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啥歷史上很多能乾的皇帝都是老四這真的是巧合嗎
01
古代最容易影響歷史走向的事情便是立太子,太子的確立基本上標志著權力更迭的開始,在這之中最容易出現政局動盪。在歷史中有一個有趣的巧合,那便是很多繼承地位的皇帝是在眾皇子中排行第四,而且老四當皇帝好像政績都還不錯。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難道不應該是越後面的孩子越受寵嗎?確實是這樣的,但是越老了皇帝越容易有一個認知,那就是當皇帝意味著要捲入權力的斗爭,非常累,真的願意為自己的兒子好,就應該讓他遠離這些紛爭。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四皇子容易獲得皇位,而且往往更容易干出一番成就。
⑵ 四爺是哪個皇帝
是雍正。
四爺特指雍正皇帝(1678~1735)(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清入關後第三代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清聖祖玄燁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六十一年(1722)繼位。年號雍正,習稱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廟號世宗。登基前人稱四爺。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為改善民生,實行攤丁入畝,使中國人口的暴增。
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
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2)中國歷史上的哪個皇帝是四皇子擴展閱讀:
影視劇中的雍正:
1、《雍正王朝》四爺(唐國強飾演)
冷麵王」四阿哥胤禛,在當政後出現的山西諾敏案、科場舞弊案中,雍正殺了一批牽扯進去的朝廷中樞重臣。西北用兵、數省天災,急需軍費和賑災,抄貪官污吏的家財,解決急需。
而後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河南罷考案」、「鐵帽子親王大殿發難逼官」、「含淚殺親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紳斂財和宮廷內部黨爭、擠壓的歷史事件貫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2、《步步驚心》四爺的(吳奇隆飾演)
四爺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張「冰塊臉」,但在這張臉下面,他對若曦的感情、對皇位的渴望都是十分熾熱的。男人的神秘感是很重要的,讓人看不透,才越被人猜測、揣摩,越被人重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胤禛
⑶ 想要了解清朝歷史,皇帝到底將皇位傳於四阿哥胤禛還是十四阿哥還是八阿哥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子胤禛。
北京太廟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史學家和檔案學者首先否定了民間那幾種雍正篡位傳說的真實性。
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書不可能只改漢文,不改滿文。滿文是豎寫的,把「十」改成「於」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語規范,檔案中凡寫到皇子時,都要寫成「皇某子」、」而不能寫成「某皇子」。僅將「十」字改成「於」字,豈不是將「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於四子」。
北京天壇
再說清代人寫「於」字是用繁體「於」,而不是現在簡體字「於」字,所以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完全是憑主觀的想法編造出來的。
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里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僅從它的寫法來看,改成「傳位於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說「雍正進參湯下毒」,由於康熙對醫道頗有研究,曾經多次說過,人參對於南方人比較好,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腳,也不會公然用進參湯這一招。
此外,說「隆科多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詔書偷改」,同樣不合歷史事實。皇帝在世時不宣布誰是繼承人,只是把所選繼承人的秘密諭旨寫進詔書里,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到皇帝死後才當眾宣布,這種做法叫秘密立儲。這種制度是從雍正才開始的。
至於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更是無稽之談。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確的說過,事實上他比年羹堯還大呢。
學者們對雍正繼位問題的學術研究並沒有停止。他們的結論又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為皇帝的;還有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的。
道光秘密立儲諭旨
我們先看看,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學者的說法。這派學者認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後,精心策劃了篡取皇位的陰謀 。步軍統領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當時他負責暢春園的保衛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時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偽造康熙遺詔,變相軟禁皇子們,編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聽到康熙口傳遺詔的重要情節,乘機篡取皇位。
這派學者認為,證明雍正合法繼位的關鍵問題,是康熙皇帝臨終前,是不是曾經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且康熙給他們口授了傳位遺旨。這派學者通過對相關檔案研究後,得出的結論認為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
康熙的孫子弘旺所編《皇清通志綱要》和康雍時期肖奭的《永憲錄》,是記載有康熙帝去世逝情況的兩本私人著作,在這兩本書中,都沒有記載康熙皇帝臨終前,召見七位皇子和下達傳位遺旨這件事。
康熙皇帝臨終前,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聽到康熙的傳位遺旨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因此,康熙的遺詔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說法,康熙是在駕崩當日「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的,這句話就說明康熙沒有留下文字遺詔。從這兩方面來看,現在保存的這份遺詔中,關於傳位給雍正的內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遺願,更不是康熙親手所寫,而是雍正與親信們偽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們編造了康熙傳位的情節又偽造了康熙遺詔,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寶座之後,嚴厲懲處了包括允禵在內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寵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堯和隆科多這樣的寵臣,是為了堵他們的嘴,打擊他的兄弟,是為了清算跟他爭皇位的競爭者。十四子允禵是與雍正競爭皇位最主要的對手,雍正繼位後,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將十四子允禵變相軟禁了,並一直囚禁了十幾年。
這派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傳給他的,讓他去西北打仗是為讓他建功立業,樹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線兩年就指揮部隊進入了西藏,立了大功,為此清政府還繪有允禵進入西藏的畫,來紀念這件事。
撫遠大將軍允禵西征圖卷
康熙想讓這個十四子,實際上也是雍正的親弟弟,讓他首先打西藏,進軍西藏。為什麼他那麼做呢,實際上是想讓他兒子將來做皇帝,因為北京的兒子很多,爭得厲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來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來了一趟,按道理應該給他立位,康熙覺得還不夠,他想,過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讓他去打准噶爾,如果他把准噶爾打敗了,那不得了,康熙計劃著想往這樣的方向發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讓他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同時康熙對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是非常關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康熙皇帝在給他的朱諭、硃批中說了很多意味深長,寄予厚望的話,比如有一次康熙在硃批中寫道:「人心最為重要,你要時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類似這樣的話語,在這些滿文硃批奏摺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說是隨處出可見。
關於年齡問題,他們認為也有疑問,在競爭皇位的皇子們當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齡上處於劣勢。
根據《庭訓格言》中的記載,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後的談話中表示,在他看來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經年過四十,快要進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選一位在他看來年齡已經過大的皇子來接班。
至於因為康熙非常喜歡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歷,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給傳位於皇四子胤禛的砝碼,是比較牽強的,而且是片面的。
事實上根據滿文檔案等材料的記載看康熙帝對皇孫們都是非常喜愛的,特別是對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和允禵的兒子更加喜愛,這些皇孫中有不少人從小被康熙帝帶在身邊,得到康熙帝的言傳身教。
根據以上種種懷疑,這部分學者還進一步推論:正因為雍正篡權皇位心裡有鬼,在陰間都怕受到父親和祖先責罵。所以才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安葬在清東陵來陪伴父親和祖父,卻把自己的陵墓選在相隔數百里外的清西陵。
近代史學界,關於雍正是非正常繼位的觀點,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一文,他認為康熙本擬傳位給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偽造遺詔,奪得皇位。這也是雍正繼位問題,由民間傳說成為學術研究課題的重要標志。
⑷ 清朝歷史上有哪些四阿哥是當了皇帝的
1、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 zhēn),聖祖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年號雍正,曾封雍親王。
2、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雍正帝第四子,生母為孝聖憲皇後,年號乾隆,早年被封為和碩寶親王。
3、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宣宗道光帝第四子(也是嫡子),母親是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年號咸豐,他是清朝秘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後一位皇帝。
(4)中國歷史上的哪個皇帝是四皇子擴展閱讀:
雍正在位的一系列政策,沉重地打擊了貪官污吏,大清國庫儲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更重要的是,社會風氣改變了,帝國的吏治也為之一清,後世評論「雍正一朝無官不清」,可見雍正王朝官風的清廉。
乾隆前期,首先肅清朝堂,嚴查貪官污吏,同時緩和了雍正時期緊張的政治氛圍,以寬厚治國。使清朝疆域達到了中國歷史最大。但是乾隆在位後期生活奢靡,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吏治有所敗壞,貪污橫行,全國多地爆發起義;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峰,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
咸豐執政期間,重用漢族大臣,整頓吏治,大舉改革,其改革的力度甚至超過了嘉慶和道光兩朝先帝。但在其在位期間爆發了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起義,中國史上三千年未曾出現過的洋人入侵也被他趕上了,他面對的又是一個從沒有參考的亂局。
⑸ 歷史上有幾次是四皇子當上皇帝的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朱元璋第四個兒子,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愛新覺羅·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