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20萬人被遣送到中國哪個地區

20萬人被遣送到中國哪個地區

發布時間:2023-01-24 12:36:26

① 20萬難民逃亡到中國避難,如今不但不想回國,為何還想賴著不走

現在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是很頻繁的,很多人都去到國外留學,而來我們中國留學的外國友人也很多。這樣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可以拉近與雙方的情感,也能促進友好合作,但是在很早之前很多人都是被迫到了國外。

結語

其實這些人在中國呆了很長時間,有的都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對中國的文化習俗也越來越熟悉了,都不想回去了。

能夠收留這些難民這么久,也展現了我國友好的一面了,可是這一次難民數量實在是太多了,很多次他們申請入中國國籍我們都拒絕了,畢竟我國現在的現狀也不容樂觀,雖然經濟方面都有所提高,國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暫時還不能收留他們。

② 外國留學生在中國被遣送回國

被遣返回國的留學生由於戶口等信息模糊或者遷出,要到當地「人員回國工作辦公室」申請辦理落戶手續,進行戶口遷移。
留學生:
留學生一詞起源於中國唐朝時期中日文化交流,意為當遣唐使回國後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日本學生,現在泛指留居外國學習或研究的學生。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5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回國40.91萬人,較上一年增長了12.1%。而在從1978年到2015年底的37年間,走出國門的留學生累計達404.21萬人,畢業後回國發展的佔79.87%。

③ 大量美籍華人被遣送回國,沒了中國籍也無美國籍,後來怎樣

美國無數年來找各種理由,取消華人美國國籍,遣返回中國,這時候沒有中國國籍的他們身份尷尬。在面對這樣的同胞時,他們可以通過親戚臨時辦理居住,再通過合法的程序恢復中國國籍,但這是一條漫漫長路。

華僑是有中國國籍的,只是拿到外國綠卡,長期在外國工作生活,並沒有加入外國國籍!真正不能接受的是華人,都是一些加入外國國籍,放棄祖國的貨!

如果鐵了心要入外國藉,那就勇於面對現實!也許有這樣那樣不得已的原因,但選擇了就要面對後果,這是做人的基本當擔,路是自巳選擇的,不能出事就怪祖國!祖國雖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但又有哪國就那麼完美呢?所謂子不嫌母醜,人亦不能嫌國慫!何況,中國在你們眼中就那麼不堪嗎?既已身成外國人就不要以國民身份來要求祖國該對你怎麼做!

④ 中國每年遣送回國的寮國人有多少

你知道遣返是什麼意思嗎?其實遣返就是送走或者按照規定將人員送回原來的地方;不少國家每年都會遣返很多人員的,那麼中國每年遣返多少人呢?一旦被遣返回國的人,有什麼後果的?


中國遣返人員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國家移民管理機構全年依法查處「三非」外國人7.9萬人,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分別給予警告、罰款、行政拘留、限期出境等處罰,對其中4.4萬人執行遣送出境,遣返的比例與去年相比上升21%,平均每天遣返100多人。

另外,遣返回國有哪些後果,那麼也是需要看實際情況而定的;如果因為簽證到期而繼續停留,這種情況下遣返回國就是強制離境,要求返回自己的國家,後果較輕;在外國犯法被遣返回國的,不僅要離開該國,還會面臨刑事處罰,其後果較嚴重。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

⑤ 盧溝橋事變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偉大的意義

意義:標志著抗日戰爭的全面開始。

盧溝橋事變時是中國政府軍第29軍進行的正規抵抗,蔣介石中央政府也發表了抗戰宣言,所以中國政府決定迎戰,故七七事變是全面抗戰的開始。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1935年進逼山海關,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日軍開始向華北滲透,何梅協定有賦予日本駐軍平津的合法權利,所以北平有駐軍很正常。

在九一八事變時,中國軍隊沒有抵抗,所以仗沒打起來,雖然馬佔山等人進行抵抗,但純粹是個人行為,與政府無關。

(5)20萬人被遣送到中國哪個地區擴展閱讀

七七事變前夕,北平的外圍形勢:

1、北平的東南面,西起豐台,東到北平至山海關的鐵路沿線,已被日本的華北駐屯軍重兵占據;

2、北平的東面,已淪為日本卵翼下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統治區;

3、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養的察北偽蒙軍;只有北平的西南面,尚為中國駐軍宋哲元所部二十九軍防守。

因此,位於北平西南15千米、處於平漢鐵路上的盧溝橋,就成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區的唯一門戶,是中日軍事上的必爭之地。

⑥ 中國遠征軍有多少人

第一次有十萬人 第二次有30萬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二萬五千里長征。它那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賴以成功的基礎,它激勵著一個有12億人口的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徵。
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在江西渡過於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到陝北,歷時兩年整,行程上萬里,其間經過無數次激烈的戰斗。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行軍一共368天,餘下來的100天大多都在戰斗中渡過。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
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最殘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蔣介石在江西連續發動四次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均告失敗。他接受了過去的教訓,改弦更張,放棄了長驅直入的作戰方式,調整部署,採取"穩扎狠打,步步為營,修碉築路,逐步推進"的辦法,企圖構成包圍圈,斷絕蘇區物資來源,迫使紅軍進行陣地戰來比力量拼消耗。對紅軍來說,屢戰屢敗的蔣介石這點伎倆其實算不了什麼。只可惜此時紅軍已失去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正確領導,被王明等"左"傾機會主義者所把持,紅軍最終被逼上了遠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了100萬軍隊和200餘架飛機,對紅軍各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他任命顧祝同為北路軍總司令,以陳誠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第三、第六兩路軍由北向南進攻蘇區;同時以重金收買陳濟棠為南路軍總司令,出兵兩個軍封鎖江西、廣東邊境。以所謂政治圍攻、文化圍攻、經濟圍攻、交通圍攻,配合近百萬兵力的軍事圍攻。紅軍由於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放棄了最拿手的機動靈活的戰術,與敵人打陣地戰,只能局促迴旋於堡壘之間,造成被動之勢。而國民黨軍隊依靠兵力優勢,五里一推,十里一進,給蘇區增加了不少的困難。陳誠、薛岳部逐漸佔領了廣昌、興國等地,迫使紅軍退至白水、頭陂構築工事。蔣介石看到紅軍採取打正規戰和他拼火力,越發起勁了。他又調來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個縱隊近30個師兵力加緊進攻,9月底,又攻佔了寧都等地,紅軍遭受了重大損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第1、3、5、8、9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000餘人分別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於都等地被迫開始突圍長征。其中1軍團19880人,3軍團17805人,5軍團12168人,8軍團10922人,9軍團11538人。此外,還有兩個獨立縱隊:軍委縱隊4695人,中央縱隊9853人。經過20多天的作戰,紅軍先後突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這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西進的企圖,於11月20日任命湖南軍閥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25個師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紅軍,同時令貴州「剿共」總指揮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隊到湘黔邊界堵截,企圖將紅軍「殲滅於湘江、灕水以東地區」,並手諭前線各部隊:「力求全殲,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紅軍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長征中最殘酷的一仗:湘江戰役。
敵人利用寬闊的湘江構成了第四道封鎖線,紅軍前有湘江攔阻,左有廣西軍,右有河南軍,後有中央軍和廣東軍閥窮追不舍,處境萬分險惡。25日,中央軍委發布搶渡湘江的作戰命令,令中央紅軍分四路縱隊,迅速搶渡湘江,通過敵第四道封鎖線。26日,紅1、3軍團主力迅速前進,先頭部隊紅2、4師各一部於27日在廣西的興安、全州間搶渡湘江,至當日晚,紅軍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間60華里長的湘江兩岸。此時,軍委縱隊距最近的湘江渡河點只有80多公里,如果輕裝急行軍,一天即可趕到。可是,由於山路狹窄,加之後續部隊攜帶著從蘇區運出的大量物資,行動遲緩,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寶貴的機會白白地喪失了。11月29日,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

至當日17時,我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拼**渡過了湘江。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5晝夜,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4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紅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紅軍會成為「石達開第二」嗎?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地位。這時蔣介石又集中約40萬兵力向遵義地區進逼,而這時中央紅軍只有3.7萬人,面十分嚴峻。為擺脫敵軍,紅軍決定迅速北渡長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進。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開始北上,分三路縱隊向赤水方向急進。由於敵先我佔領赤水城,我攻城未果,軍委決定首先集中主力圍殲尾追的川軍4個團。由於敵情變化,我未能全殲敵人。為避免被動,軍委決定撤出戰斗,西渡赤水,向古藺南部地區前進,尋機北渡長江。1月29日凌晨,中央紅軍主力分3路縱隊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但此時敵人已在長江北岸部署了36個團的兵力,全力堵我北進,各路敵軍形成一個大包圍圈向我逼近。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向扎西集中。2月10日,正當國民黨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之機,軍委決定避實就虛,調動敵人,轉兵東進,再入黔北,尋機再打擊尾追的薛岳集團。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由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東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向敵兵力比較空虛的桐梓地區挺進。24日我佔領桐梓縣城,准備奪取婁山關。婁山關是貴州北部大婁山中最重要的山口,是當時四川通往遵義的唯一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貴州軍閥王家烈在此部署了4個團的兵力,25日早晨,紅3軍對婁山關發起猛攻,經激戰,於當晚攻佔了婁山關。敵為奪回陣地,調集了約6個團兵力瘋狂反撲,但都被我英勇的紅軍將士擊退。在紅1、3軍團的打擊下,敵倉惶南逃。為了不給敵以喘息之機,紅1、3軍團不顧疲勞,繼續向遵義方向展開了追殲戰,重占遵義城,黔軍棄城南逃。此時,向遵義增援的敵吳奇偉的兩個師孤軍冒進,我果斷抓住了戰機,紅1軍團以勇猛的行動直插吳奇偉的指揮部,敵一部驚慌逃過烏江,並砍斷浮橋,敵尚未渡過的1000餘人和大批軍用物資被我俘獲。紅2軍團也於黃昏殲滅敵59師大部,遵義之戰勝利結束。

3月初,敵又重新糾集兵力,向遵義進攻。我軍於3月10日放棄遵義。為調動敵人,尋找戰機,16日,紅軍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向古藺方向前進,敵為防止我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前堵後追。就在敵再次撲向川南將要對我形成包圍之際,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又突然掉頭向東,於3月21日在二郎灘、太平渡一線四渡赤水,向南迅速渡過烏江,直逼貴陽。就在蔣介石手忙腳亂調兵保衛貴陽之際,紅軍已乘虛進軍雲南,隨後巧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四渡赤水戰役中,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正確指揮下,將運動戰的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在5天之內取桐梓、奪婁山關、重占遵義城,共殲敵20個團,斃傷俘敵50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紅軍長征以來的最大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士氣。毛澤東經過婁山關,被山勢的雄渾和紅軍將士的英勇所感動,賦詞述懷:「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中央紅軍北渡金沙江後,在會理地區進行了休整,並召開了會理會議,決定繼續北上,同紅四方面軍會合。隨後,紅軍繞過西昌,向大渡河兼程急進。與此同時,蔣介石為防止我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一面電令川軍阻止我紅四方面軍南下,一面令薛岳部迅速渡金沙江北上,同時令楊森部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妄圖利用大渡河的險峻,使中央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

1935年5月24日,中央紅軍通過大涼山後冒著大雨兼程北進。擔任先遣隊的紅1師1團急行軍80餘里,首先趕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以迅猛的動作消滅敵守軍兩個連,奪取了一條寶貴的渡船,控制了渡口。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兩岸峭壁林立,水流湍急。當年,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就率數萬大軍進抵大渡河南岸,在安順場渡口陷清軍重圍,最後全軍覆沒。如今,中國工農紅軍又來到這里,能否渡過大渡河,關繫到數萬紅軍將士的生命。安順場渡口寬百米,惡浪翻騰,河對岸有川軍第5旅的一個營防守,並已構築了工事,而紅軍只有一條小船,一次投入的兵力太有限了,但軍情緊急,別無選擇。紅1團精心挑選了17名勇士,組成了渡河突擊隊,為加強火力將機槍連和軍團炮兵營集中到渡口,並抽調紅軍著名的神炮手趙章成和"紅軍團"的三個特等射手,用兩門迫擊炮和數挺重機槍進行支援。紅軍先遣隊司令員、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和先遣隊紅1軍團政委聶榮臻也親臨一線指揮。5月25日晨,素有開路先鋒之稱的紅1團在團長楊得志的指揮下,開始強渡大渡河。在紅軍炮火支援下,一葉小舟載著第一批9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在驚濤駭浪中向對岸沖去,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只有超凡的紅軍戰士才有如此的勇氣。小船終於靠上了河對岸,勇士們攀上了陡峭的河對岸,在我炮火的支援下沖進敵工事,與迅速到達的第二船勇士一起,一陣猛烈沖殺打退了敵人,控制了

⑦ 二戰中國是在哪年遣返214萬日軍

在人類歷史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是經常發生的,戰爭結束後戰勝國對戰敗國施以割地、賠款、佔領等苛刻的懲罰也不勝枚舉。但是,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且在戰爭中蒙受重大損失的中國,卻對戰敗國與戰爭的發動國——日本採取迄無前例的寬大政策,把近214萬的戰俘與僑民平安地遣送回國。

(1)周密安排

根據《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受降報告書》記載,日本投降後在中國境內的戰俘與僑民多達2138353人。把數目如此龐大的日本戰俘與僑民在短期內完全遣返回國,對於當時中國疲憊不堪的運輸力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為了推進遣返俘僑工作,中美雙方於1945年10月25日~27日在上海召開第一次遣送日本俘僑的聯席會議,會議制定出《中國戰區日本官兵與日僑遣送歸國計劃》。該計劃規定,中國戰區日本官兵與僑民的遣送歸國由中國政府負責,同時還要盡量利用日方人員,並要少數美方人員予以協助,負責中國政府與美國海軍之間聯絡事宜。該計劃還規定,除了炸葯、彈葯、軍刀、照相機、望遠鏡、光學儀器、金條、銀條、寶石、股票、藝術品等嚴禁攜帶外,日本官兵與僑民可以攜帶一件盥洗具、一件毛毯、三套冬季衣服、一件大衣、三雙皮靴、三條短褲、三件襯衫、一件手提包、一件手提袋;對於攜帶的款項,軍官可以攜帶500元(國民政府貨幣單位,下同),士兵200元,一般僑民1000元。
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船隻成為運輸的主要工具。中國本土、台灣與日本之間由登陸艇運輸,由美國第七艦隊負責管制。最初擬定的港口只有上海、青島和天津。在中國南部海域掃雷完成後,再擴大至廣州、海口、廈門、基隆、高雄和越南的海防等港口;日本方面接受入境的港口有佐世保、鹿兒島、博多和吳市。中國政府不僅制定出龐大的遣送計劃,而且在糧食供應上也有周密細致的安排。據估計,三個月內將為日本俘僑提供的糧食多達128.2萬余大包,如果按當時每包8000元計算,共需款102.574億元。
1946年1月5日,中美雙方在上海召開第二次遣送日本俘僑聯席會議。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是:中國戰區所能接收到的船隻;從中國內地遣送日本人到中國各港口的運送效率及困難;每天運輸的數量;日本俘僑的集中等等。
當月15日,盟軍總部在東京召開中國戰區遣送日本俘僑會議。會議規定,中國戰區美軍總司令部協助中國把中國東北、台灣、海南島以及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的日本俘僑遣返回國。措施包括美國總部安排各遣送港口的先後順序,並擔當指揮各有關來華船隻遣送的任務;中國方面負責日本俘僑進出港的登記,有傳染病者嚴禁上船等。為了不使瘟疫在遣送途中流行,1946年2月6日《中國戰區遣送計劃》進一步規定,日俘、日僑在上船前一律接種傷寒疫苗,遣送船也要消毒。總的來看,中國政府對日本戰俘與僑民遣送的組織准備工作是相當充分而嚴密的,也是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的。

(2)不帶歧視與報復

在經過准備與部署之後,中國戰區遣返日本俘僑工作全面展開。按照部署,日本戰俘與僑民先集中到中國大陸的塘沽、青島、連雲港、上海、廈門、汕頭、廣州、海口、三亞,台灣的基隆、高雄和越南北部的海防等12個港口,然後分乘美國第七艦隊的艦船和日本的船隻遣返日本。
中國戰區等待遣返的日俘、日僑總數逾213萬,如果把蘇聯接收的東北地區160萬僑民加上,總數超過370萬人。為了早日把這些日本俘僑遣送回國,中國政府緊急調用了國內80%以上的運輸力量,日夜兼程地把日本俘僑由各分散地集中到主要港口。為了使傷病和失去行動能力的日本俘僑早日回國,中國政府專門組織了1.2萬多副擔架和2萬餘人的護送隊伍,對傷病的日俘、日僑實行特殊護送。1945年11月17日,第一艘載有數千名僑民和300餘日本傷兵的遣送船由天津塘沽港開出,揭開了中國戰區遣送日本俘僑的序幕。隨後,青島、上海、廣州等地的遣送工作陸續展開。經過一年多的緊張運送,到1946年底,中國境內的370餘萬的日俘、日僑遣送完畢。時任中國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在《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中回憶這段歷史時曾說:抗戰勝利伊始,舉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舉,對於遣返數百萬日俘日僑無論陸運、水運、空運,以及其他補給行政支援等,都是極大的負擔,可是我們仍然排除萬難,迅速安全地把他們遣送回國。
中國對日本戰俘與僑民的大遣返,成為東亞歷史上的一道奇特風景。據日本方面估計,在當時海上交通均已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只靠日本的力量把數以百萬計的海外僑民全部撤回,至少要用十年的時間。然而,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中國把所有的日本在華俘僑全部遣送回國,而且整個過程沒有出現大的人為事故。這一點,不僅為當時國際輿論所稱贊,就連「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總部」部長岡村寧次也承認,中國人是友好的,沒有採取歧視與報復。
作為戰敗國的俘虜與僑民,可以攜帶衣服、被褥、糧食、現金回國,且途中受到醫療、飲食供應上的照顧,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當時擔任日本海外撤僑對策特別委員會委員長及撤僑援護院參與的大久保傳藏,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從南洋各地,中國東北(當時由蘇軍佔領)以及韓國遣返的軍民,幾乎全是赤裸裸的,光身一條,什麼東西都沒有帶,相反,由中國大陸歸來的,則不管是糧食、衣物,都帶有足以暫時維持生活的行李回來。」

(3)奠定日本戰後復興的基礎

中國對日本的俘僑政策是戰後初期中國國民政府處理與日本關系的基本准則。自近代以來,日本對華侵略有增無減,先是甲午戰爭(1894~1895年)、「濟南慘案」(1928年)、「九一八」事變(1931年)、「一?二八」事變(1932年)、長城事變(1933年),直到「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對華侵略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戰後初期如果沒有調整中日兩大民族矛盾的基本原則,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總體來看,戰後初期中日兩國間的關系比較平穩,中國境內沒有出現因日本軍隊的燒、殺、搶、掠而造成對日本戰俘與僑民的復仇現象。中國人民對日本俘僑是寬大的,沒有加害他們之意。
日本在二戰中給中國造成巨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如果換成1937年的美元計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美元。日本侵略的戰火,遍及中國22個省區,大小戰役38913場,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然而中國卻以德報怨。1907年海牙國際公約規定,交戰國可以利用戰俘勞動力,根據其能力進行生產恢復。作為戰勝國,中國羈留日本戰俘修復被其破壞了的道路、橋梁、工廠並不為過。中國政府的做法使包括日本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感到意外。
中國遣返日本戰俘與僑民政策對日本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說中國的對日政策奠定了日本戰後復興的基礎並不為過。日本海外撤僑對策特別委員會委員長大久保傳藏認為,它「不但帶給敗戰的日本一線光明,並且從深淵中拯救了破碎的日本,是使日本從虛脫與混亂中站起來的最大力量」。

⑧ 中國歷史上共有幾次人口大規模遷徙,其原因和意義是什麼知道的答一下,越詳細越好!

(1)秦代和西漢秦是一個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統一中國後出於政治和經濟上的需要,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國的人口遷移史上,是屬於先驅性的,對以後歷代的移民政策影響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內容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實關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目的在於加強統治,把關中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政治中心。第二類是戍邊和開發新區,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雲中,南戍五嶺,人數均達數十萬人,對長城沿線和華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漢承秦制」,繼續奉行「實關中」和移民戍邊的政策,尤其是對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青海東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規模屯墾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
(2)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促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三國鼎立的形勢確立以前,即各地軍閥大混戰時期,移民均為逃避戰亂的流民,他們由戰亂最烈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遷出,大部分向南遷至長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學者、士大夫後來均為吳、蜀二國羅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諸葛亮、周瑜、魯肅、張昭等,原籍臨淮(今安徽定遠)的魯肅曾號召部屬:「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千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是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則向北遷至長城沿線甚至遼東,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寧。
三國鼎立時期,為壯大己方實力,三方均努力招撫流民,發展屯墾,並盡量從境外招收、劫擄人口,包括少數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烏桓人遷至內地,孫吳派兵至台灣,「得夷州數千人還」。
經過前後近90年的人口大遷移,中國長江流域和長城一線人口增加,並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少數民族的遷入,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在當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民族矛盾,為隨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社會動亂埋下了伏筆。
(3)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大糜爛、大破壞的時期,遷入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黃河流城慘遭蹂躪,從而促發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僅據官方統計,公元313~450年之間北方南渡的人口即達90萬人,佔北方原有戶口的1/7。事實上這一統計由於流離混亂之際,戶口多有隱匿流失而大大縮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並兼,或客寓流離,民籍不立。」「時百姓遭難,流離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這說明移民的實際規模當遠在上述官方統計之上。期內移民的分布仍以長江流域為主,更南的福建兩廣移民也不少,據記載:「晉永嘉二年,中州版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
(4)「安史之亂」隋、唐兩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遷移上的作為卻遠不如秦、漢,原因在於人民在此之前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動亂,飽嘗流離之苦,安土重遷,從心理上對人口遷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漢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墾戍邊,大多未能終善其事,往往利未見而害先行,教訓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組織的人口遷移甚少。直至震憾全國的「安史之亂」爆發,黃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觸發了又一次人口南遷的大潮。據史書記載:「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吳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這次人口南遷大潮的餘波,一直持續到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至此,中國南方的人口規模第一次達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由金人大規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難」以及其後長達100餘年的宋、金對峙,使中國又遭到一場巨大的社會動亂,由此產生的人口遷移,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均堪與「永嘉喪亂」和「安史之亂」相伯仲,其性質和形式也相似。據記載,「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於道者相繼。」「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難,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連南方一些偏僻山區,也接納了不少移民,如廣西容縣「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對南方的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南宋的許多文臣武將亦多來自北方,岳飛、韓世忠、張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棄疾等。
(6)元末明初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在從「靖康之難」到元末的兩個多世紀中屢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與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極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產生了對人口遷移的現實需求,再加上開疆衛邊的需要,使明初出現了人口遷移的一個高潮,但其性質與前幾次因動亂產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後不久即著手組織人口遷移,如「徙江南民十四萬於鳳陽,」「遷山西澤、潞民於河北,」徙「沙漠遺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農民於雲南湖廣,等等。故史籍稱「太祖時徙民最多。」明初為了鞏固邊防,在長城一線設立了稱為「九邊」的9個鎮,在國內其它戰略要地,也設立了許多駐兵設防的衛,僅洪武朝三十一年設衛即達136處。為解決邊防軍的糧餉問題,明初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屯墾戍邊,「於時,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前往雲南屯田的移民多達四五十萬,規模浩大,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收到較好的效果。
(7)清代對台灣的移民台灣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國版圖。17世紀初被荷蘭殖民者侵佔後不久,鄭成功即率兵一舉收復。此後鄭成功組織了對台灣的大移民,不長時間內移民數即達20萬人,在全島總人口中佔了大部分。清朝統一台灣後,對移民問題採取了曖昧的態度,即不準移民攜帶家眷,使之難以在台灣生根,目的乃在於防止台灣人口日增,羽毛豐滿後重蹈鄭成功在台灣抗清的「覆轍」。直至清代中葉,因大陸人口壓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動,從而引起對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灣漢民已逾200萬人,比一個半世紀前猛增了六七倍。清代後期,朝廷鑒於國際形勢之險惡,對台灣的戰略意義有所認識,不僅完全解除了對移民的限制,還在廈門、汕頭、香港等地設立「招墾局」,以提供資助和優惠來促進對台灣的移民,為日後的發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礎。
(8)清末和民國時期對東北的移民在歷史上中國的東北地區(含內蒙古東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滿人傾族入關後人口更加稀少。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為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並在遼寧境內築起「柳條邊」,嚴禁居民越界墾殖。同時又把東北作為流放犯人的場所,這些所謂「流人」,對東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加上違禁前來的農民,全區總人口至清代中葉仍有明顯增長。進入19世紀,黃河下游廣大地區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源源流入東北,至1840年全區總人口已突破300萬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這時全國人口已達4億人,人口壓力使社會矛盾日趨激化,而在國際上,列強步步進逼,尤其是沙皇俄國對東北一直虎視耽耽。在此形勢下,滿清朝廷遂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如此既減輕了關內人口壓力,為朝廷開了一項財源,又充實了邊防。此外,對移民還「酌量給以工本」。所有這些都促成了一股「闖關東」的狂潮,到1910年東北總人口已增至1800萬人以上,比1840年增長近5倍。

民國建立後,「闖關東」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斷,「九一八」以前估計年均移入約25~30萬人,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北兩省,此後移入人數仍很可觀。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區總人口巳近400萬人,比1910年再翻一番。縱觀中國整個人口遷移史,清末民初對東北的移民,強度最大,效果最佳,無論對中國人口地理還是經濟地理,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9)新中國成立後人口遷移
1、50、60年代從沿海地區、特別是從沿海城市向西部地區的人口遷移,如三線建設企業內遷、支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等;
2、改革開放以來以農村勞動力流動為主要特徵的城市化運動;
3、以及因工程建設項目而形成的工程移民。
與通常的人口遷移不同,工程移民是非志願移民(involuntaryresettlement)。這類移民是由於水庫、交通、城市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而造成的。以水庫建設為例,50、60年代建設的新安江水庫、三門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均產生了數十萬的移民,目前在建的三峽工程動遷人口達百萬之眾。
據估計,建國後我國因工程建設而形成的非志願移民總數在4000萬人以上。因此非志願移民已對我國社會結構變遷與結構重構產生重大影響。

⑨ 77事變的故事

七七事變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9)20萬人被遣送到中國哪個地區擴展閱讀:

七七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極為重大的事件,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1937年7月7日,是全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

可是許多人並不知道,1937年7月7日只是全面抗日戰爭的紀念日,其實,戰斗的第一槍是7月8日早晨打響的。

1937年7月,日本軍閥認為全面侵略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在盧溝橋挑起全面進攻中國的大規模戰爭。

經過一系列的准備、試探,7月7日晚日軍牟田口聯隊借口一名士兵在演習中失蹤,提出到宛平城內查找的無理要求,當即被我方拒絕。

日軍在8日早晨向我宛平城發動攻擊。於是,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戰爭開始了,中國人民的全面抗日戰爭也宣布開始了。

⑩ 日本投降後, 卻留20萬婦女在中國是何意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開始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殘暴的日軍不僅侵略我國領土,而且還殘害我國老百姓。他們本想著三個月之內拿下積貧積弱的中國,但是中國人哪裡是他們想的那樣懦弱無能,經過八年的奮力抵抗,中國人為趕走日寇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最後日本天皇宣告投降,從中國境內撤軍。中國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相比較那些蘇聯軍,任意打罵殺害這些日本女人,中國男人都還是比較寬容的。日本女人特別溫柔,在那個時候,只要能活下去就可以。所以,日本女人為了溫飽問題,就嫁給中國男人,日子雖然艱難,但還算不錯。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大概有十一萬日本女人嫁給中國男人,留在了東北當地。

還有一些日本小孩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遣送回去了,但是日本只收13歲以下的,超過13歲的日本都不願意接受,強行剝奪了他們的國籍。

有一些女人不願意呆在中國,只想回到自己的祖國,但是,回去的還沒有留在中國的日本女人過得好。她們好不容易回去了,但是政府又用各種方法將她們送給駐日美軍那裡當慰安婦,面對那些美國大兵,這些日本女人的日子可以說是生不如死。

閱讀全文

與20萬人被遣送到中國哪個地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跳傘多少錢 瀏覽:929
青海熱干石能供給中國人用多少年 瀏覽:726
印度人可以買什麼車 瀏覽:115
越南幣20億等於人民幣多少 瀏覽:781
西哈努克主要在中國哪個地方生活 瀏覽:306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白菜 瀏覽:420
往伊朗發快遞哪個比較合適 瀏覽:736
中國國航要提前多久值機 瀏覽:174
有哪些令人驕傲的中國文化 瀏覽:590
印尼廠子打工年薪多少 瀏覽:203
印度撤僑確診人數多少 瀏覽:213
印尼話叫無冰的是什麼食物 瀏覽:194
伊朗兄妹王子美麗什麼社交媒體 瀏覽:461
伊朗有什麼汽車 瀏覽:806
100萬越南幣等於多少個人民幣 瀏覽:954
越南哪裡買防曬霜 瀏覽:87
印度人為什麼出精英 瀏覽:898
94萬人民幣兌多少印度幣 瀏覽:541
想定居中國哪裡玩 瀏覽:825
中國申請加入tpcpp是什麼目的 瀏覽: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