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已向印度提供5000多台呼吸機,這些物資可以給當地提供什麼幫助
這些物資雖然可能只是杯水車薪,但畢竟是我們國家的一份心意,也可以幫他們緩解一下缺少呼吸機的局面。
除了向印度提供2萬台制氧機外,中國還提供了2000多萬個口罩。自印度疫情爆發以來,中國一直關注他們生活的變化。中國知道他們急需呼吸機,已經為他們預定了2萬台氧氣發生器,陸續送往印度。得知這一消息後,印度對中國表示感謝,稱遠親不如近鄰。我們駐印度的中國大使館表示,中國將支持印度抗擊疫情,並向印度提供他們需要的一些物資。
德國也願意出口集裝箱和發電設備,幫助印度抗擊疫情。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表特別聲明,表示願意與印度人民團結一致抗擊疫情,並向他們提供保護裝置、呼吸機等一系列資源。在這許多國家中,中國拋開過去,表示願意幫助他們。
B. 我國還在支援印度嗎
我國還在支援印度的,我國在人工智慧數字化經濟方面支援印度的科學技術發展。
C. 中國紅十字會向印度提供人道主義支持,向印度捐贈了多少物資
為助力印度開展抗擊新冠疫情工作,中國紅十字會通過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向印度紅十字會提供100萬美元現金援助。另外,首批援助印度的抗疫物資已運抵當地,在裝物資的箱子上,寫有“命運與共,戰勝疫情”的字樣。 首批援助印度的抗疫物資已於5月9日上午運往印度班加羅爾。該批抗疫物資包括100台制氧機、20台無創呼吸機和20台有創呼吸機。
D. 我軍繳獲印度數百輛軍車,周恩來:加滿油後全歸還!事後發現高明
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舉世矚目的對印反擊戰。我軍從西藏和新疆兩個方向同時發動進攻,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將7個旅的印軍盡數殲滅,俘獲印軍第七旅旅長達爾維准將,擊斃62旅旅長辛格准將的重大勝利。同時還繳獲各種火炮300多門,飛機5架,包括10輛坦克在內的數百輛軍車。
停戰後,我國政府做出了一個令世界大為震驚的舉動:除了將3000多名戰俘全部遣返之外,還將我們在戰斗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以及其他軍用物資全部歸還。更令人稱奇的是,周恩來還專門指出:「我們在歸還印軍戰車前不僅要擦洗干凈,而且還要加滿油,然後再通知印軍來領回。」
這種將繳獲物資以如此方式全部歸還的做法,在中外戰爭史上還不曾有過。周恩來的這個舉措,到底有什麼用意呢?難道是所謂的「窮大方」嗎?作為一個指揮過千軍萬馬的統帥,周恩來自然不會「窮大方」,他的這種謀劃其實非常高明。
作為兩個人口大國、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幾千年來以來就沒有發生過什麼軍事沖突。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亞洲之時,中國和印度都飽受其害。因此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與印度關系一度非常融洽。
當時的中國正受到西方國家的孤立,而印度也成為新中國對外發聲的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是新中國與西方國家相聯系的紐帶。
1954年,尼赫魯帶著自己的女兒英吉拉·甘地訪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給予了熱情招待。不僅如此,中央領導還組織北京市民,舉行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歡迎盛會。這在中國外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印兩國的關系開始急劇惡化,這是因為中印邊界一直有個 歷史 遺留問題。1914年春,英國殖民者召開了非法的西姆拉會議。在會議中,英國代表麥克馬洪背著中國政府的代表,設計了一條西起中國不丹邊境、向東延伸的非法邊界線,企圖將中印邊境約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為己有。而這條線,也被稱為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都不承認這條邊界線。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印軍開始向麥克馬洪線推進,並於1953年基本侵佔了該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中印邊界中斷,印度於1952年開始發動入侵,佔領了近2000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在中印邊境西段,中印兩國素來就沒有什麼爭議。但從1954年起,印度開始對我阿克欽賽地區提出領土要求。1955年,印度軍隊公然越過中國的行政管轄線,侵佔了中國的巴里加斯地區。
一開始,中印邊界問題只是個單純的外交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談判和友好協商的手段解決。在那個時候,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而盤踞在台灣的蔣介石集團則在美國卵翼之下蠢蠢欲動,試圖卷土重來。因此我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主要分布在東北以及東南沿海。中印邊境,很顯然是個次要方向,並非優先解決的事項。
因此我國提出了一個擱置爭議的方案:在中印邊境東段,印軍從佔領的地方退回去,在邊界問題解決之前,中國軍隊也不越過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在西段,印軍不得越過中國的行政管轄線,從侵佔的巴里加斯地區退出去。
在當時的中印邊境,中國軍隊和印度軍隊的對峙已經非常緊張,擦槍走火的事件屢有發生。因此以毛澤東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出於對和平的渴求,希望中印兩軍能脫離接觸,以免發生真正的熱戰。
然而印度人絲毫不理會中國的合理建議,反而變本加厲地向中國全面提出全面的領土要求,他們不僅要求中國承認印軍對上述中國領土的佔領,反而進一步要求中國將阿克賽欽等地區約3.3萬平方公里土地也讓給印度。
在提出領土要求的同時,印度從1959年6月至9月,就侵佔了我國朗久、兼則馬尼、馬及墩、班公湖以及烏熱地區。不僅如此,印度還對中國邊防部隊開槍開炮,製造流血事件。我國的善意,不僅沒有讓印度停止侵略的步伐,反而還愈發囂張。那麼印度迷之自信的根源到底在哪裡呢?
首先,印度當時正處於春風得意的時期。由於地理位置重要,人口眾多,因此印度是為數不多的,被美國和蘇聯同時拉攏和支援的國家。不僅如此,印度總理尼赫魯在萬隆會議上大出風頭,和鐵托等人一起,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首腦,在新興發展中國家也具有極大的威望。
反觀我國,當時的外交環境可以用極其嚴峻來形容。當時的中國,已經和蘇聯交惡。因此中國必須應對蘇聯和美國兩大戰略方向。若中印開戰,美國和蘇聯毋庸置疑會站在印度一邊。
其次,印度的軍事實力並不弱。印軍作為英軍的仆從軍,曾參與過兩次世界大戰。因此戰斗經驗豐富的印軍,號稱打遍歐亞非三洲的部隊。自建國到中印戰爭,印軍作戰還從未輸過。
印度人一直聲稱,一個印度兵可以抵擋十個中國兵。1951年,印度在朝鮮派出觀察員,目睹了志願軍痛打美軍的神勇表現。於是立即改了口:一個印度兵「只能」對付六個中國兵。
印度陸軍部門認為,「不管中國軍隊做出何種程度的反應,印度軍隊都有能力將其壓下去」。更糟糕的是,較低級別的軍官也受到了高層軍官這種想法的影響,結果連基層部隊都洋洋自得。
最後,從中印邊境的地理態勢來看,對我國確實不利。我國向中印前線運送補給,必須經過高聳的青藏高原,輜重運輸成本極高,人員補充不易。在青藏高原供應一個團,其花費相當於平原地區的一個師。
而印度人則背靠人口稠密、物資豐富的大平原,可以輕松地調兵遣將以及籌集作戰物資。因此印度人料定,中國肯定不敢反抗印度,印度軍隊只管前進就是。而這也是尼赫魯所謂「前進政策」的由來:「推進到哪,哪裡就是印度的領土。」
是可忍,孰不可忍。到了1962年,戰略機遇期終於出現了。當年10月15日,美蘇之間爆發了古巴導彈危機,兩個超級大國將各自的核彈相互瞄準,一場足以毀滅人類文明的核大戰一觸即發。此時的美蘇兩國,都無暇將目光投向亞洲。
於是毛澤東決定利用這次戰略機遇,對印度來個快如雷霆一般的打擊,讓他們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厲害。為此,毛澤東召集周恩來、朱德、劉伯承、賀龍等領導在中南海開會,制定了對印作戰的戰略計劃。
毛澤東認為,印軍在向中國境內推進時,一再違背兵家大忌,僅在一線投入大量兵力,縱深兵力卻十分空虛,就猶如一個雞蛋殼,只要敲破了,就猶如無人之境。
與此同時,印軍的戰鬥力實際很差。前敵指揮張國華認為,印軍的戰斗水平還不如國民黨的一般部隊,相比於五大主力,就更不如了。同時,印軍官兵上下涇渭分明,軍官都由養尊處優的上等種姓擔任;士兵則皆為低種姓,他們忍飢挨餓、備受折磨,士氣很低。
反觀我軍,則官兵一致、上下一體、將士用命。兵法有雲:「上下同欲者勝」。我軍在作戰慾望上,遠勝於印軍。
與此同時,印度軍隊十分怕吃苦,不善於長途行軍,缺乏高原作戰經驗綜合素質極差。他們推己及人,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去行軍的惡劣地區,中國軍隊肯定也做不到。因此我軍完全可以出其不意,發揮我軍所擅長的穿插滲透戰術,將敵人分割包圍,然後徹底殲滅。
在巨大的軍事地圖面前,毛澤東指著地圖上的印軍據點,用手做了一個橫掃的姿勢,自信滿滿地說:
就在我軍緊鑼密鼓,准備對印軍進行懲罰的同時。以周恩來為首的外交部門也在進行著奮戰。
在外交部第一次研究會議上,周恩來對羅瑞卿、耿飈等人指出:印度不顧國際慣例,對我不宣而戰,我們可不能像它那樣,而是應該光明磊落,在自衛反擊戰開始之前,要想印方遞交找回,通知我邊防部隊即將發起反擊,並說明我軍被迫自衛反擊的理由和目的。
周恩來認為,對印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戰,更是一場政治戰。這場戰爭不僅要震懾印度擴張主義者,同時也要向全世界展示我「文明之師」「威武之師」的風范。我軍反擊印軍,是有正當理由的,是符合國際規矩的。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授人以柄,在外交層面和國際輿論中陷入被動。
戎馬一生的周恩來同時也清楚地意識到,外交工作不能和軍事行動相抵牾。中印邊境反擊戰是一場雷霆萬鈞、侵掠如火的速決戰,必須講究一個突然性,因此決不能讓印度人提前知道我們的意圖。
為此周恩來詳細、精確地計算了從印度駐華大使館向印度外交部、印度外交部向其最高當局和印軍領導機關、印軍領導機關向邊境地區印軍分別報告、通報、傳達所需要的時間,然後確定了向印度駐華使館遞交照會的具體時刻。讓印度收到我國的外交照會的同時,又來不及對中印邊境的軍事力量進行部署。
在周恩來的命令下,耿飈緊急起草了照會,並報請毛主席審核批准。毛澤東批准照會時,已經是深夜了。當時印度駐華大使不在北京,於是耿飈命令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人去把印度代辦叫來。
然而印度代辦早就回宿舍睡覺去了,睡得很死,任憑人們在宿舍外大聲喊叫、按門鈴、敲門、往房裡打電話,就是喚不醒。無奈之下,禮賓司的同志只好翻過圍牆,在屋內將這位代辦從床上叫了起來,然後將照會遞交傻眼的印方代表手上。雖然印方獲知了我方即將發動自衛反擊的消息,但已經來不及進行軍事應對。
10月20日,中印邊境反擊戰打響了。在克節朗河,我軍集結1.4萬大軍,對駐守在當地的印軍第七旅進行了摧枯拉朽式的打擊。我軍兩翼包抄,迂迴側後,穿插切入、分割包圍,在一天內的時間里全殲印軍第七旅,俘虜其旅長達維爾准將。隨後,我軍兵分五路,收復了達旺地區。
在東線戰場,西藏邊防部隊也對佔領我國領土的入侵者實施反擊,拔除了侵略據點。在西線,丁盛指揮邊防部隊大舉反擊,拔掉了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的印軍,拔掉了多個侵略據點。
10月24日,我國政府乘著我軍的勝勢,向印方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但是不出所料,這些誠懇、合理的建議都遭到了印度政府的斷然拒絕。
不僅如此,印軍還繼續向邊境增兵,敵軍總數達到30000餘人。他們不僅不適可而止,反而膽敢向我軍發動主動進攻。駐扎在新疆的丁盛部斷然發動反擊,他以一部分兵力牽制正面之敵,集中主力向兩側和敵後迂迴包圍,殲滅了侵入西山口地區的印軍大部,然後繼續向南進攻,收復了西段所有的領土。
在東段,張國華部也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他採用分進合擊的方式,連續擊潰敵62旅、65旅和48旅。
在我軍的穿插打擊下,一萬多印軍徹底被打崩。印度逃兵漫山遍野,我軍布下天羅地網,奮起直追。在追擊中,我軍打下了不少如同神話般的戰役。
在邦迪拉東南約30公里處的多龍橋。我軍27名官兵在這里堵住了將近241名官兵。面對茫茫多的敵人,團作訓參謀康德心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
在炮火的支援下,我軍四面進擊,當場打死了少校以下35名印度兵。敵軍見突圍無望,只好向我軍投降。此戰中,我軍僅有3名士兵受了輕傷。
第55師163團9連副班長龐國興在與大部隊失聯的情況下,和另外三名落單的戰士組成四人戰斗小組。在敵群之中,龐國興等四人左突右沖,孤膽深入敵縱深15里,前後打了五仗。他們攻佔了敵人的炮兵陣地,擊斃敵一、二級准尉以下官兵七名,繳獲火炮、推土機、 汽車 等物資。
戰後,部隊為龐國興等人舉辦了慶功會,也就在這次慶功會上,龐國興慷慨昂揚地說下了那句著名的豪言壯語:
而這些,不過只是我軍英勇戰績的一個縮影。到了20日,印軍基本覆滅,許多印軍士兵竄入深山老林之中,軍車、坦克丟得到處都是。東線部隊,已經逼近了中印邊界的傳統習慣線。
不僅如此,我國政府還將自衛反擊所繳獲的武器、戰車和其他軍用物資全部歸還了印度。在交還繳獲物資前,周恩來還特別指示,必須將繳獲的戰車擦洗干凈、加滿油,然後通知印軍來領回。
不僅如此,周恩來還做出布置,印軍來領裝備時,可以不打象徵投降的白旗,而是打綠旗。我軍進行自衛反擊戰的目的是把入侵的印軍趕出去,進而促使印方坐到談判桌前和平解決邊界問題,而不是要印軍向我們投降。讓他們打綠旗,一方面表現我國的和平誠意,另一方面我們不將印度當做投降方,給對方一個台階下。
那麼我軍為何要將武器歸還印度,而且還要給他們的戰車加滿油呢?這是所謂的窮大方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首先,我軍之所以歸還印度的武器,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的兵器實在太過低劣。我軍在歷次戰斗中,裝備一般不如對方。但在中印反擊戰中,我軍的武器卻完全碾壓了印方。
拿我軍使用的步槍來說,我軍使用的是火力兇猛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以及由AK-47改制的五六式沖鋒槍。而印軍的單兵武器呢?則以李恩菲爾德步槍為主,這是一種源自於一戰時期的步槍,雖然准頭不錯,但是射速感人。拉一次槍栓才能打一槍。
當時,我軍解放軍一個陸軍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 7支56式半自動步槍、2支56式沖鋒槍、2支56式輕機槍。 在火力上,我軍以自動化火力輕松壓制印軍。因此我軍用區區數人,便常常可以壓制是自己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敵軍。
至於其他裝備,也大多是二戰時期留下的老武器,對我軍的作用十分有限,還不如直接歸還,讓他們拉走。如果不還這些武器,印度反動派還會花更多錢從國外購買更新式的武器。
事實上,印度真正的先進武器,我軍可沒有歸還。比如我軍從印度人那裡繳獲的米8直升機,我們就拉回國內做研究去了。
其次,周恩來之所以要求將戰車擦洗干凈、加滿油,是為了顯示我軍的游刃有餘。眾所周知,在青藏高原進行補給運輸,是相當困難的,印度人自然也了解這一點。若我們不歸還武器和戰車,印度人或許會認為我軍的撤退,是因為後勤不濟的不得已之舉。之後,他們還會集中力量,對我國進行報復。
因此,周恩來此舉就是告訴印度人:我軍無論是燃料、武器還是糧食儲備,都十分充足,你們不要做非分之想。如果還要打,我們依然奉陪。相比於將印度武器拉回去當廢鐵,將其還回去反而更有威懾力。正所謂對弱者,必須示之以強。
因此我軍歸還裝備看起來是示弱,實際是在示強啊!其目的就是嚇阻印度人,給他們一個警醒,讓他們明白和中國為敵的下場。
「印度方面雖然按照中國通知正式接收了交還的軍用物資,但是他們卻感到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分外恥辱,對此他們經常哀嘆。因此滿懷怨恨,並指責中國的舉動是個宣傳伎倆。」
但不服氣歸不服氣,恥辱歸恥辱,但印軍在後來的數十年裡,再也沒有向中國邊境發動大規模的入侵。這一場雷霆之戰,打出了數十年的和平。不得不說,老一輩革命家的決策,就是高明。
E. 上萬台中國制氧機即將抵達印度,印度人不再嘴硬,中印友好萬歲,什麼情況
中國駐斯里蘭卡使館的社會賬戶說,已經有800台制氧機從中國運到印度,本周將運出10,000台,它還指出,中國正在與印度交流以討論印度的迫切需求,在此消息的評論區域中,許多印度網民留下了消息,對中國表示感謝,並對中印友好萬歲發表了評論,關於中國的協助,印度人的態度很微妙,官方一直保持溝通,但印度媒體一直亂七八糟,曾經使一些印度人感到反感,擺出了生活,和死亡不要中國幫忙的手勢,既然正兒八經的援助到了,大多數印度人仍然可以正視這個問題。
F. 中國援助印度物資上印著哪8個字為何引發關注和討論
印度的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紛紛表示給予援助,起初在我國向印度伸出援助之手時,印度有關部門卻沒有接受我國的好意,可能是因為新冠疫情形勢一直嚴峻,甚至無法控制,醫療資源又極其緊張,因此印度向我國求助。
5月10日,有關部門表示為了幫助印度開展新冠疫情的抗擊工作,中國紅十字會向印度紅十字會提供100萬美元現金的援助,此外,我國提供的首批援助印度的物資也已經到達當地,物資上“命運與共,戰勝疫情”的字樣,表明我國將生命看的無比的珍貴。
G. 1951年印度大飢荒,我國援助66萬噸糧食,鄰國卻占據我國9萬領土
疫情的陰霾遮蔽了晴朗的天空,帶來無數黑暗的掙扎。我國作為抗疫大國,對國內防範嚴格,醫療到位,不給世界添麻煩。對他國,積極援助,遣人捐物,承擔責任。正應我國那句古語「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我國向來是禮儀之邦,情義之邦,以和平包容面對世界各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縱觀 歷史 ,這可謂是我國常態。
1951年,鄰國印度爆發飢荒,餓荒遍野,我國就因為建國之初人家的一句承認,便舉國之力, 匯聚66萬噸糧食, 這個當時於中國而言的天文數字,快速運達印度, 拯救幾百萬印度人於水火 。
並非每次善行都會得到善報,「毒蛇」可是個向來冷血的動物,所以,我國的援助之行不僅沒有溫暖它的心靈,反而喂大了它的慾望。居然恩將仇報,待飢荒度過, 侵犯我國邊疆領土達九萬平方公里,實在令人唏噓。
1949年,我國建國,百廢待興,本欲專心修正內部,奈何天不遂人願,邊疆紛爭遍地。1950-1952年,我國一方面要國內宣傳教育運動,增加新興 科技 工業實力,進行土改,鎮壓反革命,開展城市工作,整黨建黨等,一方面國外要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進行半島戰爭,著實焦頭爛額。
災難災難,不在乎天災人禍,二戰剛歇的情況下,1951年,印度在自然災害加持下爆發了大飢荒,面對國內餓災遍地的情況,印度束手無策,把希望寄託在了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身上。
印度本身也是資本主義國家,就該明白,資本主義向來以利為先,都是戰後恢復時刻,沒有多少存儲,自己尚且自顧不暇,怎會救援他國,尤其是目前看來,無利可圖之國。
印度自然沒有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援助,本已心灰意冷,沒想到,中國這位尚在休整,半斤八兩的同行者伸出了援手, 66萬噸糧食,運到了印度,解決了這燃眉之急,成功救助幾百萬人口。
自1975年雜交水稻研製成功,我國糧食產量「一夜飛升」,這66萬噸糧食自然不在話下。可在1951年,可就完全不同了,我國當時雖仍為農業國,可也是「落後」農業國,農業產量於國內尚且有些自顧不暇,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產量更是差了一大截兒。
況且,我國當時在外還有戰爭,糧食的充足,也是行軍必備。可就算這樣,中國還是選擇救下印度。當然,我國如此做也有自己的考量。
於國際,二戰過後,美蘇爭霸,兩方勢力不斷擴張的情況下,那些曾經被帝國主義侵犯過的國家,有些不願站隊,不願再受帝國主義擺布,便一起組成了「第三世界」,在這里,所有國家,友好相處,抱團取暖,中國與印度也在其中。於公,友國受難,應當相助。
況且,當時,我國建國之初,西方國家處處刁難,許多拒絕與我國建交,對我國實行封鎖的外交政策,這樣的情況下,印度仍是承認了我國,是第一個承認我國的非 社會 主義國家。於私,應當相助。
「這世間錦上添花者多如牛毛,雪中送炭者,鳳毛麟角。」可就算再怎麼珍貴的東西,終究比不上情勢所迫,利益所趨,終是有那農夫與蛇,真心餵了狗肺。
大量糧食送達,印度的燃眉之急很快得到緩解,不至於當街餓死,生活也步入正軌。本身這救死扶傷的「義士」行為,應該會讓兩國關系更進一步,萬萬沒想到,反而適得其反。
有的人會因為自己曾淋過雨,就會為別人撐傘。而有的人,會因為自己淋過雨,會想讓所有人都淋一遍。
顯然,印度是後者,曾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不但不憤恨殖民掠奪,反而感謝英國帶來的殘缺進步,他們看來,是英國的掠奪讓他們見到了新的文明,所以,掠奪便為合理,實在偏頗。
但他們還是想成為「大英帝國」那樣的國家,這樣的結果需要兩個條件,世界威望和版圖面積。從版圖上看,印度周圍其他小國,要麼侵略過了,要麼沒有侵略的必要,他們便把眼光投向了中國。
一方面,中國建國之初幾場戰役打出了國家威嚴,世界是承認了這個國家實力的。另一方面,中國當年的糧食援助,在他們看來是國家軟弱可欺,討好他們的象徵。於是,當美蘇兩國向它伸出橄欖枝時,它便心甘情願地做了「打手」木偶,任人擺布。
要知道,尼赫魯曾在上世紀發動過「不結盟運動」,收到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最終印度還是走上了不歸之路,還真是諷刺。
1952年開始,印度一點點侵犯我國藏南地區,威脅阿克賽欽,我國本來秉持著和平共處的原則,希望他們好自為之,及時收手。奈何,這種態度,在他們眼裡便是怯懦,更點燃了他們猖狂的氣焰。
1959年, 印度已經侵佔我國9萬平方公里土地 ,甚至仗著美蘇撐腰,公然自己擬定了一份協議,要求中國簽字,同意他們所侵佔的土地,讓這些地方「合法」。
真是喪心病狂,異想天開,中國是不願放棄彼此的情義,才暫時忍讓,既然,不知好歹,那就接受風雨的洗禮吧,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中國直接開打。
「重武輕文,非百姓之福,重文輕武,非社稷之福。」我國向來重文而不拘泥於文,「槍桿子里出政權」,是我國歷來所認可的。
1962年,我國發動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以為中國一貫的態度是沒有實力的證明,剛開始甚至有些輕敵,待反應過來,早已沒有了反擊之力。
戰爭中,中國軍人,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打得印度落花流水,也重新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軍事實力,讓那些因為印度而虎視眈眈,心裡癢癢的西方國家,徹底斷掉了侵略中國的幻想。
這場戰役,給印度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以至於,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聽見中國軍人還是會瑟瑟發抖。
印度也終於認識到自己幾斤幾兩,乖乖退回去守好自己的國家領土,安安生生過日子去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禮讓三分,人若在犯,斬草除根」。這是這次中印沖突中,我國的做法,即有大國的包容又有大國的狠絕。不得不說,這次侵犯,倒也是提醒我們,國家之間交往,雖有情義,終究還是利來利往,發展才是硬道理。
H. 中國援外清單
坦尚尼亞
中坦聯合海運公司:總投資300萬英鎊,擁有15000噸貨船2艘。
坦贊鐵路全長:1860公里。
坦中友誼紡織有限公司:總投資2912萬美元,年產3300萬米布。
坦中聯合制葯有限公司:總投資205萬美元,年產抗菌素10億片。
中國農墾(集團)坦尚尼亞有限公司:總投資1505.13萬美元,劍麻種植,面積13558英畝。
中國(坦尚尼亞)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提供倉儲、經貿咨詢、商品展示等服務。
中坦合資輕型卡車有限公司:總投資100萬美元,年產輕型卡車100輛。
解放汽車坦尚尼亞有限公司:總投資150萬美元,共銷售汽車3500台。
喀麥隆
喀麥隆拉格都水電站:裝機容量7.2萬千瓦,年發電3.17億度。
喀麥隆華隆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總投資1.2億西非法郎,年產拖拉機4000台。
喀麥隆中喀大地輪胎復新有限公司:總投資1680萬人民幣,年復新輪胎1萬台。
喀麥隆中國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提供倉儲、經貿咨詢、商品展示等服務。
加彭
中加漁業公司:總投資260萬美元,年產魚品7500噸。
中加弗朗斯維爾制葯有限公司:總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年產五千萬片葯片。
中國(加彭)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提供倉儲、經貿咨詢、商品展示等服務。
加彭艾龍有限責任公司:總投資545萬美元,年產實木地板40萬平方米,鋸材1萬立方米。
華嘉木業股份公司:總投資1663萬美元,年產鋸材3萬立方米,採伐原木6萬立方米,旋切單板2萬立方米。
加彭東方農業發展公司:總投資100萬美元,年產蔬菜500噸,豬3000頭,各種食品100噸,玉米、木薯、水稻2000噸。
波札那
A.K.K服裝制衣有限公司:總投資298萬美元,年產牛仔褲及各類針織服裝120萬件。
茅利塔尼亞
友誼港:年貨物吞吐量50萬噸。
姆頗利農場:投入流動資金80萬美元,年產稻穀2500噸。
迦納
迦納黃金開采有限公司:總投資1億人民幣。
可可豆加工廠:年加工可可豆1萬噸。
非洲-山東有限公司:總投資360萬美元,年捕魚600噸。
中加漁業有限公司:總投資730萬美元,年捕魚600噸。
厄利垂亞
中厄紙品有限公司
剛果(金)
富華制葯有限公司:總投資545萬元人民幣,日產2000升大輸液液體(葡萄糖、鹽水、糖鹽等)
中剛貿易中心:總投資100萬美元。
摩洛哥
摩中漁業公司:總投資3827萬美元,年產魚品6500噸。
三花漁業公司:總投資2030萬美元,年產魚品3900噸。
皇家漁業有限公司:總投資960萬美元,年產魚品900噸。
貝律瑪漁業公司:總投資420萬美元,年產魚品900噸。
摩中股份有限公司:總投資120萬美元,年產魚品300噸。
山東漁業有限公司:總投資1015萬美元,年產魚品1600噸。
摩川貿易有限公司:年營業額120萬美元。
摩洛哥大能發展有限公司:年營業額230萬美元。
馬里
馬里上卡拉糖聯股份有限公司:年產白糖3萬噸,酒精180萬升,總資產155億西非法郎。
中國(馬里)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提供倉儲、經貿咨詢、商品展示等服務。
馬里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5億西非法郎,年產印花布1100萬米,棉線、漂染線480噸。
莫三比克
中國舒玉集團(莫三比克)貿易有限公司:陶瓷品商店,總投資10萬美元,年營業額18萬美元。
尚比亞
中贊合資穆隆古希紡織有限公司:總投資2億元人民幣、597.3萬美元,年產印染布900萬米。
中色非洲礦業有限公司:總投資1.5億美元,年產4.5萬噸金屬銅。
中贊友誼農場:年產小麥4000噸、大豆1100噸、玉米3000噸。
中墾農場:畜牧業生產、加工、銷售,年產值90萬美元。
南非
亞南金屬有限公司: 總投資4000萬美元,年產鉻鐵40萬噸。
南非星光燈泡廠:年產燈泡3000萬只。
海信南非有限公司:總投資79.5萬美元,年產彩電10萬台。
廈華電子南非分公司:總投資120萬美元,日產彩電500台,彩色顯示器350台。
中國南非焊接材料有限公司:總投資466萬美元 ,年產5000噸焊條。
司麥脫服裝有限公司:總投資98萬美元,年產服裝96萬件。
光大南非公司:總投資100萬美元,開發建設3500套城鎮住宅。
剛果(布)布昂扎水電站:總裝機7.2萬千瓦。
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獅王服裝有限公司:總投資30萬美元,月生產1萬件牛仔服。
納米比亞紐申家庭用品有限公司:總投資70萬美元,月生產鋁鍋2萬套。
中國大酒店:總投資40萬美元。
尼日
華源印染紡織廠:總投資100億西非法郎,年紡紗1200噸,織布600萬米,印染1000萬米。
中尼棉業公司:總投資6573萬人民幣,設計年扎花1萬噸。
馬達加斯
加華安國際建設貿易有限公司:一、房地產開發:總投資1800萬美元,建別墅120幢。二、加工廠:總投資350萬美元,年加工木材2160平方米,鋁合金7200平方米,瓦楞鐵6000平方米。
中馬公共工程公司:總資產83億馬法郎,年產值達1000萬美元。
G.F 羊絨針織有限公司:固定資產500萬美元,年產70萬件羊絨衫。
蘇丹
黃金開采項目:經初步勘測,可建20噸儲量中型金礦。
石油開發項目:6區塊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000萬噸。
埃及埃中鑽井公司:總投資1635萬美元。
中埃液化氣鋼瓶廠:總投資100萬美元,年產20萬只30升液化氣鋼瓶。
埃及
海拉爾公司:總投資40萬美元,年產涼鞋、拖鞋240萬雙。
中國(埃及)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提供倉儲、經貿咨詢、商品展示等服務。
中國(埃及)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鋼絲繩廠:總投資60萬美元,年產特種鋼絲繩5000噸。
模里西斯
香港上海針織有限公司:總投資30萬美元,年產130萬件T恤衫。
阿爾及利亞
神州龍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總投資70萬美元,年產各種服裝5萬件。
蓋爾瑪陶瓷廠維修改造項目:年產普通日用陶瓷3295噸。
索迪科-海爾公司:月組裝空調6000台,洗衣機2000台。
烏干達
中國重慶對外建設總公司烏干達工程有限公司傢具廠:總投資10萬美元,生產各種木(鋼)傢具,年產值6萬美元。
米達林工程有限公司:總資產180萬美元,主要從事建築、建材生產及進出口貿易等業務。
全球紙業(東非)有限公司:年產衛生紙400噸,餐巾紙100噸。
兩面針(東非)有限公司:年產牙膏140萬只,總投資280萬美元。
幾內亞
中國(幾內亞)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提供倉儲、經貿咨詢、商品展示等服務。
蒲隆地
布瓊布拉聯合紡織廠:擁有15000紗錠,528台織布機。
赤道幾內亞
森林採伐和木材加工項目:總投資4880萬元人民幣,共採伐原木14萬立方米,加工板材1萬立方米。
象牙海岸
中國(象牙海岸)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提供倉儲、經貿咨詢、商品展示等服務。
一拖象牙海岸農機裝配廠:年產拖拉機600台,各種農業機械6550台套。
多哥
多哥糖聯租賃:1200公頃甘蔗園。
多哥同美製葯廠:年產葯片5000萬片。
盧安達
盧安達水泥廠:年產水泥7.5萬噸。
辛巴威
華津水泥廠: 總投資5844萬美元,日產水泥700噸。
辛巴威津納私人有限公司:協議投資106萬美元,設計規模年裝配1000台拖拉機。
鴻達編織廠:協議投資162萬美元,設計年產50萬件針織毛服裝。
肯亞
浙江省紡織品進出口公司肯亞分公司:設計生產能力1000打襯衫/日。
金光(出口加工)有限公司:生產手電筒、電池及燈泡,年產值570萬美元
肯亞電珠廠:年產電珠2400萬只。
中肯制葯有限公司:總投資327萬美元,年分裝葯片5億片。
I. 中國所援助過的國家
1、朝鮮
1960年,中國供應朝鮮10萬錠的棉紡設備,並供應其他項目。
1961年,中國援外支出接近償還外債的支出。
1962年以後援外更超過了償債。
1958年至1963年,這個中國最困難的時段, 中國以無息貸款方式為朝鮮承擔了紡織廠、軸承廠、糖廠、熱工儀表廠、繼電器廠、電子管廠、無線電零件廠等29個成套項目。
2、蒙古
1956年,中國開始向蒙古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中蒙兩國簽訂經濟和技術援助協定,中國無償援助蒙古1.5億元人民幣。
1958年和1960年又向蒙古提供兩筆長期低息貸款,由於蒙古缺乏技術力量,援助項目都採取「交鑰匙」方式, 即中國包攬一切, 全部建成後把鑰匙交給蒙方就行了。
到1964年,共建了2座火力發電廠、毛紡織廠、玻璃廠、造紙廠、磚瓦廠、蔬菜農場、養雞場、醫院、療養院、6座橋梁等21個項目,中國不能製造蒙古提出的紡織廠設備,不惜動用緊缺的外匯到英國訂購。
3、阿爾巴尼亞
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一直是在自己遭受封鎖、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供的。 從1954年起,中國向阿提供經濟、軍事援助摺合人民幣100多億元,阿總人口才200萬,平均給每人達4000多元(當時中國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有的地方農民干一天才8分錢)。
至1978年6月底,中國幫助阿興建了鋼鐵、化肥、制鹼、制酸、玻璃、銅加工、造紙、塑料、軍工等新的工業部門,增建了電力、煤炭、石油、機械、輕工紡織、建材等工業企業和通信、廣播、電視等設施,共計承擔了142個項目,其中建成的92個,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設的23個。
為建設這些項目,中國先後派出近6000名專家,並為阿爾巴尼亞培養了幾千名技術骨幹。 中國援阿的化肥廠年產20萬噸,平均1公頃地400公斤,遠遠超過我國農村耕地使用的化肥數量;軍援項目之繁、數量之大,也遠超出阿實際需要。
60年代初,中國把蘇聯援助阿爾巴尼亞的項目全部包下來,援助規模不斷擴大,幾乎有求必應。 1960年底,正值中國最嚴重的災荒時期,卻還是緊急援助了阿爾巴尼亞5萬噸糧食。
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急需的東西,甚至包括2100萬美元的自由外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50年以來,致力於自身發展的同時,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東歐等地區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
(9)中國援助印度多少物資已經到位擴展閱讀:
中國對外援助主要有8種方式:成套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願者和債務減免。
成套項目
成套項目援助是指中國通過提供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等援助資金幫助受援國建設生產和民用領域的工程項目。
中方負責項目考察、勘察、設計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過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設備、建築材料,派遣工程技術人員組織和指導施工、安裝和試生產。項目竣工後,移交受援國使用。
成套項目是中國最主要的對外援助方式。從1954年開始,中國利用成套項目援助方式為越南、朝鮮兩國修復被戰爭破壞的鐵路、公路、港口、橋梁和市政交通等設施,並援建一批基礎工業,為兩國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此後,成套項目建設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在對外援助支出中一直佔有較大比例。目前,成套項目援助占對外援助財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000多個與當地民眾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成套項目,涉及工業、農業、文教、衛生、通訊、電力、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
一般物資
一般物資援助是指中國在援助資金項下,向受援國提供所需生產生活物資、技術性產品或單項設備,並承擔必要的配套技術服務。
中國對外援助最早是從提供一般物資開始的。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在國內物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為支持廣大亞非國家爭取民族解放和發展民族經濟,向上述國家提供了大量生產和生活物資。
除單項提供援外物資外,中國還配合成套項目建設提供各種配套設備和物資。中國始終將國內生產的質量最好的產品作為援助物資,提供的物資涉及機械設備、醫療設備、檢測設備、交通運輸工具、辦公用品、食品、葯品等眾多領域。
這些物資滿足了受援國生產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設備如民用飛機、機車、集裝箱檢測設備等,還促進了受援國裝備能力的提高和產業的發展。
技術合作
技術合作是指由中國派遣專家,對已建成成套項目後續生產、運營或維護提供技術指導,就地培訓受援國的管理和技術人員。
幫助發展中國家為發展生產而進行試種、試養、試制,傳授中國農業和傳統手工藝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完成某一項專業考察、勘探、規劃、研究、咨詢等。
技術合作是中國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術合作涉及領域廣泛,包括工業生產和管理,農業種植養殖,編織、刺綉等手工業生產,文化教育,體育訓練,醫療衛生,沼氣、小水電等清潔能源開發,地質普查勘探、經濟規劃等。
技術合作期限一般為1年至2年,必要時應對方要求,可以延長。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是指中國通過多雙邊渠道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各種形式的政府官員研修、學歷學位教育、專業技術培訓以及其他人員交流項目。
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接收了大量來自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古巴、埃及等國的實習生來華學習,涉及農林、水利、輕工、紡織、交通、衛生等20多個行業。
自1981年起,中國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了多個領域的實用技術培訓班。
自1998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舉辦官員研修班,培訓的部門、領域和規模迅速擴大。
截至2009年底,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各類培訓班4000多期,培訓人員12萬人次,包括實習生、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官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外交、農業、醫療衛生和環保等20多個領域。
目前,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約1萬名左右。此外,中國還通過技術合作等方式為受援國就地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術人員。
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是指中國向受援國派出醫務人員團隊,並無償提供部分醫療設備和葯品,在受援國進行定點或巡迴醫療服務。
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截至目前,中國已向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個國家派遣了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一般工作在受援國缺醫少葯的落後地區,條件十分艱苦。援外醫療隊員治癒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並採用針灸、推拿以及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挽救了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援外醫療隊員還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促進了當地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援外醫療隊員以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全力為受援國人民服務,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贊揚。
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醫療隊員,經中國醫生診治的受援國患者達2.6億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醫療隊,共1324名醫療隊員,分別在57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個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是指中國在有關國家和地區遭受各種嚴重自然災害或人道主義災難的情況下,主動或應受災國要求提供緊急救援物資、現匯或派出救援人員,以減輕災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幫助受災國應對災害造成的困難局面。
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對外緊急救援行動,並在國際緊急人道主義救援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使救援行動更加快速有效,中國政府於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發生後,中國開展了對外援助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向受災國提供各種援助共計7億多元人民幣。
近5年來,中國政府累計開展緊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緊急技術援助;就幾內亞比索蝗災和霍亂,厄瓜多登革熱,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馬達加斯加颶風,緬甸、古巴熱帶風暴,巴基斯坦洪災等提供物資或現匯緊急援助。
向朝鮮、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蒲隆地、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等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
援外志願者
援外志願者是指中國選派志願人員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發展領域為當地民眾提供服務。目前,中國派出的志願者主要有援外青年志願者和漢語教師志願者。
2002年5月,中國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願者赴寮國,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
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泰國、衣索比亞、寮國、緬甸、塞席爾、賴比瑞亞、蓋亞那等19個發展中國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願者,服務范圍涉及漢語教學、中醫治療、農業科技推廣、體育訓練、計算機培訓、國際救援等領域。
其中,向衣索比亞、蓋亞那等多個國家實現連續派遣。2003年,中國開始對外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個國家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共計7590人次。
債務減免
債務減免是指中國免除部分發展中國家對華到期政府債務。對於受援國對華政府債務,中國政府從不施加還款壓力。
在受援國償還到期無息貸款遇到困難時,中國政府一向採取靈活的處理方式,通過雙邊協商延長還款期限。為進一步減輕經濟困難國家的債務負擔。
中國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2005年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08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2009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和201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
先後6次宣布免除與中國有外交關系的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截至2009年底,中國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個國家簽署免債議定書,免除到期債務380筆,金額達255.8億元人民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的對外援助-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