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順風快遞從西安到長寧要多久
你好,一般是一到兩天!
順豐快遞承諾的時效為:
順豐標准快遞時效:中國大陸地區互寄:1天至2天,部分偏遠地區加0.5天至1天。
中國大陸地區至港澳台地區
:1.5天至2.5天,部分偏遠地區加0.5天至1天。中國大陸地區至海外地區:3天至5天。
順豐即日時效:當日寄件當日送達。順豐特惠時效:中國大陸地區互寄:2天至3天,部分偏遠地區加1天至2天。
中國大陸地區至港澳地區:2.5天至3.5天,部分偏遠地區加0.5天至1天。
2. 坐飛機從西安到北京需要多長時間
從西安到北京飛行時間是1小時35分鍾。
下了飛機到你要去的地方估計3個小時。
3. 西安離北京大概有多遠
西安離北京1071.5公里。
西安離北京全程約1071.5公里,開車需要12小時43分左右,油費約675元,高速過橋過路費約530元,總計路費開銷1205元左右。如果是坐動車的話,從西安北早上8點11出發, 在13點27分就能到北京西,需時5小時16分鍾費用是515.5元。如果是從普通火車的話需要12小時46分左右,費用是148.5元。綜上所看,動車出行比較方便快捷。
北京景點天安門廣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是北京乃至全中國的象徵。所有中國小孩子從小到大在課本里看過無數圖片的地方,每個中國人肯定都曾目睹過它的雄姿,但真正身處其中一般仍然會激動無比,是照片完全無法帶給你的震撼與情懷。
如果你起來的特別早,還可以早上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每天日出時的升旗,日落時的降旗是最受矚目的神聖儀式,上萬人在這里只為這1分鍾,那種濃烈的家國情懷讓人十分觸動,那莊重的場面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見不到,非常值得體驗一次。
4. 西安到成都七百多公里,高速11小時可達,為啥我們玩了五天
不瞞你說,這是我人生 遲到最嚴重 的一次「旅行」 。
因為第四年了,「寰行中國文化之旅」經已走過26000公里,而我才終於與它同行!至於之前為何缺席,唉,就不提了。
但他們卻告知我,所參加的西安-成都段需要走五天。什麼?高速公路800公里不到,僅需11個小時即可穿越秦嶺入蜀川,走五天?
這是要搞事情嘛!
結果我倒很喜歡他們搞事情的節奏:這一路造訪名勝古跡,算是小甜頭,更大驚喜是接觸到一眾精彩的民間傳統文化形態,籍此認識了一位位懷揣初心、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匠人。
五天的見聞豐盛而細膩,彷彿又回到了「車馬郵件都慢」的老時光里。公號里無法一一全表,甄選出我最喜歡的部分,與諸位分享。善意提醒:游記雖長,但處處可見這一路寰行中國的文化底色,不妨勻出時間細品。
說起泥塑,這是陝西民間古老又常見的藝術形態。它的興起是這方黃土地孕育出來的傳統藝術,這里的土壤細膩又帶些黏性,經過手工藝人的捶、打、摔、揉,變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房屋、家居……成為記錄生活和社會點滴的方式。
我們從小頂多捏個泥巴耍耍,結果在有心人手裡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春生師傅是當中的佼佼者,這行當里名副其實的大咖。但跟我們平時身邊和網路上所看到的那些咋咋呼呼的大咖不同,苗大師低調親和得就像鄰家大叔。他的家,就是他的工作室,一棟位於鄉間的3層小樓,不起眼。我們從西安驅車一個小時不到即可抵達。推門而入之後卻大有乾坤,家裡作品簡直數不勝數,形態迥異,如同一個微縮的世界,也可看做是泥塑的私人博物館。
這位就是苗大師,合影一張~
這是工作台的一角
今年已經65歲的苗大師專心做泥塑三十年,年輕時候他做過放映員,所以當時那些農村裡播放的電影,如《咱村來電影隊》《看戲》《社火芯子》《豐收季節》以及《關中吃》,他都熟捻於心,以至於日後在捏泥塑時還擅長搭建大場景造型。
這位是大師的徒弟:
家裡到處擺滿了各式各樣的作品: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進入了一個微觀的新世界?
下面這張口味略重……
讓叔好好看看……好好裝個X……
在他家裡規模最大的一個泥塑群就是名為《看戲》的一個場景,近700個人物構成了這副作品,細細觀察,你會看到各種惟妙惟肖的角色:抽旱煙老漢、抱娃餵奶媳婦、辮子姑娘、戴虎頭帽娃娃、賣老鼠葯販、戴金絲眼鏡算命先生、維持秩序的民兵……濃郁的關中風情和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是大家在看到他作品時的第一感受。
苗師傅和藹可親,一點架子都沒有,隨意讓我們參觀,並親自動手示範如何捏制。難怪慕名而來找他拜師的人遍布大江南北。這些數不勝數的泥塑人物,既是藝術結晶,也是苗大師人生時光的濃縮印記。匠人之心,永遠都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啊。
能在歲月的淘洗之下,凝煉出手藝,關鍵的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沉澱心性啊。我們看到的是作品,卻有太多看不到的艱辛故事在背後閃耀。以往總是被日本匠人的毅力和造物之心所折服,這一次我才意識到,需要跨過這種斷裂的認知橋梁,好好看看自己土地上的文化瑰寶。
漢中位於漢水之濱,歷史悠久,古跡眾多,不過最令人稱道的還是「蜀道之冠」的石門棧道和棧道周邊的「漢魏摩崖十三品」,它們展現了漢中在地理上的重要意義以及深刻的文化歷史烙印。
自春秋戰國以來,古人為了翻越秦嶺天險,沿河谷懸崖鑿孔,橫木為梁,立木為柱,上鋪木板、裝上欄桿形成棧道。車馬懸空行走,極為壯觀。石門棧道南起漢中褒谷口,北到眉縣斜峪關,故稱之為褒斜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只是今日所看到的棧道為復刻新建,當年的古道則被淹沒於800米下的湖水之中。
當年全長235公里褒斜棧道,是溝通南北的軍事要道。著名的歷史戰役「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發生在此。當然還有無數文人騷客、朝廷官員、遊子商人紛紛通過此道進川,大家都忍不住贊嘆這偉大的工程,於是紛紛在石壁上記事寫詩點贊——放到今天就是不文明的「到此一游」之舉啊,要罰的。
但古人的藝術造詣明顯更牛逼,結果慢慢形成了今日聞名於世的石門摩崖石刻群,當中以漢朝至宋朝的十三塊最為著名,那就是「漢魏摩崖十三品」,尤其《石門頌》、《石門銘》自古被推崇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楷模。還有一著名的曹操真跡「袞雪」,我待會下文會提及。
而將這些刻在石門棧道石壁上的古代文字傳播開來,靠的就是 摩崖拓印。
拓印其實就是最早的印刷術,即把一張堅韌的薄紙(多用宣紙)事先浸濕,敷在已刻好的石刻或木刻物上,用刷子輕輕敲打,使紙入字口,待紙張乾燥後將墨均勻地塗在紙上,然後把紙揭下來,一張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復制完成了。歷史上沒有關於拓印術起源的記載,且迄今為止說法不一。基本共識為拓印術始於東漢熹平年間。現存最早的拓印品,是在敦煌石室中保存下來的公元六世紀的遺物「溫泉銘」。
摩崖石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摩崖石刻是指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內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類文字石刻、石刻造像,還有一種特殊的石刻———岩畫也可歸入摩崖石刻。狹義的摩崖石刻則專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記事。
所以,摩崖拓印和普通石刻拓印的區別在於,石刻作品不少位於山崖之上,拓印難度相當高,離不開高超的技巧。我們眼前的張曉光大師,是漢中張氏摩崖石刻拓印的第五代傳人,從明末開始到今天,張氏已成為同行里的翹楚,在全國和全世界都大名鼎鼎。流入日本的拓片都有張氏拓印的作品,當今日本書法界每年都有代表團來漢中瞻仰學習。
謝謝他們世代的傳承和堅持,讓我們還能一睹這樣的古法技藝。
張大師為大家詳細講解拓印技巧和歷史,並親手示範如何拓印:
這雙手,從事拓印40年,見證了大師的成長:
一些拓印和復刻石碑所用的工具:
每一項參觀項目背後,寰行中國團隊都為大家准備了體驗環節。而現場玩的拓印則是漢魏十三品中最著名的「袞雪」二字,它可是目前唯一能見到的曹操手書真跡。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涌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曹操撫掌大笑:「一河流水,豈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談。後刻於河中巨石上流傳至今。真品則藏在漢中十三品的博物館當中,我也得以見到真容(下圖)。
而張大師的徒弟們還會將拓印出來的內容,復刻到新的石碑上,與謄寫名作一個道理。從石頭里出來的,繼續用石頭再往下傳承。我們只是作為遊人,興致盎然地看著他們敲敲打打,而換位細想,在漫長的時日里,那手起手落的無數枯燥瞬間,就是你人生的大部分,你能依舊堅持如一嗎?
唯有初心之堅持,方得匠心之始終。
最喜歡參觀有著獨一無二頭銜的人文景觀,昭化古城充分滿足了我裝逼的慾望。因為它的地位太特別:
有巴蜀第一縣之稱,4000多年的歷史文明有史可鑒。
昭化古城也是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之城,是研究蜀漢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重要例證,是蜀漢政權興衰見證地。
昭化古城由奴隸制時期的苴侯國都邑到秦漢、三國時蜀漢的重要郡縣,到唐、宋、元、明、清川蜀古驛道上的重要郡縣,再到民國,新中國的昭化縣,1953年至今改為昭化鎮,在同一地方完整經歷了中國地方政權的不同演變,全國僅此一處。
所以僅僅憑藉以上這些看點,就得到此一訪
和麗江、大理那些古鎮不同,昭化古城的商業化更加本真,每個店鋪卻都是當地人自己架起來開的店面,賣點吃吃喝喝用用的,沒人刻意吆喝,也沒什麼太多遊客,結果反而顯得悠閑怡然。時間像被調慢了速度。許多人坐在門口,打打牌,喝喝茶,處變不驚,悠悠歲月,就此一生。
我們所居住的民宿辜家大院是當地的名宅。它緊靠東城樓,所處的這條通向南門小巷子在古代住著24戶官宦人家,其中有辜、魯、趙、王四大望族,辜家為四大望族之首,所以才會擁有如此之大的一座宅子。350多年的歲月過去,辜家大院也幾易其主。所幸它仍就是目前西南地區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大宅院,其建築風貌古樸如初,可堪稱川北古建中碩果僅存的化石。
辜家大院還曾在抗戰時期上演過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當時參戰的男青年在戰場負傷,住在這家客棧。養傷期間,男青年和店主千金趙曉月墜入情網。而後青年返回戰場,之後隨國軍去了台灣。在那裡自然是成家立業生子,和曉月斷了音信。 曉月卻痴心不改,終生未嫁。於七十餘歲去逝。直至昭化開發旅遊,客棧成旅遊景點,現在的「辜家大院」的訊息被媒體傳至台灣,男青年得訊來尋訪,了卻舊願,可惜曉月已孤身西去…… 這個故事最終被拍成一部電影《昭和曉月》。
就在這樣的古城裡,我們邂逅了 「射箭提陽戲」 。
第一眼看到行程表上有「觀看射箭提陽戲」時,我以為,真的是去看射箭。唉,沒文化真可怕。但是,周圍真的很少有人聽過「射箭提陽戲」。如果不是寰行中國,這個名字估計也會永遠跟我擦身而過,不得而知。
這種喜劇,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傳承最正宗、內容最豐富的儺(nuo,第二聲)戲品種。(註:儺戲的產生源於儺祭,最初是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後來變成祭祀神靈的儀式之一,之後再融入歌舞和情節,逐漸形成了最原始的戲曲)。相傳當年唐朝天子李世民夢游地府時,親眼目睹人們在陽世作惡而在陰間接受酷刑的慘狀,夢醒後,他便決心創立一種規勸世人向善積德的願戲,即射箭提陽戲。
它由人和木偶同台演出,其演出形式十分獨特。有三十二天戲和三十二地戲,行當分生、旦、凈、丑,只有擊樂,沒有弦樂,整個唱腔主要吸收當地的民間小調和山歌的風格,極富當地特色。它的特點還有:宗教與藝術相結合,實行宗族傳承,具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特點。其演員均為男性,道具、面具及服裝較為精緻,面具根據人的臉部、凹凸部位雕刻而成,以民間傳說與唱本提供的臉譜為原形,再著色加以誇張塑造。在2014年,射箭提陽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而此次寰行中國我們能在昭化古城裡看到這出「射箭提陽戲」,當中表演的老者們,都是寰行中國團隊專程去到鄉下,找到這些表演藝人,請他們到古城裡來特地為我們表演的。這份誠意,打動了在場所有人。
跟我們同行的還有著名的崑曲表演藝術家張軍老師,他在現場聽到這部古老的戲劇時,感動得眼淚都要掉下來,戲劇結束更是拉著台上的李老師聊得熱火朝天,惺惺相惜。
五天在車輪上的滾滾之行,每到一處,兼有數之不盡的故事,遠不止以上的內容。我尚未提及這一路,我們還曾站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遙想當年戰事的嚴酷悲壯;
在劍門一睹豆腐的傳統製法,圍著一桌豆腐宴大快朵頤;
在綿竹的年畫博物館整蠱作怪;
在諸葛古鎮的夜晚追著閃電狂拍……
我是一個偏風光類型的拍攝者和旅行愛好者,原本對這種在城市之間穿行的自駕之行並無期望,但感謝別克團隊能為我們揭開了如此多本土傳統文化的面紗。
滿載而歸,是我這次寰行結束時的唯一感受,從而也能理解為何今年寰行中國的主題是「文化橋梁」——橋,原本跨越河流溝壑,聯結被分隔的兩岸;而寰行中國今年要看的「橋」,我願意理解為古今文化的銜接和貫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如今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巨大,存在一種越發明顯的時代斷層,需要搭起一道橋,再聯古今。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職責,尤其是以旅人自居的人。
這趟遲到三年的旅程,總算沒有再錯過。
【作者簡介】
荒梁大叔,曾從事汽車公關12年,目前自由寫作、拍攝、旅行,成為斜杠大叔:攜程簽約旅行家/飛豬簽約旅行家/網路認證旅遊達人/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微博旅遊博主和頭條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