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紹一下私塾
私塾的定義: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是舊時私立學校,它是古代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私塾的種類:
1.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
2.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
3.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
私塾的教育階段:
一:啟蒙教育,即識字教育,約一至二年;
二:讀書教育,約三至五年;
三:開講、開筆作文教育,約五至八年;
四:八股文完篇、練習揣摩、參加科舉考試階段,約八至十年;
五:溫習,不斷練習作八股文,爭取考中秀才、舉人、進士
私塾的教材:
1.初級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等等
2.中級本: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
私塾的教學時數:
1.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
2.「長學」一般是一年或數年,學生學習的內容也多。
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1.注重蒙童的道德教育。
2.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
3.重視復述和背誦。
4.體罰盛行。
私塾的作用: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
⑵ 私塾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中國舊時一種私人辦的學校。多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名賢集》及四書、五經等為課本,對學生進行個別教學,無一定的學習年限。
近義詞:學堂、書院、學校
一、學堂[ xué táng ]:學校。
二、書院[ shū yuàn ]
中國古代的一種學術機構和學校。始於唐代,原為皇室所設,掌管校勘經籍、徵集遺書、辨明典章、給皇帝講解經典史籍等工作。五代各地始建書院。宋代大盛,官府和私人都能開設,均聘請名流,廣招生徒,變成讀書講學的場所。明清以來又多成為准備科舉考試的地方。清末廢科舉後,大都改為學堂。
三、學校:[ xué xiào ]
有計劃、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
(2)中國駐外蒙館有多少機構擴展閱讀
歷史變遷
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私塾成為一個社會常用詞彙是近代以後的事情,以示與官立或公立新式學堂的區別。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等,這些字眼都帶有幾分文雅氣或親情味。私塾學生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
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於舉業。根據私塾的設置情況,清末學部把私塾分為義塾、族塾、家塾和自設館。義塾帶有免費教育的性質,以出身清貧家庭的子弟作為施教對象。族塾依靠族產支撐,屬於宗族內部辦學。
族塾往往設在宗祠內,不招收外姓兒童。富家大戶聘請名師宿儒在家專門教授自己的子女,這種私塾稱為家塾。自設館是塾師自行設館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過去,私塾多為蒙學程度,以自設館為最多。塾師文化水平懸殊,他們當中既有像蒲松齡、鄭板橋那樣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為中國固有的民間辦學形式,私塾有悠久的歷史。人們一般都認為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辦的私學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個有名的大塾師。
⑶ 私塾的知識
私塾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塾有多種: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還有屬於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私塾產生於春秋時期,作為私學的一種,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除秦朝曾短暫停廢外,2000餘年延綿不衰,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它與官學相輔相成,並駕齊驅,共同為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培養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奮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編輯本段]私塾概述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清代地方儒學有名無實,青少年真正讀書受教育的場所,除義學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辦的學塾里,因此清代學塾發達,遍布城鄉。以經費來源區分,一為富貴之家聘師在家教讀子弟,稱坐館或家塾;二為地方(村)、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族塾(宗塾);三為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徒的,稱門館、教館、學館、書屋或私塾。塾師多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學生入學年齡不限。自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學生少則一二人,多則可達三四十人。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創辦並任塾師的留下西溪私塾(在今茶市街),開辦時學生有二十餘名,最盛時達四十餘名。塾師一般多為一人,大的村塾則不定。學生人塾後由塾師個別教授。年幼兒童先識「方塊字」(書寫在一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字),識至千字左右後,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讀「四書」的。教法大多為先教學生熟讀背誦,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由教師逐句講解。除讀書背誦外,有習字課,從教師扶手潤字開始,再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准備。「四書」讀完後,即讀「五經」,兼讀古文,如《東萊博議》、《古文觀止》等,並開始學習作文。由於科舉取士深入人心,學塾也重視制科文字(八股文)的習作,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學規極嚴,訂有嚴厲罰則,體罰為平常事。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徵得先生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於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編輯本段]歷史變遷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私塾成為一個社會常用詞彙是近代以後的事情,以示與官立或公立新式學堂的區別。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等,這些字眼都帶有幾分文雅氣或親情味。私塾學生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於舉業。根據私塾的設置情況,清末學部把私塾分為義塾、族塾、家塾和自設館。義塾帶有免費教育的性質,以出身清貧家庭的子弟作為施教對象。族塾依靠族產支撐,屬於宗族內部辦學。族塾往往設在宗祠內,不招收外姓兒童。富家大戶聘請名師宿儒在家專門教授自己的子女,這種私塾稱為家塾。自設館是塾師自行設館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過去,私塾多為蒙學程度,以自設館為最多。塾師文化水平懸殊,他們當中既有像蒲松齡、鄭板橋那樣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為中國固有的民間辦學形式,私塾有悠久的歷史。人們一般都認為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辦的私學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個有名的大塾師。
追根溯源,私塾是從更早的塾發展過來的。西周時期,塾只是鄉學中的一種形式。《學記》追述西周的學制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當時,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歸的官員,負責在地方推行教化。
最早關於塾的記載不是出自《尚書》,而是出自商代甲骨文。據裘錫圭先生考證,在殷墟出土的卜辭中,有多處提到了塾。塾在卜辭中作「孰」,兩個字旁為上下結構。不過,商代的塾不是教育兒童的場所,而是宮門側之堂。塾是怎麼得名的?清人顧震福的解釋是:「臣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隸經雜箸》甲編卷下)
先秦時期,孔子只是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沒有被作為治國的工具使用。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為一尊,變成了重要的社會統治資源。以傳遞儒家文化為己任的私塾從此在社會上站住了腳跟,雖歷經戰亂而綿延不絕。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出現推動了私塾的發展。當時,科舉考試主要是圍繞儒家經典「五經」展開的。明清科舉考試的重心向「四書」傾斜,而「四書」同樣屬於儒家經典的范圍。此外,宋明理學家注重對兒童進行倫理教育,並制訂鄉規民約,推行社會教化活動。宋明理學的興起,促成了族塾義學的興盛。歷代帝王都把教育兒童看成是家長自己的責任,對蒙學只是略加提倡、引導而已。官府從不幹預私塾辦學,任憑私塾在民間自由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中斷,長期扮演強勢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經濟基礎在古代少有變動,多種因素決定了古代私塾辦學的面貌變化不大。《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成書於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們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成為明清兩代最常見的兒童識字用書。《論語》、《孟子》屬於經典讀物,這時,也變成蒙學教材的一部分。私塾歷來實行個別教學,塾師根據不同人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安排課業,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私塾對學生背書的要求特別高,讀書是私塾學生的主要活動。清代,杭州城內著名的宗文義塾在條規中要求學生:「每日讀生書,朗讀百遍。」
對於文化的傳遞、人才的培養,私塾在古代曾經做出過貢獻,它適應了古代社會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現了距離,因此,私塾受到社會的質疑。提倡新教育的人指責私塾不開設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知識覆蓋面過窄;教材長期不變,知識老化問題嚴重。顯然,中國要想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不能不發展近代新教育。
1901年,清廷下興學詔,鼓勵地方興學。1903年,「癸卯學制」頒布推行。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為興學讓路。教育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中國近代工商業非常稚嫩,小農經濟無力為普及近代初等教育提供充足的經費,經濟滯後制約了近代小學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兒童在小學的就讀率大致為20%。另一方面,社會上還有大量私塾存在。把私塾與小學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有人發現,轉化私塾可以作為發展近代初等教育的生長點。1906年,學部向各省轉發了江蘇士紳提供的《私塾改良會章程》,支持民間組織私塾改良會。1910年,學部頒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勵勸學所對私塾進行改良,調整私塾的課程、教材、教法,促使私塾向近代小學靠攏。20世紀前半期,受政府更迭的影響,近代私塾改良活動時斷時續。從全國范圍看,大致出現了三次私塾改良高潮:1905~1911年,1915~1920年,1930~1937年。在這幾段時間里,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加強對私塾的管理,勸導或者逼迫塾師調整辦學方式。
經館受廢科舉的直接沖擊,紛紛停閉。時間不長,社會上很少再有經館,剩下的幾乎都屬於蒙館。清末民初,義塾、族塾或者改辦小學,或者停辦。開辦家塾屬於家庭內部事務,地方政府不便過問。自設館是最普通的私塾,自然就成了私塾改良的主要對象。據教育部不完全統計,1935年底,全國有私塾101027所,已改良者35394所,未改良者65633所。經過改良的私塾稱為改良私塾,辦學介於新舊之間,是從傳統私塾向近代小學過渡的教育機構。1915年,商務印書館為改良私塾設計了一個課程表,其中有修身、國文、算術、讀經、體操、游戲。國文、讀經採取復式教學形式,其他課則私塾學生合上。1936年,杭州市政府教育科對全市私塾進行常識抽考,發現各塾平時對於常識課都不甚注意。其實,近代的改良私塾大多停留在這樣的辦學水平上:都開國文(後改為國語)課,不少加授算術;部分採用小學教科書,但沒有完全放棄傳統蒙學教材。國文、算術需要塾師加以講解,改良私塾為此添置了黑板、粉筆。
私塾改良遇到一定的社會阻力,本身也有需要檢點的地方:對私塾辦學的特殊性缺乏考慮。私塾改良收效不大,農村的私塾還是以舊式私塾居多,鮮有改良者。每當私塾改良活動處於低谷,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放鬆了對私塾的管理時,社會上就會冒出一批私塾來。在軍閥混戰的20年代以及抗戰期間,新開辦的私塾比較多。中國古代有私人辦學的傳統,崇尚文化知識。遇到戰亂,官學受到沖擊,私學便趁機填補官學被破壞所造成的教育真空。這一模式在近代仍然適用,具體表現為私塾的反彈。
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董因為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適合設館謀生,便另圖他業。1949年夏秋間,江蘇省儀征縣對私塾的處理辦法有:1.分區舉行塾師甄別試驗,合格者發給設塾准許證,不合格者勸其轉業。2.組織塾師學習。3.組織少數塾師參加冬學研究會和冬學工作,成績優良的幫助轉為公辦小學教師。這一年,儀征縣有41名塾師轉業,主要是回家務農。然而,受戰爭的影響,不少地方政府無暇顧及整頓私塾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有些縣還有私塾存在,多者達數百所;有些縣私塾所剩無幾,甚至已經完全消失了。教育部根據《共同綱領》的文教政策,把私塾視為一種私立學校,當成了改造的對象。1949年12月,錢俊瑞副部長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示:「對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一般採取保護維持、加強領導、逐步改造的方針。」(《中國教育年鑒(49—81)》)逐步改造和突擊消滅的精神是不同的,私塾暫時沒有被完全取消。1952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地接辦私立中小學:「為了進一步鞏固與發展人民教育事業,以適應今後國家建設需要,本部已決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將全國私立中小學全部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同上)隨後,私塾有的被並入小學,有的主動關門。到了50年代後期,私塾基本上在社會上絕跡了。
1964年9月,北京一處偷偷辦學的私塾,被公安機關發現後取締。私塾的主持人當時被定性為「非法開辦私塾,宣揚封建禮教」。
改革開放後,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復甦。80年代初,湖南平江的農村悄然出現了私塾。老塾師朱執中在家中重操舊業,教授鄉人讀「四書五經」。朱執中讓學生讀老書、習詩文、練書法,教學因人而異,注重背誦和體悟,這些做法都沒有超出傳統私塾的范圍。不過,朱執中不再體罰學生,比老私塾前進了一步。
近年來,伴隨著「國學熱」、「讀經熱」的升溫,私塾補習班在社會上應時而生。2005年10月,張志義在蘇州開設「菊齋私塾」,刻意追求古典情調。塾師身穿儒士長衫,室內懸掛孔子畫像,兒童作揖打躬學習古代禮儀。張志義向學生講授《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四書」、《易經》、《老子》、《莊子》以及詩詞韻文,中間穿插講授古樂、書畫、茶道。張志義是一個國學愛好者,「菊齋私塾」的辦學宗旨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它與傳統私塾的精神是一致的,盡管具體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私塾重返教育舞台,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把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私塾叫現代私塾,即現代社會中的私塾。現代私塾在小學教育的縫隙中產生,它試圖補充小學教育的不足,利用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不過,新舊教育觀念的跨度太大,而且,現代私塾還要承受來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壓力。這些因素都制約著現代私塾的發展。
八股文與私塾教育八股文同明、清以來的教育制度是分不開的。沒有認真嚴格、踏實持久的長期教育,是教不會寫八股文,更培養不出科舉人材的。所以要理解八股文的歷史本質,也必須把我國長期的教育制度作一個深刻的回顧,大體了解一下它的具體情況,並以現代的觀點分析一下它的歷史本質。這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重視教育的歷史十分悠久,遠在兩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完整體系、有一整套符合實際的理論。《禮記》中《學記》一篇,就是一篇完整的教育理論文獻,一上來就對學習教育的政治作用、社會作用,給以十分充分的肯定。而且把傳統習慣形成的教育制度紀錄下最早的完備系列程序。如: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這樣與封建政治制度配套的教育制度已十分完整。而且在兩千多年前的書中,就稱之為「古之教者」,可見其年代的久遠,歷史的悠長。對現代人說來,「八股文」已是很古老的事,更何況這樣很古很古的教育制度。不過雖說它那樣古老,而其壽命卻很長。由兩千多年前就稱為「古之教者」的遠古說起,直到三五百年前的「八股文」鼎盛時代,其教育的根本形式,還是一直沿續著,那就是「私塾教育」,其所謂「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等縣學、府學、國學類似的國家教育機構,似乎只起一些管理考查作用。學習年限也頗自由,並未如遠古規定的那些年限。最起作用的也還是那遍布全國各省農村、城市、包括窮鄉僻壤的各種私塾。
為什麼說「各種私塾」呢?因為所謂「家有塾」,這個塾到後來是多種多樣的;說是「私塾」,有時也不一定是私,多少還有些「公」的成份在內。以此約略分之,大體不外以下數種:一是城、鄉有錢人家,為教育其子弟,請教師在家設帳,按年付教師聘金束修;或教師自己在自己家及其他公共房屋,如廟宇、會館等處設帳招學生來讀書,按月或按季節交錢給教師,等於學費,這就是純粹的私塾。都是個人對個人,故曰純粹的私。如一個村莊合請一個教師,立個書房,教本村小孩,誰家孩子來讀書,就教些束修,像《儒林外史》第二回所寫汶上縣薛家集周進的書房,是村中付館金每年十二兩銀子。來讀書的小孩又多少送些「贄見」(即見面時禮金),這就是公辦的了。另外如一族人辦的義學,或用某項公款辦的義學,也都有「公」的成份在內。
⑷ 私塾是什麼
私塾是中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童因為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適合設館謀生,便另圖他業。新中國成立後,私塾逐漸消失。
歷史變遷:
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等,這些字眼都帶有幾分文雅氣或親情味。私塾學生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即啟蒙的學塾,相當於幼兒園或小學。
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於舉業。根據私塾的設置情況,清末學部把私塾分為義塾、族塾、家塾和自設館。義塾帶有免費教育的性質,以出身清貧家庭的子弟作為施教對象。族塾依靠族產支撐,屬於宗族內部辦學。族塾往往設在宗祠內,不招收外姓兒童。
富家大戶聘請名師宿儒在家專門教授自己的子女,這種私塾稱為家塾。自設館是塾師自行設館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過去,私塾多為蒙學程度,以自設館為最多。塾師文化水平懸殊,他們當中既有像蒲松齡、鄭板橋那樣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為中國固有的民間辦學形式,私塾有悠久的歷史。人們一般都認為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辦的私學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個有名的大塾師。
⑸ 私塾的讀音是什麼
「私塾」讀音:[ sī shú ]
基本釋義:
中國舊時一種私人辦的學校。多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名賢集》及四書、五經等為課本,對學生進行個別教學,無一定的學習年限。
造句:
1.在古代中國,許多私塾先生都周遊各國宣傳他們的哲學思想.
2.私學與官學相對而言,按辦學方式可分為私塾、義學和專館,按授課內容又可分為蒙館、經館和書院。
3.他的幼年時光本該是在草坪上打滾在河邊捉魚在私塾里鬧學在母親的懷里撒嬌,可是這一切都將它狠狠拒絕。
(5)中國駐外蒙館有多少機構擴展閱讀
「私塾」的近義詞:學校、書院
一、學校[ xué xiào ]
有計劃、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
造句:
1. 今年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的科目跟去年相同。
2. 本學期,學校舉辦了許多別開生面的活動。
二、書院[ shū yuàn ]
中國古代的一種學術機構和學校。始於唐代,原為皇室所設,掌管校勘經籍、徵集遺書、辨明典章、給皇帝講解經典史籍等工作。
五代各地始建書院。宋代大盛,官府和私人都能開設,均聘請名流,廣招生徒,變成讀書講學的場所。明清以來又多成為准備科舉考試的地方。清末廢科舉後,大都改為學堂。
造句:
1. 江陵之書院,或亦他山之石,而講學聚徒,誠不可以不慎也。
2. 莘莘學子:這書院有許多莘莘學子。
⑹ 私塾是什麼意思
「私塾」的意思是:舊時私人設立的教學處處所,一般只有一個教師,實行個別教學,沒有一定的教材和學習年限
注音:sī shú
解釋:舊時私人設立的教學處處所,一般只有一個教師,實行個別教學,沒有一定的教材和學習年限。
基本定義:
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是中國古代社會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體種類:
私塾有多種: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還有屬於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
教育方式:
塾乃中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教材
中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⑺ 什麼是私塾/
私塾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
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童因為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
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適合設館謀生,便另圖他業。新中國成立後,私塾逐漸消失。
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清代地方儒學有名無實,青少年真正讀書受教育的場所,除義學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辦的學塾里。因此清代學術發達,遍布城鄉。以經費來源區分,一為富貴之家聘師在家教讀子弟,稱教館或坐館;
二為地方(村)、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族塾(宗塾);三為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徒的,稱門館、家塾、學館、書屋。
塾師多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學生入學年齡不限。自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學生少則一二人,多則可達三四十人。
(7)中國駐外蒙館有多少機構擴展閱讀
塾師,就是舊時的私塾先生,說得更「新潮」些,就是往日民辦教育機構里的老師。塾師是舊時教育體系中執掌教鞭者之一,在整個教育體系的師資隊伍里,應該算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古代的私塾先生給後人留下的大多是古板、嚴厲、迂腐的印象。
歷代塾師大部分來自那些讀書不多、沒有條件參加科舉,或參加科舉屢遭失敗的讀書人。他們用所獲知識謀生,叫「舌耕」,被社會公認是一種清白而崇高的職業。
另一部分是獲得一定功名,但未能進入官場,或已做官而被革、被罷,或自行退出官場,或退休回鄉的讀書人。他們或因生活無著落,自食其力;
或以推廣教化、誘掖後進為己任;其他還有潔身自好,不圖仕進的人;因改朝換代,入元、入清不仕的人;以傳授學術思想,延綿道統為己任的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