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以石門頌為題寫一篇論文
一《石門頌》及其價值
石門隧道在陝西省漢中市北約二十公里,位於古褒斜道的南口,在褒河西岸與河道並行,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石門壁長約十五米,高約三點五米,寬約四米多。關於石門隧道的初次開鑿年代有三種說法:一是開鑿於秦代;二是開鑿於西漢高祖劉邦時;三是開鑿於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東漢順帝初年,司隸校尉楊孟文曾組織重新疏通褒斜棧道與石門隧道。據《後漢書·順帝紀》記載:延光四年十一月乙亥,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褒斜路。與《石門頌》中「廢子由斯」語相合。《石門頌》摩崖刻石,就是鑿刻在石門隧道崖壁上用以頌揚楊孟文奏請並修復褒斜棧道與石門隧道的功績。其全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亦稱《楊孟文頌》,在清代以前的文獻中由於釋文的誤讀,經常被稱為《楊厥碑》。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漢中太守王升撰文。摩崖高327厘米,寬254厘米,隸書22行,每行約30字。額題十字「故司隸校尉楗(犍)為楊君頌」。1967年因石門所在地修建水庫將《石門頌》及其他摩崖從崖壁上鑿出,1971年移至漢中市博物館。
《石門頌》摩崖刻石與《郙閣頌》、《西狹頌》並稱為「東漢三頌」,又與《石鼓文》、《石門銘》並稱為「三石」,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作為東漢時期的刻石名品,其研究價值與意義不僅僅在於書法藝術,更在於重要的歷史價值:首先,《石門頌》的文字內容記載了褒斜棧道和石門隧道的開鑿與疏通,是《後漢書》關於此記載的注腳,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交通史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資料。其次,《石門頌》中所記載漢中一帶郡縣名稱如「犍為」、「南鄭」,棧道名稱如「堂光」、「子午」,又為歷史地理學考察當時的地名和棧道的沿革、變遷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再次,《石門頌》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意義與價值也不僅僅在於它作為一件書法名作為後世學書者提供了優秀的學習範本,更重要的是它在書法環境學上的重要價值。由於《石門頌》特殊的用途、特殊的書寫載體和特殊的書刻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它來研究東漢時期的大字書寫狀態以及環境與書法風格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石門頌》的風格特徵
《石門頌》是東漢刻石書法中的一朵奇葩,其書風自然、奔放、樸拙、雄強,可謂字字飛動,逸趣橫生,明顯地保留了簡帛隸書的那種放逸浪漫、 靈動活潑,在高古氣息中蘊含著豐富的趣味,被稱為「隸中之草」。《石門頌》以它鮮明的藝術個性成為漢隸中的佼佼者,是漢隸中的神品,歷來為書法家、金石家所贊賞。自酈道元,到宋代歐陽修,趙明誠、洪適再到清代王昶、翁方綱等名家,都曾對《石門碩》作過考釋。清代方小東稱其「挺勁有姿」;楊守敬則贊它「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絕非過譽。
就立石時間而言,《石門頌》是桓帝初期的產物,漢隸的規范模式在這里尚未形成氣候,書寫中缺少了許多法度的約束和規矩,更多的表現出了野性和山林氣。《石門頌》是氣勢磅礴的大字,給我們留下了樸拙天真和頗具天然的意趣,其字勢間所流露出了一種博大恢宏的氣勢,為後世書家所稱道。在這種天然逸趣審美特徵中,我們發現了一種與《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不同的書寫風氣。如果說《禮器碑》等碑的庄嚴整飭、雍容華麗是廟堂之氣,《石門頌》表現出來的則是放盪不羈、飄然野逸的江湖之氣。這種江湖氣所顯示的不是精巧至極的雅趣,而是一種與之相反的古樸自然、博大寬宏、馳騁八極的氣格。
從整體風格上看,《石門頌》渾厚奔放、自然天成,疏秀勁挺、高古超逸。在用筆上突出的體現了它的隨意性與簡捷性,在線質的表達上於輕松隨意中寓凝重、圓渾,帶有漢簡書寫時的豪邁開張之態,線條頗具質感的同時表現出靈動、起伏的內在精神,充分體現了其「草隸」的特徵。在隨意與簡捷的基礎上,線條起收處藏頭護尾,筆法與體勢上有明顯的大篆意味,與篆籀之法如出一轍。縱觀全篇,《石門頌》同時具備厚重圓潤的用筆與寬松舒展的體勢,故其能將渾厚奔放、勁挺秀逸、寬松圓潤寓於一體,給人以高古超逸的審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