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哪裡最容易地震

中國哪裡最容易地震

發布時間:2022-02-12 10:05:48

中國哪裡地震最多

台灣 ,然後就是西南地區。

中國哪些地方最容易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殼內能量的突變性釋放。地震發生時,隨著地震波而向外輻射的能量,對人類生命和財產的安全造成了致命的威脅。

中國哪個地方發生地震最多

比較多的是四川,因為四川地域大,幾率大一些。還有就是處於比較大的斷裂帶上。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我國地震活動具有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的特點,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



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台灣共速報三級以上地震24次,其中3.0到3.9級9次(根據速報管理規定,台灣四級以下地震不屬於正常速報范圍),4.0到4.9級11次,5.0到5.9級4次,6.0級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2017年2月11日在台灣高雄市發生的5.6級地震。

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西藏共發生三級以上地震35次,其中3.0到3.9級24次,4.0到4.9級10次,5.0到5.9級1次,6.0級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2017年2月1日在西藏日喀則市仲巴縣發生的5.0級地震。

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雲南共發生三級以上地震29次,其中3.0到3.9級23次,4.0到4.9級5次,5.0到5.9級1次,6.0級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2017年3月27日在雲南大理州漾濞縣發生的5.1級地震。

㈣ 中國哪裡最容易地震

我國最易發生地震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兩個方向:
第一:四川、青海、新疆還有西藏。這些地方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處於板塊間的接觸地帶,地殼活動活躍,地震時有發生。
第二:台灣、河北唐山等,這些地方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太平洋板塊同亞歐板塊接觸的地方,也是地殼活動活躍。
另外,在我國的秦嶺一代,即陝西的華山,位於一個大的斷層之上,也曾有過大型的地震。

㈤ 中國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地震

我國有5個地震區及其包含的23條地震帶。
其中,5個地震區分別是:
(1)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南西北部、河北大部、山西大部、山東中部、內蒙古中部、寧夏大部、陝西中南部、遼寧南部、安徽北部和江蘇北部。
華北地震區包含4條地震帶:
①郯城-營口地震帶:北起遼寧鐵嶺、南至江蘇宿遷。包括遼寧南部、河北大部、山東中部和江蘇北部。
②華北平原地震帶:位於燕山以南、新鄉-蚌埠以北、太行山以東、遼東灣以西。包括河南西北部、河北南部、遼寧西南部。
③汾河-渭河地震帶:位於宣化-懷安盆地以南、渭河盆地以北。包括河北中部、陝西中南部。
④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內蒙古中部、寧夏大部。
(2)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青海和西藏的全部、新疆南部、甘肅西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是我國最大的地震區。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含5條地震帶:
①西藏中部地震帶:位於西藏中部、西藏北部和青海省大部。
②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位於西藏南部的邊境地區。
③金沙江-元江地震帶:位於西藏東部和東南部、雲南西北部。
④康定-甘孜地震帶:位於西藏東部和東北部、四川省西北部。
⑤安寧河谷地震帶:位於四川省西部。
(3)西北地震區:包括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東北部、新疆大部。
西北地震區包含9條地震帶:
①民勤地震帶:包括賀蘭山以西、巴音烏拉山以東、雅布賴山以南、天景山以北。
②河西走廊地震帶:包括河西走廊的全部和祁連山北部。
③祁連山地震帶:包括祁連山大部(中部和南部的主體部分)。
④柴達木地震帶:包括青海東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及周邊地區。
⑤拜城-和靜地震帶:包括新疆北部的庫車和輪台,以及烏什以北。
⑥喀什-柯坪地震帶:包括新疆中部和南部的阿克蘇-鴨子山一線以南,天山及天山以南。
⑦塔里木南緣地震帶:包括新疆最南端的塔里木盆地南部。
⑧阿爾泰山地震帶:包括新疆東北部的一小部分。
⑨六盤山地震帶:包括甘肅東部的六盤山、六盤水一帶。
(4)西南地震區:包括四川省中東部、雲南省中東部和雲南省西南部。
西南地震區包含3條地震帶:
①成都-馬邊地震帶:位於四川省中東部的成都平原地區。
②怒江-瀾滄江地震帶:位於雲南省西南部。
③滇東地震帶:位於雲南省中東部。
(5)東南沿海地震區:包括浙江省南部、福建省東部、台灣省最外圍的一圈區域和廣東省東北部。
東南沿海地震區包含2條地震帶:
①東南沿海地震帶:包括浙江省南部、福建省東部、廣東省東北部。
②太平洋環台灣地震帶:包括台灣省最外圍的一圈區域。

㈥ 中國哪些地方最容易發生地震中國的地震帶都在哪些地方

中國何處可能發生地震?遷徙的青蛙和地震雲都是沒法給出答案的。要想對地質事件進行最靠譜的解釋,必然還得依據地質科學本身。看看專門研究地球動力機制與活動的科學——板塊構造學,給出的是什麼意見?


地震是地殼內能量的突變性釋放。地震發生時,隨著地震波而向外輻射的能量,對人類生命和財產的安全造成了致命的威脅。而除了地震那巨大的破壞力外,它的不可預測性,也讓人們對它的恐懼再次上升了一個數量級。人們並無法像其他地質災害那樣,能夠顯而易見地觀察到地震的直接誘發源。如果你想避免火山災害,你可以遠離火山;想避免泥石流災害,你可以離開高落差的山區,想避免海嘯,你不呆在海邊就行。但是地震呢?翻閱人類自古至今留下的地震記錄,無論城市、海邊、山區、平原…一切人類可能居住的地方,似乎留下了這地下惡魔的淫威。地震,就彷彿撒旦手中的骰子一樣,那隨機的災難,說不定一不小心就甩到了哪裡。

在這致命的破壞性和不確定性面前,人們對地震的恐懼異化為了高度的警覺與敏感,一些事實上與地震並沒有太多聯系的現象,便會因為人們的恐懼與敏感而聚焦起了大眾的視線。但是,地震發生在哪裡真的就毫無規律可言嗎?這樣的說法同樣極端。雖然我們並沒有讓撒旦不擲骰子的本領,也依然無法知道那骰子隨機落在哪裡,落出多大的點數,但最起碼,經過地質學家們不懈的努力,我們至少知道了骰子必須灑在棋盤里。而棋盤在哪裡——在板塊構造學這門研究地球運動形態及其動力機制的科學面前——便是一個確定性的命題了。

板塊交界處的棋盤

板塊構造學(PlateTectonics)是一門全新的地球科學理論。它的誕生甚至比量子力學還要年輕幾十年。雖然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但其核心理論體系的建立,卻是在上世紀中葉隨著海洋磁異常條帶的擴張、洋中脊及熱點的發現才予以完成的。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框架主要立足於三個確定的事實以及兩個基本的假設。其中,【軟流圈的確定存在】、【星球級板塊的確定存在】、以及【岩石圈確定可以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這「三大事實」給了板塊構造學一個基本的圖景,而【地球總表面積不變】、以及【力在板塊中以剛性傳遞】這兩假設,則為板塊構造學所進行的一切解釋給出了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

如果要形象地描述建立在「三大事實」上的基本圖景,簡單地說便是這樣的:在地核這個燃料爐的的加熱下,具有流動性特徵的軟流圈產生滾滾對流環。而最上部的板塊呢,則是飄在「軟流圈之海」上的七巧板,隨著前者的對流,隨波逐流地運動在地球的最表面。

圖景畫出來後,為了描述問題,我們還得讓它動起來。這就需要用到「兩大假設」了。

雖然板塊在對流環上是移動的,但地球表面卻被板塊完全覆蓋,並沒有絲毫未被板塊填充的空間來容許這些板塊自由地移動。根據第一假設【地球的總表面積不變】,這就相當於站在一輛擠滿了人的公交車上一樣,車廂的體積是一定的。如果你要進行一點位移,但同時卻又擴不出來額外的自由空間,那麼你的移動將必然同周圍接觸者產生作用:對前方人的擠壓、相對側面人的平移、以及相對身後的人的空間拉張。板塊之間也一樣,只不過板塊之間所進行的卻是星球級的擠壓、平移以及拉張。在直接接觸的條件下進行大規模的相對移動,可想而知,必然會伴隨著大量能量的釋放與轉移。再根據第二假設【力的剛性傳遞原則】,由於板塊是剛體,廣袤的板塊內部,並不會受到太多力的作用,它們相對運動時的能量釋放及力學效應,便被集中在了板塊之間針鋒相對的接觸邊緣。

於是,板塊邊緣集中了最為劇烈的力的作用,使得擠壓邊緣由於強烈的撞擊而形成宏偉的造山系,使得俯沖邊緣由於深深陷入地下而形成深邃的海溝,使得平移邊緣由於強烈的剪切摩擦而產生平直綿延的走滑斷裂帶,使得拉張邊緣由於破裂形成深大的裂谷或中脊…人們便是根據這些地貌學上的特徵反映,將板塊的邊界一點一點地勾勒出來,繪製成了如下所示的全球板塊分布圖。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圖片來源:godeyes.cn


答案自然不言而喻,除了一些早已經失活的造山帶(譬如秦嶺-大別、東中亞造山帶)外,其他的造山帶都以其尚不穩定的力學機制而在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作用下鋪開了自己的棋盤。這是沒有奇怪的。但是,仔細分析中國的地震分布圖,我們發現,在上面第一部分結尾時提出的問題,隨著板塊尺度的縮小,不僅沒有順利地解決,反而如同分形般,同樣再更次一級的尺度上出現了。這個現象明顯表現在華北板塊的內部,「為什麼次級板塊的內部,還是分布著如此之多的地震投影點呢?」

繼續回答「二級板塊的下面還有三級板塊」?不,已經不行了。大量研究表明,在數億年前太古代時,當單位陸塊拼貼形成統一的華北板塊後,顯生宙中的華北板塊,已然是一個無法再進行詳細劃分的整體了。

當然,我們還是心存僥幸,板塊之間的作用力【主要】集中在板塊的邊緣嘛,在內部,偶爾發生一些小規模的應力場調整,也是情有可原的…..等等,情有可原?

1668年,郯城大地震,里氏8..5級,約5萬餘人死亡,山崩地裂,泉涌三丈…

1975年,海城大地震,里氏7.3級,官方統計傷亡共18308人…

1976年,唐山大地震,里氏7.8級,官方統計24.2萬人死亡,16.4萬人重傷…

在上面這些撼動人心的數據面前,板塊構造學家們好不容易用半個世紀建立起來的限定地震高發區的一點希望,便會隨著華北大地上地震之魔的狂舞,而如同震中的建築一樣,瞬間歸於崩塌嗎?在大自然無處不在的隨機性面前,難道我們就真的只能用混沌學那「測不準」三個字來敷衍萬事萬物?變幻莫測的造化胎動,難道就容納不下一點確定的回答?

不。要知道,地質學人所著眼的那個世界,並不是量子世界。

[ThinningofN.C.Craton]華北蘇醒!

這么說吧,我們知道,在時光的長河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地質學對滄海桑田的回答,已經使得地史變遷的這種印象早已深入人心。那麼換位思考一下,對於一個穩定的板塊來說,暫且不談別的板塊對其的作用,我們能不能想像它自己會漸漸地活躍起來,逐步成為一個構造活動的高發區域呢?答案,是會的。

我們那從隱生宙時期形成以來便經歷著數億年滄桑,穩定地接受著時間洗禮的華北板塊,在如今,已經從開始一點一點地失去它往日的厚重與沉穩,在時間中睜開了它沉睡的雙眼,一點點地活躍了起來,使得內部孕育了頻繁的地質活動。這種作用被稱為板塊的活化(Reactivation),研究表明,板塊的活化往往與板塊的減薄(Thinning)有關。而經過了岩石地球化學、地震波、地熱梯度等等諸方面的驗證,華北克拉通確實也有著減薄的事實。無論從其機制在板塊構造理論中的特殊性考慮也好,從地震預測及礦產勘探等應用方面考慮也罷,華北板塊的減薄,都註定將引來地學界的重視。2007年,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推出了為期8年的「華北克拉通」重大研究計劃,便是與華北板塊減薄相關方面的研究成為當前地學界熱點的一個有力佐證。

根據相關研究,雖然華北版塊內劇烈的地震活動並非直接來自相鄰板塊(太平洋板塊)的推擠,但太平洋板塊確實也難逃干係。由太平洋板塊俯沖所造成的擠壓應力場的直接波及區域是日本島弧的范圍,而朝向大陸的方向,隨著俯沖板塊向下運動,在較靠後的區域的地表范圍內,卻往往會發生拉張應力。我們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對一塊橡皮泥或者面團,對它進行拉伸將不可避免地減少其厚度。板塊也一樣。在拉張應力場下,岩石圈同樣將遭受不可避免的減薄。只不過,對於剛性的板塊,我們卻無法像面團一樣使之柔和地伸展。伴隨著巨量的正斷層和相關的岩漿活動,拉張應力在地表的突然釋放,便成為了一次又一次地震活動的第一推動力。而這,也正是太行山-燕山地震帶的緣起之由了。

綿延萬里的華北平原內部,還有一條橫貫南北的大型平移斷層,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郯廬斷裂帶——它北起遼吉黑,南抵鄂東,波及河北、山東、江蘇,並與燕山地震帶「共振」於京津,直接如同一把鋒利的刻刀,在華北大地上留下百萬年的傷痕。郯廬斷裂帶本來是中生代時由華北板塊和華南板塊碰撞而形成的,然而,在隨後太平洋俯沖作用下,伴隨著太平洋俯沖所帶來的巨大走滑分量,這條古老的斷裂帶重新活躍,成為了橫插在板塊內部的大地之刃。

當然,太行山正斷層系以及郯廬斷裂帶,只是華北板塊內部兩條比較宏觀的地震帶,事實上,在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中,俯沖入地幔的板塊必然會受到地幔的加熱,從而產生脫水相變。脫水過程中新生物質的浮力上升,以及體積擴大,都成為了華北克拉通減薄的積極貢獻因素,而對於人類來說,則又平添了諸多地震的隱患。最直觀的便是漫步在上述兩大地震帶之間的,深埋在地下的數以萬計的斷層與裂隙。記得不知是哪位地質學家說過,「華北板塊的構造樣式,就如同一個將盤子在地上摔粉碎,」他這樣形象地描述,「然後再踢上一腳。」

地震災害的防護,要建立在對地質客觀事實的承認上。我們無法改變華北板塊內部地質背景異常復雜的客觀事實,但是,這並不代表人們每天都要敏感到風聲鶴唳,看到一些稍微不正常的自然現象就「草木皆兵」。對地質現象的解答,主要還是要依據現代地質科學的成型理論。何況,在升級抗震設施技術上,在優化抗震機制建設上,我們確實還有很大可以去努力的空間。踏踏實實地依靠專業科學理論的進展,實實在在地著手於抗震工程技術的提高,才是人類——這個以理性和智慧而立身的種族——在亘古不滅的地質災害面前能夠給出的最有底氣的,也是的唯一的答案。


資料來源於:果殼網《「震」在哪裡——細數中國地震帶》一文

㈦ 中國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地震

整個中國沿海都是火山地震帶,因為處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理論上來講是最容易發生地震,台灣和雲南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六大板塊內部還有很多小版塊,這些小版塊的交接地帶也容易發生火山地震,就像汶川地震和最近青海的地震都屬於這一類。
因為地球誕生已經46億年,據科學家推算地球壽命應該是100億年,理論上來說地球目前正處於中年期,生命力旺盛,火山地震自然多,但是火山和地震只會越來越少,直至地球耗盡所有能量,變成一顆死星,再也不會有火山和地震(不知道那個時候人類的靈魂何以自處?)
人類的歷史相對於整個地球來說太短暫了,也許們剛好就遇著地球最瘋狂的階段,那隻能算我們運氣不好而已。
我們(甚至包括整個地球)都只不過是宇宙演化的一個階段和形式而已,時候到了自然就要退出歷史舞台,所以當世界末日降臨的時候沒有什麼好恐懼的,人類相對於整個宇宙,真的是太渺小了,小到我們的存在都是可有可無
如果我們還能感受到地震、火山等災難帶給我們的痛苦,那我們應該感到慶幸——至少,在這一刻,我們還活著!

㈧ 中國有哪些地方是容易發生地震的

中國地震分布范圍很廣,除了少數地區以外,多數地方都發生過或大或小的地震。將中國地震板塊分為六個一級地塊,這些地塊的邊緣地帶,就是地震的多發區域。

這六個地塊分別是青藏、西域、南華、滇緬、華北和東北亞地區,其中最為多發的地區,是台灣、福建、廣東及其沿海地區。在然後就是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在青藏地塊及其周邊發生過很多大地震,其中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汶川大地震。

還有雲南、四川西部、新疆的部分地區,以及陝、甘、寧、青地區等地區,也是多發地震帶。再有就是行山沿線及京、津、唐、渤地區,地震的頻率也比較高。



地震影響:

1、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

2、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

3、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

4、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

㈨ 中國哪裡最容易發生地震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裡最容易地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印尼不懂語言怎麼辦 瀏覽:358
吃義大利面抹什麼 瀏覽:490
1個人民幣換多少印尼幣 瀏覽:577
韓國和伊朗哪個更強 瀏覽:312
越南沙金帶著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瀏覽:297
中國在伊朗在建的港口是什麼 瀏覽:584
英國細羊毛線可以用什麼替代 瀏覽:59
印尼虎搭配什麼魚好看 瀏覽:819
一中國人民幣等於多少印尼盾 瀏覽:240
義大利哪個味道面醬好 瀏覽:967
越南語導游需要怎麼考 瀏覽:295
英國人怎麼購買suv 瀏覽:49
印度公民修正案什麼意思 瀏覽:446
印度欠下巨債怎麼辦 瀏覽:776
中國中旗在哪裡 瀏覽:569
義大利生產日期怎麼說中文 瀏覽:347
義大利植鞣皮質量怎麼樣 瀏覽:799
英國入境承認什麼疫苗 瀏覽:562
除了中國哪個國家產茶 瀏覽:204
印度太空戰實力如何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