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的三大支柱產業是什麼
目前日本的經濟支柱產業是汽車,機床,機器人,動漫。具體情況如下
一、汽車產業
1.產業規模 據日本汽車工業會統計,2012年日本汽車產業總產值為47.3萬億日元,占日本製造業總產出的16.4%;2012年汽車出口12.75萬億日元,占汽車行業產值的27%,占總出口額20%。汽車出口貿易順差13萬億日元。設備投資為7549億日元,佔全製造業設備投資的19.3%。
2012年至2013年汽車產業總銷售規模52.46萬億日元,總資產73.01萬億日元,直接從業人口20.76萬人,豐田、日產、本田三大企業合計銷售額佔全行業的75.2%。汽車零部件總銷售規模22.31萬億日元,總資產22萬億日元,直接從業人口21.04萬人。
2.技術研發 日本極其重視汽車節能技術的進步和研發,2011年日本汽車行業研發費用達2.18萬億日元,占製造業研發費用的20.2%。日本汽車企業與研究機構積極開展免碰撞、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研發和測試,推進汽車智能化進程。日本汽車工業可能迎來新一輪變革。
3.市場情況 日本汽車市場高度發達,本土企業實力雄厚,豐田、日產、本田、馬自達、鈴木、日野、五十鈴、三菱八大車商占據絕對市場份額。因此,除雷諾和福特分別持有部分日產和馬自達的股份、韓國現代及其他歐美企業設有研發機構和銷售網點外,目前沒有外資車企在日開展生產。
二、機床產業
1.基本情況 日本機床產業20世紀50年代起步,60年代發展,70年代數控機床獲國際市場認可,1972年出口額超過進口額,成為出口產業。2012年機床業產值11500萬億日元,其中出口9456億日元,佔比達82%。生產數控機床82175台,96%用於出口。日本現有機床企業約200家,從業人員2.4萬人,2011年統計顯示,日本有6家企業進入全球10強。
2.主要市場 由於亞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該地區日益成為日本機床海外出口重要市場,並推動日本機床海外訂單比例持續上升。該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不足30%提升到2010年的約70%,其中亞洲地區訂單高達54.7%,2012年升至60.9%。
3.技術趨勢 日本機床業在中高端數控機床、加工中心領域擁有較強競爭力和集成開發能力,據經產省統計,2012年日本生產的82175台數控機床中,數控加工中心45998台,佔56%。
三、機器人產業
1.國內應用廣泛。日本機器人產業始於1969年,川崎重工研發出第一台產業機器人。2011年,日本產業機器人產值42.7億美元,佔全球(85億美元)50.2%;電子零部件安裝機器人領域佔70%份額,兩項合計佔比57.3%。日本投入使用的產業機器人達30.72萬台,居世界第一位,其次為北美(18.47萬台)、德國(15.72萬台)、韓國(12.42萬台)、中國(7.43萬台)。
2.產業向外拓展。據日本海關統計,2002年日本產業機器人出口數量1.8萬台,金額為496.9億日元。2011年出口數量7.3萬台,增長4倍,金額為1217.9億日元,增長2.5倍,創歷史新高。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26.4%)、中國(20.5%)、荷蘭(14.9%)、韓國(12.1%)、德國(6.6%)。
3.企業各有專長。日本機器人生產企業十分專注各自細分領域,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在焊接領域,有神戶制鋼、大變、松下焊接系統、法納克、安川電機、川崎重工、不二越。在噴漆領域,有川崎重工、法納克、安川電機。在搬運領域,有大倉運輸機、川畸重工、法納克、不二輸送工業、三菱電機、安川電機、不二越。在玻璃板搬運領域,有日本電產三協、平田機工、不二越、安川電機。在硅晶搬運領域,有川崎重工、大變、平田機工、安川電機。在水平多關節領域,有精工愛普生、電裝DENSO、東芝機械、三菱電機、YAMAHA發動機。在垂直多關節領域,有IAI、東芝機械、YAMAHA發動機。其中,精工愛普生是世界最大水平式多關節機器人廠家,納博特斯克擁有全球精密減速機市場60%的份額。部分生產企業還十分重視跨領域發展,最有影響力的是法納克和安川電機。兩家企業2013財年銷售收入分別達1460億日元和1220億日元。
四、日本動漫業
動漫業是囊括雜志、圖書、錄像等多領域的綜合產業,並涉及玩具、電子游戲、文具、食品、服裝、廣告、服務等領域。近十年來,日本動漫產業平均每年的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日元,已經成為日本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實際上,加上動漫衍生品的銷售收入,廣義的動漫產業在日本 GDP中的比例平均在 6%以上。2005年整個動漫產業占日本 GDP的比例甚至超過了16%,超過了汽車工業。2007年美國動畫產品和衍生產品的產值是50多億美元,而日本的動畫片、卡通書和電子游戲三者的商業組合,年營業額超過90億美元。
信息源
人民論壇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04/01/content_228363.htm
日本出口結構現狀和優勢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經濟商務室
http://osaka.mofcom.gov.cn/article/ztdy/201501/20150100876449.shtml
Ⅱ 日本是如何在短短幾十年做到機床強國的
日本是世界上出了名的機床強國,日本的機床技術在全世界幾乎難有敵手,其國內的馬扎克、發那科、大隈、天田等品牌都是機床行業的佼佼者。日本是繼美國、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建立機床工業、實現工業化的國家。1889年,隨著池貝鐵工廠的建立,日本開始生產第一台機床。那麼日本是如何在短短幾十年內做到如此的呢?
Ⅲ 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任務非常艱巨,卻提前超額完成,原因
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 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澤東對此有過一段形象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計劃的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工作,由周恩來、陳雲主持,從1951年開始著手先後歷時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3~1957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簡稱「一五」計劃。
編輯本段歷史背景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 相關圖片
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市場物價,恢復了被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確立了國營經濟對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的領導地位,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編輯本段計劃內容
在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1953年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根據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國家規定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並以此為中心,進行財政、信貸、市場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按照這個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1年開始編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前後共修改五次。計劃規定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7%,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3%,基本建設投資總額427.4億元,1957年農村入社戶數達到總戶數的1/3左右,鋼產量412萬噸,糧食產量1.9億噸等。這些指標既符合實際,積極可靠,又留有餘地。制訂計劃的方法是重視各部門各主要產品比例關系的協調,以及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平衡。
編輯本段執行結果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計劃規定的任務。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 相關圖片
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產鋼 535萬噸,原煤 1.3億噸,糧食1.95億噸。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3%,工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1%,農業為4.5%,工業為 18%(其中輕工業12.9%,重工業25.4%)。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五年中,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52.1%,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11.9%,工業物質消耗降低2.3%,每百元產值提供利潤17.1元;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9%。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2%,其中,農民3.2%,職工4.9%。同時,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傳。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編輯本段主要經驗
①注意從國情、國力出發,在發展速度上,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 ②注意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 ③注意做好綜合平衡,留有一定後備力量,並兼顧重點與一般的關系; ④為適應多種經濟成份的存在和發展,採取了一些靈活政策。但是,由於某些方面要求過急,農、輕、重比例不協調的苗頭已經出現,造成市場供應緊張,在這個時期內實行了對糧、棉、油的統購統銷。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目標效果 計劃規定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7%,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3%,基本建設投資總額427.4億元,1957年農村入社戶數達到總戶數的1/3左右,鋼產量412萬噸,糧食產量1.9億噸等。這些指標既符合實際,積極可靠,又留有餘地。制訂計劃的方法是重視各部門各主要產品比例關系的協調,以及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平衡。 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後,中國的工業化建議和社會主義改造蓬勃發展。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編輯本段經濟影響
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296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基本建設
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劃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劃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工業發展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交通運輸
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編輯本段相關問題
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Ⅳ 控制全球機床半壁江山,精度遠超英美,後來怎樣
機床領域的領先者,讓人望塵莫及
機床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實際生產活動中可謂是運用非常地廣泛,能夠給我們的生產帶來巨大的幫助。而要說起誰是世界上機床行業最為領先的國家,那就得說起日本了。很多人並不知曉的是,日本的機床行業的實力可謂是非常的強勁,可以說是機床行業的翹楚。
更何況機床的先進程度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與製造水平。那麼日本究竟是憑借著什麼樣的條件,讓自己的機床行業成為了世界領先者的呢?
而且華為也開始了未來6G的技術研究,也是因為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速度驚人,對於像華為這樣的企業來說,只有掌握著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才能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只有著眼於未來的發展和對危機的應對,才能讓企業更加悠久保持著生命力。
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永遠秉承著創新發展、開拓進取的理念,才能夠有著更悠久的發展歷史。否則的話,著眼於眼前的利益不思進取,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南柯一夢,等來的終究是大廈將傾的結局。
Ⅳ 日本三菱機床發展歷史
日本的數控發展史
日本政府對機床工業之發展異常重視,通過規劃、法規(如「機振法」、「機電法」、「機信法」等)引導發展。在重視人才及機床元部件配套上學習德國,在質量管理及數控機床技術上學習美國,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自1958年研製出第一台數控機床後,1978年產量(7,342台)超過美國(5,688台),至今產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1年產量46,604台,出口27,409台,佔59%)。戰略上先仿後創,先生產量大而廣的中檔數控機床,大量出口,佔去世界廣大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一步加強科研,向高性能數控機床發展。日本FANUC公司戰略正確,仿創結合,針對性地發展市場所需各種低中高檔數控系統,在技術上領先,在產量上居世界第一。該公司現有職工3,674人,科研人員超過600人,月產能力7,000套,銷售額在世界市場上佔50%,在國內約佔70%,對加速日本和世界數控機床的發展起了重大促進作用。
三菱系統發展史
自從1952年在美國誕生第一台數控機床後,三菱電機於1956年就開始了數控系統的研發,到日前已經有50多年的開發歷史,使其擁有豐富的數控系統開發經驗,且產品性能優越。但由於正式進入中國的時期比較晚,用戶只是從國外引進的設備上認識三菱數控系統。隨著近年三菱電機對中國市場的日趨重視,三菱數控系統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已躋身中高端數控系統三甲之列,其產品性能也不斷得到市場和廣大用戶(尤其是模具行業)的認可。
作為一般通用數控系統,三菱數控從較早的M3/M50/M500系列直到現在主流的M60S/E60/E68系列,三菱數控經歷了數代產品更替和不斷技術革新及提升。
M3/L3數控系統是日本三菱公司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發,適用於數控銑床、加工中心(3M)與數控車床(3L)控制的全功能型數控系統產品。
之後日本三菱公司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又開發了MELDAS 50系列數控系統。其中,MELDAS50系列中,根據不同用途又分為鑽床控制用50D、銑床/加工中心控制用50M、車床控制用50L、磨床控制用50G等多個產品規格。
2008年,為完善市場對三菱數控系統的需求,三菱推出了一體化的M70系列產品,相對高端的M700系列而言,其性價比更優.
M70系列定位於中國大陸市場,目前擁有搭載高速PLC引擎的智能型(70A)和標准型(70B)兩種產品。
現在,繼承了M700系列中大部分技術和新功能的M70系列數控系統已成為三菱電機自動化(上海)有限公司的主推機型
三菱品牌其它雜七雜八的資料,自己看著整理用吧:
三菱是一個大家熟知的品牌,在三菱產品中,線切割和火花機業務無疑是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機械加工、模具製造等領域均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作為三菱電機集團的一員,三菱電機自動化一直致力於為客戶在工業自動化、電力控制及其他相關業務上提供專業、優質及有效的產品設備和解決方案,其產品被廣泛應用於機械、冶金、電力、鋼鐵、食品、飲料、包裝、石化及汽車、IT電子、家用電器模具製造等領域,為社會各方面的生活及生產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在國內公司和國外在華企業中享有良好的聲譽。
首先,作為一家全球性綜合性的公司,三菱電機多年來在各種領域中孕育起來的綜合技術優勢是其它廠家無可比擬的。比如三菱將自己最尖端的技術和最優秀的產品,如數控系統、變頻器、電器開關等應用到自己的機床中,這樣既保持了技術的穩定性,同時又降低了成本。其次,三菱擁有強大的研發隊伍、技術更新迅速,機型更新速度快,基本上每年要推出一個以上新產品,這樣的研發速度和實力也是其他公司所難以企及的。另外,三菱在中國的工廠比較成熟,大連工廠已具有十年歷史和一定規模,正以每月120台的速度推出適合中國市場及符合中國相關標準的機床。它採用的整套管理體系包括品質、采購、主要零部件、包裝均與日本公司完全統一,這就從技術層面上確保技術的先進性與產品的穩定性。
除了產品的先進性與穩定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其產品銷售息息相關。從銷售模式上來講,三菱電機採用銷售代理制。採用代理商銷售的優越性在於:其一,生產成本的可控性,不管市場增長還是下降,生產成本始終保持基本可控狀態;其二,採用代理制可以迅速地佔領市場,可以達到很快的擴張速度;其三,實現資源優化,降低了培養大批銷售人員的成本,將獲取的利潤和資源更有效地投入到研發中去。三菱對代理商的管理比較嚴格,每年對代理商進行兩次培訓。在代理銷售過程中,三菱實施報備制度,報備制度有兩個作用,一是保障了代理商的利益,代理商花力氣去挖掘客戶,經過向公司報備可使自己的利益得以保護;二是保護最終客戶的利益,在現在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三菱不會對其中國市場進行區域劃分,這是保障用戶利益的一大舉措,因為沒有區域劃分就不會造成一定區域內的市場壟斷,客戶才能拿到比較合理的、實在的價格。
秉承服務全球客戶,建立服務中心的理念,三菱電機在上海、寧波、天津、大連、深圳、東莞已經建立了技術服務中心、維修服務中心、客戶培訓中心及應用演示中心,為客戶提供完善的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和售後服務,並向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提升競爭力。客戶可親臨中心觀看機床加工演示,或者提出具體要求,提供樣品,用各中心的機床進行試加工,並得到最優的解決方案和專業的培訓服務。
三菱電機放電加工機床的發展史也是放電加工機床的歷史。自從1967年三菱電機開始進行放電加工的基礎性研發,之後不斷尋求提高加工精度和生產效率的最佳途徑。多年來,三菱電機在全球放電加工行業中一直居於領先,其專業的開發研究部門進行提高加工速度、加工精度研究、新加工技術的開發以及最優控制技術的開發和研究。除了日本以外,三菱電機九十年代初在中國大連設立了放電加工機生產工廠。在當前能源和製造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生產廠家愈加註重製造過程中能耗的問題。在節能方面,三菱電機在日本企業中數一數二,其節能理念貫穿於設備的每一個細節當中:電源、控制系統、驅動電機、加工液的水泵等等。據市場最新的信息反饋,三菱的FA20S-advance加工過程中耗電量比同類產品低出30%。與此同時,三菱電機大連工廠自身也是節能的示範工廠,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融入節能降耗的理念和做法,為製造業的節能降耗提供了一個可視化的樣板。
三菱電機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車間的配電、機床控制、監測,都實現了整合的可視化。與傳統的加工車間不同,三菱電機的整合解決方案將所有的加工機床通過網路連接起來。所有的機床是處於加工當中,還是停機狀態,在另一端的電腦上都一目瞭然。具體時間內具體用電量多少?同樣條件下加工同樣的產品,材料消耗、生產節拍、加工效果以及工人的工作熟練程度有何差別,三菱電機都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以橫向、縱向比較的模式。三菱電機提供的整體解決方案,讓客戶感受到更高的效率和前所未有的便利。用戶不但實現最有效率的生產,還可以對培訓、操作、管理實現最優化,從而降低綜合成本。
放電加工機床在加工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為一種不接觸式加工,它的電極和材料彼此並不接觸,不用考慮高速銑削由於接觸式加工對刀具的損耗。同時,放電加工對加工材料的硬度沒有要求,陶瓷、金剛石等等都可以作為加工對象。對於一些模具的復雜型面、尖角、窄縫等處,放電加工機更為方便成本更低。三菱電機研發的方向一直在向高精度方向發展,三菱放電加工機床不斷推陳出新,持續滿足變化的市場需求,不斷推出陣容強大的新型加工應用系列機床。其最新推出的FA20S Advance是三菱公司目前市場主推機型,其加工精度可達到3~4μm以上,表面光潔度可得到三菱電機的產品結構層次分明,根據客戶的加工需求和經濟承受能力,分別有高、中、低檔的產品,用戶可以選擇不同性能、不同價格的機器。目前,三菱電機在普及型市場上已擁有較高的知名度,以後將著重推出技術含量高,對原料需求和人工需求比較低的機器。我們並不是在單純地賣某一款產品,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是在提供製造業的整合解決方案。
新產品EA12A電火花放電加工設備採用最新研製的控制裝置ADVANCE與經升級的V電源的技術融合,具有靈敏的實時控制能力,改良後的電源和以往相比,放電精度大幅提升,能耗進一步下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電源,EA12A採用了基於網路的控制技術,異地操控、異地診斷成為可能,在設備的整體結構方面,這款機型採用了半封閉的結構方式巧妙地與發熱體及外界熱量實施隔離,保持關鍵精度部件始終處於恆溫狀態,杜絕了溫度對精度的影響。最新推出的NA系列線切割放電加工機,採用了三菱公司研發的獨特的能量控制技術,在切割工件時能根據工件的厚度在不同的高度點施加與之適應的放電能量,消除了由於電極絲的損耗而造成的垂直面精度變差,使得切割面的真直度大幅提高;三菱公司開發的電極線恆張力技術能保證切割面的無線痕加工,獨特的直線電極控制技術能保證2微米以下精度的切割加工。
三菱產品最大的優勢體現在哪方面?
三菱產品的優勢在於我們擁有強大的研發技術,靈活的銷售及市場策略,以及快速響應的應對方式,來滿足用戶的需求。關注終端用戶的第一手反饋,並據此調整我們的產品研發方向及銷售策略。市場佔有率只是反映品牌知名度的一種方式,通過價格戰與低端市場的產品傾銷都可能得到暫時性的佔有率提升效果。當然,三菱也會在考察市場現狀時關注到這一點,但是我們認為銷量與質量、銷量與知名度、銷量與認可度並不可劃上等號。三菱追求的是如何保持企業快速、健康的發展,追求不斷地改進以推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追求更好地滿足用戶的要求,這些才是三菱更加關注的。
從產品戰略角度而言,「從『模具三菱』到『全能三菱』,這是三菱數控系統新推出的產品理念。」三菱電機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計算機數控裝置部高級經理趙宏偉如是說。
記者:根據您的分析,結合目前數控技術的發展趨勢,您認為三菱數控產品開發的重點將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趙宏偉:通常所說的高端數控系統,一般涵蓋兩種概念:一種是高速、高精數控系統和大型機床使用的數控系統;另外一種就是五軸聯動的數控系統。由於牽扯到日本相關的國家政策,所以三菱目前在中國市場推廣的高端的數控系統,還屬於前面提到的第一種概念的范疇。
從目前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今後的數控系統將會向高速、高精、高可靠性、智能化、調試簡單、使用便捷等方向發展。
高速,第一表現在進給的高速,第二就是要求主軸電動機的轉速要高,並且主軸電動機的加減速時間要短。尤其在近兩年的時間里,由於產品加工比模具加工多,所以在電動機轉速方面,對機床的定位速度和主軸轉速,用戶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兩三年以前,用戶對進給電動機轉速的要求只要3000r/min左右就可以了,可現在普遍來看,最低要求也要達到4000~5000r/min;對主軸電動機轉速要求的變化,也從傳統的6000~8000r/min增長到了現在的10000r/min、15000r/min,甚至超過20000r/min的轉速,而且這種需求呈增長態勢。
其次,高精也是高端數控系統必備的指標之一。舉例來說,富士康公司在加工3G手機工件的時候,使用一般的數控系統,經常會遇到加工尺寸不合格的情況。原因就在於,有些死角的位置加工不到,精度達不到要求。但使用了三菱的M700系列數控系統以後,通過數控系統裡面的高速、高精度的檢測功能,能夠准確地按照他們所希望的尺寸來加工工件。這是三菱高端數控系統才具備的功能。
另外,可以體現數控系統加工精度的,就是在復雜曲面的加工中。一般來說,大型的加工程序的人工編寫是比較復雜的,現在很多數控編程軟體,對復雜曲面生成的程序量是比較大的。復雜曲面的加工是靠微小線段的插補來實現的,針對於數控系統,就是要實現從CNC控制器、驅動器內部運算,到電動機的編碼器解析度的反饋。目前,三菱的M70、M700系列的插補精度都可以達到納米級。現在國內也有控制器宣稱是納米級的,但基本都只是從CNC控制器來說的,而從驅動器和電動機上來說是很難做到的。而三菱提出的是「完全納米級」,提供給用戶的系統也是整套的,納米級的含義就是可以在微小線段的處理中,在不影響加工速度的情況下,能夠使電動機運轉更加平穩,從而提高工件的表面質量。
記者:記得上次采訪您是在2009年7月,您提出了「一樣的三菱 不一樣的體驗」的理念。時隔9個月,我們非常想知道,今天的三菱能給機床企業和終端用戶帶來哪些新的產品和服務?
趙宏偉:三菱公司在2009年之前主要業務以硬體為主,如控制器、驅動器及伺服電動機等相配套數控系統的軟體是比較少的,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我們相繼推出了M70、M700,相對於數控系統配套的軟體開始增多,而且大部分軟體是免費向機床廠提供的。這些軟體包括:伺服調整、參數設定和通信方面的,這些軟體可以大幅度提高客戶的安裝效率。
另外,M70、M700中採用CF卡存儲程序的方式也提供給了用戶很大的便捷。傳統方式都是採用計算機存儲加工程序,然後用RS232的電纜線向NC發送加工代碼,再進行加工,稱之為DNC方式。現在隨著數控系統的改良,這種傳統的DNC方式已經逐漸被淘汰,因為RS232傳輸弊端很多,第一,容易受干擾;第二,由於接地不好,容易對數控系統和計算機造成損壞;第三,傳輸距離和傳輸速度也會受限。所以,現在新的做法是,通過乙太網來傳輸,還有就是在控制器中使用CF存儲卡(容量大),然後再調用CF卡中的程序進行加工。CAD/CAM做好以後,生成後置處理程序,它的加工代碼可以通過乙太網絡存在CF卡里。如果數控系統能夠直接從CF卡里調用程序、甚至能編輯程序,這種想法的實現對用戶來講是很方便的。這些功能都作為三菱數控系統的標准功能提供給用戶。與此相關,三菱M70/M700系列的獨特之處,就是可以對10M或以上的加工程序進行在線編輯。這在同檔次的數控系統中還是很少見的,極大地方便了用戶的使用和操作。
除此之外,M70、M700系列數控系統還給用戶的二次開發提供了很好的兼容性。拿M70為例,用戶可以開發自己定製的畫面,可以滿足特定客戶的加工習慣的要求。比如齒輪加工機這種專用機床,他們的操作與普通的加工中心是有差別的,用戶通過自定義畫面中簡單的設定,就可以讓該數控系統符合這個行業的加工習慣。M700也提供給用戶自我開發的空間,可以實現工具壽命管理等,所有畫面都是使用C語言開發的。
三菱定位的M700系列,是與FANUC的31i 、西門子的840D同一個檔次的,在大型機床、高速高精度加工應用中擁有很高的性價比,而且從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市場對大型機床的需求量非常旺盛。隨著三菱高端數控系統M700系統的推廣,高端數控系統市場的競爭會日益加劇,使更多的用戶從中受益,為中國的高檔機床製造的發展提供幫助。
記者:三菱還推出了哪些幫助和服務於中國用戶的新舉措?
趙宏偉:2008年10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三菱開展了「百家企業巡訪活動」,取得一定效果,新開發的用戶佔20%.目前,這樣的活動還在進行中。
2009年6月,在三菱公司已有的「call center」電話中心中增加了數控產品熱線電話,可以對應用戶在使用三菱數控產品的各類問題,加之過去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的800售後服務熱線服務電話,全面覆蓋了從售前、售中到售後的咨詢業務。
從2009年10月開始,三菱公司通過乙太網進行NC課程培訓(e-Learning),在數控產品方面,目前有5門課程供大家選擇,將來還會增加更多的課程。無論是機床廠還是最終用戶,只要是有網路的地方,都可以上三菱的網站,選擇課程,感受通過互動式的學習方式。用戶學習完課程後還可選擇在線考試,通過後下載證書。三菱電機是第一家在網上推出免費課程培訓服務的公司,隨著e-Learning的不斷推進,三菱電機的工廠自動化產品會獲得越來越廣的普及,進而實現我們對產品美譽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