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雙雄並立: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政治手腕決定勝負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少數民族當政的朝代,在統治漢族時有明顯的政策反差。元朝從1279年滅宋,到朱元璋進北京的1368年,統治中國的時間不到一百年。而後來的清朝也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卻長達二百六十年。兩個少數民族占據中國統治位置的時間相差一倍還多。元朝為什麼這樣短命呢?原來這與元朝草原民族的執政理念息息相關。中國政壇上歷來講究文治武功,也就是武打天下文坐殿,蒙古民族卻沒有這個習慣,草原上通行的是馬上打天下,從亞洲打到歐洲。馬上的武功好使,蒙古人就想用此招通吃,用這種野蠻的手段繼續治理天下。蒙古人治天下都用什麼辦法呢?首先元朝在全國分設了六十多處軍隊駐地,其作用類似現在的軍事基地,軍隊每年在這六十多處基地內輪換,隨時鎮壓各地的民眾暴亂。另外對漢族居民區實行保甲制,這種保甲制同日寇佔領中國的制度差不多,也可能日寇就是向蒙古人學的。但同日本人不同的是,日寇時期的保長是漢奸擔任,而元朝的保長是蒙古人擔任。蒙古人很天真,他們在佔領地不是用感化的方法,而是硬性規定漢族居住區可能作為武器的用具一律上繳,有些必須用的生活用具,比如菜刀就鎖在井台上幾家合用一把,民間禁止練武,馬匹不能飼養,禁止各種 *** 。更有甚者荒唐的規定蒙古人殺 *** 白殺, *** 殺蒙古人要處死,元朝認為用這樣的高壓政策漢族就屈服了。元朝時期不但政治上採用高壓政策,在經濟上也是「貧極江南,富誇塞北」。元朝用搜刮來的江南財富供養著在戰爭中立功的部族酋長和軍隊首長。長此以往,中原的財富都源源的流入塞北的荒漠,人們無法忍受這種毫無止境的盤剝。
元朝的前一代是宋朝,宋朝的特徵是武力孱弱,而文治興旺,元朝的蠻橫統治使人開始懷念宋朝的美好時光,所以劉福通起義時就打著宋朝的旗號來收買人心。還有一個問題是出在元朝的保長身上,他們在鄉里橫行霸道,無惡不作,財產、女人無所不要,平民百姓可以整天躲著大官,但躲不過身旁的小吏,這真是 *** ,民不得不反。元末反抗壓迫的組織主要是紅巾軍,其民間的聯系紐帶是白蓮教,但元朝的紅巾軍同其他朝代的起義部隊不一樣,旗號是一個旗號,但各自為政,即沒有全國的統一指揮,也沒有全國的戰略部署,而且從體繫上還分成東西兩個系統。東系統以安徽、河北、河南為中心,首領是韓山童,劉福通,韓山童犧牲後,紅巾軍推舉他的兒子韓林兒,號稱小明王,大政主要由劉福通執掌。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由於劉福通起義隊伍以白蓮教為主,所以中原起義都打著紅巾軍的旗號,那真是黃河兩岸旌旗獵獵,千里中原烽煙四起。其中在淮南就興起一支紅巾軍,由郭子興、孫德崖等人領導,最後演繹出二百餘年的大明江山。
西系統以江漢流域為中心,其首領實際是彭瑩玉,他是江西宜春人,祖籍務農,十歲就進入佛寺當和尚,並以此為掩護,遊走江湖,鼓動反元斗爭,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使彭瑩玉成為南方白蓮教的教首。彭瑩玉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革命者,一生致力於推翻元朝統治,從不計較職位的高低。1338年彭瑩玉組織袁州起義,由於彭瑩玉的教首身份,參加起義的人多少都與白蓮教有些關系,彭瑩玉就推舉了白蓮教徒周子旺作首領,自己輔佐。起義失敗後,彭瑩玉逃到淮南繼續以白蓮教的身份鼓動起義。1351年在白蓮教的影響下,湖北的蘄春又發生了起義,這一次參加起義的有鄒普勝和倪文俊,當時起義隊伍中有一個教徒叫徐壽輝,原來是個布販子,為人老實,身高馬大,一臉富態像,鄒普勝當時的目的可能是讓徐壽輝起一個招牌的作用,反正起義的結果是將徐壽輝推舉到主子的位子,國號天完,鄒普勝任丞相,倪文俊任大將軍。
白蓮教中有個教規,高級的教徒在名字上可以區分出來,彭瑩玉在教內稱「彭祖」,下面有一個階層的教主名字中間泛「普」字,領導蘄春起義的叫鄒普勝,而跟隨彭瑩玉在淮南佔山為王的叫趙普勝。彭瑩玉此時在淮南同趙普勝等人已經形成事實上的軍事割據,但湖北起義以後,考慮到集中力量,就將淮南和湖北的隊伍合並,彭瑩玉在隊伍中只以一個方面軍指揮官的身份出現。由於彭瑩玉是白蓮教的教首,他的意見在紅巾軍中還是有影響的,但可惜的是彭瑩玉在帶領西部紅巾軍同元朝作戰時陣亡。1355年,徐壽輝調整人事安排,史書上沒有記載鄒普勝的下落,反正他不知所終,倪文俊被任命為丞相,但要命的是軍政兩權都掌握在倪文俊手中。倪文俊有一個秘書,叫陳友諒,作戰很是勇敢,倪文俊就逐漸培養陳友諒,最終使他獨檔一面。這個陳友諒出生在沔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的仙桃,歷史上以打漁為生。開始時在元朝的縣衙門當個公務員,鬱郁不得志,天下一大亂,就跟隨了倪文俊,並拼搏做到了將軍級別。
後來徐壽輝和倪文俊兩人出現矛盾,其原因是徐壽輝擔心倪文俊兵權過大,有意制約,兩人開始出現不和。1357年不願意交權的倪文俊計劃謀殺徐壽輝,不小心敗露了,就跑到黃州去了。但徐壽輝不能算完,要追殺他。而黃州的守將正是陳友諒,倪文俊認為陳友諒曾是自己的部下,到他的防區安全。但陳友諒權衡了徐壽輝和倪文俊兩人的實力,就果斷的站到了徐壽輝的一邊,將倪文俊殺了,並逐步收編了倪文俊的軍隊,慢慢的陳友諒的實力開始膨脹起來。東邊的紅巾軍發展的比西部快,在劉福通領導下成為抗擊元軍的主力。當時地方上已經是無 *** 了,有槍就是草頭王,貧困戶聚集起來砸爛官府,就是紅巾軍這一夥的,土豪劣紳為了保護家財,也組織了武裝,這成了支持蒙古人的力量。淮南的郭子興、孫德崖、趙均用等幾伙勢力,是打著紅巾軍的旗號,就遙尊韓林兒為王。其中郭子興手下有個投奔來的和尚,也很是能幹,郭子興就提拔他成為自己的勤務兵,後來越看這小子越有出息,又將自己撫養的姑娘嫁給了他,這個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成為了郭子興的姑爺以後,軍中稱為「朱公子」,利用郭子興的親屬關系,朱元璋漸漸的開始獨自掌握軍隊了。這樣東西部的紅巾軍中朱元璋同陳友諒的經歷一樣了,一個是和尚,一個是打魚的,一個曾是將軍的勤務兵,一個曾是將軍的秘書,天下人誰也料不到,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中最後決勝負的竟有這二位。
沒幾年,郭子興病逝了,他的軍隊就由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接管,郭天敘的舅舅張天佑和朱元璋兩人負責協助。這里郭天敘是正職,張天佑排行第二,朱元璋最小,排行老三。朱元璋當然不願寄人籬下,想方設法要獨吞這支軍隊,不久這機會真來了。郭天敘為了擴大地盤,率領軍隊越過長江,並佔領了江南的當途,元軍不甘心失敗自然來攻,其中有一路的將領叫陳埜先。朱元璋在與陳埜先對陣時,將陳埜先給俘虜過來了,為了收買人心,就接受陳埜先的投降,並同他拜了把子,陳埜先也將本部人馬帶了過來。陳埜先本身並不願意投降紅巾軍,被朱元璋抓住也只能曲意應付,所以就暗中吩咐部下,替紅巾軍打仗不要用氣力,做好反水的准備。陳埜先的小算盤不知怎麼搞的讓朱元璋知道了,他認為機會來了,暫時繼續裝糊塗。不久郭天敘開始籌備攻打南京,由郭天敘和張天佑帶領攻城的部隊,朱元璋借機就將陳埜先的部隊塞進了郭天敘的大營。
郭天敘對陳埜先假投降並不知情,一天,陳埜先暗中准備好了,邀請郭天敘、張天佑到自己部隊中喝酒,其間將倆人殺死。再溝通元軍將攻城的紅巾軍里應外合擊敗,但在追擊敗退的紅巾軍時,元軍有人不知情,以為陳埜先真投降了紅巾軍,亂中也將陳埜先當成紅巾軍殺了。這樣,朱元璋玩了個借刀殺人之計,將大舅哥和舅丈人全部殺死,最終完全掌握了這支軍隊。還里插述些後話,郭子興原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早年戰死,二兒子天敘被陳埜先酒後殺死,還剩一個小兒子看的清楚,自然對朱元璋懷恨在心,朱元璋也心知肚明,拐彎抹角也將這個小兒子殺了。這還不算,朱元璋原來娶的馬氏只是郭子興撫養的,郭子興還有一個親姑娘呢!乾脆別剩下,這個也娶過來算了。歷史上孫權嫁妹妹給劉備,世上產生一句成語:「賠了夫人又折兵」,那郭子興這是什麼?女兒不但嫁過去,兩個兒子和一個大舅哥也因為朱元璋搭進去,連帶著軍隊更被朱元璋連鍋端,天底下最過囊的就數這個郭子興了。
東邊的朱元璋篡權辦得比較謹慎,比較婉轉,很有韜略。而西部紅巾軍的陳友諒辦事就直爽多了,他掌握了軍隊的實權,本來徐壽輝同倪文俊的矛盾就是因為權力引發的,現在陳友諒的實權比倪文俊還大,這回是陳友諒對徐壽輝不放心了。他沒有朱元璋那樣的彎彎繞,既然自己說了算,還要徐壽輝在頭頂上罩著有何用,乾脆一刀就將徐壽輝給斬了,自己在九江做起了皇帝,國號漢。元末長江流域的兩支紅巾軍完全執行了兩條截然相反的戰略,西部的陳友諒急於過皇帝癮,早早的在九江就坐上了龍椅。而東部的朱元璋就狡猾得多,他是高築牆,緩稱王,先做縮頭烏龜,避免槍打出頭鳥。但是在長江中下游,兩支同一出身的隊伍卻趁著元朝主力全力對付北邊的劉福通的機會,集中精力擴大地盤,相互大打出手,進行了幾番你死我活的爭奪,其中最有影響,最有決定意義的就數九江附近的鄱陽湖之戰了。
歷史上在鄱陽湖有過兩次較大的戰役,而且有意思的是兩次戰役過程非常相似,都是戰船被關在湖內,又都是用火攻。這兩次戰役,一次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另一次是太平軍同曾國藩的湘軍之戰。元末的鄱陽湖之戰雙方在湖內打了三十六天,陳友諒號稱六十萬人,朱元璋只有二十萬人馬,但決戰的結果陳友諒徹底失敗,他本人也在這次戰斗中身亡。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戰爭,朱元璋曾經講過,戰勝了陳友諒,其他的對立面就不在話下了。此戰為什麼會發生在鄱陽湖呢?這是因為朱元璋先佔領了屬於陳友諒的南昌,陳友諒為了奪回南昌,傾全軍之力,與朱元璋相爭。當時守南昌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堅守八十餘天死活不投降,而這兩個月為朱元璋准備反擊提供的寶貴的時間。
雙方的鄱陽湖之戰還是相當艱苦的,陳友諒的水軍「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互數十里。」而朱元璋的水軍船小人員又少,雙方開始一接戰,朱元璋的船隻就不得不後退,以致朱元璋連殺十餘名隊長,也不能制止。由於陳友諒船大,有一次竟將朱元璋的船隻圍住,在萬分危急的時刻,牙將韓成穿上朱元璋的衣服,跳進水中造成自殺的假象,才緩解了陳友諒的進攻,使朱元璋脫離了危險。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最終能以少勝多呢?這里有幾個原因。從陳友諒方面說,他在性格上對部下心存疑慮,群將失心。陳友諒原來也有幾位戰爭能力非常強的將領,前面提到的趙普勝,是彭瑩玉的徒弟和戰友,在淮南佔山為王,世間稱雙刀趙,有萬夫不擋之勇,兩只起義部隊合並後,南征北戰成為主力,並替陳友諒駐守安慶,把住東大門。當時朱元璋的第一大將徐達同趙普勝對陣,都拿他沒有辦法。對於這樣強悍的將領,朱元璋知道硬打占不了多少便宜,就採用離間計,一個小小的手腕,陳友諒就上當了,疑心過重使他將趙普勝給殺了。
反觀朱元璋就狡猾的多,打天下靠的是徐達、常遇春等戰將,飛鳥盡良弓藏,飛鳥還沒盡呢,良弓還要使用。朱元璋是採用關懷愛護的手段調動將領的積極性,但他背後也留了一手,把軍事將領的家眷全部留在大營,名為照顧家屬安全,實為扣作人質。那前線將領戰斗之餘由誰來照顧呢?朱元璋對這些部下在外納妾採取暗中縱容、聽之任之的態度,你可以縱情的玩,但老婆、孩子和父母我要看管好。對軍事將領朱元璋還有厲害的一手,規定將領在佔領區域,不能同當地的名流接觸,各地的文人由朱元璋統一接待,這樣就防止了軍官同文人的結合,一個武將沒有文人的鬼點子,就是一部簡單的軍事機器。對於文人,朱元璋也並不白養活閑人,這一方面為自己撈足了政治資本,同時地方文豪的滿意,也左右了當地的百姓的政治取向,變相的鞏固了地方的政權。
陳友諒的鄱陽湖失敗同他殺徐壽輝有很大關系,這使他名不正、言不順,朱元璋這次討伐陳友諒布告天下就有這一條。這確實使陳友諒的部將離心離德,戰斗的後期陳友諒的部隊大批地投降朱元璋同此有密切的關系。但話說回來了,朱元璋指責陳友諒,只是烏鴉落到豬身上,這次戰斗以後,小明王在北部的戰斗失利,來到朱元璋的軍營,找個機會朱元璋就安排部下將小明王沉到了長江里,只不過這次朱元璋還是沒有像陳友諒那樣赤膊上陣,而是假手他人。做法雖然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的,只不過朱元璋這方面更陰險些。在鬥智和玩花花點子上陳友諒顯然不是朱元璋的對手,鄱陽湖戰斗中陳友諒稍有失利,朱元璋就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信中故意激怒陳友諒說;你用這么大的船和那麼多的人員同我作戰,咱們就應當決一死戰,為什麼向後退,這也不是大丈夫乾的事呀!陳友諒看信後大怒,將送信人扣住,並將朱元璋的俘虜全部殺死來泄氣。朱元璋此時卻反其道而行之,對陳友諒的俘虜受傷的治病,陣亡的祭奠,活著的全部放回。這回兩軍將士看清楚了,誰到底不是東西,該給誰賣命了。
鄱陽湖大戰雙方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後勤供應。陳友諒沒有想到戰爭膠著有一個多月,陳友諒的後勤供應在湖口被朱元璋給截住了,糧草匱乏。而朱元璋軍隊的供給則由附近的南昌朱文正接應,源源不斷,這對雙方的士氣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綜合以上各種條件,陳友諒哪有不敗之理。一個毫無策略的漁民在九江倒下了,另一個心存狡詐的和尚站在了歷史的潮頭。一個永遠被歷史所譴責,另一個塑造成智勇雙全的英雄。你說兩個人相同的目標,相同的手法,只是做法不同,怎麼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歷史評論呢?我真不明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就是歷史嗎?
⑵ 我國哪個省橫跨四個地理區域
1、中國橫跨四大地理區域的省份是甘肅省。
2、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指的是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
3、甘肅省的南端一部分屬於南方地區。甘肅省的中部主要屬於北方地區,甘肅省的北部主要屬於西北地區,甘肅省的西部的狹長地帶屬於青藏地區。
⑶ 許世友、王建安曾經積怨頗深,毛主席巧安排,山東雙雄「將相和」
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和王建安被山東老百姓稱為「山東雙雄」,但是,他們卻曾經「積怨頗深」,以至於多年互不理睬;
張靈甫和李天霞是國民黨在山東戰場的兩員大將,他們曾經是同事,卻貌合神離,互不買賬。
在孟良崮,張靈甫、李天霞大搞「窩里斗」,終究兩敗俱傷;
同樣 在 山東 ,許世友和王建安卻上演了一出「將相和」的好戲。
許世友和王建安都是湖北人,他們 都參加了黃麻起義,又是紅四方面軍的老戰友,王建安擔任紅10師30團政委的時候,許世友是紅12師34團團長。
1934年秋,王建安升任紅四軍政委,兩年後,許世友也調到了紅四軍並 擔任了紅四軍軍長,從此,許世友和王建安成為了一對軍政搭檔。
1935年夏,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後,因為張國燾搞分裂,許世友、王建安率紅四軍不得不再次爬雪山、過草地。
紅四軍1936年到達陝北後,許世友和王建安等紅四軍將領一起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37年,在批判「張國燾右傾逃跑主義」的斗爭中,許世友、王建安等二十個紅四方面軍幹部密謀離開 延安 回大別山打游擊。
就在大家 即將 出發 之前 ,王建安覺得不該 這樣 不辭而別,於是,王建安 就向 抗大保衛處報告 了 這個 情況 ,結果 ,許世友等人的出走計劃未能成功。
盡管這次事件很快得到了妥善處理,但是,許世友因此與王建安之間結下了疙瘩,許世友從此不再搭理王建安,一對老戰友、好搭檔多年的老交情也戛然而止。
抗戰時期,許世友和王建安一起來到了山東,他倆一個在膠東,一個在魯中,分別擔任膠東軍區司令員、魯中軍區司令員。
即便同在山東軍區,許世友和王建安這對紅軍時期的老戰友也互不來往。
據他們的老戰友回憶,山東軍區召開會議的時候,大家都在一個屋子裡面開會,許世友和王建安不可能不碰頭,即使這樣,許世友也從不和王建安搭腔。
也有同志試圖調和一下兩位老戰友之間的緊張關系,但是都失敗了,話說急了,許世友還會冷不丁地蹦出一句話:「我不跟叛徒打交道。」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他們各自的戰績,在齊魯大地,許世友和王建安在各自的「地盤」上大顯神威,打得日本鬼子聞風喪膽,許世友 和 王建安 成為日本鬼子在 山東 的「兩個剋星」。
但是,兩位戰將之間有隔閡終究不是什麼好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支抗日勁旅的配合。
再來說說張靈甫和李天霞之間的恩恩怨怨。
張靈甫比李天霞年長四歲,「淞滬會戰」的時候,王耀武和李天霞分別是第74軍51師正、副師長,張靈甫任51師153旅305團團長。
李天霞和張靈甫一起參加了後來的「上高會戰」,「長沙保衛戰」、「雪峰山會戰」等大型會戰,張靈甫升任51師副師長的時候,李天霞是51師師長,仍然是張靈甫的上司。
直到1941年,張靈甫的官位才追上了李天霞,當時,張靈甫任58師代師長,與51師師長李天霞平級。
1943年,當張靈甫正式就任58師師長的時候,李天霞同時 升任74軍副軍長,依舊 是 張靈甫 的上司。
張靈甫與李天霞結怨於74軍軍長王耀武提升為第24集團軍總司令、張靈甫晉升為74軍副軍長之際。
當時,李天霞的第51師是 74軍 的 主力師,他 又是74軍副軍長,無論是資歷還是戰功,王耀武 離開 74軍 ,李天霞升任74軍軍長似乎 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王耀武卻讓100軍軍長施中誠轉任第74軍軍長,同時把李天霞調到了100軍當軍長。
按理說,李天霞從74軍副軍長升任100軍軍長也該心滿意足了,可是,李天霞卻不這么看。
首先,74軍已經名聲在外,不管是聲望還是未來的「官途」,100軍跟74軍沒有可比性,說到底 ,李天霞 不想 離開 74軍 。
另外,李天霞認定這件事情背後是張靈甫在搞鬼,而老實巴交的施中誠是來給張靈甫鋪路的。
等張靈甫後來如願升任74軍軍長之後,李天霞更加確信了自己的判斷,自己不但沒能當上第74軍軍長,還被完全擠出了74軍,李天霞內心對張靈甫的憤怒可想而知。
在孟良崮戰役中,擔負圍殲整編74師任務的是華野1縱、4縱、6縱和王建安的8縱、許世友的9縱,而緊鄰張靈甫的「友軍」正是李天霞的整編83師和黃百韜的整編25師。
1947年5月13日,張靈甫率整編第74師准備攻佔坦埠,卻不料被華野團團包圍。
張靈甫見勢不妙急忙率部後撤,華野陶勇4縱、許世友9縱連夜發起攻擊,至15日凌晨,6縱突襲垛庄,一舉截斷了張靈甫的退路。
王建安率8縱迅速攻佔萬泉山,打通了與1縱、6縱的聯系,無奈之下,張靈甫只能在孟良崮地區構築防線,等待外援。
粟裕隨即發出了總攻的命令,王建安的8縱和許世友的9縱卯上了勁,他們把平時的互不搭理變成了一次殺敵競賽,都希望在戰績上超過對方。
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華野與張靈甫的整編74師激戰3天3夜後大獲全勝,驕橫不可一世的張靈甫也被亂槍擊斃。
戰後,國民黨高層把張靈甫整編74師全軍覆沒的責任歸咎於李天霞和黃百韜救援不力。
其中,在營救74師的行動中,李天霞所部就在74師附近,但是,李天霞只派了一個連的接應74師。
國民黨高層因此指責李天霞「公報私仇」、見死不救,並把李天霞送上了軍事法庭。
後來,李天霞雖然被判了刑,但在多方通融下「逃出生天」,躲過了懲罰。
1948年1月,華東野戰軍組建了四個兵團,其中二兵團由內線兵團組成,仍執行山東內線作戰任務,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譚震林,因此,二兵團又稱為「山東兵團」。
1948年7月,「豫東戰役」勝利結束後,上級一道電令把王建安召到了西柏坡。
在毛主席的卧室(兼辦公室),毛主席向王建安展開一張地圖,他 指著地圖上用紅鉛筆畫了一個圈的濟南 ,向王建安講述了解放濟南的設想。
毛主席說:「建安同志,軍委交給你們山東兵團一個重要任務-攻下濟南。」
王建安毫不猶豫地表態道:「堅決服從軍委的決定。」
毛主席笑了笑說:「都說你和許世友同志是『山東兩雄』,我看不假,許世友在膠東很有威望,你在魯中、魯南也頗有名氣。」
王建安不清楚毛主席要說什麼,只好靜靜地看著毛主席,聽他娓娓道來。
毛主席說:「有人 說『兩雄難並立』,我卻要說『孤掌難鳴』,只要你們兩個人同心協力,這個巴掌就一定能擊得響。」
聽到這里,王建安才明白毛主席找他談話的意圖,他當即站起來向毛主席表態道:「請主席放心,我一定協助好許世友同志,堅決打好這一仗!」
毛主席滿意地笑了,他風趣地說:「那好,『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們就來演一出《失空斬》。如果失了街亭,打不下濟南,我就先斬許世友,然後打你王建安40軍棍。」
「當然,我也要承擔責任,官降3級,好嗎?」說罷,毛主席哈哈大笑。
就這樣,毛主席三言兩語,就把許世友和王建安這一對「冤家」攏到了一起,根據毛主席的提議,許世友擔任了濟南戰役攻城總指揮,王建安為副總指揮。
從西柏坡回到山東,王建安就立即找到許世友,向許世友司令員和譚震林政委傳達了軍委的指示。
這一次,許世友沒有像以往那樣對待王建安,不過,許世友 沒有說 什麼 「熱情」的 話 ,而是拿出了兩瓶白酒。
據當時在山東兵團當參謀的一位老同志回憶,許世友和王建安各自打開酒瓶,三下五除二,兩個人什麼都沒說,兩瓶白酒就見了底。
也許這就是軍人獨有的和解方式,沒有拐彎抹角,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一切皆在酒中」。
在王建安和譚震林的全力配合下,許世友指揮山東兵團大刀闊斧、一路過關斬將,只用8天時間就攻下了濟南城,並活捉了國民黨山東省主席、國民黨中執委委員、山東省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綏靖區司令長官、山東綏靖統一總指揮部主任王耀武。
捷報傳到西柏坡,毛主席、周副主席等首長非常興奮,一是因為濟南戰役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二是因為,濟南戰役證明了一個事實 :解放軍 有 能力 打 「攻堅 戰 」, 從此以後,任何一個國民黨據守 的 城市都無法抵禦人民解放軍的攻擊。
當然,毛主席也為許世友和王建安摒棄前嫌、重歸於好感動高興。
周副主席欣慰地說:「濟南戰役這么快就取得了勝利,這跟許世友和王建安兩個指揮員 的密切合作是分不開的,他們這是給我們演了一出現代版的『將相和』。」
1955年,王建安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獲得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和解放勛章。
1956年之後,王建安將軍先後擔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
王建安將軍一生戰功赫赫,他的生活卻非常簡朴,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因病在北京逝世,彌留之際,王建安給家人留下了這樣 的 遺囑:
我死後喪儀一切從簡,不要大操大辦,把我的骨灰撒到老家的田裡面。
王建安將軍的家人遵從了他的遺願,以至於他的葬禮冷冷清清,許多戰友和同志多日之後才知道王建安故去的消息。
王建安將軍去世之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同志親自去王建安的家中弔唁,李先念驚訝地發現,王建安這位開國上將竟然住在一棟又 舊 又 破 的老式單元房裡。
在王建安的家裡,李先念同志沒有看到一件像樣的傢具,就連一張大床也是用兩塊木板拼合而成的,支撐那 張 大 床 的是兩張長板凳。
曾經與王建安一起出生入死的一位戰友這樣評價道:王建安要強了一輩子,節儉了一輩子,為國家貢獻了一輩子。
三個「一輩子」,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王建安將軍赤誠、坦盪、無私的一生。
⑷ 中國哪個省綜合實力最強!
總體來說,從地區分布來看,生活質量網民認同度、滿意度從高到低依次是東部地區、環渤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而客觀評估也獲得了與此一致的結果。東南沿海地區城市的生活質量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將綜合評分在前30位城市按照地區統計,東部沿海地區的浙江(6)、廣東(5)、江蘇(5)三省的入選城市數分居各省區前列,而如果從綜合得分前10位城市看,廣東省占據4席(深圳、東莞、珠海、廣州),領先優勢明顯。而與此相對的是,中西部地區一共只有3個城市入選,分別是大慶、桂林、昆明,全國有18個省區市無一城市進入前30位。就我國城市現階段的發展態勢來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其總體生活質量也比較高。
四大直轄市:滬京居前,津渝靠後
從城市的角度看,四個直轄市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其GDP總量三年平均數分別位列全國第1、第2、第5、第11位,屬於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幾個城市。但這四個城市在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中,只有上海、北京位列前10位,而天津排在第35位,重慶則排在第60位,這兩個城市的生活質量指標值落後於很多中等城市之後。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盡管行政級別和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城市的生活質量,但經濟(行政級別)並不必然等於生活質量好。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盡管北京進入了排行榜的前十位,但其人氣指數行對落後,網上的調查和網民的留言,對北京的批評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北京的生活質量「打了折扣」。
副省級城市:生活質量差異較大
排行榜顯示,十五個副省級城市的生活質量差異性較大。深圳(1)、杭州(5)、寧波(7)、廣州(9)和廈門(10)占據了排行榜前十位的五個席位。青島(12)、南京(26)和大連(24)組成了「第二梯隊」,躋身排行榜的前三十位。哈爾濱(34)、長春(47)、武漢(44)、成都(45)、西安(51)、濟南(40)、沈陽(57)則止步於排行榜的三十位以外。
總的來說,十五個副省級城市的生活質量也基本上體現了「東部強於西部,沿海優於內陸」趨勢。這其中,以「休閑」著稱的成都不但止步於排行榜的三十位以外,而且在網上的公眾調查中也沒有真正得到網民的認可。這從另一個側面引發了我們對「城市生活質量」的新的思考,休閑娛樂是城市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但社會保障、創業發展等則是城市居住者更高層次的需求。
⑸ 中國經濟發展最均衡的省是哪一個
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越來越快,越來越高,全國城市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在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水平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北京上海廣州三巨頭,已然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力量,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面臨一個問題,經濟發展速度快與經濟發展均衡是有區別的,有些省市,盡管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很高,但也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有時候這個不平衡水平更是高的驚人,那麼我國34個省經濟發展最平衡的是哪個省呢?說起這個城市,我們可能最熟悉的是它的省會南京,那麼到這里,我想你應該明白我說的是哪個省了吧,沒錯,在我國經濟發展最平衡的省是江蘇省。
⑹ 中國現在目前有幾個直轄市分別在哪裡,原屬於哪個省份。
一、重慶。
在1997年成為第四個直轄市,有些觀點認為重慶「分量」不夠,實際上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且不說重慶在三峽問題中重之又重的地位,民國時為了抗擊日本侵略,重慶成為陪都,是中國艱苦抗日的城市之一。新中國成立後,重慶就是直屬中央的直轄市之一。從此角度講,1997市重慶直轄,與其說是新設,不如說是恢復重慶直轄。
二、北京。
民國北洋執政時,北京是直屬於民國政府(北洋)的,實際上也是直轄市級別。蔣介石把國都定在南京,北京政治地位消失,但依然隸屬於行政院,也可以理解為直轄市。只有六個月時間(1930年6月-1930年12月),北京被劃入河北管轄,余皆直轄(行政院)。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是首都,自然要直轄了。
三、上海。
民國時其轄區並入江蘇省,稱江蘇省上海市。從晚清以降,上海發展非常迅速,成為大城市,政治地位自然要上升。1925年,江蘇省上海市升格為淞滬特別市,直屬北洋政府,相當於直轄,由軍閥孫傳芳控制。1927年7月,淞滬特別市更名為上海特別市,確立為直轄市。上海是全國經濟中心之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949年後成立了上海直轄市。
四、天津。
清末開始政治地位越來越高,直隸總督衙門遷到天津。北伐成功後,南京國民政府設立了天津特別市,特別市一般都等同於直轄市。1930年,天津又成為河北省會,五年後,河北省會遷回保定,天津再次隸屬南京行政院,直轄。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依然是直轄市。但到了1958年,天津又突然成為河北省會,不再直轄。1968年,河北省會遷到石家莊後,天津再次直轄。
五、沈陽。
滿清龍興之地,入關後稱沈陽為盛京(奉天),地位相當於明朝的南京。清末民初,張作霖控制東北,駐沈陽,得到大發展。張學良易幟後把奉天市改為沈陽市。偽滿洲國把沈陽市改回奉天市,1945年,又改回沈陽。一直是做為遼寧省省會。1953年3月12日,當時的政務院下令,沈陽直屬中央,成立沈陽直轄市。一年後的1954年8月11日,沈陽直轄市又撤銷了,再次成為遼寧省省會。東北亞工業中心,產業齊備,在80年代之前各項指標綜合實力一直是全國排名第四的大城市,現在已經淪為二三線城市。
六、撫順。
遼寧城市,給外地的人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有兩件事,一是中國煤都,為中國工業作出過巨大貢獻,二是雷鋒第二故鄉。撫順城,出現在明成祖時,歷經明清兩代,偽滿洲國時期成立撫順市。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撤銷撫順市,降格為撫順縣。撫順解放後恢復市級建制,但當時並不屬遼寧省,而隸屬於省會在丹東的安東省。撫順直轄時間大致有五年,即從1949年設直轄,1954年撤銷撫順直轄,歸入新成立的遼寧省管轄。現在屬於資源枯竭城市,地表大面積塌陷,經常礦震,通過沈撫新區與沈陽相連,經濟已經滑落到縣城一級。七、鞍山。
中國鋼都,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做出巨大貢獻。鞍山在清朝以前都沒怎麼發展,也沒什麼像樣工業。直到民國,日本人加緊對這一帶的鐵礦勘探,並取得了一部分鐵礦的開采權。日本侵佔東北後,日軍在鞍山大力發展鋼鐵工業,並於1937年設立鞍山市。因為鞍山鋼鐵工業的重要性,中央於1953年設立了鞍山直轄市。鞍山和撫順,是以工業和資源直轄的典型代表。但到了1954年,一年後,鞍山直轄市被撤銷,隸屬遼寧省。現在已經不復鋼都豐采。
八、本溪。
清末設本溪縣。偽滿洲國成立後設市,稱為本溪湖市,屬奉天省。本溪光復後,人民政權和國民黨政權均設置本溪市。1949年新中國正式設立本溪市,成為第一批設立的九大直轄市之一。但在1954年6月19日,中央批准撤銷本溪直轄市,歸入遼寧省管轄。現在資源枯竭,依靠財政補貼過活。
九、長春。
1889年設立長春府,日軍入侵後溥儀在日軍扶持下,於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國都長春,改稱新京。1949年後長春成為特別市,但隨後撤銷特別市建置,做為吉林省轄市,當時的吉林省省會在吉林市。1953年,吉林省長春市成立直轄市,不再隸屬吉林。可一年後即1954年9月長春的直轄市建置就被撤銷,恢復吉林省轄市。同時,吉林省省會由吉林市遷至長春市。長春曾經是亞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創造多項世界紀錄,現在留有多處遺跡,自圍城後至今再無太大起色,曾經的輝煌不再。
十、哈爾濱。
其所轄的阿城市曾經是金朝上京城,一代繁華勝地。清末哈爾濱逐漸成為北滿著名商業城市,外國人非常多,具有濃郁的俄羅斯風情。抗日戰爭勝利後,哈爾濱成為新成立的松江省省會。1949年,松江省與合江省合並,成立新的松江省,哈爾濱依然是省會。1953年7月,哈爾濱不再具有松江省會功能,而是直接成為中央直轄市。一年後,1954年的8月,松江省和省會設在齊齊哈爾的黑龍江省合並,成立新的黑龍江省。同時,撤銷哈爾濱的直轄市建置,成為新黑龍江省的省會。多元文化匯聚之地,東方巴黎。現在各大項指標均很靠後。
十一、大連。
即遼寧省大連市與現旅順口區的合稱。清末以來,旅順口的發展更快,是著名的國際性軍港,沙俄早就對旅順垂涎三尺。日本在日俄戰爭勝利後,侵佔旅順和大連,直至蘇聯軍隊以抗日的名義入侵旅大,並進行軍事控制。1950年底,旅大市成立,並於1953年3月成為直轄市。但只有一年時間,1954年的8月,旅大市的直轄建置撤銷,成為遼寧省下轄的地級市。1981年,旅大市改名為大連市。曾經的東北驕傲。
十二、西安。
中國歷史最為典型的國都之一,歷史影響力巨大。西安現在是陝西省省會,但也曾經成為中央直轄市。西安是西北大都市,歷史地位和現實政治地位都非常高。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關中形勝,可守可攻。蔣介石從南京逃出來後,打算把西安當成陪都,但後來種種考慮,選擇了重慶。而且,早在南京淪陷之前的1933年,國民政府就把西安改名西京,地位相同於國都南京,後因故未成。新中國成立後,西安做為陝西省省會,但到1953年,西安由陝西省會變成了中央直轄市,不再受陝西管轄。但時間也非常短,1954年6月,西安直轄市撤銷,又成為陝西省省會至今。
十三、南京。
歷史地位等同於西安,六朝故都,江東形勝,大明朝開基於此。明都北遷,南京成為副都,歷清朝,南京依然地位重要,兩江總督衙門在此。太平天國起義,定都南京,更為天京。至清末民初,孫中山在南京與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對抗。蔣介石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南京成為中華民國首都。1945年,日本戰敗,民國政府把國都遷回南京,一時風頭無二。因南京地位過於特殊,1949年後就成立了南京直轄市,直屬中央。直到1952年並入江蘇省,成為江蘇省省會。
十四、廣州。
南國門戶。海外貿易高度發達。清末腐敗,革命黨人在反清斗爭中,廣州是個無法繞過的城市。甚至可以說,沒有廣州城,很難想像資產階級革命的最後勝利。民國後,廣州依然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之一,孫中山與廣州的關繫世人皆知,再加上黃埔軍校。因為廣州特殊的政治地位,在民國時,廣州就是八大特別市之一,民國崩潰前夕,廣州成為直轄市。解放後,廣州成為中央直轄市,不屬廣東。五年後,1954年,廣州不再是直轄市,而是歸入廣東,成為廣東省會。
十五、武昌。
對於外地人來說,有時很難分清武漢與武昌、漢口的區別。九省通衢,但在歷代至清,武昌和漢口更為著名。武昌是孫吳故都,天下重鎮,長江要塞,推翻清王朝統治的辛亥革命就發於武昌。漢口,
⑺ 為啥秦昭襄王擁立齊湣王為東帝,齊國憑什麼與秦國雙雄並立,號稱東西二帝
在戰國中期這一歷史階段,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七國的國君都稱王了,就顯不出秦、齊地位的尊崇了。為此,在公元前288年前後,秦昭襄王不僅自己稱帝,還派魏冉去齊國,說服齊閔王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齊閔王答應了,於是秦、齊正式稱帝,是為東帝與西帝。由此,在戰國中期,齊國一度和秦國平起平坐,並稱為「東西二帝」。那麼,問題來了,齊國的實力到底如何,憑什麼和強大的秦國平起平坐呢?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就秦國的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立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特別是商鞅變法,秦國函谷關極少被山東六國攻破。正是在被齊國擊敗後,秦昭襄王邀請齊閔王並稱為「東西二帝」,也即認為秦國和齊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而稱帝就是要和其他稱王的五國區別開來。值得注意的是,就秦國來說,邀請齊國稱帝也是希望離間齊國與韓國、魏國、楚國、燕國、趙國之間的關系。不過,東西二帝的存在時間比較短,秦國和齊國不久之後都去帝復稱為王。總的來說,在一流的經濟實力上,齊國陸續擊敗了魏國、燕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從而和秦國「平起平坐」。
⑻ 中國最有勢力的省是哪一個
綜合實力的話:要屬山東。
⑼ 中國重組家庭最多的省份是哪個省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1月發布的《中國地區重組家庭分布情況報告》顯示,最多的省份是山東省,占總量的20.47%。