後通過對鷹的"勒膘",把腸油刮出,使鷹飢餓,但肌肉強健,便於捕獲獵物。馴好的鷹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鷹"了。架鷹者站在高處觀望,讓人用棒敲打樹叢將野物轟出,俗稱"趕仗"。發現有獵物跑或飛出,鷹會立即尖叫著俯沖下去捕獲住獵物,架鷹者要盡快趕到取下獵物,只給鷹吃點動物內臟,不可喂飽,所謂"鷹飽不拿兔",就是這個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觀》外,《燕山叢錄》、《遼史》等書還比較詳細記錄了遼國主縱鷹助獵的情景。次年早春,獵戶們將鷹喂飽,除去鈴鐺和腳絆子,將鷹放回歸大自然過春天和夏天,繁殖後代。
海東青不僅是勇悍的獵鷹,同時也融化到滿族的文化之中。金代一位詩人把海東青撲擊天鵝的場面描寫為"搏風玉爪凌霄漢,瞥曰風毛墮雪霜",表現了對海東青以小制大、堅毅勇猛的贊譽。考古工作者在興凱湖地E發掘出骨雕鷹頭,距今約六千餘年。在金上京古城東女真墓群中,發現了以海東青捕捉一隻飛翔的天鵝為紋飾的鎏金銅帶挎。另外,在我國現存的古樂譜中,有"海東青拿天鵝"的琵琶曲譜。民間兒童游戲中有"老鷂子叼小雞"活動。在吉林敦化一帶流傳的《阿瑪有隻小甲昏》的歌謠:"拉雅哈,大老鷹,阿瑪有隻小甲昏,白翅膀,飛得快,紅眼睛,看得清,兔子見它不會跑,天鵝見它就發蒙。佐領見它睜大眼,管它叫做海東青……"這些都是滿族民族精神的藝術體現。康熙皇帝曾寫詩贊美海東青"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
海東青」——矛隼
矛隼是一種非常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體長為56一61厘米,體重1310—2100克。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飛羽石板褐色,具斷裂的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但比阿爾泰隼的斑紋較為稀疏。白色型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灰色型的羽色則介於上述兩類色型之間。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蠟膜黃褐色,跗跖和趾為暗黃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國外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遼寧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 其中在黑龍江、遼寧為冬候鳥, 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
矛隼棲息於岩石海岸、開闊的岩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堪稱是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熱。常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現獵物後則將兩翅一收,突然急速俯沖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一支飛鏢,徑直地沖向獵物。主要以野鴨、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捕捉岩鴿等獵物時,雄鳥和雌鳥可以進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鳥突然飛進岩鴿棲息的洞穴中,將它們驅趕出來,雄鳥則在洞外等候,進行捕殺。
矛隼因為體態雄偉、羽色奇特,在遼、金和清朝時,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於狩獵,視為珍禽,稱為「海東青」。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場閱兵,當他看見臂架海東青的御林軍從身邊颯爽走過的時候,不覺龍顏大悅,詩興大發,遂口佔一詩贊美海東青,其中有「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墾。」的詩句。不僅宣揚了武德,激勵軍勇,更誇耀了海東青性情剛毅而激猛,其品質之優秀可與天上的星星相輝映,其力之大,加千鉤擊石,其翔速之快,如閃電雷鳴。由此可見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矛隼的繁殖期為5一7月。營巢於北極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懸崖岩石上,偶爾也營巢於北極苔原森林地帶的樹上。巢呈平盤狀,結構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卵通常3一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5一63×46一49毫米,卵重為70克左右。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通常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也參與孵卵。孵化期為28一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撫養大約46一49天後才能離巢。
滿族與海東青
"海東青"是滿族人用於狩獵的獵鷹。
滿族是以射獵著稱的民族,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後,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俗稱"放鷹"。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富育光老師寫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寫到天雕來自享滾河以東,滿族話叫它"松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享滾河飛來的。漢語把它譯成"海東青"。海東青又叫白尾海雕,它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兇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觀》中這樣描寫了放鷹的方法:"鷹以綉花錦帽蒙其面,擎者挽絛於手,見禽乃去帽放之。"海東青都是野生野長,由人捕來馴化後再以供助獵之用,由於海東青不易捕捉到和馴化,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因此,當時的可汗貝勒、王公貴戚,為得名雕不惜重金購買,成為當時一種時尚。
海東青中以純白的"玉爪"為上品,另有秋黃、波黃、三年龍等名目。到了清代,一隻海東青竟值30兩白銀,可見其何翟諱貴。驕奢的遼統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東青,且"每至其國,必欲薦枕者。其國內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室女待之,後,使者絡繹,恃大國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憤,在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集女真諸部兵,擒遼障鷹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評價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可見,一隻鷹雖微不足道,卻關繫到遼金的興亡。
遼、金、元、明、清各代均設有類似鷹坊的機構,專司捕取和飼養。滿族人以鷹用於狩獵,統治者則以鷹捕鵝雁,作為享樂消遣的手段。海東青的捕捉和馴服很不容易,民間常有:"九死一生,難得一名鷹"說法。將野性十足的海東青用捕鷹網捕獲後,要拜謝"鷹神"格格的恩賜。帶回家放在熬鷹房將鷹上架,加上"腳絆",幾天幾夜不讓它睡覺,磨掉野性,叫"熬鷹"。再通過"過拳"、"跑繩"等環節,這時鷹就能聽人的吆喝來到獵者的手臂上。最後通過對鷹的"勒膘",把腸油刮出,使鷹飢餓,但肌肉強健,便於捕獲獵物。馴好的鷹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鷹"了。架鷹者站在高處觀望,讓人用棒敲打樹叢將野物轟出,俗稱"趕仗"。發現有獵物跑或飛出,鷹會立即尖叫著俯沖下去捕獲住獵物,架鷹者要盡快趕到取下獵物,只給鷹吃點動物內臟,不可喂飽,所謂"鷹飽不拿兔",就是這個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觀》外,《燕山叢錄》、《遼史》等書還比較詳細記錄了遼國主縱鷹助獵的情景。次年早春,獵戶們將鷹喂飽,除去鈴鐺和腳絆子,將鷹放回歸大自然過春天和夏天,繁殖後代。
海東青不僅是勇悍的獵鷹,同時也融化到滿族的文化之中。金代一位詩人把海東青撲擊天鵝的場面描寫為"搏風玉爪凌霄漢,瞥曰風毛墮雪霜",表現了對海東青以小制大、堅毅勇猛的贊譽。考古工作者在興凱湖地E發掘出骨雕鷹頭,距今約六千餘年。在金上京古城東女真墓群中,發現了以海東青捕捉一隻飛翔的天鵝為紋飾的鎏金銅帶挎。另外,在我國現存的古樂譜中,有"海東青拿天鵝"的琵琶曲譜。民間兒童游戲中有"老鷂子叼小雞"活動。在吉林敦化一帶流傳的《阿瑪有隻小甲昏》的歌謠:"拉雅哈,大老鷹,阿瑪有隻小甲昏,白翅膀,飛得快,紅眼睛,看得清,兔子見它不會跑,天鵝見它就發蒙。佐領見它睜大眼,管它叫做海東青……"這些都是滿族民族精神的藝術體現。康熙皇帝曾寫詩贊美海東青"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
關於海東青一名的由來,文獻有載:「女真東北與五國為鄰,五國之東臨大海,出名鷹,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頁)「海東青,鶻之至俊者也,出於女真,在遼國已極重之。因是起變而契丹以亡。其物善擒天鵝。飛放時,旋風羊角而上。直入雲際」(明葉子奇《草木子》卷4,中華書局,l959,85頁)。海東青以小制大,甚至還能捕鹿,是鷹類中最矯健兇猛的一種。《宮廷鷹鷂》記載,海東青「盤旋空中可以無微不矚,棲於地面能見雲霄中物」;《析津志輯佚》稱之「橫飛而直上,可薄雲霄」;《寧古塔紀略》則謂:「鷹第一等」,「一日能飛二千里」。
當時,五國部(今黑龍江東部烏蘇里江與松花江流域)盛產海東青。契丹統治者常驅使女真人到五國部境內捕捉海東青。「女真至五國,戰斗而後得,女真不勝其擾」(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l985,102頁)。由於契丹不斷索要,海東青被源源送入遼國宮廷。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契丹統治者設立鷹坊,置鷹坊使、鷹人等職官,負責管理馴養海東青。道宗清寧七年(1061),嚴禁吏民蓄養海東青,使海東青成為皇家專有的珍禽。經過馴養的海東青,常被鷹人架在肩上。出土的遼墓壁畫印證了這種形象:一個身穿緊袖綠袍、腰系紅帶、腳登黑靴的契丹人,左手擎鷹,右手撫摸鷹爪(項春松《遼寧昭烏達地區發現的遼墓繪畫資料》,《文物》l979年第6期)。
女真崛起後,建立大金帝國,滅遼克宋,淹有燕雲與中原。小巧而俊健的海東青與女真人息息相關。有研究認為,女真的意思是從東方大海飛來的海東青,這種猛禽成為女真民族的象徵(崔廣斌《「肅慎」一名之我見》,《北方文物》l987年第3期)。還有研究認為,海東青是女真反抗力量的源泉,激發了女真人勇猛、神速、頑強、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王禹浪《「女真」稱號的含義和民族精神》,《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
女真人「俗本鷙勁,人多沉雄,兄弟子姓才皆良將,部落保伍技皆銳兵」(元脫脫《金史·兵志》,中華書局,l975,991頁)。據宋人記載:「其人則耐寒、忍飢、不憚辛苦。食生物,勇悍甚,善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江河不用舟楫,浮馬而渡。精射獵,每見巧獸之蹤,能躡而推之,得其潛伏之所,以樺樹皮為角吹作呦呦之聲,呼麇鹿射之。」(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3,350冊,20頁,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l989)俊健的海東青和強悍的女真人在性格上十分相似,都善於以小制大,變弱為強。在女真人心目中,海東青是勇猛的化身。女真人的「鷹崇拜」意識很強,在女真人生活遺址(今黑龍江東部興凱湖附近)曾出土獸骨雕刻的「鷹首」。
有金一代,海東青依然備受皇帝青睞。當時,金源內地阿什河畔的雲錦亭和臨漪亭曾是皇家馴養海東青的場所。馴養時,首先把鷹綁在特製鷹架上七八天,僅餵食綁著麻繩的肉塊,以刮掉它腸內的肥油。這一步驟稱為「熬鷹」。接著是「過拳」,即在室內反復訓練鷹從架上起飛、落到馴養人帶著皮套的手背上,直到嫻熟為止。最後是「跑繩」,在相當距離內發出「噢噢」呼喚聲時,使鷹起飛後准確落到馴養人的胳膊上。 金代皇帝多在春秋兩季外出漁獵,叫做「春水」。海東青捕獵天鵝是「春水」的重要內容。據《金史·章宗本紀》記載,章宗「春水」漁獵多達十一次。每年春季,攜帶後妃、宗室、大臣及隨從,駕l臨「春水」巡遊之地,捕獵天鵝。「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金史·輿服志下》.中華書局,1975,985頁)。
漁獵之地建有行宮,建春宮和光春宮是章宗常去的行宮。皇帝一行人白天漁獵,晚上就住在行宮里。海東青捕天鵝的場面十分熱鬧,皇帝及後妃、大臣們站在上風頭,發現天鵝後,皇帝即令衛士鳴鑼擊鼓,使之驚起,並親手放出海東青。海東青迅猛撲向驚慌逃竄的天鵝,有的直飛向上,在空中牢牢地抓住鵝頸,狠啄它的頭,受傷的天鵝就紛紛墜下:有的在天鵝剛剛起飛時,就橫掠水面,攫住鵝頭,無論天鵝怎樣掙扎,都逃脫不掉。第一隻捕獲鵝雁的海東青,可獲天鵝腦漿作為獎賞,馴育者也能得到銀絹賞賜。 。
那些橐筆從駕的翰林辭臣也都紛紛奉敕賦詩,以示慶賀。如趙諷雲:「駕鵝得暖下陂塘,探騎星馳入建章。黃傘輕陰隨鳳輦,綠衣小隊出鷹坊。搏風玉爪凌霄漢,瞥日風毛墮雪霜。共喜園陵得新薦,侍臣齊捧萬年觴。」(金宋祁《歸潛志》卷8,中華書局,l983,86頁)為金章宗贊賞。趙秉文詩雲:「內家最愛海東青,錦韛掣臂翻青冥。晴空一擊雪花墮,連延十里風毛腥。初得頭鵝誇得雋,一騎星馳薦陵寢。」(金趙秉文《春水行》)海東青捕天鵝的雄姿也展現在文物中,金上京遺址女真墓群曾發掘出鶻捕鵝鎏金銅帶銙,就是以海東青捕捉一隻展翅飛翔的天鵝為紋飾(閻景全《黑龍江阿城市雙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報告》,《北方文物》l990年第2期)。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金代青玉鏤空環托鶻攫天鵝和青玉留皮鏤空鶻攫天鵝等玉雕作為「春水玉」的代表,再現了鶻追鵝逃的一幕(楊伯達《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故宮博物院院-?lJ》1983年第2期)。
金代皇帝外出漁獵,究其作用有二:一為培養刻苦精神和精湛騎射技能。女真人自上至下,無一不是狩獵好手;二為達到練兵習武之功效。「金之初年,諸部之民無他徭役,壯者皆兵,平居則聽以佃漁射獵習為勞事,有警則下令部內,及遣使詣諸孛堇徵兵」(元脫脫《金史·兵志》,中華書局,l975,992頁)。女真軍隊組織嚴密,戰鬥力強就得益於長期從事漁獵活動。
金亡後.好尚海東青的遺風猶存。蒙古統治者也設立養鷹官,稱為「昔寶赤」,他們精心喂養海東青。「夫事鷹鷂之謹細養護過於子之養父母也」(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翎之品》,北京古籍出版社,l983,234頁)。昔寶赤馴養的海東青如在春獵中捕得頭鵝,就能得到五十錠黃金的賞賜(明葉子奇《草木子}.g-4,中華書局,l959,85頁)。因此,人們花大力氣捕鷹馴鷹。當時有4423個捕鷹戶,每年養鷹用肉三十多萬斤。經過馴育的海東青是狩獵的主角。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元代皇帝出獵時,曾有整整一萬鷹師隨行,攜帶的海東青之多可想而知。
元人對海東青是呵護備至,為它精心准備了全套裝備。《析津志輯佚》記載:「論其貴重,常以玉山為之立,欲其爪冷,庶幾無病。冬月則以金綉擬香墩與之立,夜則令其稍睡……其首籠帽,多奇巧金綉。以小紅纓、馬尾為束緊之制。爪腳上有金環束之,系以軟紅皮系之,弗以紅條,皆革也。」玉山,也稱綉墩,是一種特製的鷹架。玉山、束環,遼代已見使用.只是元代更為精緻罷了。
明朝統一天下後,曾在黑龍江下游設努兒干都司,以加強對東北的管理。海東青依然是那裡各民族向朝廷進貢的珍品。《明一統志》記載:「以十一月入貢,中途飼以鴨肉,旦夕嘗引其爪立冰上,性惡熱也。」可見在進貢途中對它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
滿人人關。十分重視海東青。《黑龍江外記》記載了一則故事:一天.齊齊哈爾副都統巴某率人攜鷹外出打獵,看到一隻兔子,他剛放出鷹,突然失控墜馬,隨從急忙攙扶,哪知副都統大罵道:我死就死了吧,鷹飛走你們該當何罪!這里的鷹就是海東青。
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皇帝閱兵南郊,作《海東青》詩雲:「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搖光星。軒昂時作左右顧,整拂六翮披霜翎。期門射生諳調習,雄飛胡扯黃絛鈴。勁如千鈞激砮石.迅如九野鞭雷霆。」
滿族人繼承了女真人對海東青的崇拜。滿族的神話講,最早的女薩滿是海東青從東方背來的。滿族薩滿們善用舞蹈來表現鷹神壯闊的氣概與英姿。在祭神時。薩滿戴上頂為展翅神鳥的帽子,擊鼓踱步到「七星斗」前,叩拜吟唱神歌,然後舞動神帽上長長的象徵七彩神光的飄帶,急速旋轉神裙飄飛,象徵著神鷹在天穹雲海中展翅高飛(金吉子、王宏剛《薩滿鷹祭與滿族鷹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第l期)。 清以後,海東青與馴養海東青人的數量急劇減少。據調查,吉林永吉縣土城子鄉滿族依爾根覺羅氏的少數人還在馴養海東青,用以捕獵(李露露《海東青探秘》,《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第4期)。
古代北方民族以漁獵為生,由於海東青兇猛善獵而成為人的好幫手。這是從契丹、女真、蒙古到滿族人,一直寵愛不衰的根本原因。從這樣的角度看,它的衰落與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大大下降相一致。然而,關於海東青的種種傳說,及由海東青所體現的英勇無畏精神,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那些具有積極意義的美好傳說還將繼續流傳下去。
Ⅳ 哪個民族馴養獵鷹
馴鷹
[ 更新日期:2005年03月23日 來源:本站原創]
地處東北亞中樞地區的長春,也是從前北方狩獵民族集中之地,許多人喜歡馴養一種野性的動物——鷹。鷹,又稱「海東青」,據史料記載,在唐朝「海東青」已是滿祖先朝奉送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遼金時期,宮廷貴族常向女真人索征「海東青」獵鷹,並以為奇。清代皇族更是酷愛放鷹,康熙皇帝曾寫詩曰:「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海東青被皇帝成為「俊鳥」,但獲得此鳥全靠「馴」。馴前要先「捕」。海東青是猛禽,馴鷹又叫「熬鷹」,是指不讓鷹睡覺,漸漸熬去它的野性,然後再經過「過拳」,「跳繩」,「拿食」等一些過程,把海東青馴成獵鷹。據說獵鷹的脾氣很剛烈。傳說有個獵人,他馴好了海東青,並經常帶它出獵。有一年,獵人老了,眼神也不好了。一天,他帶鷹出獵,這時,獵人看見好像有一隻兔子在地上跑,於是立刻發出追擊的信號,於是海東青一下子追過去。追呀追呀,海東青發現,它追趕的根本不是兔子,而是雲影,這是獵人年紀大了,眼神兒不好便把運影看成了兔子,於是它氣呼呼地飛回來了。到了獵人跟前,它一口啄瞎了獵人的眼睛,然後自己也一頭撞死在大樹上了。馴鷹的歷程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艱難歷程,是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如今,這兒已不再是狩獵之地了,但是仍然開辟了一些專門的狩獵場,供遊人活動,而馴鷹,養鳥,溜鳥,則是一些老人的戶外活動,來到這兒,人們可以親眼看到這種民俗風情。特別是冬季的冰雪落地期間,往往有養鷹人,架著鷹在戶外的冰天雪地里進行馴練,使北方的生活多了一種神奇的風情。
Ⅳ 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什麼
中華民族的八大圖騰是龍、鯨,蛇,虎,巨晰,蒼鷹,紅鯉,白鯊。
圖騰是,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系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徵。原始民族對大自然的崇拜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
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圖騰崇拜,比如中國人的圖騰一般為龍,俄羅斯則有熊圖騰的崇拜。
(5)中國古代哪個民族鷹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吉祥物·鷹
鷹,是鳥中之王,空中霸主。在中國古代,它是北方各民族所崇拜的圖騰;在中華大地,鷹是戰神的象徵,英雄的標志。
按現代動物學的分類,鷹是隼形目鷹科中的一個類群,是食肉的猛禽,包括蒼鷹和雀鷹。廣義的鷹還包括其他鳥類,如鳶、鷂等,在我國最常見的鷹有蒼鷹、雀鷹和松鷹。但在古代文獻中,常將隼科中較大的鳥類和鴟鴞科鳥類(如貓頭鷹)也稱為鷹。
鷹這種猛禽,早在原始狩獵時代就受到人類的崇拜,它那高超的飛翔技術、兇猛異常的擒拿撲擊本領以及傲然挺立的威武雄姿,使人們覺得十分神奇。
雖然鷹對人類生存並不構成威脅,但在殘酷的自然環境面前,狩獵先民幻想有鷹一樣的本領,那是極其自然的。為了更容易捕獲到獵物,狩獵先民馴養鷹作為自己的助手,鷹鷂更成為他們不可缺少的依靠,乃至成為他們的氏族圖騰和吉祥物。
我國北方各民族如滿族、赫哲族、鄂溫克族、哈薩克族都有神鷹崇拜。特別是東北地區,凡信奉薩滿族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鷹神話傳說以及對鷹的各種禁忌和禮儀。
Ⅵ 塔吉克族早期自然崇拜而形成的鷹文化
塔吉克族文化 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塔吉克族人民在長期與自然的的相處中,形成了對大自然的崇拜之情。
在塔吉克族人民的心裡,鷹代表著一種堅韌頑強的精神,並且是塔吉克人民強者與英雄的象徵。那麼,下面就讓我帶大家一起看看塔吉克族早期自然崇拜而形成的鷹文化吧。
鷹舞是中國民間舞蹈中極具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藝術價值很高。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這些珍貴的民間藝術日漸失去生存的土壤,面臨困境,亟待保護與搶救。我國新疆的塔吉克族視鷹為強者、英雄,在民間廣布有關鷹的民歌和傳說,甚至連舞蹈的起源都與鷹的習性、動態聯系在一起,於是形成了「鷹舞」。
塔吉克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則分布在該縣以東的莎車、葉城、澤普等縣。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民族精神逐漸形成了塔吉克民族特殊的審美追求。他們視鷹為強者、英雄,在民間廣布有關鷹的民歌和傳說,甚至連舞蹈的起源都與鷹的習性、動態聯系在一起,於是形成了「鷹舞」。
鷹舞是塔吉克族的民間傳統自娛性舞蹈,場地不受限制。無論田埂地頭、庭院室內,只要人們興致所至都可起舞。其舞步與鷹笛的曲調是一致的,主要是八分之五拍、八分之六拍、八分之七拍,基本動作是:腰微彎,右臂朝前伸,手指微朝上,左臂彎曲朝後,位於腰部,手指伸開。
腳步隨著笛聲和鼓點旋轉360度,此時,收回右臂放在背後,伸出左臂朝前。有時兩臂平行,有時兩臂一上一下,恰似鷹的翅膀,腳步隨鼓點和笛聲可旋轉180度和360度,也可朝前和左右前進。無論在旋轉或是在前進時,兩肩還要隨著曲調的節奏不停地一上一下地抖動。
Ⅶ 鷹雀雁在古代指什麼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是人與自然的心物相融,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人的生存意識與生產實踐,從物質向精神轉化的創造與應用。隨著歷史的推進,社會的發展,文化與政治、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我國華夏民族文化中的鷹形象,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鷹是神的化身。在歷經數千年的宗教意識中,鷹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奉為神鳥、天鳥、神鷹。在古代軍事上,鷹象徵戰神。《列子·黃帝篇》中記載:「黃帝與炎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為前驅,雕、鵬、鷹、鳶為旗幟。」黃帝戰勝蚩尤,作《桐鼓曲》以示慶祝,其中一章「雕鶚爭」是中國最早把鷹作為英雄勝利的象徵。《詩經》中描述軍隊出征:「牧野洋洋,檀車煌煌……維師尚文,時維鷹揚。」以鷹象徵軍容的威猛和戰爭的勝利。又有《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西周,春秋之時的朝廷旗幟為:「熊虎為旗、鳥隼為角、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反映了古代鷹崇拜在軍事,政治上的作用,鷹崇拜也是古代皇權的象徵。
古代圖騰崇拜、圖形與象形文字,是華夏先民神會自然,與物通神、智慧與創造。象形文字的出現歷經變遷和演進,是原始社會逐步邁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最早「龍」、「鳳」、「鵬」的圖形和文字,其美學因素是從生活中取象,變化和應用的創造。商王朝殷周甲骨文的「鳶」,青銅器時期鍾鼎文「鵬」,秦漢古篆文中的「鷹」,是漢字高度概括的藝術美。「鳶」和「鷹」二字是對自然的寫照,「鵬」字是憑想像的創造。與我國原始文化共存的「鵬」、「龍」、「鳳」,是神秘、祥瑞、福祉,經歷華夏五千年,貫穿於整個中華大地,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內涵的寓意象徵。
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鳶形陶鼎」,青銅器時期「鷹形尊」、鷹形飾紋樣,以及秦漢時期的玉飾鷹圖形,畫像磚和畫像石對鷹形象動態的生動描繪,是我國可考試實物最早有關鷹的文化和藝術。
中國古代關於鷹的神話傳說,詩文篇章,均賦予鷹極其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精神象徵和文化內涵。古典文學、詩歌常用大鵬和鷹藝術形象的磅礴氣勢,雄偉壯美的境界來比喻非凡心志,博大胸襟和無畏氣概。《楚辭》中的「蒼鳥群飛」,說的就是鷹。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夫翚翟備色,而翾翥百步,肌豐而力沉也;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以山雉多彩,則無力高飛作為對比,描繪、贊美鷹的骨勁氣猛,高飛摩天的不凡氣質和勇猛力量。先秦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恕而飛,其翼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徒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用浪漫主義手法塑造鷹的理想化身——大鵬。這大鵬「背若秦山,翼若垂天之雲」,鼓風擊水三千里,奮翼乘狂飆,升騰九萬里高空,壯哉大鵬!莊子以大鵬的壯偉、博大、神勇作對照,人的意志和精神得以遨遊無極,反襯出對理想、自由人生的追求。唐代大詩人李白《大鵬賦》的「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及「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詩句。氣概豪邁,雄偉崇高。杜甫的詠鷹詩有:「殊姿各獨立,清絕心有向,疾禁千里馬,氣敵萬人將」。「黑鷹不省人間有,渡海疑從北海來」。我國古代經典散文對於鷹的贊美,詩賦中的《鷹賦》《鵬賦》《詠鷹》詩,是人格化、理想化的鷹藝術形象,比喻、比擬、象徵人格氣質和精神理想。
鷹形象作為視覺藝術的出現,最早始於原始時代的摹崖石刻、圖騰,並逐步發展演化至陶器時代的鷹形陶鼎,青銅器時代的鷹形尊和紋飾藝術,殷周象形文字,古代征戰以鷹為旗幟圖形,以及秦漢鷹形玉雕、畫像磚、畫像石的描繪。鷹的繪畫,較早記載有晉唐宮廷、官署、寺觀壁畫,畫史中唐宋至元、明、清的歷代傳世畫鷹作品大多出自宮廷畫師之神筆。繪畫形式通過藝術表現,塑造了可視的藝術形象,與文化傳統、精神方式合契,反映出這種屬於壯美范疇的藝術形態和畫意內在的精神象徵。具體而言:「與詩人相表裡」的中國畫鷹藝術,以人的精神意志為主體,形式語言為結構,是情感移注於物、經心營造的鷹原形與意識境界的主客觀統一。通過藝術表現,升華為人格化,理想化,作用於「言在物外」的寓興與象徵,從而喚起文化情懷。
在藝術表現中,古人把卦象、文字和繪畫的性質歸為一類。古代顏延語:「圖載立意有三:一日圖理,卦象是也。三日圖識,字學是也。三日圖形,繪畫是也。」
卦象、文字、繪畫都是以形式表現內容,以象徵表達意義。表示著「天地聖人之意」,互補不足,共為之道,在此意義上,宗教與藝術性質相同。認識方法所產生的聯系,對藝術、人生、對宇宙、自然的理解,主客觀的契合統一乃為「道」,渾然一體。
現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代表時代特徵和傳統精神的完全整體。毛澤東的詩詞中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句和「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詠鷹名句。其典型性是借古典大鵬之氣勢,鷹的搏擊高揚來傳達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博大胸懷。
鷹的雄強威嚴,器宇軒昂和陽剛大氣,是最具感染力的精神要素之一,在美學中是高貴與壯美的象徵。有史以來,一直崇尚自然天地,崇高生命永恆與超凡力量的中國人,是代代追求,相承於一脈。把天地日月、嵩岳高山、滄海百川、雄鷹之搏擊,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恰與物我相諧的精神方式,不卑不亢的陽剛氣節相照映,來完善自我人格,以及傳達精神象徵意義。
人的意志融於自然,自然也就是人的意識反映。中國人賦鷹畫鷹的文化內涵是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生命升華。畫鷹即畫人,文藝創作通過對鷹藝術形象的描繪和塑造,實現了藝術的超越。在表現鷹的雄健,獷悍之美的同時,映射出具有超凡拔俗的人格大美和精神境界的外化。其主旨直指現代美學的中國精神,是弘揚傳統民族精神的自強不息,超越庸俗,彰顯大義,人格剛正的時代氣象。
大鵬展翅,雄風颺,正氣扶。振翼羽,怒而飛,迎狂風驟雨,雷霆萬鈞,攪起千里塵沙;奔飆長驅,煙蒙蔽日,搖撼五嶽昆侖,激盪江河滄海,威震五洲,氣蓋乾坤,搏雲破電,斗轉天動,縱橫磅礴,迅征太空,挽彩虹,映日月,一飛沖霄漢,扶搖直上九萬里,神應也。
文以載道,丹青寓興,乃我國文藝思想,哲學觀念,民族精神之大道。從古代至現代,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與政治,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以古開今,是現代文化思想,藝術魅力所表述的民族之魂,其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承載意義。中國式的鷹象徵一直體現在軍事、政治、宗教、人文思想領域。以鷹的精神,傳達叱吒風雲、大氣磅礴、驚心動魄的恢宏之壯美和雄威卓越、巍巍風採的天地正氣,是中華民族氣質,豪邁精神的體現。鷹擊長空、高瞻遠矚、大展宏圖、神采飛揚,長久以來激勵和振奮中國人的精神理想和對遠大目標的追求。
現代文化展現的是共通的時代審美和時代價值,時代賦予了鷹的象徵所呈示的至高、至大、至剛、至正所凝聚的宏大致遠、浩然正氣的時代意義和現代品格。國運強盛、積健為雄,鷹的象徵是蘊含、匯成中華民族的振興、騰飛和崛起。
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視為「五常俱全」的靈物——哪五常?仁、義、禮、智、信是為五常。
雁有仁心,是因為一隊雁陣當中,總有老弱病殘之輩,不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打食為生,其餘的壯年大雁,絕不會棄之不顧,養其老送其終,此為仁者之心。
大雁不僅有仁,更有情義,雌雁雄雁相配,向來是從一而終。不論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單的一隻孤雁,到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這是其情義過人之處。
天空中的雁陣,飛行時或為「一」字,或為「人」字,從頭到尾依長幼之序而排,稱作「雁序」。陣頭都是由老雁引領,壯雁飛得再快,也不會趕超到老雁前邊,這是其禮讓恭謙之意。
雁為最難獵獲之物,是因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際,群雁中會由孤雁放哨警戒。
所謂犬為地厭、雁為天厭、鱧為水厭,這三種生靈最是敏銳機警,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群雁就會立刻飛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論是獵戶還是野獸,都很難輕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雁之信,則是指野雁是南北遷徙的候鳥。因時節變換而遷動,從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稱秋天為雁天。
編輯於 2017-05-23
查看全部2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大雁在古代的象徵意義
大雁在古代的婚禮中有象徵意義。此結論出自這里哦。【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本章意思:大雁雍雍鳴和之聲,響於旭日初升的清晨。這個時候也是男方納採用雁之時(開始行路),納採用雁日期要趕在「迨冰未泮」的正月中以前,因為到了二月就將正式舉行昏禮。
大雁是鳥類中「情摯」的典型:母雁失去公雁,或公雁失去母雁,再不會去另尋新偶。這種「之死矢靡他」的特性自然使人想起「摯而有別」的雎鳩為何受到古人的青睞。雁作為兩性之間穩固關系的象徵,就這樣自古及今保留在傳說和民間風俗中。在古代中國和現代,浙東等地據說訂婚時要依照古時風俗,南方需送一對雁作彩禮。後來由於雁缺,便用鵝代替了。這也是雁的特有象徵性的另一旁證吧!
Ⅷ 契丹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有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扶搖而起,又神秘
Qidan nationality is a time-honored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in China, the mammoth history in a long, had a strike across the eagle's family since soaring
Ⅸ 滿族為何崇拜鷹
在某些滿族創世神話中,鷹曾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如,在一則薩滿神話中講道:
天剛初開的時候,大地象一包冰塊,阿布卡赫赫讓一隻母鷹從太陽里飛過,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裝進羽毛里頭,然後飛到世上。從此,大地冰雪才有融化的時候,人和生靈才有吃飯、安歇和生兒育女的時候,可是母鷹飛得太累,打盹睡了,羽毛里的火掉出來,將森林、石頭燒紅了,徹夜不熄,神鷹忙用巨膀搬土蓋火,烈火燒毀翅膀,神鷹死於海里,鷹魂化成了女薩滿。
在這個悲壯動人的神話故事裡,鷹帶來了光熱,融化了冰雪,從而使大地變成了一個人類和生靈可以生存的世界。最後,她為撲滅烈火捐軀,成了善良無私的的人類守護神,她的靈魂化為女薩滿,是對薩滿起源的一種神聖解說。這里至少可以說明兩點:一是薩滿教萌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早期的薩滿為女性;二是薩滿的起源和鷹緊密相連,鷹魂是薩滿之魂,鷹崇拜成為薩滿教萌生時期的重要內容,反映了初民對薩滿教的母切情感。確實,在洪荒初開的氏族部落時代,原始宗教不是人類的異己力量,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初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主要的文化形態。
在東海女真後裔庫倫七姓的薩滿神諭中記載了這樣一則神話:
洪水時代,地上是水,天上也是水,水浪一個推一個,如飛閃的銅鏡,一切生靈都難以存活,這時,從遠方來了一隻小海豹,救起了一男一女,把他倆馱在自己的背上,帶到了被猛獁、水鴨神推劃出來的山包上,這一對男女生了一個女兒,被阿布卡赫赫(滿語,天母、天神)派來的代敏格格(鷹神)叼走了。代敏格格將其養大,她成了世上第一個薩滿和人類的始母神。這里的鷹神是人類始母神(同時也是薩滿女神)的恩主養母,鷹對人類的關系是何等重要親密。
在薩滿史詩《尼山薩滿》(有的異本稱《音姜薩滿》)中,女薩滿尼山憑借鷹神和其他動物神靈的力量,闖進了地府與依可猛罕(閻王)周旋,將少年瑟日古黛、費揚古的魂靈帶到人間,使其起死回生。尼山薩滿屈死後,鷹神用巨翅遮住了日月,在這里鷹神是薩滿的守護神,也是薩滿的力量與智慧的化身。
在這些神話中,我們看到彌漫著薩滿神靈世界中的英雄崇拜觀念,實際上前幾則神話也表現了這種為人類(部落、氏族)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這是古老的鷹神為何延續到近代,仍普遍受族人崇仰的原因之一。同時,崇鷹習俗也鑄造了滿族的民族性格,滿族崇武尚勇成為其民族掘起的的內在推動力。
從當代滿族的放鷹習俗來看,鷹是獵人可靠的狩獵工具,所以受到獵人的珍愛。這可以說是薩滿教中鷹崇拜的古俗基礎,也是民間崇鷹習俗的生活基礎。崇鷹習俗的成因,主要是鷹在滿族漁獵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可能有某些奇特有趣的自然現象促進了這種習俗的形成。獵手也有鷹一樣的目光,他們對鷹的觀察很細微,聽他們說,一般的飛禽都是見鷹就害怕驚逃,甚至於恐懼得痴呆酥骨。有趣的是,唯有善良美麗的喜鵲不怕鷹,而且,往往會有一群喜鵲追著鷹圍飛,如果在鷹尾上掛一根顏色鮮艷的羽翎,那麼很快就會圍聚一大群喜鵲,上下飛舞,真可謂「百鵲朝鷹」。也許這種自然奇景引起了滿族先人的神思遐想,成為其鷹崇拜、鵲崇拜的緣由之一。
鷹在狩獵中,不僅能捕捉天鵝、野雞,還能搏鬥狐狸、狍子,往往以少擊多,以小勝大,從某種意義上說,鷹是滿族剛強果敢的民族性格的象徵。
生活中的鷹能凌空展翅,日行千里,而滿族的先人們的思維比現實中的鷹飛翔得更加高遠。因為在它身上,寄託著他們的理想和信念,折射出人類早期人本主義的晨光,所以鷹就升華為神鷹。鷹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升華與高揚,這種精神是滿族能迅速掘起,並在中國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內在的文化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