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全國糧食產量已經達到60193.84萬噸,全國的人均糧食佔有量也已經達到了442kg,與世界人均佔有糧食量相比,已經遠遠超出其395kg的水平。
我國農業生產與農民收入能夠實現如此快速、持續的增長,其關鍵的因素就是農業科技的進步與技術創新。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等多種相互交錯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對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農業科技的創新與變革已經成為了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我國科技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人地環境之間的矛盾
當前,我國存在著非常嚴重的掠奪式經營與耕地負荷過重的問題,導致我國的耕地出現了非常普遍的沙化污染與水土流失等現狀,我國的耕地的地力衰退、質量下降。人口增長與耕地減少之間存在的矛盾,對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通過相關的預則可知,到2020年我國的糧食需求量將增加到6.5億噸,農業的供水量卻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而且我國的人均耕地佔有雖還出現了下降的趨勢,預計在2020年將減少為0.08公頃。
我國淡水資源嚴重短缺,不僅數量有限,而且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此外,農業自然災害與病蟲害也是較為關鍵的制約因素,其中在1997~2006年期間,年均農作物受災面積占種植總面積的比重高達30%。
(二)農業科技產業相對滯後
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科技進步水平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科技持續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的基礎與根本。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也還處於高耗能、低效率的狀態中,導致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過高而產品品質不好,在市場中缺乏強烈的市場競爭力,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和食品安全受到威脅。
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農業科技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科學技術對農業的貢獻率只有45%,而發達同家的平均貢獻率是70%,有的國家甚至高達80%。因此,我國農業要在困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大力發展科技農業。
二、發展我國科技農業的有效途徑
(一)拓展農業科技的發展領域
在滿足社會糧食需求的基礎上,農產品應該向著相關領域進行不斷的拓展,從而實現農業產值的增強。依據農業產業化與市場的需求對新品種進行培育與改造,實現「專用型農產品」的發展,農業在食品、醫葯(生物反應器技術)、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化工、環境保護等眾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
因此,在未來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將其逐漸轉變為以生物生產為基礎的多元化新型產業,從而實現農業增收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扶持引導農業科技企業
在發展我國科技農業上,扶持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是重要途徑。困此,要鼓勵企業進行農業科技的投資,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要劃撥專項經費建立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基金,專門用於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另外,增加農業科技方面的貸款,推動農業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三)加強農業生態科技安全保障
在我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威助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環境污染等多個方面,這些都是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保障我國農業生態安全的戰略對策是:強化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對受損生態系統進行人工恢復和重建,保護生態環境;大力開發抗早耐旱新品種和節水耕作技術;從源頭和過程中防治化學污染,保持生態安全。
發展科技農業不僅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更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科技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戰略意義,加強我國科技農業的發展可以從政策、技術、科研和資金等各方面人手,切實開展這些工作是發展我國科技農業的有效途徑。
2. 糧食能源安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經濟參考報
「14億中國人的飯碗,我們有能力也務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能源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六保」任務之一的「保糧食能源安全」做出具體部署,成為熱點話題。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代表委員表示,在疫情影響之下,要把老百姓的飯碗端穩端牢,把能源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建議未來要壓實責任、加大投入,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完善應急體系。能源方面,則要加快推進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的體系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提高復種指數,提高稻穀最低收購價,增加產糧大縣獎勵,大力防治重大病蟲害。懲處違法違規侵佔耕地行為,新建高標准農田8000萬畝。深化農村改革。恢復生豬生產。壓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一些國家增加糧食儲備,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對於當前我國的糧食安全狀況,5月22日,在今年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肯定地說,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
他表示,我國糧食已連續十幾年豐收,2019年產量達13277億斤,連續5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高於國際糧食安全標准線,稻穀、小麥兩大口糧自給率達百分之百,庫存超過一年產量,夠全國人民吃一年。
「疫情是一次大考。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來看,糧油食品等重要民生物資供應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時也給我們今後工作一些啟示。」全國人大代表、中糧集團總裁於旭波建議,優化民生物資保障的應急管理體系及聯動機制,保障特殊時期的糧食安全。
從中長期發展角度考慮,於旭波建議國家將建設民生物資綠色通道納入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法制建設中,通過切實措施確保民生物資的及時穩定供應;出台「民生物資綠色通道應急預案」,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民生物資綠色通道」通行證制度,明確民生物資的具體范疇,建立民生物資產品保障清單。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副校(院)長王娟玲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出台禁止或限制本國糧食出口措施。進一步加強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對穩定經濟社會大局有特殊重要意義。未來要通過壓實政府責任,有效保證耕地面積,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質量。
在把14億中國人飯碗端牢的同時,工業的糧食——能源的安全保障也至關重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氣、電力產供銷體系,提升能源儲備能力。
在5月18日的二季度網上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方面介紹,三月下旬以來,能源消費下降幅度明顯收窄,煤電油氣供給保障充足有力,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到3月末,能源生產企業已基本復工。煤炭產量穩步回升。3月中旬,煤炭日產量已超過1000萬噸,已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全國統調電廠電煤保持在25天以上,供電、供熱企業和港口庫存均處於合理水平,電煤價格處於綠色合理區間。油氣產量持續增長。一季度原油產量4857萬噸,同比增長2.4%;天然氣產量48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1%。電力供應安全穩定。
「清潔化、低碳化發展是能源轉型的必然方向。我今年的建議仍將圍繞如何加快推進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建設來考慮。其中包括完善可再生能源補貼相關機制,解決當下補貼拖欠的問題;作為廣西代表團成員,建議加強政企協同推動廣西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有關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華電董事長溫樞剛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表示,伴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和迭代的加速,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已經和煤電接近。建議將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規劃佔比提高到25%,205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提高到50%,為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2050年實現富強美麗的中國夢提供清潔可靠的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電投銀川熱電有限公司生產部熱控專責工程師方敏也表示,近年來,我國能源結構有了明顯改善,燃燒帶來的污染和排放大幅度降低,空氣污染和霧霾治理成效顯著,這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大力推廣。為實現可再生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建議根據疫情影響,相關部門對《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中關於「陸上風電2020年底投產,海上風電2021年底投產」要求時限延期,對競價光伏發電適當放寬投產時限要求,為工程安全、質量、投資效益提供必要保障相關政策。
為防範化解「卡脖子」風險,保障油氣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建議加快推進石油石化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加強攻關力量歸口管理,加強統籌國家級試驗平台建設,加強標准提升工作,加強政策支持。建議針對高端材料、關鍵裝備、核心部件等「卡脖子」項目,加大財政補貼力度。
能源儲備能力提升也是下一步重點。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原油儲備能力直接影響進口量和戰略主動性,今年是我們完成石油戰略儲備目標的關鍵一年,國際油價的下跌為我國提供了良好的戰略儲備窗口,我們要抓住有利時機,增強抗風險能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全國人大代表、洛陽石化總經理江壽林建議,進一步加大石油天然氣儲備能力建設,其中包括繼續擴大在石油儲備、管輸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加快推進已規劃國內石油儲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採取措施調動大型企業、民間資本的積極性,鼓勵「儲油於商」,提高儲備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效率。
3. 袁隆平曾說中國的飯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你如何看待他的這種觀點
我認為他的這種觀點,完全是為了我們國家能夠從長遠發展來考慮的,袁隆平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目前中國的范圍已經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袁隆平院士的去世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在住院期間,袁隆平院士一直在不斷的關注雜交水稻的成長狀況。我們國家的糧食之所以能夠連年取得豐收,和袁隆平的技術是分不開的。
一、飯碗已經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上。袁隆平曾經的這個觀點早就已經成為了目前的現實,我們國家的每一個老百姓都不會再經歷飢餓的。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產量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們國家的糧食產量是由我們國人自己所決定的,完全不受美國的限制。
雖然我們國家已經失去了袁隆平院士,但是我們國家的年輕人將會在袁隆平院士的淳淳教導之下,獲得更大的進步的。袁隆平的團隊一直在進行相關方面的研究,而且受到袁隆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團隊裡面的其他人會滿足袁老師的夢想。
4. 農民養活了14億中國人對嗎
我就是個農民,我不贊成這種說法。農民就是農民,農民只能養活自己,養活自己家裡人,應該說,土地養活了14億中國人,農民就是以土地為生的,打糧食是自己的本分,工人在工廠創造勞動價值也是他的本分。農民生產糧食,賣到市場平抑了物價,而工人紡織的衣服生產中的農業機械,是出自工人之手,工人,農民都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更不存在誰養活誰?農民生產的糧食多了就要賣,城市人就拿錢買,農民有了錢才能買種子化肥,買各種生活日用品,這些生活用品都是由工人生產出來,城市人幫了農村人,反過來,農村人的糧食賣給城市人,就有城市人的飯碗。要論誰養活誰,還是那句話,土地是14億中國人的命根子,也是中國人的飯碗,18億畝基本農田材是14億中國人的飯碗,中國人的命根子。是他祖祖輩輩養育了中國人!養育了東方的文明!
農民養活了14億中國人,這句話沒有錯。10億中國人時,是8億農民養活的,現在農民變少了,總人口變多了,但是,農業的科學化和機械化程度提高了,農業土地面積始終保持在合理的紅線以上,修田養田,增加優質的良田數量逐年增多,農業良種不斷培育創新,耕作模式是傳統生產和現代農業給合相加,盡量發揮各地區的土地應種盡種,無糧不穩,無商不活,這已是不爭的真理。中國人的口糧就是要掌握在中國人手裡,如果被國外人控制,那我們將永遠受制於人,被人卡脖子。有人說,中國每年進口不少糧食,這話也沒錯,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備戰備荒為人民,從毛主席時代就已經開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中國困難時期也沒有指望外援,何況今日呢!
話不能這樣說, 社會 各行各業是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但民以食為天,世上不論何人,你不吃糧就是不能活,這就是真理。
不是誰養和了誰、而是I4億中國人各盡所能、各有所得、統過國家的貨幣交換取得了各為所用的商品、和生活用品。
這句話不完全對,。是在前些年,工商業還不完美時,農民不怕辛苦,艱苦奮斗,建立了無數水庫,有了水庫,能把水儲存起來,能發電,旱災來了,放水灌溉莊稼,起到很大作用。根治了海河,淮河等,不使泛濫,利用自然水利投到農業生產上來。前些年計劃經濟,農民搞農業,也是有個剩餘價值的。那剩餘價值體現在公糧的低價格賣給糧站,供全民食用。或用在公積金,和各行各業的人員的公益金上。農民的貢獻不可抹去。至於這十四億人口,也不是一下出現這么多,是一年一年增來的。剛改革時,公糧數也不少,記得夏季每人交二百斤小麥,有時還多,上年歲的都會知道。秋季交玉米,還交棉花。價格不是農民定的,而是上級所定,當成一種任務去完成。
現在的農民也在種田,同時政府也進口了糧食,一旦外國不進糧食,農民是起著後盾作用,因為和外國有個政治經濟競爭問題。
只能說勞動者不游手好閑,用勤勞的雙手搞生產,養活著全國人民,這其中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
錯誤!農民的勞動獲得了自己的收入,不能說養活了別人!相反,由於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很低,需要國家給予補貼,所以農民的糧食與其需要的其他物質實行的是等價交換,不存在農民養活其他人的事情。
一個人不掙錢,就是有再多的農民,也養活不了你!事實上每個人都是自己養自己。都是吃農民種出來的糧食,穿工人生產出來的衣物,國人在人民軍隊的保衛下安穩生活!
在中國農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以農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國家,彼此是不能分割的客現存在。
農民養活了14億中國人是沒有道理的,這話是打壓老農民的話?
老農民從建國後他們從分地單干、到互助組、到人民公社、到承包到戶,經過了幾十年的勞動種糧種菜等向國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的人口從4億多人到14億人囗經過了幾十年的奮斗而產生到今天的人囗和發達的國家。
中國的糧食是國家統一進行國內收購和國外收購計劃而分配的,農、工、商是互助互補的,老農民以平價糧的精神向國家負出了一生的貢獻
中國14億人民全靠偉大共產黨的領導!才有今天的輝煌!
農民種地生產出來的糧食養活了14億中國人,同時也養活了農民自己本身,這個話說得很對,農民種地是一種職業,是一份工作,農民的工作就是種地產糧,這是農民的工作職責。同時農民種地養活國人的同時,也得到了 社會 各行各業的反哺。各行各業包括農民種地的農業相輔相成,相互螎合、相互依靠、各施工其職,一起建沒美麗繁榮的家園。
5. 黑土地告急!事關14億人的飯碗,黑土地有哪些價值
黑土是中國東北重要的農業土壤,重要的商品糧、豆基地,耕墾歷史短,多實行一年一熟制,適種春小麥、玉米、大豆、穀子、馬鈴薯、甜菜等旱作物,地形低平有水源處也可辟為水稻田。因地形平緩,土地連片,適於大型機械耕作。但是如今,黑土地告急!事關14億人的飯碗,黑土地有哪些價值?
6.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個幸運終於可以實現了辛棄疾說的什麼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只有中國種子,中國糧。 14億國人的飯碗,才能吃得香、端得穩。 要知道,農業是國家生存的基礎。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幸運的是,袁老的雜交水稻讓
7. 如何才能讓14億中國人的飯碗端的更牢
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是非常的激烈。但是相比起以前的舊社會時代,現代社會不用在挨餓,不會因為貧窮而放棄生活,至少你有辛勤的勞動,總能夠養活自己。因為國家強大了,政府強大了,人民生活水平進不來。但隨之迎來的問題就是就業問題和人口的問題。
8. 黑土地告急!事關14億人的飯碗,黑土地究竟有多重要
根據土地管理的相關部門報告顯示,我國的東北黑土地處於一種告急的狀態,這事關中國人的飯碗,黑土地的重要性就相當於中國的大熊貓。
在今後的農業發展中,為了更好的保護黑土地,將會有多個部門來進行協調的運作,確保黑土地的數量在一定的數值之內,同時還要摸清我國的所有黑土地的資源,保證黑土地利用合理。其次是要保護黑土地,防止退化,利用一些稻草干或者其他植物來促進黑土地的形成。
9. 為什麼說中國人已經端牢了自己的「飯碗」:
中國人民用事實向世界證明著:中國人能夠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從8億人吃不飽,到近14億人吃不完,中國在解決國民的吃飯問題上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糧食安。
生活常識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知識,可分為物理、生物、化學、醫學、急救知識、地理、安全、宇宙天體、自然現象等各方面的常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