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稱為「中國瓷器三絕」之一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是在哪裡發現的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東善橋鄉觀音山沐英墓發現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即為元景德鎮窯代表瓷器,該瓶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平,被稱為「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小口、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之獨特。
此件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雖然紋飾層次多樣,但上下飾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了,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而主題鮮明突出。
這件瓷器的畫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據著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重,胎質潔白緻密,青花發色蒼翠濃艷,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槳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空白處則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
2.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青花梅瓶現在在哪,為何會下落不明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韓信因為沒有得到重用,於是選擇了離開劉邦。結果蕭何知道了花了三天三夜才把蕭何追回來,在蕭何的大力推薦下,劉邦只好任命韓信做大將軍。韓信果然不負眾望,屢次替劉邦立功,最後助劉邦得了天下,被封為「淮陰侯」。這才有了漢朝幾百年的江山。
陳新民請來幾個資深的同行看寶,經文物專家鑒定,這只梅瓶是一級國寶,價值連城。他們為這個梅瓶定名為「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大梅瓶」。
此後,「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一直被視作無價之寶,業內專家流傳有「十億不賣」的說法,這簡直是希世之珍啊。
3. 梅瓶,為何被譽為「中國第一器形
在德州市博物館第二展廳宋元展櫃,有這樣的一個瓶子:素色無紋,顏色青中帶灰,足露胎,表面布滿不規則開片,開片和釉色略似哥窯(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感覺,不過從足部顯露出來的施釉時留下的手指印可斷定,它的出身應該沒有那麼高貴。
就是這樣的一個樸素至極的瓶子,卻經常引得很多遊客在它面前駐足不前――它讓人不知其因,只知其美。
其實,它就是被陶瓷界譽為「中國第一器形」的梅瓶。
歷史淵源:起於唐,興於宋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盛行在宋代,歷史上各大窯系都有燒造,因其造型的修長優美,被認為是「天下第一器形」,因此也一直被沿用至今,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不過它還有過另一個名字――「經瓶」。《宋史職官志》記載,宋代特設講經制度,定期請大學士等熟悉四書五經的官員任講官,講完之後,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當時的酒,就是裝在這樣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經瓶」,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因此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後世所存大多製作精美。
器型之美:顏值與內在兼備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美學到宋代達到最高,要求絕對單純,用墨畫畫、燒單色釉瓷器,這種審美觀影響後世至今。其實越簡單,越難。博物館的這件青釉梅瓶為元代燒造,從釉色審美及造型來看完全繼承宋代風格,只是肩部更加豐滿。
細細觀賞,它沒有青花的繁縟紋飾,也沒有五彩的艷麗色澤,通體呈現出一種很獨特的青灰色,雖然不夠亮麗,但卻質朴敦厚,有一種不張揚的美,內斂含蓄中透露著優雅大氣,像一位飽讀詩書的書生,顏值與內在兼備,在眾多眼花繚亂的瓷器種類中,默默的訴說著自己的美,邂逅著一個個懂它的人。
再看它的器形,梅瓶跟其他樣式的瓶子有所不同,它的重心在上面,頭重腳輕。一般此類造型的器物,會讓人看著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卻是個例外。為了保持瓶體穩定,在成型時,聰明的工匠們巧妙地將瓶體下部瓷胎加厚,致使底足厚重穩定不易傾倒,保障了它的實用功能。
獨特氣質:優雅了千年歲月
如此我們便知,這樣的一個造型優美讓人看著極其舒服的瓶子,其實凝聚著古人造物的靈氣和智慧,那是上千次上萬次的試驗與磨合,再加上上千年時間的沉澱,才有了這種渾然天成的和諧與韻味,到今天與我們世人相見時,總感覺它像是有生命的。在古人做出的物品中,有時能感覺到一種把永恆定格於一瞬的東西。現代社會人們藉助先進設備工具做的工藝品,琳琅滿目造型多樣,越來越精準無誤,但豈不知做出來的東西只見技術反而喪失了風味。
物的質感,是一種痕跡,是時間的記憶。當把時間銘刻進一件器物後,器物彷彿有了人格,呈現出獨特的氣質。
梅瓶,瓷器里的一支獨秀,優雅了千年歲月。(宮凱李晗藝劉冬)
4. 估價10億的青花第一瓷,為什麼40年來只露半邊臉
作為南京博物館鎮館之寶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被估價十億,有中國青花第一瓷的美稱。而之所以40年來只露半邊臉,主要與梅瓶極其珍貴的文物價值和預防有心之人模仿造假有關,具體分析如下:
一.元青花梅瓶用料、工藝造型均屬優級,藝術價值高。在古代墓葬文化中,梅瓶被認為具有鎮墓辟邪的作用。它是古代的一種高級墓穴隨葬品,不僅是陵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彰顯,且除了王侯權貴外,普通人並沒有資格享受這種等級的陪葬品。而這個元青花梅瓶更是青花瓷器中的稀貴珍品,可以用驚艷來形容。
在2005年南京博物館舉辦的江蘇國寶展活動中,元青花梅瓶首次震撼面世。但在參展時,卻故意將梅瓶的展示櫃安排在靠牆角位置,即只展示了瓶身上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部分畫面。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擔心若將梅瓶全貌公之於世,民間一些手藝高超特別是師承景德鎮的工匠,會暗自模仿造假。
陶瓷和考古界學者,對元“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做出了極高評價,認為它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是當之無愧的國家一級瑰寶。且此梅瓶的出土,對我國研究古代陶瓷的繪畫工藝、燒制方法和用料配比等方面內容,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5. 從東漢琉璃到元霽藍留白龍紋梅瓶
1987年河南省洛陽市東郊漢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這件出自洛陽東漢墓地的玻璃瓶形狀極似後期宋金時期的長頸瓶或玉壺春瓶,直覺感觀更近似於金代長治地區的絞釉長頸瓶,玻璃瓶使用白色與綠色玻璃相攪製作而成,胎體的機構更相中國唐至宋金時期的絞胎瓷器。據考此件玻璃瓶的產地應該是羅馬,玻璃器最早的使用記錄是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公元前200年,巴比倫發明了玻璃吹管制玻璃的方法,接著這個方法傳入羅馬,歐洲在公元一世紀左右羅馬的波特蘭瓶即是玻璃浮雕作品。公元97年甘英出使羅馬,隨後東西兩大帝國開始互通商貿,此件玻璃瓶便是這種文化與商貿交往的實證。
1972年河南省安陽市洪河屯范粹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扁壺滿施黃釉,壺身為兩半模印貼合而成,肩部置兩系,此類釉陶扁壺原型來自金銀器及皮質扁壺,是水器或酒器,屬游牧民族特有的器物造型,其扁平的形制設計為了游牧之便攜。扁壺主圖案是一組人物樂舞場面,五人均高鼻深目,著胡服,屬西域人形象。這與北齊統治者提倡漢人鮮卑化有直接關系。北魏孝文帝在文化上的鮮卑人漢化,與後期北齊鮮卑化的漢人政權構成了180度的反轉。這也正展現了北朝時期的北方文化的豐富性與活力。如日本學者宮本一夫所言:「接觸地帶才是生成新的社會體系的源泉所在」(《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推薦序 許宏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對撞成就了南北朝文化。
來自伊朗的薩珊舶來琉璃碗,碧綠通透,內壁光素無紋,碗外壁飾圓圈凸起裝飾,中心磨琢內凹,頗似吸盤。鈉鈣玻璃,原料純凈,熔制水平較高,品相也較為完好,有附著物,腐蝕面積小。1983年秋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夫婦墓出土,固原博物館藏。
❹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塔罐外腹用鈷藍料繪人物捶丸花卉紋飾,透明釉。塔式罐是一種隨葬明器,由於其形制類似佛塔,罐頂一般為塔型扭,原型源自印度,屬佛教物品;未見魏晉南北朝墓葬出土,多見盛唐與中堂墓葬出土,唐末逐漸減少。出土地集中在陝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肅與新疆,寧夏與內蒙地區也有不少的發現。此件青花塔式罐出土於鄭州市上街區,出土一對,另一件為花卉紋,出土地點位於鞏義市與上街區交界地帶,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❺
【唐代的彩繪寶相花小木罐】
大漠遺珍 絲路傳奇——新疆出土文物大展
唐代的彩繪寶相花小木罐,是用木頭旋制的,外表塗黑,在黑地上繪白花。蓋上是卷草紋,罐身上是寶相花和雲紋,這是當時的流行花紋。這個罐子很漂亮,可能是明器製作。寶相花與纏枝花卉圖案與中原地區墓葬壁畫極其相似,如果沒有地域的阻隔,如果不是明確的出處,我們認為此件器物就是中原地區的,通過一件小小的器物我們足以看清當時帝國本土與邊界的文化維系。
❻
甘肅省博物館藏
此件藍色琉璃托盞的造型優美,如一朵盛開的蓮花。關於琉璃的產地還須進一步考證,但就其造型來說,顯然是中原文化的范疇,同時代或略早期的金代與南宋時代,同樣造型的瓷器、漆器、金銀器均有同類造型的器物出現。汪氏家族為金末至元代到明初隴右望族,整個元時代,割據一方,至元代滅亡家族沒落。家族墓地從1243年汪世顯始到1616年,歷373年15代200餘人。
❼
揚州博物館藏
高43.5厘米,口徑5.5厘米,最大腹徑25.3厘米,底徑14厘米
小口頸細而短,肩部豐滿,腹部以下明顯收斂,底足外撇。器身通體著藍釉,腹部刻畫的一條白色蛟龍扶搖直上,四肢奮力舞動,追逐一顆游動的火焰寶珠,俗稱「趕珠龍紋」。梅瓶出自景德鎮窯,胎體厚重堅硬,造型挺拔高大,代表了當時的最高燒造水準。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元代白龍紋梅瓶全世界目前僅存三件,另外兩件分別收藏在北京頤和園和巴黎集美博物館,且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揚州博物館的這件,是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一件。博物館近200平米的國寶廳,只放置了這個白龍梅瓶,市民可以360度欣賞它的美。
6. 梅瓶為什麼叫梅瓶
梅瓶之所以叫梅瓶,是起源於許之衡所寫的《飲流齋說瓷》,由於梅瓶的造型和梅的瘦骨相稱,所以被稱為梅瓶。
早在唐朝時期,便已經出現了梅瓶,但當時梅瓶並不叫梅瓶,而是叫「經瓶」,梅瓶的口比較小,頸部較短,瓶身呈不規則狀,上大下小,可以插梅花,也可以用作盛酒的器皿。
唐代的燒造工藝舉世聞名,景德鎮生產的青花梅瓶最為出名,很多製造瓷器的燒窯都曾製造過梅瓶,梅瓶造型優美,還被稱為「中國瓷器的第一造型」。
梅瓶是一種陶瓷器,唐、宋、元、明、清都有梅瓶,其中宋朝時期最為盛行,梅瓶這個名字出現的比較晚,直到清末民初才有這種叫法。
梅瓶是做什麼用的?
根據文獻記載,梅瓶有兩個用處,第一個用處是作為盛酒的器皿,第二個用處是陳設觀賞,梅瓶產生之初,便被皇帝用來盛放酒,當皇帝要招待大臣時,也是用梅瓶盛酒。
隨著不斷的發展,梅瓶不再用來盛酒,而是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陶瓷器,明朝中後期時,便有很多人將梅瓶作為觀賞品,清代之後,梅瓶的觀賞性越來越強,逐漸成為一種陳設品。
7. 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是大型綜合性的國家級博物館、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
整幅磚畫長約4.8米,高約0.8米,出土於南京西善橋某南朝大墓中,是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且品相最為完好的大型人物畫像磚實物,南朝帝王陵墓裝飾壁畫,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人佔一幅,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4人佔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現。
8.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的文物來歷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的經歷非常復雜。1950年,沐英墓被盜,這件青花梅瓶就是被盜文物之一,並很快被賣了。據當年資深文物專家王引先生介紹,當時,有人在南京新街口附近,抱著個大瓷瓶子兜售。剛巧,這一幕讓當時開古玩店的收藏家、解放後在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陳新民看到了。陳新民一見,便認出這是一隻梅瓶,知道這東西不簡單。陳新民心中竊喜。當時,他就判斷這是元代的瓷器,便問那人從哪裡得來的,要多少錢。那人看到陳新民認貨,便開始講價。寶物求之不得,稍縱即逝。陳新民最後花5根金條(一說10根金條)買了下來。後經文物專家鑒定,這只梅瓶是一級國寶,定名為「梅瓶」。目前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系該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9. 中國的八大名瓷是哪八大,產地在哪
汝窯、耀州窯、官窯、定窯、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和哥窯。
1、汝窯
產於汝州。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
2、磁州窯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磁縣。
磁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台鎮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
3、定窯
河北省保定市。
定瓷胎質堅密、細膩,釉色透明,柔潤媲玉。定窯以裝飾見長,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輔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窯以白色為多,之外有紅、黑、紫、綠諸色。
4、官窯
江蘇揚州一帶
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供御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官窯,毛公洞第一(今 江蘇揚州一帶)。
5、景德鎮窯
江西省景德鎮。
景德鎮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稱名冠天下,並創造了青花、釉里紅、五彩、鬥彩、粉彩、素三彩、玲瓏、高溫色釉等精巧絕倫的名瓷。
6、哥窯
沒有具體資料記載。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7、耀州窯
今河南禹州一帶。
鈞窯,即鈞台窯,是在柴窯和魯山花瓷的風格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致。
8、耀州窯
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
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宋代六大窯系」中的一個窯系。
10. 元青花梅瓶在收藏界為何會後來居上,它有何獨特的魅力
元青花梅瓶在收藏界為何會後來居上,它有何獨特的魅力?(五)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類器的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器還是圓器,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感。瓶、罐之類有的足底砂胎顯有扎緊感,也有的胎質略呈疏鬆感,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雞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粘有稀朗大小塊不一的黑釉斑痕,並有自然炸開狀。
(七)看顯色與氣泡
元青花的顯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較厚顯出水綠色,也有顯出鴨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會顯出青白色、淺淡藍色,或偏黃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類顯色明顯,顯色是隨空氣中的干度、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來顯出釉面不同的顏色。元代中早期瓶、罐之類青花瓷釉面上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一般為天氣炎熱季節,還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數是沒有氣泡的。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會有氣泡的,但是會有大小兩種氣泡,小氣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顯得干透呈瑩潤透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